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 除氟除砷方法

合集下载

饮用水除氟设计规程

饮用水除氟设计规程

饮用水除氟设计规程中国工程建渗标准化协会标准饮用水除氟设计规程Signs Tandard For Removal FLU Rids From Dringking Water主编单位: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院批准部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批准日期:1993年2月3日前言我国高氟水分布广泛,范围遍及全国各省、市和自治区。

氟中毒严重地损害着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是我国一种主要地方病。

为了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改善饮用水水质,我国已进行了大量的除氟试验,目前已掌握了活性氧化铝、电渗析、电凝聚、絮凝沉淀、骨炭等方法,并在一些典范工程中实施和形成系列处理方法。

为满足饮用水除氟工程设计和管理的要求,特编制《饮用水除氟设计规程》。

现批准《饮用水除氟设计规程》为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编号为CECs46∶93。

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有需要修改、补充之处,请将意见或有关资料寄交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市给水排水委员会(上海市国康路3号,邮政编码200092)。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1993年2月1日1 总则1.0.1 为指导我国饮用水除氟工程的设计,提高我国饮用水除氟设计技术水平、改善病区人民健康状况,特制定本标准。

1.0.2 饮用水氟化物含量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85)的规定,当氟化物含量大于1.0m g/L时应进行[除氟处理。

]1.0.3 本规程包括活性氧化铝法、电渗析法、电凝聚法、絮凝沉淀法的有关技术规定。

1.0.4 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城镇、工业企业及农村的永久性饮用水除氟工程的设计。

1.0.5 需饮用水除氟的给水工程,其供水方式宜实行分质供水。

对扩建、改建工程应充分利用原有的设施。

1.0.6 设计饮用水除氟工程时,除应符合本规程规定外,还应符合《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及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0.7 除氟净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及泥渣排放应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86)和《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 4284—84)的规定。

含砷矿泉水处理工艺流程

含砷矿泉水处理工艺流程

含砷矿泉水处理工艺流程标题:含砷矿泉水处理工艺流程详解一、前言含砷矿泉水的处理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和公共卫生问题。

砷是一种有毒重金属,长期摄入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对含砷矿泉水进行有效处理是必要的。

以下将详细阐述含砷矿泉水的处理工艺流程。

二、预处理阶段1. 混凝沉淀:首先,通过添加絮凝剂(如铝盐或铁盐)使水中的悬浮物和部分溶解性砷化合物形成絮体,然后通过沉淀分离出来。

2. 过滤:经过混凝沉淀后的水,会通过砂滤器或活性炭过滤器,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部分溶解性砷。

三、主处理阶段1. 物理吸附:常用的吸附材料有活性炭、沸石等,它们能有效吸附水中的砷。

此步骤可大幅度降低水中的砷浓度。

2. 化学沉淀:通过添加特定的化学试剂(如硫化钠、磷酸盐等)与砷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然后通过沉淀分离。

3. 电化学处理:利用电极反应,将溶解在水中的五价砷还原为三价砷,再通过沉淀或吸附将其去除。

四、后处理阶段1. 反渗透:反渗透膜可以有效地拦截大部分砷离子,进一步提高水质。

2. 离子交换: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将水中的砷离子替换下来,达到去除砷的目的。

3. 消毒:最后,使用氯、紫外线或其他消毒方式,确保水中无有害微生物。

五、监控与维护在整个处理过程中,需要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确保处理效果。

同时,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更换,保证其正常运行。

总结,含砷矿泉水的处理工艺流程复杂而严谨,涉及到多种技术和方法。

每个环节都是为了确保最终的出水质量,满足安全饮用的标准。

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水源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处理工艺。

