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对媒介内容的对抗性解读
从对抗式解读中看网络传播的舆论引导

从对抗式解读中看网络传播的舆论引导作者:武新苗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09期摘要:当今,媒介技术的发展也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手机网民占比达97.5%。
①移动互联网日益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探析热点事件中的舆论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网络传播;对抗式解读;舆论引导一、热点事件中的对抗式解读对抗式解读是英国文化研究派斯图亚特·霍尔提出的三种解码方式之一,是指由于社会环境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作为公众的解码者不一定按照编码者的意图解读所提供的信息,而是从完全相反的方向解读信息。
无论是人们对《新闻联播》三段式播报的调侃,还是从一系列限娱令举措中对广电总局的刻板印象,抑或是刘国梁事件中网民对于体育总局近乎一边倒的网络舆论。
移动互联背景下受众对热点事件的对抗式解读屡见不鲜,而在网民的对抗式解读中如何保持作为权威主体和媒体公正客观的立场,以及如何在嘈杂的网络舆论中引导舆论走向,成为一项必须讨论的课题。
二、网民对抗式解读的原因分析涉及事件的敏感性、模糊性。
在大多数热点事件之中,能引起网民的热烈讨论和形成舆论的原因之一,使新闻事件本身涉及的问题相对敏感,因而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并激起舆论。
其次,根据传播学中谣言的产生公式,谣言的产生与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比,因此事件本身存在的模糊性也是引起网民不断“深挖”,并积极进行对抗式解读的源头之一。
作为权威的官方主体。
在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对两个舆论场的解读中,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尤其存在官方话语权和民间话语权的不平等,因此可以预见人们对于官方话语权威性的不满,而部分官方发言主体也存在信息发布不及时和不接地气等问题,因此公众更易产生对事件的误读和质疑。
新闻传播中“对抗式”解码现象论析

新闻传播中“对抗式”解码现象论析作者:任胜来源:《传媒论坛》2018年第05期摘要:“对抗式”解码主要是受众理解新闻符码意义的时候持有的假设“立场”,实际上就是社会情感的一种表达和反映。
除文字表达以外,还包含有表情包、视频混剪和网络流行语等。
新闻主题、媒介身份和文本制作的专业性和传播时机的及时性等很容易引发“对抗式”的解码现象。
站在传播者的角度来说,提升新闻文本自身的质量、维持良好的对外形象、认同新闻传播的规律是有效解决“对抗式”解码现象的最佳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新闻传播;“对抗式”解码现象;论析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2018)05-00-02传播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分享和交流。
在传输意义的过程中,传和受二者对意义的理解和分享上经常会出现不对称性。
霍尔在《电视话语的编码/解码》当中,曾指出在解码时受众有可能会产生三种不同立场的理论假设:分别是对抗式、主导式以及协商式,这从侧面揭示了传播时信息和意义不仅是单纯被传递,而是被生产出来的机理。
不可否认,霍尔这种表述相当概括,还有很多问题都没有进行深入探究,尤其是“对抗式”解码方面,所以本文主要在详细叙述“对抗式”解码理论含义的前提下,与新闻传播的实践情况相结合,进一步探讨和分析了“对抗式”解码现象。
一、“对抗式”解码的概念及其表达模式这里所说的“对抗式”解码主要指的就是对受众在接受新闻符号意义的时候始终维持“立场”的一种假设。
而大多数情形下我们所说的“立场”,主要指的就是在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所抱有的一种态度。
