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反思小说介绍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四)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四)

1、伤痕小说:指的是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主旨在于展示极左思潮对同一时期的中国人身心所造成的摧残。

发端于刘心武的《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的《伤痕》,蓬勃发展时间为1977——1980年之间,短篇小说成就最高。

2、反思小说:指的是1979年开始出现的对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文革”结束20年间的社会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和反省的小说。

“反思”小说的开始是以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的发表为标志。

反思小说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上、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了社会谬误上升到了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3、改革小说:指的是反映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所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的小说创作。

其滥觞之作是蒋子龙发表于1979年的《乔厂长上任计》,改革小说再次显示了中国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寻根小说:是指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向民族文化、历史积淀发掘为特征,以建树民族的新人格、新精神、新思维及审美体系为宗旨的小说创作潮流。

代表作: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张承志《北方的河》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有运用了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底蕴。

5、先锋小说:1985年前后出现的以个性化的感觉方式和独特的话语风格,致力于小说形式的实验小说创作潮流。

在小说中,作家们对故事和意义进行消解。

以话语欲望的表达颠覆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故事模式,以叙述官的设置来刺激读者的阅读期待,这些小说文本具有超前性自我。

代表作:马原《冈底斯的诱惑》、余华《现实一种》6、新写实小说:指的是以抽掉了启蒙意识和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写实手法,对1949年以后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进行客观叙述的小说。

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红楼梦第四章贾府家族的封建思维与宝玉的反思

红楼梦第四章贾府家族的封建思维与宝玉的反思

红楼梦第四章贾府家族的封建思维与宝玉的反思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经典小说,其中第四章描绘了贾府家族的封建思维以及宝玉对这种思维的反思。

通过这一章节,作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并呼吁人们应有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的能力。

在红楼梦中,贾府被描绘为一个世代繁荣的大家族,家族成员秉承着封建思维的传统观念。

男性成员被看作家族的中心,他们掌握着家族的权力和财富。

这种封建的男权思想使得女性成为家族中的附属品,她们的选择和发展空间受到严重限制。

这种不平等的家庭观念贯穿于整个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对女性的压迫。

贾府家族的家族观念也体现了封建思维。

贾府强调家族的荣誉和传统,要求家族成员始终维护家族尊严。

这种家族观念使得个体的需求和个性发展无法得到充分尊重,人们的自由和独立意志被束缚在了家族的范围内。

然而,宝玉作为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对贾府家族的封建思维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反思。

宝玉是一个敏感而聪明的年轻人,他对家族的权威和封建传统提出了质疑。

宝玉不认同家族的做法,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尊重和平等的待遇,无论男女老幼。

在与表姐黛玉的亲密交流中,宝玉表达了对封建家庭观念的质疑,并试图寻找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在小说中,封建社会的弊端被揭示得淋漓尽致。

封建家族的权力结构、男权思想以及对个体自由的限制,都是作者试图反思和批判的对象。

通过宝玉的角色,作者表达了对这种封建思维的不满和希望改变的愿望。

然而,这一反思并非简单的得出结论,而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宝玉在面对封建家族的压力时并不总是能够坚守初衷,他也犹豫和迷茫,这使他的角色更加真实和可信。

作者通过宝玉的经历,提示读者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寻求真理的勇气,尽管面对封建思维的困扰和阻碍。

红楼梦第四章贾府家族的封建思维与宝玉的反思,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弊端以及对其进行反思与批判的重要性。

通过宝玉的角色,作者表达了对封建家族观念的质疑和对个体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尽管宝玉在反思过程中经历了迷茫和犹豫,但这一过程向读者呼吁要有独立思考和探索真理的勇气。

第四章 反思小说..

第四章 反思小说..

