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临床研究进展
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高。近年来 , 随着 C T的广 泛应 用 、 显微 外科 立体定 向微创
技术的发展 , 脑手术更 加安全精细。现就国内对此病的研 颅 究综述如下。 1 HCH 的流 行 病 学特 征 l 根据 19 9 9年 WH 的提 议 , 缩 压 ≥ 10m H O 收 4 m g和 ( ) 或
高 的 。H C 患 者 的 年 龄 多 为 5 IH 0~6 8岁 , 中 风患 者 年 轻 约 较 1 ; 龄 跨越 2 0岁 年 5—8 者 , 5岁 男性 发 病 率 略 高 于 女 性 , 6 但 5
—
7 之 间无 显著 性 别 差 异 。 5岁 高血 压 所 致 脑 动 脉 病 变 是 I H 最 常 见 的 原 因 , 其 具 C 但
3 1 脑 水 肿 和 颅 内压 升 高 .
IH的主要病理过程 与出血部 C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位的出血量有关。若出血量较少 , 血液仅 渗透在神经 纤维之
清除或 吸收。
舒张压 /9 H > 0mm g即诊 断为高血 压。但在 出血时测 量血压 往往 不可靠 , 因为许 多 IH患 者 因颅 内压增 高及 体 内儿茶 C
酚 胺 释 放 , 造 成 暂 时 的血 压 升 高 。 Z u等 认 为 , IH 需 可 h HC
同时具备 以下标准 : 高血压病 史 , 左心室 肥大或 出血后 血压 持续升高。调查显 示 , 高血压 发病率 随年龄 而升高 , 通人 普 群中高血压 流行率 相 当高。H C IH发 病率 占 IH 的 7 % 以 C 0 上, 死亡率高达 4 % 一6 % J 是所 有脑血管 病中病死 率最 0 0 ,
脑出血急性期最新研究进展

脑出血急性期最新研究进展目的:分析与总结脑出血急性期的最新研究进展。
方法:研究近年来有关于脑出血急性期的相关文献,并做出总结。
结論:脑出血急性期应得到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脑出血预后有重要意义。
标签:脑出血;急性期;研究进展脑出血是一种起病急并且致死率较高的疾病,脑出血的发病率较高,在所有脑卒中疾病中能够占到的比例为15%左右。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脑出血疾病的发生率逐渐下降,但是急性期的脑出血患者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死亡率高达30%--50%,是一种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不仅如此,脑出血急性期同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有统计学资料显示,脑出血急性期的致残率高达75%[1]。
急性期的积极治疗对于脑出血的预后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于近年的文献作深入的研究,并综述如下:1脑出血的发病机制本文所研究的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出血,出血的原因需排除外伤所引起的脑出血,其中80%左右的脑出血为原发性的脑出血,无明确的诱因。
另外还有20%左右的脑出血为继发性的脑出血,继发于其他疾病而引起的脑出血。
引起脑出血的所有疾病中,高血压占到所有疾病的一半以上[2]。
另外还有30%的患者是因为动脉瘤以及动脉畸形或者是因为其他疾病而口服抗凝药物引起的。
病理生理学对于脑出血的研究发现,原发性的损害是指当血肿对周围的组织神经发生影响,这是通过占位效应所产生的影响。
而继发性的损害是由于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炎症反应,周围水肿的发生所产生的自由基是引发炎症反应的重要原因[3]。
炎症反应会引发细胞毒性,这会对血肿周围的细胞产生严重的降解作用。
对于脑出血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可以为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提高突破口,从多个途径提升对于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当脑出血处于不同时期时需进行不同的治疗,以保证治疗的效果。
2对于脑出血患者的现代化治疗对于脑出血患者的治疗目前临床上分为内科口服药物治疗和外科的手术治疗。
对于高血压引起的继发性脑出血,当患者出现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的高危因素时,应积极的采取手术治疗[4-5]。
脑出血治疗研究新进展