在人们妥善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其所处的地位是对事物展开仔细观察的有效出发点,它在构成人们观察和认识事物角度的同时,也相应对人们站在相反角度上认识并观察事物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社会地位不同,即使事物一样,通常情况下也会表现出大不一样的观点。
另外,“对抗式”解码仅属于当受众接受新闻符号意义的时候坚持的三种立场方式里的一个,更并不代表它是唯一的。
对抗式新闻解读的媒介诱因分析

本刊特稿NEWS RESEARCH对抗式新闻解读的媒介诱因分析□赵玉桥【摘要】斯图亚特•霍尔提出的三种受众解读新闻的方式中,对抗式新闻解读正在成为新闻解读的主流。
从传播者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传统媒体新闻生产过程的碎片化、模式化信息处理方式,对政府信源的高度依赖等难以克服的诱因,同时还有新媒介传播者对新闻真实性、情感和态度的不当处理方面。
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受众在信息解读时的心态和习惯。
【关键词】对抗式解读;传统媒体;新媒体;媒介诱因网上浏览新闻时经常会发现一种特别奇怪的现象,在许多新闻的跟帖中,无论内容是揭露性新闻还是纯娱乐类的新闻,无论是时政新闻还是民生新闻,总能在新闻跟帖中发现一些负面的、调侃式的评价内容,许多评论者总是以悲观的、愤世嫉俗的态度看待事件,按照自己的逻辑思路对新闻进行解读,偏离了新闻的初衷。
一、传播中的不和谐因素一一对抗式解读英国文化学者斯图亚特•霍尔认为,受众(解码者)和传者(编码者)之间符号的传播本质上是意义的传递过程,编码者所使用的是象征符号,象征符号的多义性与约定俗成决定了象征符号在意义上的模糊性,同时.不同的受众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图示、价值观、社会观等差异,这也决定了他们对符号进行解读时会因人而异。
受众(解码者)在解读媒介信息时,有三种解读的立场:主导-霸权立场、协商立场、对抗立场,相应的解读方式也分为三种:偏好式解读(优势解读或优先解读)、协商解读(妥协解读)、对抗解读(抵抗解读)。
偏好式解读模式中,受众完全理解了传者通过象征符号传递的意义,和传者希望传递的意义完全一致,这是一种最理想的信息传递模式。
协商解读模式中受众对传者通过符号传递的意义并不是完全赞同,他们有自己的一些见解和主张,但总体来说仍然没有摆脱传者设置的总体信息框架.意义可以部分传递给受众,这种模式差强人意,勉强可以实现传播效【作者简介】赵玉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沙学院讲师。
探究受众对媒介内容的“对抗性解读”——以“东莞黄流事件”为例

作者: 王慧玲
作者机构: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41
出版物刊名: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页码: 412-41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东莞黄流事件;对抗性解码;新闻传播
摘要:连日来,东莞黄流事件已成为舆论风暴眼,随着舆论风波的爆发,人们对东莞扫黄的理解与解读已超出这一事件本身,不同声音的撕裂折射出当前中国的舆论"病灶"。
文章以经典的"霍尔模式"为理论基础,以"东莞黄流事件"为案例,探析受众对抗性解码的原因以及对抗性解码在新闻传播中的实践意义。
传媒态度与网络受众逆反心理

【摘要】互联网网民受众对于强势媒体的一些信息传播表现出强烈逆反心理,其中既有他们作为普通受众的普遍逆反心理,也有作为网络受众较其他受众群体而特有的逆反心理。
媒体特别是国家级媒体,在这个问题上,应该适当“放下身段”,与受众平等对话,体现出作为大媒体应有的气魄和姿态。
【关键词】逆反心理,传媒态度,网民受众2008年初,一篇央视某栏目编导发表的《44个被救的湖北人真的不懂感恩?》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当这44名湖北人纷纷被人指责忘恩负义时,一些当事人也发表了言论,揭露他们认为的事件真相,开始对cctv进行声讨。
事件起因还得从春节期间的雪灾说起。
湖南农民刘吉桂三兄弟将京珠高速上一台出了车祸的大巴内的44名乘客接到家中,食宿四天三夜。
一句“如果你们不嫌弃,就到我家里烤烤火吧!”让我们深深地被刘吉桂的质朴和真诚感动。
湖南卫视元宵晚会上,44个湖北人全部齐聚晚会现场,一起向刘吉桂敬酒感恩。
经过湖南卫视报道此事后,无数中国人为此感动。
然而,一名当事人以《驳〈44个被救的湖北人真的不懂感恩?〉》为名的文章披露了他们认为的不参加节目的原因和整个事件的真相。
