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冷镦钢盘条中珠光体类型组织的区分和判定

合集下载

钢的热处理组织分析判断方法

钢的热处理组织分析判断方法

钢的热处理组织分析判断方法一、观察方法:1.观察组织组成物和种类钢热处理后,根据热处理种类和材料的不一样,组织组成物可能是一种或多种。

如马氏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单一珠光体,单一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铁素体+马氏体+碳化物等等。

金相观察时,首先要判断被观察组织中有几种组织组成物,是单一组成物,还是两种或多种组成物。

在组织组成物中,某一组成物可以是单一相,如铁素体或奥氏体等单相;也可以是两相或多相混合组成或化合物,如珠光体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各种碳化物等。

不同的组成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利用这些特征可以快速的识别:不同的组成物受溶液浸蚀的程度不同,使得其在金相显微镜下具有不同的明暗程度或不同的色彩差;不同组成物形成的先后顺序不一样,其形态也不一样,最先形成的总是从奥氏体晶界开始形核;各组成物形成的原理不一样,形态也有差异。

通过这些就可以判别被观察物的组成种类。

大多数情况下,能够观察到几种不同明暗程度或几种形态不同的部份,就可以判定有几种组成物。

2.观察形态组织组成物的形态是我们判别组成物的极其重要的依据之一。

一些特定组织具有极显著的特征,如典型的珠光体具有层片状(或称指纹状)特征,一看就知道是珠光体;羽毛状物是上贝氏体。

白色的块状物不是铁素体就是奥氏体或碳化物,黑色针状物不是马氏体就是下贝氏体,沿晶分布的白色块状或针状肯定是铁素体或碳化物(渗碳体)两者之一等等。

要观察组织物是片状、针状、块状、颗粒状、条状、网状或者是其它什么形状。

有时,还要精细观察是单一相还是复合相。

在观察中要注意试样的浸蚀程度,只有合理的浸蚀,各种组织才会正确的显现出来,同时,制样也很关键,错误的制样可能导致对组成物的错误判断。

由于制样和浸蚀问题,导致的判断错误在新手中屡见不鲜。

在观察中还要注意,对于观察到的白色或黑色物,不要轻易就认为是一种组成物。

对于白色的可能是奥氏体或铁素体,更有可能是碳化物;对于黑色物,可能由于其极其细密,在常规倍数下观察根本无法分开。

珠光体的组织特征

珠光体的组织特征

珠光体的定义
严谨的定义:钢中的珠光体是共析铁素体和碳化物的 有机结合体。
(1)强调铁素体和碳化物的来源是共析分解产物; (2)所谓有机结合是指两相以界面相结合,在界面处原
子呈键合状态,两相以一定的位向关系相配合。
γ→α+ Fe3C
本教科书定义:共析碳钢加热奥氏体化后缓慢冷却, 在稍低于A1温度时奥氏体将分解为铁素体与渗碳体的 混合物,称为珠光体。
到团絮状,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片层结构。
差别:实质是一致的,只是S0不同,从而使性能有差别。
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
珠光体
索氏体
屈氏体
珠光体
光镜下形貌
电镜下形貌
索氏体
光镜形貌
电镜形貌
屈氏体
光镜形貌 电镜形貌
珠光体的片层间距大小主要取决于珠光体的 形成温度。 在连续冷却条件下,冷却速度愈大,珠光体 的形成温度愈低,即过冷度愈大,则片层间 距就愈小。 S0与ΔT有关,(ΔT↑则 S0↓) S0与γ 晶粒度和均匀性无关。
• 该式表示反应中的各相具有固定的成分, 而且反应是可逆的,依加热或冷却而定。
共析碳钢加热奥氏体化后缓慢冷却,在稍低于A1温度时奥氏体将分解为铁素体与渗 碳体的混合物,称为珠光体,其典型形态呈片状或层状。
片状珠光体的组织形态
S0
原奥氏体晶界
ααα
Fe3C Fe3C Fe3C Fe3C
(a) 珠光体片层间距
图9.16 T12钢珠光体片层间距与过冷度的关系
其原因是:由于形成温度降低,C原子的 扩散能力下降,不易进行较大距离的迁移,因 而只能形成片层间距较小的珠光体。
但片层间距减小,则使铁素体与渗碳体的 相界面积增大,即界面能增加,而这部分增加 的能量由增大过冷度所得到的化学自由能差来 提供。

