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个教育学之父培训讲学
教师培训之48位世界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简介

教师培训之48位世界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简介1.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是他传授给学生的,他所做的无非就是把学生心中的真知唤醒并挖掘出来。
就像接生婆一样,他所做的是帮人生孩子(知识),孩子(知识)是每个人自在自有的。
故他把自己的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而把自己比喻为知识的接生婆。
也许纯属巧合,苏格拉底的母亲恰恰就是一位接生婆。
苏格拉底算是子承母业,母子俩共同做着助产的工作而乐此不疲。
苏格拉底常常从对方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开始,通过提问,揭示对方的自相矛盾之处,如此层层推进,直至最终得出双方都认可的结论。
且不说苏格拉底的认识论正确与否,他所创立的“产婆术”在教人求知求真方面确是匠心独具,开了西方“启发式谈话法”的一代先河,千百年来无人能出其右。
2.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7岁前的教育以体育为主,要及时地引导儿童做些适宜于肢体发育的各种活动。
儿童自幼养成耐寒的习性,很有必要;儿童习惯于寒冷,不仅可以促进其体格健壮,而且可为其长大成人后的从军入伍作准备。
至于儿童的啼哭,则不必禁止,啼哭时扩张肺部,有助于身体的发育。
5岁前不可教儿童任何功课,以免妨碍其身体的正常发育。
5岁前的儿童主要活动是游戏和听故事。
“儿童游戏要既不流于卑鄙,又不致劳累,也不内涵柔靡的情调”。
故事应由负责儿童教育的官员作出精心的选择。
游戏和所讲的故事,最好能与将来的工作相联系,是将来应从事的工作的简单模仿。
儿童的环境对其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不要使儿童听狠亵的语言,更木能让他们讲狠亵的语言,一旦轻率地口出恶言,离恶行也就不远了。
同样,也不要允许他们看狠亵的图画或戏剧表演。
人们对最初接触的事物往往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人在幼时,务使其隔离任何下流的事物,凡能引致邪念和恶毒性情的各种表演都应加以慎防,勿令耳儒目染。
”从5岁到7岁这个年龄时期,儿童可以旁观人们正在从事的他们将来将要从事的工作。
根据亚里土多德的学制,要使儿童从7岁起便就学于“体育教师和竞技教师”。
教综人物及年份总结

教育综合知识专题汇总人物篇一、“之父”大汇总1。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2。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3。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4。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5.冯特——心理学之父6.泰勒——课程评价之父7.乌申斯基——俄国教育心理学之父8.帕克-—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之父9.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10。
福禄贝尔——幼儿教育之父二、人物—中国——教育家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论语》,教育作用“庶富教";“性相近、习相远”;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内容—六经、文行忠信;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谦虚笃实;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学—思—习—行的统一过程行的学习过程。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巩固性原则。
子思——与孟子并称思孟学派。
《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学习过程。
2。
孟子—-《孟子•尽心上》首次使用“教育”一词;性善论、内发论代表人物、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3。
墨子-—素丝说4。
荀子——“性恶论”、“化性起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外铄论代表人物5.董仲舒-—“性三品”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6。
朱熹-—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代表作《四书集注》、“因材施教”、“启发”一词的提出者7。
张焕纶——1878年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近代小学教育开端8。
盛宣怀——1897年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近代公立小学教育开端9.张百熙——起草“壬寅学制”、奉命重新修订“壬寅学制”形成“癸卯学制”10。
张之洞--奉命重新修订“壬寅学制”形成“癸卯学制”11。
荣庆——奉命重新修订“壬寅学制"形成“癸卯学制”12.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把西方康德、席勒的思想和中国古代美育传统揉合到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美育思想。
教育知识与能力--人物总结

内发论(性本能);(遗忘)动机说 内发论(基因复制) 内发论(成熟势力说) 内发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内发论(优生学) 外铄论(性恶论)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 表人,提出教学的“非指导模式” 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 设计教学法 社会中心主义课程论 目标评价模式;目标设计模式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创立“道尔顿制” 创立“特朗普制” 提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 (他律到自律) 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 提出社会学习理论;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理 论) 记忆痕迹衰退说;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理 论;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理论) (遗忘)干扰抑制说,达伦巴希同属此观点 (遗忘)同化说;有意义学习理论代表人,倡导 “先行组织者”;成就动机分类(认知/自我提高 /附属内驱力) 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 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遗忘曲线 需要层次;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动机) 多元智能论(共分为7种智力,是新课改评价体系 的依据)
凯洛夫 《教育学》
弗洛伊德 威尔逊 格赛尔 霍尔 高尔登 荀子 华生 涂尔干 罗杰斯 福禄贝尔 克伯屈 布拉梅尔德 泰勒 斯克利文 伯克赫斯特 特朗普 皮亚杰 科尔伯格 班杜拉 巴甫洛夫 詹金斯 奥苏贝尔 冯特 艾宾浩斯 马斯洛 加德纳 桑代克 维果斯基 埃里克森 加涅 斯金纳 苛勒 阿特金森 韦纳 波斯纳 布鲁巴奇 艾里斯
地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育学之父
现代/科学教育学 之父,传统教育代 表人 实用主义哲学、现 代教育代表人
《国民教育与民 克鲁普斯卡娅 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 主制度》
此书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 此书为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 著作 提倡“发展性 教学”;提出“高难度、高速度” 赞科夫 《教学与发展》 的教学原则;认为应使学生得到一般 发展 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教学法;(课程)学科 布鲁纳 《教学过程》 中心代表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代表人 瓦根舍因 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 全面和谐发展思想 布鲁姆 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教育基础知识人物

