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尼采》中对“尼采的形而上学基本立场”的阐释
尼采、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批判(精)

尼采、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批判从回答“人生何以可能”的角度划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主要有两类:提倡宗教人生观的神学形而上学和提倡科学人生观的理性形而上学。
神学形而上学以上帝的存在为中心神秘地展开。
经院哲学家千方百计地论证上帝的存在。
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最为著名。
他断言,上帝观念本身隐含着上帝的绝对存在。
每个人心中都有上帝观念,即使说“上帝不存在”的人也不例外。
上帝观念的意思是“绝对完善者”。
既然上帝绝对完善,那他就不可能仅仅存在于人的心中。
因为上帝若仅在心中,我们就可能在现实中找到比它更完善的存在物。
安瑟伦的结论如下:上帝不仅存在于人的心中,而且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其实,这种论证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神学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证明”是一种毫无根据的同语反复,它至多只能证明论证者本人“自我意识”的存在,绝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
因为在这种证明的前提中已经包含了所要证明的结论。
然而,经院哲学家一厢情愿地认为“本体论证明”是牢不可破的,并且从上帝这种绝对存在中推出具有偶然性的人的存在。
人的存在带有“原罪性”,因此基督教要求人们赎罪,在祈祷和忏悔中度过一生。
经院哲学家把信仰上帝看成人生的首义,宣布只有上帝在生活各个领域君临之后,人们才能在动荡的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安宁之所。
由此可见,神学形而上学是宗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若要否定宗教人生观,首先就必须动摇神学形而上学。
尼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展开对神学形而上学的批判。
尼采指出,世界上根本没有上帝这种东西,所谓上帝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假设、想象的存在,根源于人类理智的失误和对自然现象的错误解释。
所以,上帝是同实在没有任何干系的“虚无”。
有人寻找使他能蔑视人们的原则,便发明另一个世界以诋毁和诽谤此岸世界,然而实际上他在任何时候只能达到虚无,于是就把‘虚无’当作上帝建立起来”。
〔1〕神学家为了私利,把社撰出来的观念充当一般的价值尺度,人为地规定上帝是决定人的存在的命运因素。
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开篇的阐释

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开篇的阐释在海德格尔看来,《形而上学》第一卷是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核心文本之一。
在“亚里士多德书”的草本即“那托普报告”中,他把关于这一文本的阐释置于《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和《物理学》前三卷之间,认为它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
海德格尔认为,这一文本不只是对《形而上学》全书的引论,更是对亚里士多德哲学乃至整个希腊哲学的精辟概括。
原因在于,其中出现了古希腊哲学的基本概念和主导问题。
从文本本身来看,《形而上学》第一卷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1—3章是全书的引论;第4—10章是对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哲学史的梳理;第11章则是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在此,我们将目光集中于第1—3章。
这部分的内容可概述如下:人们从感知中得到最初的知识;其中,“看”的作用最为显著。
此外,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可以从经验中学习,并发展出某种技艺。
而技艺产生于考虑,人们可以给出事物产生的原因。
科学源于将技艺用于与必要的生存需求无关的问题。
最后,智慧是关于特定本原和原因的知识。
在原则上,科学与普遍者相关,而不必知道个别事物。
而智慧关乎最高科学,不局限于某个专门领域,而关乎事物整体。
《形而上学》开篇第一句话,通常被译为“求知是人的本性”。
海德格尔则将其翻译为“所有人本身就朝向观看、欲求观看”。
用“欲求观看”取代“求知”表明:在海德格尔看来,重要的不是获得某种产品意义上的知识,而是理解我们所看到的东西(知识是某种理解事物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这里的“观看”,不是单纯的觉知(aisthesis),而是理解性的观看(eidos,eidenai)。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张棕色的桌子时,我们说看到了桌子,而不说看到了棕色(除非我们特别强调事物的某一种属性)。