文中认为,他们在刘吉桂家中享受到的一切“温暖”都是付出了经济代价,临走时,车队也额外送给刘吉桂1000元人民币,以谢救助之恩。
对于未参加节目,他们是这么解释的:对于未参加这个电视台的节目,我们只能说声抱歉。
生活的压力不容我们将太多的时间浪费在火车上,打心里我们也不愿到现场为那些虚伪的话语再作伪证,何况是在听到中央电视台制作人生硬的语气之后。
感恩之心常在心底,怎能因为没去上节目,就叫做不懂得感恩?最初那篇文章被那位编导传发给腾讯,腾讯在编发这篇文章时的题目是《央视编导手记:44个被救的湖北人真的不懂感恩?》,然后再被其他媒体以不同方式转载。
最初在网络上,由于原文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贬损含义,网友们的态度呈现一边倒的态势。
不仅其他地区的网友痛骂受益人忘恩负义,就连湖北本省的老乡也认为这些人丢了湖北人的脸。
受众逆反心理浅析

浅谈大众传播受众的逆反心理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指受众由于受某种原有立场、思维定势的影响,对传媒上宣传的观点从心理上产生抵制情绪,是一种感性的直觉状态的心理意识。
新闻受众出现这种心理活动时,表现出与新闻对立的思想感情,也就是反感,出现对新闻明显不信任的态度,产生抵触情绪。
逆反心理是态度引导的结果,是社会引导的负效应。
近几年来,受众逆反心理现象在传媒中屡屡出现,直接影响着传播效果,这应引起传媒的特别重视新闻受众逆反心理表现在:一、批驳心理。
新闻受众为了证明自己判断的正确,用推理或自己的观点驳倒新闻的观点。
二、怀疑心理。
它的表现是,怀疑新闻是虚假的,或者怀疑新闻背景有问题,往往要对新闻提出各种疑问。
三、厌烦心理。
新闻受众在接受新闻时,对新闻产生厌烦心理活动,认为没有必要再报道。
四、颠倒心理。
以自己认为的真实,否定新闻的真实,以自己认为的正确观点,否定新闻的观点。
其表现类型可分为以下三种:一是评价相反型。
即受众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和问题所持的判断呈相反性趋向。
二是情感相悖型。
即受众对所传事物蕴涵和表现的情绪和情感与传播者的情绪和情感相背离。
三是行为逆反型。
即受众在接受传播信息后,采取的行为方向与传播者所期盼的行为方向截然相反。
这三种类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大众传播活动中,受众的逆反心理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对抗性。
即传播效果不仅是零效果,而且是负效果。
表现为,形成心理对抗,受众对传播者或传播内容相抵触,采取“对着干”的态度。
二是情绪性。
受众的逆反心理带有较浓厚的情绪色彩,不同于自觉的不同意见的争论。
情绪、情感成分是其核心、不满、抵触、对立是其主要表现。
三是.顽固性。
逆反心理会强化成一种认知定势,甚至是一种偏见,从而对受众的后续受传行为产生影响。
四是持续性。
持逆反心理的受众,不只是对新闻媒介上传播、宣传的某一事或在某一时间内唱反调,有抵触情绪,而且具有普遍性与持续性。
受众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一、传播者形象的逆反效应;导致这种失衡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传播者的行为有背道德规范时,道德信誉降低,导致受众对传播产生怀疑、厌恶情绪。
对抗式新闻解读的媒介诱因分析

见解和主张,但总体来说仍然没有摆脱传者设置的总体信息 成为人们生存的空气,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人们的工作生
框架,意义可以部分传递给受众,这种模式差强人意,勉强 活学习等都须臾离不开媒介的介入。因此,作为个体的负面
可以接受。对抗式解读模式中,受众对符号进行了完全相反 态度的形成也离不开媒介的强烈影响。
东南传播 2019 年第 7 期(总第 179 期)
传播视点——媒介融合前沿和理论 ——本栏目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合办
