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梅鹤
奇人林逋_名人故事

奇人林逋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头秋色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林逋《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林逋是北宋的奇人。
年輕的时候,他曾放游江淮一带,其后隐居杭州孤山,梅妻鹤子,20年不踏足城市,卒年61岁,一生不娶、不仕。
隐居生活是怎样的呢?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林逋常常泛舟外出,家中养了两只鹤,若是来了客人,他家的童子就先招呼客人坐下,然后开笼放鹤。
林逋见到鹤,就掉转船头返家,会见客人。
林逋自己不求仕进,一生清寂,但他鼓励后生去求仕。
侄子考取了功名,他表现得非常开心。
他明白,自己所走的路并不是人人都行得通的,所以并不以身示范。
林逋的人生表现并不突出,却在生前身后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宋真宗曾经为林逋赐号“和靖处士”。
此外,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苏轼这些名家,都留下了赞誉林逋的文字。
欧阳修说:“自逋之卒,湖山寂寥,未有继者。
”如此称誉,不可谓不高了。
林逋擅诗,曾写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诗句,为百世传诵。
不过,这两句是从五代时期江为的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中化用而来的,林逋仅仅改动了两个字。
林逋在世的时候,就为自己修好了坟墓,然后题写了《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坟墓周围之景。
后两句,茂陵指的是汉武帝,这两句用了一个典故:汉武帝欣赏司马相如的文才,得知相如病重,便派使者到其家中索要文章,但使者到时,司马相如已死,其家人奉上一篇遗稿,内容为歌颂汉武功德、劝汉武封禅。
泰山封禅是古代君王一个极其重大的典礼,一般是在太平盛世、皇帝建立过宏大功业的情况下才会举行。
林逋这两句另有所指,那就是宋真宗的泰山封禅。
宋真宗的功业实在不能算宏伟,却做了耗费巨大的封禅之事。
林逋这首诗,充满自傲之意:我辞世之后,若是皇帝派人来我家寻找遗稿,我很高兴自己没有写过劝皇帝封禅的文章。
这寥寥数语背后,其实是宋代士人的主色。
司马光说:“吾无过人者,但平生行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
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原文及赏析

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原文及赏析林逋不趋荣利,独自隐居于西湖孤山,以种梅养鹤自娱。
他高标遗世,但仍渴求着友情的慰藉。
张先等人皆时时造访。
公元1007年词人送别友人离去,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点绛唇·金谷年年宋代:林逋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译文金谷年年生青草,年复一年,每到春来,长势繁茂,乱生的春色谁是它的主人?枝头残余的花朵在蒙蒙细雨中凋落一地。
又是离秋,黄昏时分,送行的人在这里话别。
远游的人已经走了,芳草萋萋生满前行之路。
注释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
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而成了指送别、饯行的代称。
又指生死相伴的情谊。
离歌:送别的歌曲长亭:亦称十里长亭。
古代人们常在长亭设宴饯别为亲友送行并吟咏留赠。
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这里指的是作者的朋友。
萋萋(qī):草盛的样子。
赏析前兩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
“乱生”二字,显出荒芜之状。
“谁为主”的叹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
三、四句渲染衬托,描写无主荒园在细雨中的情景:春色凋零,花朵纷坠,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濛濛细雨飘逝“满地”,境界开阔而情调婉伤。
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
以下几句写离情。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此句情景交融,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人送行饯别之地;此暗指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日暮。
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这幅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的画面。
最后“王孙”三句,是全词之主旨。
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
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
宋名家诗导读——林逋

宋名家诗导读——林逋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早岁浪迹江湖,后归杭州。
《宋史隐逸传》称其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
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
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
林逋终生不娶不仕,喜种梅养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其名声远扬,多有名士高僧如魏野、惠崇等住谒,与范仲淹、梅尧臣、九僧等均有诗唱和。
仁宗朝名臣余靖年轻时曾自粤赴杭,从其学,并改名靖。
林逋清苦终身,年六十二而卒,赐谥和靖先生。
林逋诗多有散佚,今存近三百首。
他是宋初山林隐逸诗人中之佼佼者,其诗除赠答之作外,多写西湖美景及隐居生活,尤以咏梅诗著称。
他工于五、七言律诗的写作。