我们能觉知的,是事物的属性;但我们能理解的,则是事物整体。
我们看到的桌子,是在整个意蕴关联中呈现出来的某个“用具”,而不是某个孤立的客体及其属性。
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图的idea,亚里士多德的eidos,都源于希腊语的“观看”。
论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人学的批判

论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人学的批判对传统形而上学人学的批判,是海德格尔人学思想的一个突出特征。
从海德格尔人学思想的产生和整个发展过程来看,他对传统形而上学人学的批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他对“人是理性动物”观点的批判,二是他对“人不是理性动物”观点的批判。
本文将阐述和分析这种批判的具体内容,指出这种批判的合理性及问题所在,以便客观地确定这种批判的历史地位。
一、对“人是理性动物”观点的批判在海德格尔看来,把人规定为理性动物,是传统形而上学人学的核心思想。
因此,对“人是理性动物”观点的批判,是他对传统形而上学人学进行批判的一个基本方面。
他所批判的主要代表人物应该是: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代的笛卡尔、康德、黑格尔。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把人规定为理性动物,是从古希腊关于人的定义而来的观点,而柏拉图正是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创始者。
柏拉图把早期希腊人所理解的存在解释为理念,把理念看作是本质本身,这种解释成了后来对存在的唯一的决定性的解释,支配了到近代以来的整个西方哲学史:“在整个哲学的历史中,柏拉图的思想一直以变化着的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形而上学就是柏拉图主义。
”(Heidegger: Zur S ache des Denkens, Tübingen, Max NiemeyerVerlag 1976,s.63.)柏拉图的这种把存在解释为理念并由此把世界划分为理念世界与可感世界的理论看上去与人学无关,其实不然。
柏拉图正是由此出发来规定人的本质的,他对人的灵魂的分析便充分表明了这一点:灵魂是由理性、激情、欲望三个部分组成的,一个真正的人必须以理性支配激情和欲望。
这里所用的理性,实际上也即是理念本质在人身上的体现。
柏拉图对于一个真正的人的规定,为亚里士多德和近代关于人的本质在于理性的人学理论开辟了道路。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多方面的分析表明了他的人的本质在于理性的观点。
首先,从他对灵魂的说明来看,他认为,在最首要的意义上,灵魂乃是生命(特别是动物生命)赖以生存的东西,灵魂是形式而非质料或载体,因而灵魂是躯体的现实,高于躯体;而人的灵魂则具有推理和思维这种最高的能力,理性、思维是人的最高本质。
海德格尔及德里达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们有必要先对 形而上学 作一个 简要 的 阐述 。形而 上学在 西方两千 多年 的哲学传统 中一直是 第一 哲学 , “ 学 的 是 科 女王 ”是诸科学之 根。古希 腊 的伊 奥尼 亚学 派与南 意大 , 利 学 派致 力 于在 繁 多不 定 的现 象后 面寻 找某 种 统一 的
别 的讨 论 。
对毕达哥拉 斯 “ ” 数 的始 基 说 和赫 拉 克 利 特 “ ” 火 的始 基 说 , 为“ 认 存在 ” 才是万物 的始 基 。诚 如张 志扬先 生所说 , 巴门尼德的后来 人 “ 在逻 各斯 的垂 直 生成 上 采撷 结 晶体 再横 向串成逻辑范 畴的体 系—— 垂直 涌流 的 ‘ 逻各 斯 ’ 躺 倒为铺 陈 连绵 的 ‘ 辑 学 ’ —庶 几 完成 巴 门尼 德 的开 逻 — 端, 完成形 而上 学史 的开 端 ” 苏 格 拉底关 于伦理 的 一 。 般定 义的学说为柏拉 图和亚里 士多德 对形 而上学 对象 的
了。 ⑨从 这个 角 度 来 说 , 方 形 而 上 学 在 尼 采 这 里 耗 尽 ” 西 了一 切 可 能 性 , 在 , 已经 无 路 可 走 了。 现 代 人 再 也 听 现 它 不到 存 在 的声 音 』。 “- 对 ’ 一 种 m[ 蔽 ] 回 响 的 最 无 的 后 气 息 正 在 消 失 。⑥ 现 在 , 永 恒 轮 回 与 强 力 意 志 中 , ” 在 在
关 键 词 形而上学 价值 存 在 根 据 律 在 场 形 而 上 学
形 而 上 学 回 顾 及 康 德 对 它 的 批 判 在探 讨 海 德 格 尔 与 德 里 达 的 形 而 上 学 批 判 之 前 , 我
形而上学批判对西方理性主义的瓦解:海德格尔

内容摘要:1 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一直在同尼采斗争;而海德格尔和巴塔耶则聚集到了尼采的麾下作最后的反抗。
20世纪30/40年代初,海德格尔曾以《尼采》为题举办讲座。
我在这里想先根据这部讲稿来追溯一下,海德格尔是如何逐步把狄奥尼索斯的弥赛亚主义吸纳到自己理论体系当中的,海德格尔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跨越后现代思想的门槛,从内部克服形而上学。
沿着这样一条思路,海德格尔建立了一种历史化的源始哲学(ursprungsphilosophie)。