组织的工作机制及传播者的工作惯性等方面考虑,可以为受 众进行信息解码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一)新闻处理的事件意识导致信息碎片化,不利于受众 整体把握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件的报道”,在引述关于新闻 的定义的时候,有个关键词经常被人们忽视,那就是新闻是 对事件的报道,新闻所关注的核心本质上是事件。这就意味 着,新闻记者选择新闻的指导思维是事件思维,而非问题思 维。事件体现为人物、地点、时间、经过、原因、结果等要素, 是 一 个比 较 完 整的 过 程,事件思 维 即 指 记 者关 注 的出发 点 是事件的六要素。而问题则是社会经验的建构,是对日常生 活的分析性解释,问题可能没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果[2]。问题 思维即指考虑问题时会从事件的前因后果出发,将事件看作 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仅关注事件的六要素,同时关注事件 的背景、意 义、价 值和影响等。事件思 维 有助于 记者 快 速的 将目光聚焦于社会中的变动,有助于记者快速地构思新闻, 及时地报道社会的细微变动,发挥媒体“社会瞭望者”的功 能。在事件思维的指引下,许多记者重点关注的是社会中人 物的言行、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将事件变为一个有始有 终的过程。
度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传统媒体新闻生产过程的碎 一个常态。在对新闻报道的反馈中,大量的对抗式解读充斥
中国当代新闻传播中对抗式解读的特点

中国当代新闻传播中对抗式解读的特点作者:陈洪友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6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受众独立判断意识和能力日益增强。
对新闻信息的解读也日益个性化,因此,对抗式解读现象逐步显现,并成为传播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
“对抗式解读”的概念首先是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学者霍尔在《编码/解码》一书中提出,继而是大卫-莫利通过对电视的研究进行了证实,最后是约翰·费斯克将它放到了后现代语境下的。
对抗式解读是指受众完全明白信息给出的字面意义和内涵隐义,但是却偏用自己喜爱的代码分解信息,用一种与之完全相反的方式进行解码,因此使得解码的结果与编码者所欲传达的意义完全背道而驰。
对抗式解读导致的是编码者的传播意图被颠覆。
对抗式解读作为传播过程中受众的一种接受方式,早就引起了我国学界的关注。
1982年北京新闻学会调查组在北京地区开展受众调查时,就将新闻信任度问题列入调查问卷,问卷中发现存在受众对主流媒体的新闻信息不信任和多元化理解的问题。
1986年张骏德的文章《逆反心理的特质与成因》发表在《新闻大学》第12期,该文从受众心理角度探讨了对抗式解读,认为逆反心理在信息传播中,是受传者由心理定势的支配,对传播产生的一种抵触情绪,从传播的相反方向得出结论,固执己见,对传播的信息与观念予以反对。
此后的研究一直顺着受众逆反心理的思路进行,直到2000年对抗式解读的概念译介到国内,研究的视角才拓展到受众的年龄、文化、职业、经验等层面。
对抗式解读理论译介过来之后,被迅速应用到非典时期的新闻信息传播、正面典型宣传以及“超女”节目等大型传播活动的解析研究。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大众传媒高速发展,媒介新闻信息的对抗式解读也在不断变化,目前我国新闻信息的对抗式解读呈现出以下特点:特点一:从隐性到显性对抗式解读现象在改革开放以前及改革开放初期并不明显,后来才逐步显性化。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众刚从“文化大革命”的思想禁锢中走出来,渴望思想和个性的解放,这个时期表现出一个特征:少数人在思考,多数人在跟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受众对媒介内容的“对抗性解读”
内容提要:经典“霍尔模式”将受众对媒介内容的解读方式分为“完全性解读”、“协商性解读”和“对抗性解读”三种模式。
本为以对抗性解读产生的原因为基础,分析受众对媒介内容产生对抗性解读的原因,探析对抗性解码在新闻报道中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霍尔模式对抗性解读电视新闻
大众传播过程是传者与受众对符号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传者通过一定的规则来制造或生产传媒内容,并表达一定的意义,这一过程称为“编码”。
