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与数据、答案
实验五 空气_蒸汽对流给热系数

76.3
76.4
76.7
76.9
77.2
75.9
78.9
78.8
43.2
23.9
75.8
75.6
76.2
76.4
76.5
76.7
76.8
75.6
78.8
78.9
43.5
24.2
75.8
75.5
76.2
76.4
76.5
76.7
76.8
75.6
78.8
78.9
43.6
24.4
75.8
75.6
76.2
102.5
103.1
15
51.8
83.1
102.3
103
10
49.9
82.9
102.4
103.1
7.5
47.6
82.5
102.4
103.2
5
表2冷流体特性参数
空气流速u(m/s)
对数平均温度差Δt
冷流体平均温度
空气密度ρ(Kg/m3)
空气质量流量qm(Kg/h)
空气黏度μ(Pa/s)×10-5
空气的导热系数λ(W•m﹣¹•K﹣¹)
cPF=1.01+(3.1949× ×lg37.7-5.5099×37.7-3.0506× )×10﹣³
=0.84kcal/Kg=161.7KJ/(Kmol•℃)
q= 1+161.7×(83.4-41.82)/90883.7=1.0740
故加料线方程y= X- =14.5X-2.58
= =0.246
即61.26/0.6950.4=A•25008m
50.90/0.6950.4=A•20388.1m
空气水蒸气对流给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课程名称 化工原理二.实验项目名称 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 三、实验目的和要求1、了解间壁式传热元件,掌握给热系数测定的实验方法。
2、掌握热电阻测温的方法,观察水蒸气在水平管外壁上的冷凝现象。
3、学会给热系数测定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了解影响给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四.实验内容和原理实验内容:测定不同空气流量下进出口端的相关温度,计算α,关联出相关系数。
实验原理: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情况下,冷、热流体系通过固体壁面(传热元件)进行热量交换,称为间壁式换热。
如图(4-1)所示,间壁式传热过程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壁面对冷流体的对流传热所组成。
达到传热稳定时,有()()()()m m W M W p p t KA t t A T T A t t c m T T c m Q ∆=-=-=-=-=221112222111αα (4-1) 热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4—2)计算, ()()()22112211ln W W W W m W T T T T T T T T T T -----=- (4-2)式中:T W 1 -热流体进口处热流体侧的壁面温度,℃;T W 2 -热流体出口处热流体侧的壁面温度,℃。
固体壁面与冷流体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4—3)计算,()()()22112211lnt t t t t t t t t t W W W W m W-----=- (4-3)式中:t W 1 - 冷流体进口处冷流体侧的壁面温度,℃;t W 2 - 冷流体出口处冷流体侧的壁面温度,℃。
热、冷流体间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4—4)计算,()()12211221m t T t T ln t T t T t -----=∆ (4-4)当在套管式间壁换热器中,环隙通以水蒸气,内管管内通以冷空气或水进行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时,则由式(4-1)得内管内壁面与冷空气或水的对流传热系数,()()MW p t t A t t c m --=212222α(4-5)实验中测定紫铜管的壁温t w1、t w2;冷空气或水的进出口温度t 1、t 2;实验用紫铜管的长度l 、内径d 2,l d A 22π=;和冷流体的质量流量,即可计算α2。
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及数据、答案

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一、实验目的⒈通过对空气—水蒸气光滑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α1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 m Pr0.4中常数A、m的值。
⒉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纹管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Nu=BRe m中常数B、m的值和强化比Nu/Nu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二、实验装置本实验设备由两组黄铜管(其中一组为光滑管,另一组为波纹管)组成平行的两组套管换热器,内管为紫铜材质,外管为不锈钢管,两端用不锈钢法兰固定。
