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号》影评
海角七号影评

海角七号影评HELLO,大家好,这里是FM87.0兆赫,文华之声“love movie”爱电影节目,欢迎新老朋友的收听。
今天我将带着大家到美丽的国境之南,欣赏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音乐“Do not wanna”)听到,这段音乐你想到什么,一艘货轮在漫天晚霞的海面上缓缓前进,激起层层浪花,一个无尽悲伤的日本老师,面朝离开的海岸,思念着自己心爱却不能在一起的中国女孩儿!日本海连接着飘雪的日本与艳阳的台湾,也连接着相爱人儿的思恋,“海总是连着希望与绝望的两个极端。
”“这容不下爱情的海洋,至少还容得下相思吧!”“思恋就是烈日下的阴影,我逃它追,我追它逃……一辈子!”……这是日本老师给心爱的女孩小岛友子的情书,它深刻的表露出,日本老师的爱与悔。
爱情里总是有很多的惋惜,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过错,民族的罪恶生生的拆散了单纯相爱的异族男女,他们悔恨却依然相爱,直到生命的终结。
七封情书,贯穿整个故事,阿嘉(ga)和友子,同病相怜的两个人,一个热爱音乐却为音乐所伤而沉默不语;一个为成为模特,留台多年,却被说为不合时尚潮流/只做能翻译保姆/而易爆易怒。
但是他们对梦想并没有失望,电影中多次出现模特们拍照走秀,友子却在旁边抱着一大堆衣服,在鲜明的对比中,友子并没苦着脸,而自然的流露出笑容,是那么美丽,漂亮!七封信的女主人正是与友子同名,这是无独有偶的。
友子很感动,她认为那是她见过最真最美的思念,一定可以医治一位心死了的老人。
一场演唱会促使了阿嘉,友子,劳马,马拉桑,水蛙,茂伯,代表(阿嘉的继父),大大,大大妈妈走到一起。
他们都有不同的性格,他们都受过伤,不论是爱情的,还是梦想的……但世界就是这么小,让这样一群人走到了一起,开始了他们为数不多的相处,由冲突到平和,很具有生活的气息,但不乏幽默,也许这就是生活吧——苦中有乐!这次的相聚也许来自代表对恒春的希望与执着吧!从代表的愤怒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多么希望年轻人都回来自己当老板,别出外当人家伙计。
海角七号电影观后感

海角七号电影观后感作为一部备受争议的台湾电影,《海角七号》引发了无数观众的讨论和思考。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一个台湾渔村的少年鼓起勇气寻找梦想的励志故事。
观看这部电影让我不禁思考,对于每个人而言,什么是真正的勇气和追求梦想的意义呢?电影中的主人公阿发是一个平凡的少年,生活在一个悲伤的家庭环境中。
他的母亲是个抑郁症患者,父亲在渔船事故中失踪,只留下了一张遗照和一段未果的婚礼录像带。
在这样的环境下,阿发对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厌倦和迷茫,他渴望有一种改变自己命运的力量。
然而,勇气和梦想并非易得。
阿发想要成为一个摄影师,但他当时的相机只是一架借来的旧相机,而且他生活在一个闭塞的渔村,几乎没有机会去拍摄任何优美的风景。
尽管如此,阿发并没有放弃,反而积极利用周围的一切资源,尝试着捕捉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力,把生活中平凡的瞬间打造成了美丽的艺术品。
这种追求梦想的精神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它不仅仅是对于阿发个人的一种成长,更承载了对于每个人内心真正的渴望。
电影通过阿发的故事,向观众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应该百折不挠地追求梦想。
在追寻梦想的人生道路上,勇气尤为重要。
电影中,阿发到了充满未知和危险的海角七号,他亲身经历了暴风雨、坎坷的旅程。
他要面对海浪的冲击、悬崖的险峻和母亲的不理解。
这些困难和障碍,使他不得不反复思考自己的选择和目标。
但他并没有退缩,相反,他变得更加坚定和勇敢。
勇气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通过一次次的挫折和困境来锤炼。
在电影中,阿发的勇气来自于对于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坚持。
他明白,只有勇敢面对逆境,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
观看《海角七号》后,我不禁思考,对于生活中的每个人而言,勇气和追求梦想又意味着什么呢?也许,追求梦想并不仅仅是去实现一个具体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们成长和改变的那段旅程。
