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比较文学综合研究案例:鹅笼故事的渊源学及跨学科考察

合集下载

融合阅读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融合阅读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融合阅读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教学设计案例一:《小王子》的融合阅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包括理解、分析、推理和解释等;-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 教学内容:- 文学作品《小王子》的阅读与分析;- 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和对比。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文学作品,比如《小狗教爸爸读报》;- 向学生介绍《小王子》的基本情节和作者的背景。

步骤二:分析与解读- 学生阅读《小王子》的相关章节,然后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主题和隐含的寓意;- 引导学生发表对于小说中某个主题的看法,鼓励学生展开深入的探讨。

步骤三:融合与比较- 学生选择另一部文学作品,并与《小王子》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分析两部作品在主题、人物塑造、叙事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结合两部作品的元素,创作一篇短篇小说。

步骤四:分享与展示- 学生进行小组报告,分享他们对于《小王子》和另一部作品的分析和比较结果;-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短篇小说,互相欣赏和评价。

4. 教学评估:- 学生小组讨论和报告的表现,包括对《小王子》的分析和对比的深度;- 学生创作的短篇小说的创意和文学素养。

教学设计案例二:科学读物的融合阅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与实践的观察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 科学读物《探索自然的奇迹》的阅读与理解;- 科学实验和观察的设计与实施。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 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通过展示有趣的科学实验视频或图片;-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科学与阅读是互相关联的。

步骤二:阅读与分析- 学生阅读《探索自然的奇迹》,提前给学生一些问题,引导他们思考;- 学生个人或小组分析书中的实例和数据,以及作者的观点与推理。

第四讲比较文学综合研究案例:鹅笼故事的渊源学及跨学科考察

第四讲比较文学综合研究案例:鹅笼故事的渊源学及跨学科考察

第三讲比较文学综合研究案例之一:鹅笼故事的渊源学及跨学科考察一、“渊源”、“影响”及实证约瑟夫·T·肖《文学借鉴与比较研究》:“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如果显示出某种外来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他的本国文学传统和他本人的发展无法解释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位作家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

……一个作家所受的文学影响,最终将渗透到他的文学作品之中,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从而决定他们的作品的基本灵感和艺术表现,如果没有这种影响,这种灵感和艺术表现就不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或者不会在作家的这个发展阶段上出现。

”在考察作品的外来影响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有二:1)一部作品所受的影响,往往难以单纯出自某一部外国作品。

约瑟夫·T·肖举二例说明:“普希金在自己的文学生涯的每个阶段中,就吸收发展了拜伦的浪漫诗体小说,莎士比亚的历史悲剧和司各脱的历史小说。

”“在一部作品中可能同时存在一系列的影响。

例如在《卡拉玛佐夫兄弟中》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塑造德米特里、伊凡和佐西玛神父的形象时,就分别受席勒、歌德和《帕芬尼修道士的游历》的影响,但整个作品又完全是他本人的,他所运用的这些影响只是大大丰富了这部作品。

”2)作品的类似,并不一定就能证明其间存在影响关系。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举了两个经典性的例子:一是易卜生。

1895年,曾有人说易卜生并不是独创性的,他的社会的和道德的思想全都可在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作品中找到。

可是,易卜生的密友勃兰兑斯却说,易卜生从来也没有读过乔治·桑的作品。

二是都德。

他的《小东西》许多地方与狄更斯的作品相似,因而被视为狄更斯的模仿者,但都德却多次否认他读过那位英国小说家的作品。

对此,梵·第根解释道:“虽然看起来很奇怪,然而其间却并没有影响,而只有共同的潮流。

”因为他们活动于同一时代(19世纪中下叶),从共同的潮流中汲取思想和创作资源,在艺术上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并不是“影响”。

第四讲比较文学综合研究案例:鹅笼故事的渊源学及跨学科考察教学内容

第四讲比较文学综合研究案例:鹅笼故事的渊源学及跨学科考察教学内容

第三讲比较文学综合研究案例之一:鹅笼故事的渊源学及跨学科考察一、“渊源”、“影响”及实证约瑟夫·T·肖《文学借鉴与比较研究》:“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如果显示出某种外来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他的本国文学传统和他本人的发展无法解释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位作家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

