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诗歌意境之新变

中唐诗歌意境之新变
中唐诗歌意境之新变

第6期(总第49期) 2005年12月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Shanxi Radio&TV University

No.6

Dec.2005

中唐诗歌意境之新变

□张建军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城 048000)

摘要:由于唐代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想的变迁,中唐诗人的审美心态和诗歌意境都显示出与盛唐不同的

特点:盛唐诗歌的情感基调昂扬明快,意境阔大外展,注重对天籁之美的追求;中唐诗歌的情感基调

低沉,意境狭窄内敛,注重对人工之美的追求。

关键词:中唐;诗歌;审美;意境

中图分类号:I207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350(2005)06—0089—03

诗歌意境的构成,既离不开社会及自然的客观环境,也离不开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审美心态。中唐时期因社会政治和文化特质的变化,中唐诗人的主观情思、艺术趣味及审美心态,与盛唐相比,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而他们的诗歌意境的创造,也产生了与盛唐迥异的特征。

盛唐诗人虽也各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感情基调的昂扬、壮大与明朗。就盛唐诗歌总的风貌来看,他们是以追求秀丽与雄浑之美为主,并由此而创造出了兴象玲珑的诗歌意境。概括地说,盛唐诗歌意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阔大、外展,表现出雄浑与明朗之美;二是天然浑成,清秀自然,表现出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之美。然而中唐诗歌则表现出迥异的风貌。

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云:“中唐人故多佳诗,不及盛唐者,气力减耳。雅淡则不能高深,雄奇则不能沉静,清新则不能深厚。至贞元以后,苦寒、放诞、纤缛之音作矣。”盛唐诗歌意境是阔大、外展的,而中唐诗歌则趋向于狭小、内向。这种差别的产生,与人们的心理因素密不可分。盛唐一代诗人,怀着宏伟的理想,以蓬勃热烈的感情、激昂慷慨的声音去表现盛唐时代种种激动人心的生活和斗争。那种追求进步政治的理想、为祖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以及反抗权贵的精神,乃是盛唐诗歌的主流。可是,安史之乱后,社会政治及文化特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盛唐人那浪漫豪爽的气质已成为过去,那博大宽阔的胸襟已不复存在,那积极的、浪潮般的政

收稿日期:2005—10—08

作者简介:张建军(1973-),男,山西晋城人,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治热情与生活热情也已渐渐退潮。严峻、冷酷的现实使中唐诗人陷入极度的苦闷、彷徨之中。可以说,中唐诗歌基本上就是以苦闷、彷徨、哀愁为主调。他们由对社会政治的关心,转变为描写身边琐事、抒发内心苦闷;由对大自然风光的赞美,转变为在其中寄托空虚的精神;由对火热战斗场面的歌颂,转变为一曲曲送葬的哀歌。

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已初步表现出伤时哀世的苦闷情绪。如司空曙《金陵怀古》:“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诗人由南朝之弱,联想到唐王朝江河日下的国势;由庾信被留北朝,联想到大历时许多文人的不幸命运,将庾信的伤心同诗人自己的伤心融为一体,曲折地表达了伤时哀世的苦闷情绪。

张继、刘长卿等一群诗人,似乎也无法理解安史之乱后的历史巨变,而表现出一种迷惘、苦闷与伤感的情绪:“江汉路长身不定”(张继《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流荡飘摇此何极”(皇甫冉《临平道赠同舟人》)。而张继的《重经巴丘》,就最典型地表现了这种情绪的变化:“昔年高接李膺欢,日泛仙舟醉碧澜。诗句乱随青草落,酒肠俱逐洞庭宽。浮生聚散云相似,往事冥微梦一般。今日片帆城下去,秋风回首泪阑干。”以开朗豪迈的胸怀去纵酒欢歌的时代已经逝去了,如烟似梦般的人生经历,使诗人感到而今只能在秋风中悲叹落泪而已,从而体现了一种沧桑之感与沦落之悲。

韩孟诗派,尤以抒写个人不幸遭遇及内心苦闷而著称。孟郊、贾岛等人所突出表现的个人生活中的贫病苦寒,久已成为文学史中的话题。而李贺的诗歌,在诉说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现实生活的消极冷漠,以

?

9

8

?

及抒发内心苦闷等方面,堪称中唐诗歌的代表。如其

《秋来》:“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诗人在人世间找不到知音,就只能在阴冥的世界里寻求同调了。他的《梦天》等诗,也在表现对人世沧桑的深沉感慨的同时,又表现出了因不满现实社会而又无力改变它,因而所产生的厌弃现实、逃避现实的心理状态。

同样,中唐的边塞诗与盛唐相比,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已经黯然消失;乐观豪放的情调与雄浑悲壮的风格,已为凄凉感伤的情调与含蓄深婉的风格所代替。中唐著名边塞诗人李益,尽管“可与太白、龙标