勇气和梦想,是我们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
海角七号影评

摘要:《海角七号》中一个写着日据时代旧址“恒春郡海角七号番地”的邮包里装着一段60年前的过期的爱情故事,牵就了另一段现实中的跨国之恋。
该电影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将两条爱情线交织融汇,演绎了这部唯美温馨的青春片。
本片在描述虚幻与真实的爱情的同时还对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揭露。
有着内容现实生动、画面优美自然、音乐悦耳动听等优点。
关键词:现实问题;理想;爱情;音乐;日本情结。
《海角七号》谈论的不仅仅是爱情《海角七号》是一部由台湾导演魏德圣在2008年导演的首部剧情长片。
这部曾经风靡台湾的影片是我在无意中听到了那优美中带点伤感的七封情书后找来看的。
一部电影,如何能够真正的触及人心?首先必须要直视现实的人生,不需要美好高亢的讴歌,不需要深恶痛绝的鞭笞,因为感动人心的,不过是真实,不过是平凡生活中的琐碎。
普通的七封情书,在感人的音乐背景中,穿越时空,娓娓道来。
本剧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将两条爱情线交织在一起,共同演绎了这部唯美温馨的作品。
影片故事很简单,就是两条爱情线相互交织,一条是阿嘉与友子,另一就是那七封情书。
首先,剧中用诉说了一场穿越60年的爱恋——日本在二战中战败,在台日籍教师(日籍演员兼歌手中孝介饰)随日军撤退时遗弃了相约私奔的与女主角同名的友子,归日途中,他将爱意和悔意化为文字,但信件直到去世才被其女儿代为寄出,最后阿嘉把信件终于送到那个早已不复存在的地址---海角七号。
其次,描述一场在恒春(台湾南端一个非常原生态的半岛,地处热带,三面都是湛蓝清澈的大海,拥有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夏都沙滩酒店沙滩上举办的大型演唱会,由于当地人的坚持,暖场乐团将由当地的乐手们组团演出,于是代班邮差阿嘉(范逸臣饰)、小米酒业务员马拉桑(马念先饰)、机车行鼓手水蛙(小应饰)、原住民警察劳马(民雄饰)、老邮差茂伯(林宗仁饰)、正读国小大大(麦子饰)七拼八凑组成了一个‘破铜烂铁’的乐团,这让个性严谨、心情烦闷的演唱会日本籍监督友子小姐(田中千绘饰)伤透脑筋,其中总是不肯好好配合练团的主唱阿嘉更是无时无刻不惹毛她,随着演出时间愈来愈近,两人的冲突也愈演愈烈,但是最终还是上演了完美而充满深情的演出。
海角七号观后感

海角七号观后感《海角七号》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台湾电影,由导演魏德聪执导,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也带给观众许多关于人生和情感的思考。
我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深受震撼,产生了许多观后感,以下将对其中的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电影展现了家庭的重要性。
影片讲述了一个渔民家庭的故事,父亲和兄弟们在海上工作,而母亲在家照顾三个孩子。
家庭成员之间有着浓厚的亲情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无私奉献,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深爱和呵护。
这种对家庭的描绘让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力量,也引发了我对自己家庭的思考。
其次,电影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主人公小强是一个热爱摄影的少年,他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他用镜头记录下美丽的风景和家人的日常,用镜头捕捉每一个细节,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电影通过小强的成长故事,向观众传达了一个关键的观念,那就是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物质的追求,而是在于追求内心的梦想和热爱。
这使我对自己的生活和追求有了新的思考。
第三,电影中的友情与成长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强与青梅竹马的朋友杨盼是彼此成长过程中的伴侣,他们一起经历了成长的困惑和坎坷,互相鼓励和帮助。