空气由旋涡气泵吹出,由旁路调节阀调节,经孔板流量计,由支路控制阀选择不同的支路进入换热器。
管程蒸汽由加热釜发生后自然上升,经支路控制阀选择逆流进入换热器壳程,其冷凝放出热量通过黄铜管壁被传递到管内流动的空气,达到逆流换热的效果。
饱和蒸汽由配套的电加热蒸汽发生器产生。
该实验流程图如图1所示,其主要参数见表1。
表1 实验装置结构参数化工原理实验对流传热实验3图1 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装置流程图孔板流量计测量空气流量空气压力蒸汽压力空气入口温度蒸汽温度空气出口温度1— 光滑套管换热器;2—螺纹管的强化套管换热器;3—蒸汽发生器;4—旋涡气泵; 5—旁路调节阀;6—孔板流量计;7、8、9—空气支路控制阀;10、11—蒸汽支路控制阀;12、13—蒸汽放空口; 15—放水口;14—液位计;16—加水口;三、实验内容1、光滑管①测定6~8个不同流速下光滑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1。
②对 α1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ARe m 中常数A 、m 的值。
2、波纹管①测定6~8个不同流速下波纹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1。
②对 α1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BRe m 中常数B 、m 的值。
四、实验原理1.准数关联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很多,根据因次分析得到的对流传热的准数关联为: Nu=CRe m Pr n Gr l(1)式中C 、m 、n 、l 为待定参数。
空气-水蒸气对流给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课程名称 化工原理二.实验项目名称 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 三、实验目的和要求1、了解间壁式传热元件,掌握给热系数测定的实验方法。
2、掌握热电阻测温的方法,观察水蒸气在水平管外壁上的冷凝现象。
3、学会给热系数测定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了解影响给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四.实验内容和原理实验内容:测定不同空气流量下进出口端的相关温度,计算α,关联出相关系数。
实验原理: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情况下,冷、热流体系通过固体壁面(传热元件)进行热量交换,称为间壁式换热。
如图(4-1)所示,间壁式传热过程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壁面对冷流体的对流传热所组成。
达到传热稳定时,有()()()()m m W M W p p t KA t t A T T A t t c m T T c m Q ∆=-=-=-=-=221112222111αα (4-1)热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4—2)计算,()()()22112211ln W W W W m W T T T T T T T T T T -----=- (4-2)式中:T W 1 -热流体进口处热流体侧的壁面温度,℃;T W 2 -热流体出口处热流体侧的壁面温度,℃。
固体壁面与冷流体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4—3)计算,()()()22112211ln t t tt t t t t t t W W W W m W-----=- (4-3)δ TT W t Wt图4-1间壁式传热过程示意图式中:t W 1 - 冷流体进口处冷流体侧的壁面温度,℃;t W 2 - 冷流体出口处冷流体侧的壁面温度,℃。
热、冷流体间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4—4)计算,()()12211221m t T t T lnt T t T t -----=∆ (4-4)当在套管式间壁换热器中,环隙通以水蒸气,内管管内通以冷空气或水进行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时,则由式(4-1)得内管内壁面与冷空气或水的对流传热系数,()()MW p t t A t t c m --=212222α (4-5)实验中测定紫铜管的壁温t w1、t w2;冷空气或水的进出口温度t 1、t 2;实验用紫铜管的长度l 、内径d 2,l d A 22π=;和冷流体的质量流量,即可计算α2。
空气-水蒸气对流给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空气-水蒸气对流给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测定空气-水蒸气对流给热系数。
实验原理:空气-水蒸气对流给热系数是指在给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对流热流量。
在实际应用中,了解对流给热系数的大小对于设计和优化热传递设备非常重要。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包括一个加热管、一个水槽以及一个温度计。
