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文
以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以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背后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其中之一就是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现象。
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源自于日本经济学家长谷川泰提出的“核心劳动力”和“非核心劳动力”的概念。
核心劳动力指的是那些享受稳定就业、高薪水和相关福利保障的劳动者,他们通常具有稳定的工作岗位、长期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
而非核心劳动力则是指那些处于劳动力市场边缘的劳动者,他们往往没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工资相对较低且缺乏相关福利保障。
在劳动力市场中,大学生往往处于非核心劳动力的地位。
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这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缺乏竞争力。
与那些有着丰富工作经验和相关专业技能的求职者相比,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具备实际工作能力的劳动者。
由于大学就业指导的不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也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他们对于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和需求了解相对较少,这使得他们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与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密切相关。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许多行业对于高学历的大学生需求不高,而更偏向于招聘技能型工人。
这就导致大批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处于被边缘化的位置,即使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学历,他们在获得稳定的就业机会上也面临诸多困难。
特别是在刚刚步入社会、缺乏相关工作经验和技能的大学生,更容易成为劳动市场分割的牺牲品。
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也与劳动合同制度的缺陷有关。
当前我国劳动合同制度对于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一定的保护,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方面,许多企业倾向于采取非正式雇佣方式,以减少用工成本;一些企业利用合同期满的替代性原则来解雇劳动者,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不确定性。
这些问题使得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建立稳定就业关系的难度加大。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改进。
高校需要加强就业指导,提供更加全面和实用的就业信息,使学生对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和需求有更深入的了解。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一、劳动力市场的定义
劳动力市场指企业与求职者之间的一种交易环境,企业在这里进行招聘求职,求职者在这里获取职业机会,它可以把企业招聘请职工与求职者需要职业机会相联系起来。
因此,劳动力市场具有联系供需、提升就业率和促进劳动力的流动性。
二、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可以根据企业招聘需求和求职者的就业意愿被划分为三个部分:被招聘市场、被解雇市场和潜力市场。
1.被招聘市场:供求关系健康,为求职者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工资水平较高,招聘力度较强;
2.被解雇市场:工资低,就业机会稀缺,招聘成本无法低于市场结构;
3.潜力市场:由于经验不足,就业机会比较稀少,而且偶尔需要求职者主动寻
求工作,无法保证工作稳定性和收入水平。
三、结论
总而言之,劳动力市场可根据招聘需求和求职者的就业意愿,划分为被招聘市场、被解雇市场和潜力市场,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招聘劳动力需求、求职者谋求便利职业机会。
但如果市场环境变幻莫测,劳动力市场划分也会受到影响,因此,需要不断深化了解劳动力市场构成,做到动态变化,进一步优化职业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城市间分割问题探讨

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城市间分割问题探讨一、城市间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地域分割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间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城市间的经济交流也愈加频繁。
但是,在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运作过程中,地域的分割现象却屡屡出现,这给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而城市间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地域分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域限制:中国各个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经济发展差异,人们对于不同地区的就业机会和生活环境的看法和要求也不同。
因此,一些人往往在选择就业地点时,会首选本地区或者周边地区的城市,而对于其他地区的机会则缺乏积极的承认。
2.知识流动不畅:由于环境和文化等因素,很多从事高知识型产业的人士往往在选择就业地点时会更倾向于更加发达的大城市,而不是去不发达的小城市。
这种现象会导致小城市面临缺乏高技术人才的问题,而大城市则面临着人才过度集中的困难。
3.工资待遇差异明显:城市之间的经济实力差异和区域性工资水平差异也会导致城市之间在吸引人才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一些发达地区的企业愿意花大价钱来吸引各地的人才,而一些不发达的地区则只能提供较低的工资待遇。
4.就业机会匮乏: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城市缺乏广阔的就业机会,许多人只能选择流动到大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这种现象为大城市带来了更多的人口压力,同时加剧了小城市就业压力的问题。
5.文化差异: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可能导致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地域分割现象。
人们因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可能对其他城市的生活难以适应而选择留在在一处地方谋生计。
二、影响城市间劳动力市场地域分割的因素城市间劳动力市场的地域分割现象是由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与此同时,这些因素对城市间劳动力市场地域分割的影响程度也因城市类型、经济和政治环境、自然地理等因素存在差异。
1.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因素是导致城市间劳动力市场地域分割的重要原因。
