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乐喷泉现象及其解释

可乐喷泉现象及其解释
可乐喷泉现象及其解释

可乐喷泉实验及其解释

彭祎昀

(长沙市明德中学湖南长沙 410008)

摘要:可乐喷泉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个趣味实验,它有可能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伤害。它产生的原理和合理是解释是:曼妥思糖粗糙的表面使二氧化碳的过饱和溶液(可乐)变得很不稳定,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关键字:可乐喷泉;曼妥思;阿拉伯胶;二氧化碳过饱和溶液

近来网络热传巴西的一个小男孩因为将曼妥思薄荷糖与可口可乐(健怡)一起食用而死亡,而且据说一年前同样的事故发生在巴西的另一个男孩身上。根据事故,很多网友用可口可乐加曼妥斯薄荷糖进行了试验,在其上传的视频中显示了四五颗曼妥思糖(Mentos)放进两升装的健怡可乐(Diet Coke)后所产生的美妙效果。视频显示,可乐在糖果的作用下,会大量喷发,形成的水柱高达两米。

(视频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4312360244.html,/show/xpYM8ZeUERfROK7_.html)

这个影片引起网友及学生们的兴趣,也造成曼妥斯糖族的恐慌,担心食用曼妥斯糖时,若不经意地同时饮用可乐,两者可能会在胃中反应,产生喷泉效应,伤害身体。

图一:曼妥思薄荷糖图二:加入五颗曼妥思糖图三:喷泉效果

作为化学教师,在觉得这个现象神奇的同时,也很想了解其中的原因,而且这个实验可以作为人教版选修1第二章第一节《合理选择饮食》这节课的导入材料。于是我在网上和图书馆搜集了相关资料,很多人看过视频后都对可乐的饮用安全提出了质疑,可口可乐公司针对人们的担心,在网上发表了解释和说明,他们讲:“饮料中的二氧化碳与糖的表面(糖的表面有一种特点就是比较疏松,比

较容易吸水)产生一种浸透作用,就会产生大量泡沫,这种现象是一种很简单的物理现象。我们吃糖的时候绝对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人吃糖的时候,把糖放在嘴里,通过咀嚼和唾液作用,糖表面马上会被破坏,也就是所谓的产生大量泡沫的这种渗透作用是不会在现实中共同食用这两种食物的时候产生的。我们做实验的时候会看到这种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和现实中吃这两种东西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显然,可口可乐公司这样的解释还是不能让人特别放心。

网络上流传最广的关于曼妥思使可乐产生喷泉的解释是:“因为曼妥思糖包含有阿拉伯胶,此物质会造成可乐中水的表面张力减小,并破坏二氧化碳与水分子间的作用力,使溶于可乐中的二氧化碳,瞬间大量释出,造成可乐瓶内的气体压力骤然上升,而将可乐推排出瓶口,产生喷泉效应。”

然而,更加权威的解释是:此喷泉效应主要并非因为曼妥思糖内阿拉伯胶的存在,致使可乐饮料的表面张力减小。可乐或汽水的制备与生产,乃是利用亨利定律的原理。制备时,将二氧化碳溶入饮用水后,再添加糖类物质及不同口味的调味料,混和而制得。根据亨利定律,在定温下,溶入水中之气体的量,与水面上之气体的分压大小成正比。故调制汽水时,常规以数个大气压的二氧化碳通入水中,使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得以溶入水。罐装完后的易拉罐汽水,其水面上约有 2~3 大气压的二氧化碳。曼妥思糖(Mentos)原是荷兰的一种糖果,在上个世纪50 年代开始销售,当前是由Perfetti Van Melle公司所生产。它的主要成分包括蔗糖(sucrose)、葡萄糖、葡聚糖粒(dextrin)、凝胶、玉米粉、天然口味添加剂及阿拉伯胶。其中,阿拉伯胶是一种含有多醣类阿拉伯酸(arabic acid)及其钙、镁与钾盐之复杂的混合物。阿拉伯胶的存在,是造成曼妥思糖具有柔软且黏著口感的主要成分,在类似的糖果产品中,阿拉伯胶的成分可能高达 45 %。阿拉伯胶主要取材于生长在南亚与北非之A.arabica类的植物,本身是一种表面活性剂。

阿拉伯胶既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以帮助化学性质(极性)相差甚大的物质与水互溶,便可能有助于非极性的二氧化碳溶于极性的水中。因此,利用阿拉伯胶来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使原本已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从可乐或汽水中释放出来,并无法完整地解释曼妥思糖添加到可乐时,会造成可乐喷出瓶口的现象。

放入曼妥思时,可乐喷出瓶口的现象,其实仍与亨利定律有关。可乐瓶打开后,可乐液面上的二氧化碳分压,会从约 2~3 大气压骤然降低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分压值(0.00033 大气压)。依据亨利定律,在定温下,汽水饮料内可溶入之气体的量,与此气体的分压成正比,故开瓶后,二氧化碳在可乐溶液内的溶入量(溶解度)将大为降低,也就是说开瓶后的可乐溶液,将处于二氧化碳的过饱和状态,溶液本身将极其不稳定。罐装制备时原来已溶入可乐饮料中的二氧化碳,在开瓶后,将逐渐溶出,从瓶口逸出,以致可乐开瓶数小时之后,将完全失去其美味,变成一瓶平淡无奇的糖水。在干扰源的存在下,处于不稳定状态的过

饱和可乐溶液,将更容易回归至稳定的平衡状态。摇晃可乐瓶的操作,对开瓶后的可乐饮料而言,便是一种干扰源,因此摇晃可乐瓶时,可看到许多气泡冒出可乐瓶口。曼妥思放入可乐瓶内的操作,亦是一种干扰源,会促使开瓶后之过饱和的二氧化碳溶液(可乐),回归到较稳定的状态,而释出二氧化碳。但是,仅将常规固体颗粒置入可乐瓶中,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干扰源,这可用玻璃球珠放入可乐瓶的试验中得知,此试验所产生之气泡的量相当少,远比沸石放入可乐瓶内所产生的气泡少。