通过他们之间的友情,电影传递出了相互扶持和友谊的重要性。
尤其是当小强面临困难时,杨盼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为他提供支持和鼓励,这让我深受感动。
这段友情的描绘让我思考自己的友情和身边朋友的价值。
最后,电影通过自然景色的设置和拍摄技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海角七号》这个片名本身就承载着浓厚的意义,表达了对大海和自然景色的向往。
电影中的美丽海岸线和壮丽的风景给人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感觉。
导演运用大量的航拍和特写镜头,将家庭和自然景色的关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整个电影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观赏价值。
通过这些美丽的画面,我对自然景色的美与力量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总结而言,《海角七号》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通过家庭、人生、友情和自然景色等多个方面的描绘和表达,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动。
海角七号影评

海角七号09年新春伊始,我第一次看这部影片,当时正值紧张的备考阶段。
能够跟好朋友趴在被窝里流着泪看下去,现在回想起来,嘴角依然会泛起幸福的笑……两年后的今天再次回味,更多的是成长经历给曾经的感受打上更深的烙印。
印象中的印象,多了份见到真实的大海后的感伤。
生活就是这么的优待我,莫名其妙的我竟然误打误撞的来到了这个有海的城市。
人只能活一回,梦想却有无数个,唯有放手一搏,才能知道机会属不属于自己……故事有明暗两条叙事线,一条是通过小镇组建的本土乐队引发的一系列小故事,另一条是男主角偷拆一个收件人不明的邮件包而发现的一段尘封多年的爱情往事。
影片中的阿嘉是个原本怀抱着音乐梦想的吉他手兼乐团主唱,梦想破碎,只好回到家乡与继父同住,面对百无聊赖的小镇生活,其实内心对音乐依然十分向往,只是失败让他的怒气压过了理想,最后还接受继父安排接下镇上邮差的工作。
女主角友子是日籍过气模特儿,最后沦落成为打点模特儿的助理,又被公司丢在台湾处理吃力不讨好的度假村演唱会,心理备受打击,面对四处拼凑出的蹩脚乐团,语言不通又身在异国,不满与孤独的情绪就快爆发……在那个小镇上临时组成的乐团里,每个人都对音乐充满热情。
虽然中间困难重重,但随着演出的日期慢慢接近,这群小人物发现,这可能是他们这辈子唯一可以上台实现他们音乐梦想的时刻,每个人开始着手练习。
但一向不和的阿嘉跟友子之间的火药味似乎越来越重,也连带影响乐团的进度。
终于,在一场镇上的婚宴,大家酒后吐真言,解开心结的两人发现了怒气下所隐藏的情愫,于是发展出了一夜情。
而后两人真正有了感情。
在历史与现实两条不断前进中的时间洪流中,迟到了60年的七封情书是故事中重要的道具,它不仅激活了日籍教师与友子在国家战败时生死离别的一段凄美爱情,更是诱导了现实中阿嘉与日本女孩友子在郁郁不得志的现实中渐渐走近的一段朦胧倔强的爱情。
60年前的恋人,因为缺乏继续爱下去的勇气,错过了一段跨国恋情,在历史中充满了无奈;60年后的恋人,在读完那些错过的情书之后,鼓足勇气争取爱情,不再重蹈覆辙。
《海角七号》观后感

《海角七号》观后感刚看完《海角七号》,确实名不虚传,堪称台湾乃至中国电影中一部难得的佳作。
有几点令我印象尤为深刻。
一,两代台湾人和日本人爱情的平行交错,使影片如同两个声部的复调音乐,产生了特有的情感化合力和冲击力。
特别是那七封情书写得感情深挚、文采斐然(读这些信的那位日本演员的情感也非常真挚饱满。
)使影片的档次一下子就提升到大师级水平。
总之,这七封信和那条老一辈日台情人之间的爱情线,大大增强了影片的历史厚重感和人生沧桑感。
二,影片通过小镇上的业余乐队员排练和演出这条故事线,把台湾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面貌和淳朴、善良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令观众被一种“生活诚意”和“人性温暖”(王斌语)所深深打动。
而这种“生活诚意”和“人性温暖”无论是在台湾电影还是在大陆电影中都已经久违了。
三,影片的高潮戏——那场海边的演出、年轻男女主人公在演出中的情感交流,与老年台湾女子读信、回忆与日本男子生离死别的场面的交错,令剧中人物和观众同时被一股巨大的情感暖流裹挟而去,不能自已。
影片在回忆画面的结尾处嘎然而止,恰到好处。