物理地理学因素如河流、山脉和海洋等都可能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困难,限制人们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移动。
劳动力市场分割

6
二、劳动市场分割的基本观点
(1)工资决定机制 一级劳动力市场的雇主都是一些大公司,较易形成
内部劳动力市场,工人的工资是由其内部劳动力市场中 劳动者所处阶梯地位决定的,能得到市场较高的工资。
二级市场的雇主由众多中小企业组成,产品需求变 动频繁,企业对发展内部劳动力市场不感兴趣,工资由 市场上的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会趋向一个固定水平。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将偏好和公共政策看作内生变量。 这样,可以得到不同的解释和结论,如:
就业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工人特征与工作特征不匹配; 工作不稳定的经历造成二级市场工人的离职率较高。
青工和已婚妇女长期滞留二级劳动市场的主要原因是: 其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从属地位。
17
第二节 我国不同类型的劳动力市场分割
运用分割理论将劳动力市场进行划分就可以大大提高对现实的解释 能力。
2
(一)什么是劳动力市场分割:
是指由于政治、经济等外在的制度因素或者经济内生因素的制约, 使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特征和不同运行规则的领 域,不同的领域在工资决定机制、工作稳定性、劳动者获得提升的 机会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而且劳动者很难在不同的的市场之间流 动。
(一)将劳动力市场看作是同一个人由于从事不同的工 作而获得了不同的工资
因此,劳动力素质并不是一级市场工资领取高工资的唯 一原因。
不否认两个市场劳动力素质的整体差异,但关键是,工 资差别大大高于劳动力素质差别,劳动报酬与劳动力素 质之间的因果关系成反比。
关于就业稳定性与劳动力素质的关系也是如此。
行业壁垒、行业协会等限制企业、行业外人员进入本行业,促进了 一级、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文献综述

场则与之相反 . 收入低 , 工作不稳定 . 工作条件差 . 培训机会少 ,
缺 乏 竞 争机 制 。两 个 部 分 的 劳动 力市 场 结 构 和 劳 动分 配 的 机 制 有
地 解 释 以下 四 个 级 市 场 ( ma Y ma e ) 和 二 级 市 场 Pi r r t r k (eodr akt。两 个 部 分 不 是按 照特 定 的 产 业 和职 业 ,而 是 scn a m re) y
1 持续 的贫困。6 . 0年代 对美国城市劳工和贫困问题的研究 ,
孝 木 研 讨
劳动 力市场分割理论 的文献综述
一 肖 颖
[ 摘
暨南 大 学经 济学 院
要】本文主要 关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并拟从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产 生背景、主要 观点、相关的实证检验 、
最新 发展 、劳动 力市场 分割理论的政 策建议 以及 国内对劳动 力市场分割理论的研 究成果方 面进 行 简单的评述和介 绍。 [ 关键词]劳动 力市场分割 一级市场 二级市场
乎 没 有 什 么 实质 性 的 影 响 ,也 无 法 有 效减 少低 工 资 和 贫 困 。不 少
一
套指 导 雇 佣 决 策 的详 细 规 则 和 程序 代 替 劳 动 力市 场 供 给 和需 求
经济学家批评认 为片面强调教育与培训的作用显然是忽略了在工 的力量 .市场 力量基本不发挥作用。二级市 场与传统 的竞争性 劳
成 本 感 兴 趣 .工 资 结构 作 为外 生 变 量 .雇 主 问 的工 资 差 别 很 大 且 动简化存在诸 多局限性 ,培训成本往往很高 ,尤其是劳动力流动 与工 人 的特 征 没 有 多 大 关联 。雇 主 招 收 工人 的标 准 是 其 是 否 具 有 率高和劳动力不稳定意味着对劳动 力的更换将带来额外的培训投 可 以被 培训 的潜 力 。 (hrw,9 8 T uo 16 )工 作 竞争 模 型 强 调 公 司 内部 资 。 因 此 , 雇 主 开 始 注 重 技 能 培 养 和 降 低 人 员 的 流 动 性 。 的培 训 和竞 争 机 制 。如 果 说 工 资 竞争 模 式 把 劳 动 力 市 场 看 作是 工
劳动关系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不平等

劳动关系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不平等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供求双方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劳动力资源的交流与配置的场所。
在劳动力市场中,普遍存在着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现象,这会导致不平等的问题。
本文将以劳动关系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不平等为主题,探讨其原因及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一、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现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现象是指劳动力供求双方在经济、社会和制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导致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机会、待遇和资源分配存在差异。
这种分割现象可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薪资差距: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不同岗位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薪资差距。
高技能、高薪资的职位相对较为稀缺,通常由少数人垄断,而低技能、低薪资的职位则相对较多,市场竞争激烈。
2. 就业机会:劳动力市场上,某些职业或行业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而另一些职业或行业则相对较少。
这可能与产业结构、技术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
3. 社会保障:在劳动力市场中,一些职业或行业提供较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而在另一些职业或行业中,这些保障制度相对不完善或缺失。
4. 工作条件:不同职业或行业的工作条件存在差异,包括工作强度、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等,导致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现象更加明显。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原因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的出现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所致。
主要原因如下:1. 社会结构和制度:不同社会结构和制度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
例如,某些社会制度下存在严重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导致劳动力市场分割更加明显。
2. 教育和技能:教育和技能水平的差异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的重要因素。
受教育水平较低或技能相对单一的劳动者更容易陷入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3. 劳动力规模:劳动力市场内供求双方的规模差异会导致劳动力市场分割。
当某一职业或行业的劳动力规模过大时,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就会加剧,雇主更容易通过降低薪资或恶化工作条件来削弱劳动者的议价能力。
