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和冠脉介入治疗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手术治疗中注射替罗非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手术治疗中注射替罗非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摘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冠脉介入手术是其常用治疗方法。
替罗非班是一种有效的血管扩张剂,能够改善心肌灌注和减少心肌损伤。
本研究旨在探讨替罗非班在冠脉介入手术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机制。
通过分析替罗非班的药理作用、其在手术中的应用、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机制以及临床研究结果,发现替罗非班在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并且安全性较高。
也需要关注其潜在副作用。
结论指出替罗非班在冠脉介入手术中可以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有望成为未来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重要方向。
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替罗非班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手术、替罗非班、血流动力学、药理作用、安全性、副作用、临床研究、作用机制、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是由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所致的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手术(coronary artery intervention, CAG)是目前治疗急性STEMI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迅速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缺血面积,提高患者存活率和心功能。
替罗非班(tirofiban)是一种非肽的GPIIb/IIIa受体拮抗剂,能够阻断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具有抗血小板作用。
在冠脉介入手术中,替罗非班被广泛应用于减少术后心肌梗死、再灌注出血以及提高手术成功率。
随着对替罗非班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也开始关注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手术中的作用。
替罗非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也有待进一步验证。
本文旨在通过对替罗非班药理作用、应用情况、机制影响及临床研究结果的分析,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手术中的潜在作用和临床价值。
冠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影响的观察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0 8 0 0 . 2 0 1 3 . 0 7 . 0 2 4
【 中图 分 类 号 】 R 5 4 2 . 2 2 【 文 献 标 志 码 】 A 【 文 章编 号 】 1 6 7 1 . 0 8 0 0 ( 2 0 1 3 ) 0 7 . 0 7 6 2 — 0 3
例 患者 失访 4例 , 3 9 例 中冠 状 动脉 单 支 、 双 支 和 三支 病 变 者 占 2 7 %、 3 9 %和 3 4 % 。P C I 后, 左房 内径 比治疗 前 显 著 增大 ( P< 0 . 0 5 ) , 与左 心 室 舒 张功 能 不 全 、 左 心 室 充盈 压 增 高有 关 。左 室 收缩 末 期 内径 、 左 室舒 张 末 期 内径 、 左 室
观察[ J 】 . 吉林医学, 2 0 1 1 , 3 2 ( 3 5 ) : 7 5 0 8 - 7 5 1 0 .
药物的降压时间明显持久些。氨氯地平 紧张素抑制酶 的活性, 氢氯噻嗪通过利 [ 4 ] 擎鸿宇・ 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疗效研
有时出现头晕、 头痛及恶心等不良 反应。 本文观察组的D B P和 s B P下降幅度更 ~ 二 。 二 == : : . ’ 、 : : 一 . .
・7 6 2 ・
Mo d e m P r a c t i c a l Me d i c i n e ,J u l y 2 0 1 3 , Vo 1 . 2 5 , No . 7
缓释 片发 挥疗 效 的时 间比普通 剂 型 慢, 而 挥 降血 压 作 用 , 依 那普 利 通 过 抑 制 血 管
射血分数、 左室短轴缩短率与 P C I 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 P> 0 . O 5 ) 。 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经皮延迟冠脉介入治疗疗效观察

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与经皮延迟冠脉介入治疗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及延迟冠脉介入治疗(延迟pci)在住院期间的临床效果。
方法:分析100例ami患者按发病时间分四组:a组≤2小时,b组2-6小时,c组6-12小时;d组延迟治疗组。