作品一方面表现了革命对主人公的磨难;另
一方面又表现其九死不改其悔的革命热忱; 而主人公对革命的理解和宽容的姿态则更能 获得读者共鸣,打动人。这些其实都是王蒙 自己的精神经历和自传。 在艺术上,打破传统小说平面结构,以主人 公心理活动来结构作品,时空倒置、自由, 采用了意识流和蒙太奇表现手法,是一片心 理现实主义作品。
3、理想主义精神和历史理性主义态度。他既
执着于对自己青年时代革命理想信仰的坚定 追求,又不断地对这种理想主义及其实践过 程进行反思,指出它在实现上的艰难和前途 的光明,表现出对历史理性主义的认同。 4、历史感和沧桑感。“故国八千里,风云三 十年”,他的经历形成了其作品的风格。
《布礼》(1979)
中篇小说《布礼》可以看作是王蒙的精神自叙。主
人公钟亦成有着与王蒙几乎一样的经历:少年时代 就是个布尔什维克,1957年因发表诗歌被划为右派, 下放改造,在接踵而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饱受折磨 屈辱直到文革结束平反。小说一方面着重展示了钟 亦成在这一过程中痛苦裂变的心灵历程,表现了他 对这段历史的深切反思;另一方面贯穿始终的,又 表达了主人公对革命事业的信念和对理想的忠诚, 体现出王蒙一以贯之的理想主义激情。
二、知青反思小说
主要作品有《桑树坪记事》(朱晓平)、
《飘逝的花头巾》、《轱辘把胡同9号》 (陈建功)、《西望茅草地》(韩少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本次 列车终点》(王安忆)、《南方的岸》(孔 捷生)、《绿夜》(张承志)、《这是一片 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 等。
这部小说承续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即现代中
国的知识分子叙事,他将一般性的政治化反 思小说,上升到了文化反思与批判的主题, 使长篇小说创作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更大 的思想深度。但遗憾的是,这部小说在艺术 结构与叙述方式上还显得粗糙,历史与人的 命运的描写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戏剧性效果, 与《围城》等前代作家的作品比较起来,还 是略显逊色。但显示了王蒙文化反思的力度。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反思-教案教学设计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反思-教案教学设计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反思-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反思1.1 教学目标: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主题和情节。

分析汤姆·索亚的性格特点和他所代表的社会意义。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

1.2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反思教学资源的利用是否充分且恰当。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反思2.1 教学内容:介绍《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马克·吐温及其背景。

分析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主要事件。

探讨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社会背景。

2.2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内容是否与教学目标相符合。

反思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反思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生动有趣且具有启发性。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反思3.1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

使用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利用多媒体资源和文化背景资料辅助教学。

3.2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反思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是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思4.1 教学评估:使用阅读理解测试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收集学生的反馈和评价。

4.2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评估的方式是否全面且公正。

反思教学评估的结果是否与教学目标相符合。

反思教学评估的反馈是否及时且具有指导意义。

第五章:教学改进与反思5.1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评估的结果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以提高教学效果。

与同事交流和分享教学经验和改进措施。

5.2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改进措施是否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反思教学改进的实施过程是否顺利且具有持续性。

反思教学改进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反思6.1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电影或戏剧改编欣赏,对比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差异。

小说知识点总结大全

小说知识点总结大全

小说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章小说的定义和特点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是指用一定的篇幅、人物、情节、环境和语言方式来表现生活和艺术形象的作品。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小说的虚构性: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文学作品,通过作者的想象和创造,营造出一种虚拟的情境和人物形象。

2. 小说的叙事性:小说是通过叙事的方式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叙述。

3. 小说的综合性: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融合了叙事、描写、对话、心理描写等多种文学手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4. 小说的真实性: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通常会以真实的生活为原型,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生活。

第二章小说的分类小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小说分类包括:1. 根据题材可分为爱情小说、侦探小说、历史小说、武侠小说、科幻小说、军事小说等。

2. 根据叙事方式可分为实事小说和虚构小说。

实事小说以真实的事件为原型,虚构小说则是完全虚构的作品。

3. 根据受众和用途可分为儿童小说、青少年小说、成人小说、文学小说、通俗小说等。

4. 根据体裁和风格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杂文等。

第三章小说创作的基本要素小说的创作涉及到多个方面的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和语言等。

1. 人物:小说的人物是故事的主体,是故事情节的承载者。

人物包括主角、配角和群众等,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经历、动机、行为等都需要塑造得丰富有趣。

2. 情节:情节是小说的骨架,是整个故事的发展线索。

情节包括起承转合、高潮和结局等部分,需要有合理的布局和连贯的串联。

3. 环境:环境是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包括时间、地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

环境的描述要栩栩如生,能够烘托故事的氛围和气氛。

4. 语言:语言是传达故事的工具,要求用词准确、表达生动。

语言还包括对话和描写等方面,要求幽默风趣、流畅生动。

第四章小说的写作技巧小说的写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下面列举几点小说写作的技巧和方法:1. 熟悉作品风格:要学会熟悉小说的不同风格,包括写实派、浪漫派、幻想派、自然派、现代派等,各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技巧和手法。