四,音乐和歌曲在该片中起到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影片外景地的美丽景色和摄影师对画面的选取,令影片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愉悦感。
还有许多优点难以一一尽数。
看影片的同时我想,影片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明星,但剧中人物却一个个活灵活现。
相比那些靠明星堆砌或靠偶像个人号召力捞取票房的大片和“偶像电影”,这部影片走的才是正途。
因为它把被颠倒了的角色与演员关系又颠倒了过来,回归了角色(剧中人物)第一、演员(明星)第二的艺术传统和原则。
我很赞赏王斌对这部影片的评价,我想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电影人面对一部充满“人性温暖”和“生活真诚”的影片都应该采取的态度。
总之,《海角七号》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中国电影的诸多问题,也给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希望。
是揽镜自照还是不以为然,就看每个人的觉悟程度了。
海角七号观后感

海角七号观后感《海角七号》是一部由魏德圣导演,周杰伦、范晓萱主演的电影。
该片于2008年上映,讲述了青春期少年阿贤和阿圆的成长故事。
影片以台湾的绿岛为背景,通过真实的故事展现了友情、家庭和爱情的力量。
深深的情感触动观看《海角七号》后,我被这部电影深深地触动了。
影片中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却包含了丰富的情感。
阿贤和阿圆之间的纯真友谊让我不禁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岁月。
他们两人在绿岛上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无论是一起探险,还是互相支持和理解,都让我感受到了真挚的情感。
影片中,阿贤为了实现他们一起的宿愿,决定拍摄一部自己的微电影。
通过他们的努力与毅力,最终完成了那部感人的作品。
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坚持与梦想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台湾风情的美《海角七号》的取景地是台湾的绿岛,这个地方以其独特的风光吸引着我。
影片中展现出了台湾的海岛风情,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那里的美丽与神秘。
绿岛的蓝天、白云、碧海和美丽的海滩都让人陶醉。
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海风的吹拂和浪花的拍打,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宁静而美丽的岛屿。
而绿岛特有的自然风光更是让我无法忘怀,山脉的峻峭、海岸线的曲折都展现了台湾独特的魅力。
友情与家庭的力量影片中的友情和家庭关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阿贤和阿圆的友情虽然简单朴实,但却是如此真实和深厚。
他们在绿岛上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彼此支持和理解,让我思考真正的友谊应该是什么样子。
在影片中,阿贤的父亲是一个渔夫,他对儿子的关心和支持使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他虽然没有很多物质上的东西可以给予阿贤,但他的爱却是如此真挚和坚定。
爱情的懵懂与成长影片中的爱情故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阿贤和阿圆从小一起长大,他们一直保持着特殊的关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彼此的感受,他们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阿贤的勇敢追求和阿圆的矛盾心理让我感受到了成长的痛苦和困惑。
他们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懵懂和纯真,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种种感受。
文艺片海角七号

《海角七号》:很台湾的文艺片海角七号据说在台湾很火,至今本地票房已超4亿新台币,号称“台湾无人不讨论海角七号”。
在大陆倒是褒贬不一,这片子在电脑里已经半个月有余了,几次想看,不过看了几分钟,感觉没什么特别,就像《练习曲》一样,像是台湾风光片。