根据我的理解,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解读和批判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1)首先,海德格尔让哲学重新占据统治地位,而由于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哲学一度曾失去了这种统治地位。
当时,精神的解崇高化还是用黑格尔自己的概念来实现的——即针对内在而捍卫外在、针对精神而捍卫物质、针对意识而捍卫存在、针对主观而捍卫客观、针对知性而捍卫感性、针对反思而捍卫经验。
唯心主义批判所导致的结果是哲学失去了权力——不仅是针对科学、道德和艺术领域的自主逻辑,而且也针对政治 -社会世界的固有权利。
相反,海德格尔把哲学一度失去的权力给找回来了。
因为,在他看来,一种文化或一个社会的历史命运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集体对在世界中发生的一切的前理解来决定的。
这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前理解,它依赖于形成视界的基本概念,并在一定程度上预先设定了存在者的意义:“然而,任何存在都可被阐释,不管是作为唯心论意义上的精神,还是作为唯物论意义上的物质和力量,或是作为生成和生命、作为意志、作为实体和主体、或作为能量、或作为同一性的永恒回归——在任何情况下,存在总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出现的”。
而在西方,形而上学最清晰地表达了这种前理解。
存在理解的跨时代变化,集中反映在形而上学的历史当中。
对黑格尔来说,哲学史成了把握历史哲学的关键。
而形而上学的历史在海德格尔那里也获得了同样的地位;借助于形而上学的历史,哲学家把握住了每个时代显耀出自身光芒的根源。
2)这个唯心主义视角对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尼采》中对“尼采的形而上学基本立场”的阐释

海德格尔《尼采》中对“尼采的形而上学基本立场”的阐释作者:闫丽婷来源:《学理论·上》2013年第06期摘要:海德格尔的《尼采》无疑是留给后人研究尼采的经典文本之一,他用尼采本人的名字命名此书,正是出于一种对于尼采本真思想的尊重。
《尼采》一书不仅清晰地梳理了尼采重要思想的根基和脉络,更是将其思想之晕描绘得淋漓尽致。
书中“尼采的形而上学基本立场”一节完整地还原了尼采形而上学的基本态度,从而把尼采形而上学的主要思想全盘端出,最终使得读者在尼采那里赢获了对西方形而上学广阔的追问视野。
关键词:尼采;形而上学;基本立场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85-02众所周知,作为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传统中“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在近代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哲学家们纷纷拿起理论武器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或深或浅的批判,尼采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做了强有力的克服与抨击,依靠概念思维手段去把握终极实在的传统形而上学在尼采那里是遭遇否定待遇的,在尼采看来,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诟病就是“遗忘了生命本身”。
尽管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竭尽全力的批判,但是正如现代西方哲学家哈贝马斯所说那样,尼采并没有做到彻底地走出现代性哲学危机,并未真正克服形而上学。
哈贝马斯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这样说——“他(尼采)放弃对理性概念再做修正,并且告别了启蒙辩证法。
特别是现代意识的历史变形,亦即无聊内容泛滥成灾,一切本质都变得空洞无物,使得尼采怀疑现代性还有能力独立地创造出其自身的准则,…因为我们对现代性已无可奈何‟。
”[1]一、尼采在现代性危机面前的艰难抉择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随着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发起,理性被推上了近乎完美的境界,理性几乎掠夺了宗教一体化的旗帜,但是这种所谓的“理性一体化”本身是非法的,因为理性的自我迷信将宗教逼退到了凄凉的境地,在这里,毫无疑问指的是知性膨胀后的工具理性,我们只是一味地期待理性不断截获更为广阔的天地,而遗忘了对其自身进行深远的追究。
海德格尔对尼采查拉图斯特拉的介绍

海德格尔对尼采查拉图斯特拉的介绍1953年5月8日,海德格尔在不莱梅俱乐部做了题为《谁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的演讲,并且断言:“直到眼下为止都没有出现一个思想者,能够掌握此书的基本思想,并且衡量此书的渊源及其深远意义。
”“他们一味醉心于这本书的个别段落和奇特格言,并且盲目地沉湎于这本书半是歌唱半是呼喊、时而审慎时而狂热、往往高昂激越偶尔也平淡无奇的语言中,而没有动身走上那种在此寻求其话语的思想的道路。
”(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北京三联版,2005年,第104页。