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等定义特征与区别

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等定义特征与区别

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等定义特征与区别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等定义奥氏体定义: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特征:奥氏体是一般钢在高温下的组织,其存在有一定的温度和成分范围。

有些淬火钢能使部分奥氏体保留到室温,这种奥氏体称残留奥氏体。

奥氏体一般由等轴状的多边形晶粒组成,晶粒内有孪晶。

在加热转变刚刚结束时的奥氏体晶粒比较细小,晶粒边界呈不规则的弧形。

经过一段时间加热或保温,晶粒将长大,晶粒边界可趋向平直化。

铁碳相图中奥氏体是高温相,存在于临界点A1温度以上,是珠光体逆共析转变而成。

当钢中加入足够多的扩大奥氏体相区的化学元素时,Ni,Mn等,则可使奥氏体稳定在室温,如奥氏体钢。

铁素体定义: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特征: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出。

渗碳体定义: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特征:渗碳体不易受硝酸酒精溶液的腐蚀,在显微镜下呈白亮色,但受碱性苦味酸钠的腐蚀,在显微镜下呈黑色。

渗碳体的显微组织形态很多,在钢和铸铁中与其他相共存时呈片状、粒状、网状或板状。

在液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m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铁碳合金冷却到Ar1以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薄片状珠光体定义: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特征: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

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

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

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

钢材中的各种组织与性能

钢材中的各种组织与性能

钢材中的各种组织与性能以下是共析钢的各种组织与性能。

一、珠光体1、珠光体(P):650℃~727℃等温冷却,片间距约0.3μm,硬度10~20HRC。

2、索氏体(S):600℃~650℃等温冷却,片间距0.1~0.3μm,硬度20~30HRC。

3、托氏体(T):550℃~600℃等温冷却,片间距约0.1μm,硬度30~40HRC。

珠光体的片间距越小,硬度越高,塑性与韧性越好。

它是我们日常工作中最易得到的有实用价值的组织。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大部分钢材处理中需要在550℃~700℃等温退火的原因。

二、贝氏体1、上贝氏体:共析钢上贝氏体的形成温度为350℃~550℃。

上贝氏体的力学性能很差,脆性很大,强度也很低,基本上没有实用价值。

2、下贝氏体:共析钢上贝氏体的形成温度为~350℃,在马氏体形成温度附近。

下贝氏体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还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具有较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

不过因为其形成温度较窄,不适宜单批次大量工件的热处理加工。

所以现在大都用添加合金元素的办法来得到下贝氏体钢材。

我国的Mn-B系贝氏体钢研究和应用方面居于世界前列。

三、马氏体1、板条马氏体:C<0.25%,亦称为低碳马氏体。

板条马氏体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韧性和塑性。

故近年来,生产中已日益广泛地采用低碳钢和低合金钢进行直接淬火的热处理工艺。

2、片状马氏体:C>1.0%,亦称为高碳马氏体。

片状马氏体内应力高,存在孪晶结构,并常伴生有显微裂纹,这些显微裂纹是极有害的,因此片状马氏体硬而脆,塑性和韧性也都较差。

3、隐晶马氏体:隐晶马氏体是片状马氏体的一种,即最大马氏体片细小到在光学显微镜下都无法分辨的情况下。

隐晶马氏体具有一定的韧性,所以有时通过晶粒细化去得到隐晶马氏体。

马氏体中碳的含量越高,内应力越大。

这就是高碳钢在淬火时容易出现变形和裂纹的原因之一。

珠光体的概念及组织特征——珠光体转变研究之一

珠光体的概念及组织特征——珠光体转变研究之一
t r a n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f o r ma t i o n i s p r o p o s e d . Ke y wo r d s:p e a r l i t e;p e a r l i t e t r a ns f o r ma t i o n;a u s t e ni t e;l a me l l a r s pa c i ng;o r i e n t a t i o n r e l a t i o n