利拓尔诺、沛西能:生物起源说孟禄(美):心理起源说米丁斯基:劳动起源说凯洛夫:劳动起源说,《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孟子学生乐克正:《学记》孔子:《论语》孟子:性善论、内发论墨翟:墨家代表人(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苏格拉底:产婆术(启发引导)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社会本位论亚里士多德:教育遵循自然发展、分阶段教育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培根:创立时期观点——科学归纳法,首次提出教育要独立夸美纽斯:创立时期观点,教育学之父、课程分类(学科课程代表人物)康德:《教育论》、首次在大学讲授教育学卢梭:《爱弥儿》、自然发展、个人本位论洛克:创立时期观点(《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外铄论裴斯泰洛齐:自然发展、个人本位论赫尔巴特:教育学创立阶段观点、社会本位论、课程分类(学科课程代表人物)杜威:教育学创立阶段、教育无目的论、课程分类(经验课程)、课程理论(学生中心主义(经验主义)(活动中心)课程论)克伯屈:经验课程、设计教学法怀特海:综合课程斯宾塞:教育学创立阶段、将课程作为专门术语、课程分类(学科课程代表人物)马卡连柯:教育学发展阶段、教学原则——集体教育、个人教育、平行教育、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课堂管理(平行管理)彼得德鲁克:课堂管理目标管理模式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赞可夫:《教学与发展》,高难度、高速度、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性的发展布鲁纳:《教学过程》(发现学习、接受学习)学科中心(结构中心)课程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知发现说,认知结构说)瓦根舍因:范例教学苏霍姆林斯基:各类著作,不做太多要求布鲁姆:掌握、目标,教学目标分类(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弗洛伊德:内发论,遗忘原因——动机说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威尔逊:基因复制——内发论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成熟机制——内发论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顿教育”——内发论高尔登:“优生学”——内发论荀子:性恶论、外铄论、道德一词首次提出华生:“一打婴儿”——外铄论(行为主义创始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泛化)孔德:社会本位论涂尔干:社会本位论罗杰斯:个人本位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福禄贝尔:个人本位论、幼儿教育之父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社会中心课程论奈勒:存在主义课程论多尔:存在主义课程论泰勒:课程评价之父——目标评价模式,泰勒原理斯克里文:目标游离评价模式皮亚杰:德育模式——认知模式,建构主义发展观,认知发展阶段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德育模式——认知模式,道德发展阶段论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者,支架式教学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动机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艾拉斯莫斯:第一次提出班级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世界第一本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尝试错误说、共同要素说(迁移理论)房东岳译、小原又一著《教育实用心理学》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部《教育心理学》潘菽:《教育心理学》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巴普洛夫:遗忘衰退说、气质类型说、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动机理论(强化)奥苏贝尔:遗忘同化说(积极遗忘),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成就动机理论,现代迁移理论劳伦兹:关键期(印刻效应)斯皮尔曼:智力二因素论(一般因素G因素,特殊因素S因素)吉尔福特:智力三维度结构论(内容5,操作5,产品6,共150种)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7种基本智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瑟斯顿:群因素论(7种基本智力)卡特尔: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斯滕伯格:三元智力理论(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埃里克森:社会发展理论(8阶段)斯金纳: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动机分类(强化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动机理论——自我效能感苛勒:完形顿悟说,格式塔学派代表人物,关系转化说(迁移理论)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加涅:信息加工论,学习分类(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智慧技能、动作技能、态度)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加里培林:心智技能5阶段(我国三阶段)安德森:心智技能3阶段(认知、联结、自动化),知识分类(陈述、程序)维纳:归因理论沃尔夫:形式训练说贾德:经验类化说(概括说)罗森塔尔: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说课讲解