4. 社会认知与偏见:社会认知和偏见也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原因之一。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视角下解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不 单 单 是 大 学 生 自身 的 问 题 , 整个 社 会 和 就业市场 也有很 多不完善的地 方 , 本 文 就 从 劳 动 力 市场 分割 的 角 度分 析 大 学 生 就 业
难 的 问题 。
1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及其在我国的
善其 就 业 环 境 也 是 缓 解 大 学 生 就 业 难 的 重 要方面。 主要对 策 : 健 全劳动立法 , 提 高 执 法和监督的 力度 , 以法律形式 保障每 个 员
工的合法权 益 , 严 格 限 制 非 法 企 业 和 侵 犯 员工 权益 的 企 业 , 制定科学、 合 理 的 卫生 安 全标准, 保 障 员 工的 安 全 和 健 康 等 ; 政 府 为 劳 资 双 方 谈判 确 立 一 个 科学 合 理 的 工 资指 导线, 规 范 次 要 劳 动 力 市场 工 资 , 增加 对 大 学毕业生 的吸引力 。
20 1 3 NO 1 0
C h i n a E O u o a t l o n 1 n n o v a t 1 o r l H e r a l d
科 教 论 坛
劳动 力市场分割理论视角下解析大学生就业难 问题
刘翅 苗晴 张春 明’ ( 1 . 广东 医学 院信息 工程学 院 广东东 莞 5 2 3 8 0 8 ;2 . 华 南师范大 学公 共管理 学 院 广东 广帅 I 5 1 0 0 0 6 )
应 用
劳 动 力 市场 分 割 理 论 也 被 称 为 双 重劳 动 力 市场 模 型 , 是 美 国 经 济 学 家 多 林 格 尔 和皮 奥 里 于 2 0 世纪6 0 年 代 提 出的 。 这 种理 论认 为 劳 动 力 市场 存 在 主 要 和 次 要 劳 动 力
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均衡、分割

O
L2 L0
L1 L
五、劳动力供求变化对均衡价格和均衡就业量的影响
1、劳动力需求不变,劳 动力供给发生变动
W
S1 E1 E0 E2
S0
–劳 动 力 供 给 增 加 W1 均 衡 工 资 率 下 W0 降,均衡就业量增 W2 加
S2
D L2 L0 L1 L
–劳 动 力 供 给 减 少 均衡工资率增 加,均衡就业量减 少
W
S1 E1 E0
S0
W0 W1
D1
D0 L
O
L1
L0
4、劳动力需求与
供给都减少
W
S1 E1 E0
S0
均衡就业量减少, W0 均衡工资率不定
W1
D1
D0 L
O
L1
L0
5、劳动力需求
增加,劳动力
供给减少
W
W1 W0 E0
E1 S1
S0
D0 O L0 L1
D1 L
6、劳动力需求减
少,劳动力供
给增加
二、现代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 (三)非均衡概念
• 古典均衡理论中,非均衡一般是不稳定的状态, 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必然要立即其他状态转 化。 • 在非均衡理论中,非均衡与瓦尔拉斯均衡一样, 具有行为确定的含义,因此具有稳固性,可以 持久地存在,而不仅仅是一种过渡状态。
三、劳动力供求关系类型
• (一)供大于求 • (二)供不应求 • (三)供求均衡
劳动经济学
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割与内 部劳动力市场
责任分散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
• 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 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 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 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 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 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 往会退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5-024-0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日趋明显,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本文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研究发展入手进行综述。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分割二元结构新制度经济学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导致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从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为城市中本地居民同外来
劳动力的二元分割。
同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不是自由经济条件下社会化生产自然分工导致,而是由体制性原因造成的。
西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方法和思想体系,为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提供了主要理论依据。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发展回顾
现代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起源于穆勒时代的非竞争性理论,之后受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结构主义学派思想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套关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完整理论、方法和政策主张。
传统新古典劳动力市场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基础上,无法很好地解释劳动者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以及部分劳动者受到的歧视和持久贫困。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则运用一种新的范式对此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由于历史的、制度的、经济的各方面因素,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十分严重,并具有明显的体制性特征。
传统计划体制下,劳动力严格由计划配置,劳动力市场分为城市和农村两块。
改革开放后,劳动力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旧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劳动力的分割现象未能消除。
而且随着新旧体制的交替,这种分割现象更趋复杂性和多样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学家放弃新古典劳动力市场理论的分析方法,转而强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属性、强调制度和社会因素对劳动力报酬和就业的重要影响,这种理论被称为劳动力市场分割(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lms)理论。
二、市场分割理论的历史渊源
从历史渊源看,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源头可追溯到约翰穆勒年代。
现代分割理论的起源受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结构主义学派思想的影响,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对城市劳工及贫困问题研究,新古典理论提出的依靠提高个人人力资本以消除贫困和收入不平等的美好前景难以实现,激发了人们从事这方面的研究[1];二是对历史现象的研究,如劳动力市场中不同肤色、不同性别的劳动力,即使他们的生产率相同,收入却相差很大,这些现象也是传统劳动力市场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分割理论分支较多,其中皮奥里(piore.m)和多林格(doeringer.p)最早完整提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2],是分割理论中被引述最多的一种,并成为分割理论的代表。
