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摄像机位选择与取景
第六章 摄像机操作与画面构图

(2)节目中 ①戴上耳机与导演、技术指导和视频指导建立联系。打 开摄像机,再次检查平摇、俯仰制动装置与座架的运 动情况 ②每换一个新的拍摄位置,必须校准镜头的变焦,以保 证镜头在整个变焦幅度内聚焦。 ③如何判断在哪个位置画面最清晰。可以对准人的发际 线或眼睛进行对焦。在拍摄特写镜头时,一定要对准 鼻梁聚焦 ④假如打算用变焦镜头进行移动拍摄,请将镜头调到广 角位置,将聚焦点预调在移动拍摄距离的中间位置。 现在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的最大位置,景深非常大,你 只需在十分靠近目标或事件时才调整聚焦。
(3)拍摄后 如果不是时间要求特别紧张,就需做好以下工作。 ①将磁带从录像机中取出,立即换上一盒新磁带,并为 所有磁带贴上标签。 ②将所有开关调到关的位置。 ③将光圈调至关的状态,并将镜头盖盖好。 ④卷好话筒电缆线,用带子把它扎好 ⑤将所有设备立即放回原来的箱子或袋子 ⑥从拍摄现场回来马上给电池充电 ⑦如果摄像机被弄湿,得等到所有得部件全干了才能将 其放回箱子内。 ⑧检查所有得灯具、交流电源线。
(5)移 移动拍摄是以线(摄像机机位变化)为轨迹,让 轨迹不间断的立体展示空间。分为横移、纵跟 和斜移 移可以产生如下变化: ①方向。取决于轨迹。 ②机位视点,取决于轨的长度 ③主体变化 ④有可能产生景别变化 ⑤相对角度变化 ⑥透视变化
⑦光线变化 ⑧背景变化 横移是表现前景的最佳形式 几个运动效果最明显的移: ①斜向,60度,45度 ②低角度 ③广角 ④方向变化超过90度 四者加在一起效果更明显
第六章 摄像机操作与画面构图
• 学习目的:了解如何操作摄像机,如何构成有 效的画面。 • 学习重点:摄像机的操作要点、屏幕尺寸与景 别、构图、景深、屏幕运动。 • 学习难点:构图 • 学时数: • 教学方式:实地拍摄,进行讲解,辅以相关影 片范例及图片演示。
第六章_景别与镜头(摄像机机位选择与取景)

6.2.1 拍摄距离与构图景别为了让人们在银幕上看到想要看的表现对象不同的距离、不同角度的形态,就产生了镜头的不同景别。
景别主要是指摄影机同被摄对象间的距离的远近,而造成画面上形象的大小。
景别的大小也同摄影镜头的焦距有关。
焦距变动,视距相应发生远近的变化,取景范围也就发生大小的变化。
景别的运用是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手段。
为了塑好鲜明的影视形象,要求创作者根据人物的主次、剧情的需要、观众的心理,处理好景别的大小远近。
景别的划分没有严格的界限,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为了使景别的划分有个较统一的尺度,通常以画面中人物的大小作为划分景别的参照物。
如画面中无人物,就按景物与人的比例来参照划分。
拍摄距离是指拍摄时,摄像机于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
面对一个目标,机位的方向和高度固定,镜头焦距不动,只要前后移动摄像机的位置,画面组合就会发生变化,摄像机寻像器中看到的景物范围和画面结构就不同,行家称为景别(见图6-1)常见的景别有以下几种:1.远景(大全景)摄影机远距离拍摄事物的镜头。
镜头离拍摄对象比较远,画面就开阔,景深悠远。
此种景别,能充分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可以用来抒发感情,渲染气氛,创造某种意境。
《黄土地》中的远景,人物都处理得很小,表现了人对自然的一种受制与无奈。
远景中视距最远的景别,称为大远景。
它的取景范围最大,适宜表现辽阔广袤的自然景色,能创造深邃的意境。
远景能大范围地囊括远近的景物,反映景物的全貌,并且表现周围的环境气派。
中国画有"远取其势"的画论,就是说远景是从大处着眼,以气势取胜的(见图6-2)。
但在远景中,景物的具体活动往往不很清楚,如一辆疾驶的汽车在公路的远景中,就像一只蠕动的硬壳虫;一片长满各种果树的山林,远看只见一片斑驳的色彩,甚至光线较差时,只是一片中国画似的墨黑。
传统的拍法会选择一些近景的景物点缀画面,以显示画面的层次和纵深。
2. 全景出现人物全身形象或场景全貌的镜头。
第六章:固定画面的拍摄和摄像机位的设置讲解

摄像机位的设置
运动轴线:处于运动中的人或物,其运动方 向构成的轴线。
关系轴线:两个人物头部之间的交流线构成 的轴线。
摄像机位的设置
轴线原则
摄像机要在轴线一侧180°范围内设置机位, 违反这一原则叫作越轴,容易导致空间方位交 代混乱。