饮用水除砷技术

饮用水除砷技术

• 大约70% 的日摄入砷量(半衰期为10~30 h)通过 甲基化作用由尿液排出体外。因此,人体尿液中 砷的存在形态是反映人体快速新陈代谢过程的一 个脱毒过程。
• 虽然,通常认为甲基砷酸( As5+ ) 和二甲基砷酸 ( As5+ )的毒性比As3+的毒性小得多,但是砷的甲 基化作用却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砷的甲基化可以 有效抑制砷的急性砷中毒效应;另一方面也可能 诱发慢性砷中毒导致的癌症病变。
• 各类砷的毒性大小依次递减的顺序是: 砷化三氢(As3- ) > 有机砷化三氢衍生物(As3- ) > 无机亚砷酸盐(As3+ ) > 有机砷化合物(As3+ ) > 氧 化砷(As3+ ) > 无机砷酸盐(As5+ ) > 有机砷化合物 (As5+ ) > 金属砷(As0)
• 生物体通过生物富集作用从水体吸收的砷, 其毒性通过食物链并没有放大效应。
• 加入少量铁可以显著提高砷的去除率( 60%~ 90% )
混凝沉淀除砷小结
优点 • 简便、易于实施,如与氧化剂相配合,可同时去
除水中的As3+ 和As5+ 。 缺点
• 形成含砷废渣,造成对环境二次污染。 • 当作为饮用水源的地下水或地面水含砷量超过标
准,要求净化处理后达到饮水标准要求时,用上 述沉淀法处理往往不能满足要求。
高铁酸盐除砷法
• 高铁酸盐作为一种多功能水处理剂,它具有氧化 絮凝双重水处理功能。
• 苑宝玲等人对其氧化除砷效果进行了研究发现, 高铁酸盐与砷浓度比为15∶1 ,最佳pH 为5.5~ 7.5 ,适宜的氧化时间为10min ,絮凝时间为 30min ,处理后的水样中砷残留量可达到国家饮 用水标准;盐度和硬度不干扰除砷过程。

饮用水除砷方法

饮用水除砷方法

饮用水除砷方法水处理技术:1 混凝法混凝法是目前在工业生产和处理饮用水中运用得最广泛的除砷方法,并且可以很好的使工业污水达到排放标准,使饮用水达到饮用标准。

最常见的混凝剂是铁盐,如三氯化铁、硫酸亚铁、氯化铁;铝盐,如硫酸铝、碱氯化铝、聚铝;还有硅酸盐、碳酸钙、煤渣(主要成分是和有骨架结构和微孔)经粉碎及高温培烧活化后做混凝剂,另外还有聚硅酸铁(PFSC)、无机铈铁(稀土基材料)等做混凝剂。

研究表明,铁盐的除砷效果好于铝盐,而且对As(Ⅴ)的去除效果明显好于As(Ⅲ),所以在除砷过程中常对所处理的水进行预氧化,把三价As(Ⅲ)氧化为五价As(Ⅴ),再进行混凝,为了提高氧化效果,有时还会加入催化剂促进氧化。

袁涛等人[3]通过正交试验,观察混凝剂成分变化、助凝剂的添加等因素对除砷效果的影响,发现当混凝剂成分分别为硫酸铁、硫酸铝、硫酸铁与硫酸铝聚合而成的复合物(质量比3:1)、硫酸铁和硅酸钠的聚台物(含量约2%)时,单纯用硫酸铁的除砷效果是最好的,在待除砷水中添加活性炭或高岭土对上混凝剂的除砷效率无明显增强作用。

但采取过滤措施后.砷去除率明显提高,这说明混凝剂水解产物形成的胶体颗粒吸附有砷,同时在pH 值较高时铁离子还会产生大量的氢氧化铁胶体,这种胶体具有较大的比表面和较高的吸附能力,能和砷酸根发生吸附共沉淀,使砷的去除率明显提高。

一般认为,混凝剂投加后,能够促使溶解状态的砷向不溶的含砷反应产物转变,从而达到将砷从水中去除的目的。

该过程可概括整理成以下三个方面:(1)沉淀作用,水解的金属离子与砷酸根形成沉淀;(2)共沉淀作用.在混凝剂水解—聚合一沉淀过程中.砷通过被吸附、包裹、闭合(或络合)等作用而随水解产物一起沉淀;(3)吸附作用,砷被混凝剂形成的不溶性水解产物表面所吸附。

后2种机制可能更为重要,因为在饮水除砷处理中,一般pH>,该条件下不易形成沉淀。

混凝法方法需要大量的混凝剂,产生大量的含砷废渣无法利用,且处理困难,长期堆积则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因此该方法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吸附法去除饮用水中的氟化物

吸附法去除饮用水中的氟化物

吸附法去除饮用水中的氟化物摘要:利用活性氧化铝吸附去除饮用水中的氟化物,在进水氟化物2.66mg/L时,出水氟化物<0.7mg/L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中的要求。

