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试题检测第一章1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第一章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概述第一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盖概念一、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类分为:1、粉尘类;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3、化学物质类;4、物理因素;5、生物因素;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等10大类115种。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作业环境中的物理因素检测、作业环境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空气检测及有害物质的生物检测。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分类1、评价检测2、日常检测(一)按照检测目的的分类3、监督检测4、事故性检测(二)按照检测方法及仪器类型分类1、现场检测A、检气管法注意事项:⑴注意检气管的保存期限,不要用过期的气管;⑵抽气体积要准确,最好用配套抽气装置;⑶注意温度对某些检气管显色的影响;⑷在规定的时间内读数;⑸应注意共存物的干扰。
B、便携式气体分析仪测定法⑴使用前,应对仪器进行校对;⑵应使用经过认证的仪器;⑶是否是标准方法;⑷现场共存物的干扰。
C、物理因素的现场检测2、实验室检测(1)称量法:主要用于粉尘的测定。
(2)光谱法:广泛用于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无机化合物以及部分有机物的测定,如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登。
(3)色谱法: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和非金属无机离子的测定,如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等。
第二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程序一、项目委托检测机构根据检测项目来源、性质、检测对象和检测范围等,结合自身资质和技术能力,进行项目合同评审,接受来自企业客户、评价机构或者行政机关等的委托,双方签订技术服务合同。
二、现场调查(1)被调查单位概况,如单位名称、地址、劳动定员、岗位划分、工作班制等。
(2)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助材料,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纯度、杂质及其理化性质等。
(3)生产工艺流程、原料投入方式、加热温度和时间、生产设备类型、数量及其布局。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试题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试题(第二章)1、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来源于(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三个方面。
2、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如铅、苯系物、氯气、汞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主要为(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湿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及振动;(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其他如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
3、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2)精神或心理性职业紧张;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不能合理地安排与劳动者身体状况相适应的作业;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5)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劳动。
4、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热季节高温辐射,寒冷季节因窗门紧闭而带来痛风不良等;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
5、各种有害物质由于其理化性质不同,同时受职业现场环境及职业活动条件的影响,在工作场所空气中存在(气体)、(蒸气)、(气溶胶)三种状态。
6、空气中的气态和蒸气态有害物质除()以原子状态存在外,都是以分子状态存在。
A、汞B、铅C、酚D、砷7、常温下是气体的有害物质( )A、氯气B、苯C、酚D、丙酮8、根据气溶胶形成方式和方法的不同,可分成(固态分散性气溶胶)、(固态凝集性气溶胶)、(液态分散性气溶胶)、(液态凝集性气溶胶)四种类型。
9、按气溶胶存在的形式科粉尘(雾)、(烟)、(粉尘)。
10、雾:分散在空气中的液体微滴,多有蒸气冷凝(液态分散性气溶胶)或液体喷散(液态凝集性气溶胶)形成。
雾的粒径通常较大,在(10)μm上下。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培训试题

程序升温,即柱温按预定的加热速度,随时间呈线性或非线性的增加,可使混合物中所有的组分均能在其最佳温度下在色谱柱中分离。
③选择适应的色谱柱类型。
④柱长L:加大柱长对分离有利,选择刚好使各组分得到有效分离的柱长L。
B、80dB(A)
C、85dB(A)
D、88dB(A)
2.预防职业中毒的根本是:(A)
A、无毒代替有毒
B、加强通风
C、降低毒物浓度
D、采取综合措施