摄像机位的设置
三角形机位布局原理 在两个以上人物对话以及动作的拍摄中,
怎样合理越轴 1)、插入轴线机位镜头
摄像机位的设置
怎样合理越轴 2)、依靠主体自身运动
摄像机位的设置
怎样合理越轴
3)、利用摄像机移动越过轴线
4)、插入中性镜头——空镜、与主体有 关的某物体局部镜头、人物的主观镜头等
摄像机位的设置
跳轴的应用
作用:改变节奏
2、拍摄角度与叙事
发挥多角度优势,充分展示被摄体、改变 节奏、表达倾向 注意轴线规则的利用,形成流畅剪辑或转场 恰当应用主、客观角度
关系轴线的两侧各有一个大致为三角形的机位 布局区域。我们只能在关系轴线一侧的三角形 区域内设置机位,并保持在这一侧而排斥另一 侧。
顶角机位
摄像机位的内反拍机位
摄像机位的设置
三角形机位布局原理
平行机位
轴线机位
摄像机位的设置
三角形机位布局原理
摄像机位的设置
电视摄像
固定画面的拍摄和摄像机位的设置 2009年10月
固定画面概念
1、观看事物的四种方式
静止对象静止观看 静止对象运动观看
运动对象静止观看 运动对象运动观看
2、概念 机位固定、镜头光轴固定、镜头焦距固
定情况下拍摄的画面。目的不是为了排斥运动, 而是强调视点的单一。主体既可静止也可运动, “视点”固定。
第六章-轴线问题讲述案例

一、轴线问题 克服“越轴”的常见方法
(4)利用插入镜头改变方向,越过轴线
一般来说,用于越轴拍摄的插入 镜头都是特写镜头,
1、一种情况是相同空间的相同 场景中,插入一些方向性不 明确的被摄对象的局部特写 画面。
2、插入一些环境空间中的实物 特写作为过渡镜头
一、轴线问题
克服“越轴”的常见方法
(5)利用双轴线,越过一个轴线,由另一个轴线去 完成画面空间的统一
二、三角形原理
2.三角形原理与轴线 三角形机位布局原理的首要规则,是选择关系线(轴 线)的一侧并始终保持在那一侧。
二、三角形原理
第一种外反拍三角形布局
位于三角形底边上 的两个摄像机分别处于 两个被摄主体的背后, 靠近关系线,向里把两 个人拍入画面,这就是 外反拍三角形布局。
二、三角形原理
外反拍镜头的特点是:
运动轴线
运动轴线
▪ 方向轴线(非运动物体的朝向、视向和环境关系)
窗
光
墙
3
2 1
▪ 动作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与方向)
1
2
机位
3
▪ 动作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与方向)
1
机位
4
2
3
一、轴线问题
• 4、.越轴
• 摄像师越过原先的轴线一侧,到轴线的另一侧区域进行拍摄,即称为 “越轴”
• 背离原有镜头时间、空间的排序关系,背离原有镜头内容表达关系, 而越过轴线所拍摄镜头称“越轴”。
• “轴”是可以越过的,但是必须借助一些合理的因素作为过渡,来避免 “越轴”现象。
一、轴线问题 克服“越轴”的常见方法
(1)利用被摄对象的运动变化改变原有轴线
在一号机开拍之后, 请这一男一女略微走动 一下改变原来的站位, 让女B走到女B′的位置 上,男A至A′的位置以
电视摄像参考书目

电视摄像参考书目1、电视摄像技艺教程 (1)2、摄像基础(第三版) (4)3、摄像基础教程(新版) (7)4、新闻摄像 (10)5、影视艺术摄像 (12)6、实用电视摄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规划专业教材 (14)7、电视摄像技术 (16)8、数字电视摄像技术 (17)9、电视摄像与高清摄像技术 (23)10、摄像与影像创作-中国美术院校新设计系列教材 (24)11、电视摄像艺术新论——高等院校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系列教材 (27)12、影视摄像技术与技巧 (29)1、电视摄像技艺教程作者:王利剑主编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2-1版次:1印刷时间:2008-2-1印次:1I S B N :9787504355348字数:337000页数:464开本:32开纸张:胶版纸包装:平装定价:26元内容简介电视摄像是一门艺术,有着自身的基本规律,这种规律就是电视记者在拍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
电视摄像技术,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课程。
只懂理论不能动手操作的学生是不合格的,而只会操作摄像机。
没有自己的思想,不会艺术性地创造发挥,也是不行的。