……一个作家所受的文学影响,最终将渗透到他的文学作品之中,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从而决定他们的作品的基本灵感和艺术表现,如果没有这种影响,这种灵感和艺术表现就不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或者不会在作家的这个发展阶段上出现。

”在考察作品的外来影响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有二:1)一部作品所受的影响,往往难以单纯出自某一部外国作品。

约瑟夫·T·肖举二例说明:“普希金在自己的文学生涯的每个阶段中,就吸收发展了拜伦的浪漫诗体小说,莎士比亚的历史悲剧和司各脱的历史小说。

”“在一部作品中可能同时存在一系列的影响。

例如在《卡拉玛佐夫兄弟中》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塑造德米特里、伊凡和佐西玛神父的形象时,就分别受席勒、歌德和《帕芬尼修道士的游历》的影响,但整个作品又完全是他本人的,他所运用的这些影响只是大大丰富了这部作品。

”2)作品的类似,并不一定就能证明其间存在影响关系。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举了两个经典性的例子:一是易卜生。

1895年,曾有人说易卜生并不是独创性的,他的社会的和道德的思想全都可在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作品中找到。

可是,易卜生的密友勃兰兑斯却说,易卜生从来也没有读过乔治·桑的作品。

二是都德。

他的《小东西》许多地方与狄更斯的作品相似,因而被视为狄更斯的模仿者,但都德却多次否认他读过那位英国小说家的作品。

对此,梵·第根解释道:“虽然看起来很奇怪,然而其间却并没有影响,而只有共同的潮流。

”因为他们活动于同一时代(19世纪中下叶),从共同的潮流中汲取思想和创作资源,在艺术上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并不是“影响”。

比较文学课件-第五章跨学科研究第三节跨学科研究实例-

比较文学课件-第五章跨学科研究第三节跨学科研究实例-
-死后复活 其二、具有完全的人性,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
终日奔波于世间的风尘中-召选门徒-巡回布道 -发布“爱”的教诲-与官方教会作斗争-惨遭迫害 -在十字架上悲惨地死去 其三、其神人二性完美无缺地共存于一身
二、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耶稣形象
(一)情形概观
■ 主要作品:冰心的《客西马尼园》、《髑髅地》, 徐志摩的《卡尔佛里》,鲁迅的《复仇(其二)》, 艾青的《一个拿撒勒人的死》,叶灵风的《拿撒勒人 》,朱雯的《逾越节》,汪静之的《耶稣的吩 咐》,茅盾的《耶稣之死》,端木蕻良的《复活》 等。
(二)福音书故事的“复写”文本
■ 冰心的《客西马尼园》、《髑髅地》 ■ 徐志摩的《卡尔佛里》
1、冰心的《客西马尼园》和《髑髅地》
早在1921年,冰心就在《生命》第一卷第九、十期合刊 上发表两首圣诗《客西马尼园》和《髑髅地》,生动地展示 出耶稣受难前夜在客西马尼园祈祷时的痛苦心境,及其在髑 髅地被钉十字架时的情景。
然元素,忽略对上帝的尊崇,无视对神性耶稣的 信奉,而强调耶稣的人性要素,主张弘扬其“牺 牲之爱”,效法他那“崇高伟大的人格”。
经过上述两个层面的分离,陈独秀断言,基督 教本是穷人的福音,而耶稣则是穷人之友。
历史化与人格化
陈独秀提出,“我们今后要把耶稣崇高的、伟大 的人格,和热烈的、深厚的感情,培养在我们的血里, 将我们从冷酷、黑暗、污浊的坑中救起”。
由于其神性使命被悬置起来,耶稣便仅仅被突显 为 民族的先知,为了拯救麻木无知的民众而自愿赴死。他 明知自己必定受苦,遭到弃绝,依然怀着极大的悲 悯 之心去承受将临的一切。
耶稣的基本人格显示为对普世众生的至爱,与之 相关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中国现代作家产生了特别深沉 的影响,由此,基督教用宽恕、顺从、忍耐、受苦去 消除社会罪恶,用仁慈、博爱去拯救和改造社会的主 张,成为现代文学中举目可见的主题诉求。