如前所述,曼妥思含有玉米粉、糖粒等微细的粒子成分,造成曼妥思颗粒的表面,在微观世界里极为粗糙。粗糙之固体表面的存在,常有助于反应的加速进行,就如同建筑工地的钢筋,在弯曲处最容易生锈一样,这主要是因为弯曲处的结构被严重破坏,使其表面较为粗糙所致。对开瓶后含有过饱和之二氧化碳的可乐饮料而言,粗糙的固体表面是极佳的干扰源。溶于饮料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将在曼妥思含有微细粒子的颗粒表面上,迅速溶出,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另外,曼妥思置入可乐瓶内时,其表面的玉米粉、糖粒等微小粒子,亦会脱离曼妥思,进入可乐溶液中,这些微小粒子的表面,在微观世界里亦为粗糙,故可加速二氧化碳气体的溶出。因此,在置入曼妥思的短时间内,可乐瓶中将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以致在瓶口造成喷泉现象。

粗糙固体表面,会使过饱和的二氧化碳加速溶出的事实,可由沸石置入可乐瓶的实验得到证实。沸石是一种不含阿拉伯胶的多孔性粒子,其置入可乐瓶内,却会产生类似曼妥思置入可乐瓶内的喷泉现象,故微观世界中粗糙的固体表面,应是促使开瓶后的可乐产生喷泉效果的主要原因,与曼妥思或阿拉伯胶没有直接关系。曼妥思在口内咀嚼后,进入胃中,其成分中的微粒,将被一层食物液体所包覆,而降低微粒之粗糙表面的反应能力。另外,可乐饮料进入口腔及食道时,不仅因体温使可乐温度上升,且口腔与食道内壁的体液、食道的鳞状上皮细胞、结缔组织和黏膜肌层、以及口腔的吞咽和食道的蠕动,都是处于过饱和状态之二氧化碳饮料的干扰源,使二氧化碳逐渐由饮料中释出,而有打嗝的现象。

故可乐进入胃内与曼妥思作用时,所产生之二氧化碳气体的量,将远不及影片中所显示的喷泉效应,应该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伤害。当然,习惯暴饮大量可乐,并立即吞食多颗曼妥思者,估计情况就可能不一样了,网上有人做过人体实验,其痛苦的表情就能够说明问题了。

参考文献

[1] 张哲政https://www.360docs.net/doc/4312360244.html,/user1/yeahearth/archives/2006/14329.html

[2] 端木守拙https://www.360docs.net/doc/4312360244.html,/userlog2/60179/archives/2007/455925.shtml

[3] 我乐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312360244.html,/u46/v_MjExOTAxNzE.html

物理小常识

物理常识问答 1跳远运动员都是先跑一段距离才起跳,这是为什么? 答:利用惯性,跳起后身体还要保持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以增大跳远的距离,所以运动员先跑一段距离才起跳。 2,锯,剪刀,斧头,用过一段时间就要磨一磨,为什么? 答:锯,剪刀,斧头,用过一段时间就要磨一磨是为了使它们的齿或刀锋利而减小受力面积,使用时用同样的力可增大压强。 3,把塑料衣钩紧贴在光滑的墙壁面上就能用它来挂衣服或书包。这是什么道理? 答:塑料挂衣钩紧贴在墙面上时,塑料吸盘与墙壁间的空气被挤出,大气压强把塑料吸盘紧压在墙壁上。挂衣服或书包后,塑料吸盘与墙壁产生的磨擦力以平衡衣服或书包的重力,所以能挂住衣服或书包。 4,为什么发条拧得紧些,钟表走的时间长些? 答:发条拧得紧些,它的形变就大些,因此具有的弹性势能就多些,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就多些,就能推动钟表的齿轮做较多的功,使钟表走的时间长些。 5,钢笔吸水时,把笔上的弹簧片按几下,墨水就吸到橡皮管里去了是什么原因? 答:按下弹簧片时,橡皮内的一部分空气被挤出,放手后因橡皮管要恢复原状使管内空气压强低于管外大气压强,墨水被管外大气压强压进水管内。 6,用高压锅煮饭菜比用普通锅煮饭菜熟得快,为什么? 答;因为水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增大,沸点升高,煮饭菜时高压锅的气压比普通锅内的气压高,所以水沸腾时高压锅内的温度高于普通锅内的温度,温度越高,饭菜越快熟。 7,你在皮肤上擦一点酒精会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皮肤上擦一点酒精,就会感到凉,这是因为酒精蒸发时,从身体吸收了热量,使皮肤的温度降低感到凉。

8,用久了的白炽灯泡会发黑,为什么? 答:因为钨丝受热产生升华现象,然后钨的气体又在灯泡壁上凝华的缘故,所以用久了的白炽灯泡会发黑。 9,冬天,人在感觉手冷的时候,可以用搓手的办法使手变热,也可以把手插进裤袋里使手变热,这两种办法各是通过什么方式使手得到热量的? 答:搓手通过做功得到热;手插进裤袋用体温把手暧热,这是通过热传递得到热。 10, 试用分子运动论的知识解释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答:在任何温度下,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液体分子中总有一些分子的速度大到能克服液面其他分子的吸引跑到液体外面去,成为气体分子,液体变成气体。 11, 喝开水时,如果感到热开水烫口,一般都向水面吹气,这是什么缘故? 答:这是因为液体蒸发时温度会降低,也就是说液体蒸发有致冷作用。向水面吹气,可以加快水面上的空气流动,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得越快,蒸发也就越快,这将就会加快水温度降,使热开水不会烫口。 12, 冬天人们从外面进屋后,总喜欢用口对着双手哈气,,同时还爱两手相互摩擦,这是为什么? 答:冬天室外很冷,人的双手总是裸露,而人口呼出的气温近于人的体温,对手哈气,可使手吸收口中呼出的气的热量;双手互相摩擦,摩擦力做功,增加手的内能,都可以使手变得温暖。 13, 在北方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进暖和的室内后,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为什么? 答:冬天,眼镜片在室外是冷的,进入暖和的屋子里后,屋子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遇到冷镜片后液化(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 14, 手分子运动论的理论解释:在长期堆放煤的地方,有很厚的一层土层都是黑的。 答:因为煤是黑色的,煤分子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的运动,土层变黑就是因为煤分子扩散进去的结果; 15, 安装照明电路时,如果装保险丝时拧得不紧,往往容易熔断。为什么?