3.在工作场所空气中,下列哪种毒物呈气溶胶态存在(A)
A、铅
B、一氧化碳
C、甲苯
D、1,3-丁二烯
4.工作场所工频电场职业接触限值为 (A)
A、5kV/m
9. 噪声突然爆发又很快消失,持续时间不大于0.5秒,间隔时间大于1秒,声压有效值变化不小于40 dB(A)的噪声称为脉冲噪声。
10.石墨炉原子化器加热过程包括干燥、灰化、原子化和净化(除残)四个阶段。
二、判断题(15题,15分)
1. 高毒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用人单位必须立即停止高毒作业,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对)
4. 现场采样和现场检测的实施方案的内容应包括:(ABCDE)
A、检测的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
B、采样方式;
C、检测时间;
D、采样和检测的地点;
E、个体采样对
A、机械强度好;
B、理化性质稳定;
C、通气阻力低;
D、重量较轻;
E空白值低。
6. 作业现场高温测量时,如果作业人员实际受热不均匀时,应分别测量哪些部位:(BCD)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试题检测检测第二章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试题(第二章)1、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来源于(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三个方面。
2、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如铅、苯系物、氯气、汞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主要为(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湿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及振动;(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其他如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
3、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2)精神或心理性职业紧张;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不能合理地安排与劳动者身体状况相适应的作业;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5)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劳动。
4、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热季节高温辐射,寒冷季节因窗门紧闭而带来痛风不良等;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
5、各种有害物质由于其理化性质不同,同时受职业现场环境及职业活动条件的影响,在工作场所空气中存在(气体)、(蒸气)、(气溶胶)三种状态。
6、空气中的气态和蒸气态有害物质除()以原子状态存在外,都是以分子状态存在。
A、汞B、铅C、酚D、砷7、常温下是气体的有害物质( )A、氯气B、苯C、酚D、丙酮8、根据气溶胶形成方式和方法的不同,可分成(固态分散性气溶胶)、(固态凝集性气溶胶)、(液态分散性气溶胶)、(液态凝集性气溶胶)四种类型。
9、按气溶胶存在的形式科粉尘(雾)、(烟)、(粉尘)。
10、雾:分散在空气中的液体微滴,多有蒸气冷凝(液态分散性气溶胶)或液体喷散(液态凝集性气溶胶)形成。
雾的粒径通常较大,在(10)μm上下。
职业卫生考试题库之检测试题一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试题填空题1、某次检测的结果代表着某个时段、某个地点、某个人员佩戴采样器期间某检测项目的浓度或强度。
2、粉尘、毒物样品的采样时,应记录的气象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
3、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可溯源性,应记录检测时的生产状况、防护设施运行情况以及气象条件。
4、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检验方法包括:焦磷酸法、红外分光光度法、X射线衍射法。
5、粉尘分散度的测定方法包括:滤膜溶解涂片法、自然沉降法。
6、在测量高温时,对常年从事高温作业的,应在夏季最热月测量;从事室外作业的,应在最热月晴天有太阳辐射时测量。
7、测量高温时,作业环境热源稳定的,应分别于工作开始后0.5h、结束前0.5h及工作中进行测量,取平均值。
8、测量高温时,如人员实际受热不均匀,应分别测头部、腹部、踝部,计算平均值。
9、动力采样器材的原理主要是:吸收、吸附、阻留三种。
10、冲击式吸收管/气泡吸收管/多孔玻板吸收管应用于极性较大的气体,如:SO2、NH3、H2S等。
11、串联两个吸收管以增加捕集效率。
12、检测样本的代表性受多方面影响,包括:时间、地点、人群、天气、生产状况、采样方法、检验的准确性。
13、粉尘分散度的的两种表示方法是粒子分散度和质量分散度。
14、进行气体、粉尘采样之前,都应该用皂膜流量计对采样器进行校准。
15、手传振动的强度用计权加速度(m/s2)或计权加速度级(dB)表示。
判断题1、定点采样结果反映工作地点的危害情况。
对2、个体采样结果反映工作场所的危害情况。
对3、开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时应进行现场调查,开展日常检测前没必要进行现场调查。
错4、粉尘采样夹内装上不透气的塑料薄膜,放于盛水的烧杯中,向采样夹内送气加压,当压差达到1kPa时,水中应无气泡产生。
对5、在最大流量和4kPa的阻力下,空气采样器应能稳定运行2~8h以上,并且流量保持稳定,波动不大于±5%。
对6、用焦磷酸法测定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时,可收集工作岗位地面落尘作为样品。
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模拟考题及答案

