武昌鱼的来历

合集下载

毛泽东的武昌鱼情缘

毛泽东的武昌鱼情缘

武昌鱼让毛泽东文思大发1956年5、6月间,毛泽东视察南方。

5月31日上午,毛泽东从长沙乘飞机飞抵武汉王家墩机场。

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等人早已在机场等候。

毛泽东一下舷梯,王任重赶紧迎上去问:“主席,是先到住地休息,还是先游水?”毛泽东兴致勃勃地一挥手说:“游水去!”这天,阳光灿烂,天气格外晴朗,长江江面波涛汹涌。

毛泽东兴致勃勃地登上“武康”轮,与船长、工友们一一亲切握手。

随即,“武康”轮溯江而上,在龟蛇两山之间的江面上航行。

那时,“万里长江第一桥”的几个桥墩刚刚露出水面,“武康”轮在大桥二、三号桥墩和三、四号桥墩中穿行,毛泽东伫立在甲板上,向正在施工的工人们频频招手致意,关切地向大桥局局长彭敏询问长江大桥的建设情况。

看到长江大桥已初见轮廓,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生机,毛泽东畅谈了将来在长江上再建20座、30座大桥的构想。

视察大桥工地后,毛泽东在船上用餐。

“武康”轮是艘轮渡船,没有做饭的厨房,东湖宾馆名厨师杨纯清用汽油桶改造的煤炉为毛泽东做了午餐,4菜1汤,主菜是特意从樊口采购来的食材做的清蒸武昌鱼。

这一餐,毛泽东喝了一小杯茅台酒,吃了一小碗米饭,武昌鱼被吃光了。

下午2时许,毛泽东沿着船舷的扶梯从容跃入水中。

江流中的毛泽东如鱼得水,游得轻松自如,时而侧游,时而仰泳。

每当浪峰打来,他便侧身迎浪;每当浪层退去,他就顺势而下。

他对陪同的王任重说:“以后我每年都要来游长江。

”他游了2小时零4分钟,一直游到汉口谌家矶江面才上船,游程近14公里。

江青问毛泽东累不累,他一脸轻松地回答:“给我两个馒头吃,还可以游两小时。

”当晚,毛泽东下榻武昌东湖宾馆。

这次他视察湖南、湖北,所到之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特别是他乘船参观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工地,品尝味美的武昌鱼,畅游长江,看到长江大桥已初现轮廓,两岸动静之景赏心悦目,不禁心潮澎湃,诗兴大发,次日凌晨时分,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武昌鱼的介绍和历史

武昌鱼的介绍和历史

武昌鱼的介绍和历史武昌鱼,又称为江津鱼,是中国长江流域的一种重要淡水鱼类,被誉为"江汉之珍"。

它生活在长江上游的武汉市武昌区,因而得名。

作为湖北省的特产之一,武昌鱼以其鲜美的肉质和独特的口感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武昌鱼的介绍和历史。

武昌鱼的外形独特,身体细长,鳞片发亮,背部呈深褐色,腹部呈银白色。

它的头部较大,嘴巴略尖,眼睛明亮。

武昌鱼的肉质鲜嫩,口感细腻,肉质肥美,脂肪含量较高,因此口感更加鲜美。

而且,武昌鱼肉中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武昌鱼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国时期。

据《魏志·吴书》记载,当时的吴国人民就已经开始食用武昌鱼。

而在隋唐时期,武昌鱼已经成为了贡品,备受皇室贵族的喜爱。

自此以后,武昌鱼的名气逐渐传扬开来,并成为了武汉地区的一道传统名菜。

在现代,武昌鱼已经成为了武汉的标志之一。

每年的春秋两季,正是武昌鱼的盛产季节。

在武汉的餐馆和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武昌鱼菜肴琳琅满目。

最经典的武昌鱼做法是清蒸,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武昌鱼的原汁原味。

此外,还有红烧、炖汤、煎炸等多种烹饪方式,每一种都别具特色。

除了在武汉市内享用武昌鱼,游客们也可以前往长江沿岸的小镇和渔村,亲自体验捕捞武昌鱼的乐趣。

在这里,你可以见证渔民们用传统的渔网捕捞武昌鱼的景象,感受到他们对这一美味佳肴的热爱和传承。

而一旦你尝到了刚刚捕捞上来的新鲜武昌鱼,那绝对会让你流连忘返。

武昌鱼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其美味可口,还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武昌鱼作为湖北省的代表性特产之一,已经成为了湖北人民的骄傲。