高中化学实验——喷泉实验

实验专题之四喷泉实验 一. 关于喷泉实验 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一个很基础也很有趣的演示实验,高考也经常考查与喷泉实验有关的知识,并且考查的内容越来越新颖多样。喷泉实验利用氨气在水中溶解度很大(体积比1:700),在短时间内烧瓶内气压减小,从而使外界大气压大于瓶内气压,在打开活塞后,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液体压入烧瓶中,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基于喷泉实验汇总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这个喷泉实验的原理跟生活中见到的喷泉原理一样吗?不一样的话,能否将生活喷泉的原理搬到化学实验中? (2)老师在课堂演示时有时会出现实验失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3)除了形成单一的红色喷泉,能不能形成其他颜色的喷泉呢?如果可以要选用什么药品?能不能设计出彩虹般的喷泉? (4)作为喷泉实验原料气的溶解度应是多少?难溶或不溶性气体能否形成喷泉? (5)喷泉实验的装置如何进行改进和创新?能不能设计出双喷泉甚至三喷泉? (6)实验中有哪些因素会对喷泉的效果有影响,如导管的高度,实验时的温度,吸收液的温度等等? 由此拟定研究方向:①化学喷泉与生活喷泉的联系;②喷泉实验的改进研究;③彩色喷泉的探究。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方向,设计实验对相关内容进行探究。 二.生活喷泉与化学喷泉 课堂上演示的喷泉实验,是减小烧瓶内气压并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形成喷泉。而广场上多姿多彩的喷泉原理是增大内部气压,在正常大气压下形成喷泉,原理与火山喷发类似。于是,本课题将生活中形成喷泉的原理在实验室进行模拟。 实验一:利用MnO2加快H2O2分解氧气,加大烧瓶内压强,在空气中形成喷泉 H2O22H20+O2 图1图2 步骤: 1、先关闭导管上的止水夹,向烧瓶中放入MnO2,分液漏斗中装H2O2,快速塞紧胶塞,打开分液漏斗,使烧瓶中快速聚集氧气,气压增大; 2、在一段时间后,打开止水夹,烧瓶中的水受到高压而喷出,在导管的出口处形成喷泉。(装置如图1所示) 实验二:加热氨水使烧杯内压强增大从而形成喷泉

活动方案曼妥思加可乐喷泉试验及成因探究

活动方案曼妥思加可乐喷泉试验及成因探究新会一中2018届高一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方案高一(1) 班填表日期2016年7月5日课题曼妥思加可乐喷泉实验及其成因探究 组长郭颖茵成员陈乐思、高颖欣、胡绮颖、黄文惠、陈思欣指导老师赵健垣班主任蒋志伟课题背景说明: 近年来,曼妥思加可乐的“游戏”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个游戏像病毒般蔓延,在世界各地都广为流传。大家都把它当做一个娱乐的一个小游戏,或者是恶作剧的小道具,也有人把它变成了艺术来表演。而网络上也出现了“曼妥思+可乐=死亡”这样的死亡公式。曼妥思和可乐所形成的“喷泉”让人惊叹,但它强大的威力又让人害怕。 究竟这个有趣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小组对此产生了兴趣,于是对此提出了“曼妥思加可乐喷泉实验及其成因”这个课题。 课题目的、意义: 在这么一个游戏风靡的情况下,针对这个课题,我们希望通过探究分析,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得出结论,知道“喷泉”所形成的原理及其成因,解答心中的疑惑。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能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增强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我们对活动总结所提出的建议,希望能在我们进行娱乐的同时更安全地享受乐趣。 预期成果(论文、调研报告、制作模型、实验报告等): 具体以实验报告和实验成品展示成果: 1、调查报告:包括调查过程、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等等; 2、调查成果:调查时的照片、视频。

研究方法: 实验探究、文献资料、小组合作、音像记录 表达形式(文字、图片、实物、音像资料等): 实验报告、数据和调查成果(视频、照片) 活动计划 任上网、到图书馆查找资料(陈思欣、胡绮颖) 务 实验探究(郭颖茵、陈乐思、高颖欣、胡绮颖、黄文惠) 分 整理分析、得出结论(郭颖茵、高颖欣、黄文惠) 工 分阶段实施主要任务阶段目标 对我们所研究的课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与沸腾可第一阶段题有一个初步的了活乐喷泉实验相关的资料解。 分析相关变量,针对某一主要影响设计实验,使实验动第二阶段因素设计实验有序进行 步重复试验,减少实 第三阶段改变同一变量进行重复实验验误差,便于分析骤得出结论 结合实验结果以及我们所了解到的对之前的活动进行第四阶段内容,与老师、小组成员讨论出实小组性的总结验结论 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 专访对象 赵健垣新会一中物理老师 (专家、学者等)

物理现象解释.

