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七、侵染性病害侵染过程的观察
植物病理学实验课PPT课件

20 第20页/共23页
21 第21页/共23页
课堂作业
--什么是细菌的喷菌现象? --喷菌现象的意义? --简要写出观察喷菌现象的一般步骤?
第22页/共23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3页/共23页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 --梨火疫病菌(Erwinia amylovora) --大白菜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
(2)细菌喷菌现象
细菌革兰氏染色结果
G-
G+
第17页/共23页
喷菌现象
• 材料:水稻白叶枯病叶片
18 第18页/共23页
实验步骤
• 载玻片上滴加一滴水 • 剪取水稻条斑病菌叶片病健交界处组织块 • 将组织块放于水中 • 盖上盖玻片 • 静置1分钟后于显微镜下观察 • 对光仔细观察组织块周围的变化
19 第19页/共23页
大白菜软腐病
第14页/共23页
• 病原:大白菜软腐病菌(G-)
• 拉丁文: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第15页/共23页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1、初染剂结晶紫 复染
碘液媒染
复染剂(如番红)
结果:蓝紫色的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红色的细菌属 于革兰氏阴性菌。
2、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 组成,壁厚、类脂质含量低,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细胞 壁脱水、使肽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 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 脱色和复染后仍保留初染剂的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不 同 , 由 于 其 细 胞 壁 肽 聚 糖第层16页较/共薄23页、 类 脂 含 量 高 , 所 以 当 脱
7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

菌(Scirrhia acicola) 等。
7.2.2 病原物的入侵机制 ——病原物的自然孔口侵入
7.2.2 病原物的入侵机制 ——病原物的自然孔口侵入
②类似直接侵
入方式,在气孔 外产生附着胞。
如,植物锈菌。
A
SP
7.2 侵入期
7.2.2 病原物的入侵机制
2.病原物的自然孔口侵入
⑵细菌:由细菌菌体在水膜中游动(或被 动)侵入。另外,鞭毛菌游动孢子入侵亦类似。 ⑶病毒:由病毒粒子随带毒花粉管的生长、 延伸侵入子房。
3.病原菌的伤口侵入
⑴伤口来源—— ①机械伤口。如,冻伤、灼
伤、风雨损伤和昆虫及动物咬伤、人工修剪伤等。
②生理伤口。如,根冠侧根伤、叶柄痕等。
7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
植物病程——从病原物同寄主植物相 接触开始,连续地经过入侵、潜育和发 病等几个阶段,直到再度产生病原物繁 殖体为止的过程。 病程(pathogenesis)是侵染性植物病 害发生的最基本环节,受到寄主、病原物 和环境条件三方面的影响。研究病程机理, 是控制植物病害的关键。
6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
侵入期是植物病程最关键的时期。
7.2.1 病原物的入侵途径
各种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的途径有所不同。 概括起来,主要有直接入侵、自然孔口入侵和 伤口(包括微伤口)入侵三条途径。
7.2 侵入期
7.2.1 病原物的入侵途径
各种病原物入侵途径比较 ——————————————————————— 直接入侵 自然孔口入侵 伤口入侵 ——————————————————————— 真菌 √ √ √ 细菌 线虫 ? √ √ √
如,真菌孢子的种类、颜色、 壁厚度及表面纹饰等。
2023年电大《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病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通过观察和分析植物在不同病原菌感染下的生长情况,以及病原菌在植物体内的病征,从而加深对植物病害的认识,为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植物:选择小麦、玉米、番茄和青菜作为实验植物。
2. 病原菌培养:分别培养小麦赤霉病、玉米赤霉病、番茄早疫病和青菜根腐病的病原菌。
3. 实验设计:将实验植物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对感染组进行不同病原菌的接种处理。
4. 观察记录:在病原菌接种后,定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叶片颜色、叶片形态、叶片数量、植株高度等指标。
5. 数据分析:根据观察记录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统计处理,揭示不同病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1. 小麦赤霉病感染后,植株叶片呈现黄化、枯萎,植株高度显著下降,生长势明显减弱。
