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理论和冲突理论解释的范围和不足
三种社会学理论流派之功能论

三种社会学理论流派之功能论陈子奇建筑122110703036自十九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变迁愈发迅速,随之产生的种种社会问题提也愈演愈烈,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社会学这一学科得到了确立和发展。
进入二十世纪中期,随着社会学的发展,各种理论流派也逐渐兴起和成熟起来,其侧重点各有不同,角度各异,理论丰富多彩。
其中较为主要的为功能论(Functionalism)、冲突论(Conflict Theory)、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这三大流派。
在这三种理论流派中,我比较认同功能论的观点。
功能论初步形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鼎盛于60年代,为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
该理论的代表性人物为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与罗伯特·金·莫顿(Robert King Merton)。
功能论论深受孔德的证实主义与迪尔凯姆的理论影响,认为社会的每个部门都是为了保持社会稳定而建构的,社会的稳定性建立在合作意识与共同意愿之上,提倡以整体的角度分析问题。
在帕森斯的理论中,社会整合了其内部各部分的功能,具有一定的自给能力,一般情况下,其系统总是区域和睦与均衡的,而各部门也都为社会的和睦各司其职,不利于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部门则会面临淘汰。
然而,对于社会中广泛存在的阶级冲突、种族冲突,帕森斯的理论体系无法对其进行解释,莫顿的理论体系则对进行了补充与修正。
莫顿认为社会机制包含了显性功能、隐性功能与反功能,并非每个功能都有利于社会系统的稳定,而社会的存在是基于各功能的协调。
毫无疑问,冲突论的观点从本质上解释了社会内部系统的关系与社会的运作方式,具有很强的客观性与实用性,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主流理论,功能论目前依然在社会学界被广泛认可。
然而,就个人而言,经过对三种理论流派的学习与思考,我选择了功能论的理由如下:功能论的观点较其他流派的观点更为客观、全面功能对社会的认知来源与使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其构成功能与运作模式,通过严谨的推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社会冲突理论

社会理论分为功能论与冲突论。
功能论:从系统角度考察社会生活,把文化或社会瞧做一个有机整体,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都发挥一定的功能并相互依存。
冲突论:冲突就是社会普遍现象,就是对于价值观、信仰以及对于稀缺的地位、权利与资源的分配上的争斗,它们就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
人类社会就是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一、关于社会冲突的基本理论冲突亦称为抵触、矛盾、争议,就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与过程,就是指当事人之间存在利害关系,但不能完全根据自己利益要求自愿达成交易契约的状态。
事实上,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团体与团体、民族与民族、阶级与阶级都存在着许多摩擦与冲突现象。
社会冲突就是一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社会冲突理论就是在结构功能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进入上个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后,美国社会矛盾不断地凸现出来,社会动荡日益突出。
结构功能主义在解释这些新的社会现象时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人们渴求对社会凸现的种种冲突与矛盾进行理论上的解释。
以达伦多夫、科塞等为主要代表的西方社会冲突理论应运而生。
社会冲突理论吸收了结构功能主义的有益成分,同时对它所宣扬的社会均衡、稳定、与谐与秩序进行批判,指出了普遍存在于当时社会的各种利益分歧与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合理地解释困扰人们的种种社会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从而树立了它在学界的地位。
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所创立的辨证冲突论推进了美国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进程,在美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她反对帕森斯结构功能理论只强调均衡、共识而忽视冲突。
她认为,社会现象本身充满着辩证关系,往往同时呈现出矛盾的二重层面:即稳定与变迁、整合与冲突、功能与反功能、价值共享与利益对立,等等。
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无时不在,社会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可能促使社会变迁。
她指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观点把社会瞧得过于与谐、统一与静止,这就是片面的。
社会往往呈现出辨证的二重层面:稳定与变迁、整合与冲突、功能与反功能、价值共享与利益对立。
哪些社会学理论对课程的影响,分析其中一种影响

1、功能理论与课程
在功能理论来,学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化,理解接受自己在社会中的既有地位。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迪尔凯姆与美国的帕森斯。
帕森斯将学校、班级、家庭视为社会体系,他们享有共同的文化价值标准。
在他看来,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机构,主要是传授的是基本的价值与技能,从而帮助学生进入适当的社会位置。
2、冲突理论与课程
冲突理论针对功能结构主义社会整合的观点,揭示出了社会变迁引发的社会冲突与权力差异。
他们认为,学校课程的实质是支配阶层价值体系与意识形态的体现。
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马克思与美国的柯林斯,鲍尔斯与金蒂斯。
3、解释理论与课程
解释理论与属于宏观社会学的功能理论和冲突理论不同,它是一种微观的社会学。
其包括知识社会学、符号互动论、民俗方法论等。
这一理论认为,撇开学校教育的实际过程和课程内容去研究教育与社会学的关系,充其量不过是把学校教育作为一个“暗箱”,因而主张对学校课程内容进行研究。
解释理论,尤其是知识社会学,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对课程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是功能理论,还是冲突理论或解释理论,都地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的问题而言的,这与我们的国情有本质的区别。
但也不可否认,这些理论有助于我们去思考隐含在学校背后的种种假设和理论依据。
社会冲突理论