乐黛云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 思路整理

乐黛云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 思路整理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第一章第一节P1文化转型的外求P2 信息革命巨变发达国家转移发展国家P3 逻辑学、现象学范式第二节P4 文化冲突--文化中心论P5-7 文化中心论P7-8 文化相对主义P8-9 文化孤立主义第三节P11 新人文精神哈贝马斯互为主观P12 哈贝马斯弥补现象学范式不足P13 和而不同第四节P14 比较文学定位--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P15 异质文化互识互证互补21世纪比较文学--异质、异源东西文化活动平台P15-16 互识P16 比较诗学的当务之急P17 互补P18 比较文学更加深入文化内层20世纪文学研究:外部--本体本体--文化以跨文化为核心--文化研究重要途径P20 比较文学向总体文学发展韦勒克批评法国学派总体研究强调P21 翻译在比较文学学科中--重要地位P22 追溯历史翻译的重要性P23 诺克斯文学翻译的几个问题P25 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一方面,科学的发展--跨学科的可能P26熵在小说P27 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促进与科学发展相协调的人文研究第二章历史、现状与学科定位P28 国际比较文学界---学科发展方向的思考与论争美国学者的三次学科发展现状报告查尔斯·伯恩海默:文化发展全球化---反思、放弃欧洲中心主义跨学科趋势加强---比较文学中心:文学--文化P29 实质:西方中心主义比较文学找不到发展动力在世纪之交的爆发乐黛云:学科定位:准确理解学科性质,在人文学科中为比较文学找到最合适的位置为了达到---必须.....第一节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学理依据P30-31 法国教师+波斯奈特P32 人类发展一定程度--零星比较转化系统方法论比较文学--学科诞生的条件发展的历史背景:中世纪欧洲....P33 文艺复兴P34 两大条件+19世纪西方思想成熟P35 成熟标志:全球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比较意识觉醒学科产生的学理依据P36 比较文学处理---两个以上民族文学的相互关系A、B要素自我与他者P37 如何认识自我内在视点、外在视点第二节发展中的定位与定位中的发展P39 学科发展过快--需要学科定位P40学科发展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意义关于“危机”P41 危机感--批判意识、定位意识(积极)P42 关于“学派”法国学派P43 法国、美国学派挑战P44 美国--贡献--比较文学美国与法国区别(1,2,3)P45 中国比较文学鲁迅港台学者中国学派P46-47 中国学派的学界看法乐黛云看法P47 关于“比较”P48 不能滥比P48-49 比较文学中“文学”外文溯源P50 比较文学中文之“比较”用意P51 当代历史语境对学科定位与发展的要求P52 历史文化语境“终结”、“后”P53 “后”与“终结”的区别P54 后文学时代具体内容共时轴与历时轴不平衡P55 发展与定位的原则:动态平衡发展离不开定位,定位为更好的发展发展的概念P56 学术发展、比较文学产生发展P57 引入新的参考系改进原有参考系人类经验、认识产生、发展--自我否定的过程比较文学的发展---否定的形式进行动态平衡P58 何为“动态平衡”比较文学先锋--经典---保守处理经典--前卫关系稳定--开放关系P59 坚持传统--力求新变扭走出二元对立P61 坚持传统、力求新变稳定与开放、前卫与后卫---学科发展的保证第三章方法论:对话与问题意识第一节文学对话与比较文学方法论文学对话与比较文学方法论基点P63 考察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点--1.基于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事实P64 2. 对话角度反观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点--既有方法论反思3.比较文学未来发展--建立在对话的基础上P64 文学现象事实、逻辑联系--交叉使用比较文学存在前提---不同文学系统的对话比较达成对话--互补、互识、互鉴P65 文化对话巴赫金如何实现有意义对话巴赫金文学对话与文学研究的跨文化视野P66 国别文学研究的国际眼光他者存在杨周翰中国复兴P67 伽达默尔--视域融合过去-现在视野融合P68 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的影响P69 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有机联系--跨文化研究中国--世界文学交流文学对话当代语境与问题意识P69比较研究--对话--平等、有效对话外来话语?协调本土话语?P70 看到当代话语杂多现实,接受多元文化挑战多元话语并存,建立各种话语平等联系不能回到孤立文化壁垒中去P71 话语交错话语互动P72 话语交融第二节文学对话的历史联系P73 文学影响与接受---文化过滤过程P74 影响研究主宰P75 影响创造性转变外国四种影响朗松P76 接受者重组P77 接受过程本土过滤作用文学对话必然性曲折性事实联系与实证研究P78 基亚国别文学事实联系几条P81 事实联系受影响者叙述直接、间接材料剔除似是而非材料建立历史联系的一般模式P82 雅克布逊发送者接受者信息网络P83 对雅克布逊的解释接受美学期待视野第三节文学对话中的逻辑关联P84 韦勒克文学研究美国学派的实质P85 跨文化联系--文学的联系文学对话--不同文化背景文学现象--共时的结构加以讨论作品的优先性--文学本身优先性--文学对话核心地位针对法国学派试图文学批评置于文学史之上P86 中国比较文学对法、美学派的借鉴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的互动P89 文学对话的逻辑联系--作品的优先性文学思想与观念的互动P91 叶维廉模子跨文化的逻辑关联价值与困扰P92 1. 随意比较无意义P93 作品与背景联系2. 通过比较怎样建立共同规律与模式话语霸权第四节文学对话的理论维度双向阐发文学对话的深层意蕴P95 台湾学者1,阐发研究方法论2,阐发思想弥补中国文论不足...P96 刘若愚成功案例P97 双向阐发--互相理解互为主体交流理性与文学对话的理论意义P97 哈贝马斯《现代哲学话语》--人际互为主体第四章范式的形成及其发展P101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及相关类型问题马克思·韦伯古代跨文化研究立场P102 一种研究类型形成--某些特定研究方法--联系研究类型--多种方法P103 一种研究方法--不同研究类型中去根据研究对象--综合各种方法审美批评、历史实证--平行研究、影响研究P104 纯粹从方法论着眼--弊端比较文学消亡P105 消解比较文学学科意义第二节研究类型的建构与流变P106 研究类型发生、消亡--学科历史发展关联比较文学--类型化倾向突出离开范式--比较文学原理不易说清楚类型化作为比较文学重要特征--符合学科实际理论界定主题学、文类学--不同研究对象--类型划分P107 影响--接受者--渊源学放送者--流传学... 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比较诗学阐发研究跨学科研究类型的区分--实践发展现实依据P108 研究类型规范化--困难1,2,3.P109 认识、理解、总结比较文学--开放、动态、过程性原则不是一个结构体系固定类型问题--过程探讨类型在比较文学不同发展阶段意义类型结构层次、大小主次值得反思本科研究跨学科研究P110 同类异位同类异名主次异位P111 如何划分比较文学文学范围内本科研究、跨学科研究翻译研究作用日益凸显P112 研究类型有着超出方法之外的价值、范围、对象综合构成P113 阐发研究--不是作为研究类型、而是针对特别方法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同术语理解不同,应认真清理。