竞爽”(《诗薮?内编卷六》

),然其凄凉感伤的情调,却与盛唐诗人大不相同。如其《夜上受降城闻笛》、《从军北征》等名作,就都明显地带有置身边地、怀念故乡与厌倦战争的情绪。如《回军行》:“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沙云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士卒哭龙荒。”没有昂扬的激情,更没有浪漫的色彩,一切似乎又都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之中。如果说盛唐诗人笔下的边塞生活,是催人奋进的战歌,那么,此诗就是催人泪下的送葬哀歌了。这在盛唐诗歌中是难以找见的。

邵祖平《唐诗通论》认为李白是“自然派之神而圣者”,杜甫是“工力派之神而圣者”。且“唐之初、盛,自然者比较居多”,然而“时至中、晚,风尚所至,人人自欲探骊珠,家家自拟抱荆玉,而诗锻炼苦吟日著,故工力派为之绝盛,几欲尽夺当时自然派之席”。这种认识的确颇有见地。盛唐诗歌,虽也有以工力见长者,但其主流仍是自然浑成。同样,中唐诗歌,虽也有以自然见长者,但其主流却是以工力称盛的。可以说,盛唐诗歌意境,属于天籁之美;而中唐诗歌意境,则属于人工之美。如,“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

人,中宵劳梦想。”(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夕阳隐去之后,朦胧的月色从东池渐渐升起,并从敞开的窗户倾泻而入,伴随着月光一起进来的,还有那阵阵荷花的馨香。“竹露滴清响”更使我们联想到在月色笼罩下竹叶上凝聚着的晶莹露珠,香风袭来,竹林摇曳,仿佛可以听到那轻轻滚落的露珠在沙沙作响。这月色、荷香、竹露,正是夏夜宁静美的神韵所在。也就在这神韵之中,才自然而然地勾起诗人那一缕怀友的情思来。有此良辰美景,只有弹琴才足以抒发情怀,可是知音不在,那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也只有透过琴声,在宁静的月色中弥漫、扩展,似乎要让那怀友的情思涵盖一切,与那清静幽远的环境融为一体,简直令人陶醉。这就是情与景的妙合,这就是天

籁之美。

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已初露人工的痕迹,因而他们的诗,就常常缺乏完整的意境。前人论钱起,称其“有句无篇”,的确如此。如其《故王维右丞堂前芍药花开凄然感怀》一诗:“芍药花开出旧栏,春衫掩泪再来看。主人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前两句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忆念之情怀,的确是真挚自然、情深味厚。但接下二句,却是抽象的是非判断,毫无言外之韵,令人感到索然无味。这就明显显露出拼凑的痕迹。

大历之后的贞元、元和时代,是诗歌大变的时期。集中体现在中唐诗歌创新方向的元白与韩孟两大诗派,其审美心态与诗歌意境的创造上,更加显示出与盛唐迥异的风貌。元白新乐府,出自功利主义的目的,重在恢复和发扬光大“诗教”的传统,因而在诗歌艺术上的追求,他们甚至不如大历诗人。白居易《新乐府序》自叙其五十首新乐府云:“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白居易提倡“删淫辞,削丽藻”、“著诚去伪”(同上)等主张是正确的,但过分追求“美刺比兴”,煽扬质野之风,重在议论说理,却忽视了诗歌艺术形式的重要性。难怪苏轼讥刺他们为“元轻白

俗”(《

祭柳子玉文》),张戒说他们“专以道得人心事为工,然其词浅近,其气卑弱”(《

岁寒堂诗话》)。可见元白对于诗歌的审美标准,是以核实、浅切、质径为最高目标,即以俗为美。因而他们在诗歌意境的创造上,不仅与盛唐人大异其趣,而且与中唐诗人也有明显的区别。如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这首诗写一个为了保全性命而折断己臂的老兵的故事,事件本身很典型。诗的上半段,诗人以娴熟的技巧,写得情景兼备,韵味深远。当写到“万人冢上哭呦呦”时,本应结束全篇(杜甫《兵车行》即以“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结束全篇),可是白居易为了“显其志”,便硬添上一大段枯燥无味的议论,从而割裂了性情,破坏了全诗的意境,成了全诗的蛇足。

刘熙载《艺概?诗概》说韩愈的诗是“以丑为美”,的确道出了韩诗审美视角的重要特征。如其《落齿》诗,本来,由于落齿,应想到老之将至与身体的残弱,但韩愈却津津乐道,引以为荣。诗中不仅将落齿与山崩的雄壮气势相比,且谓“语讹默固好,嚼废软还美”,以赞歌的方式作自我慰藉。又如《郑群赠簟》、《嘲鼾睡》、《孟东野失子》等等,都是把人们日常生活中认为是丑恶的、令人厌恶的东西,当作美的事物加以歌颂。说韩诗“以丑为美”,的确并不

?