要 :重新认 识 钢 中各 类珠 光体 的 组织 形貌 具有 重要理 论 意义 和工程 应 用价值 。珠光 体 组 织 包括 经 典 的 片状 、 细 片状 、 极 细 片状珠 光体 组 织 ; 也 有 特殊 形 貌 的 珠光 体 , 如点状、 粒状、 球状、 柱状、 纤 维状 等 ; 还有碳 化 物 不规 则 形 态的类 珠光 体 以及 所谓 “ 相 间 沉 淀” 等 多种 组 织形 貌 。珠 光 体 的 片 间距 与过 冷度 呈非 线性 关 系。发现 珠 光体 组织 存在表 面浮 凸现 象 , 表 面浮 凸也具有 珠光 体组 织的形 貌特 征 。
i r r e g u l a r f o r m s i mi l a r t o p e a r l i t e a n d S O - c a l l e d “t h e i n t e ph r a s e p r e c i p i t a t e d s t uc r t u r e”. Th e v a r i a t i o n o f p e a r l i t e l a mi n a s p a c i n g wi t h s up e r c o o l i n g d e g r e e i s n o n l i n e a r .T he s u r f a c e r e l i e f p h e n o me n o n i s ou f n d i n p e a r l i t e,a n d i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 p e a r l i t e i n mo p ho r l o g y . Th e c o n c e p t o f p e a r l i t e i s c o r r e c t e d,a n d t h e n e w c o n c e p t o f t h e p e a r l i t e

国内外SCM435冷镦钢实物质量对比分析

国内外SCM435冷镦钢实物质量对比分析

国内外SCM435冷镦钢实物质量对比分析韩纪鹏;翟瑞银;黄宗泽【摘要】选取国内外两个厂家生产的SCM435冷镦钢盘条,对其内部质量和表面质量进行检测分析,找出他们的性能差异.国内盘条在化学成分控制、夹杂物控制、氧化铁皮厚度等方面与进口控制水平接近,但在冷镦性能、表面脱碳控制、偏析控制、组织控制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国内盘条组织以铁素体、索氏体和贝氏体为主,并含有少量马氏体;进口盘条则以铁素体和索氏体为主,含有少量珠光体.进口样品中A类夹杂物较多,国内盘条中B类夹杂物较多,且国内热轧盘条强度、显微硬度明显高于进口盘条.【期刊名称】《宝钢技术》【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5页(P34-37,67)【关键词】冷镦钢;盘条;脱碳;夹杂物【作者】韩纪鹏;翟瑞银;黄宗泽【作者单位】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上海201900;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上海201900;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上海2019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316.1+93SCM435合金冷镦钢广泛应用于10.9、12.9级高强、超高强级别的汽车螺栓产品,属于具有特殊要求的高级冷镦钢,对原料的内在和表面质量要求较高[1-3]。

国内冷镦钢产品与进口同级别产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通过对比国内外两家主要生产企业的冷镦钢盘条,对产品内在质量和表面质量进行分析,找出国内外盘条质量差异,可为国内冷镦钢盘条的质量改进、高附加值冷镦钢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选取国内外两家钢厂生产的SCM435冷镦钢盘条实物,在实验室进行化学成分、力学性能、显微硬度等分析。

1.1 化学成分各钢厂盘条的主要化学成分见表1。

各厂生产盘条化学成分控制较好,C、Si、P、Cr、Mo、Al、Ti的质量分数差别不大,进口Mn、Ca较国内盘条高,且进口盘条S的控制更好。

进口盘条应该是在精炼阶段采用Ca处理脱S,较好地控制S的含量,且通过提高Mn含量增加盘条强度,增强冷镦钢硬化效果。

冷镦钢的技术要求

冷镦钢的技术要求

冷镦钢的技术要求
冷镦钢盘条一般为低、中碳优质碳素结构钢和优质合金结构钢,用来冷镦
成型制造各种机械标准件和紧固件。

合格的冷镦钢线材盘条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化学成分
对于合金结构钢而言,O、P、S容易造成夹渣物,造成冷顶锻裂纹,所以
应以中下限为宜。

2、表面质量
冷镦钢盘条要求很严,尺寸公差为±0.15mm;不圆度≤0.10mm;表面裂纹、划痕最深≤0.07mm。

3、脱碳
冷镦钢盘条直径≤14mm,铁素体全脱碳层深度≤0.015mm,不完全脱碳层总深度≤0.10mm;直径16-24mm,铁素体全脱碳层深度≤0.02mm,不完全脱碳层总深度≤0.12mm;直径27-42mm,铁素体全脱碳层深度≤0.03mm,不完全脱碳层总深度≤0.15mm。