林逋自年轻时学习晚唐贾岛、姚合的创作风格,诗风清隽淡远,多用白描手法。
有《林和靖诗集》四卷,补一卷问世。
山园小梅[1]众芳摇落独暄妍[2],占尽风情向小园[3]。
疏影横斜水清浅[4],暗香浮动月黄昏[5]。
霜禽欲下先偷眼[6],粉蝶如知合断魂[7]。
幸有微吟可相狎[8],不须檀板共金尊[9]。
【注释】[1]本诗选自《四部丛刊》影明钞本《重刊林和靖先生诗集》卷二。
《宋诗纪事》题作《梅花》。
[2]暄妍:明媚鲜丽,形容梅花开得茂盛美好。
[3]占尽风情向小园:独占小园风光之胜。
风情:风韵情致。
[4]疏影:疏淡的梅枝花影。
横斜:形容梅影之错落有致,姿质秀逸。
[5]暗香:清幽的芳香。
浮动:缕缕清香四处飘散。
五代南唐江为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为林逋此二句所本。
[6]霜禽:依林逋梅妻鹤子之情趣,解作白鹤为佳。
偷眼:欲看还羞,既想看见,又怕看见。
[7]合:应。
断魂:销魂,形容神往。
[8]微吟:低吟。
狎:亲近,抚爱。
[9]檀板:檀木制成的拍板,此处指歌唱。
金尊:金樽,精美的酒杯,此处指饮酒。
【导读】此诗博得古今赞赏,广为流传,主要是疏影句写活了梅花的气质神韵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艳超逸,为历代诗家拍案叫绝。
欧阳修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
林逋最有名的典故

林逋最有名的典故林逋(林则徐)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有深远影响的故事和典故。
其中,最有名的典故之一是他与父亲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林逋年幼时期,是他一生中的重要经历,也是他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石。
林逋的父亲是一位非常严厉的人,对林逋要求极高。
他常常给林逋布置各种各样的任务和作业,并且要求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一天,林逋的父亲给他布置了一个非常困难的作业,要求他在一个小时内完成。
林逋心知自己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但他也不敢违抗父亲的命令。
于是,他开始努力地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
林逋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作业,父亲非常生气,责备他不努力。
林逋心里很委屈,但他没有抱怨也没有放弃。
他静静地接受了父亲的责备,并表示自己会更加努力去完成任务。
从那天起,林逋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思考。
他每天都花很多时间阅读各种书籍和文献,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思想。
他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和讨论,与其他人交流和学习。
他不断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经过几年的努力,林逋逐渐成长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在政治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观点,为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也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言论,影响和激励了许多人。
林逋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和应对这些困难。
我们不能放弃,也不能抱怨和埋怨。
我们应该坚持努力,不断学习和进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困难面前坚持走下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林逋的故事也告诉我们,父母的期望和要求是对我们的一种关爱和期盼。
我们应该尊重和听从父母的教导,努力去做到更好。
即使我们暂时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我们也不能放弃自己,而应该努力改进和提升自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林逋与父亲的故事是一个富有教益和启示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人生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和应对。
林逋最经典的一句

林逋最经典的一句
1.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哇,这简直是绝了!就像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你走在湖边,忽然闻到一阵若有若无的迷人香气,让你陶醉其中,不是吗?
2.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一句真的太经典啦!你想想看,那梅花的影子错落有致,就像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小惊喜一样让人欢喜呀!
3.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哎呀,这多有意境啊!好比你身处一个梦幻的世界,到处都是美好的气息,多棒啊!
4.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哇塞,这不是神来之笔吗?就好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在你眼前展开,让你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呀!
5.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真的是太妙啦!你不觉得这就像是一首动听的旋律,萦绕在你的心间吗?
6.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哎呀呀,这难道不是最经典的吗?就像你突然遇到了一个特别的人,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一样!