09?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年第6期 

过分。其实不只是韩愈,韩孟诗派其他成员也同样如此。孟郊对于贫、病、苦、寒的反复咏叹,就是这种心态的反映。如他的《秋怀》其十三,极写病态弱质,甚至细写疮臭蝇聚之状,实令人不堪忍受。贾岛诗歌在这方面的表现也很突出,闻一多先生就说他“甚至爱贫、病、丑和恐怖”,如其《泥阳馆》:“客愁何并起,暮送故人回。废馆秋萤出,空城寒雨来。夕阳飘白露,树影扫青苔。独坐离容惨,孤灯照不开。”就是这种审美心态的反映。由这种审美心态所决定,他们在诗歌意境的创造上,也就必然有着自己的追

求。“笔补造化天无功”(李贺《高轩过》

),以人工超越自然,这是他们的最高艺术目标。众所周知,这群诗人是以苦吟而著称的,尽管韩愈力大思雄,无苦吟之态,但其削凿的人工痕迹,却是无法掩盖的。如《雉带箭》诗:“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坠。”读到这首诗,不禁使我们联想到王维的《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王维的诗,重在渲染雄浑的气势,因而他忽略了所有的狩猎细节。诗歌从狩猎的高潮写起,到满载而归,所突出的,只是壮观的境界和雄健的豪情。全诗在“疾”、“轻”、“忽过”、“还归”等字眼的催促下,具体的画面一闪即逝,但它却留下一个令人难忘的自然浑成的意境。而韩愈的诗,则以赋的手法,细致巧妙地描绘了狩猎的全部过程及每一个细节,诗歌的意境也十分活泼,且带有戏剧性的效果。如果说王维的诗是以自然雄浑取胜,那么韩愈的诗则象那位将军一样,是在“以巧伏人”。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天籁与人工之间的区别,也可以分判出中唐与盛唐诗歌意境之异同。

李贺诗歌意境的创造,追求人工美的痕迹就更加明显。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载:(长吉)恒从小奚

奴,骑距,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研墨叠纸足成之。这种创作方法本身,就决定了李贺诗歌不是一气呵成,不能达到自然浑成的境界,而必然是通过拼凑与剪接之后,而达到人工的艺术美。让我们且看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依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诗中的想象可谓色彩斑斓,光怪陆离,诗歌写得也的确出人意表,不落俗套。但是,在艺术上,这首诗却有明显的不足之处,这就是没有创造出完美的诗歌意境。我们似乎只能跟随诗人的彩笔,跳上跳下,左奔右突,而要想把握诗人的思路,要想留下一个完整统一的意境,却很不容易。这就是缺少“天真自然之趣”。杜甫有一首《赠花卿》诗:“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重在把握对音乐效果的总体印象与主观感受,而不作具体的描摹,但其中却充满天真自然之趣。这与李贺的诗相比,也具有天工与人工之别。再如李贺的《长歌续短歌》诗,意象之间跳跃很大,忽此忽彼,迷离恍惚,几乎不知所云。意象之间的跳跃,确实表现了诗人那不能平静的灵魂与种种复杂的感情,但这在诗歌意境的创造上,则不免显露出人工的斧凿痕迹。

因此,中唐诗人在审美心态与诗歌意境的创造方面都与盛唐诗人大不相同。他们的审美心态,反映了中唐时代特定的社会心理因素;他们在诗歌意境的创造上不同于盛唐诗人那种自然浑成的情韵,而刻意追求“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

参考文献:

[1]袁行霈1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 ]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

[2]罗宗强1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 ]1北京:中华书局,

2003.

[3]孟二冬1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M ]1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81

The N e w Change of Artistic Conccption of Poem in Middle T ang Dynasty

ZHANG Jianjun

(The Professional and T echnological Institute of Jincheng ,Jincheng ,Shanxi ,048000,China)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changes of Tang Dynasty society politics and cultural ideology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poem are different from great Tang :The emotion fundamental key of great Tang poet 2ry is high -sprited and lively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s wide and outsid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beautiful pursuit to the sounds of nature.The emotion fundamental key of Middle Tang ′s poetry is low -spirited ,the artistic concep 2tion is held back narrowly insid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artificial beautiful pursuit.

K ey w ords :middle Tang Dynasty ;poem ;aesthetic psychology ;artistic conception

本文责编 赵凤媛?