社会理论分为功能论与冲突论。
功能论:从系统角度考察社会生活,把文化或社会看做一个有机整体,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都发挥一定的功能并相互依存。
冲突论:冲突是社会普遍现象,是对于价值观、信仰以及对于稀缺的地位、权利和资源的分配上的争斗,它们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
人类社会是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一、关于社会冲突的基本理论冲突亦称为抵触、矛盾、争议,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是指当事人之间存在利害关系,但不能完全根据自己利益要求自愿达成交易契约的状态。
事实上,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团体与团体、民族与民族、阶级与阶级都存在着许多摩擦与冲突现象。
社会冲突是一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社会冲突理论是在结构功能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进入上个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后,美国社会矛盾不断地凸现出来,社会动荡日益突出。
结构功能主义在解释这些新的社会现象时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人们渴求对社会凸现的种种冲突和矛盾进行理论上的解释。
以达伦多夫、科塞等为主要代表的西方社会冲突理论应运而生。
社会冲突理论吸收了结构功能主义的有益成分,同时对它所宣扬的社会均衡、稳定、和谐与秩序进行批判,指出了普遍存在于当时社会的各种利益分歧和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合理地解释困扰人们的种种社会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从而树立了它在学界的地位。
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所创立的辨证冲突论推进了美国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进程,在美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他反对帕森斯结构功能理论只强调均衡、共识而忽视冲突。
他认为,社会现象本身充满着辩证关系,往往同时呈现出矛盾的二重层面:即稳定与变迁、整合与冲突、功能与反功能、价值共享与利益对立,等等。
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无时不在,社会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可能促使社会变迁。
他指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观点把社会看得过于和谐、统一和静止,这是片面的。
社会往往呈现出辨证的二重层面:稳定与变迁、整合与冲突、功能与反功能、价值共享与利益对立。
教育社会学三大取向

述评教育社会学的三大取向摘要:教育社会学自20世纪初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后,尤其是自5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并出现了影响教育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一些主要社会学研究取向,分别有功能取向、冲突取向和互动取向。
这三中取向下的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析了教育社会学,并提出了一些令人思索的问题。
关键字:功能主义;冲突主义;互动主义一、教育社会学的功能取向教育社会学学科制度确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研究范式由规范性研究转向证验性研究,,与证验性研究范式齐头并进的是功能主义(又称结构功能主义)研究的盛行,由此出现了教育社会学历史上的第一个学派——功能主义学派。
这一学派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美国,直到60年代前半期,一直支配着欧美教育社会学舞台。
其基本理论特征是:以积极地社会功能为基轴来探讨教育现象。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涂尔干、帕森斯、特纳、杜威等人。
结构功能的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形式的系统,构成社会的各个因素,以其有序的方式相互连接,并相应地对社会整体发挥各自的功能;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其状态总是平衡的,而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尽管会发生变化,但整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经过自我的调节和整合,仍然会达成新的平衡状态。
在帕森斯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社会体系》一书中,所谓社会结构,在他看来,是具有不同基本功能的、多层面的次系统所形成的一种“总体社会系统”,包含执行“目的达成”、“适应”、“整合”和“模式维护”四项基本功能的完整体系。
这个完整体系被划分为四个子系统,分别对应四项基本功能:“经济系统”执行适应环境的功能;“政治系统”执行目标达成功能;“社会系统”执行整合功能;“文化系统”执行模式维护功能。
帕森斯认为,这是一个整体的、均衡的、自我调解和相互支持的系统,结构内的各部分都对整体发挥作用时,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维持整体的动态的均衡秩序。
在这里,结构表现为一种功能。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整体稳定社会秩序,而构成社会稳定秩序的关键条件是共同价值体系,要让全体社会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体系,并且能把这套价值体系作为行动的依据标准和导向,规范自己的行动或者内化为自身的人格结构,成为社会性的共识,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使社会道德渗透到每个人的意识之中,成为社会成员思想意识的组成部分,让整个社会拥有共同的道德价值观念,从而才能使整个社会保持稳定这种把整个社会道德观念传输给单个的个体的过程就是使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在社会化过程中,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赛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