以下只给出页码)查拉图斯特拉是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他在说给谁听?如果是说给广场上的集会者听,那他就是一个鼓动家。
如果是说给教堂里的平信徒听,那他就是一个布道师。
海德格尔宣称,查拉图斯特拉既非鼓动家、也非布道师,而是一个“辩护人”(Fürsprech),“对自己谈论和拥护的东西作出解释和说明的人。
”(第105页)查拉图斯特拉在为谁辩护?为“那个首先、而且始终对人发出要求的惟一东西”吗?(第105页)但他明明说:“我,查拉图斯特拉,生命的辩护人,痛苦的辩护人,循环的辩护人……”。
海德格尔说:“生命――痛苦――循环”三者“是共属一体的,是同一个东西”。
于是,“查拉图斯特拉就表现为下面这个命题的辩护人,即:一切所是者皆为强力意志,作为创造着、冲撞着的意志,强力意志忍受着痛苦,因而就在相同者的永恒轮回中意愿自身。
”(第106页)查拉图斯特拉不仅是辩护人,而且是诲人不倦的教师,传授“相同者的永恒轮回”与如何做“超人”(über-mensch)的秘传真理。
“超人乃这样一个人,他超出以往的人,只是为了首先把以往的人带入其依然悬而未决的本质之中,并且把他固定于其中。
”(第109页)海德格尔强调:“查拉图斯特拉只是一位教师,并不就是超人本身。
再说了,尼采也不是查拉图斯特拉,而是一个试图思索查拉图斯特拉之本质的探问者。
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 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对形而上学的探讨尤为重要。
在海德格尔看来,形而上学是哲学的基础,是哲学思考的起点。
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形而上学是一种哲学思想,它探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本原。
在形而上学中,存在是最基本的概念。
存在是指事物的存在状态,包括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
形而上学认为,存在是不可分割的,它是所有事物的基础和前提。
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存在,而存在的本质是什么呢?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本质是“存在本身”。
存在本身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它不属于任何一种具体的存在形态,而是超越了一切存在形态的存在。
存在本身是一种无限的存在,它包含了一切存在的可能性。
形而上学的意义形而上学是哲学的基础,它探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本原。
形而上学的研究对于人类的思维和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形而上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通过对存在的本质和本原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
其次,形而上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
在形而上学的研究中,存在是最基本的概念,而我们自己也是存在的一部分。
通过对存在的本质和本原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
最后,形而上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哲学本身。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基础,它是哲学思考的起点。
通过对形而上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哲学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哲学本身。
结语形而上学是哲学的基础,它探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本原。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是最基本的概念,存在本身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它不属于任何一种具体的存在形态,而是超越了一切存在形态的存在。
形而上学的研究对于人类的思维和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自我和哲学本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德格尔《尼采》中对“尼采的形而上学基本立场”的阐释摘要:海德格尔的《尼采》无疑是留给后人研究尼采的经典文本之一,他用尼采本人的名字命名此书,正是出于一种对于尼采本真思想的尊重。
《尼采》一书不仅清晰地梳理了尼采重要思想的根基和脉络,更是将其思想之晕描绘得淋漓尽致。
书中“尼采的形而上学基本立场”一节完整地还原了尼采形而上学的基本态度,从而把尼采形而上学的主要思想全盘端出,最终使得读者在尼采那里赢获了对西方形而上学广阔的追问视野。
关键词:尼采;形而上学;基本立场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85-02