它不仅代表着湖北地区丰富的水产资源,更体现了湖北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武昌鱼也成为了湖北省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名片之一。

武昌鱼以其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长江流域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无论是作为湖北的特产,还是作为中国美食文化的代表,武昌鱼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武昌鱼-百科

武昌鱼-百科
编辑本段武昌鱼营养分析:
武昌鱼具有补虚,益脾,养血,祛风,健胃之功效,可以预防贫血症、低血糖、高血压和动脉血管硬化等疾病。
武昌鱼适合人群:
一般人都可食用
1.适宜贫血,体虚,营养不良,不思饮食之人食用;
2.凡患有慢性痢疾之人忌食。
武昌鱼食疗作用:
武昌鱼性温,味甘;
具有补虚,益脾,养血,祛风,健胃之功效;
团头鲂体背部青灰色,两侧银灰色,腹部银白;体侧鳞片基部灰白色,边缘灰黑色,形成灰白相间的条纹。体侧扁而高,呈菱形。头较小,头后背部急剧隆起。眶上骨小而薄,呈三角形。口小,前位,口裂广弧形。上下颌角质不发达。背鳍具硬刺,刺短于头长;胸鳍较短,达到或仅达腹鳍基部,雄鱼第一根胸鳍条肥厚,略呈波浪形弯曲;臀鳍基部长,具27~32枚分枝鳍条。腹棱不完全,尾柄短而高。鳔3室,中室最大,后室小。
元代马祖常诗:“携幼归来拜丘陵,南游莫忘武昌鱼”(《送宋显示夫南归》)。
明代何景明诗:“此去且随彭蠡雁,何须不食武昌鱼”(《送卫进士推武昌》)。
明代汪玄锡还将其诗句题刻于壁间:“莫道武昌鱼好食,乾坤难了此生愁”;
清代梁鼎芬因喜食武昌鱼,曾将其收房名为“食鱼斋”;
一九五八年毛泽东同志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佳句一出,武昌鱼更是声著华厦,名扬五洲了。
鱼种放养
12月,每亩放养尾重100克~150克的团头鲂二龄鱼种1000尾,尾重20克左右的团头鲂一龄鱼种1250尾;1月,每亩套养尾重500克左右的鲢、鳙老龄鱼种200尾,尾重40克~50克的鲢、鳙鱼种250尾,每尾重20克左右的鲫鱼种1000尾。这样,可充分利用水体中的饵料,获得高产高效益。
饲料投喂
第二次分池疏养,亩放4~5万尾火片鱼种,培育以施肥培养浮游生物为主,同时可隔日投喂豆饼浆,还要加喂些瓢莎、小浮萍等植物饲料。经一个月左右时间,可养成4~5厘米规格的夏花,成活率可达80%左右。

武昌鱼的典故

武昌鱼的典故

武昌鱼的典故
武昌鱼是一道著名的长江鱼类美食,也是湖北省武汉市的特色菜
之一。

其美味可口,肉质鲜嫩,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
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而武昌鱼的历史渊源也是相当悠久的,相传这里
面还隐藏着一个故事传说。

据传,在古代,有一个江南名士叫做陈麻婆。

他有一个好习惯,
每天早晨都会到江边散步,欣赏江景。

有一天,他来到了长江边上,
远远地看到一条大鱼在水中游弋,当时他并不知道这条鱼是何种鱼类。

不过,陈麻婆对这条鱼还是颇为喜欢的,于是他决定捕捉这条大鱼。

因为这是一条健壮的大鱼,陈麻婆用了很多方法都没有捕到它。

就在这时,他碰巧遇见了一位垂钓的老渔夫,这位老渔夫告诉陈麻婆,这条鱼叫做武昌鱼,是非常珍贵的鱼类,而且它有一种非常灵活的逃
跑方式,强大的水流可以让它逃掉很多捕鱼人。

但是这条鱼的一点非
常有特色,它会在寒冷的冬天生病感冒,特别容易咳嗽发音。

所以,
只要在江边静静地听着咳嗽声,就能轻松地将这条鱼捕获。

陈麻婆听了老渔夫的话非常惊喜,于是他便沿着长江的岸边,耐
心地倾听着江面上的咳嗽声,终于在江面上辨认出了那条武昌鱼。


在河边寻找了一根稻草,用几条草丝绑上一个圈,在武昌鱼嘴巴附近
伺机而动,待武昌鱼吞下稻草后就可以将其捕获。

从此以后,陈麻婆便将这个捕鱼的妙招传授给了大家,因此武昌
鱼也被称为是“武汉三珍”之一,成为了武汉的饮食文化代表之一。

这个故事讲述了人类跟大自然共同生活的主题,也告诉我们,如果用心感受大自然,就会获得更好的回报。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美味可口的清蒸武昌鱼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美味可口的清蒸武昌鱼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美味可口的清蒸武昌鱼清蒸武昌鱼(英文名:SteamedWuchangFish),是湖北省的一道传统名菜。