受众在阅读新闻时,同样会依据一定的规则,从作为媒介文本中解读意义,这一过程就是“解码”。
大众媒介所传递的信息正是在受众对媒介内容解码的过程中产生意义的。
一、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对抗性解码
霍尔模式
“主导一霸权的地位”( dominant一hege-monic position)——受众的解码立场与传播者的编码立场完全一致;
“协商代码或立场”(negotiated code orposition)——这是大多数受众的解码方式,他们既不完全同意传播者的立场,但也不完全否定,解码表现为与主导立场处于矛盾和协商的过程。
“对立码”(oppostitional code)——电视观众有可能完全理解话语赋予的字面和内涵意义的曲折变化,但以一种完全相反的方式去解码信息。
其中,对抗性解读
一个新闻事件,特别是一个有争议的新闻事件出现后,社会上往往会针对该事件出现支持、反对等不同的声音。
这时,大众媒介就担当了舆论引导的作用。
传播者会针对新闻事件给出符合社会规范、道德和习惯的评论,引导受众对新闻事件进行“正面意义”上的解读。
但是,由于新闻事件的争议性和个体认知上的差异,受众会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解读,从而对媒介内容产生不同的意义和结果。
这时候,受众往往会拒绝传播者的期望,转而对事件进行对抗性解读。
以北大毕业生陆布轩街头卖肉事件为例。
传播者在传递新闻事件的过程中,倾向于否定态度。
他们为陆步轩的遭遇鸣不平,认为这是人才机制的弊端,是政府部门的失误,是人才的浪费。
而对抗性解读的受众态度比较激进,直接与传者意见相对抗。
一种意见认为职业不该分什么贵贱等级,选择一种合适的生活才是关键,陆步轩卖肉虽是无奈的选择,但也是一种明智之举。
媒体将陆步轩大肆炒作为“全国最著名的可怜虫”,是思想包袱的悲剧,是等级观念造成的悲剧:在他们的心目中,“上名校=成功=社会精英”是颠扑不破的公理定式,北大的毕业生应该被委以重任,而不是回到草根社会,否则就是人才浪费。
这种等级观念,“这种‘文凭崇拜’思想不仅对理性的社会人才使用是一种破坏,而且还会滋长社会盲目的‘非北大不上’的思潮和北大学生一劳永逸的‘进北大就可以高枕无忧’的思想”(《中国经济时报》曹林语)。
二、对抗性解读产生的原因
1、政治的开明。
开明的政治环境能容纳多元化的文化、多元化的思想。
在此条件下,人们不再是高压体制下的“单向度的人”,只能被动接受主流媒体的意见,而是能充分言自己所欲言的“自由人”。
2、受众的从众心理。
1974年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白尔—纽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
(spiral of silence)理论认为,人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趋众心理。
人们总是害怕处于孤立的位置,当自己的意见与大多数人的意见不符时就不会说出自己的观点,“因此,占支配地位的或日益得到支持的意见就会日益得势:看到这些趋势并相应地改变自己的观点的个人越多,那么一派就显得更占优势,另一派则更是每况愈下。
这样,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
本来对媒介内容持优先性解读的受众,一旦发现网上、报纸上的意见气候与自己的意见相左,就会抛弃导致孤立的意见和认识,避免成为下降的一分子,同时坚持或转而支持占大多数的对抗性意见。
3、传播理念的转变。
随着传播理念由“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化,媒体已放下原先高高在上的架子,越来越重视受众,越来越尊重他们的意见,并希望与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希望听到多元化的声音。
4、高新技术的运用。
受众有自由的思想但无良好的公共空间也是枉然,互联网的直接性、交互性、公开性、随意性的特点为欲发言的人们提供了自由讨论的平台、展现自己的舞台。
这种优点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
三、受众的对抗性解码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受众对于媒介内容的解读有时与传播者的期待并不一致。
甚至在一定情况下还会产生对抗性解码。
那么在大众传播过程当中,传播者应当怎样看待受众的这种对抗性解读,怎样根据情况进行大众传播行为呢?