通过控制加热管的电压和水槽的温度,可以得到不同的条件下空气-水蒸气对流的热传递情况。
实验步骤:
1. 将实验装置准备好,确保加热管和温度计的位置正确。
2. 首先将加热管的电压调整到一个固定值,记录加热管上的电压和电流。
3. 启动水槽并将水温调整到一个适当的温度。
4. 将温度计放置在实验装置中,记录下来水的初始温度。
5. 开始记录时间和温度,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温度值。
6. 进行多组实验,每组实验可以改变加热管的电压或者水槽的温度,以得到不同的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处理:
1. 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
2.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温度-时间曲线。
3. 计算出空气-水蒸气对流的热传递系数。
4. 对不同实验条件下得到的热传递系数进行比较和分析。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的空气-水蒸气对流给热系数为X(单位)。
实验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在给定的实验条件下,空气-水
蒸气对流给热系数为X,说明X。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测定得到空气-水蒸气对流给热系数为X(单位),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为相关热传递设备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空气水蒸气对流给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课程名称 化工原理二.实验项目名称 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 三、实验目的和要求1、了解间壁式传热元件,掌握给热系数测定的实验方法。
2、掌握热电阻测温的方法,观察水蒸气在水平管外壁上的冷凝现象。
3、学会给热系数测定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了解影响给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四.实验内容和原理实验内容:测定不同空气流量下进出口端的相关温度,计算?,关联出相关系数。
实验原理: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情况下,冷、热流体系通过固体壁面(传热元件)进行热量交换,称为间壁式换热。
如图(4-1)所示,间壁式传热过程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壁面对冷流体的对流传热所组成。
达到传热稳定时,有()()()()m m W M W p p t KA t t A T T A t t c m T T c m Q ∆=-=-=-=-=221112222111αα (4-1) 热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4—2)计算, ()()()22112211ln W W W W m W T T T T T T T T T T -----=-(4-2)式中:T W 1 -热流体进口处热流体侧的壁面温度,℃;T W 2 -热流体出口处热流体侧的壁面温度,℃。
固体壁面与冷流体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4—3)计算,()()()22112211ln t t t t t t t t t t W W W W m W -----=-(4-3)式中:t W 1 - 冷流体进口处冷流体侧的壁面温度,℃;t W 2 - 冷流体出口处冷流体侧的壁面温度,℃。
热、冷流体间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4—4)计算,()()12211221m t T t T ln t T t T t -----=∆(4-4)当在套管式间壁换热器中,环隙通以水蒸气,内管管内通以冷空气或水进行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时,则由式(4-1)得内管内壁面与冷空气或水的对流传热系数,()()MW p t t A t t c m --=212222α(4-5)实验中测定紫铜管的壁温t w1、t w2;冷空气或水的进出口温度t 1、t 2;实验用紫铜管的长度l 、内径d 2,l d A 22π=;和冷流体的质量流量,即可计算?2。
空气-蒸汽给热系数测定实验 实验报告

浙江科技学院实验报告化工原理课程名称:学院:专业班:姓名:学号:同组人员:实验时间:年月日指导教师:一、实验课程名称:化工原理二、实验项目名称: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 三、实验目的和要求:1、 了解间壁式传热元件,掌握给热系数测定的实验方法。
2、 掌握热电阻测温的方法,观察水蒸气在水平管外壁上的冷凝现象。
3、 学会给热系数测定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了解影响给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四、实验内容和原理实验内容:测定不同空气流量下进出口端的相关温度,计算α,关联出相关系数。