第九讲 比较文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比较文学概论 2014)

第九讲 比较文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比较文学概论 2014)
第九讲 比较文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主题学、形象学、译介学
主题学
主题学:研究类似的题材、主题、母题、情节、人物、意象在不同民族文 学中的不同表现形态及其形成的原因。 题材的演变: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 灰栏记故事:《圣经· 旧约· 列王记》中所罗门断案。佛经《贤愚经》 佛断案;元杂剧李行道的《包侍制智赚灰阑记》(张海棠、马员外、 赵令史);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阑记》(格鲁吉亚总督夫人、女 仆,表现了爱战胜血缘关系这一主题) 《长恨歌》故事(主题的演变)(白居易《长恨歌》、白朴《梧桐 雨》、洪升《长生殿》) 《小红帽》故事的演变和后现代改写 从《木兰辞》到迪斯尼的Mulan
中外文学的基本主题:爱情
沈从文《湘西散记》:‚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 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 的人。‛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斯丹达尔: 《红与黑》 川端康成:《雪国》 拉夫列尼约夫 :《第四十一个》 加西亚· 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杜拉斯:《情人》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杨绛:《洗澡》 电影《恋恋风尘》
中外文学的基本主题:苦难
罗素(Bernard Russell,1872-1970) :‚有三种单纯而无比强烈的激 情,一直支配着我的生活: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 的巨大悲悯。‛ [英]狄更斯:《大卫· 科波菲尔》 [法]雨 果:《悲惨世界》 [苏]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美 ]奥尼尔:《长夜漫漫路迢迢》 沈从文:《萧萧》 路遥:《平凡的世界》 朱天文:《小毕的故事》 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人性之扭曲、险恶 [英]斯蒂文森:《化身博士》 [英]王尔德:《道连· 格雷的画像》 [美]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 沈从文:《丈夫》、《鸡毛》 刘庆邦:《神木》(《电影《盲井》)