2. 玉米赤霉病感染后,植株叶片出现斑点、枯死,植株高度明显减少,导致植株整体生长受到抑制。
3. 番茄早疫病感染后,植株叶片出现黄斑、脱落,植株高度停止生长,部分植株出现逝去现象。
4. 青菜根腐病感染后,植株根系变软、生长停滞,部分植株出现萎蔫甚至逝去。
四、实验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不同病原菌感染后,植物生长状态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小麦、玉米、番茄和青菜在感染不同病原菌后,均出现各自特有的病征,病原菌对植物的病害效应有明显的种属选择性。
病原菌感染后,植物叶片颜色变化、叶片形态、植株高度等指标的变化,为病害的诊断和鉴别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五、实验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番茄和青菜对不同病原菌的感染表现出了明显的病害特征,不同病原菌对植物的影响存在差异。
通过对植物生长指标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病原菌的种属和对植物的侵染程度。
及早发现和诊断植物病害,对于科学合理地进行预防和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实验意义本次实验结果为植物病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和案例,为深入探讨不同病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病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植物侵染性病害侵染过程观察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植物侵染性病害侵染过程观察专业:植物保护班级:2010级1班*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二零一二年五月九日植物侵染性病害侵染过程观察【摘要】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程一般要经历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四是个阶段。
以小麦白粉病的发病过程为例观察病菌的侵染过程。
小麦白粉病菌以分生孢子接触小麦幼嫩叶片,萌发形成芽管,芽管顶部膨大形成附着包,并在芽管基部产生一个隔膜,在附着包下形成侵入钉侵入寄主表皮细胞,侵入钉的顶部膨大形成吸器中心体,在发育成吸器;吸器菌丝扩展并形成菌丛;菌丝生长一定阶段后产生分生孢子链。
【关键字】植物侵染性病害病程小麦白粉病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一、目的与要求1.学习植物病原物侵染寄主过程的观察方法2.了解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二、实验材料与用具小麦白粉病感病品种(繁6或绵阳11号)、盆钵及保湿罩三、内容与方法幼苗准备:(1)75%酒精浸泡3-5min,其目的是消毒和使得胚乳易吸水。
(2)冲去酒精,直至无酒精味。
(3)浸种数小时(4)放于盆钵内,与20℃培养箱中催芽(铺有用水分充分湿润的滤纸)。
(5)在盆钵中播种感病品种,用玻璃罩罩住隔离培养,待幼苗长至2~3叶是备用。
小麦白粉病菌菌种的准备:白粉病菌是专性寄生菌,可在田间采集发病植株叶片或接种在盆钵幼苗上扩大繁殖,接种的前一天先将病叶上的孢子抖落,然后保湿培养,第二天长出新鲜孢子后供接种用。
接种:将上述接种用的病叶在被接种的小盆钵上方抖动,便于分生孢子自然脱落在盆钵中的小麦叶片上,同时咋盆钵旁放一张载玻片,用以检查接种量,接种量控制在10*10倍的显微镜下每个视野25个孢子左右。
管理及取样:接种后加盖玻璃罩继续培养,并分别在于接种后8h、12h、24h、36h、48h、72h和96h剪去2cm长的叶段2~4段/人。
处理和观察:8h、12h和24h取样的叶段采用异丙醇蒸汽使之透明,其余叶段用AA液(冰醋酸:95%酒精=1:1)透明,透明后的叶段用棉兰乳酚油染色,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染过程。
植物侵染性病害侵染全过程

植物侵染性病害侵染全过程
侵染的过程,整个过程可以划分为侵入、潜育和发病三个时期。
侵入期:从病原物萌发开始到建立稳定的寄生关系止。
潜育期:是病原物从寄主夺得生存条件、扩展、发育的时期。
绝大多数真菌和细菌扩展的范围只限于侵染点附近,称为局部侵染,如叶斑病。
与此相反,病原物入侵后便扩展整个植株或植株的绝大部分,称系统侵染,病毒、类菌质体以及少数真菌和细菌的扩展属于这一类,如枣疯病、青枯病、榆荷兰病。
一般来说,局部侵染引起局部性病害,系统侵染引起系统性病害,但也有少数例外。
潜育期长短相差甚远,多数在10天左右。
叶斑病短至数天,枝干病害长约十几天至数十天,活立木腐朽病长达数年至数十年。
发病期:随着病原物侵染的深化,引起寄主外部形态上的变化,即表现出各种症状。
症状的出现标志着一个侵染程序的结束。
看完以上内容,对于植物侵染性病害侵染过程相信大家也有了答案,其实出现这类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养护不当造成的。
第1课: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王海光)

中国农业大学自编教材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农学专业用)王海光编二零一一年前言《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本来是《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作为《普通植物病理学》的一部分,不是单独一门课。