编写二本适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将技术与艺术良好地结合起来的的摄像课程教材,以达到培养技艺双佳人才的目的,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梦想。
本着这样的愿望,我们在编写这本教材的过程中力图体现出自己的优势和针对性。
首先,针对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学习中普遍反映出来的要求。
我们竭力突出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不孤立地空谈技术或艺术。
在讲解技术时,尽量指出了该技术操作在艺术表达上的各种可能性;在电视摄像的艺术创作部分,我们又相应地告之如何通过具体的操作来实现这一艺术效果。
在不少章节、一我们甚至将“如何摄像”的命题改换为“如何获得优秀的电视画面”。
思路上的这一改变,应该说对我们实现“编写的教材要更加切合实际需要”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我们特意注重了对各种新技术新知识的介绍。
浅谈电视摄像机位选择

浅谈电视摄像机位选择、取景与客户需求分析及客户关系一次培训的课堂上脑袋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觉得我们大学里所学的摄像技术,摄像艺术以及场面调度,蒙太奇等理论跟我们日常所说的客户需求分析及客户关系维护好像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于是半夜沉淀下来细细梳理一下,鄙人觉得确有孪生之嫌疑。
1、从摄像机位选择与取景来谈距离,方向,高度是拍摄电视的3个基本要素众所周知,在方向,高度及镜头焦距不变的时候,只要移动摄像机,使之与被摄物体的距离发生变化,画面组合就会发生变化,所拍摄的景物范围和画面机构就不同,专业术语称之为景别不同。
常见的景别有5种:a、远景(大全景),主要是反映景物的全貌,表现周围的环境。
中国画有“远取其势”的画论,就是说从大处着眼,以气势取胜。
对应在我们的需求分析里主要是从整体上把握和分析,从系统的层面上对于年度的规划做一个了解和指引。
所谓整体,即培训的5W1H,以及背后的真实情况探寻,整个组织结构把握,所涉及到的可能影响和干预的人,事,物,该企业所处的横向,纵向纽带及状况和趋势等等,如果这些都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整盘棋赢的概率就很高。
b、全景,全景比远景画面丰满,气氛热烈,一般变现的是整个场面,不表现环境。
在需求分析上较远景来看,则是更加聚焦客户的某个单次需求,不从环境和系统的层面上考虑,出发于整个规划中某个单次需求的对焦,对该单次需求做一个整体全面分析。
远景和全景一般用在开头或结尾,虽然对于事物概况和整体做了了解,但是对于细节的描写不能满足观众需要。
c、中景,集中拍摄事物的主体。
一个需求过来以后,从整体上了解后,一定会在某几个环节上聚焦,需要不断的进行漏斗筛选,中景就是一个筛选的过程。
那些次要的,可以暂时不做重点考虑的就会被稍微搁置一下。
d、近景,主要是景物中最活动,最精彩的部分,相对于上一个景别又更深刻了。
所谓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到近景的时候需求分析已经非常明确,所谓的用功点也已经找到,这和剥洋葱是一样的性质,基本上这个景别已经接近洋葱的中心了。
第六章 摄像机位选择与取景 教学要求

第六章摄像机位选择与取景【学习目标】掌握景别、镜头的概念及影响画面景别大小的因素。
同时掌握在摄像机位与取景中,拍摄距离与构图景别的关系,拍摄方向与构图,多机位拍摄等基本技能。
【学习要求】掌握:景别、镜头的概念,拍摄距离与构图景别的关系,同一节目多机拍摄的技术要点;理解:拍摄高度与画面特点,距离、方向和高度是拍摄电视的三个基本要素。
【本章内容】景别与镜头:景别镜头的概念,景别在拍摄中的功能,影响景别大小的因素。
拍电视要从不同的距离、方向、高度拍摄。
距离、方向和高度是拍摄电视的三个基本要素。
摄像机机位选择与取景:拍摄距离与构图景别;拍摄方位与构图;拍摄高度与画面特点;多机位拍摄。
电视摄像是对客观世界真实的记录。
面对同一事物,观察的距离、方位、高度不同,得出的画面就不同。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观察位置对画面构图的重要作用。
绘画的位置效果是用画笔虚拟出来的。
譬如用浓淡表示远近、向背表示正反、俯仰表示高低等等。