物理现象解释 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常涉及到现象解释题的考查,考查中涉及到的知识有光现象、物态变化、惯性现象、安全用电、能量的相互转化等方面。这类试题通常会围绕某个物理现象或通过一段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并分析其中的物理知识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合理选择信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例1.(2012年泰安)如图1所示是物理教材中的一幅插图--《鱼在哪里?》,“划船叉鱼”的过程中,用到许多物理知识。请你找出两个“划船叉鱼”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填在下表中,写出相对应的物理知识(不得与示例重复)。 解析:本题考查了物理知识的应用,解此类情境开放题,只要所描述的情境能合理地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均正确,但一定要将情境与物理知识对应。 物理现象物理知识 1水中的倒影光的反射 2看见水中的鱼变浅光的折射 3船桨杠杆 4船桨向后划水船前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船运动状态改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6鱼叉尖锐压强 7船浮在水面浮力 例2.(2012年绥化)如图2所示,结合你所学的物理知识和对水壶的了解,就水壶的结构或使用过程等提出两个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

问题1:_________________?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_________________?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水壶应用了很多的物理知识:从水壶的把手、能量的转化、白气等方面进行分析。 (1)问题:水开时,壶盖为什么会跳起?回答:水蒸气对壶盖做功。 (2)问题:水开时,壶盖周围为什么会有“白气”?回答:这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小水珠。 (3)问题:为什么把手上有花纹?回答:为了增大摩擦力。 例3.(2012年防城港)小明制了一些肥皂液,他用吸管沿着水平方向在太阳光下向空气中吹肥皂泡时,发现大部分肥皂泡先上升后下降,且他在一些肥皂泡上看到了“小彩虹”,你能帮助小明解释这些现象吗? 解析:用吸管吹出肥皂泡时,吹进去的热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肥皂泡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上升;肥皂泡上升的过程中,里面的气体温度降低,体积变小,肥皂泡受到的浮力变小,当浮力小于重力后,肥皂泡开始下降。肥皂泡上看见的“小彩虹”是太阳光照射到肥皂泡上产生的。 例4.(2012年河北)如图3所示是运动员在空中降落时的图片。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名称家庭实验——用汽水瓶做牛奶喷泉实验

一、实验名称:家庭实验——用汽水瓶做牛奶喷泉实验 胡春涛 江苏省泗阳中学 江苏宿迁 邮编:223700 二、实验目的: 1、用饮料瓶制作气体发生装置 2、在家中进行用饮料瓶做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的喷泉实验。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汽水瓶(用瓶身方形的即可如冰红茶)、单孔塞、导管、 乳胶管、胶带、石灰石、盐酸(1:1)。 四、实验装置图: 五、实验步骤: (一)气体发生装置的制作 1、制作方法:把汽水瓶从瓶身处弯折至不能弯为止,此时瓶身分为前后两部分, 并用胶带固定。 2、制气种类:此装置可代替启普发生器,凡能用启普发生器制备的气体,都可 用此装置制取,如:二氧化碳、氢气、硫化氢等 3、使用方法:先加入少量液态反应物,并使液体流入后半部分,再加入块状固 体反应物,只能在瓶子前半部分,塞好塞子,固液分离,不反应如 图(1)。制备气体时,转动瓶子,使后半部分液体流入前半部分, 反应开始如图(2),需停止反应,再转动瓶子,使液体流入后半部 分,与固体脱离反应停止。 图(1) 图(2)

(二)牛奶喷泉实验 1、喷泉实验装置制作 如 QQ 果汁瓶,一只大一点650mL )、单孔塞两只 (一只带长尖玻璃管作喷管,塞子与小瓶配套,一只 内接长玻璃管近长瓶底部)、乳胶管。 一个小孔,保证与大气联通。如图(3)。 2、喷泉实验 实验原理:CO 2+Ca(OH)2====CaCO 3↓+H 2O 气体减 少导致气压减少形成喷泉。 操作步骤: 1、 用上述制气装置,用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小汽 水瓶用排水法收集两小瓶二氧化碳(确保获得高纯 度的二氧化碳气体),第一瓶不用,因混有空气不 纯。 2、在喷泉实验装置中,大汽水瓶加入澄清石灰水, 不能超过所烫小孔。 3、把充满二氧化碳的小汽水瓶接好。 4、用食指堵住小孔,挤压下面盛石灰水的瓶子,使部分石灰水进入小汽水 瓶,摇动小汽水瓶,放开小孔,如不能形成喷泉,则继续堵住小孔,再 挤入澄清石灰水,摇动小汽水瓶,放开小孔,只到能形成乳白色喷泉(牛 奶喷泉)。 六、装置改进意义: (一)本实验设计有非常高的创新精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自制气体发生装置,为家庭化学实验抽取气体提供了方便的仪器。 2、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打破了传统的收集高纯度二氧化碳的方法。实验证明是可行的。 3、实现了有传统喷泉实验仪器不能实现的实验:只用澄清石灰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喷泉实验。并在家中可以完成。 (二)实验具有原料易得,操作简便的特点。特别是气体发生装置制作非常得意,

曼妥思+可乐喷泉实验现象及成因

曼妥思+可乐喷泉实验现象及成因 “在比利时,一千多名学生同时将曼妥思薄荷糖放入到健怡可乐瓶中,创造了一个新的可乐喷泉世界纪录。”——这一则短短的小新闻勾起了我们的兴趣:曼妥思和可乐?这不是在每个便利店里都能买到的糖果和饮料吗?这跟喷泉有什么联系呢? 接着,我们尝试搜索了“曼妥思可乐“关键词,真是我们孤陋寡闻了,这个居家小实验由来已久,并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甚至还有专门的表演。还有一个中国创意团体从中发现商机用曼妥思和可乐推动了一辆某品牌的汽车为该汽车商家做宣传。把曼妥思与可乐混合,就会产生“沸腾”现象。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关于这个实验的帖子、视频更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甚至流传着“曼妥思+可乐=死亡”这样的死亡公式。同时也使我们产生了怀疑:这两种普通的食物混合在一起真会有这么大的威力?会不会是网络视频加了虚假的特效呢?在怀疑之余,更让我们不禁想自己亲手试一试,并深入研究实验现象产生的机理。 于是我们提出了“曼妥思+可乐喷泉实验现象及成因”的研究性学习研究课题,来解答我们心中的疑惑。 我们的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了解收集关于实验的资料 1.关于曼妥思 曼妥思(Mentos),又名曼陀珠(台湾),一种薄荷糖,口感柔软,口味新奇,于1932年一对外国兄弟在波兰的旅途中发现。二战以后曼妥思在荷兰鹿特丹落地生根,清新口感横扫英法德等欧洲国家,世界各地逐渐感受到曼妥斯的魅力。 “曼妥思,以其外脆内软的独特口感和珍珠般的外形而享誉全球100多个国家,成为全世界年轻人所喜爱的糖果品牌。而今在中国,曼妥思通过不断研发与创新,推出新口味、新包装的曼妥思,以期让每一个中国的消费者都能体验到曼妥思的独特之处。”(曼妥思官网品牌介绍) 2.关于曼陀思和可乐 网上有一则新闻:一个巴西小男孩因为将曼妥思薄荷糖与健怡可口可乐一

