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及其生物学意义
毕业肠道菌群选刊指南

毕业肠道菌群选刊指南摘要:一、引言二、肠道菌群概述1.肠道菌群的定义2.肠道菌群的作用三、毕业肠道菌群选刊指南的目的与意义四、选刊标准1.影响因子2.发表周期3.研究方向4.期刊口碑五、具体选刊推荐1.综合性肠道菌群期刊2.专业性肠道菌群期刊3.国内外期刊对比六、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引言随着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
然而,在面对琳琅满目的期刊时,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发表研究成果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为毕业论文涉及肠道菌群研究的同学们提供一份选刊指南,帮助大家顺利发表论文。
二、肠道菌群概述1.肠道菌群的定义:肠道菌群是指生活在我们肠道内的大量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与宿主相互依赖,共同维持肠道生态平衡。
2.肠道菌群的作用:肠道菌群参与宿主的营养代谢、免疫调节、神经发育等多个生理过程,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三、毕业肠道菌群选刊指南的目的与意义毕业论文是同学们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选择合适的期刊发表成果有利于提高研究影响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本指南旨在帮助大家了解肠道菌群领域的主要期刊,提高选刊效率。
四、选刊标准1.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是衡量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同学们在选择期刊时应尽量选择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
2.发表周期:发表周期是指从投稿到接收的时间,同学们应尽量选择发表周期较短的期刊,以提高投稿效率。
3.研究方向:同学们应根据自身研究方向,选择与研究内容相符的期刊。
4.期刊口碑:一个期刊的口碑对于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同学们应选择口碑良好的期刊。
五、具体选刊推荐1.综合性肠道菌群期刊:如《自然微生物》、《科学》等,这些期刊影响因子高,发表内容广泛,适合发表肠道菌群领域的综合性研究。
2.专业性肠道菌群期刊:如《肠道微生物》、《微生物组》等,这些期刊专注于肠道菌群领域,发表内容更为深入。
3.国内外期刊对比:国内期刊如《中国科学》、《微生物学报》等,在发表肠道菌群研究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肠道菌_产支链氨基酸_概述及解释说明

肠道菌产支链氨基酸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肠道菌和支链氨基酸是当前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两个主题。
肠道菌是人体内生活着的一种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它们存在于人体的消化道中,并与我们的健康密切相关。
而支链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等,在蛋白质合成以及多种对身体机能至关重要的代谢途径中起到重要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肠道菌产生支链氨基酸这一话题展开探讨。
首先,我们将介绍肠道菌的定义、分类、功能和作用,以及影响其数量和构成的因素。
接着,我们将详细说明支链氨基酸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并探究肠道菌如何产生这些支链氨基酸的机制。
最后,我们将总结目前对肠道菌产生支链氨基酸的研究现状,并解读其意义与机制。
同时,还会展望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全面了解肠道菌产生支链氨基酸的概述及解释说明。
通过对相关领域的综合分析和总结,我们期望能够清晰地阐明肠道菌产生支链氨基酸的重要性、机制以及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同时,本文还将探寻未来在该领域中可能出现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且具有启发性的资料。
2. 肠道菌2.1 定义和分类肠道菌是指寄生在人体的胃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包括各种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以共生方式存在于人体,与我们的健康密切相关。
根据其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肠道菌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
最常见和重要的肠道菌包括厌氧菌、需氧杆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
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代谢能力,并在人体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2.2 功能和作用肠道菌对人体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它们参与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过程,在帮助我们获得足够能量和营养物质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肠道菌通过分解腐败食物中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植物蛋白等,将其转化为更易于吸收利用的有机酸、氨基酸和短链脂肪酸等物质。