制作时通常选用鲜活的武昌鱼为主料,配以冬菇、冬笋,并用鸡清汤调味而成,口感滑嫩,清香鲜嫩。

武昌鱼又名团头鲂,因产于鄂州梁子湖而得名,头小体高,面扁背厚,呈菱形,脂肪丰叟,肉味鲜美。

东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末帝孙皓欲从建业迁都武昌。

左丞相陆凯上疏劝阻,引用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句话。

于是,武昌鱼渐为人所知。

此后,历代文人留下了诸多与武昌鱼相关的诗词。

如唐代岑参的诗:“秋来倍忆武昌鱼,梦魂只在巴陵道。

”宋代苏轼的诗:“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1957年,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发表,诗词中“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加大了人们对武昌鱼的兴趣。

1965年,武昌鱼被正式定名为湖北省地方风味菜肴,成为鄂菜的当家美食。

随着时代的发展,烹饪武昌鱼的制作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从传统的蒸、煮、炙三种,发展到清蒸、油焖、网衣、滑溜等多种方法,其中尤以清蒸武昌鱼别具一格,特点是口感滑嫩,清香鲜美。

清蒸武昌鱼选材要求高,通常只用团头鲂。

成菜鱼形完整、色白明亮、晶莹似玉;鱼身缀以红、白、黑配料,素雅绚丽。

口感鱼肉鲜美,汤汁清澈,原汁原味,淡爽鲜香,外带姜丝麻油,香气扑鼻。

制作方法:食材:新鲜武昌鱼1条,葱、姜,去皮五花肉,酱油,料酒,盐。

步骤:1、新鲜的活武昌鱼去鳞去肠、去鳃洗干净,两面切斜刀。

2、加盐、料酒、葱、姜,腌制半小时待用。

3、大盘子里铺上生姜片、葱段、放上武昌鱼。

4、鱼肚子里塞几片去皮五花肉,背上再盖几片。

5、大火蒸8-10分钟后,加入酱油调味。

撒上葱白丝和辣椒丝装饰一下。

武昌鱼的历史典故

武昌鱼的历史典故

武昌鱼的历史典故引言武昌鱼是中国传统菜肴之一,以其鲜美的味道和独特的烹饪方式而闻名。

它不仅是一道美食,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典故。

起源传说武昌鱼的起源有多个版本的传说。

其中最有名的传说是关于三国时期的故事。

据传,刘备率领蜀军攻占了荆州,把张鲁放逐到了巴蜀一带。

张鲁虽然被迫离开了荆州,但他并不甘心。

为了向刘备展示自己的实力和报复,他找来了一位名厨,要求他烹制出一道能够让刘备感受到他的厉害的菜肴。

这位名厨经过反复思考后,终于想到了一个独特的创意。

他在一条鲜活的鱼身上刻下了“换骨”的字样,然后用特殊的烹饪方法将鱼煮熟。

当刘备品尝这道菜肴时,被鱼肉的鲜美和独特口感所折服。

他仔细观察鱼身上的字样,深感这道菜肴寓意深远,于是将其命名为“武昌鱼”。

武昌鱼的制作方法材料准备制作武昌鱼首先需要准备一条新鲜的草鱼。

其他的主要材料包括姜片、葱段、料酒、盐和酱油等。

此外,厨师还需要掌握特殊的烹饪技巧,以确保鱼肉保持嫩滑而不破碎。

烹饪步骤1.将草鱼去鳞洗净,用刀在鱼身两侧划上几刀,以利于入味。

2.热锅煎鱼片刀痕处,使鱼皮变得金黄酥脆。

3.热锅凉油,放入姜片和葱段,煸炒出香味。

4.加入炒酱油,炒匀后加入适量的水,将火调至小火。

5.将煎好的草鱼放入锅中,盖上锅盖焖煮。

6.待鱼肉变白而不破碎时,加入适量的盐和料酒调味。

7.最后,撒上葱花点缀即可。

武昌鱼的地方特色武昌鱼作为湖北武汉的地方菜肴,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

1. 鲜美的口感:武昌鱼的制作独特,保持了鱼肉的鲜嫩口感,且能够充分入味。

2. 独特的烹饪方式:煎炖相结合的烹饪方式保留了鱼的鲜美,同时突出了菜肴的口感。

3. 浓郁的四川风味:武汉位于湖北和四川两个省份交界处,因此武昌鱼还融入了一些四川菜的特色,增加了辣味和香味。

武昌鱼的文化意义武昌鱼不仅仅是一道美食,还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1. 传承和发展:武昌鱼的制作技艺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创新。

