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寓言两则
9寓言两则 2

你想对那个去楚国的人说什么?
《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意思 是:目标在南,却往北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目标与 行动相反,是永远达不到目标的。
练习题
比一比,再组词。
寓(寓言) 遇(相遇 )
修(修理) 休(休息)
叼走) 叼( 刁( 刁难)
辙(车辙) 撤(撤销)
亡:失去,丢失。亡羊:丢了羊。 补:修补。牢:羊圈。
成语意思是:丢了羊再去修羊圈。
1.读懂故事。
2.体会寓意。 3.联系实际谈谈感想。
Hale Waihona Puke 我会读寓言 悔羊圈
劝告
叼走
后
窟窿 街坊 把式 要 quān 圆圈 亡羊补牢 圈 juàn 羊圈
盘缠
硬
1.课文哪些自然段是讲丢羊的? 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补牢的? 2.养羊人为什么丢了羊?丢了几 次羊?
因为 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钻进
去,把羊叼走了, 所以 养羊人丢了羊。
第一次丢了羊之后,养羊人是怎么想的? 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 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 第二次丢了羊之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的? 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 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 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硬要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 北走呀?”
他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他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 他说:“没关系,不怕时间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就 越到不了楚国。
五年级《9.寓言两则《兄弟拉纤》《针瞧不起线》》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五年级《9.寓言两则《兄弟拉纤》《针瞧不起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赚钱、拉纤、摇橹等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意。
3.教育学生做事要齐心,要学会团结协作,要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内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内容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个性化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课件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
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寓言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生字、词语。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1讲故事.学生说说第一则寓言写的是什么事,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下来。
2、明寓意学生讨论:①哥哥是怎样做的﹖②弟弟是怎样做的﹖③结果怎样﹖( 船撞坏了,瓷器震碎了)④他们错在哪里﹖ (互相依赖,互相推诿)⑤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做事要齐心协力,要顾全大局,不要互相依赖,互相推诿)3.谈感想学完寓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自己应该怎样做。
四、总结:《兄弟拉纤》讲的是兄弟俩不合作(拉船不同时用力)造成撞船毁物的严重后果,进而告诉人们做事要齐心协力的道理。
教学流程个性化设计第二课时一、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生字、词语。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1讲故事.学生说说这则寓言写的是什么事,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下来。
2、明寓意学生讨论:①针为什么让线感谢他,他说得对吗?针和线应该怎样做?②针和线应该怎样做?③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谈感想学完寓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自己应该怎样做。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9寓言两则57页PPT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9寓言两则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பைடு நூலகம்
五年级9寓言两则兄弟拉纤针瞧不起线教学设计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五年级《9.寓言两则《兄弟拉纤》《针瞧不起线》》教学设计寓言两则教学设计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意。
3.教育学生做事要齐心,要学会团结协作,要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内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内容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课件教学流程个性化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课件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
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寓言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生字、词语。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1讲故事.学生说说第一则寓言写的是什么事,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下来。
2、明寓意学生讨论:①哥哥是怎样做的﹖②弟弟是怎样做的﹖③结果怎样﹖(船撞坏了,瓷器震碎了)④他们错在哪里﹖(互相依赖,互相推诿)⑤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做事要齐心协力,要顾全大局,不要互相依赖,互相推诿)3.谈感想学完寓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自己应该怎样做。
四、总结:《兄弟拉纤》讲的是兄弟俩不合作(拉船不同时用力)造成撞船毁物的严重后果,进而告诉人们做事要齐心协力的道理。
教学流程个性化设计第二课时一、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生字、词语。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1讲故事.学生说说这则寓言写的是什么事,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下来。
2、明寓意学生讨论:①针为什么让线感谢他,他说得对吗?针和线应该怎样做?②针和线应该怎样做?③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谈感想学完寓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自己应该怎样做。
寓言两则原文及翻译

自相矛盾原文:楚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
”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本来嘛,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能同时并存的。
注释⑴鬻(yù)——卖。
⑵誉——夸耀。
⑶陷——攻破。
这里是穿的意思。
⑷或曰——有的人说。
⑸莫不——没有不⑹应——回答⑺或——有人⑻“誉之曰”的之:代词,指代盾⑼“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词,无义⑽“吾盾之坚”的之:同上⑾坚——坚固⑿以——用⒁莫能——没有什么。
⒂矛古代兵器,用于刺杀。
道理: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凡事不要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步。
画蛇添足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正好。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那人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道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9寓言两则 (1)

什么呢?”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 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 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 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 羊圈干什么呢?”