众所周知,作为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传统中“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在近代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哲学家们纷纷拿起理论武器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或深或浅的批判,尼采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做了强有力的克服与抨击,依靠概念思维手段去把握终极实在的传统形而上学在尼采那里是遭遇否定待遇的,在尼采看来,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诟病就是“遗忘了生命本身”。
尽管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竭尽全力的批判,但是正如现代西方哲学家哈贝马斯所说那样,尼采并没有做到彻底地走出现代性哲学危机,并未真正克服形而上学。
哈贝马斯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这样说——“他(尼采)放弃对理性概念再做修正,并且告别了启蒙辩证法。
特别是现代意识的历史变形,亦即无聊内容泛滥成灾,一切本质都变得空洞无物,
使得尼采怀疑现代性还有能力独立地创造出其自身的准则,‘因为我们对现代性已无可奈何’。
”[1]
一、尼采在现代性危机面前的艰难抉择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随着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发起,理性被推上了近乎完美的境界,理性几乎掠夺了宗教一体化的旗帜,但是这种所谓的“理性一体化”本身是非法的,因为理性的自我迷信将宗教逼退到了凄凉的境地,在这里,毫无疑问指的是知性膨胀后的工具理性,我们只是一味地期待理性不断截获更为广阔的天地,而遗忘了对其自身进行深远的追究。
尽管哲学家们对于形而上学在现代性背景下的命运进行了种种揣测和预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形而上学企图追寻的那个“一”与现代性所展现出的支离破碎的图景显然是格格不入的,在现代性所展现的支离破碎的图景里,我们既没有一个总体性的现实世界,也没有一个总体性的精神世界。
现代性所倡导的主体原则实际上是一种反思意识,主体对于自身的反思或自我意识是现代性原则的核心内容。
现代性试图通过意识对于自身的反思来达到它所要追求的主体自身的确定性。
哲学坐落在理性的态度之中,并且无时无刻地试图将自身所携带的时代特征展现在具体的理论创建之中。
理性无法依靠自身的运动来克服现代性的分裂,对于进入现代哲学宫殿的尼采来说,他貌似进入了一个难以抉择的“十字路口”,一面是对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再做一次内在批判,要么彻底放弃启蒙辩证法纲领,尼采放弃了对理性概念再做修正,并且告别了启蒙辩证法。
二、尼采对于形而上学“不自觉的”重建
海德格尔曾在《尼采》中这样写道——“现在我们知道:尼采就存在者整体给出了两个答案:存在者整体是强力意志;存在者整体是相同者的永恒轮回。
但迄今为止,对尼采哲学都没有能够把这两个同时的答案当作答案而且当作必然地公属一体的答案来加以理解,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相应的问题,也就是说,没有明确地根据主导问题的完整结构来展开相应的问题。
相反地,如果我们从被展开出来的主导问题出发,我们就可以明见:在上述两个主要命题中——存在者整体是强力意志;存在者整体是相同者的永恒轮回——,两个‘是’(ist)说的是不同的东西。
”[2]在尼采看来,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是否定生命和现实世界的价值体系,它不去追问生命本身,而是一直在寻求“纷繁复杂、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背后“永恒不变”的“理念”和“多中的一”,尼采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这种价值设置必然会导致虚无主义,那既然虚无主义的到来“不可避免”,如何克服虚无主义不仅是拯救哲学自身的重要任务,更是重新定位“何为形而上学”,重新给予形而上学科学定位的必由之路。
对尼采关于形而上学的这种豁然明朗的看法和摆脱虚无主义、重构形而上学的整体态度,海德格尔写道:“价值重估首次把存在思考为价值,形而上学借之而成为价值思考。
”[3]35在海德格尔看来,尼采的形而上学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价值悬设,而是对于传统形而上学承托的传统价值设置的一种自觉翻转。
海德格尔认为,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可以归结为遗忘存在即
“忘在”的历史,表面上看,人们似乎都在谈论“存在”,但事实上,人们谈论的是“存在者”。
这样的看法无疑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当头棒喝”,因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西方形而上学史无疑就是在对“存在”问题的追逐,“存在”问题仿佛是支撑整个形而上学历史的庞大厚重的地基,现在海德格尔却突然间说传统形而上学犯了“致命的错误”,那就是“遗忘了存在”。
而这种遗忘会使得传统形而上学没有能力去把握“生命”,无论是海德格尔还是尼采,都在试图把传统形而上学从虚无缥缈的理念悬设中“解救”出来,竭力去彰显传统形而上学中遗漏的部分。