19? 2005年12月 张建军:中唐诗歌意境之新变

中唐时代背景及诗歌总体特征小结

中唐时代背景及诗歌总体特征小结 中唐时代背景:中唐的时间跨度大约是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起到唐敬宗宝历年间约70余年的时间。期间一直战乱不断(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吐蕃入侵)。经过“安史之乱”,唐朝的繁荣、稳定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从肃宗开始就出现了影响唐朝始末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虽然后期也出现过宪宗短期的中兴,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宪宗朝又出现了牛李党争,加快了唐朝的灭亡。 由于盛唐到中唐国家局势的突变,此间的诗歌发展也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其特征表现在:诗歌主题要从描写理想境界转向反映社会现实;诗歌手法要从幻想、虚构和夸饰转向严格的写实,写作方式要从随意挥洒转向刻苦锻炼,艺术风格要从高华飘逸转向朴实深沉。因此中唐诗坛的主要倾向就是回避现实、吟咏山水、称道隐逸。艺术上追求冲淡平和,追求韵味,趋于工整精练。 中唐诗歌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安史之乱爆发—德宗贞元前期约四十年)此时处于开元盛世向元和中兴的过渡的阶段。士人的心态萧瑟衰飒,大量诗歌作品表现出孤独寂寞的心情,诗风清雅高逸。即所说的“大历诗风”,诗人有以钱起、卢纶等为代表的“大历十才子”此外还有以写山水诗歌见长的韦应物、刘长卿(王维、孟浩然的余绪);有注重反映现实民生的新乐府先驱诗人元结、顾况(杜甫开创的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到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中间的过渡性诗人);也有善写边塞诗的李益(高适、岑参的余绪)。 二、(德宗贞元后期—宪宗元和年间)这一时期社会矛盾相对稳定,唐王朝出现短暂的中兴局面,一大批士人积极要求政治改革,提倡儒学复兴,表达了强烈的现实关怀,诗歌也因此而呈现出旺盛的创造力,产生丰富的新变,出现“诗到元和体变新”①的局面。如有以元稹、白居易②为代表,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参加的新乐府运动,有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追求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还有风格奇谲怪诞的诗人李贺③。此外,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也都独具一格。总的来说中唐后期的两大主要诗派是“新乐府诗派”和“韩孟诗派”。 一、刘长卿和韦应物 刘长卿经历过“安史之乱”,其创作主要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性格刚直,一生曾两度被贬,大部分时间是在逆境中度过的,因此他的诗歌多抒写被贬的怨愤和寄情山水之作。④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负谪后登干越亭作》、《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余干旅舍》等都是名篇。他的诗歌总是渗透着孤寂冷漠、愁苦失意的心态,诗中经常运用“孤城”、“孤舟”、“独鸟”、“归鸟”、“秋风”、“落日”等意象。他的诗歌风格清雅,体物精细,语言省净,意境幽远,丰韵情调颇近王维、孟浩然。刘长卿擅长近体,尤工五律、五绝。曾自誉为“五言长城”。 二、大历十才子和李益 白居易《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 ②元白诗派以平易通俗的语言为其艺术特征 ③李贺以绚丽的色彩、奇特的想象、感伤的情调独树一帜 ④刘长卿也写过一些边塞诗,也有少数反映现实、伤时感乱的作品,但其诗成就最高的还是山水诗。

中唐诗歌

中唐诗歌的历史范围与历史分期 一、中唐诗歌的历史范围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历代、德、顺、宪、穆、敬、文宗七朝,共71年。766年左右,先后逝去的著名诗人有王维(761)、李白(762)、高适(765)、杜甫(770)、岑参(770)等,盛唐诗坛由此冷寂。但此后新的诗人群体不断涌现,至贞元、元和、长庆时期出现了文苑再盛的局面,直到836年前后,柳宗元(819)、韩愈(824)、元稹(831)、刘禹锡(842)、白居易(846)等文坛大家相继离世,中唐文学亦到了它的尾声。 二、中唐诗风的转变 1、时代精神的转变: 由盛唐的自由浪漫转为冷静思考,由干时用世转为忧时拯世。 2、审美趣尚的转变 由盛唐的兴象玲珑、风骨端翔、 意境浑融转为大历十才子的清新淡远、韩孟的险怪、元白的平易通俗。 写实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三、中唐诗歌的分期 前期:自大历到贞元年间,主要有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李益、大历十才子等人。 后期:自贞元到长庆年间,主要有韩孟诗派、元白诗派、李贺以及刘禹锡、柳宗元等。‘

第一节中唐前期诗人 概览 1.以长安、洛阳为中心 十才子: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多依附权门,多投赠酬唱之作 2.以江南吴越为中心 韦应物、刘长卿、李嘉祐、戴叔伦流连山水,描写风月 一、刘长卿(约726-约790) 有《刘随州集》 反应当时士人的孤独冷漠的心态。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诗以表达身遭贬谪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为主要内容,如: 表达身遭贬谪的感慨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山水隐逸的闲情《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送灵澈上人》(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自许“五言长城”以诗驰名上元、宝应间”(《唐诗纪事》),长于五言,有“五言长城”之称。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 清〃贺贻孙《诗筏》:“能以苍秀接盛唐,亦未免以新隽开中晚之风。” 二、韦应物(约737-约791) 苏轼:“乐天长短三千首,却避韦郎五字诗。” 其诗高雅闲淡,人比之陶渊明。

中唐文学 大历诗风剖析

第三章中唐文学 教学目标 掌握中唐文坛的概括 掌握大历诗坛的三大代表诗人群体 教学重难点 三大诗人群体的特点 中唐文学的成就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 一、中唐诗歌概况(766——835)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佑。这一诗歌高潮的出现,与“元和中兴”的历史背景有关。 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 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参见施子愉的统计表) 2、追求新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中唐诗歌创作又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中唐前期(766—790)代宗、德宗贞元初。主要为大历诗坛。 2、中唐后期(791—836)德宗贞元、顺宗永贞、宪宗元和、穆宗长庆、敬宗宝历、文宗大和年间。 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风格迥异的诗歌流派,即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前者奇崛险怪,后者通俗平易。 二、大历诗坛概况(代宗大历年间——德宗贞元初766—790)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这些诗人的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痛定思痛,蓦然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衰老,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馀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一) 士人心态: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他们都是有相当成就的名家。他们的生平比较特殊,都是跨越在盛唐和中唐之间的:元结,719—772:顾况,727—820(?);刘长卿,714—790;韦应物,737—792(?)。他们在繁盛的盛唐度过青春时光,又都目睹了安史之乱及乱后的破败萧条。具有共同的心态:

第九讲 中唐诗歌

第九讲中唐诗歌 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祐。这一诗歌高潮的出现,与“元和中兴”的历史背景有关。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 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参见施子愉的统计表) 2、追求新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格局。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中唐诗歌创作又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中唐前期(766—790)代宗、德宗贞元初。主要为大历诗坛,以王维趣味为趣味。 2、中唐后期(791—836)德宗贞元、顺宗永贞、宪宗元和、穆宗长庆、敬宗宝历、文宗大和年间。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风格迥异的诗歌流派,即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前者奇崛险怪,后者通俗平易。赵翼《瓯北诗话》:“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第一节中唐前期大历诗坛 中唐大历前后的诗歌呈现一种过渡状况。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他们在繁盛的盛唐度过青春时光,又都目睹了安史之乱及乱后的破败萧条。安史之乱八年,催垮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疲倦、衰顿、苍老、冷淡的内心代替了盛唐士人狂放、慷慨、豪迈、昂扬进取的精神。 这一时期的诗歌,往往通过描写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孤寂来表现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诗歌幽隽、闲雅,重清丽的韵致。诗体上:工五言。有句无篇。语言上:省净、精炼、流丽。山水诗,多静态描述,缺乏灵动与飞扬之气。边塞诗,多了些哀怨低沉,少了些慷慨与悲壮。有不少人认为,这一时期处于盛唐和中唐中期两个诗歌高潮之间的低谷。胡应麟:“气骨顿衰”(《诗薮》)实则,“低谷”一词不太准确、其评价偏低,这是一个有一定成就的“过渡”阶段——盛唐到元和的过渡。 主要诗群有: (1)元结、顾况等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人 (2)大历十才子,钱起、卢纶、韩翃等。 (3)刘长卿、韦应物等山水诗人 (4)李益等边塞诗人

诗歌鉴赏意境例题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 意象和意境 ?学习目标:掌握意境的构成,体会意境美 ?学习难点:准确把握答题思路 要点阐释: 1、意象 诗歌的意象,即诗歌中的形象。“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诗中的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是主观之情“意”;“象”是指诗人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诗中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所叙之事、所描之人,就是客观之物“象”。“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叫“意象”。意象”就是蕴含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 例如枊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就是用以下六个意象组成:“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是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十一个意象组成。 2、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它是诗人主

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即象——境——情。 例如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全诗前运用了“阴雨”、”江草”、”鸟鸣”,柳”、堤”等意象构成了这样一种凄凉凄清意境 3、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1)意象是表意的典型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意境是通过一个个意象构成的生活图景或艺术氛围。 2)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组合融合而成。 3) 意境和意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没有意象,不能构成意境;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十一个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凄凉悲清的意境,表达了一个沦落天涯的孤独旅人的落寞、寂寥、怀乡的情感。 总之,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

古诗中形象,意境和意象的区别

古诗中形象,意境和意象的区别 一形象和意象 形象是诗歌的基础,没有形象诗歌就没有办法表情达意。感受、理解、分析形象,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其中人物形象又有两种,一是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形象,《江雪》中渔翁的形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瑜的形象。自然形象指各种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人工景象,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郭等等。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也就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形象。 意象分为传统意象和非传统意象。传统意象就是寄托着特定情感的形象,较常见的传统意象有松、竹、梅、兰、菊、杨柳、鸿雁、子规、蝉、羌笛、芦管、霜月、浮云、东篱等。传统意象积累了深厚的象征意蕴,在鉴赏中如果挖掘出这些象征意蕴就不难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例如,“羌笛”往往寄寓着别意和乡情;“杨柳”往往表示挽留的情意,送别的不舍,思乡的缠绵。非传统意象是一些形象只在特定的语言环境,特定的诗歌中表达一定的情感。例如曹植的《七步诗》中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豆萁和豆子这两个形象只在这首诗中有这样的比喻意,所以它们属于非传统意象;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用葡萄美酒、夜光杯、马上弹琵琶这三个美好形象衬托战事的悲壮,这三个形象只在这首诗中有这样的寓意,所以它们也属于非传统意象。 形象,无论是个体形象还是整体形象都是有特点的,而形象的特点又是通过诗歌中的意象或意象群分析出来的。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黄河水、白发青丝、钟鼓馔玉、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等意象共同表现了诗人淡于富贵、傲视圣贤、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形象特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十余亩方宅、八九间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等意象描绘出了山村风景这一整体形象的清新、恬静、纯朴。 诗人是聪明的,他们往往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冲,才能把握诗歌中形象的特点,读懂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虽然高考设题一般不直接考察学生领悟作品形象和意象的能力,但是我们阅读鉴赏,应该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 二古诗中意境和意象的区别? 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