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模拟考题答案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1.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当包括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
2.标准采样体积指气温为20 ℃,大气压为101.3 kPa。
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应采用国家、行业、或地方规定的方法或标准。
4.气相色谱固定相可分为气液色谱固定相、气固色谱固定相两类。
5.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检测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称为精密度。
6.冲击式吸收管法是利用空气样品中的颗粒以很大的速度冲击到盛有吸收液的管底部,因惯性作用被冲到管底上,再被吸收液洗下。
因此必须使用3 L/min的采样流量。
7.2013年有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4部门联合印发《职业病分类和目录》。
调整后的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将职业病分为10类132种8.我国对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使用管理实行“安全标志”管理制度和“生产许可证”制度,9.游离二氧化硅含量≥10%的煤尘应执行矽尘容许浓度标准。
10.对于IDLH环境,如含氧量低于18%的缺氧环境,危害物种类、性质及浓度等未知的环境,应选择配备全面罩的正压携气式呼吸器等高防护等级的呼吸器。
11.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12.全面通风的效果取决于通风换气量和车间内的气流组织两个因素。
13..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作用:一是为政府监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撑;二是为用人单位提供技术服务;三是为劳动者提供健康服务。
14.生产或使用剧毒或高毒物质的高风险工业企业应设置紧急救助站或有毒气体防护站。
15.在高毒物品作业场所,设置红色警示线,在一般有毒作业场所,设置黄色警示线,警示线设在使用有毒作业场所外缘不少于30cm 处。
16.当空气温度低于5℃和高于35℃、大气压低于98.8 kPa和高于103.4 kPa,在计算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之前,必先将采集的空气体积换算为“标准采样体积”。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考试题.

山东省安监局职业技术服务机构检测人员2014年考试题B卷一、判断题 40个,40分1、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存在于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工作环境中有害因素2、精密度批内大于等于批间3、实验室质量控制依据是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4、烟属于固态凝集性气溶胶,因此既有固态凝集性气溶胶又有液态凝集性气溶胶时不属于烟。
5、空气采样器的采样流量校正偏差10%。
6、采样过程中应保持采样流量稳定。
长时间采样时应记录采样前后的流量,计算时用流量均值。
7、采样点应设在工作地点的下风向,应远离排气口和可能产生涡流的地点。
8、个体采样即在选定的采样点,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进行采样。
9、无泵型采样法是利用物质的扩散原理。
10、高温测点应包括温度最高和通风最差的工作地点。
11、活性炭管适用于非极性气体采样,适合长时间采样。
12、溶剂解吸法提高解吸效率的方法有振摇解吸瓶或用超声帮助解吸。
13、紫外辐射检测应测量操作人员面、眼、肢体及其他暴露部位的福照度或照射量。
14、高流量下,以扩散为主,细小颗粒采样效率高。
15、用人单位劳动者享有职业卫生保护权利。
16、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乙级资质的要求至少2名职业卫生工程人员。
17、呼尘粒径小于10微米。
18、二氧化硅含量大于10%的为矽尘。
19、同性电荷易停留,异性电荷易沉降。
20、气相色谱法色谱柱分极性柱和非极性柱。
21、样品结果可报告未检出。
22、低温作业指低于0℃的作业。
二、不定向选择题40个,40分1、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B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C最高容许浓度2、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A化学因素、B物理因素、C生物因素3、工作场所空气样品的采样体积,在采样点温度低于5℃和高于35℃,应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A 5℃B 35℃4、气溶胶态化学物质的采样方法:A滤料采样法B冲击式吸收管法和C多孔玻板吸收管法5、粉尘分散度的测定分A质量百分比、B体积百分比、C数量百分比6、微波辐射分别测量其A头、B胸、C腹、D踝7、评价报告包括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A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评价B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 短时间接触允许浓度或最高允许浓度:代表性的 采样点,一个工作班内有害浓度最高时段采样;
编辑ppt
8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概述
事故性检测:
➢ 职业危害事故时进行的紧急检测 • 短时间接触允许浓度或最高允许浓度;
编辑ppt
9
检测方法及检测仪器类型分类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程序
数据处理