渊源学1.2

渊源学1.2

3、与流传学的区别:
流传学研究的起点是明确的,其 落脚点在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而渊源学研究站在接受者的角度, 其终点是明确的,施加影响的源 头是不明确的,需要研究者加以 考证和追溯。
二、渊源学研究的种类
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 将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划分为五 类: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 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 体的渊源。 这种分类的标准显然不一致, 实际是从两个层面上来划分的: 一是从影响的方式划分为印象、 口传和笔述;二是从影响的放 送者数量角度划分为孤立和集 体的两种。
3)笔述的渊源
所谓笔述渊源,也就是见诸文字 的渊源研究。 这种笔述的渊源可以通过文本间 存在的渊源关系鉴定其资料来源、 成分的借取、思潮风尚相似等; 还可以通过作家的传记、回忆录、 序、跋、评论等材料寻找与外来 因素的渊源关系。 如《西游记》的印度渊源、 卞之琳新诗的西方渊源等。
《西游记》的印度渊源
(一)渊源学的定义
(二)渊源学的特征
(一)渊源学的定义
渊源学(Crénologie),又称源流学或源泉学, 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主要是指以文学接 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揭 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异国渊源,发现 作品在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 语言等方面外来因素的源头;是一种对跨 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二)渊源学的特征
1、渊源学强调对跨国影响渊源 追溯的研究,即从文学的接受者 出发,探寻它的异国文学的源头; 2、渊源学必须以实证性研究为 根基,强调对实证性资料的收集、 鉴别、分析和论证; 如《失乐园》中的加帆车。
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加帆车
诗人把撒旦比作一只雕,从喜玛拉雅山飞 下,想飞向印度去猎取食物: 途中,它降落在塞利卡那, 那是一片荒原,那里的 中国人推着轻便的竹车,靠帆和风力前进。 注:欧洲人最早记载中国加帆车的是西班牙 人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风物史》(出版 于1585年)。

比较文学母题研究

比较文学母题研究

是抽象的 。
• 2、《 俄狄浦斯王 》
• 2、母题是最原初的单位,
较客观,不具有主观色彩,
主题具有主观性 。
• 3、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 通过若干母题的组合表现 出来 。
• 4、某个母题被某个特定 作家或某类文学作品进行
了主观化的具体表述,它 就成了主题 。
(三)、母题研究类型
• (1)作家对同一母题的不同处理和利用。 • (2)同一主题和母题在不同文学、文化中
.
• 首先,提出与定义了“缺类现象研究”概 念,填补了文体学研究空白,开辟了文体 学研究新方向。
• 其次、分析了中西文体中某些特殊的缺 类现象,并对这些文体的表现形式、产生 的特殊背景与对文化形态构建的影响进行 初步探讨,解读了文体形态的特殊意义。
.
• 再次,为未来比较文学文体学研究提供了新研究视角与 发展方向。至今为止,世界各国文学中,尤其是不发达国 家文学还没引起世界文学界重视。一方面由于不发达国家 在国际文化格局中自身发言不够,其文学未被引起关注; 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文学译介与传播不够,
• 一见钟情
• 爱情的表达方式直接、 坦白、明朗
• 行为的背后,支持他 们的是个性 解放、爱 情自由的价值观念
中国::(点击此处,播放视频)
• 发展期:三年(基础:同
窗三年、共同求学 )
• 对爱的表白委婉而含 蓄
• 行为婉转含蓄的背后 隐藏的是中国儒 家文 化的影响
二、爱情反抗形式的差异
西方::(点击此处,播放视频)
比较文学教程
母题研究
• (一)什么是母题? • 西方文学批评中 定义:母题是一篇文学作
品中较小主题性的(题材性的)单位。 • 《中西比较文学教程》中 定义:在文学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比较文学综合研究案例之一:鹅笼故事的渊源学及跨学科考察一、“渊源”、“影响”及实证约瑟夫·T·肖《文学借鉴与比较研究》:“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如果显示出某种外来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他的本国文学传统和他本人的发展无法解释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位作家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