实验原理: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情况下,冷、热流体系通过固体壁面(传热元件)进行热量交换,称为间壁式换热。
如图(4-1)所示,间壁式传热过程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壁面对冷流体的对流传热所组成。
达到传热稳定时,有()()()()m m W M W p p t KA t t A T T A t t c m T T c m Q ∆=-=-=-=-=221112222111αα(4-1)热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4—2)计算,()()()22112211lnW W W W m W T T T T T T T T T T -----=- (4-2)式中:T W 1 -热流体进口处热流体侧的壁面温度,℃;T W 2 -热流体出口处热流体侧的壁面温度,℃。
固体壁面与冷流体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4—3)计算,()()()22112211lnt t t t t t t t t t W W W W m W -----=- (4-3)式中:t W 1 - 冷流体进口处冷流体侧的壁面温度,℃;t W 2 - 冷流体出口处冷流体侧的壁面温度,℃。
热、冷流体间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4—4)计算,Tt图4-1间壁式传热过程示意图()()12211221m t T t T ln t T t T t -----=∆ (4-4)当在套管式间壁换热器中,环隙通以水蒸气,内管管内通以冷空气或水进行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时,则由式(4-1)得内管内壁面与冷空气或水的对流传热系数,()()MW p t t A t t c m --=212222α (4-5)实验中测定紫铜管的壁温t w1、t w2;冷空气或水的进出口温度t 1、t 2;实验用紫铜管的长度l 、内径d 2,l d A 22π=;和冷流体的质量流量,即可计算α2。
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篇一: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及数据、答案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一、实验目的⒈通过对空气—水蒸气光滑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α1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mpr0.4中常数A、m的值。
⒉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纹管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nu=bRem中常数b、m的值和强化比nu/nu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二、实验装置本实验设备由两组黄铜管(其中一组为光滑管,另一组为波纹管)组成平行的两组套管换热器,内管为紫铜材质,外管为不锈钢管,两端用不锈钢法兰固定。
空气由旋涡气泵吹出,由旁路调节阀调节,经孔板流量计,由支路控制阀选择不同的支路进入换热器。
管程蒸汽由加热釜发生后自然上升,经支路控制阀选择逆流进入换热器壳程,其冷凝放出热量通过黄铜管壁被传递到管内流动的空气,达到逆流换热的效果。
饱和蒸汽由配套的电加热蒸汽发生器产生。
该实验流程图如图1所示,其主要参数见表1。
表1实验装置结构参数12蒸汽压力空气压力图1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装置流程图1—光滑套管换热器;2—螺纹管的强化套管换热器;3—蒸汽发生器;4—旋涡气泵;35—旁路调节阀;6—孔板流量计;7、8、9—空气支路控制阀;10、11—蒸汽支路控制阀;12、13—蒸汽放空口;15—放水口;14—液位计;16—加水口;三、实验内容1、光滑管①测定6~8个不同流速下光滑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1。
②对α1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ARem 中常数A、m的值。
2、波纹管①测定6~8个不同流速下波纹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1。
②对α1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bRem 中常数b、m的值。
四、实验原理1.准数关联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很多,根据因次分析得到的对流传热的准数关联为:nu=cRemprngrl式中c、m、n、l为待定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一、实验目的⒈通过对空气—水蒸气光滑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α1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 m Pr0.4中常数A、m的值。