二元理论认为,市场被分为两块,即一级市场(primary segments)和二级市场
(secondary segments)。
早期分割理论在诸多方面提出了与传统劳动力市场理论截然不同的观点。
1.工资决定机制。
传统理论认为工资由边际生产率决定,二级市场工人的低工资是由其低素质决定。
分割理论认为,劳动力素质高低不是决定其工资唯一因素。
2.人力资本投资作用。
传统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在工资决定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因为人力资本投资量不同,劳动边际产量就不同,理性的企业会按边际产量支付工资,据此市场竞争机制导致教育普及化,人们收入差距也将缩小。
3.劳动力本身素质和偏好。
分割理论认为由于两个市场对工人工作要求不同,二级市场的工人会养成懒散、无时间观念、缺乏合作精神等行为特征。
三、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新进展
分割理论自出现之日起就受到正统理论的批判,认为“它对新古典理论的批判能力远远强于理论本身的完整性和逻辑性”(cain,1976),并缺乏实证检验。
8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学家(dickens等)开始运用新的理论和实证工具对分割的劳动力市场进行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新的进展,这被称为分割理论的“复兴[3]”。
2001年,斯蒂格利茨(stiglitz.j)因对信息经济学贡献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近几年来,经济学家又以议价理论和效率工资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更为精巧的经济模型,从其它角度对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作了进
一步的阐述。
smith和zenou(1997)认为二元劳动力市场是内生的,并与市场中大规模失业密切相关。
gottfires和mccormick (1995)建立新的数学模型解释了分割市场中的歧视和失业现象。
四、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实证检验
自皮奥里(piore.m)和多林格(doeringer.p)提出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后,许多研究者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对各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现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检验。
bosanquet和doeringer 通过对比劳动力的年龄收入曲线和工作稳定性,发现英国和美国都存在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gyimahbrempong和fichtenbaum的相关数据估算显示白种人与黑种人的人力资本回报有明显差距,证明他们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分割。
dickens通过计算美国一级和二级劳动力市场的教育收益率,发现它们的工资机制不尽相同,一级市场中教育年限与工资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二级市场中教育年限对收入没有显著影响。
五、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
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劳动力市场分割严重,国外许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其文献大多通过整理劳动力市场数据,以实证分析验证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存在。
fan cc根据他于1998年在广东调查数据的计量分析显示,流入广州劳动力收入与其身份明显相关,教育对收入的影响居次。
我国研究者赖德胜、葛苏勤、郭丛斌对西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作过不同程度的系统介绍[4,5]。
国内学者对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中,探讨最多的是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问题[6]。
近年来,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所作的研究日益增多。
许经勇、曾芬钰(2000),朱镜德(2001)等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类别划分进行了探讨;赖德胜(2001)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对教育、收入分配均有重要影响;张曙光(2003)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导致资本深化的重要原因并间接引发文凭教育过度[7];李实、丁赛(2003)证实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对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影响。
但是,总体上国内有关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研究处于较初级的阶段。
六、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几点看法
1.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体制性分割是国家经济转轨时期的特有现象,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2.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演化形式反映了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力量日益增强的过程。
3.随着经济转轨的完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体制性分割将退出历史舞台,并最终形成市场竞争机制下的新型劳动力市场分割。
参考文献:
[1]cain.g.challenge of dual and radical theories of labor market to orthodoxtheor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5(5):16-22.
[2]piore.m,doeringer.p.dualism and discontinuity in industrial societi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3]大卫桑普斯福特,泽弗里斯桑纳托斯.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图腾电子出版社.2000:210-23235.
[4]赖德胜.教育与收入分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206-230.
[5]郭丛斌.有关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文献述评.北大教育经济学(电子季刊).2007(2):1-16.
[6]蔡昉.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的就业体制转换.中国社会科学.1998(2):4-14[19]赖德胜.教育、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经济研究.1998(5).
[7]张曙光,施贤文.市场分割、资本深化和教育深化.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