但电视摄像是客观事物在镜头中的反映,只能在实际环境中一个镜头一个画面地拍摄。
摄像机与人眼睛的观察方式不同。
人的眼睛通过转动凸出的眼球,能看到超过 180 度的景物,犹如宽银幕电影,而电视画面只有 4:3 或者 16:9 的有限"画框"。
这个有限的"画框"不变,但"画框"中的画面内容就需要不断更新,电视画面又是活动的,拍摄各种各样的画面需要从不同的方位进行拍摄。
所以,当您扛着摄像机或三角架走向外景地时,机位的选择就是您的第一考虑。
选择机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距离、方向和高度。
这三个要素被称为摄像三座标。
改变任何一个座标,都会直接改变摄像的构图。
【本章知识结构】6.1 景别与镜头6.1.1 景别与镜头的定义6.1.2 景别在拍摄中的功能6.1.3 影响画面景别大小的因素6.1.4 画面景别和镜头长度6.2 摄像机机位选择与取景6.2.1 拍摄距离与构图景别6.2.2 拍摄方向与构图6.2.3 拍摄高度与画面特点6.2.4 多机位拍摄6.3.5 变焦距推拉镜头与移动机位推拉镜头的不同第六章摄像机位选择与取景6.1 景别与镜头 6.1.1 景别镜头的定义 1.什么叫做景别由于摄影机与被摄影的距离不同而造成的被摄体在电影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范围大小的区别。
第六章 拍摄方向、高度和距离

2、仰摄构图 仰摄是低于被摄物水平线向上拍摄。特点是: ①地平线在画面下部或画面之外,天多地少。适合 表现高大物体、腾空动作,以及人或物向上的力量。 ②仰拍能升高、突出前景,简化、降低后景。仰拍 以蓝天白云为背景,有较强的抒情性。 电视节目常利用这个特点,表现被摄体的庄重、雄 伟,人物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英雄气概,以及表现某 种仰慕心情或胜利喜悦。
拍摄全景时不仅要注意空间深度的表达和主体轮廓线条形状特征的反映还要着重于环境的渲染和烘托表现出被摄体的一般性质及空间位置表现出环境与主体的相互关系
拍摄过程包括三个方面
1.根据主题内容精心设计画面构图。 2.对已有的客观环境进行安排、调整。 3.选择合适的摄像机机位和运动状态。 摄像机的机位选择是完成摄像构图的先决条件,摄 像机机位的变化会引起画面构图的变化。 摄像机机位的选择包括三个方面:拍摄方向、拍摄 高度、拍摄距离。
★一、拍摄方向 拍摄方向是指摄像机,以被摄对象为中心,在同一水 平面上,改变拍摄角度,形成了不同的构图形式:正 面构图、侧面构图、斜面构图、背面构图。
1、正面构图: 摄像机镜头与被摄物体的正视线基本上成一直线 时,所拍摄的画面为正面构图。正面构图的特点: ①易于表现被摄对象正面的基本特征。 ②主体是人物时有利于人物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 具有亲切感。 ③正面构图,善于表现景物的横线结构,给人一 种平衡、安定、庄重的感觉。 ④正面构图的画面平淡呆板,不善于表现运动。 正面构图中物体只有被摄物的正面,立体感不强, 人或物之间不能很好地呼应,显得呆板。表现动感不 强烈。
长焦距远拍镜头特点是:背景范围小,景深小,前后景空 间压缩,纵深感弱。 表现横向运动物体动感强,纵向运动物体动感弱。 常用在远距离或无法接近的环境拍摄景物的局部。 通过改变拍摄距离或改变焦距都可以改变景别,那么 景别是如何划分的?各自的造型作用是什么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摄像机位选择与取景
二、多机拍摄 采用三台以上的摄像机同时进行拍摄,叫多机拍摄。 多机拍摄的对象往往是一些重要的事件、大型的庆典、表演,这些节 目面积大、范围广、参与的人数多,机位少不可能反映这些这些场面,容 易把重要的内容丢掉,所以采用多机拍摄。 三、固定场合的多机拍摄 在固定场合的多机拍摄,机位也有一套固定的位置。 机位分工如下: 一号机:离舞台较近,主要负责拍摄主 持人的近景或特写、舞台上人物的近景和特 写。 二号机:在舞台的中轴线上,且离舞台 较远,主要负责拍摄全景和中景。 三号机:离舞台稍远,主要负责拍摄小 全和中景。 有时导演可能调动一台机器成为流动机, 拍摄一些3个机位拍不到的场面和细节。
习题: 1.摄像三坐标是什么? 2.什么是景别? 3.简述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镜头的表现特点。 4.什么是仰拍、俯拍,各有什么特点? 5.如何利用三台机拍摄舞台节目,机位如何选定以及各机位的主要分工 是什么?