实践的性教育课小说

实践的性教育课小说

第一章:初识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安静的教室里,几只蝴蝶在窗前翩翩起舞。

今天是星期五,学生们都显得有些兴奋,因为今天下午有一节特别的课程——性教育课。

“同学们,请大家安静一下。

”班主任王老师站在讲台上,笑容满面,“今天我们请来了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李老师,她将为大家带来一节性教育课。

”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学生们的好奇心被勾起。

李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她的笑容总是能让学生感到温暖和安心。

“首先,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性?”李老师的声音温柔而有力,她环顾四周,看到了一张张充满好奇的脸。

“性,是生命的一种奇妙现象,是人类的自然属性。

”李老师开始讲解,“它不仅仅是生理现象,更是一种情感和文化的体现。

”学生们开始交头接耳,有的脸上露出羞涩的神情,有的则兴奋地讨论着。

“好的,接下来,我会给大家发放一些资料,请大家认真阅读。

”李老师从讲台抽屉里拿出了一叠资料,分发给了每个学生。

资料上详细介绍了人体的生殖系统,包括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们开始翻阅,有的学生甚至拿出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

第二章:探索“接下来,我想请大家谈谈自己对性的认识。

”李老师放下资料,鼓励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性是很神秘的。

”一个女生小声说道,“我妈妈说,女孩子要学会保护自己。

”“我也觉得性很神奇。

”一个男生兴奋地说,“我爸爸说,男人要勇敢地承担责任。

”李老师微笑着点头,她知道,这是学生们对性最初的探索。

“那么,大家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吗?”李老师继续问道。

“我知道,要穿衣服,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走。

”一个女生回答道。

“对,还有,要学会拒绝。

”另一个男生补充道。

李老师满意地点头,她知道,这是性教育的重要一环。

第三章:实践接下来的环节是实践操作,李老师带领学生们来到了学校的生物实验室。

“今天,我们将通过模型来了解男性和女性的生殖系统。

”李老师打开实验室的门,引领学生们进入。

实验室里摆满了各种人体模型,学生们围在一起,好奇地观察着。

反思小说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反思小说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反思小说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反思小说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在文学的世界中,小说是一种以故事情节为核心的虚构作品,通过叙事方式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和情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说逐渐演变出多个流派和分类,其中之一便是反思小说。

那么,反思小说究竟是什么意思?它与其他类型的小说有何不同?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对反思小说加以解释和分析。

首先,反思小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社会、人性和历史的反思来探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与一般的小说相比,反思小说更加强调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批判。

它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事件情节的展开,揭示出社会的矛盾、冲突和不公,以此引发读者对现实情况的思考和反思。

其次,反思小说与其他类型的小说在主题和叙事方式上有所不同。

一般的小说往往以故事情节为主线,注重情节的曲折和人物关系的发展,力求给读者带来一种愉悦和乐趣。

而反思小说则更注重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和批判,它关注的不仅是单一人物的命运,更关注社会结构、意识形态以及人性的种种表现。

反思小说的叙事方式往往更加沉重、严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度的分析来唤起读者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反思。

此外,反思小说是一种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学作品。

它可以通过戏剧化的手法展示社会的黑暗面,让人们认识到存在于生活中的不公和不平等。

反思小说不仅具有娱乐性,更可透过文学的力量激发人们关注社会问题、追求公正与正义的热情。

与此同时,反思小说也挑战传统的思考方式,鼓励人们开放心灵,审视现实,以理性的眼光思考人类的历史和未来。

在当今社会,反思小说的意义十分重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和多元化的世界中,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对现实的认知也变得更加模糊不清。

而反思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更能够唤起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它以独特的方式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想,促使人们对自身和社会进行反思,进而积极参与和改变现实。