……一个作家所受的文学影响,最终将渗透到他的文学作品之中,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从而决定他们的作品的基本灵感和艺术表现,如果没有这种影响,这种灵感和艺术表现就不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或者不会在作家的这个发展阶段上出现。

”在考察作品的外来影响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有二:1)一部作品所受的影响,往往难以单纯出自某一部外国作品。

约瑟夫·T·肖举二例说明:“普希金在自己的文学生涯的每个阶段中,就吸收发展了拜伦的浪漫诗体小说,莎士比亚的历史悲剧和司各脱的历史小说。

”“在一部作品中可能同时存在一系列的影响。

例如在《卡拉玛佐夫兄弟中》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塑造德米特里、伊凡和佐西玛神父的形象时,就分别受席勒、歌德和《帕芬尼修道士的游历》的影响,但整个作品又完全是他本人的,他所运用的这些影响只是大大丰富了这部作品。

”2)作品的类似,并不一定就能证明其间存在影响关系。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举了两个经典性的例子:一是易卜生。

1895年,曾有人说易卜生并不是独创性的,他的社会的和道德的思想全都可在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作品中找到。

可是,易卜生的密友勃兰兑斯却说,易卜生从来也没有读过乔治·桑的作品。

二是都德。

他的《小东西》许多地方与狄更斯的作品相似,因而被视为狄更斯的模仿者,但都德却多次否认他读过那位英国小说家的作品。

对此,梵·第根解释道:“虽然看起来很奇怪,然而其间却并没有影响,而只有共同的潮流。

”因为他们活动于同一时代(19世纪中下叶),从共同的潮流中汲取思想和创作资源,在艺术上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并不是“影响”。

确认“影响”关系的存在需要运用实证的方法。

不光要关注作品本身的内部构成因素,也要运用各种文献记载、序跋、日记、自传、同时代人的见证和作者的阅读书目等,即所谓“外缘研究”的方法来寻找因果关系,才能确定“影响”的存在。