此外,肠道菌还具有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
它们通过与人体的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免疫细胞的分化、功能和增殖,从而维持身体的免疫平衡。
大肠菌群的单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肠菌群的单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大肠菌群是指存在于人体大肠内的一种微生物群落,包括了多种不同类型的菌群。
这个微生物群落主要由各种细菌组成,其中最常见的是乳酸菌、肠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等。
大肠菌群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人体健康具有巨大的影响。
大肠菌群的单位指的是研究和评估大肠菌群的测量标准和指标。
对于人体而言,了解和监测大肠菌群的单位十分重要,因为它们可以提供关于肠道健康和整体身体状况的重要信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多种方法来衡量和描述大肠菌群的单位。
常用的方法包括通过测量菌群的种类和丰度来描述它们的组成,使用16S rRNA基因测序来揭示菌群的多样性,以及通过测量菌群的代谢产物来评估其功能。
大肠菌群的单位不仅在研究和了解人体健康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还在多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在食品安全领域,测量大肠菌群的单位可以帮助评估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程度。
在环境科学领域,它们也被用来监测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效果。
本文将对大肠菌群的单位进行详细探讨,包括其定义、重要性以及功能。
进一步介绍大肠菌群单位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在这一领域的展望。
通过对大肠菌群单位的研究和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人体健康,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指导。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中,将对大肠菌群的概述进行介绍,明确文章的目的,并概述文章的结构。
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小节进行讨论。
首先是对大肠菌群的定义进行详细说明,包括其组成成分和特点。
接下来将重点探讨大肠菌群的重要性,分析其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和影响。
最后,谈论大肠菌群的功能,包括其在营养消化、免疫调节等方面的功能和机理。
在结论部分,将强调大肠菌群的单位的重要性,并回顾当前对大肠菌群的单位的研究进展,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整篇文章将通过以上结构,全面、系统地介绍大肠菌群的单位,为读者提供相关知识和科学的研究成果。
人体肠道微生态 生命早期微生物对健康的意义

(11)、2015年,Dachuan Zhang等研究表明, 肠道菌群通过TLR及MyD88信号通路介导中性粒细 胞的衰老;如果清除肠道菌群会导致循环中的衰老 中性粒细胞显着减少,并增加了炎症相关的器官损 伤
(12)、2014年,Manon DSchulz等在K-ras小 鼠身上证明,高脂饮食可以促进小肠肿瘤发生且与 肥胖无关。 (13)、2014年,Nan Qin等构建了肝硬化患者 肠道菌群基因组,找到了66个代表细菌物种的MGS, 其中28个在患者组中富集,38个在健康组中富集, 并根据各基因标记物定义了肝硬化病人区别指数
5 抗肿瘤作用
双歧杆菌是肠道菌群中的主力军,具有显着的抗癌 作用,能够直接或间接清除致癌物质,使致癌物质 失活: 抑制肠道内腐败菌产生的致癌酶;降低肠道pH值, 促进肠道蠕动,缩短致癌物质与肠道接触时间,促 进致癌物质的排放。
(1)、与减肥后反弹有关:2016年,Christoph A Thaiss等发现给予节食减重的小鼠高脂饮食后,促 进了更快的体重反弹和代谢失常;将此类鼠的菌群 移植到无菌小鼠并给予高脂饮食时,与移植正常菌 群的小鼠相比体重增加更快。 (2)、2016年,Martina Sassone-Crosi等研究 发现有益菌EcN可以分泌具有抗菌活性的蛋白 microcin,该蛋白可以抑制炎症肠道中肠杆菌的扩 增,使炎症程度减轻
(14)、2012年,Junjie Qin等利用宏基因组相 关研究的方法,最终确定了可用于二型糖尿病分类 的23个肠道生物标记物 (15)、2011年,Andrew LKau等利用宏基因组 学和无菌动物,阐释了饮食、营养、肠道菌群和宿 主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说明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 息息相关。
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研究进展肠道菌群是生活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
近年来,随着微生物组学研究的深入,肠道菌群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概述肠道菌群的概念、历史及其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性,并探讨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
肠道菌群是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这些微生物通过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人体的消化、代谢、免疫等方面产生影响。
早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就开始研究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肠道菌群的认识逐渐深入,肠道菌群在维护人体健康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