⒉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纹管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Nu=BRe m中常数B、m的值和强化比Nu/Nu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二、实验装置本实验设备由两组黄铜管(其中一组为光滑管,另一组为波纹管)组成平行的两组套管换热器,内管为紫铜材质,外管为不锈钢管,两端用不锈钢法兰固定。
空气由旋涡气泵吹出,由旁路调节阀调节,经孔板流量计,由支路控制阀选择不同的支路进入换热器。
管程蒸汽由加热釜发生后自然上升,经支路控制阀选择逆流进入换热器壳程,其冷凝放出热量通过黄铜管壁被传递到管内流动的空气,达到逆流换热的效果。
饱和蒸汽由配套的电加热蒸汽发生器产生。
该实验流程图如图1所示,其主要参数见表1。
表1 实验装置结构参数图1 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装置流程图1— 光滑套管换热器;2—螺纹管的强化套管换热器;3—蒸汽发生器;4—旋涡气泵; 5—旁路调节阀;6—孔板流量计;7、8、9—空气支路控制阀;10、11—蒸汽支路控制阀;12、13—蒸汽放空口; 15—放水口;14—液位计;16—加水口;孔板流量计测量空气流量空气压力蒸汽压力空气入口温度蒸汽温度空气出口温度三、实验内容1、光滑管①测定6~8个不同流速下光滑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1。
②对 α1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ARe m中常数A 、m 的值。
2、波纹管①测定6~8个不同流速下波纹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1。
②对 α1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BRe m 中常数B 、m 的值。
四、实验原理1.准数关联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很多,根据因次分析得到的对流传热的准数关联为: Nu=CRe mPr nGrl(1)式中C 、m 、n 、l 为待定参数。
参加传热的流体、流态及温度等不同,待定参数不同。
目前,只能通过实验来确定特定范围的参数。
本实验是测定空气在圆管内作强制对流时的对流传热系数。
因此,可以忽略自然对流对传热膜系数的影响,则Gr 为常数。
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Pr 可视为常数。
所以,准数关联式(1)可写成Nu =CRem(2)待定参数C 和m 可通过实验测定蒸汽、空气的有关数据后,对式(2)取对数,回归求得直线斜率和截距。
2.传热量计算努塞尔数Nu 或α1无法直接用实验测定,只能测定相关的参数并通过计算求得。
当通过套管环隙的饱和蒸汽与冷凝壁面接触后,蒸汽将放出冷凝潜热,冷凝成水,热量通过间壁传递给套管内的空气,使空气的温度升高,空气从管的末端排出管外,传递的热量由(3)式计算。
Re4du V d ρρπμμ==其中: , 500.02826W/(m.K)dNu αλλ==℃时,空气的导热系数Remc dαλ=因此:Q =W e c pc (t 2-t 1)= V ρ1c pc (t 2-t 1) (3)根据热传递速率Q =KS Δt m(4) 所以 KS Δt m =V ρ1c pc (t 2-t 1)(5)式中:Q ——换热器的热负荷(即传热速率),kJ /s ; We ——冷流体的质量流量,kg /s ; V ——冷流体(空气)的体积流量,m 3/s ; ρ1一冷流体(空气)的密度,kg /m 3; K ——换热器总传热系数,W/(m 2·℃);C pc 一一冷流体(空气)的平均比定压热容,kJ/(kg ·K ); S ——传热面积,m 2;Δt m ——蒸汽与空气的对数平均温度差,℃。
空气的流量及两种流体的温度等可以通过各种测量仪表测得。
综合上面各式即可算出传热总系数K 。
3.传热膜系数的计算当传热面为平壁或者当管壁很薄时,总的传热阻力和传热分阻力的关系可表示为:1211b 1(6)K αλα=++式中:αl ——空气在圆管中强制对流的传热膜系数,W /(m 2·℃); α2——蒸汽冷凝时的传热膜系数,W /(m 2·℃)。
当管壁热阻可以忽略(内管为黄铜管而且壁厚b 较薄,黄铜导热系数λ比较大)时,1211111K ααα≈+≈ (7)蒸汽冷凝传热膜系数远远大于空气传热膜系数,则K ≈α1。
因此,只要在实验中测得冷、热流体的温度及空气的体积流量,即可通过热衡算求出套管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K 值,由此求得空气传热膜系数α1。
4.努塞尔数和雷诺数的计算1112du dV V Re (8)d d 44ρρρππμμμ===121V c ()d Kd Nu (9)pc mt t d S t ραλλλ-===∆式中:λ——空气导热系数,W /(m ·℃); μ一空气的粘度,Pa ·s ;d ——套管换热器的内管平均直径,m ; ρ1——进口温度t 1时的空气密度,kg /m 3。
由于热阻主要集中在空气一侧,本实验的传热面积S 取管子的内表面较为合理,即 S =πdl 本装置d=0.0178 m ,l=1.327m 。