学校对本科生教学计划调整之后,《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独立作为一门必修课,由原来的18学时,调整为32学时。
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害发生规律、主要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的形态特征等相关知识,掌握植物病害诊断、病原分离、纯化、接种、鉴定等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常规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结合实验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根据教学计划、教学要求、实验条件等,共设置了8个实验,每个实验4个学时。
实验材料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实验内容安排顺序也可能根据田间病害发生情况和实验材料的准备情况进行临时性调整。
本实验指导是在去年教学的基础上整理修改编写的,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以往的一些实验指导书和网上的教学资源,在此一并感谢!本实验指导尚显单薄,内容尚欠丰富,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日臻完善。
编者2011年8月实验课注意事项1.实验课前必须通过实验指导或通过教学网络平台下载课件了解课堂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了解操作步骤。
2.按时参加实验课教学,不准迟到。
上课期间注意课堂纪律,严禁喧哗、随意走动等扰乱教学的行为发生。
3.注意实验室安全。
实验时,要严格按照教师要求操作,爱护实验仪器和材料。
遇到仪器发生故障,必须及时报告教师,损坏仪器或用具必须登记。
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处理或赔偿。
4.实验报告一律用铅笔书写,必须使用学校统一印制的实验报告纸,按时交实验报告。
5.绘图一定认真,不许虚构或艺术加工。
绘图时选用硬度合适的铅笔,笔尖要保持圆滑。
所绘图形的一切特征用线条和圆点表示,线条要光滑、粗细一致,用圆点疏密表示色泽深浅,严禁涂抹,圆点要求大小一致。
图形要求大小适中,各部分结构比例合理,细微部分需放大表示时,可单独绘制。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图文

植物表面孢子萌发 形成侵入结构
根际分泌物对病原物的影响
1)诱发病原物积聚: 2)刺激休眠体和孢子的萌发: 3)营养:伤口侵入的病原物,先在伤口吸收死亡细胞
的营养物质,生长后侵入。
(二)侵入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的一段时期 1、侵入途径:
,在变动的室温下,几天之后就能产生大量孢子。
? 有性孢子产生的温度范围比无性孢子更窄,且要求较低的温度。 白粉菌:晚秋才产生闭囊壳,主要是受温度的影响。 子囊菌:有性孢子越冬后的落叶中产生,其发育过程需要一个低温 阶段。
2、湿度
? 在实验室中,对未产生子实体的病组织,常用保湿 的方法促其产生子实体。
主要涉及三个环节: 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2、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3、病原物的传播
(一)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
定义: 指病原物如何度过寄主植物的休眠期或收获
后的阶段,成为下一个生长季节的初侵染来源。
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一般就是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
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
1、田间病株; 2、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块根、块茎、鳞茎) 3、植物病残体 4、土壤、粪肥 5、介体
病原物的休眠体,一般先存活在病残体上,当残体腐烂和 分解后,再散落在土壤中。
4、土壤及粪肥
是病原物在植物体外越冬越夏的主要场所。
?以休眠体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休眠孢子囊、卵孢子、冬孢子、厚垣孢子、菌核 、子座、胞囊(线虫)、种子(菟丝子、列当)
?以腐生的方式在土壤中存活: 土壤寄居菌: 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存活,病残体一旦腐烂 分解,病原菌不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大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属于这种类型 。 土壤习居菌: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 活,并且能够在土壤有机质中繁殖。
[教学研究]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教案