肠道菌群通过影响人体的消化、代谢、免疫等方面,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等。
通过对比不同疾病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科学家们发现疾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有害菌增多,有益菌减少。
肠道菌群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遗传、环境、饮食等因素。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受到宿主代谢的影响,而肠道菌群也可以通过影响宿主代谢来调节人体健康。
例如,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屏障功能、影响脂肪和糖代谢、增强免疫功能等方式来改善人体健康状况。
益生菌是指对宿主有益的肠道微生物,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
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力等方式来改善人体健康状况。
益生菌还可以缓解抗生素使用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减少抗生素相关腹泻等不良反应。
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争议。
不同研究之间存在差异,部分研究结果可能受到研究方法、样本选择等因素的影响。
肠道菌群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仍需进一步探讨,部分研究发现可能仅仅是相关性而非因果性。
益生菌的应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益生菌种类和剂量的选择、益生菌的安全性等。
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探讨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特别是肠道菌群如何影响人体代谢、免疫等方面的研究;加强肠道菌群与常见疾病发生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验证益生菌在改善人体健康方面的效果;研究不同人群肠道菌群的差异,为个体化营养和健康管理提供依据;益生菌的安全性及其对肠道微生态的长期影响,为益生菌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科学支持。
肠道细菌检测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肠道细菌的种类及其生理生化特性。
2. 掌握肠道细菌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通过实验操作,学会使用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检测肠道细菌。
二、实验原理肠道细菌是人体肠道中正常寄居的一类微生物,它们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检测肠道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有助于了解肠道菌群的平衡状态,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采用平板计数法检测肠道细菌。
该方法基于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的规律,通过计算在一定时间内生长出的菌落数量,估算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材料:1. 肠道细菌样品2. LB培养基3. 琼脂4. 蒸馏水5. 酵母提取物6. NaCl7. pH计8. 移液管9. 培养皿10. 灭菌锅11. 恒温培养箱仪器:1. 电子天平2. 烧杯3. 试管4. 玻璃棒5. 紫外线灯四、实验步骤1. 样品处理:将肠道细菌样品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制备成不同浓度的样品。
2. 制备培养基:称取适量的LB培养基粉末,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加热溶解,调节pH至7.2-7.6,冷却后加入琼脂,熔化后倒入培养皿中,待凝固。
3. 接种:用无菌移液管吸取一定量的样品,滴加到培养皿中,用无菌玻璃棒进行涂布。
4. 培养: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48小时。
5. 计数:计算每个培养皿中生长出的菌落数量,根据稀释倍数和接种量,计算样品中细菌的数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菌落特征:通过观察培养皿中生长出的菌落,可以初步判断肠道细菌的种类。
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呈金黄色,表面光滑;大肠杆菌菌落呈无色,表面光滑。
2. 细菌数量:通过平板计数法,可以计算出样品中细菌的数量。
本实验中,样品中细菌的数量为10^8 CFU/mL。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检测了肠道细菌的种类和数量,验证了平板计数法的有效性。
实验结果表明,肠道细菌的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七、实验讨论1. 本实验中,肠道细菌的种类较多,可能与样品来源、环境等因素有关。
肠道菌群及其生物学意义

the efficacy of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in the prevention as well as treatment of infections / allergy were evaluated in this
article.
(J Clin Pediatr,2009,27(11):1095-1097)