7.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哇哦,这太让人惊艳了吧!好比你发现了一个神秘而又美好的地方,让你忍不住想去探索呀!
8.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简直是无敌了呀!就像你在寒冷的冬天里,突然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多让人开心啊!
9.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哇,这真是太经典不过了!就如同你拥有了一份珍贵的礼物,让你满心欢喜呀!
10.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绝对是林逋最经典的一句啊!你想想,如果生活也能像这样美好而又充满诗意,那该多幸福啊!
我的观点结论:林逋的这句诗真的是太经典了,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让人回味无穷。
林逋名言名句大全_名人名言

林逋名言名句大全_名人名言林逋名言名句大全。
1.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2.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3.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
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5. "寄言天地人,莫负青春,莫负好时光。
"
6.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7.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8.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9.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10.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
林逋的名言名句充满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让人不禁陶醉其中,感悟其中的哲理。
他的文字流露出对人生的洞察和对世界的独特理解,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也能像林逋一样,保持着豁达的心态,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林逋最著名的十首诗

林逋最著名的十首诗林逋,字叔兮,南唐末年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作以纯正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意境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南唐诗派的代表之一。
下面是林逋最著名的十首诗:1. 《与梦得渔父话》:这首诗以渔父为主题,描绘了一个自由自在的渔父与诗人在江边畅谈诗意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然与自由生活的向往。
2. 《秋思》:这首诗以秋天为背景,以寥寥数言道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3. 《江南春》:这首诗以江南的春天为主题,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和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4. 《江上渔者》:这首诗以江上渔者为主题,通过描绘渔者扬起渔网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江上生活的向往和对普通劳动者的赞美。
5. 《夜泊牛渚怀古》:这首诗以夜晚在牛渚泊船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念和对江南古迹的热爱。
6. 《夜泊秦淮》:这首诗以夜晚在秦淮河畔泊船为背景,描绘了秦淮河上繁华的景象,表达了对繁荣兴盛的向往。
7.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诗以梦境为主题,描绘了诗人在梦中回到家乡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园的留恋。
8. 《江南》:这首诗以江南的美景为主题,描绘了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富饶土地的景象,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自然的赞美。