总之,反思小说是一种以对社会、人性和历史的反思为主旨的特殊类型的文学作品。

14.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

14.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
“伤痕小说”的出现在政治上也很有意义。它对于人们深刻认识“文革”,继 而彻底否定“文革”,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5、代表作品简析 《伤痕》(卢新华):小说从母女感情亦即中国人最为传统的伦理情感角度入手, 揭露了“文革”给无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主要写了封 建“血统论”对一代青年人的巨大伤害。 (王晓华、苏小林) “虽然孩子身上没有像我挨过那么多‘四人帮’的皮鞭,但我知道,孩子心上的伤痕 也许比我还深得多。” “亲爱的妈妈,女儿永远不会忘记您和我心上的伤痕是谁戳 下的。” 《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通过一个单纯而善良的女青年对文明的追求而惨遭 虐待的故事,控诉了野蛮对文明的戕害。(王木通、盘青青、李幸福)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通过一个女青年面对爱情而又不敢接受的残酷事 实,控诉了“文革”时代的荒谬,反映了因为文化生活单调而造成的爱情悲剧在一代 青年人心上烙印下的沉重阴影。(沈荒妹、许荣树、沈存妮、小豹子)
《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通过省劳改局劳改处处长葛翎的遭遇,写了十年动乱对公 检法、正义与良心的破坏,反映了荒谬年代的人心向背。(葛翎、马玉麟、章龙喜、秦副局长) “不要把毛泽东看成神秘的,或者是无法学习的领袖……” “大墙文学”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写了“左”倾路线对农民的巨大伤害。
森林啊,森林,它是孙长宁的乐园:他的嘴巴被野生的浆果染红了;口袋被各种 野果塞满了;额发被汗水打湿了;心被森林里的音乐陶醉了。 陈年的腐叶在他的脚下沙沙地响着;风儿在树叶间飒飒地吹着;蝴蝶飞着,甲虫 和蜂子嘤嘤地哼着;啄木鸟笃笃地敲着。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叫了一声,又停了下 来,从森林的深处传来了另一只鸟儿微弱的啼鸣,好像是在回答这只鸟儿的呼唤。 接着,它们像对歌似的一声迭一声地叫了起来。引起了许许多多不知藏在什么地 方的鸟儿的啼鸣,像有着许多声部的混声合唱。远处,时不时地响着伐木工人放 倒树木的呼声:“顺山倒——”;“横山倒——”。这声音像河水里的波浪似的荡 漾开去:“顺——山——倒——”;“横——山——倒——”。悠远而辽阔。森林 里,一片乐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自《活动变人形》(1986)
这是一篇文化反思的力作,作品以一位出身中国传 统家庭、却又接受过西方教育而怀抱着矛盾的生活 观念的现代知识分子倪吾诚的形象,来揭示东西方 文化冲突下知识分子的身心困境,有些类似于钱钟 书《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都是生活中找不到 自己位置的“多余人”。之所以“多余”,是因为 他们有生不逢时的命运,学到了一点西方文化的皮 毛,但其生活观念与思想意识,在封建文化根深蒂 固的中国却找不到合适的生存土壤,反而显得不伦 不类。
二、知青反思小说
主要作品有《桑树坪记事》(朱晓平)、 《飘逝的花头巾》、《轱辘把胡同9号》 (陈建功)、《西望茅草地》(韩少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本次 列车终点》(王安忆)、《南方的岸》(孔 捷生)、《绿夜》(张承志)、《这是一片 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 等。
3、理想主义精神和历史理性主义态度。他既 执着于对自己青年时代革命理想信仰的坚定 追求,又不断地对这种理想主义及其实践过 程进行反思,指出它在实现上的艰难和前途 的光明,表现出对历史理性主义的认同。
4、历史感和沧桑感。“故国八千里,风云三 十年”,他的经历形成了其作品的风格。
2、张贤亮
1)作者简介:张贤亮,(1936—),男,祖籍江 苏盱眙,生于南京,成长于宁夏。1957年因发表长 诗《大风歌》而被列为右派,遂遭受劳教、管制、 监禁,其间曾外逃流浪,讨饭度日。1979年9月获 平反复出,先后发表了短篇小说《邢老汉和狗的故 事》、《灵与肉》、《肖尔布拉克》、《初吻》等; 中篇小说《土牢情话》、《龙种》、《河的子孙》、 《绿化树》、《浪漫的黑炮》、《男人的一半是女 人》;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习惯死亡》、 《我的菩提树》等,作品集多种。作品多次获奖并 被改编成电影。