孙玉琴制作于2008.11
单击页面即可进入
“寓”:寄托 ,“言”:讲道 理。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 小故事,告诉人们深刻道理的文 学作品。
kū
lónɡ diāo quàn
chán
窟 窿
叼 劝 缠
窟 劝
窿 缠
叼
寓言 窟窿 劝告
亡羊补牢 叼走 盘缠 街坊 硬要
羊圈
点击
后悔
quān 圆圈
juàn 羊圈
朋友说:“不怕,我的马好。”
季梁告诉他:“马虽然好, 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朋友回答:“没关系,我 的旅费多。”
季梁再次诚恳地说:“旅 费再多,向北走,无论如何也 到不了楚国。” 朋友却固执己见:“你不 用担心,我的车夫驾车技术非 常高。”
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 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 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 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
补牢: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
羊圈修得结结实实。
亡羊补牢
亡:丢失。亡羊:丢了羊。补: 修补。牢:羊圈。丢了羊就赶快 把羊圈补好。
对两次丢羊,养羊人分 别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结,他去放 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 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 南辕北辙 季梁 遇 到 行驶 楚国 不 解 应该 奔驰 虽 然 旅费 诚恳 驾 车 • 固执己见
9.寓言两则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
补充及反思
2、 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 行辩论。)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六、作业 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丢 再也没丢 (后悔) 有错 不算晚 就改 劝 又丢 修
第三单元 9、 寓言两则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授课类型 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等词语。 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意。
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新授
教、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生词卡片、资料收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 想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 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题。解题(结合预习):“亡”是什么意 思?“牢”又指什么? 二、感知全文 自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 1、 第一自然段。 (1)过渡: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 (2)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 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 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3)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可表演) 2、 第二、三、四自然段。 (1)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2)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 (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 3、 第五自然段。 (1)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 一读,勾一勾。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1、 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 寓意。) 补充及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语解释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词语解释(第三单元)9、寓言两则亡羊补牢:羊丢失了,才修理羊圈。
比喻在受到损失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损失。
羊圈:养羊的棚或栏。
窟窿:洞,孔。
街坊:邻居。
后悔:事后懊悔。
劝告:1、拿道理说服人,使人改正错误或接受意见。
2、希望人改正错误或接受意见而说的话。
课文中取第2种意思。
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边走,却驾车往北走。
形容行动和目的相反。
楚国:周朝国名,在今湖南、湖北一带。
把式:精于某种技术的人。
课文中的“好把式”指驾车本领特别好的人。
盘缠:路费。
10、惊弓之鸟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魏国:课文中指战国时候的一个国名,在现在的河南北部、陕西东部、山西西南部和河北南部等地。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
文中指更羸是个射箭技术特别熟练、本领很高的人。
打猎:在野外捕捉鸟兽。
弦:弓背两头之间系着的绳状物,用牛筋制成,有弹性。
大吃一惊:形容对意外发生的事情非常吃惊。
悲惨:处境与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伤口)长好。
作痛:产生疼痛的感觉。
孤单失群:孤孤单单,找不到同伴。
11、画杨桃叮嘱:再三告诉对方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想当然:凭主观推测,认为事情大概是或者应该是这样。
课文中指没有仔细观察,凭自己想象认为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走了样:失去了原来的样子。
讲桌:讲课用的桌子,也叫讲台。
一端:(东西的)一头。
正对:恰好对着。
准确:行动的结果完全符合实际或预期。
课文中指把杨桃的形状画得符合实际,没有走形。
审视:仔细看。
严肃:1、(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
2、(作风、态度等)严格认真。
课文中取第1种意思。
半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好久。
轮流:依照次序一个接替一个。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角度:1、角的大小。