学生用毛细现象解释酒精灯燃烧

④学生用毛细现象解释酒精灯燃烧、树枝插在红色水中插久了变色的原因。 “科学是探求意义的过程”(爱因斯坦)。作为一种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活动关注的重点是围绕解决问题,采用一定的方法问题进行学习。学生的探究是需要方法引导的,这种引导将经历 究”的过程,逐步放开。 一位外国教育专家观看了这堂课后,兴奋地说:“我终于看到了儿童真实的探究。这里真是课堂改进的天堂。” 照片:外国专家在课堂上 如果文章要分两部分的话,下面为第二部分,题目不变。 3. 在“变式”体验中建构原理 ----中学物理《杠杆》 杠杆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形状各异,但都绕一个点转动,这个点称为支点。杠杆受的力分为动力和阻力,支点到动力或阻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力臂,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杠杆是阿基米德发现力学规律的得意之作,他得出了著名的杠杆原理。让学生在过程体验中建构概念、原理,是当前理科课程改革的主要思想之一。可是一到现实的课堂,杠杆原理与认知建构理论就怎么也不能相映成趣: ①力臂的定义比较抽象,总是由教师给出、学生记住; ②杠杆平衡的条件还是教师演示,学生验证。 那么能否通过适当的教学处理,让学生能生动地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有效地建构物理概念呢?物理研究小组对杠杆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做了如下的调整。 ● 从“扁担挑物”到水平杠杆的平衡条件 最简单的杠杆是水平杠杆。学生早就有了扁担挑东西的生活经验,只要稍作概括,就可以简化成如图所示的水平杠杆。 扁担挑物 水平杠杆:支点、水平力臂、重力

在水平杠杆模型中,力臂是“具体”的,与生活经验完全一致,因此不会成为学习的难点。这样,学生就可以避开难点,集中探索支点两侧力臂、重力这4个物理量的关系,下面是学生在课堂上做物理实验填写的记录单: 实验序次 重力F1力臂L1重力F2力臂L2 ① 3 2 ② 2 3 ③ ④ ⑤ ⑥ 学生经过亲自实验,获得一批数据,然后相互合作探讨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得出水平杠杆平衡的条件,即重力与力臂之间两两乘积相等( F1 L1=F2 L2)或反比例(F1 :L2 = F2 :L1)。 在新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师生行为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改进前,先是由教师口头讲解或实验演示,得出上述平衡条件,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手册的要求验证这个规律。改进后,学生变得主动起来,从直觉感知出发,通过简化设计了的实验,变验证为自觉探求,亲身体验了科学家(如阿基米德)发现客观规律的过程,这样的科学加工的方法(图6),在自然科学的学习与研究中很具普遍意义和思想的价值。 扁担挑物 水平杠杆 符号表征 (生活经验) (因素简约化) F1 L1=F2 L2 图6 体验科学家发现规律的过程 ● 杠杆原理与力臂定义的修正 水平杠杆是个简单的模型,把其中一端的重物换为弹簧秤竖直往下拉,结果仍然符合前述的杠杆原理。改变弹簧秤的方向,如下图所示斜拉。这时学生会

物理化学生活现象的解释

过热液体的形成 过热液体:是指液体的温度超过其沸腾温度而没有沸腾的情况,此时若加入可以引起液体沸腾的多孔物质或金属,可导致液体爆沸,若液体温度高过其沸腾温度过多,可能导致爆炸。用微波炉加热用不会引起沸腾的玻璃容器盛装的水会出现过热液体。 形成原因:液体沸腾时,液体内部有大量的气泡形成,使汽液分界面大大增加,于是整个液体剧烈汽化。在一般情况下,液体中容有空气。以这些既有的空气泡作核而形成的气泡具有足够大的半径,接近于分界面为平面的情形,只要气泡中的蒸汽压等于液体的压强,即发生沸腾。如果液体中没有现存的空气泡作核,最初气泡的形成,其半径必然极小,泡内饱和蒸气压必然远小于外压力,因此在外压力压迫之下,小气泡难于形成,致使液体不易沸腾,从而成为过热液体。当达到正常沸点的温度,即饱和蒸汽压P等于液体的压强p,力学平衡条件要求气泡内的蒸汽压强大于液体的压强,而相变平衡条件又要求气泡内的蒸汽压强小于液体的压强。因此在正常沸点的温度,不能同时满足力学平衡条件和相变平衡条件。除非液体的温度高于正常的沸点,使相应的饱和蒸汽压大于液体压强。故此,形成了过热液体。 高压锅的工作原理 为了节约时间,人们已经习惯用高压锅来煮饭菜。其实它并非是现代生活中的发明,早在300多年前,法国物理学家帕平就用它做过“大餐”。 一次,帕平在做实验时,由于不小心,被从加热容器中喷出来的蒸汽烫伤了手,伤势十分严重。帕平就向波意耳请教这次的蒸汽格外热的原因。波意耳的解释是,在高压下水的沸点升高,所以它的蒸汽特别烫。实验中水是在密闭容器里加热的,沸腾后的水蒸气使容器上方的空气密度加大,从而使气压升高。反之,在低压情况下,沸点降低的水蒸气就不烫手了。 受到启发之后的帕平设计并且制作了一个密闭的容器,然后把容器内的水加热,容器里的压力随着水温的升高越来越大,因而水的沸点也升高,食物也就熟得快了。他从此得出结论,气压的高低与水的沸点温度成正比。帕平制造了第一只高压锅,然后,他用高压锅做了牛肉等各种食物,举办了一个名为“加压大餐”的宴会,大家吃过以后都啧啧称奇。就这样,高压锅开始走入千家万户