这部小说承续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即现代中 国的知识分子叙事,他将一般性的政治化反 思小说,上升到了文化反思与批判的主题, 使长篇小说创作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更大 的思想深度。但遗憾的是,这部小说在艺术 结构与叙述方式上还显得粗糙,历史与人的 命运的描写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戏剧性效果, 与《围城》等前代作家的作品比较起来,还 是略显逊色。但显示了王蒙文化反思的力度。
3、文体意识增强,是新时期文学自觉的开始。反 思文学进行了新时期最早的现代小说艺术实验,推 动了新时期小说文体的解放。
主要作家作品
一、归来者的历史沉思 短篇:《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
《“漏斗户”主》(高晓声)、《月食》(李国 文)、《小贩世家》(陆文夫)、《剪辑错了的故 事》(茹志鹃)、《我是谁》(宗璞)、《小镇上 的将军》(陈世旭)。 中篇:《布礼》、《蝴蝶》(王蒙)、《河的子 孙》、《绿化树》(张贤亮)、《美食家》(陆文 夫)、《人到中年》(谌容)、《犯人李铜钟的故 事》(张一弓)、《洗礼》(韦君宜)。 长篇:《芙蓉镇》(古华)、《活动变人形》(王 蒙)等。
人物关系: 倪吾诚、 姜静宜、姜静珍、姜赵氏
王蒙小说创作特征
1、对人物心理的关注。他的小说淡化历史创伤记 忆,更多地关注历史灾难过程中人物的心灵现实, 刻意展示人物在特定境遇中的内心情感波动。
2、宽容的历史态度。他没有把历史灾难的责任简 单地归结为某个人或某场政治运动,而是从历史的 主客体双方寻找原因,找到彼此可以谅解的地方。 这种宽容的历史态度,使他对历史不进行简单的道 德评断,而是着意于揭示历史灾难背后所蕴含的深 刻哲理和教训。
1、王蒙
1)王蒙简介 王蒙(1934-- ),河北南皮人。中学时代参加革命,14岁加入 中国共产党。1956年,王蒙因发表《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人》,被划为“右”派,下放新疆伊犁劳动,直到70年代 末,才得以复出。新时期初,王蒙以一组历史创伤记忆作 品重新走上文坛,主要作品有《最宝贵的》、《布礼》、 《蝴蝶》、《杂色》、《春之声》、《海的梦》、《相见 时难》等。除了历史反思作品,他的一些反映现实的作品 如《夜的眼》、《深的湖》、《说客盈门》、《风筝飘带》 等和一些寓言哲理式作品如《名医梁有志传》、《坚硬的 稀粥》、《球星奇遇记》、《来劲》等,都取得了很高的 艺术成就。90年代以来,他的“季节系列” 长篇小说 (《恋爱的季节》(1993)、《踌躇的季节》(1997)、 《失态的季节》(2003)、《狂欢的季节》(2003)), 以及2004年的长篇小说《青狐》等,也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第四章反思小说介绍
二、反思文学的特征:
1、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反思文学超越了“伤痕”文学的文革叙事,历史纵 深感更强,上升到反“右”和解放前各段历史时期, 艺术视点也复杂多样,在表现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 有很大拓展。
2、理性思辨色彩浓厚。不同于“伤痕”文学泛滥 式的情感倾诉,反思文学则以冷静的辨证的眼光来 看待历史灾难,从历史主客体双方来寻找原因。
倪吾诚的一生即是在这样的错乱的逻辑中度过的, 他留学归来,虽然生活足以无忧,好的时候还曾有 两份大学的教职,但持守着传统生活观念的妻子姜 静宜一家,却将他牢牢地捆绑在一种旧式生活中, 使虽屡屡试图反抗,最终却无力挣脱,甚至连自杀 都没有将这个家庭的枷锁拆开。最后他不得不在 1946年投身“革命”,解放后,他以一个“胜利者” 的身份归来,终于得以抛弃了他原来的家庭,但新 的环境很快使他陷入更大的困境,一次次的政治运 动最终将他整垮。失去了他最后的那点自尊。
作品一方面表现了革命对主人公的磨难;另 一方面又表现其九死不改其悔的革命热忱; 而主人公对革命的理解和宽容的姿态则更能 获得读者共鸣,打动人。这些其实都是王蒙 自己的精神经历和自传。
在艺术上,打破传统小说平面结构,以主人 公心理活动来结构作品,时空倒置、自由, 采用了意识流和蒙太奇表现手法,是一片心 理现实主义作品。
《布礼》(1979)
中篇小说《布礼》可以看作是王蒙的精神自叙。主 人公钟亦成有着与王蒙几乎一样的经历:少年时代 就是个布尔什维克,1957年因发表诗歌被划为右派, 下放改造,在接踵而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饱受折磨 屈辱直到文革结束平反。小说一方面着重展示了钟 亦成在这一过程中痛苦裂变的心灵历程,表现了他 对这段历史的深切反思;另一方面贯穿始终的,又 表达了主人公对革命事业的信念和对理想的忠诚, 体现出王蒙一以贯之的理想主义激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