肠道菌群的生物学功能可以从三方面来阐述: 即维持肠 道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 拮抗病原微生物的定植, 感染和 刺激 / 调控人体的免疫功能。 这些功能相互密切关联, 互相 促进。 因此, 充分了解肠道菌群的功能和生物学意义, 对于 人群尤其是儿童的健康和促进抗感染功能都是极为重要的。
肠道菌群研究意义

肠道菌群研究意义肠道菌群是指生活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近年来,肠道菌群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其意义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本文将从健康维护、疾病治疗、营养代谢和情绪调节等方面,探讨肠道菌群研究的重要意义。
肠道菌群在维护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肠道菌群能够帮助人体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抑制有害菌生长等。
例如,某些细菌能够分解食物中的纤维素,释放出有益物质,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另外,肠道菌群还能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降低患病风险。
因此,研究肠道菌群有助于开发调节菌群平衡的方法,维护人体健康。
肠道菌群研究在疾病治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肠道菌群失衡与肠炎、过敏性疾病、肥胖症等疾病的发生有关。
通过深入研究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我们可以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一些研究已经证实,通过调整菌群平衡,如益生菌的使用、粪菌移植等,可以有效缓解某些疾病的症状,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肠道菌群与营养代谢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能够分解食物中难以消化的物质,产生一些有益的代谢产物。
例如,某些细菌可以分解膳食纤维,产生短链脂肪酸,提供能量给肠道上皮细胞,并参与调节脂质代谢。
此外,肠道菌群还可以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进而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
因此,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对营养代谢的影响,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膳食方案,改善人体的营养状况。
肠道菌群还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被称为“肠脑轴”。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以通过产生神经递质、调节免疫反应等途径,影响人体的情绪状态和认知功能。
一些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与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的发生有关。
因此,研究肠道菌群对情绪调节的影响,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肠道菌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肠道菌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健康维护、疾病治疗、营养代谢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作用机制,为人体健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道菌群及其生物学意义
食工081 2008031050 姜欢笑
人体所携带的细菌种类繁多,数量巨大。
估计每个人的自身菌群细胞数超过10¹³,约为人体细胞总数的10 倍。
它们主要分布在人体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肠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以及体表。
由于体表的细菌主要来源于人体所接触的外环境,而且经常随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也称为暂住菌群;而定植在体腔内的细菌主要源自出生时所接触的母体菌群,包括分娩时接触的阴道菌群,母乳中的细菌以及周边环境的细菌,一旦定植后比较稳定。
所谓人体的正常菌群主要指这些存在于体腔内的细菌。
对正常菌群研究报道很多,而了解较透彻的是其中的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的生物学功能可以从三方面来阐述:即维持肠道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拮抗病原微生物的定植,感染和刺激/调控人体的免疫功能。
这些功能相互密切关联,互相促进。
因此,充分了解肠道菌群的功能和生物学意义,对于人群尤其是儿童的健康和促进抗感染功能都是极为重要的。
人体肠道菌的来源主要是母体和乳汁中的细菌和出生时的外环境,如剖宫产的婴儿肠道中就会定植一部分来自医院环境如儿科ICU 的细菌,而正常分娩的婴儿肠道中几乎完全是来自母体的细菌。
新生儿的肠道菌群大约于出生后数小时开始形成, 4 ~ 6 个月时达到成年人的水平。
大量的肠道菌在肠黏膜表面形成密集的菌膜,亦称为生物膜。
肠道菌总量约为1014,主要分布在结肠。
就每克粪便计算,其中致病性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等的量在104 左右,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在108-10水平,而条件致病菌如肠球菌、大肠杆菌和拟杆菌等约为106-10 左右。