第六章 摄像机位选择与取景
全景比远景画面丰满,气氛热烈,拍景物一般能表现整个场面,拍人 物能表现全身的动作。 远景和全景视野开阔,能全面反映事件发生的场面、环境,有气氛, 常被用于电视节目的开头和结尾,交待事发的地点和环境。 二、全景 全景是表现事物的全貌。如 拍人物要拍全身,拍建筑要拍整 体,拍会议要拍整个会场等等。 三、中景 中景是集中拍摄事物的主体, 如会场的主席台、大厦的主体部 分;拍摄人物,则一般以腰部以 上为界。
第六章 摄像机位选择与取景
第六章 摄像机位选择与取景
第六章 摄像机位选择与取景
五、现场直播 一些大型的重要活动,需要现场直播,让世人在同一时间了解活动的 情况,如足球赛、奥运会等,都需要多机位现场直播。现场直播是直接播 出,未经过后期的剪接处理,拍摄的差错不可能修正,所以要求摄像人员 要比平时拍摄更加认真,避免出现各种问题。 1.尽可能的熟悉地形、邻近的机位,熟悉节目的全过程,自己负责的画 面更要了如指掌。 2.拍摄时,镜头的处理要比平时更准确、稳定,当导演用你的画面时, 确保画面的质量。 3.对事态的发展要有预见性,主动抓拍好的镜头,供导演使用。 4.不但要服从导演的指挥和调动,还要通过通话系统和你的镜头,反映 本机位的情况,供导演参考。 5.互相协作,避免出现漏洞。
第六章 摄像机位选择与取景
四、背面拍摄 背面拍摄的特点:交待人物所面向的 人物或事物、给观众留下神秘感、用背部 来表现人物的活动内涵。 第三节 拍摄高度与画面特点
拍摄高度,是指在距离、 方向不变的情况下,镜头平视、 仰视、或俯视被摄物体进行拍 摄。
第六章 摄像机位选择与取景
一、平视拍摄 摄像机镜头在与被摄物基本水平 的高度进行拍摄。简称平拍。 特点:平视拍摄的画面接近人眼 观察事物的角度,画面生活气息浓郁, 平易近人,画面平凡。 缺点:画面平常,缺乏新意,画 面不丰富。 二、仰视拍摄 摄像机镜头从低于被摄物的角度, 仰角拍摄。简称仰拍。 特点:仰视拍摄的画面夸张对象 的高大、宏伟;拍摄跳高、球类等运 动场面,会加强运动员动作的腾空飞 跃的感觉。 缺点:镜头不能与被摄物太近, 被摄物容易变形,配合脚光可择与取景
四、特殊场地的多机拍摄 一些大型活动,活动范围广,场地特殊。如马拉松、赛车等等,需要 多机拍摄。 以赛车为例,即为安排原则如下: 1.主会场,拍摄主办单位讲话、剪彩等。 2.起点和终点,这是比赛过程必不可少的场面,让观众知道起点的情况 和比赛的结果。 3.最激动人心的场面,如弯道、障碍等。 4.观众多的地段。 5.尽量找到合适的机位拍摄全景。 注意事项: 机位的安排要考虑轴向,使多机位的画面衔接时,保持画面流畅。 大型活动的拍摄工作,是一个集体创作的过程,要听从导演的调动, 互相配合,互相协作。
第六章 摄像机位选择与取景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掌握选择机位的目的和方法,掌握各种拍摄角 度的特点和意义,以及各种景别的运用。 教学重点: 景别、拍摄角度。 教学难点: 多机位拍摄大型活动时机位的选定。
第六章 摄像机位选择与取景