PS:其实台湾风光片题材的电影,有很多还是很不错的,能把很小的地方拍的让人很有去的欲望。
不过当我认真把海角七号看完后,感觉还是十分不错的,虽然片子有些长,我看的sample版有2个多小时,但整体让人很顺畅看完。
我感觉这是很典型的地方风情片,把历史、人文、风景、爱情等巧妙融合在一起了。
看完整部片子,大约明白了为何这部片子能在台湾那么火,这部片子在大陆也应该会火的,因为他跟商业大片感觉完全不一样,导演、演员都很认真,整部片子,不是靠奢华的投入、豪华的阵容作为主打,相比起商业大片,这部片最大的特色就是淳朴。
这种淳朴,不仅仅来自于片中所发生的小地方,重点在于里面的人都是很淳朴很真诚。
淳朴和真诚这可能已经刺痛了都市人的心。
片中出现了日本人、原住民、外乡人、日本人、闽南人,各种职业,歌手、邮递员、警察、镇长、歌手等等,这其实就是小镇“现代化”的必经过程,但是大家都很小心保护现有的一切,而不是破坏一切。
现在我每次出去旅游,越是拥有一方水土的人,越是穷乡僻壤出刁民,原本好好的一个自然景点,一两年时间就可以马上过度开发,看看恒春,对比我们的海南吧。
还是要说说里面的人,镇长脾气暴躁,但他的出发点是为了原住民,为了搞好小镇。
阿嘉灰心丧气,但还是做了邮差,最后为了乐队而努力,友子接近放弃但还是为了圆满演出而坚持下去,包括贯穿整部片子的战败日本人,无奈之中带着悔恨,但依然保持纯真的期望,甚至茂伯也是,为了上台甚至使出了威胁的手段,但最终还是把外乡客家人给拉了进来。
所有的人里面,只有明争没有暗斗,最后的结局以老友子而结束,一段不完美的感情有了归宿,但这就是现实。
据说这部片子要引进到大陆,正式引进的台湾文艺片,印象中很少,看看海角七号在内地能不能也有比较好的上座率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角七號》:愛在夢的國境之南
——<海角七号>简析
本片由台湾本土导演魏德圣操刀完成,也是其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影片。
正是因为其台南本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使本片大量充斥着幽默又不失睿智的言语表现。
而全片围绕着两条情感线索,也使得影片在“爱情片”大军中另辟蹊径,取得难得的票房佳绩。
一、关于故事(影片叙事)
故事发生在台湾南部的一个小镇,为了组织乐团给将来演出的日本歌手热场子,一个个原本就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小人物的命运更紧密串联在一起:从台北回老家的前乐队主唱阿嘉,被迫留在台湾做助理的日本模特由子,原住民交警劳马,前邮递员80岁的茂伯,教堂唱诗的键盘手小女孩大大,热情执着推销小米酒的马拉桑,修车行伙计水蛙。
几个人物的相识、磨合到最终的精彩演出构成了故事的主线。
另外一条隐形的线索,则是新邮递员阿嘉擅自拆开的一个要退回日本的包裹,和包裹中的7封情书。
影片自开头到结尾,每隔十几分钟,钢琴响起,一封情书轻轻诵出,台湾到日本的日日夜夜,波涛的海上,汹涌的思念汇集成没有寄出的7封情书,文字忧伤美丽有如彩虹,彩虹的一头是运送日本战败后从台返日侨民的黑船和船上一个青年男教师,彩虹另一头,是台湾女孩友子。
这7封情书将六十多年前和现实相连结,在后半部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更深深影响了主人公的意识及最后的命运。
而两条线索所代表的现实与梦幻也构成了本片叙述的一大特点。
二、关于人物(人物塑造):
爱情是最大的主题,片中或重或轻的几条爱情线,无论主次都各有各自的欢喜和哀愁。
而影片人物的塑造也是依偎在“爱情”这条主线上逐渐丰满生动起来。
男女主角阿嘉和友子的爱,不是因为那一夜的寂寞迷醉,而是在矛盾和寂寞失意中产生,两人本质上相似的命运,对现实的不满,俊男美女的互相吸引,以及催化剂——7封情书,把六十年前后的两场爱情紧密相连,一对是日本男人和台湾少女,一对是日本女孩和台湾男孩——使一场看似意料外的爱情来的突然又自然。
1945年因战败而被迫离开台湾的男教师感叹为什么时代的悲剧要阻碍个人的命运,因为战争而相识相恋的两人也一样因为战争而被迫分离,所幸,最后的阿嘉终于将包裹送到了那个六十年前的旧地址——“海角七号”,给了那段感情迟到六十年的结局,哪怕悔痛了一生,思念了一生,哪怕那个人已经离去。
看到容颜老去的婆婆由子,阿嘉也终于明了,爱情那稍纵即逝的机遇和错失机遇的痛苦,在最后的时机,落日映照下,说出了最动人的一句:你留下,或者我跟你走。
六十年的缺憾在此刻弥补,六十年的思念在此刻完结。
片中几位配角的爱情,描写篇幅虽少,但每个故事线都不单纯为衬托主线而存在,感人处和曲折处并不逊于主线。
水蛙的老板娘,善良、温柔、母性而性
感,老板的庸俗、酗酒、没有责任感令水蛙对老板娘产生了一种怜惜之爱。
当然他也一样欣赏她的美丽性感,但有了这种怜惜,水蛙的爱不粗俗,反而让人心疼忧虑。