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50个) 1.人走路时的摩擦力 2.长跑比赛的终点计时员是以看到发令枪的烟开始计时 3.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4.粘水后的玻璃不易分开 5.热水冒白烟 6.彩虹 7.冬天窗户上出现一层"冰花" 8. B超 9.水沸腾现象 11.樟脑丸用久了会变小 12.超声波洗碗机 13.发光的灯泡 14.谚"霜前冷,雪后寒" 15.用高压锅煮饭快 16.向热汤碗里吹气降温 17.吹电风扇时会感到凉爽 18.游泳上岸后会感到冷 19.向手上哈气取暖 20.电视机上总是沾着一层灰 1)夏天从冰箱里那出的啤酒瓶出“汗”: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瓶子上。(2)冬天窗户上结冰花:水蒸气凝华。 (3)早上睡醒觉看见大雾: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现象。 (4)冬天被冻住的衣服会变干:冰的升华。 (5)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水的沸点不同:大气压的差异。 (6)水只能把饺子煮成白色的,而油能把饺子炸成黄色的: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7)海市蜃楼现象:光由于遇到不均匀大气而发生了偏折。 (8)小孔成倒立的像:光的直线传播。 (9)平面镜能成像:光的反射。 (10)伸入水的筷子弯曲了:光斜射入另一介质而发生了折射现象。 (11)太阳光被三棱镜折射后成为七种颜色:光的色散。 (12)日食现象:光的直线传播。 (14)月球上没有声音:声音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13)凸透镜能成像:光的折射。 (14)月球上没有声音:声音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15)先看到闪电,后看到雷:光在地球上比声音在地球上的传播速度快的多。(16)我们能用普通杆秤测量物体重量:杠杆原理 (17)用吸管“喝”汽水:大气压的挤压 (18)将菜放在锅里炒能熟:热传导现象 (19)人和车能在地面行走:物体之间的摩擦力 (20)人体肌肉运动:杠杆原理

(完整版)“喷泉实验”习题选编

有关“喷泉实验”的习题选编 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邹标 1.右图是模拟氯碱工业生产中检查氯气是否泄漏的装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烧瓶中立即出现白烟 B.烧瓶中立即出现红棕色 C.烧瓶中发生的反应表明常温下氨气有还原性 D.烧杯中的溶液是为了吸收有害气体图1 2.如图2所示,锥形瓶内盛有气体X,滴管内盛有液体Y。若挤压滴管胶头,使液体Y滴入锥形瓶中,振荡,过一会儿,可见小气球a鼓胀起来。气体X和液体Y不可能是() X Y A NH3H2O B SO2NaOH溶液 C CO26mol/L H2SO4溶液 D HCl 6mol/L Na2SO4溶液 图2 3.(1)如图3装置,在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下列物 质,能产生喷泉现象的是() A.碳酸钠和稀盐酸 B.氢氧化钠和稀盐酸 C.铜和稀硫酸 D.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图3 图4 (2)如图4装置,在锥形瓶外放一个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冰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 4.利用如图(图5)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NH3和HCl的有关性 质.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 (1)若要在烧瓶Ⅱ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I中不产生 “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在烧瓶中可观 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5

(3)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在烧瓶I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 _____。 5.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性质实验,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试根据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A的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 A.HCl和H2O B.NH3和H2O C.NH3和苯D.CO2和烧碱溶液 (2)在图B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能产生喷泉现象的是A.Cu与稀盐酸B.NaHCO3与NaOH溶液 C.大理石与稀硫酸D.碳铵与稀硝酸 (3)若图B的锥形瓶内是无水酒精,水槽内是冷水,则向水槽中加入足量的下列哪些物质也会产生喷泉现象? A.浓硫酸B.生石灰 C.氢氧化钡晶体与NH4Cl固体D.氢氧化钠固体 (4)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喷发的原理与上述装置的原理相似。 (5)如果只提供如图C的装置,引发喷泉的方法是 。 (6)图D是用排水取气法收集的一瓶乙烯,请你结合喷泉原理和乙烯的化学性质,在图D的基础上设计一个方案,使它产生喷泉,力求使水充满整个烧瓶。 简述操作过程。 6.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根据装置回答问题:

大班科学:有趣的喷泉

大班科学:有趣的喷泉 大班科学:有趣的喷泉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探究活动,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操作感知空气的存在。 3.在活动中体验发现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1.实验材料:塑料瓶、吸管、装有水的脸盆、小水杯; 2.记录表格、记号笔、报纸、抹布、视频课件、表演绸带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欣赏喷泉 1.教师:我们已经用磁铁做了一些小实验,有打电话、钓鱼等。今天有两位叔叔他们也来 做小实验,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用了哪些材料?做了什么实验?

2.幼儿欣赏《可乐喷泉实验》,问:“你看到了什么?叔叔用什么材料制作喷泉的?”3.喷泉真好玩,我们也来做喷泉吧! 二、指导幼儿制作喷泉。 1.教师向幼儿介绍实验材料。 2.教师示范制作喷泉。 (1)在密封的塑料瓶里扎两个洞,灌上水,插上两根吸管。 (2)用力向其中一根吸管吹气,水就会从另一根吸管里喷出来。 3.教师介绍喷泉实验原理: 我们向一根吸管吹气,吹入的空气会变成气泡,对水施加压力,水就会从另一根吸管中被推 挤上来,形成喷泉。只要不断吹气,水就会不断喷出来。 4.幼儿制作喷泉,教师随堂指导。 5.幼儿玩喷泉,提醒幼儿不要弄湿衣服。 三、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让喷泉喷得更高? 1.问:怎样让喷泉喷得更高?请你试试,并记录下来。 2.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注意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问题 和发现并给以适时的支持与帮助。 3.预想与对策:玩的过程中存在操作技能上的问题,如喷泉的水柱总是喷到脸上、手上,