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1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作者情感的载体,包括景、物、事、人) 2 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3 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如王冕《墨梅》)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营造出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 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 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 例如:折柳:惜别(柳因其缠绵柔长的特点而成为多情之物。)“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长亭:在中国古典诗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芳草:离恨(芳草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恰似离别的愁绪。)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梧桐不耐寒冷,秋至而叶黄,秋深而叶落,且叶大如掌,易形成强烈的观感,令人易生悲秋之意。再者,雨滴梧桐(与雨打芭蕉类似),如泪滴纷坠,令人肠断。菊:喻隐逸,高洁,脱俗。菊花笑傲风霜,且不愿其它花种同开,所以,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梅:坚强,不屈不挠,在逆境中抗争。不改变自己的气节。 松柏: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学案)

第二节景物形象 意象意境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2初步鉴赏诗歌意境,积累常见意象。 {练习一}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这首小令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意象: 意境: 【练习二】 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圈出下列诗句中的意象:连一连下列诗句中的意境特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幽清明净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和谐静谧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沉郁孤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开阔苍凉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高远辽阔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雄浑壮丽 【知识积累一】 (一)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区别:(1)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2)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些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用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意象+意象=意境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练习三}赏析下面两首诗的意象与意境。 (一)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画面,创造出()的意境。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诗人借助()这些意象,与()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和()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的气氛,创造出()的意境。但是诗人的心态却非常坚

诗歌中意境与意象的定义和内涵。

诗歌中意境与意象的定义和内涵。 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但是,什么是意象和意境,中学课本中往往语焉不详。《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也认为: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象则就是“意境”,这二者是完全一致的。的确,在不少情况下,这两者是可以吻合的。但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细细推敲,我们发现,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多方面的不同。 一、内涵不同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 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三、获得不同 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但这并不是说,意境就没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存在了,因为诗人是属于某个民族的,相同的文化背景使诗人的创作出的优秀作品有着为这个民族共同感受得到的意境。当然,优美的意境也能为其他民族所感知、认识,毕竟,人类有着共同的情感和认知。 意象和意境虽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范畴,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用它来解释外国诗歌。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诗中应用了两类意象:先用某一种或几种事物,如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做自我的意象;再联系到与之关系紧密的另一事物,如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来做爱人的意象。细细数来,竟有12种之多。诗人通过这一系列的创造,展现了这样的的意境:无论我是什么,我都愿意为心爱的人奉献出一切,表达出了对爱人深挚的爱慕之情。虽然一些意象和中国文化中的意象不同,但这样的意象和意境,也会令我们认同,同样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共鸣。

论中唐诗歌与政治

论中唐诗歌与政治 ----以韩愈为例 摘要通过分析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方向和艺术特色的走向,从中探讨中唐时期的政治因素对中唐诗风形成的影响。以韩愈的诗歌为例,从诗歌的主题、艺术特色两个方面,找出韩愈所处贞元、元和年间的政治态势对他笔下诗歌创作的联系,具体地表现出中唐诗歌与政治的相关性。 关键词中唐诗歌;韩愈;政治;主题;艺术特色 一、中唐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 “四唐”①这一说法出自明代的高棅,他按照唐代国家形势之兴衰,把唐朝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晩唐四个时期。高棅的四唐分法,虽然不是专用于对唐诗风格的分期,但我们可以从这个时期的诗作中看出,国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背景多多少少都对诗歌文赋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中唐,处于唐代的第三个时期,一个“中”字,隐隐地暗示出曾经的泱泱大国在该时期所面临的窘境。在政治上,它面对盛唐极致辉煌的政治经济成就,不知如何超越;在文学上,它仰视着李白、杜甫等诗坛才子登峰造极的创作诗作,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不仅是中唐时期的最高统治者,还是韦应物、刘长卿、韩愈、孟郊等诗人,都面临着竭尽所能地去避免走向衰落的尴尬境地,有力地托承起过去的辉煌,迎接下一个高峰,探索出一条新路。 二、中唐诗歌新变的背后 (一)政权的更替 “安史之乱”的爆发预示着大唐帝国一个时代的结束,从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进入了它的“光灰时代”,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集体统一的政治局面受到了破坏,社会趋向纷纭复杂,思想也是五花八门。 玄宗时期高力士的位高权重,衍发到中唐宦官势力急剧膨胀,朝廷要职都握在宦官手中,真正的皇帝则成了他们手中的傀儡,权利严重倾斜时,甚至皇帝被杀被立的命运尽操于宦官之手。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元载这中唐时期的四害,对政治昏暗、民生凋敝可谓“功不可没”;尾大不掉的各地方势力逐渐庞大,野心也逐渐膨胀起来,藩镇割据,特别以河朔 ①四唐是指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从高祖武德元年至武后长安四年(公元618-704年),共八十六年, 是为初唐,以初唐四杰为标志。从中宗神龙元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05-770年),共六十五年,是为盛唐,以杜甫去世的那一年作为盛唐的结束。从大历初至文宗大和末(公元771-835年),共六十四年,是为中唐,从中唐以后的七十一年(公元836-907年)是晚唐。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 【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其中对“鉴赏评价”的要求有两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 比较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我们发现诗歌鉴赏题总体上还是遵循“稳中有变”的原则,“稳”是前提,“变”是微调。 1.题型题量稳定,分值各省延续。绝大多数省市采用简答题的题型,设置两道小题,各省保持自己的特色。 2.试题选材来源依然是以唐宋诗词为主,但不拘于唐宋。从这两年的试题情况看,唐宋诗词并没有减少的趋势,但从先秦到近代都在命题人的范围之内。至于体裁,诗词曲都在被选之列。诗歌鉴赏的出发点就是考查真实的鉴赏能力。 3.命题形式在稳定中更趋于灵活。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 3.表现手法(包含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考的:比喻、对比、拟人、对偶。 常见的:借代、夸张、双关、互文、反复、设问、反问、铺排、通感。 1.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作用: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2.对比(对照):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常见的对比,有动静对比、虚实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作用: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对比与衬托】对比双方没有主次,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建突出。衬托双方有主次,其主题表现主要依靠被衬托事物来表现。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衬托(反衬) 3.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此物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修辞手段。作用: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 4.对偶:对偶,即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的语句成对地排列的修辞方式。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夸张:对事物的形象、作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7.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作用:增加内容含量,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 8.互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作用:内容上相