尼采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本质就是虚无主义,西方形而上学按照尼采自己的观点,欧洲哲学史几乎就是一部形而上学的解体史,同时也是虚无主义的成熟史。
在《偶像的黄昏》中,尼采在“‘真实的世界’如何终于变成了寓言——一个谬误的历史”标题下,指出了这一历史过程的几个主要阶段,即:柏拉图——基督教——康德——实证主义——尼采本人。
在尼采看来,传统形而上学的根基就是“真实世界”和“虚假世界”的区分,而这种区分是在柏拉图那里完成的。
在尼采看来,形而上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认为变化、生成(becoming)和矛盾的世界是虚假的,热切渴望一个真实的、绝对的、无矛盾的“存在”(being)世界。
概而言之,尼采所认为的形而上学不仅区分“存在”与“生成”两个相互分离的领域而且认为两个领域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价值,认为超时空的另外一个世界是“真实的世界”,是实
在(reality)的本质与核心。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则因其具有暂时性和历史性而成为“虚假的世界”,并且与“真实的世界”相比在价值上处于次一等的层级。
尼采对此深恶痛绝。
他的哲学可以说就是对形而上学所追求的同一性、确定性和稳定性进行批判的哲学。
三、海德格尔对于尼采形而上学思想的评价
按照海德格尔的解读,尼采本人最终还是不幸落入了形而上学的窠臼,成为一个“颠倒的形而上学家”。
海德格尔的主要理由是,尼采用权力意志、价值遮蔽取代了存在,从而导致了存在的遗忘。
更有甚者,在海德格尔的眼中,尼采不仅是西方“最后一位形而上学家”,而且将这种形而上学推向了它的极端,也就是意志、价值或主体性的形而上学。
作为一种现代的“世界图景”,这种形而上学不仅追求“争夺地球统治地位的斗争”,而且在根本上预示着技术时代和黑暗时代的来临。
海德格尔把尼采哲学视为欧洲形而上学的完成和终结,认为存在者法庭在尼采那里得到了完美的开庭与闭幕。
从海德格尔的《尼采》中我们不难看出,海德格尔是从欧洲形而上学传统,尤其是延续了自笛卡尔一开的近代传统角度来解读尼采的形而上学立场。
海德格尔说:“尼采的形而上学作为近代形而上学的完成,并且因此——在正确理解的意义上——是形而上学本身的终结。
”[3]192海德格尔曾明确表示尼采本人将自己的部分思想看作是“柏拉图主义的倒转”[3]200。
“柏拉图的倒转”意味着是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奠基柏拉图主义抗衡,试图走出柏拉图主义裹挟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从
而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这条新的道路上哲学将克服自身在当代所面临的种种危机,从而抵达真正的“存在”,但是可悲的是尼采的这种“倒转”本身的确看起来是足够优雅,因为他在批判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时候首先追溯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渊源和实质就是虚
无主义的弊病,在此基础上他着力架构自己的价值哲学,然而这种“优雅的倒转”在海德格尔看来以及后来的哈贝马斯看来不能算是“成功地”、“彻底地”。
海德格尔曾在《尼采》一书中指出:“形而上学发端于柏拉图的思想。
柏拉图把存在者只为存在者,亦即存在者之存在,把握为理念。
”[3]904尼采企图摆脱由柏拉图开创的传统形而上学,从而展现不安静的生命冲动本身,企图通过艺术的拯救来克服现代性危机,然而却在理性的批判道路上最终并未走到终点。
在尼采看来,由传统形而上学所创立的概念性持续把生命的激情弄得昏昏欲睡。
他试图把握“存在”,并提出“强力意志”这个贯穿于其思想的基本概念,但是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强力意志”只是表达了“一切存在者的基本性质”[2]。
也就是说,在海德格尔眼中的尼采并没有直抵“存在”问题本身,海德格尔还认为,尼采并没有走出由笛卡尔奠定的近代主体性形成的形而上学坚固窠臼,尼采的形而上学是“强力意志绝对主体性形而上学。
”[3]200 尼采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千方百计试图走出传统形而上学迷宫,用他的“强力意志”、“永恒轮回”和“价值重估”去冲击传统形而上学,但却最终为这个迷宫本身进行了“添砖添瓦”。
在海德格尔看来,尼采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完结者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最
重要的原因也许还是因为尼采在海德格尔眼中也是没有抵达到“存在”本身,只是言说了“存在者”自身所携带的一种“特有性质”而已。
参考文献:
[1]尼采全集: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海德格尔.尼采(上卷)[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海德格尔.尼采(下卷)[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周国平.尼采与形而上学[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5]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