该项目为类似水中氟化物去除提供了实际参考。

关键词:氧化铝饮用水氟化物氟是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之一,过量的氟会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工业生产中的氟化物更是破坏大自然生态平衡的罪魁祸首。

氟是人体骨骼和牙齿的正常成分,微量的氟有助于骨骼和牙齿的发育,有明显的预防龋齿作用,而过量的氟却会造成地方性氟中毒,氟中毒不仅影响骨骼和牙齿,过量吸收氟还危机包括心血管、中枢神经、消化系统的全身疾病。

同时影响全身发育和釉质发育不全,这些都是疑难病症,甚至是无法治愈的,这些危害性大大超出氟的防龋齿的作用。

地方性氟中毒已属于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

在我国44%县区内流行,病区人口约占1亿人,氟中毒者近500万人。

人体摄取氟主要是通过水,还从食品、空气等获取。

饮用水氟含量在0.5~ 1.0mg/L时,氟斑牙患病一般为10%~30%, 多数为轻度斑釉,当饮用水氟含量1〜1.5mg/L时,多数地区氟斑牙患病率高达45%,以上中度、重度患者明显增多,据国外资料报道,氟摄入量达10mg/L左右可发生急性中毒,每日氟摄入量15~25mg/L,持续10〜12年后可患氟骨症,每日摄取总量20mg,长期饮用可引起骨骼损伤。

人对氟的摄取不仅来源于饮用水,而且粮食、蔬菜、食品空气也能摄取,根据我国国情同时考虑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对饮用水氟化物规定v 1.0mg/L标准,因而超此标准的饮用水必须进行除氟和消毒处理。

1 工程概况本方案涉及到的饮用水水源位于某小区,主要供给本小区750户家庭做生活饮用水使用。

根据该市卫生防疫站出具的检验报告可以看出,目前该饮用水水源主要存在氟化物未达标,其它相关指标均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饮用水除砷的物理方法

饮用水除砷的物理方法

饮用水除砷的物理方法一、过滤法过滤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物理方法,通过使用特定的过滤材料来去除饮用水中的砷。

常用的过滤材料包括活性炭、石英砂、陶瓷等,这些材料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够有效地吸附砷离子。

过滤器的设计应该考虑到过滤材料的密度和孔径大小,以确保能够有效地过滤砷离子。

二、沉淀法沉淀法是一种利用化学反应使砷沉淀下来的物理方法。

常用的沉淀剂有氢氧化铁、氢氧化铝等。

在饮用水中加入适量的沉淀剂,砷离子会与沉淀剂发生反应生成沉淀物,然后通过过滤或沉淀沉淀物的方法将砷离子从水中去除。

三、蒸馏法蒸馏法是一种通过蒸发和凝结的过程来去除饮用水中的砷。

这种方法利用了水和砷的沸点差异,将水蒸发后再重新凝结,从而去除砷离子。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得到高纯度的水,但是蒸馏法的能耗较高,不适用于大规模的水处理。

四、电离子交换法电离子交换法是一种通过交换树脂来去除饮用水中的砷的物理方法。

树脂通常是一种具有特定功能的聚合物,能够吸附砷离子并释放出其他离子。

当水通过树脂床时,砷离子会被树脂吸附,而其他离子则被释放出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树脂中的吸附位点会逐渐饱和,需要进行再生或更换。

五、逆渗透法逆渗透法是一种利用半透膜来去除饮用水中的砷的物理方法。

半透膜是一种具有特殊孔径的膜材料,能够过滤掉水中的砷离子和其他杂质,只保留水分子通过。

逆渗透法不仅可以去除砷离子,还可以去除其他溶解性固体、有机物和微生物等。

以上是几种常用的物理方法,用于解决饮用水中砷的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水质和处理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另外,物理方法通常需要与化学方法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去除效果。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

通过科学的水处理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去除饮用水中的砷,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和健康。