观察冠脉再通率、30天并发症出血率及心绞痛发生率。
结果:四组血管再通率为82.35%,76.92%,55.56%,96.67%。
出血率分别为0%,3.85%,11.11%,3.33%。
30天反复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0%,3.85%,22.22%,0%。
a,b,d 组间比较均p>0.05无显著差异,a,b,d分别与c组比较均p∠0.05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ami 静脉溶栓冠脉再通率与时间呈负相差,溶栓时间越早,冠脉再通率越高;失去溶栓时机或溶栓失败的ami 患者积极行延迟ptca及时支架植入治疗,对改善近期及远期预后是有益的,能减少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疗效;延迟性冠脉介入【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518-01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引起梗死相关动脉(ira)所供血区域的心肌细胞急性坏死的一组综合征。
溶栓治疗的获益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密切相关,溶栓越早,溶栓挽救的心肌就越多;但部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由于种种原因延误静脉溶栓术的最佳时机或溶栓不成功,对这部分ami患者是否实施延迟血运重建术(pci),延迟pci是否为失去溶栓时机或溶栓失败ami患者较好的治疗选择手段。
本研究通过比较延迟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ics)与静脉溶栓术对ami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探讨延迟性pci 在失去溶栓时机或溶栓失败的ami 患者近、远期预后中的有益作用。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入选的100例均符合who 的ami 诊断标准:①持续胸痛>3分钟,含服硝甘油无效;②ecg 示相邻两个胸前导联或更多导联st 抬高,在胸导联≥0.2mv,肢体导联≥0.1mv;③入院距离发病时≤12小时;④没有禁忌症。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_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_|马依彤|_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在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斑块发生急性破裂,导致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严重的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
AMI根据心电图ST段的变化分为STEMI(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infarction,NSTEMI),对于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PCI)是最有效的再灌注疗法,在PCI治疗基本普及的现今,如何评价并合理选择PCI使STEMI患者最大限度获益,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再灌注治疗策略的选择,治疗时机的选择是关键。
2007年ACC/AHA指南指出对于STEMI的医疗体系目标(Medical SystemGoal)是将患者症状发作到开始再灌注治疗的时间控制在120分钟之内,最理想时间为60分钟内。
STEMI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12h可采用直接PCI治疗,对于直接PCI在再灌注治疗策略中的地位亦已毫无疑问,GRACE(TheG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Events)研究[1,2]显示:1999~2004年,全球9101例STEMI患者,直接PCI 率为53.7%,溶栓率为30.89%,在治疗时间窗内行直接PCI的患者获益是最大的;而对于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AMI患者:①高危患者;②不能在90分钟内行PCI;③出血风险较低(年龄较小、无控制不佳的高血压、体重正常)的STEMI可以采用易化PCI策略,即应用药物再灌注治疗后再行PCI治疗策略,虽然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尚未证明易化PCI较直接PCI能够进一步改善STEMI患者的预后,2008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FINESSE研究[3]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表明易化PCI显著提高了STEMI患者的ST段回落率及术前血管开通率,但是与直接PCI相比并未显著减低90天的临床事件发生率,而且其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其临床净效益是有害的,但是易化PCI仍未穷途末路,其具有切实提高AMI患者术前血管开通率,缩小梗死面积的潜在价值仍然值得研究,并且,GPIIb/IIIa拮抗剂(阿昔单抗)的益处也不可小觑;而对于已行溶栓治疗失败但合并大面积梗死且发病时间小于12小时的患者可行补救PCI治疗策略。
冠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塑及血浆BNP水平的影响