5.空气流量和密度的计算 空气密度ρ1可按理想气体计算:式中:p a ——当地大气压,Pa ;t ——孔板流量计前空气温度,℃,可取t=t 1;空气的流量由 1/4喷嘴流量计测量,合并常数后,空气的体积流量可由(11)式计算11ρRC V = (11)式中:C 0——合并整理的流量系数,其值为C 0=0.001233; R ——喷嘴流量计的压差计示值,mmH 2O 。
V 1——空气的体积流量,m 3/s 。
五、实验操作1.实验前的准备(1)向电加热釜加水至液位计上端红线处。
(2)检查空气流量旁路调节阀是否全开。
(3)检查普通管支路各控制阀是否已打开,保证蒸汽和空气管路的畅通。
(4)接通电源总闸,设定加热电压,启动电热锅炉开关,开始加热。
2.实验开始(1)当蒸汽压力稳定后,启动旋涡气泵并运行一段时间,保证实验开始时空气入口温12731.29(10)101330273pP tρ=⨯+度1t (℃)稳定。
(2)调节空气流量旁路阀的开度或主阀开度,使孔板流量计的压差计读数为所需的空气流量值。
(3)稳定5-8分钟左右读取压差计读数,读取空气入口、出口的温度值1t 、2t (温度测量可采用热电偶或温度计)、空气压力值p 1、空气入、出口之间压力差p 2、蒸汽温度值t 3及压力值p 3,孔板流量计读数p 4。
(4)调节空气流量,重复(3)与(4)共测6-10组数据(注意:在空气入、出口之间压力差p 2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可分为6-10段)。
(5)实验过程,要尽可能保证蒸汽温度或压力稳定,在蒸汽锅炉加热过程(蒸汽温度或压力变化较大)不要记录数据。
3.实验结束(1)关闭加热器开关。
(2)过5分钟后关闭鼓风机,并将旁路阀全开。
(3)切断总电源。
六、实验注意事项1、检查蒸汽加热釜中的水位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特别是每个实验结束后,进行下一实验之前,如果发现水位过低,应及时补给水量。
2、必须保证蒸汽上升管线的畅通。
在转换支路时,应先开启需要的支路阀,再关闭另一侧,且开启和关闭控制阀必须缓慢,防止管线截断或蒸汽压力过大突然喷出。
3、必须保证空气管线的畅通。
即在接通风机电源之前,三个空气支路控制阀之一和旁路调节阀(见图1所示)必须全开。
在转换支路时,应先关闭风机电源,然后开启和关闭控制阀。
4、调节流量后,应至少稳定5~10分钟后读取实验数据。
5、套管换热器中积累的热水要及时放掉,以免影响蒸汽传热。
七、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误差分析:1.迪图斯-贝尔特公式有条件范围,而实验数据并非全在其适用范围内,用此公式算出的Nu’和α2’误差就可能较大。
2.实验时,等待时间不足,导致数据未稳定时就记录了。
冷流体给热系数的准数式:Nu/Pr0.4=APr mln(Nu/Pr0.4)=lnA+m ln(Re)lnA=-7.9273 ,A=0.0256 m=1.2124 另附上原始实验数据:4、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
从图像中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来看,实验数据结果不是很准确,特别是螺纹管。
产生误差的来源很多,读数不稳定、换热器保温效果差、换热器使用久了,污垢较厚,热流量值下降等都使结果有一定的偏差。
而且在处理数据时,采用很多近似处理,而实际实验时很多的条件并不稳定。
在实验过程中采用改变空气流量来调节,但是在改变空气流量的同时,其他的数据也会改变,比如说空气出口温度,而且在改变的过程中,要经过一段时间空气出口温度才会稳定,而我们测定的温度一定要是这个稳定的温度,所以在测定中没有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导致测定的温度不是稳定的温度,所以实验时要注意等待五到十分钟待数据比较稳定时,这样实验结果就比较准确。
八、思考题(1)影响传热膜系数的因素有哪些?答:膜的厚度,液体的物性,以及压力温度。
还有材料的分子结构及其化学成份、材料重度、材料湿度状况和温度状况。
(2)在蒸气冷凝时,若存在不凝性气体,你认为将会有什么影响?应该采取什么措施?答:对换热系数影响很大,一般想办法除去,比如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均陪伴真空泵,其作用就是及时排除系统内的不凝性气体。
1)会由于空气中含有水分造成冰堵。
冰堵不单使制冷效率下降。
而且会导致系统停机。
压力不断降低,还会损坏压缩机。
2)空气混入压缩腔,由于空气中含有不凝性气体,如氮气。
这些不凝性气体会减少制冷剂的循环量,使制冷量降低。
3)并且不凝性气体会滞留在冷凝器的上部管路内,致使实际冷凝面积减小,冷凝负荷增大,冷凝压力升高,从而制冷量会降低。
(3)蒸气冷凝后,将产生冷凝水,如冷凝水不能放出,累积后淹埋加热铜管,你认为将会有什么影响?应该采取什么措施?答:1)会由于空气中含有水分造成冰堵。
冰堵不单使制冷效率下降。
而且会导致系统停机。
压力不断降低,还会损坏压缩机。
2)空气混入压缩腔,由于空气中含有不凝性气体,如氮气。
这些不凝性气体会减少制冷剂的循环量,使制冷量降低。
3)并且不凝性气体会滞留在冷凝器的上部管路内,致使实际冷凝面积减小,冷凝负荷增大,冷凝压力升高,从而制冷量会降低。
(4)本实验中所测定的壁面温度是靠近蒸气侧的温度,还是接近空气侧的温度?为什么?答:壁面温度是靠近蒸汽温度。
应为壁面温度接近于对流传热系数大的一侧的温度,而在实验过程中是以1211111K ααα≈+≈,所以21αα〈,所以壁面温度接近于蒸汽温度。
(5)在实验中有哪些因素影响实验的稳定性?答:空气和蒸汽的流向,冷凝水不及时排走,蒸汽冷凝过程中,存在不冷凝气体,对传热的有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