氟超标饮用水降氟技术

氟超标饮用水降氟技术

氟超标饮用水降氟技术一、氟是人体生命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之一。

适量的氟能使骨、牙坚固,减少龋齿发病率。

饮用水适宜的氟质量浓度为0.5~1 mg/L。

当饮用水中氟含量不足时,易患龋齿病;但若长期饮用氟质量浓度高于1 mg/L的水,则会引起氟斑牙病;长期饮用氟质量浓度为3~6 mg/L的水会引起氟骨病。

氟长期积累于人体时能深入骨骼生成 CaF 2 ,造成骨质松脆,牙齿斑釉,韧带钙化,关节僵硬甚至瘫痪,严重者丧失劳动能力。

氟慢性中毒还可产生软组织损害,甚至肿瘤发生,并有致白血病的危险性。

据近年的资料报道,长期摄入过量的氟化物还有致癌、致畸变反应。

为了防止和减少氟病发生率,控制饮用水中的氟含量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不少地区饮用水源的氟含量较高,目前,全国农村约有7000多万人饮用高氟水 ( 氟含量 >1mg/L) ,水中含氟量最高可达 12 ~ 18mg/L,导致不同程度的氟中毒。

如内蒙古雅布赖地区,东北克山地区,安徽北部、宁夏大部、河北部分地区、天津等。

有效降低饮水中的氟含量,其途径一是选用适宜水源,二是采取饮水除氟,使含量降到适于饮用的范围。

选取适宜水源往往受到自然条件限制,多数情况下采用饮水除氟方式获得洁净饮水。

饮水除氟是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将水中过量的氟除去。

氟(F)是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微量生命元素,原生环境中氟过量或不足均会导致机体产生疾病。

国家规定生活饮用水中适宜的氟含量为0.5~1.0 mg/ L[1]。

高氟地下水指氟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并使人体产生氟中毒现象的地下水体。

高氟地下水影响区域在我国广泛分布,我国内陆除上海市外,各省、市、自治区均有病区。

全国饮水型地方氟病分布面积约220万km2,据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截至2003年底,全国有氟斑牙患者3 877万人、氟骨症患者284万人[2]。

因此探讨我国高氟地下水形成的特点,并提出防止氟中毒方案具有现实意义。

1 我国高氟水形成特点的主要影响因子氟的富集是长期地质作用和地球化学演变的结果,我国高氟水形成特点主要影响因子概括为背景岩石、蒸发作用、地温环境以及人类活动。

砷的处理方法范文

砷的处理方法范文

砷的处理方法范文砷是一种有毒、致癌的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岩石、地下水中。

长期摄入或暴露于砷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因此对砷的处理十分重要。

本文将就砷的处理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二、砷的处理方法1.水处理方法砷主要通过水被人体摄入,因此处理饮用水中的砷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处理方法:a.活性炭吸附:活性炭能够有效地吸附砷,并将其从水中去除。

该方法适用于砷浓度较低的水体。

b.离子交换法:通过将水中的砷与合适的离子交换树脂接触,使砷离子被树脂吸附去除。

c.氧化沉淀法:通过添加一定的氧化剂(如氯气、二氧化锰等)使砷被氧化成别的形态,然后通过沉淀或过滤将其从水中分离出来。

d.膜过滤法:通过超滤、反渗透等膜过滤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砷。

2.土壤和土壤水处理方法砷在土壤中通常以固体形式存在,因此处理土壤中的砷具有较大的难度。

以下是一些处理方法:a.修复和管理技术:包括土壤改良、土壤深耕、植被重建等措施,可以减少砷对农作物和水体的污染。

b.热解技术:通过高温加热将土壤中的砷转化为更稳定的形式,从而减少其可溶性。

c.膨润土等吸附剂:通过将膨润土等吸附剂添加到土壤中,可以有效吸附砷,减少其迁移和可溶性。

3.工业废水处理方法a.化学沉淀法:通过加入适当的化学试剂(如铁盐、铝盐等)将废水中的砷沉淀下来,从而去除砷。

b.离子交换法:通过将废水中的砷与离子交换树脂接触,将其吸附去除。

c.生物除砷:包括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种类的利用,通过它们的生物活性将废水中的砷转化为较稳定的形态,进而去除砷。

d.高级氧化技术:如过氧化氢、紫外光等,通过氧化作用将废水中的砷转化成无毒、无害的物质。

4.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除了以上的处理技术,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也是重要的处理方法之一、加强环境教育,宣传砷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砷,避免暴露于砷的环境中。