4、非金属夹杂
冷镦钢盘条要求B类夹杂物距表面2mm之内应不大于15μm。

B类和D类夹杂物一般控制在2级内。

5、金相组织
金相组织为铁素体+粒状珠光体。

理想的组织是珠光体晶粒大小相近并均匀地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

6、低倍组织
冷镦钢盘条低倍不应有缩孔、分层、白点、裂纹、气孔等缺陷,对中心疏松、方框偏析不允许大于2级。

7、晶粒度
10.9级以上螺栓晶粒度在7-8级较佳,保证成品强度外,其余级别冷锻钢线材的晶粒度可控制在5-7级。

8、冷镦性能
冷镦钢盘条的断面收缩率应不小于50%、屈强比应不大于70%,同时冷加工强化系数越低越好,这样不易产生加工硬化。

冷镦钢检验标准

冷镦钢检验标准

SWRCH35K冷镦钢盘条检验标准SWRCH35K冷镦钢牌号属于日标(JIS G3507-2005),在国标(GBT28906-2012)中牌号为ML35Mn,按使用状态属于调质型冷镦钢。

1.化学成分
表1 ML35Mn化学成分(参考国标)
2.力学性能
盘条一般不做力学性能检验。

如有需要,可由供需双方来确定。

参考值:抗拉强度≤620 MPa 断面收缩率≥45%。

3.冷顶锻
冷镦钢热轧盘条应进行1/2普通级冷顶锻实验。

冷顶锻实验不得出现裂纹。

冷顶锻性能分为:
高级……1/4;较高级……1/3;普通级……1/2。

4.非金属夹杂物
如有需要,可由供需双方来确定。

5.低倍组织
如有需要,可由供需双方来确定。

6.表面质量
盘条表面不得有裂缝、结疤、夹杂、耳子和折叠以及影响其他使用的缺陷。

盘条表面允许有深度不超过公差之半的个别划痕和麻点,
以及深度不超过0.1mm的个别发纹。

7.尺寸、外形及允许偏差
尺寸、外形及允许偏差应符合GB/T 14981—2009标准相应规定(B级),直径允许偏差为±0.25mm,不圆度要求≤0.4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中的珠光体类型组织(简称珠光体)一般包括片状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等三种,它们通常呈现层片状的结构。

在生产实践中如何明确辨别这三种组织确实还存在混乱和误区。

我们做了一些更为详细的工作,与大家共同探讨。

1、关于珠光体的基本概念1.1珠光体的片层间距冷镦钢盘条中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冷却到临界点A1以下时,将分解为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混合物,称为珠光体,缓冷所得的珠光体呈片状,称为片状珠光体。

片状珠光体中片层方向大致相同的区域称为珠光体团,在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以形成几个珠光体团。

珠光体团中相邻两片渗碳体(或铁素体)中心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珠光体的片间距。

片间距的大小主要决定于珠光体的形成温度,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的温度逐渐降低,亦即转变时的过冷度不断增大,则转变所得的珠光体片间距也不断减小。

一般所谓的片状珠光体的片间距约为150~450nm;索氏体的片间距约为80~150nm;在更低的温度下形成的片间距为30~80nm的珠光体在生产上被称为屈氏体。

珠光体类型的组织的具体形成温度区间是:珠光体是临界点A1~650℃;索氏体是650~600℃;屈氏体是600~550℃。

实际上,关于珠光体类型组织的片间距的数值也存在不同的划分,比如,有的文献中的数据是珠光体:大于0.4;索氏体:0.2~0.4;屈氏体:小于0.2;还有的是,粗珠光体:0.6~0.7;珠光体:0.35~0.5;索氏体:0.25~0.3。

也有人认为是:片层间距在0.1、0.25、0.6左右的珠光体类型组织分别为屈氏体、索氏体、片状珠光体。

对于珠光体层片间距区分范围的混乱,其实可以根据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来明确。

由于150nm对应着珠光体组织性能上的一个转折点,所以,有理由认为,一般所谓的片状珠光体的片间距约为150~450nm;索氏体的片间距约为80~150nm;屈氏体的片间距为30~80nm的划分是更为合理的。