冠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塑及血浆BNP水平的影响【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冠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塑及血浆BNP水平的影响。
我们发现冠脉介入治疗可以显著促进心室重塑的过程,有助于恢复心脏功能。
冠脉介入治疗也可以降低患者血浆BNP水平,减轻心脏负担。
冠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这些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冠脉介入治疗在心脏病患者中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关键词:冠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室重塑、血浆BNP水平、心脏健康、治疗效果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冠心病是一种心脏疾病,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严重影响心脏功能。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常常需要立即进行治疗以减少心肌损伤和改善患者预后。
冠脉介入治疗作为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介入性操作重新建通患者冠脉血流,恢复心肌供血,减少心肌损伤。
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取得了显著疗效。
冠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塑及血浆BNP水平的影响备受关注。
心室重塑是心肌梗死后心室形态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而血浆BNP水平则是评价心脏功能及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研究冠脉介入治疗对心室重塑和BNP水平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有助于指导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策略和改善患者预后。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究冠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塑及血浆BNP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具体而言,我们的研究目的包括:评估冠脉介入治疗对心室重塑的影响,了解治疗后心脏功能的变化以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冠脉介入治疗对患者血浆BNP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在心肌梗死后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最终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脏并发症的护理

使无并发症 , 也应鼻导管 吸氧 。 伴有严 重低氧血症 , 面罩加压 给氧 , 需 必 要时气管插 管并机械通 气 ; ④导尿 : 于排尿 困难者 , 留置导管 ; 对 给予 ⑤ 嚼服氯 吡格雷 和阿 司 匹林 各 30 , 0 mg 注射 胃粘膜 保护 剂 。
重 的临床 后果 。 及时 病情观察 , 迅速 的 护理 应 急反应 , 是减 少恶性 心脏 事件的 关键 。 【 键词 l急性 冠状 动脉介 入 治 疗 心 脏并 发症 关 【 图分 类 号 】R4 5 中 3. 7 护 理 【 文章 编号 】 1 7 -0 4 ( 0 80 () 0 2 0 4 7 zz 0 )5b- 1 - 1 6 0 标志, 多数患 者表 现为 胸痛 、心 电图有缺 血性 改变 , 即冠脉 内注 射 立 腺苷 及维 拉帕 米可 有效 缓 解无 复 流现 象 。 l 22 4 心率 失常 .. 多见于右 冠病 变或 左冠 优势 型 回旋 支病 变 , 若 患者并发严重 的缓 漫心率失 常时 , ,  ̄ t JJ阿托 品或异丙基 肾上腺素 , - 如 不能纠正 , 紧急 置入临时 起博器 。 患者 出现 快速 心率失 常时 : ①心室颤 【 献标 识 码 lA 文 ’
1 资料 与方法 11 一般 资料 .
动 、持续 多形 室性 心 动过 速 , 即非 同步 直 流 电复律 , 始 电能量 立 起
20, 0J如不成 功可给 予3 0重复 。 0J ②持 续性单形 室性心 动过速 , 给予 可
我 院于 20 年 1 0 5 月至 2 0 年 1 月 , MI 07 2 A 患者 1h 急诊 P I5 2内 C 17
2024中国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2024中国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急性冠脉事件中最危险的一种类型。
及时准确的诊断与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为了指导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与治疗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中国心血管病学会于2024年发布了《中国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一、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典型的心绞痛,通常是剧烈的胸痛、憋气和出汗。
2. 心电图表现:持续ST段抬高≥1mm,出现在两个连续导联,并伴有持续性的动态变化。