➢ 原始数据和原始图谱的计算整理; ➢ 质控数据计算; ➢ 采样时间和采样体积的计算; ➢ 标准采样体积的计算; ➢ 数据处理结果的单位换算、数字修约等。
编辑ppt
1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概述
➢ 实验室检测
现场采样
实验室
分析仪器
化学因素检测
称重法、光谱法、色谱法等
编辑ppt
14
工作程序
项目委托
现场调查
检测方案制定 检测前期准备
化学因素现场采样
物理因素现场检测
样品实验室检测
数据处理
报告编制
报告审核签发
编辑ppt
15
工作程序
项目委托
➢ 根据检测项目来源、性质、检测对象和检测范围等, 结合自身资质和技术能力,进行项目合同评审,接受 委托,双方签订技术服务合同
检测方案的制定应与被检测单位相关负责人员做好 沟通。
编辑ppt
20
工作程序
检测前准备
➢ 确定检测人员,各自分工
➢ 检查检测设备是否正常、电力充足、计量证书是否过 期、有无防爆认证
➢ 需要校正的设备是否校正(泵的流量和噪声现场校正)
➢ 采样介质(滤膜夹、吸收瓶、采样管等)是否质量完 好,数量充足(注意添加空白样和校准专用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试题(第一章)
一、填空题
1、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者健康的、存在于生产工艺过程以及劳动过
程和生产环境中的各种危害因素的统称。
2、工作地点: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或进行生产管理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岗位或作业地
点。
3、蒸汽:液态物质气化或固态物质升华而形成的气态物质。
4、粉尘:能过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
5、气溶胶:以液态或固态为分散相,分散在气体介质中的溶胶物质,如粉尘、烟或雾。
6、烟:分散在空气中的直径小于0.1微米的固体微粒。
7、雾:分散在空气中的液体微滴,多由蒸汽冷凝或液体喷散形成。
8、职业接触限值: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
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值量值。
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三类,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包括时间加权平均容许限值和最高容许限值。
9、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
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10.最高容许浓度(MAC)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
过的浓度。
11.超限倍数:对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8h时间平均容许浓度的情况
下,任何一次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的PC-TWA的倍数值。
12.采样点:指根据监测需要和工作场所状况,选定具有代表性的,用于空气样品采
集的工作地点。
13.空气收集器:指用于采集空气中气态、蒸气态和气溶胶态有害物质的器具,如大
注射器、采气袋、各类气体吸收管吸收液、固体吸附剂管、无泵型采样器、滤料及采样夹和采样头等。
14.空气采样器:指以一定的流量采集空气样品的仪器,通常由抽气动力和流量调节
装置等组成。
15.无泵型采样器:指利用有毒物质分子扩散、渗透作用为原理设计制作的、不需要
抽气动力的空气采样器。
16.个体采样:指将空气收集器佩带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其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
带所进行的采样。
17.采样对象:指选定为具有代表性的、进行个体采样的劳动者。
18.定点采样:指将空气收集器放置在选定的采样点、劳动者的呼吸带进行采样。
19.采样时段:指在一个监测周期(如工作日、周或年)中,选定的采样时刻。
20.采样时间:指每次采样从开始到结束持续时间。
21.短时间采样:指采样时间一般不超过15min的采样。
22.长时间采样:指采样时间一般在1h以上的采样。
23.采样效率:空气收集器在采样中能够采集到待测物质量占通过该空气收集器的空
气中待测物总量的百分数。
24.样品空白:在采集空气样品的同时制备空白样品,其制备过程除不连接空气采样
器采集工作场所空气外,其余操作与空气样品完全相同。
25.检出限:测定方法在给定的概率P=95%样品中待测物的最低浓度或含量。
26.最低检出浓度:在采集一定量(体积)的样品时,测定方法能够定性检出样品中
待测物的最低浓度。
27.穿透容量:在采集空气样品中,固体吸附剂管发生穿透时所吸附待测物的量。
28.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粉尘类、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类、物理因素类、生物因素、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等10大类115种。
29.目前,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主要以有毒物质的空气检测和作业环境中物理因素的检测为主。
30.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分类,按照检测目的分类,分为评价检测、日常检测、监督检测、事故性检测。
按照检测方法及仪器类型分类,分为现场检测、实验室检测。
31.
32. 检测方案应包括利用便携式仪器设备对物理因素的现场检测和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样品采集两个方面的内容。
二、简答题
1.便携式气体分析仪使用的注意事项
2.现场调查的主要内容
3.现场检测前期准备工作的主要内容
4.检测方案中应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5.检测报告审核签发的基本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