有时瓶子爱倒……帮助幼儿发现操作技巧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讨论结果:鼓励幼儿大胆与同伴交流,关注每个幼儿的发现和感受,获得相关经验。如:孔打得高,喷泉喷得高;用力吹,喷泉喷得高。 四、游戏表演: 1.幼儿分组竞赛,比比谁的喷泉喷得更远? 2.表扬遵守游戏规则的幼儿。 3.欣赏音乐喷泉,幼儿表演:我们一起来当喷泉,跟随音乐一起表演吧! 五、总结延伸: 1.我们欣赏了神奇的喷泉,小朋友们表演得真棒!在大海深处,蓝猫又有神奇的发现了, 我们快点跟随蓝猫去海底探险吧! 2.欣赏视频《蓝猫淘气3000问》之《海底喷泉》 3.总结活动:大自然真神奇,我们小朋友好好学习,长大了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毛细现象

毛细现象大班18人 活动目标: 1.知道带缝隙的物体使水向上走是毛细现象原理,体验和探究发现的乐趣(感知毛细现象原理) 2.能与同伴合作探究,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猜想、探究和发现。 3.能够探索可以发生毛细现象的物体,学习记录和描述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重点:能够探索可以发生毛细现象的物体, 难点:观察出让水移动的物体都有细缝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毛巾,清水,容器,尼龙绳,筷子,报纸,棉布,卫生纸,记录表,带颜色的水 经验准备:有记录表格的经验 场地准备: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经验迁移:“我们平时看到的水都是往哪个方向流的呢?谁能够给我举出几个例子(洗手、喝水、下雨)” 引发幼儿猜想:“水会往低处流,还会往其他方向移动吗?” 现象演示:将毛巾的下端浸在水中,一段时间后,为什么毛巾的上端也湿了?那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够让水往上移动呢? 你们觉得有哪些东西可以让水往上移动?出示材料,让幼儿猜想,并在白板上画出表格,用“正”字记录数据,最后进行验证。 (二)引导幼儿进行试验验证,并记录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每个人都说出了不一样的看法,现在我们三个人为一组,到身后的材料台拿材料,然后去操作台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当中有个要求,你们组的成员要自行分配好任务,有做记录的,有做观察,还有人一会要说出来你们组都发现了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哦!” 幼儿实验操作,进行个别指导。(在实验过程当中注意容器的水和记录表) (三)鼓励幼儿进行交流分享,梳理提升经验

实验结束后让孩子拿着记录表坐到椅子上,“你们谁看见水往上移动了?你们都选取的哪些材料,有哪些可以让水移动呢?”,与实验之前记录的表格相对比,看看猜想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提升:“你们刚才都做实验了,那能让水移动的物品都有什么共同点,或者说和其他的相比有什么不同点?”拿出材料,让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物品特征,“能让水向上移动的物品摸起来和看起來有什么不同?” 结论:原来带缝隙的物品能让水往上移动。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观察、实验与制作,搜集、记录信息,思考、解释与得出结论,表达、分享与交流 对身边的科学现象感兴趣,学习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和实验,常使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并乐于与同伴分享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产生疑问猜想假设实验验证

怎样讲解物理概念

怎样讲解物理概念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是教学的核心问题,其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又是整个物理教学的基础。因此,物理概念的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本讲主要阐述物理概念教学中的特点和过程。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概念是一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形式。一方面,物理概念反映着人类对物理世界漫长而艰难的智力活动历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它又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物理世界中,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成为物理思维的基本单位和有力工具。借助于这种简约、概括的思维形式,人们找到了支配复杂的物理世界的简单规律,建立了假说、模型和测量方法体系,从而筑起了规模宏大的物理学理论大厦。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物理学基本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根基和精髓,是物理学大厦的砖石。没有精确、严密的物理概念,也就没有定量的物理学。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是首要的任务,是进一步进行物理规律、物理理论教学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起一系列清晰、准确的物理概念,不能理解特定的词所代表的物理概念的含义,就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可见,建立起科学的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物理概念教学的复杂性 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①使学生建立牢固、清晰的物理概念。即要求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熟练、准确地运用概念。②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但是,由于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等组成的复杂的系统过程,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系统中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物理概念教学过程十分复杂,给物理概念教学任务的完成造成了许多困难。下面分别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学习心理和教学过程的实际等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一)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在形形色色的联系中,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有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非本质的联系常常是丰富多彩的,而本质的联系往往是单一的、内在的。内在的东西往往不能直接感知,容易被纷繁复杂的现象所掩盖,使之变得模糊不清,造成人们掌握事物本质的困难。当主体与环境发生作用时,客观事物和过程总是作为一个综合性刺激物出现,且在很多情况下,本质特征的刺激并不是最强烈的,而非本质特征的刺激不仅是形形色色的,而且还是很强烈的,在这种情况下,非本质特征的强刺激往往掩盖了本质特征的弱刺激,导致人们形成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例如,在“用力推桌子则桌子移动,停止用力则桌子也停止运动”这类现象中,强烈的表面联系的刺激��“力使物体运动”掩盖了“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属性”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些本质联系的刺激,在“高速行驶的汽车比慢行的汽车难刹车”这一现象中,“速度大则惯性大”这种非本质联系的刺激掩盖了“惯性是物体的客观属性,与速度无关”这种本质特征的弱刺激。正是由于物理现象的复杂性和物理概念的深刻性、抽象性,在人类对物理世界的探索历程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往往要经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二)从学习心理的角度分析 由学习心理可知,学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意义学习,一类是机械学习。当一些词、符号出现时,学生头脑中唤起了其代表的认知内容,这些符号对学生而言获得了心理意义。反之若未能理解符号代表的意义,而只是强记内容的学习是机械学习。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雨 露 雾 雹 冰 雪 霜 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 雾淞 五、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中的“白气”的形成原因。 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 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 打开啤酒瓶时,酒瓶口部出现的“白气” 打开冰箱门时,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 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