3.血清生化标记:肌钙蛋白T及I的升高。
二、治疗原则:1.急性期治疗:早期介入治疗是关键,包括溶栓治疗和冠脉介入治疗。
对于患者的溶栓治疗,一般选择溶栓药物尽早静脉输入。
冠脉介入治疗是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恢复冠状动脉通畅,减少心肌坏死范围。
2.慢性期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抗心律失常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
三、溶栓治疗:1.适应症:在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的早期(发病6小时内)可以考虑溶栓治疗。
2.禁忌证:溶栓治疗的禁忌证包括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视网膜出血、近期创伤、手术等。
四、冠脉介入治疗:1.适应症: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高危的患者应尽早接受冠脉介入治疗。
2.介入时间窗口:冠脉介入治疗应在发病后的2小时内进行。
3.支架类型:DES支架比BMS支架更适合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五、抗血小板治疗:1. 阿司匹林: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300mg。
2. 氯吡格雷:常规使用氯吡格雷,剂量为300mg。
3.贝那普利:适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
六、抗凝治疗:1.低分子肝素: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剂量根据体重调整。
2.依诺肝素:适用于PCI术后的抗凝治疗。
3.华法林:适用于长期抗凝治疗。
七、抗心律失常治疗:1.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腺苷等。
不同时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

融术对心肌损伤很小,因此对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而言射频消融术不影响心室肌的复极离散度。
目前已知影响Q Td 的因素很多,除了影响动作电位时限、Q T 间期的因素外,还包括心室不对称肥厚,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神经体液因素,尤其是自主神经张力的改变等。
最近一些研究还表明Q Td 增大与心肌后除极密切相关。
此外,测定技术的不足与标准不统一亦影响其结果。
目前Q Td 的临床资料均为小样本研究,缺乏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资料的循证医学支持,其可靠性尚需作更广泛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1]G ill J S ,L u Fe ,Ward DF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spectr al in pa tient s with idiopa thic ve ntricular tachycar 2dia [J ].PACE ,1992,15:2206.[2]Kuo CS ,Reddy P ,Muna kata K ,et al.Mec hanism of ventric ular ar rhyt hma us ca used by incr ea sed disper sion of repola rization [J ].Eur Hea rt J ,1985,6(suppl D ):63270.[3]Day CP.Mecomb J M ,Campbell R WF.Q T disper sion :an indicatior of ar rhyt hmia risk in patient s with long Qtinterval s[J ].Br Hea rt J ,1990,63:3422344.[4]Voss F ,Becker R ,BauerA.Ar e QT measure ments on body surface EC G indicative of ventricular ref ra tor y patterns[J ].Basic Res Cardiol ,2005,100(1):22227.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Apr ;25(2)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稿日期5223不同时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徐 戈1 周胜华 孙智山(湖南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 长沙 410011)摘要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 )不同时间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
• 临床症状 • 心电图改变 • 心肌酶学指标
关于诊断标准的说明
• 凡具备二条或以上标准即可诊断 • 所谓症状即指典型胸痛持续半小时以上,或同 时伴有大汗、恶心呕吐等
• 心肌酶学指标是指GOT和CK及MB-CK,而非 目前所指的心肌特异性蛋白
AMI诊断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AMI机械并发症
• 室间隔穿孔 • 乳头肌断裂 • 心室游离壁破裂
AMI血清学指标
谷草转氨酶(GOT)
• 存在多脏器的胞浆中,以心、肝、骨骼肌和肾 为主 • 一般MI后6-8小时开始升高,达峰时间12-48小 时,3-5天后回落至正常值 • 酶促偶联法,正常值小于40 IU/L • 心肌炎、肝炎、外伤和心衰时升高 • MI后GOT下降,GPT反应性升高 • 敏感性达90%,特异性差