初中语文 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说说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但是,什么是意象和意境,中学课本中往往语焉不详。《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也认为: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象则就是“意境”,这二者是完全一致的。的确,在不少情况下,这两者是可以吻合的。但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细细推敲,我们发现,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多方面的不同。 一、内涵不同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 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三、获得不同 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但这并不是说,意境就没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存在了,因为诗人是属于某个民族的,相同的文化背景使诗人的创作出的优秀作品有着为这个民族共同感受得到的意境。当然,优美的意境也能为其他民族所感知、认识,毕竟,人类有着共同的情感和认知。 意象和意境虽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范畴,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用它来解释外国诗歌。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诗中应用了两类意象:先用某一种或几种事物,如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做自我的意象;再联系到与之关系紧密的另一事物,如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来做爱人的意象。细细数来,竟有12种之多。诗人通过这一系列的创造,展现了这样的的意境:无论我是什么,我都愿意为心爱的人奉献出一切,表达出了对爱人深挚的爱慕之情。虽然一些意象和中国文化中的意象不同,但这样的意象和意境,也会令我们认同,同样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共鸣。

中唐诗歌意境之新变

第6期(总第49期) 2005年12月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Shanxi Radio&TV University No.6 Dec.2005 中唐诗歌意境之新变 □张建军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城 048000) 摘要:由于唐代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想的变迁,中唐诗人的审美心态和诗歌意境都显示出与盛唐不同的 特点:盛唐诗歌的情感基调昂扬明快,意境阔大外展,注重对天籁之美的追求;中唐诗歌的情感基调 低沉,意境狭窄内敛,注重对人工之美的追求。 关键词:中唐;诗歌;审美;意境 中图分类号:I207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350(2005)06—0089—03 诗歌意境的构成,既离不开社会及自然的客观环境,也离不开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审美心态。中唐时期因社会政治和文化特质的变化,中唐诗人的主观情思、艺术趣味及审美心态,与盛唐相比,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而他们的诗歌意境的创造,也产生了与盛唐迥异的特征。 盛唐诗人虽也各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感情基调的昂扬、壮大与明朗。就盛唐诗歌总的风貌来看,他们是以追求秀丽与雄浑之美为主,并由此而创造出了兴象玲珑的诗歌意境。概括地说,盛唐诗歌意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阔大、外展,表现出雄浑与明朗之美;二是天然浑成,清秀自然,表现出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之美。然而中唐诗歌则表现出迥异的风貌。 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云:“中唐人故多佳诗,不及盛唐者,气力减耳。雅淡则不能高深,雄奇则不能沉静,清新则不能深厚。至贞元以后,苦寒、放诞、纤缛之音作矣。”盛唐诗歌意境是阔大、外展的,而中唐诗歌则趋向于狭小、内向。这种差别的产生,与人们的心理因素密不可分。盛唐一代诗人,怀着宏伟的理想,以蓬勃热烈的感情、激昂慷慨的声音去表现盛唐时代种种激动人心的生活和斗争。那种追求进步政治的理想、为祖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以及反抗权贵的精神,乃是盛唐诗歌的主流。可是,安史之乱后,社会政治及文化特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盛唐人那浪漫豪爽的气质已成为过去,那博大宽阔的胸襟已不复存在,那积极的、浪潮般的政 收稿日期:2005—10—08 作者简介:张建军(1973-),男,山西晋城人,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治热情与生活热情也已渐渐退潮。严峻、冷酷的现实使中唐诗人陷入极度的苦闷、彷徨之中。可以说,中唐诗歌基本上就是以苦闷、彷徨、哀愁为主调。他们由对社会政治的关心,转变为描写身边琐事、抒发内心苦闷;由对大自然风光的赞美,转变为在其中寄托空虚的精神;由对火热战斗场面的歌颂,转变为一曲曲送葬的哀歌。 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已初步表现出伤时哀世的苦闷情绪。如司空曙《金陵怀古》:“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诗人由南朝之弱,联想到唐王朝江河日下的国势;由庾信被留北朝,联想到大历时许多文人的不幸命运,将庾信的伤心同诗人自己的伤心融为一体,曲折地表达了伤时哀世的苦闷情绪。 张继、刘长卿等一群诗人,似乎也无法理解安史之乱后的历史巨变,而表现出一种迷惘、苦闷与伤感的情绪:“江汉路长身不定”(张继《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流荡飘摇此何极”(皇甫冉《临平道赠同舟人》)。而张继的《重经巴丘》,就最典型地表现了这种情绪的变化:“昔年高接李膺欢,日泛仙舟醉碧澜。诗句乱随青草落,酒肠俱逐洞庭宽。浮生聚散云相似,往事冥微梦一般。今日片帆城下去,秋风回首泪阑干。”以开朗豪迈的胸怀去纵酒欢歌的时代已经逝去了,如烟似梦般的人生经历,使诗人感到而今只能在秋风中悲叹落泪而已,从而体现了一种沧桑之感与沦落之悲。 韩孟诗派,尤以抒写个人不幸遭遇及内心苦闷而著称。孟郊、贾岛等人所突出表现的个人生活中的贫病苦寒,久已成为文学史中的话题。而李贺的诗歌,在诉说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现实生活的消极冷漠,以 ? 9 8 ?