但是,作品本身的情况要特别关注。

二、鹅笼故事的渊源学考察日本江户时代著名作家井原西鹤小说《金锅存念》:黄昏突然下了一场雨,一位商人从奈良贩了棉花,正往大阪方向赶路。

从后面赶过来一个八旬老人,请商人背他一程。

商人把老人背到松树林,老人要置酒答谢。

从老人嘴里不仅吐出了杯盏佳肴,而且还呼出一个妙龄少女。

但是,在老人睡去的当儿,少女却从嘴里又吐出一个英俊少年。

不过,在老人快醒来的时候,少女已经把少年吸入口中。

老人临离开时吸进刚才所有吐出的东西,但给商人留了口金锅做纪念。

这则故事的结尾,井原西鹤还给商人加了一段颇有和歌意境的梦幻描写。

此故事显然系据《续齐谐记》中“阳羡书生”改写。

钱锺书把这类故事称之为“鹅笼意境”,比西人说的“连锁单相思”更富有诗意。

佛典中原没有鹅笼,只有吐纳的奇想。

这个构思到了中国,变成了鹅笼意境,带有了明显的中国特色。

它已不像《譬喻经》那样单纯的以炫耀口中吐物吐人的法术为意,发展到以幻中出幻的形式揭示出人的感情世界的隐秘。

[南朝·梁] 吴均《续齐谐记》(据清嘉庆本《广汉魏丛书》)阳羡书生阳羡许彦,于绥安山行,遇一书生,年十七八,卧路侧,云脚痛,求寄鹅笼中。

彦以为戏言。

书生便入笼,笼亦不更广,书生亦不更小,宛然与双鹅并坐,鹅亦不惊。

彦负笼而去,都不觉重。

前行息树下,书生乃出笼,谓彦曰:“欲为君薄设。

”彦曰:“善。

”乃口中吐出一铜奁子,奁子中具诸饰馔,珍羞方丈。

其器皿皆铜物。

气味香旨,世所罕见。

酒数行,谓彦曰:“向将一妇人自随,今欲暂邀之。

”彦曰:“善。

”又于口中吐一女子,年可十五六,衣服绮丽,容貌殊绝,共坐宴。

俄而书生醉卧,此女谓彦曰:“虽与书生结夫妻,而实怀怨。

向亦窃得一男子同行,书生既眠,暂唤之,君幸勿言。

”彦曰:“善。

”女子于口中吐出一男子,年可二十三四,亦颖悟可爱,乃与彦叙寒温。

书生卧欲觉。

女子口吐一锦行障遮书生,书生乃留女子共卧。

男子谓彦曰:“此女子虽有心,情亦不甚向,复窃得一女人同行。

今欲暂见之,愿君勿泄。

”彦曰:“善。

”男于又于口中吐一妇人,年可二十许。

共酌戏谈甚久。

闻书生动声,男子曰:“二人眠已觉。

”因取所吐女人,还纳口中。

须臾,书生处女乃出,谓彦曰:“书生欲起。

”乃吞向男子,独对彦坐。

然后书生起,谓彦门:“暂眠遂久,君独坐,当悒悒邪?日又晚,当与君别。

”遂吞其女子,诸器皿悉纳口中。

留大铜盘,可二尺广,与彦别曰:“无以藉君,与君相忆也。

”彦大元中为兰台令史,以盘饷侍中张散。

散看其铭,题云是永平三年作。

晚唐诗文家段成式,于九世纪中期写成《酉阳杂俎》一书,通过与印度佛经《譬喻经》中的“梵志吐壶”比较后说过:“释氏《杂譬喻经》云:昔梵志作术,吐出一壶,中有女子与屏,处作家室。

梵志少息,女复作术,吐出一壶,中有男子,复与共卧。

梵志觉,次第互吞之,柱杖而去。

余以吴均尝览此事,讶其说以为至怪也。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又进一步说:“然此类思想,盖非中国所故有,段成式已谓出于天竺(即古代印度)……当又为梵志吐壶相之渊源矣。

魏晋以来,渐译释典,天竺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或无意中用之,遂蜕化为国有,如晋人荀氏作《灵鬼志》,亦记道人入笼子中事,尚云来自外国,至吴均记,乃为中国之书生。