它体现了中国美食文化的丰富性和传统菜肴的历史渊源。

武昌鱼的历史典故

武昌鱼的历史典故

武昌鱼的历史典故
武昌鱼是一道湖北省武汉市的著名菜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

传说有一位名叫钱氏的官员,在官场上非常得意,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甚至不顾王法和人命。

一天,他到一家餐馆吃饭,点了《菜谱》中的一道名叫“九转大肠”的菜肴。

餐馆老板看出他脾气大,于是将猪肠用火烧了一下,再加上醋、花生油等调味,上桌时钱氏大为赞赏。

此后,钱氏一直忘不了这道鱼肚鱼肝的美味佳肴。

有一次,他在湖南省岳阳郡游玩时,发现那里的一种鱼肉很是可口,遂请教厨师做法。

终于,钱氏成功地烹制出了想象中的鱼肚鱼肝,就是今天的武昌鱼。

由于这道菜肴格外美味,因此在湖北一带得到了广泛传播,如今已成为湖北名菜之一。

多莉是什么鱼

多莉是什么鱼

多莉是什么鱼
多利鱼是武昌鱼,一般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区域,武昌鱼的脂肪含量很低,性价比很高,可以说是老少皆宜的。

武昌鱼(学名:Megalobramaamblycephala),鲤科,鲂属。

上世纪50年代由易伯鲁等30多位中科院水生所研究人员发现梁子湖中有一种鳊鱼是以往文献中没有的。

他将它命名为团头鲂,俗称武昌鱼。

体长165~456毫米。

体侧扁而高,呈菱形,口端位,口裂较宽,呈弧形,体呈青灰色。

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中型湖泊。

比较适合于静水性生活。

武昌鱼营养丰富,一般人都可食用,老少皆宜。

武昌鱼,体高而侧扁,体长165~456毫米,为体高的2.1~2.2倍。

体呈青灰色,体侧鳞片基部浅色,
两侧灰黑色,在体侧形成数行深浅相交的纵纹。

鳍呈灰黑色。

体侧扁而高,呈菱形,背部较厚,自头后至背鳍起点呈圆弧形,腹部在腹鳍起点至肛门具腹棱,尾柄宽短。

区别:武昌鱼有13根半鱼刺,鳊鱼有13根鱼刺。

武昌鱼是主要养殖的淡水鱼类之一。

第1页共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昌鱼学名团头鲂,是鳊鱼的一种,体型平扁,重一般三市斤以内,之所以叫武昌鱼,是因为它原产于湖北省鄂州市樊口,樊口一带古称武昌,所以人们又将团头鲂称为武昌鱼。

樊口是武汉市江夏区和鄂州市境内的梁子湖与长江的连通口,江水可以由此倒灌进入梁子湖,致使湖内水质良好,水草丰富,适合武昌鱼的繁衍生息,使得武昌鱼肉质嫩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成为名贵淡水鱼,蜚声海内外。

现在人们可将武昌鱼烹制成几十种风味不同的鱼菜,如清蒸武昌鱼、花酿武昌鱼、红烧武昌鱼等。

还可以将其腌制腊鱼,味道也特别醇香。

“武昌鱼”的来历
这要从历史故事讲起,公元221年,割据江东的孙权见曹丕代汉称魏帝,刘备亦在蜀称帝,遂作称帝的准备,自公安迁鄂(今鄂州),取“武而昌”之义,改鄂为武昌。

229年,孙权即帝位,改元“黄龙”,迁都建业(今南京)。

265年吴国末代君主孙皓又自建业迁都武昌,扬州诸郡百姓溯流供给武昌帝室、官僚消费,劳役烦重,怨声载途,甚至有人劫持吴主庶弟孙谦,抗议迁都加重了民众负担。

左丞相陆凯乃上流引童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极力要求还都,孙皓终于返回建业。

这段史实使“武昌鱼”的名声大振,以此事人典的诗词历代多有,著名者如南北朝时诗人庚信所作《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 还思建业水,终忆武昌鱼。