1.2光学显微镜中的珠光体一般所谓的片状珠光体,是指在光学显微镜(通常是500倍观察条件)下能够明显分辨出片层的珠光体;如果珠光体的片间距小到光镜难以分辨时,这种细片状珠光体被称为索氏体。

实际上,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时,不论是索氏体还是在更低的温度下形成的屈氏体,都是层片状组织,只是片间距不同而已。

不同的文献对于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在分辨索氏体能力上的描述基本一致,在满足相应的数值孔径的基础上,认为400~500倍条件下,可以分辨片状珠光体,800~1000倍时可以分辨索氏体。

根据GB/T13298-1991标准,通常辨别珠光体、屈氏体是在500倍放大倍数下进行观察,近似的判定是:如果放大倍数500倍下,铁素体和渗碳体难以分辨就是索氏体型珠光体。

但是,对于在光学显微镜中根据是否能分辨出片层状的结构来区分片状珠光体与索氏体我们认为存在需要探讨的必要。

2、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珠光体这样最基本的组织形态,在生产实践中确实有时得不到重视,很少碰到需要明确一个显微镜视场中是否同时存在片状珠光体和索氏体及判定方式的问题。

但是,经常也会有师傅解释珠光体组织的时候,特别说明在一个视场中看到的不同层片间距的珠光体是由于形成的先后顺序不同,也就是形成温度的高低不同产生的层片间距的差异。

我们所知道的会涉及在生产检验中判定珠光体类型组织的场合除了在中碳钢盘条索氏体含量金相检测方法中需要判定组织中是否存在片状珠光体,确定索氏体含量的比例外,在灰铸铁金相中也涉及基体组织是索氏体还是片状珠光体的判定工作。

由于珠光体类型组织的常见性,肯定还有其它的生产场合需要涉及严格区分珠光体类型组织的时候,这需要作深入的研究才行。

3、片状珠光体与索氏体能否共存于一个显微镜视场中珠光体的片间距主要决定于形成温度,那么,在一个500倍的光学显微镜视场大小尺度范围的材料内部是否会存在不同的温度波动、梯度。

我们以DMI3000M型显微镜为例,其10倍目镜的视场大小是18cm。

那么,通常在500倍观察条件下观察视场所对应的实际物理尺寸大小是0.36mm直径的圆形区域。

而一般钢在奥氏体化的过程中不希望出现粗大的晶粒,晶粒度会控制在5~8级,相对应的平均直径大小在0.062~0.022mm,为此,珠光体团的尺度在30.0~10.0μm左右。

对于大截面尺寸紧固件,心部、表面由于散热条件的差异造成冷却速度的差异,形成一定的温度梯度,可以造成较大的温度差异,从而产生不同转变产物由表面到心部的连续分布是比较好的,也比较常见。

不过,一般这是在普通的尺寸范围内的现象。

如果具体到珠光体类型组织转变的冷却速度、转变温度范围来讲,再加上对于类似盘条等截面很小的紧固件时,在截面上的温度差异显然无法在显微镜视场大小的区域看到。

另外,从实际检测来说,在一个高倍(500倍)视场情况下一般会发现,可以分辨层片的珠光体和无法分辨层片的珠光体的空间分布是散乱、均匀分布的。

由此,如果简单地认为是存在不同类型的珠光体组织,那么,也就是认为同一个显微镜视场中是会呈现不同区域(间隔20μm左右)的温度存在高低起伏的状况,从而造成珠光体层片间距的差异。

4、同一视场中一类珠光体表现出不同层片间距的原因简单地说,珠光体的片间距存在一个真实层片间距和一个截面观察层片间距。

文献中也提到:在用金相法测量珠光体片间距时,由于样品表面与珠光体片层交截的角度不同,将使测出的片间距也不同,只有当样品的表面与珠光体片层垂直时,测得的才是片间距的真实值。

实际上,如果了解样品制备的基本原理及过程,并且了解斜面截切在研究表层金相组织中的作用的话,很好理解的是,在样品的某个磨面上我们所看到的珠光体组织的层片间距并不是准确的层片垂直片间距,而是与片层垂直方向有一定角度方向的截面观察层片间距,截面观察层片间距会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波动出现,甚至可以见到数倍于垂直片间距的截面观察片间距,这是明确的。