综上所述,砷的处理方法包括水处理、土壤和土壤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以及培养公众环保意识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ALGONDA TECHNIQUE
• The process removes only a smaller portion of fluoride (18-33%) in the form of precipitant and converts a greater portion of ionic fluoride into soluble aluminium fluoride complex ion. • Due to use of aluminium sulfate as coagulant, the sulfate ion concentration increases tremendously and in few cases, it crosses maximum permissible limit of 400 mg/l, which causes cathartic effect on human beings. • The residual aluminium in excess of 0.2 mg/l in treated water causes dangerous dementia disease. • Sludge disposal is a problem. • Regular analysis of feed and treated water is required to calculate the correct dose of chemicals to be added, because water matrix keeps on changing with time and season as evident from our earlier studies conducted in laboratory.
ADSORPTION
• The process is highly dependent on pH and works best only in a narrow pH range (5-6). High concentration of total dissolved salts (TDS) can result in fouling of the alumina bed. Presence of sulfate, phosphate or carbonate can result in ionic competition. Disposal of fluoride laden sludge The regeneration is required after every 4-5 months and effectiveness of adsorbent for fluoride removal reduces after each regeneration.
ADVERSE EFFECTS OF ARSENIC
General muscular weakness, loss of appetite, nausea, inflammation of mucous membranes in the eyes, nose and larynx. Skin lesions (often confused with leprosy), gastrointestinal injuries, kidney damage, circulatory collapse, respiratory failure and neurological disorders. Unusual pigmentation. Vascular system damage, gangrene. Skin, lung, bladder, lymph glands, kidney & liver cancers. It builds up in the tissues- skin, hair etc.
ADVERSE EFFECTS OF FLUORIDE
Fluoride conc. (mg/l) < 1.0 1.0 to 3.0 3.0 to 4.0 4.0 to 6.0 and above Effects Safe limit Dental fluorosis (Discoloration, mottling and pitting of teeth) Stiffened and brittle bones and joints Deformities in knee and hip bones and finally paralysis making the person unable to walk or stand in straight posture, Crippling fluorosis
Source:
TREATMENT
TECHNIQUES AVAILABLE FOR FLUORIDE REMOVAL
Nalgonda technique (Coagulation-precipation) Adsorption Ion – exchange Membrane process
FLUOeactive, so never found in free state Permissible limit: 1-1.5 mg/l Excessive concentrations reported in more than 20 countries including India 150 districts of 17 states of India are affected Highly electronegative, therefore strong affinity for calcium Affects teeth and bones Persons affected by skeletal fluorosis in India are ≈ 60 lacs (90% of total affected world population)
VARIOUS STAGES OF DENTAL FLUOROSIS
SKELETAL FLUOROSIS
SKELETAL FLUOROSIS
ARSENIC: AN OVERVIEW
Permissible limit: 10 ppb Well known poison and carcinogen Bangladesh, West Bengal region of India, inner Mangolia region in China, Thailand, Argentina, Ghana, Japan, Chile, Mexico, Hungary, Romania, U.S.A. and Taiwan etc. Upto 3.0 mg/l arsenic has been reported. In 8 districts of West Bengal (India) almost all underground water sources have excess arsenic, so millions of people are suffering from ill effects.
FLUORIDE AND ARSENIC REMOVAL FROM UNDERGROUND WATER FOR POTABLE USE
MEENAKSHI ARORA TERI UNIVERSITY, NEW DELHI INDIA
MINERALOGICAL WATER POLLUTION Fluoride Arsenic Nitrate


• •
ION EXCHANGE
Lower capacity of removal of fluoride in presence of other ions like NO3 and SO4. Regeneration of resin is a problem. Disposal of waste stream.
Chemical tolerance Mechanical suitability Cleanability Operating pH range Separation performance Cost
Separation Performance
Performance of membrane is determined by the Pore size of the membrane. Pore size of NF membrane: 1-10 nm Pore size of RO membrane: <1.0 nm Particle size of Na+: 0.102 nm Particle size of F- : 0.133 nm Particle size of Ca2+ : 0.10
ARSENIC CHEMISTRY
Arsenic exists primarily in two valence states As (III) H3AsO3 (upto pH 9) H2AsO3-1 (at pH 9-12) HAsO3-2 (at pH 12-14) As (V): Less toxic and easy to be removed H3AsO4 (upto pH 2) H2AsO4-1 (at pH 2-7) HAsO4-2 (at pH 7-11) AsO4-3 (at pH 11-14)
BRINE DISPOSAL
Deep well injection Sea disposal Concentration and substance extraction Fluoride resistant plants Fluoride combines with the calcium to form a very insoluble calcium fluoride complex and is no longer available to plants, thus it can be used for irrig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