![[教学研究]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9d75f9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34.png)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一)病害的侵染过程简称病程,指从病原侵入开始,经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引起寄主一系列病变,直到寄主表现症状,病原开始释放传播体为止的过程。
病程是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的最基本环节,既是病原物侵染致病的过程,又是寄主发生病变而受害或同时发生种种抵抗反应的过程。
病程是个连续过程,为便于研究,人为的分为3个阶段,即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
1、接触期从病原物同寄主接触到开始萌发入侵称接触期。
接触期的长短因病原物种类不同而有差异。
病毒、植原体和类病毒的接触和侵入是同时完成的,细菌从接触到侵入几乎也是同时完成的,都没有明显的接触期。
真菌接触期的长短不一,一般真菌的分生孢子寿命较短,同寄主接触后如不能在短期内萌发,即失去生命力;而当条件适宜时,孢子在几小时内即可萌发侵染。
在接触期,病原物在寄主体表的活动受外界环境条件,寄主的外渗物质,根周围和茎、叶表面微生物活动的影响。
这些微生物与病原物之间产生明显的颉抗作用或刺激作用。
因此,病原物同寄主植物接触并不一定都能导致侵染的发生。
2、侵入期从病原物开始侵入寄主植物到侵入后建立寄生关系为止的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的长短,各种病害不尽相同。
病原物在侵入寄主的过程中,必须克服寄主的抵抗才能侵入。
不同的病原物其侵入途径和侵入条件不同。
伤口侵入伤口的种类很多,如修枝伤、叶痕、虫伤、灼伤、冻伤及机械损伤等。
病毒和植原体从伤口侵入,寄生性较弱的细菌如棒杆菌、野杆菌、欧氏杆菌多从伤口侵入,许多兼生真菌也从伤口侵入,内寄生植物线虫多从植物的伤口和裂口侵入。
自然孔口侵入有些真菌可以从气孔、皮孔、水孔、蜜腺等自然孔口侵入。
如锈菌的夏孢子,许多叶斑病的病原菌都是从气孔侵入的。
寄生性较强的细菌如假单孢杆菌、•黄单胞杆菌多从自然孔口侵入,少数线虫也从自然孔口侵入。
直接侵入真菌孢子萌发以后,可借助芽管的机械压力或酶的分解能力,直接穿透表皮层和角质层而侵入植物体内。
大多数锈菌的担孢子都能钻透角质层而侵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龄达到 1叶1心叶
接种
潜育期 约8天后开始现斑
作业
1.写出烟草花叶病毒病接种的简要步骤,并说明其 原理,记载并分析结果。
2.写出小麦条锈病菌接种的简要步骤,调查小麦条 锈病菌的潜育期、寄主反应型、病害普遍率、严 重度,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并将结果记入下 表。
小麦条锈病接种试验结果
用研钵将烟草花叶病毒源研成匀浆; 3.在健康叶片正面撒上依稀可见的800目金刚砂; 4.用洗净的手指蘸少许毒源匀浆,在健康的烟草叶
片上摩擦三次(不要用力过大)。同时用清水摩 擦作对照,注意应先作对照摩擦试验,后做病毒 汁液摩擦接种,以免对照感染TMV; 4.用洗瓶冲掉叶面上残留的汁液; 5.将接种后的烟草苗放于温室中进行培养观察。
实验七
侵染性病害侵染过程 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侵染性病害病原接种方法。 2.了解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
二、实验材料
1. 温 室 培 养 好 的 3-4 叶 期 烟 草 , TMV毒源(感染TMV的烟叶), 800目金刚砂,研钵,洗瓶等。
2.温室培养好的3-4叶期铭贤169 小麦苗;吐温-20;小麦条锈病 菌毒性小种;喷壶等。
品种名 称
潜育期(天)
反应 型
普遍率(%) 严重度(%) 病情指数(%)
接种日期: 月
日 调查日期:
月
日
小麦条锈病菌接种
➢小 麦 条 锈 病 病 原 物 为 条 形 柄 锈 菌 (Puccimia striiformis),担子菌门柄锈菌 属。
条锈菌菌种繁殖的主要步骤
种苗 1.喷雾法 2.撒粉法
菌种
有活性的新鲜孢子 量比:1:3
步骤
接种 潜育 收菌
滑石粉
3.涂抹法
光照
主要因素
温度
试管套 病叶
防止交叉 叉污染
接种方法
种传:拌种、浸种; 土传:菌土、浸根; 气传:喷雾、涂抹、注射、针刺、
喷粉、扫接; 虫传:媒介虫传; 嫁接传:菟丝子、嫁接。
侵染性病害侵染过程
侵染过程一般包括:
接触期 侵入期 潜育期 发病期
烟草花叶病毒病示范接种
1.用磷酸肥皂将所有器具及手洗净; 2.在研钵中加入少量pH7.0的0.1M的磷酸缓冲液,
三、实验内容
1.教师示范病毒病接种。以烟草花叶病毒病 为例,采用汁液摩擦接种法接种。放于温 室培养发病,定期进行观察病害进展情况, 了解病毒病害的侵染过程。
2.学生三个人一个小组进行真菌病害接种。 以小麦条锈病为例,采用喷雾接种法接种, 定期观察接种后小麦苗的生长情况,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查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情况,了解真菌病害 的侵染过程,练习真菌病害人工接种方法。
小麦条锈病菌喷雾接种
1.取少量新鲜的小麦条锈病菌夏孢子,放于小培 养皿中,加少量清水,滴入1-2滴吐温-20, 用玻棒轻轻搅拌,直至浆糊状,用清水洗入喷 壶,摇匀,配成孢子悬浮液;
2.用喷壶将配好的孢子悬浮液在培养好的小麦苗 上进行喷雾接种,喷雾要均匀一致。同时用清 水作为对照;
3.接种后,将小麦苗移入大铁筒内,摆放整齐, 用一块表面喷清水的塑料薄膜覆盖铁筒,密封 保湿,保湿12-15小时后揭去薄膜,置于温室 内培养,定期观察发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