9. 《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以四季的田园生活为主题,描绘了田园的景象和农民的劳作,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人民的敬意。
10.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在凉风中思考人生的场景,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林逋的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而著称,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展现了他对自然、人生和家乡的真挚情感。
他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仍然给人们带来启迪和感受。
林逋(北宋)(山园小梅)赏析

林逋(北宋)《山园小梅》赏析林逋简介:林逋(bu一声)被后人称为和靖先生,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梅妻鹤子。
林逋家谱载,自五代始,世居福建长乐,传至11世,钘、钏、镮、釴兄弟4人迁居奉化、象山,林逋父釴定居大里黄贤村(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
逋系林氏第12世孙,故宅在奉化大脉岙口(今大茅岙)。
一说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孤力学,好古,通经史百家。
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自甘贫困,勿趋荣利。
及长,漫游江淮,40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
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
以湖山为伴,相传20余年足不及城市,以布衣终身。
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
丞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均敬其为人,又爱其诗,时趋孤山与之唱和,并出俸银为之重建新宅。
与范仲淹、梅尧臣有诗唱和。
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闻其名,赐粟帛,并诏告府县存恤之。
逋虽感激,但不以此骄人。
人多劝其出仕,均被婉言谢绝同,自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
”林逋饲鹤图[1]终生不仕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既老,自为墓于庐侧,作诗云:“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
有人问:“何不录以示后世?”答曰:“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有心人窃记之,得300余首传世。
天圣六年(1028)卒,年六十一,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
州为上闻,仕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葬孤山故庐侧。
今存词三首,诗三百余首。
后人辑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其中《将归四明夜话别任君》、《送丁秀才归四明》等为思乡之作。
《宋史》卷四五七有传。
宋代桑世昌著有《林逋传》。
故宫绘画馆藏有所书诗卷。
张岱在《西湖梦寻》说,南宋灭亡后,有盗墓贼挖开林逋的坟墓,只找到一个端砚和一支玉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园小梅》北宋.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这两句诗极为传神地描绘了黄昏月光下山园小池边的梅花的神态意象:山园清澈的池水映照出梅枝的疏秀清瘦,黄昏的朦胧月色烘托出梅香的清幽淡远,作者并没直写梅,而是通过池中的梅花淡淡的“疏影”以及月光下梅花清幽的“暗香”,然而梅枝与梅影相映,朦胧的月色与淡淡的幽香相衬,动与静,视觉与嗅觉,共同营造了一个迷人的意境。
其实林逋不是一开始就有心归隐。
林逋隐居后结识的好友梅尧臣深知他的隐衷,曾评价他说:“其谈道,孔孟也;其语近世之文,韩李也。
”孔孟是入世,韩(愈)李(商隐)是实用,这些都和林逋隐居不仕的心态及作风不太协调。
可见林逋在隐居时内心依然是以人世的思想为主,而不是信奉佛老的出世观念。