”也就是说,这一源自印度的故事,随佛经传入中国后,开始还说这是外国道人,如晋代荀氏所作的《灵鬼志》中说:“太元十二年,有道人外国来。

”到了南朝吴均手里,就被吸收消化成了纯为中国的人、事与地点。

“梵志吐壸”一篇为佛典《旧杂譬喻经》卷上第十八则的译文,译者是三国吴天竺僧会。

吴均卒于公元520年。

印度“梵志吐壶”故事自三世纪中叶来华,经国人摄取,到完全中国化成吴均之佳作,其间经过的年份大约是150年。

《旧杂譬喻经》第十八则,吴时(三国)康僧会译,今存《大藏经》梵志吐壶昔有国王持妇女急,正夫人谓太子,我为汝母,生不见国中,欲一出,汝可白王。

如是至三,太子白王。

王则听。

太子自为御车,出群臣于道路,奉迎为拜。

夫人出其手开帐,令人得见之。

太子见女人而如是,便诈腹痛而还。

夫人言:“我无相甚矣。

”太子自念,我母尚如此,何况余乎?夜便委国去入山中游观,时道旁有树,下有好泉水。

太子上树,逢见梵志独行来入水池浴,出饭食,作术吐出一壶,壸中有女人,与于屏处作家室,梵志遂得卧。

女人则复作术,吐出一壶,壶中有年少男子,复与共卧已,便吞壶。

须臾,梵志起复内妇着壶中。

吞之已,作杖而去。

太子归国白王,请道人及诸臣下,持作三人食著一边。

梵志既至言:“我独自耳。

”太子曰:“道人当出妇共食。

”道人不得止,出妇。

太子谓妇,当出男子共食。

如是至三,不得止,出男子共食已便去。

王问太子:“汝何因知之?”笑曰:“我母欲亲国中,我为御车,母出手令人见之。

我念女人能多欲,便诈腹痛还。

入山,见是道人藏妇腹中当有奸。

如是女人奸不可施,愿大王赦宫中自在行来。

”王则敕后宫中,其欲行者从志也。

师曰:天下不可信女人也。

荀氏《灵鬼志》,载《法苑珠林》六十一则,及《太平御览》三百五十九则。

道人奇术太元十二年,有道人外国来,能吞刀吐火,吐珠玉金银。

自说其所受术,即白衣,非沙门也。

尝行,见一人担担,上有小笼子,可受升余。

语担人云:“吾步行疲极,欲寄君担。

”担人甚怪之,虑是狂人,便语之曰:“自可尔,君欲何许自厝耶?”其人笑曰:“君若见许,正欲入君此笼中。

”担人愈怪其奇,“君能入笼便是神人也。

”乃下担,即入笼中;笼不更大,其人亦不更小,担之亦不觉重于先。

既行数十里,树下住食。

担人呼共食,云:“我自有食。

”不肯出,止住笼中,饮食器物罗列,肴馔丰腆亦辨。

反呼担人食,未半,语担人曰:“我欲与妇共食。

”即从口中吐出一女子,年二十许,衣裙容貌甚美,二人便共食。

食欲竟,其夫便卧。

妇语担人:“我有外夫,欲来共食。

夫觉,君勿道之。

”妇便口中出一年少丈夫,共食,笼中便有三人,宽急之事,亦复不异。

有顷,其夫动,如欲觉,妇便以外夫纳口中。

夫起,语担人曰:“可去!”即以妇纳口中,次及食器物。

三故事比较——“蜕化为国有”的过程:第一篇“梵志吐壶”故事中的地点应是在印度,主角是太子,太子始见其母“令人得见之”,复又见梵志所吐壶中之女人亦暗藏一年少男子,因而悟出了天下女人不可信的道理,此是通篇要义所在——僧门的戒女色,佛经故事的焦点是戒女色。

第二篇“道人奇术”,晋人荀氏便把这故事发生的地点,搬到中国来,而且比第一篇更进步地加上了晋武帝太元十二年的年代,其故事中的主角,已为道人,作者虽直接否定此道人是“非沙门也”,惟尚不敢完全塑造一个汉化了的人物,故仍云:“有道人外国来”;同时,第一篇的主旨“天下女人不可信”的佛家思想也已被删除,而主角变为道人亦可证是佛家思想变为道家的部份迹象。

第二篇的道人,作者虽未交待其名字,但已比第一篇的梵志神通得多,梵志充其量只能出饭食及吐一藏女人之壶而已,但道人却除此之外,还能“吞刀吐火,吐珠玉金银”,亦能吞吐诸种盛着肴馔的饮食器物,更能躲在小笼子里休憇而使笼子“担之亦不觉重于先”,比第一篇的梵志添增了更多的神奇形象。

第三篇“许彦鹅笼”,作者吴均根据荀氏的“道人奇术”再加以汉化发展,写出了地点是在中国绥安山,年代是发生永平三年(公元六十年),小笼已更具体地变为鹅笼,不知籍贯人名的担人变为阳羡人许彦,外国来的道人也变为十七八岁的中国儒者──书生,而使女子口中吐出的男人,又偷偷吐出一女子来,此更是第一、二篇所无。

主旨也从第一篇“天下不可信女人也”转为揭示男女间的情爱之互不信任方面。

从引文中可得到证明:“虽与书生结夫妻,而实怀怨。

”(书生所吐女人语)“此女虽有情,心亦不尽。

”(女人所吐男人语)因此,这三个故事,从第一篇佛家的思想(“僧门的戒女色”)被第二篇的道家取代后(道士的炫法术),至此更转移了主旨(揭人心)。

即,佛经故事的焦点是戒女色,而志怪故事则把焦点转为对人一般存在的恶意的认识上来。

这种“蜕化为国有”的过程,直到1981年台湾作家张晓风的小说《人环》出现,又进一步将许彦鹅笼的故事,演变为有心理活动、环境衬托与细腻描写的当代小说了。

今天的文学世界中,那种充满理想色彩的忠贞不渝的爱情似乎越来越陌生,对各种越轨之举已见怪不怪,宽容大度也近乎大而无边。

与以往相比,传统悲剧中造成有情人难成眷属的家族、信仰、地位的鸿沟以及既有夫妻关系等壁垒,都显得那样不堪一击,以至于有人感叹:莫不是已经进入无法编出爱情悲剧去打动现代人的时代?看多了现实中相互背叛的故事,就不难从鹅笼故事中读出男女各自怀有的叛离之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