科赛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科赛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社会冲突理论将冲突视为人类互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美国的社会学家L·科塞既批判结构功能理论对社会冲突的忽视,又批判“左派”冲突论者对社会冲突结果的过分强调,积极探索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先后出版了《社会冲突理论》、《再论社会冲突研究》、《结构与冲突》、《社会结构中的本我》等著作,由此奠定了自己的理论发展。
冲突的根源科塞接受德国社会学家G·齐美尔的社会有机体论,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一书中最早使用“冲突理论”这一术语。
他反对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认为社会冲突只具有破坏性作用的片面观点。
科塞对冲突的定义是:价值观、信仰以及稀少的地位、权力和资源分配上的斗争,斗争中的一方目的在于企图中和、伤害或消除另一方。
在科塞对冲突的诠释中,冲突的根源可归结为物质性的和非物质性:物质性的原因指稀少的地位、权力和资源分配方面的不均;非物质性的原因指价值观念和信仰的不一致。
在具体的论述中,科塞十分重视非物质性的原因,因为人们对物质资源分配不均的失望,属于心理方面的反映,最终可归结为非物质性起因的范围。
和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一样,科塞强调,现存不平等的分配体系所具合法性的消解是引发冲突的前提。
对于合法性消解的诠释,科塞着重指出,面对稀缺物质资源的分配不均,人们首先在心理上、情感上被唤起,从质疑分配不均是否合理迅速发展到否定其存在的合法性;由是人们的相对剥夺感和不公正感日益增强。
当疏导不满的渠道不存在时,当人们向上流动的愿望受到阻碍时,更有可能引发冲突。
对此,科塞解释说,引发冲突的起因是社会报酬分配不均以及人们对此表现出来的失望,分配体系合法性的消解乃是关键的诱导因素。
冲突的类型科塞对冲突进行了归类研究,着重分析了三种冲突类型:一是现实冲突与非现实冲突。
科塞从齐美尔关于“作为手段的冲突”和“作为目标的冲突”的论述中受到启发,提出现实冲突与非现实冲突。
社会学论文功能冲突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人际冲突

社会学论文功能冲突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人际冲突引言: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人际关系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和利益冲突,人际冲突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功能冲突理论来解析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功能冲突理论的基本概念功能冲突理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它强调社会结构中不同角色和子系统之间的功能冲突。
根据该理论,社会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和目标,但这些功能和目标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也存在着不同个体之间的功能冲突,这是导致人际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原因1. 个体差异:大学生来自不同的背景和文化,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发生冲突,因为彼此之间的期望和需求可能不一致。
2. 利益冲突: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交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利益追求。
当这些利益发生冲突时,就容易引发人际冲突。
例如,一个学生想要参加社团活动,但另一个学生不同意,因为他认为这样会影响学习。
3. 社会压力: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家庭期望等多重社会压力。
这些压力可能导致他们情绪波动,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
三、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影响1. 心理健康问题:人际冲突给大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2. 学业成绩下降:人际冲突会分散大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无法专注于学习,从而导致学业成绩下降。
3. 人际关系破裂:长期的人际冲突可能导致关系破裂,使大学生失去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机会。
四、解决大学生人际冲突的方法1. 沟通与理解:通过积极的沟通和相互理解,可以减少人际冲突的发生。
大学生应该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意见。
2. 寻求妥协:在利益冲突时,大学生可以通过寻求妥协来解决问题。
双方都应该做出一些让步,以达到双赢的结果。
结构功能主义 与 冲突理论分析