”唐代诗人岑参的《送费子归武昌》:“秋来倍忆武昌鱼,梦著只在巴陵道。

”宋代诗人范成大《鄂洲南楼》诗:“却笑护乡垂钓手,武昌鱼好便淹留”等。

如何鉴别武昌鱼
樊口鳊鱼就是武昌鱼,它是梁子湖的特产,其它地方只有长春鳊、三角鲂,没有团头鲂。

这三种鳊鱼较难区分,据说宋代著名的美食家苏东坡在这上面也迷了眼。

一天,王安石约苏轼一起填词赋诗,并托苏轼代买几条武昌鱼以助酒兴,苏轼欣然答应,上鱼摊拣大的鳊鱼买了几条。

王安石见后连连摇头,苏轼大惑不解。

等鱼蒸好后,王安石用筷子夹出一鱼刺,扔进一钵清水中,只见水中“咕哝”一声冒出一个油花,再拈一条也是如此。

拈到最后一条鱼时,王安石说“此乃武昌鱼”。

果然,当最后一条鱼的鱼刺扔进清水后,只见水中接连翻出了三个油花。

原来武昌鱼油脂丰厚为其它鳊鱼所不及,王安石的作法是一种区分真假武昌鱼的方法。

选购时仔细观察也可区分出真假武昌鱼,武昌鱼形体侧扁,头小背隆,侧看略呈斜方形,腹棱仅存于腹鳍基部到水门之间,而长春鳊的腹棱长,三角鲂体表没有武昌鱼特有的黑色条纹和正方形尾栖。

武昌鱼之清蒸武昌鱼
用武昌鱼可以烹制出数十种不同风味的鱼菜,如清蒸武昌鱼、花酿武昌鱼、蝴蝶武昌鱼、茅台武昌鱼、鸡粥奶油武昌鱼、红烧武昌鱼、杨梅武昌鱼、白雪腊梅武昌鱼等,其中尤以清蒸武昌鱼(见文章顶图)烩炙人口,清香扑鼻,肉嫩味鲜,已是驰名中外的上等好菜。

湖北人制作清蒸武昌鱼是利用武昌鱼肉质细嫩、脂肪丰富的特点,做法是一般选用两斤左右的鲜活武昌鱼,除去鳞鳃内脏后洗净,用刀锋在鱼两面划兰草形,涂上一层猪油,加上少许精盐、绍酒、姜片、葱丝、
香菇、味精等佐料,连盘放入蒸笼,在旺火上约蒸15分钟,出笼再在鱼上缀红黄绿各色菜丝,这样一盘香味浓郁、五彩缤纷的武昌鱼就呈现在你的眼前。

武昌鱼的功效
武昌鱼是家鱼之首,鱼中上品,它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和E,还含有钾、钠、钙、镁、铁、锰、锌、铜、磷、硒等多种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武昌鱼不仅是美味佳肴,而且也是药膳,医学界认为,常食武昌鱼,有清胃热、益气健脾、补胃之功效,产妇食用还有通乳增乳作用。

不仅如此,还可以预防贫血、低血糖、高血压和动脉血管硬化等疾病。

《本草纲目》特别记载了其调治脾胃、脏腑的功效,属名贵淡水鱼。

毛主席与武昌鱼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毛主席的这一名诗,使武昌鱼名扬天下。

据史料记载,爱好游泳的毛泽东主席曾18次畅游长江。

1956年5月31日,毛主席由长沙辗转武汉视察,首次在武汉畅游长江,心情格外高兴,口胃很好,在船上用餐时,将一盘“清蒸武昌鱼”吃得精光。

征服长江天险的快感,品尝武昌鱼的惬意,毛主席欣然提笔,写下流传于世的名诗《水调歌头.游泳》,开篇即是“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此诗于1957年1月在《诗刊》上发表。

脍炙人口的词句,使武昌鱼更加闻名遐尔,蜚声海内外。

如今,外国元首、友人到湖北访问、旅游,都要慕名吃武昌鱼,可见武昌鱼的名声远扬,这归根结底要感谢毛主席当年的宣传!现在在武汉市的大小宾馆、酒店随便都能吃到武昌鱼。

“五一”快到了,来武汉旅游的朋友们,可千万别错过武汉这最有名的美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