大众传播最基本的功能有三:传递信息、提供娱乐、服务社会。
而受众的解码应当是实现第三个功能的重要环节。
媒介内容本身是有意义的,媒介通过这种意义服务于社会,而受众对媒介内容的解读恰恰是使其产生意义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媒介怎样传递信息,怎样提供娱乐,怎样引导受众正确理解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树立健康的解读标准和评价体系,这体现了媒介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对于受众产生的多元解读甚至对抗性解读,媒介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全面客观地传递新闻
真实客观是新闻的本质。
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所引起的。
受众对新闻的对抗性解读,来自一则新闻的不同方面和角度。
因此,对新闻的客观全面的报道就极为重要了。
就像记者的职责所倡导的那样,新闻记者应当全面展示新闻的不同侧面,翔实地介绍新闻背景,在新闻中表现各家声音。
这样,受众才能够对一则新闻具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新闻的正确公正的解读,而不会过于片面极端。
2、给受众的多维解读留有空间
“使用与满足”理论出现后,受众在大众传播当中的地位有了一个显著的变化。
受众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掌握了接触和使用信息的主动权。
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也表明,受众“个体”具有各自独立的认知系统,他们会对媒介信息进行自我的建构,也就是多维性解读。
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媒介应当允许受众对媒介内容的不同方式的解读。
正如霍尔所说得那样:“意义不仅仅是传送者“传递”的,同时也是接受者“生产”的。
意识形态的被传送不等于被接受。
因为传送者的解释,并不相等于接受者自己的解释。
阅读文本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社会谈判的过程。
观众/读者可以同意也可以反对,还可以协商。
这一理论假说在“使用与满足”的基础之上,再次凸显了观众的能动性甚至是决定性,彻底改变了传统理论中观众被动盲从的形象。
”
3、避免受众的“误读”
由于意义的引入,大众传播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传必求通的技术问题。
传播中的“误解”,即所谓传而不通的现象,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失误了。
由于传播者和接收者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和利益关系方面的不同,从而导致了编码和解码规则的不完全相同。
因而可以说,对同一符号组合,很难有绝对一致的“正确”理解。
在一定的语境中,电视符号的意义虽然
也有基本固定的意义,但往往会在解码过程中,由于接收者及其小语境的不同而表现出意义生成过程中活跃的意义转换。
许多对符号的解读,从此角度观之,是所谓的“误解”,而从彼角度观之,恰恰又是正解。
为了把由于纯技术原因造成的误解与作为大众传播合理存在的非技术性“误解”相区别,霍尔特别让人们注意那种在理解中“系统地扭曲的传播”。
他说:“电视节目生产者发现他们的信息‘未被理解’,必须经常致力于清理交流链条上的症结,以此来推动传播的‘有效性’。
”电视观众不知道所采用的术语,不能理解议论或者阐述的复杂逻辑。
他们对这种语言不熟悉,发现各种概念太陌生或者太晦涩,或者被说明性的叙述所迷惑。
为了避免误读,传播者必须确定所传递内容的清晰、准确,保证受众受众对信息的客观全面公正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受众可以由于个体认知差异产生“对抗性解读”,但不是错误的“误读”。
斯图亚特霍尔《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