结构功能主义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
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就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为结构功能主义的形成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这一学派的领袖人物。
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个子系统(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之一。
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
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结构单位。
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1)适应;(2)目标达成;(3)整合;(4)潜在模式维系。
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是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
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
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
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
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四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以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冲突理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西方社会学流派。
以率先反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而著称。
它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
作为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冲突现象,曾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社会理论家的广泛关注。
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以T.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成员共同持有的价值取向对于维系社会整合、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将冲突视作健康社会的“病态”,努力寻求消除冲突的机制。
50年代中、后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暂稳定的消退和冲突现象的普遍增长,一些社会学家开始对帕森斯理论的精确性产生怀疑。
他们吸取古典社会学家,特别是K.马克思、M.韦伯、G.齐美尔等人有关冲突的思想,批评和修正结构功能主义的片面性,逐渐形成继结构功能主义学派之后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流派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理论和冲突理论解释的范围和不足
曾奇奇 (10级教育,10123032)
摘要:教育社会学三大理论流派中的“功能论”和“冲突论”的名称及其理论核心就是来自于社会学理论中“结构功能主义”和“冲突主义”理论。
功教育社会学的这两大主要的理论功能论和冲突论是教育社会学中最有影响、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两大理论。
众所周知,在强大的理论都会有其解释的范围限制,那么着两大理论的解释的范围和不足又在那里呢?本文将从理论入手,然后加以实例论证说明其解释的范围和不足。
关键字:功能理论冲突理论解释范围
功能理论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系统组成的一个相对持久和稳定的结构。
社会结构中的每一子系统对于社会的稳衡、对于社会整体作用的发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这一理论非常强调社会一体化,强调社会制度、规范及角色的功能。
其核心概念有结构与功能、统合(整合)、稳定、和谐。
冲突论则与之相异,认为,社会秩序不是建立在对共同价值的一致认可上,而是建立在统治阶级的控制权力上,认为是冲突而非“一致性”是社会发展的动因,认为冲突是社会生活中一种自然和不可避免的现象。
在他们看来, 整个社会体系分为支配者和从属者两部分, 双方具有利害冲突,支配者欲将本身的价值观加之于从属者, 并迫使其接受,而从属者亦有其自身的价值观。
由此产生对立, 并构成对社会体系稳定性的威胁。
其核心概念有冲突、变迁、强制等。
可看出,功能理论存在一个理论假设,即社会是一个相对持久的和稳定的结构,所以,这也就决定了功能理论的解释范围。
在这个理论假设前提下,功能主义只是适用于相对持久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对于非持久、稳定的社会条件下,功能理论则显得有所不足。
同样,冲突理论亦存在一个不甚完善的理论假设,即社会秩序的建立在统治阶级的控制权力上,故而时时刻刻存在着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冲突。
冲突理论的解释范围同样这只是在这个理论假设的范围内,而在一个稳定的、契约性社会里则会失灵。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文革时期除外,社会处于一个相对持久和稳定的时期,当时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是服务于政治,经济的。
当时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人们进行广泛的社会主义教育,使人能适应社会主义社会,这都很好的体现的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当时的教育同样也起到了分配制度和选拔制度的作用,人们需参加严格的选拨考试才能获得升学的机会,人们受到的教育程度越高,获得的社会地位、产品分配则会越多。
教育是社会底层向上层流动的主要途径之一,当时只要是大学毕业或职业学校毕业,则会由国家包分配,特别是大学毕业,则属于社会精英,享受干部待遇,更可以进入社会上层。
当时的教育也非常重视对儿童社会主义思政治理念、价值观、行为规范的教育,并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技能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都体现的功能理“AGIL”模式中的教育对经济资源的适应、达到政治目标、通过价值观教育实现社会模式的维持、通过规范教育整合内部力量。
可以说,功能主义能很好的解释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的教育社会现象。
上述计划经济时期的教育社会现象,如果用冲突理论来解释就不行了。
当时的社会比较的稳定,社会各阶层相对固定,但同时保持着一定比例的流动,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冲突较少,阶级矛盾几乎被消灭,教育不是被统治阶级用来作为文化再生产的手段,而是社会维持、阶层流动的手段,这便是冲突理论不足的体现了,当社会处于一个相对持久、稳定的时期时,冲突理论便显得有所不足了。
而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特别是高校扩招后,社会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和官员形成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并控制了国家和社会发展,来自下层的子弟很难进入高水平的大学,如北京大学的农村生源逐年降低,寒门学子的比例跌破一成。
而既得利群体的后代则能较容易的接受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他们本身掌握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现有升学体制下,他们的后代则更容易升入高水平大学,或出国留学。
所以形成大分下层子弟接受低水平的高等教育,而大部分下层子弟接受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的格局。
而接受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又成为进入政府部门、大型国企等要害部门的必要条件,如此上层的后代则更容易进入要害部门,而下层子弟则很难进入。
这便是冲突理论的文化专断和文化再生产,既得利益群体通过教育这一文化专断成功的实现了文化再
生产,这一现象便是冲突理论的解释范围之所在。
在如今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各阶层矛盾突出,群体性矛盾事件不断。
教育成为既得利益群体进行文化再生产的工具而不是阶层流动的手段,而且底层社会又掀起了读书无用论,底层人的社会化很多也不是有教育完成,这些都是功能主义所不能解释的。
当社会处于一个急剧的变革时期,充满矛盾、冲突时,冲突理论便显得有所不足了。
参考文献:1.钱民辉.《教育社会学概论》(第三版).[M],第61页-6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王兆璟祁晓云. 功能主义与冲突论的对峙——传统的教育功能观及其面临的挑战.[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11月第33卷第6期
3.朱志勇.教育社会学的功能论和冲突论—兼论两种理论对我国教育现状的解释.[J].上海教育科研1 9 9 7 年第6 期(总第1 14 期)
4.李轶芳.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冲突理论述评.[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人文纵横),2010 年6 月第8 卷第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