该怎样评价赫尔巴特呢?
• 赫尔巴特是西方第一个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建立成 科学教育体系的教育学家。不仅指明了教育学的 研究对象,指出了它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而 且提出了科学的术语、定义和分类。
•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中最值得人称道的就是教育 形式的四阶段理论,建立了一种明确规范的教学 有目的的进行培养”,其目的在于形 成性格的道德力量。
• 训育的四个层次: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 定和道德自制
• 训育的措施主要有抑制、惩罚、榜样以及奖励等
教学形式的四阶段
• 明了:处在感官前的表象在静止状态中对教材的
钻研 。(直观)
• 联合:新旧观念开始发生碰撞、融合,但是尚未 出现最后的结果。(分析)
赫尔巴特的哲学观点
• 康德的哲学思想对赫尔巴特的影响是最深的,但是他并不 希望停留在康德追随者这一层次,所以后来赫尔巴特独辟 蹊径,站到了批判康德的战线上。
• 赫尔巴特同意康德“自在之物”(认识之外的,但又绝对 不可认识的存在之物 )的说法,认为物质是实在的。但 是他不同意康德“主题天生就具有感觉形式,没有这种形 式就没有任何感性直观”的观点。
• 局限:赫尔巴特是“教师中心”的代表人物,过 于注重教师和书本的作用;没能完全摆脱宗教思 想的束缚。
• 某些所谓的“专家”,尤其是前苏联和中国的某 些专家,比如常道直,他在《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的再评价》中说“可以把赫尔巴特当作反动教育 思想家的典型来处理”、“赫尔巴特的哲学、伦 理学、心理学的体系,即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也早 经被认为是过了时的 ”,他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 是“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体系所依据的伦理学和心 理学全部是形而上学的、唯心的 ”。
• 赫尔巴特是实在论者,认为人能通过经验解释现象,而现 象蕴含着实在,现象在同样程度上暗示着存在本身。
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简介

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简介一、陶行知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形成“生活教育”的思想体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
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的教育智慧抗日战争期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把“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在培养“人才幼苗”的实践中。
育才学校择优选拔有特殊才能的优秀儿童,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条件聘请大批专家学者担任教师。
校内不仅教学生文化课,还努力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陶行知又派学生戴爱莲等人到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学习《兄妹开荒》等秧歌剧,在校内组织演出。
他还倡导学习“南泥湾精神”,带领师生开荒30亩,建立了育才农场。
这种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引人瞩目的创举,使陶行知独特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誉满中外。
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
教育史大家汇总

西方古代:教育隐含着儿童性本善之意,教育只需对儿童的天性加以引导。
中国古代:对教育的字义偏重于教育目的和内容,强调儿童性本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为善,儿童需要在大人的棍棒监督之下习字学文,从德向善。
西方世界最伟大教育思想家均活跃于古希腊民主政体的雅典。
古代教师的出现对教育思想和教育学的萌芽起决定性作用。
希腊产生了最早的职业教师:智者学派1、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1)助产术(产婆术、苏格拉底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直接回答,而是采取反诘法,逐步揭发对方思维中的矛盾,激发其积极思考、修正错误、寻求正确的答案。
2)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起“助产”作用。
柏拉图否定了根据血统的世袭制度,肯定了根据一个人的天资而非出身来接受合适的教育以及在合适的职位上工作(有教无类、任人唯贤)《理想国》:通过教育,使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天资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芸芸众生中经过若干次考试筛选,最终产生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从而建立起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又称:文雅教育)1)“文雅教育”思想将教育划为两类:有用的、文雅的。
亚里士多德重视没有功利性,专供闲暇和享受用的,高尚的文雅学科,如音乐。
2)个人属于国家,教育任务是国家培养公民;教育应使个人得到和谐发展,顺应儿童个人发展,教育任务在于助长人的本性。
教育需依靠自然。
3)西方两个重要思想传统的形成:一个经过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18世纪的新人文主义以及20世纪的永恒主义、现代人文主义,一直延续至今,成为西方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
一个开了西方“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先河,经过近代的自然主义、现代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新教育运动,一直延续至今,成为西方教育的另一个特征。
2、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学之父”。
著作:《大教学论》(1632年),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教育学重要人物知识点

教育学重要人物知识点著名教育理论家及相关信息:1、孔子的教育思想著作集《论语》德育论思想:立志有恒;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
教学论思想: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以致用;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教师论思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2、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主张性善论,著作集《孟子》德育论思想:尚志养气;反求诸已;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教学论思想: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
3、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主张性恶论,著作集为《荀子》。
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
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
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博学并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则能“知明而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
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法”,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
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荀子的“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论:荀子认为,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是不会为善的。
对于人性中“善”的形成,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命题。
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刚好相反,可是他也同意,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荀子以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都是天生性恶,后天的贤愚不肖的差别是由于“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现代教育之父
赫尔巴特——同时也被誉为“科学教育奠基人”、“科学教育学之父”。
其他考点:1.《普通教育学》;2.教学的教育性原则;3.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4.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5.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6.社会本位论的代表。
2心理学之父
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之父
桑代克——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4课程评价之父
泰勒——同时也被成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
其他考点:泰勒原理: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5幼儿教育之父
福禄贝尔——首创“幼儿园”的名称,也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其他考点:个人本位论的代表。
6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
华生——最早使用“行为主义”一词。
华生的名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外铄论教育思想的体现。
7程序教学之父
斯金纳——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程序教学。
其他考点:1.正强化、负强化、惩罚;2.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3.普雷马克原理。
8俄国教育心理之父
乌申斯基——也被成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他的著作:《人是教育的对象》
他的名言:
1.“儿童是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体现。
2.“复习是学习之母”——巩固性教学原则的体现
9幼儿教育之父
福禄贝尔——首创“幼儿园”的名称,也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其他考点:个人本位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