到目前为止,尚有60%的肠道菌不能在体外培养,但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估计,肠道菌的总基因数为人体基因数的140 倍,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生物种群。
肠道中的细菌不断刺激肠道黏膜分泌黏液素,保持必要的润滑、保护作用。
同时,肠道菌的繁殖还有助于维持肠腔内的pH值并分泌一些维生素类的物质,如维生素K 和一些B 族维生素。
动物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发育不良的动物的肠黏膜比较薄而干燥,而且肠道的通透性高,使一些原本不易进入人体循环的大分子得以穿透肠道上皮。
这也许是这些新生儿过敏症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肠道菌在人体的肠道内以极高的密度存在,这些细菌作为生物膜物理性地阻止入侵细菌的黏附,使致病菌无法黏附到黏膜细胞上,因而不能在肠黏膜上形成微菌落;或不能激发肠道上皮细胞内的跨膜信号活化,使细菌无法通过内在化(internalization)侵入到上皮细胞内形成感染。
更为重要的是,大量繁殖的肠道菌群极度消耗肠道微环境中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须的营养物,特别是铁离子,从外部入侵的致病菌由于其载铁体远不如正常菌群发达因而无法竞争生长,避免了可能的定植和引发感染。
自上世纪80 年代始,随着免疫学研究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肠道菌的免疫调节功能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
肠道作为重要的免疫器官,其所含有的免疫活性细胞占人体免疫细胞总数的60%~ 70%,它们和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
处的黏膜下组织中的免疫细胞共同构成所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主要功能是将入侵微生物的抗原经处理加工后,呈递给包括T细胞和B 细胞在内的免疫活性细胞,激发免疫应答,而其中最重要的保护性应答产物是分泌型IgA (SIgA)。
有意思的是,由于分泌型IgA 的双体特殊结构,它的Fc 段因联接链(Jchain)的遮蔽而不暴露,所以不能激活补体,也不会介导ADCC 细胞毒作用,所以不会损伤正常的肠道菌群;但IgA分子的Fab 段可以结合到致病菌的表面,使其菌毛结构因蛋白质的覆盖而无法黏附到肠道黏膜表面,有效阻止定植。
分泌型IgA 的这种奇妙的作用构成了极为重要而高效的保护机制。
肠道细菌对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
近年来的免疫学研究发现,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至少需要三大类T 淋巴细胞,即Th1、Th2 和Th0(调控T 细胞)。
其中, Th1主要介导抗感染免疫,其分泌的代表性细胞因子如IL-2、IL-12、IFN-r 等; Th2 主要介导过敏性反应,其代表性的细胞因子是IL-4、IL-5 和IL-13 等。
人体正常免疫功能有赖于这两个细胞群的平衡,否则将发生各种异常免疫反应和疾病,如各类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
Th1 和Th2 的平衡失调往往表现为新生儿、婴儿和幼童的过敏性疾病如哮喘、皮炎等。
现有的研究证据充分证明,没有发育完善的肠道正常菌群,新生儿和幼儿将面临更多的感染风险和更高的过敏症发生率。
剖宫产新生儿的肠道菌群发育较晚,而且其组分也有不同,如可有来自医院特别是产科和(或)新生儿ICU 的菌株。
如果手术中使用抗菌药物,母乳喂养少或缺失,更容易形成肠道菌群的异常。
这些新生儿的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成熟较晚,免疫功能不正常,过敏症的发生率高,甚至会影响到成年以后的免疫功能。
Eggesb 等[8]的研究发现,剖宫产新生儿发生过敏的比值比(OR 值)达7.8,而阴道分娩新生儿只有2.5。
剖宫产新生儿到出生后10 d,肠道双歧杆菌比阴道分娩的新生儿少40%,到30 d 时肠道中产气荚膜杆菌比后者多2 倍。
在现代生活条件下除剖宫产外,给新生儿喂食无菌处理的食物,天然发酵食物少以及频繁使用抗菌药物,也加剧了新生儿肠道菌群发育不良的问题。
据英国的统计,从1976 -2000年的24 年间,婴儿的过敏症发生率上升了4 ~ 7 倍,主要风险人群是0 ~ 4 岁和5 ~ 14 岁的婴幼儿,这一结果也从一个侧面提示生活环境的改变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
根据目前对肠道菌群的了解,特别是它们保护新生儿防止感染和调节免疫功能的生物学作用,人们开始尝试对肠道菌群不正常的新生儿和婴儿进行益生菌的补充,以完善其不完整的肠道微生态系统。
采用的基本方法有二,即在婴儿食品主要是配方奶粉中添加益生菌或是能刺激益生菌生长的营养物质,后者称为益生原。
肠道的表面积达300㎡,其黏膜下组织中有超过一亿的神经细胞和很多免疫细胞,包括M 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免疫辅佐细胞外,还有各类T 细胞和B 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随着免疫学、神经内分泌学、消化、营养及婴儿生长发育等多学科的研究进展以及多学科研究结果的相互影响和融汇,人们对肠道的多功能、对肠道菌的生物学作用及和婴儿、儿童免疫异常等多种疾病的关系,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
这些研究结果在临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可能采用正常分娩,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指征,这对于减少新生儿过敏和及早形成婴儿的自身肠道菌群是最根本的措施。
二是研制添加益生菌或益生原的婴儿食品,
帮助肠道菌群不完善的婴幼儿尽快建立自己的肠道菌群,从而减轻婴儿及儿童的各种感染性、过敏性疾病和生长发育障碍的疾病负载。
然而,人类对于免疫系统和肠道菌的研究还远没有结束,免疫调节和理论也远未成熟,前面所介绍的一些临床研究的结果亦有讨论、验证的余地。
目前,这些领域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展很快,相信人类彻底揭开肠道菌群及其功能之谜的日子已为期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