林逋是40岁后才开始隐居孤山的,在此之前,满腹才华的他一直在江淮间游历,结交各路朋友,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
然而,有一件大事让林逋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北宋本是个积弱的朝廷,武将没有兵权,文官又以苟且偷安为能事。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辽)南侵,宋真宗在寇准力主之下御驾亲征,宋辽两军对垒澶州(今河南濮阳)。
据说林逋闻信后,穿上一身戎装,腰悬一柄宝剑,骑了一头瘦驴,从杭州出发,过芜湖、走舒城、登金陵、下姑苏、抵曹州,直奔澶州而来。
在半路上林逋得知宋军士气大振,一箭射死了辽军统帅萧挞凛。
林逋极其高兴,欣然作诗“气为傍观壮,言因决胜夸”,对战事表现出十分乐观的心态。
谁料情势急转直下,宋辽两国随即议和,签下了“澶州之盟”,宋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
“澶渊之盟”开启了宋向辽、西夏,乃至后来的金进贡岁币的先河。
积极主战的寇准不久被人诬陷而遭致罢相。
面对民族屈辱,宋真宗面子上也不好过,如骨骰在喉,却无力回天。
为了挽回在争战中失去的大宋威严,洗涮澶州的耻辱,长了一个瘿瘤脖子的宰相王钦若迎合了真宗的心思。
他装神弄鬼,假造帛书放在宫门上和泰山上,闹了一场“天书封禅”的鬼把戏,并厚颜无耻地说:议和乃天意安排的安邦之上策,须到泰山封禅礼神。
天书当然是宰相王钦若等伪造的,是用来欺骗天下人的。
宋真宗还真的率领文武百官,装模作样地跪接“天书”。
在浊气冲天、腐败无能的朝廷中,一些大臣与一群阿谀奉承的文人,也趁机大作吹捧文章,借“天书封禅”之际趋炎附势,呈献谀文,以求封官晋爵。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上泰山封禅,历时47天,耗资800余万贯。
林逋耳闻目睹了这一劳民伤财的闹剧,无比愤慨。
朝廷的无能、文人的无耻、忠臣的无辜,给林逋带来了极大的刺激。
因此,他回杭州后就隐居在孤山,那年林逋整整40岁。
“犹喜曾无封禅书”,他在自己的绝笔诗中表示强烈不满,道出了不愿用自己的道德文章去换取荣华富贵的心态,由此可见他清高孤傲的节操。
柔风暧雨的妩媚,醇酒美人的豪奢,有几个凡人能不为所动、抗拒诱惑?只有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离杭州城不远,他硬是20年不入城市。
20年不是20天,隐居者的孤独清寂恐怕已超出常人的想象。
孤山人迹罕至,每日里只有湖上清风,山间明月,水边梅花相伴,虽然有“重湖叠谳(ya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可是20年如一日,林逋居然能对身边随手可掬的繁华热闹不屑一顾,对凡俗生活毫不眷恋,始终过着一种自我封闭的生活。
光是这份定力、毅力和忍耐力就非常人可及,所以他才引起时人和后人的叹服。
人们把种菊的陶渊明和种梅的林逋并称,视其为真正的隐士。
有趣的是,林逋自己不做官,却不反对别人求仕。
他的侄子林宥及第,林逋很高兴,特地作了一首诗以示祝贺。
他不以己度人,有包容的胸襟。
他隐居,但不避世,对登门造访者也不刻意避而不见,以此自抬身份,只是绝不回访。
以林逋的才气和品格情操,自然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志士才人,他们或敬慕林逋的诗名而来,或敬佩林逋的情操而访,林逋对这些人十分礼遇。
因为隐居,他平时不是上山取药、植梅,就是下湖钓鱼。
他怕来了客人自己却不在,就特地养了一只白鹤,取名“鹤皋”。
有客来访,童子放鹤,懂事的鹤皋自会飞到西湖上空,孤山顶上,不停盘旋、鸣叫,寻找主人的踪影。
林逋听见鹤唳,便知道家里来了客人,就立即荷锄下山,或返棹泊岸,接待来客,不亦乐乎。
林逋也不避官府中人。
宋真宗闻其名,赐粟帛,并诏府县常加抚恤,林逋坦然接受,并没有惺惺作态。
这种宠辱不惊的风度,泰然置之的胸怀,才是真正的淡然。
他觉得清者自清,而适度的随俗,不但不会让清白受损,反而会更见其风骨和胸襟。
林逋的诗中很多是赠友之作,可见其朋友不少。
当中就有具有“文章太守”之称的范仲淹。
范仲淹小林逋20多岁,可两个人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交,林赠诗五首给范仲淹。
小林三十几岁的诗人梅尧臣,曾经在一个雪天,与林在孤山上以枯枝燃起炉火,然后围炉痛饮,以诗唱和。
杭州太守,至少有五任都和林有着比较密切的往来。
像太守李谘,在林逋死后甚至为他素服守棺七日才葬之。
大诗人苏轼也十分赞赏林逋的诗书及人品:“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
”他盛赞林逋的诗风像“郊寒岛瘦”的孟郊,却没有一点寒苦之音;书法接近李建中,而自有清瘦遒劲的风流气骨。
此外,他还把林逋的《山园小梅》作为咏物抒怀的范例,让自己的儿子苏过学习。
黄庭坚对林逋的书法崇拜得如痴如醉,当成治病的良药、充饥的佳肴,“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