《喷泉实验》创新设计

《喷泉实验》创新设计 一、实验目的 实验室制取氨气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中作出明确要求的气体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喷泉实验是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的性质实验。按照常规的做法,参照书中的相关讲述,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两个实验有难度。特此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能在5分钟以内完成,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不仅体现了实验的真实性、直观性,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氨气的性质。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 10 mL塑料针筒一个,250mL烧杯一个,25mL锥形瓶一个,100mL集气瓶一个,用完的中性笔芯2-4根,湿润的PH试纸,双孔塞一个,单孔塞一个,铁架台酚酞溶液,氢氧化钠溶液,NH4Cl粉末 三、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组装说明 湿润的PH试纸附于集气瓶内侧,锥形瓶位于带孔隔板上方,按照图示组装实验装置; 四、实验操作 打开止水夹A、B,将氢氧化钠溶液注入装有NH4Cl粉末的锥形瓶中,立即可观察到有气泡生成,说明该反应非常剧烈;然后注意观察附于集气瓶内壁的湿润PH试纸,通过试纸不同部位颜色的变化可判断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氨气的量,当试纸下端变色后,关闭止水夹B,待氨气制取装置内反应快要结束时关闭止水夹A。此时,集气瓶中已收集满氨气。

向烧杯内滴入几滴酚酞。取下止水夹B,通过挤压止水夹B处的橡胶软管,使集气瓶内的氨气与烧杯内的水接触,从而使集气瓶内和外界形成压力差,便能观察到集气瓶中有红色的喷泉产生。 五、改进的意义 首先,这套装置能在较短时间内做完氨气的制取实验和喷泉实验,为老师上课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其次,实验装置所需仪器都为常规仪器,实验操作简单,有利于组织学生开展分组实验;再次,实验中用用完的中性笔芯代替玻璃试管,实现了废物再利用,用针筒滴加代替玻璃漏斗可有效阻止氢氧化钠溶液对玻璃仪器的腐蚀;最后,该装置利用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溶于水显碱性的性质,在集气瓶内附上湿润的PH试纸,能直观的判断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氨气的量。

可乐喷泉作文800字

可乐喷泉作文800字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最近,我听说把薄荷糖放进可乐里就会形成壮观的“可乐喷泉”。为了验证这个实验的真实性,我从超市里买回了一瓶可乐和一罐薄荷糖,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为了防止可乐喷发出来弄脏地面,我把实验地点设在了洗手池。我早就按捺不住那激动无比的心情,双手捂着那早已像小兔子一样“砰砰”乱跳的心,然后用颤抖的手拿起一颗薄荷糖小心翼翼地放进可乐里,随着薄荷糖落入可乐的“噗通”声,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上。只见可乐里开始出现了一些晶莹剔透的气泡精灵,五十个,一百个,成千上万个……越来越多的小精灵积聚在瓶口,仿佛要挣脱“魔术匣”的束缚,立即喷涌而出似的,原本平静的可乐也跟着“沸

腾”了起来。但不知为何,那些小精灵又停滞不前了。我赶紧又放了两颗薄荷糖进去,可仍然无济于事。这时我才突然想起把可乐放进可乐里后要马上把瓶盖扭紧。但是已经太迟了,等我再把瓶盖扭开时,喷泉只是勉强冒出瓶口,极不情愿地伸了个懒腰然后就迫不及待地落了回去,实验失败了。我还不甘心,拼命地摇着瓶子,企图让可乐再喷出来。可是现在无论如何都已经回天无力了,我懊悔地叹了一口气。虽然第一次试验失败了,但是我不会善罢甘休的。我又去超市里买了一瓶可乐,进行第二次试验。这一次我可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放入薄荷糖后迅速扭紧瓶盖并用力摇了几下,让里面的气体充分释放。最后打开盖子,可乐终于“势不可挡”地喷发了二十多厘米高。这些小精灵跳起了优美的舞蹈,凝聚,旋转,分离,然后纷纷坠落,在空中划下了绚丽的弧线。我的实验终于成功了!可为什么把薄荷糖放进可乐里会形成可乐喷泉呢?我上网查了

10个有趣的生活中物理现象及解释

10个有趣的生活中物理现象及解释 看似平常的现象中,其实隐藏了很多物理知识,只要用心观察、细心体会,相信你的物理学习会变得五彩缤纷! 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 9 ”的位置。 这是由于秒针在“ 9 ”的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 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 3、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 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4、冰冻的猪肉在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解冻得快。烧烫的铁钉放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装有滚烫的开水的杯子浸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

这些现象都表明:水的热传递性比空气好。 5、锅内盛有冷水时,锅底外表面附着的水滴在火焰上较长时间才能被烧干,且直到烧干也不沸腾。 这是由于水滴、锅和锅内的水三者保持热传导,温度大致相同,只要锅内的水未沸腾,水滴也不会沸腾,水滴在火焰上靠蒸发而渐渐地被烧干。 6、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 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 7、天然气炉的喷气嘴侧面有几个与外界相通的小孔,但天然气不会从侧面小孔喷出,只从喷口喷出。 这是由于喷嘴处天然气的气流速度大,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气流表面压强小于侧面孔外的大气压强,所以天然气不会以喷管侧面小孔喷出。 8、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 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化。 9、吊扇在正常转动时,悬挂点受的拉力比未转动时要小,转速越大,拉力减小越多。 这是因为吊扇转动时空气对吊扇叶片有向上的反作用力。转速越大,此反作用力越大。 10、从高处落下的薄纸片,即使无风,纸片下落的路线也曲折多变。 这是由于纸片各部分凸凹不同,形状各异,因而在下落过程中,其表面各处的气流速度不同,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致使纸片上各处受空气作用力不均匀,且随纸片运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纸片不断翻滚,曲折下落。

2018中考物理: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2018中考物理: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雨 2.露 3.雾 4.雹 5.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