脑出血治疗研究新进展摘要:结合自己多年神经外科工作经验,针对脑出血治疗的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将各种方法应用于实际临床医治中,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出血;脑血栓;脑梗塞;CT;微创1.引言脑出血,又称脑溢血。
在老人和肥胖人群中较为普遍。
脑出血是指脑部血管由于老化或者脆化,在受到刺激或者撞击时破裂,血液溢出导致的。
脑出血是临床中的急症,死亡率致残率较高,病情发展较快且恢复效果较差等特点。
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神经外科工作经验,针对脑出血治疗的方法及效果进行统计,将各种方法应用于实际临床医治中,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2.脑出血诊断方法2.1 头颅CT 检查脑CT 是快速诊断脑出血最有效的检查手段,也是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检测方法。
它的高精度高准确性,可以显示圆形或卵圆形血肿,并可确定血肿所在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破入脑室等。
CT 检查不仅不会给患者造成二次创伤且操作简便易行。
2.2 MRI检查MRI 检查有自己的优越性,主要应用于后期脑干或者小脑的少量出血,相比较而言,其效果和功能,不如CT 检查。
2.3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DSA,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在CT 检测技术出来之前,脑血管造影技术曾经是脑出血诊断的重要手段。
因DSA 机器本身的特点,无法显示血肿本身,仅能根据血肿周围相关血管的移位来间接的推测血肿所在的部位和大小。
与前面的头颅CT 检查和MRI 检查相比,DSA 检查为一项有创检查。
因此,现在应用较少。
2.4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examination of cerebrospinal fluid),穿刺后测得的脑脊液压力,侧卧位成人为0.78-1.96kPa(80-200mm水柱),婴儿有为儿童为0.39-0.98kPa(40-100mm 水柱),新生儿为) 0.098-0.14kPa(10— 14mm水柱)。
观测初压时应注意脑脊液液面有无呼吸性搏动(随呼吸产生0.098-0.197kPa(10-20mm 水柱的液面搏动)和脉搏性搏动(随脉搏产生0.02-0.039kPa(2-4mm水柱的液面搏动)[1]。
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研究进展

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研究进展脑出血是目前神经科很常见的一种疾病,并且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医学在治疗脑出血这一病症方面一直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
早期治疗脑出血一直都是采取降压止血治疗、手术治疗以及重组凝血因子VIIa的治疗方法,这三种治疗方法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对于脑出血患者治疗所选取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篇文章就对目前脑出血治疗方法以及早期的降压止血的治疗方法做一个具体的研究。
标签:脑出血;急性期;治疗方法;进展脑出血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脑卒中亚型,脑出血的发生是自发性的,并非外伤的出血,其中高血压是引发脑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过去的二十年时间里面,医学在治疗脑出血病症方面一直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进展[1]。
治疗方面除了卒中单元治疗手段和康复治疗手段被科学证实对治疗脑出血有效以外,其他治疗脑出血的方法都不能很有效地降低脑出血患者的致残率以及死亡率。
虽然说目前脑出血的治疗方法并不是很有效,但是随着科学和医学技术的共同进步,人们对于脑出血病症越来越了解,同时也就产生了各种各样新型的治疗脑出血的方法[2]。
下面就对治疗脑出血的一些方法做一个具体的描述。
1 治疗方法1.1早期的降压治疗方法脑出血引发的一个最常见因素就是高血压,早期在治疗脑出血时一般将降压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通过近一段时间运用降压治疗方法治疗脑出血患者的实验表明,降压治疗方法是可行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耐性好,能够减少患者的血肿扩大,并且实验表明患者接受治疗后并没有出现神经恶化和其他各种副作用[3]。
但是研究者并没有立即肯定降压治疗方法,站在医学的严谨性角度来看,早期对于脑出血患者采取的降压治疗方法是否有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所以研究的第二阶段对280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对这2800例患者实施早期降压治疗方法,并且从多个方面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最终的研究表明早期降压治疗方法是可行、安全的。
但是由于目前的治疗方法都是根据专家的推荐,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所以对于早期降压治疗脑出血的方法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其疗效的好坏[4]。
青年非创伤性脑出血研究进展

因还包括颅内出血性肿瘤(如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神经
母细胞瘤等)、颅内静脉血栓形成、颅内感染等。
不明原因脑出血可占全部脑出血 0%~41%不等 [22-25,27-30,33],
病是青年脑出血的重要病因。RNF213 基因是东亚人群烟雾病
161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4 年 3 月·第 19 卷·第 3 期
·综述·
青年非创伤性脑出血研究进展
李贤贤,贾宇超,
叶嘉禾,
黄珊珊,朱遂强
摘要 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形成,脑出血的患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在 18~50
作者单位
岁的青年人群中,脑出血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疾病,对其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危害,但尚未对该群体进行广
腔出血比例为 22%,缺血性卒中为 61% 。随着年
青年中更为常见。高酒精摄入是青年脑出血的显
龄的增长,脑出血和脑梗死的比率也有所变化,在
著危险因素,韩国一项针对 20~39 岁脑出血患者的
35~44 岁为 1∶1.5;在>75 岁人群中降至 1∶5.4 。
研究表明中重度酒精摄入(>105g/周)发生脑出血
[14]
等位基因,突变导致常表现为脑出血的遗传病,
包括遗传性出血
性 原 因(structural causes)、高 血 压(hypertension)、药 物
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烟雾病、血友病、镰状细胞性贫血、希珀尔-
(medication)、系统性疾病或其他病因(systemic disease)和未确
病机制的理解,
从而对临床提供更好的预防策略和治疗方法。
2.1.2
2.2 病因
脑出血治疗研究报告