劳马在醉酒后诉说出了心底最深的思念,突然他的一切行为都变的可以解释,他的粗暴易怒,他和父亲的相依为命。
当年身为特警的他出生入死,妻子无法忍受而离家出走,对妻子的爱化为颈上的一颗思念之珠,在最靠近胸口的位置日夜发烫。
在大大温柔的抚摸轻拍下,这个硬汉在女孩怀中失声痛哭,那场景让人心痛而怅然。
阿嘉的继父代表主席和阿嘉母亲的爱是最平凡质朴的爱。
因孤单而一起生活的两人,互相搀扶的背影,温馨又带着淡淡的浪漫。
也许爱的最终意义就在于平常日子里的相互陪伴。
还有小女孩大大和茂伯的孙子的“早恋”,两个个性反叛的酷酷的孩子,坐在月光下的海岸轻轻说话,单纯的美好,让人怀念,更让心柔软。
除却爱情,还有一些执着的美好情感,比如茂伯对月琴的痴迷,马拉桑对小米酒的热忱推销以及与酒店前台的“情窦初开”,主席对本地文化的执着,大大母亲对祖母(即台湾少女由子)和大大的爱,都给本片增添了许多或温馨或深思或搞笑的亮点。
正是这一个个人物的言行使得本片故事丰满、幽默、感人,而这些配角的人物性格,正是由他们的故事的逐步展开愈加完整,并使观众逐渐喜爱。
也正是这些情,构成了海角七号对台湾普通民生的温热感怀。
拉近了荧幕间观众与影片的距离,缩小了真实与虚构的空间感,让每一个观众都能切身感受到影片所传达的理念——爱。
三、关于视听:
这部电影既没有《阿凡达》般给我们以惊艳的视觉冲击,也不象歌剧院中赏味的歌剧般使受众如闻天籁且绕梁三日。
但完整、干净、简洁的视听元素的组合所呈现出来的情感大餐却让观众对其震撼不亚于前两者。
开头的黑船、日本男教师的轻诵情书在钢琴的伴衬下缓缓流淌,每一封情书,每一段插叙都伴随这那片忧伤的旋律,美的让人忍不住泪下,即使心疼也愿意一遍遍重播。
这首主题曲《1945》已经由邬裕康填词为《情书》,范逸臣的演唱带来的又是不一样的感触。
一开始范逸臣砸碎吉他骑着摩托从台北呼啸回南部时,摇滚又填充进现实。
小范的《无乐不作》、《Don´t wanna》、《国境之南》及《野玫瑰》,中孝介的《各自远颺》,小女孩麦子的《爱你爱到死》,这些音乐都出现的十分自然顺畅,可以说是片子最大的亮点。
值得提出的是,部分音乐、音响的运用也很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比如大大出现的第二个场景是在电梯中,她哼唱着《爱你爱到死》,很好地诠释了一个“新新人类”的少女形象;当茂伯出现时,淳朴的月琴声加上初夏的蝉鸣等同期声音响也很好地描述了茂伯这一淳朴台南老人的形象。
影片的镜头设计也是随着导演对于影片展开的巧思而逐渐变化的。
影片开始由回忆部分的长镜头过渡到现实生活中叛逆的阿嘉的特写镜头快速剪辑,使得前后对比强烈,而这也正是导演将童话般的诉说到现实生活描述的一种抽离,让观众能够更好地分清时空。
随后,女主角友子初次登场时,为了营造喜剧轻松的氛围,镜头运用十分多样,不拘泥于传统镜头的串接。
之后影片镜头地运用也随着影片感情基调的变化而逐渐产生不同。
印象深刻的是,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给了老年友子一个小全景的长镜头,好似那个幽长而凄美的故事也随之接近尾
声。
电影插叙的最后一个镜头,六十年前的由子戴着白线帽站在送别的人群中向船上寻找那个人的身影,而男人却懦弱的腑下了身体。
他没有看到由子手中的小皮箱,也许,最后的时刻他能够勇敢道别,他就会听到由子说出这句:你留下,或者我跟你走。
这种镜头地设计照应了影片开头,使得影片叙述有始有终,也象征着影片所表达的主题:坚贞的爱情始终还有一个美好的结尾。
四、关于其他:
影片中的七封情书是导演魏德圣亲自操刀撰写的,文字功力很深,年轻人一下子感受到文字书信的魅力,这是网络时代的年轻人所缺失的,因此显得尤为浪漫。
但这段爱情其实只被导演用作一个淡淡的背景,甚至作为日籍教师的脸部特写都没有,永远是远景或虚景。
而更关键的场景,60年后老太太收到后辈们努力送来的情书,竟然连一个脸部都没有给,显然显示了魏德圣决意避免煽情。
实际上这种举重若轻的处理方式形成的留白比煽情更有余韵。
其次,电影对台南小镇。
市井民情的细致入微的写实是电影取得成功的另一大原因,日语、台语、闽南话夹杂反映出一个鲜活的小镇文化,演员的表演也全部以写实为主,所以大部分观众都是被这种真实所打动。
而里面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也很好地散发了本土气息:小米酒、槟榔妹、天珠等等。
五、尾声:
“当阳光再次,回到那飘着雨的国境之南,我会试着把那一年的故事,再接下去说完。
”影片在悠扬的音乐中走到尾声,而留给观众的感动,却弥留心迹,久久不能忘怀。
《海角七号》给时下萎靡不振的台湾影坛注入的是加强的强心针,也为导演之后的电影《赛德克·巴莱》的成功奠定基础。
这部电影的多元化元素地运用为台湾电影常年走“小清新”的老套路拨开云雾。
而电影中现实与梦幻中的对比等新意之举对于华语电影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