实际上,确实可以认为珠光体片的垂直片间距被放大了,不过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假象”那么简单。

完整地说,每个珠光体晶团层片的空间取向是任意的,一个样品是由众多的珠光体晶团构成的,晶团之间是无规则、无择优取向分布的。

一个金相磨面的取向也是任意的,截取珠光体晶团的角度也就是任意的,因而,不同位置珠光体晶团的截面片间距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5、光学显微镜视场中如何区分珠光体类型组织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是没有考虑到一定尺度内两种类型组织不可能出现的事实;其次,样品制备时截面对于层片间距的放大作用。

那么,珠光体类型的组织在光学显微镜中应该如何判定呢?这需要根据不同珠光体类型组织的垂直片间距并结合试样制备技术及实际使用的显微镜来具体说明。

以DMI3000M型显微镜的50倍物镜为例,其数值孔径是0.75,则,理论上的分辨能力是275P0.75=366.6nm=0.36μm(采用绿光,波长是550nm)。

由此,如果单从珠光体的垂直片间距来看,索氏体、屈氏体由于片间距过小,根本是无法区分层片结构的,而实际并非如此。

我们不能根据显微镜中是否能够观察到层片结构来区分片状珠光体与索氏体。

由于截面放大效应,我们所看到的珠光体类型组织的片间距基本都是大于真实垂直片间距的截面观察片间距。

那么,珠光体的垂直片间距被放大了多少,如何在光学显微镜中观察、分辨不同的珠光体类型组织呢?先看简单的,如果从一个显微镜视场角度来说,如果整个500倍视场内的珠光体层片都可以分辨,则真实层片间距在360nm以上,可以认为组织是片状珠光体。

而对于屈氏体,由于截面原因造成的片间距扩大的效果无助于在显微镜下分辨出其层片结构,光学显微镜对其层片结构的观察是无能为力的。

问题是,层片间距在150~360nm的珠光体与80~150nm的索氏体之间的辨别如何实现;特别是珠光体层片间距为150nm的时候,针对盘条钢的性能来讲是一个分水岭,能够明确显微镜中的明辨方式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定性地讲,对于冷镦钢盘条的材料,某个位置附近的多视场截面图像的采集,或多个相同冷却条件的不同位置采集的截面图像中,可以分辨层片结构部分的组织,与不可分辨层片结构部分的组织与比例关系,实际上对应于一定层片垂直间距的珠光体类型的组织。

反过来讲,一定层片垂直间距范围的珠光体类型组织对应于在一定的视场截面观察中可分辨部分与不可分辨部分的比例。

根据体视学原理可以知道,截面观察层片间距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波动出现的事实其实符合数理统计规律,在此不做精细的数学推导,我们参考有关文献进行粗略的定性说明。

文献中提到,进口冷镦钢盘条中的索氏体比例比较高,都在85%以上,且截面分布差异小,层片厚度均匀性好。

实际上,更准确地讲,应当是不可分辨层片组织部分占视场的面积比例在85%以上。

由此,我们可以粗略地认为,85%在此时就是一个分界,即,如果视场中的不可分辨部分在85%以上,组织就是索氏体,如果比例更高,说明索氏体的层片间距也在变小,造成不可以分辨层片部分的比例增大;如果比例偏小,则是属于片状珠光体范畴,偏离的越大,说明片状珠光体的层片间距也越大,造成可以分辨层片部分的比例增大。

另外,对于冷镦钢盘条来讲,心部位置的冷却速度最慢,因此,完全可以根据心部位置附近的组织中不可分辨部分组织的比例的高低,判定整个盘条截面上的组织分布规律,似乎没有必要特别在标准中选定其它截面上的位置。

6、结语一个显微镜视场中的珠光体类型组织应当是属于一个类型,片状珠光体,或是索氏体;其次,如果视场中存在不可分辨层片组织所占的比例超过85%,则视场中的所有组织属于索氏体;比例偏低,则是属于片状珠光体,此为一个简单判断方法。

另外,样品制备的好坏,是一切检验的起始,至关重要,不然会混淆组织类型的判定,切不可大意,否则,可分辨层片组织部分很可能产生不可分辨层片部分的观察效果。

本文版权所属标准件之都网,如需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内容,请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来源:标准件之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