溶栓剂简介(第一代)
链激酶(SK) • 由C组β 溶血性链球菌产生 • 半衰期10-30分钟 • 与纤溶酶原结合后才可激活纤溶酶原(间接激 活作用) • 用法:150万U,60分钟静滴 • 抗原性,过敏反应,低血压
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疾病
血栓形成,并且伸 入管腔和斑块内部
thrombus
lipid core lipid core
adventitia
脑梗死 TIA
心肌梗死 MI
外周动脉 疾病
血管事件
破裂 血栓形成
不稳定斑块
危险因素
ST段抬高AMI
非ST段抬高AMI
CK- MB或肌钙蛋白升高-STEMI
肌钙蛋白升高-NSTEMI 或者不升高 -UA
肌红蛋白(MYO)
• 广泛分布于心肌和骨骼肌细胞中,其主要功能 是储存和输送氧气 • 发病后2-3小时即可升高,6-12小时达峰,2448小时恢复至正常值 • 正常水平:小于85 ug/l • 敏感性为100%,但特异性差 • 影响因素主要是骨骼肌疾病
肌酸激酶及同功酶
• CK主要分布于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其同功酶有 MM(骨骼肌)、MB(心肌)和BB(脑组织) • 酶促偶联法: CK 小于180 IU/L,MB-CK小于24 IU • MI后4-8小时开始升高,达峰时间12-36小时,2-4天回 落至正常范围 • 敏感性及特异性均在90%以上,MB-CK/CK大于10% 可提高其特异性,小于5%心源性的可能性不大 • 影响因素:过度运动、感冒发烧、骨骼肌疾病、脑部 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
血清学指标在AMI诊断中的地位
• AMI的表现顺序: 临床症状--心电图--血清学指标 • 绝大多数AMI显而易见,通过症状和心电图即 可作出诊断 • 血清学指标的检查需要一定时间 • 血清学指标仅作为进一步确诊的手段,或作为 某些特殊临床情况下的必须手段 • 一旦AMI的诊断确立,应立即开始治疗,不可 因等待血清学指标的结果而失去最佳时机
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治疗
一般药物治疗
• • • • • • • • 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络非班 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 硝酸酯类 -受体阻滞剂 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 ACEI 心肌营养药物 镇静、安眠、通便
AMI溶栓治疗
适应症 • ①AMI持续疼痛>30分钟 • ②心电图:ST段相邻两导联抬高≥0.1mv;新出现 左束支阻滞 • ③症状出现时间:最好<6小时,次之6-12小时, ≥12小时依情况定 晚期通畅的益处:①作为形成侧枝的备用血管②电 稳定作用③左室应力下降及降低室壁瘤形成④减 轻左室重构及扩张
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功酶(LDH)
• 广泛分布,以心、肝和骨骼肌中为最多 • 酶促偶联法,正常值LDH小于180 IU/L, LDH140 IU • 一般MI后8-12小时开始升高,24-72小时达峰 值,4-16天降至正常水平。特点:缓慢升高, 缓慢下降 • 肝损伤、肺栓塞、骨骼肌病、酸中毒时可升高, RBC中高浓度,溶血时可明显升高 • 敏感性70%,特异性差
AMI溶栓治疗
绝对禁忌症 • 活动性出血 • 怀疑动脉夹层 • 最近有头部外伤或颅内肿瘤 • 出血性脑卒中史(原定小于半年) • <2周大手术或创伤 • 凝血功能障碍
AMI溶栓治疗
相对禁忌症
• • • • • • • • 高血压180/110mmHg 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脑血管意外史 正用抗凝治疗 延长CPR DM出血性视网膜病 妊娠 心原性休克?
各种血清学指标的比较
血清学指标 GOT LDH1 CK-MB 升高时间 6-8 8-18 3-6 达峰时间 12-48 24-72 12-24 回落时间 3-5 4-16 2-4
TNT
TNI 肌红蛋白
1-6
3-6 2-4
10-12
14-18 6-12
21
7 1-2
血清学指标的特异性比较
血清学指标 GOT LDH1 CK-MB TNT TNI 肌红蛋白 敏感性 90 90 100 100 100 100 特异性 ? ? 90 100 100 ?
肌钙蛋白T和I
• 心肌特异性功能蛋白,其功能是和钙离子结合 启动心肌细胞收缩 • 分子量小,约6%以游离状态存在于胞浆中,受 损后极易漏出 • TNT升高1-6小时,达峰10-12小时,持续3周 • TNI升高3-6小时,达峰14-18小时,持续1周 • 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相对于AMI)
急性心肌梗死和冠脉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概述
AMI病理生理
冠脉斑块破裂 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急性闭塞 心肌坏死 恶性心律失常(如Vf) 泵衰竭(心衰和休克)
心肌缺血、ReMI
心力衰竭
死亡
心律失常、猝死
动脉粥样硬化
巨嗜细胞 积聚
坏死核心 形成
纤维帽 形成
血管壁
有脂核的冠状动脉斑块
mod. nach Ross R, N Engl J Med 340 (1999) & Falk et al., Circulation 92 (1995)
• • • • • • • • 老年急性左心衰竭 糖尿病心肌梗死 反复发作至R波逐渐丢失 夹层动脉瘤并AMI 胸痛超过12小时以上的AMI LBBB时的AMI ST段压低型AMI 晕厥、休克、猝死等为首发症状的AMI
AMI的鉴别诊断
• • • • • • 变异型心绞痛 心肌炎 急性肺栓塞 动脉夹层 急腹症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