当你拿起摄像机准备拍摄景物、人物以及某一物体时,首先考虑的是 机器的位置,也就是机位。 选择机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距离、方向和高度。这三个要素被称为 摄像三坐标,都会直接改变摄像的构图。 第一节 拍摄距离与构图景别 拍摄距离是指摄像机与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当摄像机的方向、高度、 镜头的焦距固定不动,摄像机位置前后移动时,或运用不同焦距拍摄时, 画面中看到景物的范围和画面结构就会不同,称为景别。 常见的景别有以下几种: 一、远景(大全景) 远景:既远距离拍摄广阔场面 的画面。反映景物的全貌,表 现周围的环境。
第六章 摄像机位选择与取景
二、侧面拍摄 侧面拍摄的特点:侧面拍摄物体有利 于表现物体的层次和轮廓;拍摄人物,有 利于表现人物的轮廓线条、身材姿势。 缺点:不利于表现人物,观众看不到 人物的眼神,不利于观众交流。
三、半侧面拍摄 半侧面分前侧面和后侧面 前侧面拍摄的特点:前侧面拍摄,有 正有侧,有一定的纵深感,形象较立体丰 满,光线有明暗层次,是常用的角度。 后侧面拍摄的特点:半侧半背,如采 用侧逆光,被拍的人或物有棱有角,层次 分明。
第六章 摄像机位选择与取景
第四节 多机拍摄的机位 多机拍摄是指对同一题材、同一节目,同时使用多部摄像机进行拍摄。
一、双机拍摄 双机拍摄常常用于拍摄访谈 节目的拍摄。 一般将两台机摆成如有图的 不等边四边形的格局,主机(一 号机)拍被访者,副机(二号机) 拍主持人机被访者等其它画面。 双机拍摄节省时间,整个访 谈过程流畅、画面丰富。但两个 机位事先要有明确的分工,要有 合作的精神。 注意一定避免另一个机器被 收进画面,影响节目的质量。
第六章 摄像机位选择与取景
改变画面的景别,除了改变机位之外,还可以通过改变镜头的焦距来 实现。 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画面越平;焦距越短,景深越长,画面越立体。 所以拍摄时,不要站在一个机位,拍一个物体的不同景别。应该用不同的 机位,不同的焦距拍不同的景别。免得画面呆板,信息量少。 第二节 拍摄方向与构图 拍摄方向是以被摄物为中心, 摄像机在同一水平线高度对物体 拍摄的方向。 一、正面拍摄 正面拍摄的特点:表现物体 庄严、规范,多在画面的中心; 表现人物稳重端庄。用于比较严 肃的题材。 缺点:画面平板,缺乏深度 和立体感。
第六章 摄像机位选择与取景
三、俯视拍摄 摄像机镜头高于被摄物自上而下 进行拍摄。简称俯拍。 特点:俯视拍摄最容易观察事物 的全貌,是交待全景的最佳位置,画 面开阔。 缺点:被摄物显得渺小,所以不 易拍摄人物,除了拍摄反面人物等。
府拍的角度如果与地平面垂直 或接近垂直,就成了顶拍。 有时为了表现大的场面,地容 地貌,比如长城、城市等,我们常 利用热气球、飞机进行航拍,俯视 大地,气势恢宏。
第六章 摄像机位选择与取景
四、近景 近景是拍摄景物中最活动、最精彩的部分。 中近景舍去了画面中比较次要 一般的部分,我们可以近距离的观 看事态的发展和变化,符合观众的 视觉习惯,所以在电视相对小的画 面中最为常用。
五、特写 特写画面是对被摄体某一部分的 强调。最能表现人物的表情和物体的 细节。 由于特写镜头排除了周围的景物,看不到环境,在电视画面的剪接中, 常被用于两个场景之间的过渡镜头,用于场景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