脑出血治疗研究报告摘要: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本研究旨在探讨脑出血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
通过对大量的临床研究和病例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改善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
1. 引言脑出血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脑组织内出血的疾病,常常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和死亡。
目前,脑出血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
然而,尽管有许多治疗方法可供选择,但脑出血的治疗仍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脑出血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降压药、抗凝药和抗炎药等。
降压药可以有效地控制脑出血后的高血压,减少脑组织的损伤。
抗凝药可以预防血栓形成,降低患者的再出血风险。
抗炎药可以减轻脑出血引起的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限制,需要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3.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脑出血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主要包括开颅手术和介入治疗。
开颅手术可以通过清除血肿、修复血管等方式减轻脑组织的损伤。
介入治疗可以通过血管内插管、栓塞等方式修复破裂的血管,减少再出血的风险。
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脑出血的进展,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4.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是脑出血患者恢复功能的重要手段。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物理治疗可以通过运动训练和康复器械的使用促进患者的肌肉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语言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5. 结论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是脑出血治疗的重要手段。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综合评估。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脑出血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以提高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脑出血,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神经功能恢复。
脑出血研究新进展

血管畸形可引起4-5%的ICH,是年轻
人ICH的主要原因。
以前的缺血性中风
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被认为是溶栓引起
的ICH的原因之一
心肌梗塞的病人接受全身溶栓治疗时也
可出现。
以前的脑梗死可使自发性ICH相对危险率
增加5-22倍。
凝血病
凝血功能障碍、使用抗凝药等
血液学的原因占全部ICH的8%,其
烟者更是如此。
高血压严重性与 ICH 之间存在一量效关系
曲线。 研究证明初始血压与以后发生的 ICH 有关, 特别是初始血压不到 110 、 110-139 、 140179、180或以上mmHg者ICH年发生率分别 为0、30、113、252/10万。 大量研究显示:高血压直接损害或加重普 通年龄相关脑小动脉的负担和磨损,最终 导致ICH的发生。
在其他人群中,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 定脑微出血的风险,特别是健康年长人群, 深部ICH的幸存者,和缺血性卒中的患者。
另外,若缺血病人同时需要二级预防使用抗血 小板制剂和抗凝剂时,或需要进行溶栓治疗前, 相关风险倍增,会带来更多的继发性脑出血的可 能性。
今后研究者们必须在临床上面对和回答这些问 题,并将进一步获得更多的相关临床前瞻性研究 证据。
提示我们不应该将抗血小 板药物作为预防脑血管病的首 要方式。
口服抗凝药后发生脑出血的致死率高达 67%,远远高于平均的30-55%,而目前关于 抗凝药相关的脑出血治疗药物各不相同
主要有维生素K,新 鲜冰冻血浆,凝血 酶原复合物以及重 组人凝血因子VII
治疗的焦点都集中在早期干预 快速纠正凝血功能的紊乱,但是所有 的干预方法都有相同的风险---血栓形 成,而且这些方法都没有随机对照试 验的支持
脑微出血研究进展