苏东坡、黄庭坚都是诗文、书法大家,他们如此推许林逋,可见林逋书诗双绝,实至名归。
正是由于林逋的诗名与气节得到了世人的敬重,天圣六年(1028年),宋仁宗赐谥林逋为“和靖先生”。
后人将他的遗诗收编成《林和靖诗集》,并在孤山建和靖祠供奉、纪念。
谥号是死后的封号,由朝廷授予,以显嘉奖或尊敬,一般只有当官的才会有,还要是有名望或有作为的官员才有资格。
林逋一生布衣,从没有当过官,而这谥号确实是当时的天子宋仁宗在其死后给他赐的谥号。
皇帝亲自给一个布衣赐谥号,极为罕见,极为例外。
可见林逋的人格魅力,令君王也倾倒不已。
梅花伴侣,与断肠情诗“西湖”这两个字,仿佛一种象形文字,代表了繁华和世俗的欢乐。
白有记载以来,西湖上就桨声不断,游人如织,笙歌飘绕,是一处红尘欢场。
道不尽的人生繁华,朝朝代代在这里上演。
林逋为什么选择这样一处繁华热闹的场所来隐居?这里面似乎还有另一种禅机。
生于北宋的林逋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
年少时也曾负书远游,直到不惑之年,品味各地山水之后,他才觉得故乡的西湖甲天下。
于是,游子回乡,结庐于西湖孤山北麓,从此,这里便成为他20多年的唯一居所。
而且,他再也未走入西湖岸边的繁华丛中一步。
隐居的林逋为了排遣寂寞,开始种梅。
颇有意味的是,他种梅既不多种也不少种,而是种了360株。
而且,每株梅树结出梅子后,他要卖掉当作生活之资。
而一株梅树结子卖的钱,林逋便包成一包,投入瓦罐里,这样,一个瓦罐里装了300多包银两。
他每天只取一包,作为生活费,买来柴米油盐酱醋茶。
瓦罐空时,一年刚过,新结的梅子又可兑钱了。
一树梅子换来的银两,肯定是微薄的。
可是,林逋以此为满足,不求高官厚禄,不恋人间天伦,读书种梅,赏梅花卖梅子,闲来在梅园里独自吟哦,写下梅花诗,寄托情志,真是高风亮节!生活的清苦,更显其内心世界的丰富和精神的可贵。
选择梅树为伴侣,是林逋的独创。
梅树姿态优雅,清香宜人,品格高洁,象征五福瑞祥,人间美人所有的优点,她都具备了;而美人的缺点如嗔、疾、怨、怒,她又都不曾有过。
冬天给诗人送来了花香,夏天给诗人结出梅子,供他读书生活,比红袖添香伴才子夜读的美人还如意。
她用身影与诗人相伴,用花香与诗人说话,结出梅子向诗人表达忠诚,而且比诗人活得更长久。
千年梅树,秉承了多少日月精华,历尽了多少人世沧桑,才学会了选择。
她不在空气不洁的环境中居住,而隐居深山,空气不好的地方,她不开花更不结子,以示对环境的抵抗。
这位美人,本身就是千树万树中的隐士,和诗人林逋自然是互通心曲、心心相印了。
后人考据,林逋选梅为妻,是因为他为情所伤,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
这段不为人知的隐情,可以从林处士一首著名的词《长相思》里看出端倪。
在词里,林处士含情脉脉地写道: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诗人年轻时,曾经游历于江淮等地,因此,借用吴山和越山两座不能动的山,来比喻别离情,像青山一样不老,却也像青山一样不能移动。
“君”当指诗人自己,“妾”应是他的心上人,两个人热泪盈盈,情深似海,本来应该结为同心、百年好合,却不料造化弄人,有情人未能成眷属。
夙愿难酬,他只好把这一段恋情压抑在江上的浪潮之中。
然而,浪欲静而风不止,潮水永远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情人的泪水也恰如潮水,从春流到夏,从夏流到冬……此生未尽,此泪就不会干涸。
恐怕这才是林逋一生不娶、以梅为妻、归隐于西湖边的真正原因吧!不娶以示忠贞,不仕以示高洁,爱梅如爱心上人,林逋的千年魅力,正在于此。
林逋虽隐于孤山、死于孤山、葬于孤山,但他故乡黄贤村的妇孺皆知这位“梅鹤太公”。
人们对这位先贤的尊敬,历经千年而不衰,每年清明都会轮番去孤山扫墓,并一直保持到20世纪50年代。
元代郡任陈子安为纪念林逋,建了“放鹤亭”。
亭中还有《舞鹤赋》刻石一块,文章为南北朝鲍照所著,字迹系清康熙帝临摹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书。
由此可见,隐士林逋不仅被当朝皇帝欣赏,连后代皇帝也心向往之。
“放鹤亭”旁还有林逋墓,墓畔有林逋生前所养“鹤皋”的鹤冢。
这里曾被誉为“梅林归鹤”,系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
林逋的一生是隐居的一生,也是刻意做学问的一生。
他写的诗,风格独特,清新自然,尤多奇句。
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称赞他:“风格固若厚,文章到老醇。
”著名诗人欧阳修、黄庭坚都很欣赏他那清新奇特的作品。
但他不想以诗传世,故随写随丢,因此传下来的并不多。
经后人搜集,仅得诗词300余篇,题名《林和靖诗集》。
林逋的咏梅诗歌就像他的为人,石破天惊,成了绝句。
宋代曾掀起蔚为壮观的爱梅风潮,后来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亦心慕手追,但就是无法到达那个高度——林逋实在是穷尽了梅花的神韵,穷尽了士人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