高考诗歌鉴赏之意象 意境

高考诗歌鉴赏之一——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高考中的诗歌鉴赏,无非四个方面,一是意象与意境,二是语言与形象,三是情感与态度,四是手法与技巧,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情与景中,体味古人高超的表达技巧,感受古人细腻的情感! 弄清“意境”和“意象” 诗歌中的意境由意象组合而成,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所谓分析意象和意境,就是找出古诗中所使用的表情达意的工具——意象,通过找到的这些意象概括总结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简而言之,意象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是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建筑的一些砖石。例如一些分别类的古诗,通常会有杨柳、渡口、长亭等具体的意象,来抒发或不忍离别的愁情。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的代表作,写于词人仕途失意之时,当时诗人不得不离京都与恋人分别,宦途的失意、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在这样的背景下,柳永做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雨霖铃》。这首词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词的上阕写景,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下阙抒情,重点写想象中离别后的凄楚情景。词中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长亭乃离别之伤心地,船更令人有漂泊之惆怅,暮霭渲染了凄迷暗淡的黄昏意境,酒是别离场中不可少之物,杨柳依依伤别离,月是多情物,更是伤心物,月圆月缺,勾起的是无尽的思念,意境凄凉,令人伤心。 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勾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以种种凄凉、寥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别的愁绪和不忍离别的深情,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的意境。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详解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 一、诗歌的意境 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评论作品的重要准绳。我国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诗人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 二、诗歌的意象 意象,在这里是个特殊的概念。有人也称为“传统意象”、“固定意象”、“典故意象”等,名称不一,所指基本相同。 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比如“东篱”这一艺术形象,最初出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诗中的“东篱”,纯系实写,别无他意,但后来诗人反复使用,并渐渐赋予其特定意义,以至于一提到“东篱”,便产生超尘脱俗之感。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词中的“东篱”已不再是实指,但却有了特定的意义。 诗词中的意象,不胜枚举,这里暂列几个常见的例子。“杨柳”,是一个关乎离别的意象。“菊花”是一个关乎“隐逸者”的意象。“明月”,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对月思人”之说。“白云”,是一个关乎“思友”的意象,古人有“望云思友”之说。“清秋”,是一个关乎“感伤”、“悲秋”的意象。“大雁”,也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杜鹃”,因其叫声凄厉,又其声如言“不如归去”,最终成为一个关乎“思归”的意象。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懂得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意象,需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石灰吟》取的是“物象”,托意于物,借物以达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天净沙》取的是“景象”,寄情于景,借景以抒情。“以笑的样子哭着,以恨的样子爱着;以善良的样子残忍着,以疏远的样子亲近着;以跑动的样子站立着,以沉默的样子诉说着;以充实的样子空虚着,以糊涂的样子清醒着;以死亡的样子生存着,以真理的样子荒谬着。”(北岛《无题》)《无题》取的是“事象”,寄理于事,借事以明理。 诗歌取象,有的只取一个意象。例如舒兰的《乡色酒》:“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少年,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这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月亮。以月亮写乡愁,用“乡色酒”喻月光,飘逸莫名的乡愁就变得具体可感了。有的诗歌,取的是一组意象。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意象来承载感情,层层叠加,层层递进,渲染了海外游子与故国家园根脉难断的凝重感情。

高一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训练题

高一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训练题 1、卜算子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分析词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4、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5、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6、江宁夹口三首(其三)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方维深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2、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3、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鸣”之景都显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感情)。 4、“片云”“孤月”营造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步骤二),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步骤三);“落日”“秋风”营造了一种雄壮开阔的氛围 (步骤二),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步骤三)。 5、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6、“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基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