2看事情的出发点。
课文中取第2种意思,指画杨桃时的观察点。
相似:想像。
教诲:教训;教导。
受用:享受;得益。
课文中指老师和父亲的教诲对“我”一生都有教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 要求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这两则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重点 难点了解寓言的主要内容,体会寓意。
教学 课时两课时。
1亡 羊 补 牢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
2[①这句话交代了什么?]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原来羊圈[juàn ]破了个窟(kū)窿(lon ɡ),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diāo )走了。
3[②“羊圈破了个窟窿”点明了什么?]段导读:本段写有个人的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叼走了一只羊。
街坊劝(quàn )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③为什么要“赶快”?]4 段导读:本段写街坊劝他把窟窿堵上。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有个人因羊圈有个窟窿丢失了一只羊,街坊劝他堵上窟窿,他不听。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段导读:本段写他不听劝告的后果——又少了一只羊。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5[④“他很后悔”说明了什么?]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6[⑤他改正错误之后的结果怎么样?这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写他又丢了一只羊后十分后悔,赶快堵上了窟窿。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1 知识点详解 ☜2①课文开篇交代了故事中的人物。
3②“羊圈破了个窟窿”点明羊被叼走的原因。
4 ③因为事情紧急,所以要抓紧时间堵窟窿。
5④说明他醒悟了,知道自己错了,说明知错及时改正还来得及。
6⑤“赶快堵上那个窟窿”的结果是“他的羊再也没丢过”,告诉我们做错了事,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
南辕(yuán)北辙(zhé)7他的朋友看见了,叫住他问:“你上哪儿去呀?”他回答说:“到楚国去。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8[⑦“很奇怪”说明了什么?朋友出于什么心态劝他的?]他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他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他说:“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chán)多。
”9[⑧通过一系列的对话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⑨他为什么到不了楚国?他到不了楚国说明了什么道理?]1.学习寓言《亡羊补牢》,理解词句的意思。
2.理解寓意。
生字、新词卡片,投影片。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寓言,谁能说说什么叫寓言?(寓,寄托;言,讲道理。
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寓言《亡羊补牢》。
(板书课文题目)7⑥课文开篇交代了故事的人物和地点。
8⑦“很奇怪”说明朋友十分疑惑;“提醒他说”其实是朋友出于好心在劝说他。
9⑧通过一系列的对话,可以看出朋友的好意这个人都不理解,说明这是个思想顽固的人。
⑨马快、车把式技术高、盘缠带得多是赶路的条件,固然很重要,但是,这个人忽略了赶路最重要的问题——方向。
这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目标不正确,其他条件再充分也达不到目的。
二解题,引出主要内容1.请同学们查字典,说一说题目中的“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
(“亡”在古代指丢失。
“牢”在文中指羊圈。
)2.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吗?(养羊人丢失了羊才去修补羊圈。
)三学习生字、新词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认读。
wánɡláo亡羊补牢juàn羊圈kūlonɡ窟窿diāo叼走fanɡ街坊quàn劝告huǐ后悔2.交流讨论,记忆字形。
窟:上部是“穴宝盖”,下部是“屈”。
街:中间最后一笔是“提”。
窿:上部是“穴宝盖”,下部“夂”的下面有一横,不要漏写。
3.口头组词。
四深入学习,理解寓意1.默读课文。
思考:养羊人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会丢?(丢了两次羊,因为羊圈破了。
)2.学习第1~4自然段。
(1)指名读,画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2)请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丢羊的事。
(因为羊圈破了个窟窿,狼从窟窿叼走了羊,所以羊少了一只。
)(3)句式训练。
投影出示填空:我今天特别高兴,原来。
因为小丽生病了,所以。
(4)养羊人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破了,那么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什么呢?(不听街坊的劝告。
)指名读街坊和养羊人的对话。
(5)养羊人的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养羊人的想法不对。
因为他不修羊圈,羊还会再丢。
他只想到已经丢的羊回不来了,却没有想到还会再丢羊。
)同学们分析得对,养羊人没有认真分析丢羊的原因,考虑问题不全面。
(6)养羊人不听劝告的结果是什么?齐读第4自然段。
“又”是什么意思?(这一次丢羊的过程跟第一次一样。
)由此可见,不听劝告,没有及时补救过失,不好的结果就会重演。
同学们,这样的道理适用于学习吗?(比如做作业,如果做错了,一定要好好分析原因,及时改正错误,下次不再错。
)3.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画出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的想法。
(2)理解句子,出示投影: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后悔”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感到自己以前的行为是错误的。
说明养羊人认识到自己以前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3)养羊人现在修羊圈晚不晚?为什么?(现在修羊圈不晚,这样以后就不会再丢羊了。
)这次,养羊人思考问题比第一次有了进步,想问题想得全面了。
(4)课文中哪一句说明现在修羊圈不晚?(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5)投影出示课文插图。