间窗研 究 , 复措施 与 方法有待 进 一步 深入创 新和 康
研 究 。 总 之 , 些 重 要 方 面 如 不 能 一 一 很 好 地 落 这
实 , 关 的 技 术 、 法 和 理 论 不 能 突破 , 无 法 打 开 相 方 就
l 影像 学定 义 与诊 断
d i1 . 9 9 j is . 0 62 6 . 0 2 0 . 0 o: 0 3 6 /.sn 1 0 —9 3 2 1 . 3 0 3
作 者 单 位 : 10 8 中 南 大 学 湘 雅 医 院 神 经 内 科 ( 洁 、 运 400 冯 刘 海 )湖 南 省 脑 血 管 病 研 究 中 心 ( 运 海 ) ; 刘
中 图 分 类 号 :R7 3 3 文 献 标 识 码 :C 文 章 编 号 :1 0 — 9 3( 0 2 30 5 — 4 4 .4 0 62 6 2 1 )0 — 1 70
脑 微 出 血 (ee rl co le s C B ) 脑 crba mi bed , M s 是 r
一
种脑 实质 亚 临 床损 害 。随着 现 代 神 经 影像 技 术
的进 步 , 其 是 磁 共 振 梯 度 回波 T 尤 2* 加 权 成 像
( r de tr c l d e h g a in —e al c o T2 *一 ih e ma i g e weg td i gn .
I CH 防治 工作 的 困局 和战胜 其挑40 )
( 文编辑 : 秋宽) 本 时
I 诊 治各 方 面的 不确 定性 归根 结底 与 不 清 楚血 CH
脑 微 出血研 究 进 展
冯 洁 刘 运 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出血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脑出血也称脑溢血。
顾名思义,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即为脑出血。
该病是出血性中风中最常见者。
脑出血后,血液在脑内形成凝血块,称为脑血肿。
由于脑血肿的占位及压迫,影响脑血液循环而产生顿压增高和脑水肿,所以绝大多数患者出现头痛、呕吐、昏迷及偏瘫等共性症状。
但因出血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并非都是一样。
脑出血是临床急症,死亡率、致残率高,预后差。
本文综述了近年有关脑出血继续出血、再出血、脑循环改变、手术指证新标准、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以及影响脑出血预后有关因素等临床诊断、治疗新进展。
【关键词】脑出血;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7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0143-01
1 出血部位
1.1 内囊出血:是最常见的出血部位。
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对测“三偏”(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内囊出血病辑范围较大,神经损害症状较重。
但若出血偏于内囊外侧,主要损害外囊部位,则临床症状多较轻些,多无意识障碍,偏瘫也轻,预后较好。
1.2 丘脑出血:如属一侧丘脑出血,且出血量较少时,表现对侧轻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特别是本体感觉障碍明显。
如果出血量大,受损部位波及对侧丘脑及丘脑下部,则出现呕吐咖啡样物,
呕吐频繁呈喷射状,且有多尿、尿糖、四肢瘫痪、双眼向鼻尖注视等症。
病情往往危重,预后不好。
1.3 脑叶出血:也称为皮质下白质出血,可发生于任何脑叶。
除表现头痛、呕吐外,不同脑叶的出血,临床表现亦有不同。
如额叶出血可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疑虑,对侧偏瘫、运动性失语等;顶叶出血则出现对侧感觉障碍;颞叶出血可出现感觉性失语、精神症状等;枕叶出血则以偏盲最为常见。
脑叶出血一般症状均略轻些,预后相对较好。
1.4 桥脑出血:桥脑是脑干出血的好发部位。
早期表现病处侧面瘫,对侧肢体摊,称为交叉性瘫。
这是桥脑出血的临床特点。
如果出血量大,则影响对侧,出现四肢瘫、瞳孔缩小、高热、昏迷等症;如果血液破入第四脑室则出现抽搐、呼吸不规则等严重症状,预后多不好。
1.5 小脑出血:若出血量少,临床表现常常是先出现头晕,继则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走路不稳、讲话不清;如果出血量大,压迫延髓生命中枢,严重者可突然死亡。
1.6 脑室出血: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脑室出血为脑室内脉络丛破裂出血,较为少见。
继发性者是由于脑内出血量大,穿破脑实质流入脑室。
临床表现为呕吐、多汗、皮肤发紫或苍白。
发病后1~2小时便陷入深昏迷、高热、四肢瘫或呈强直性抽搐、血压不稳、呼吸不规律等。
病情多为严重,预后不良。
2 脑出血手术指征新标准
2.1 年龄小于70岁。
2.2 就诊时gcs大于7分。
2.3 血肿量:30ml10ml。
2.4 未发生脑疝。
2.5 出血位于基底节区,小脑半球等(丘脑,脑干出血为手术禁忌)。
2.6 术前收缩压能控制在160mmhg以下。
2.7 一般情况能耐受。
单单就患者就诊时的情况而言,血肿量大于30ml,有压迫内囊的可能,一般情况尚好,有急诊手术指征。
若耽搁2~3天,则因为血肿压迫导致的继发神经功能损害则较难恢复。
但术前应控制血压,防止术后再出血,而且再出血量可能远远大于原有血肿量,因此,若顽固高血压,则宁愿不手术。
对于其四小时后的再出血,窃以为你是幸运的,若急诊手术了,
术后发生再次出血,责任就很难说了。
3 治疗
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与以往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显示了对脑出血治疗的优越性。
目前发现出血引起的脑缺血体积可以超过血肿体积的几倍,是血肿清除后临床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这种缺血机制包括有血肿直接机械压迫,也有血液中血管收缩物质诱发缺血的参与,高浓度血红蛋白对神经细胞也有毒性,研制安全、快速、
近于无创的彻底清除血肿的技术,同时应用神经保护剂、钙通道阻滞剂减少缺血性脑损害、修复神经细胞,将会进一步提高脑出血患
者的生存率和生命质量。
4 脑出血影响预后的因素
脑内出血量、脑室内出血量和首次格拉期哥昏迷量表值(gcs)是预测脑出血30天死亡率的重要因素,初次ct出血量≥60cm3,gcs≤8的患者30天死亡率预测为91%,而出血量≤30cm3、gcs ≥9的病人死亡率预测为19%。
血肿穿破脑室对丘脑出血的预后是一个有利因素,对脑叶出血则相反;对壳核出血和脑叶出血患者来说,其功能恢复的好坏和出血量、意识水平有关。
参考文献
[1] 神级外科学
作者单位:529500 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