请你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图上的内容。
(因为养羊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赶快修补好了羊圈。
)(6)养羊人这样做的结果怎样?(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再也”一词说明什么?(强调从此以后他的羊一直没有丢过。
)五深入理解,揭示寓意1.想一想:在丢羊、修羊圈这些事中,养羊人做错了什么?又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不听别人劝告,考虑问题不全面。
做对了:吸取自己不听劝告的教训,及时改正错误,修补羊圈。
)2.你读完了这个故事后懂得了什么?(一个人有错,只要及时纠正、补救,就还不算晚。
)3.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但学习了一则寓言,懂得了它所告诉我们的道理,而且知道了读书要边读边想,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越读越聪明。
1.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教师应在课堂上多次呈现难读的词句,同时注意学习的层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首先让学生带着拼音读,然后再去掉拼音读;先让学生读词,然后读句子,最后再读全文。
有了这个层次,学生在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成就感,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使用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
多种方法的读可以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3.在总结全文时,教师不宜直接让学生说读了课文的感受,而是应让学生读读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的言语,说说对他的印象,再读读他第二次丢羊后的行为,然后感悟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在对这个人的评价中,自然就总结了寓言的教育意义。
9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圈破丢羊再没丢羊1.学习寓言《南辕北辙》,理解词句的意思。
2.理解寓意。
生字、新词卡片,投影片。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了寓言《亡羊补牢》,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寓言《南辕北辙》。
(板书课文题目)二解题,引出主要内容1.请同学们利用字典来了解“辕”和“辙”是什么意思。
(“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滚压出的痕迹。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本要向南走,却往北走。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三学习生字、新词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南辕yuán北辙zhé盘缠chan硬yìnɡ要2.口头组词。
四理解课文内容1.自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2.分角色读课文。
思考:朋友提醒了他几次?他是怎样回答的?(1)指名分角色读第一次提醒他的话和那个人的回答。
①从朋友的提醒中,你知道了什么?(那个人要去楚国,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
)②那个人是怎么回答的?(“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③马跑得快就能快点到楚国吗?为什么?(不能。
方向相反,马越快离楚国就越远。
)(2)那个人的朋友第二次提醒他说了什么?(指名读)出示投影:“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①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②你能换一种叙述方式说这句话吗?(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
)③对比读这两句话④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第一句。
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更强烈。
)⑤听了朋友的话,那个人又是怎么回答的?(“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⑥什么是“好把式”?(驾车的技术非常好的车夫。
)⑦同学们,车夫是好把式,就能到楚国吗?为什么?(不能。
因为他的马车跑的方向不是要去的方向。
)(3)朋友又是怎样提醒他的?(指名读)①那个人又说了什么?(“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什么是“盘缠”?(出门带的钱。
)②盘缠带得多就能到楚国吗?为什么?(不能。
马车的方向不对,他永远也到不了楚国。
)3.朋友几次提醒那个人,他都没有听,结果怎样呢?齐读最后一段。
“硬要”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说明了这个词?(“硬要”就是一定要。
朋友几次提醒他,他都不认真思考朋友的话,他太固执,太执迷不悟了。
)五深入理解,揭示寓意1.如果你看到那个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你不应该不听朋友的劝告;你为什么不好好想一想,你的马车方向不对,能到楚国吗?)2.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行动和目的相反,即背道而驰,是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的。
)1.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应该能估计到学生可能对“辕”和“辙”这两个字的理解有困难,所以,可以提前准备古代马车的图片,并将其制作成幻灯片式的课件。
课堂上,教师将课件展示出来,这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辕”和“辙”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2.本节课的教学,需要通过读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边读边琢磨,待到琢磨出些味道后,再请两名同学上前来表演读。
教师应适时抓住关键句进行朗读指导,运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
这样,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把握就能做到十分准确。
9寓言两则南辕北辙马越快Array车夫越好盘缠越多离目的地越远背道而驰1.看拼音,写词语。
wánɡyánɡbǔláo(亡羊补牢) kū lonɡ(窟窿) diāo zǒu(叼走)jiē fanɡ(街坊) q uànɡào(劝告)2.在正确的答案后面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