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看的六本古典艾灸著作

值得一看的六本古典艾灸著作

艾灸是流传几年的一种中医自然疗法,在悠久的中医历史的长河中,涌现了很多有关艾灸的医学书籍,给后人学习研究艾灸疗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今天给大家推荐几本很不错的艾灸文献书籍,以供艾灸爱好者学习阅览。

黄帝明堂经

1、《黄帝名堂灸经》

本书约为北宋末书商抄录《太平圣惠方》卷一百中的《明堂灸经》及《小儿明堂灸经》的全文,改题此名刊行者。原书系唐代佚名氏撰,书中分别记载成人及小儿常用要穴的灸治方法和所治疾痛。并附40余幅腧穴图。现存日刻本。元代时此书辑入《针灸四书》中。

2、《扁鹊心书》

成书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托名扁鹊所传,由北宋窦材辑,清代胡念庵参论。本书共分三卷。主要内容介绍灸法。卷上论以经络、灸法(黄帝灸法、扁鹊灸法及窦材灸法)等施治原则;卷中、卷下介绍各病症的治疗,后列气海、石门、关元等二十二个灸穴(其中包括手、足三里)。书后有附方,多用丹药及附、桂等热药,内载“睡圣散”,于灸前服用,使昏睡而不知痛。书中提到元明时医家,如河间、丹溪、时珍等为后人所增补。

3、《宋本备急灸法》

此书是晋江文学城连载的一部随笔,作者是楚人貉。仆自幼业医,凡古人一方一技,悉讲求其要,居乡几四五十载,虽以此养生,亦以此利人。仆今齿发衰矣,每念施药惠人,力不能逮。其间惠而不费者,莫如针艾之术。然而针不易传,凡仓卒救人者,惟灼艾为第一。今将已试之方,编述成集,锓木以广其传。施之无疑,用之有效,返死回生,妙夺造化。其有稍涉疑难之穴,见诸图书,使抱疾遇患者,按策可愈,庶几少补云。

4、《灸膏肓腧穴法》

又名《膏肓腧穴灸法》。首列于《千金方》、《明堂铜人灸经》。作者庄绰以膏肓穴于人体病理关系至重,故此书专门介绍膏肓穴的主治、部位及不同流派的取穴法等,并附有插图。并有灸膏肓穴后补养法等论述,为后世研究膏肓穴之主要参考资料。元·窦桂芳将之辑入《针灸四书》中。

5、《灸法秘传》

雷君少逸,衢之名医也。余守是郡,因病邀诊,遂与之善。其人秉至性,多读书,以医世,其家著作甚富。余尝序其《时病论》一书行之。一日,复出其戚金君冶田所藏《灸法秘传》见示。云得自蜀僧,施治颇验。原书谫陋不文,经雷君取所列诸证分门而为之说,言简意赅,深得经旨,诚济世之良术也。检阅方书,其论穴治病,则从太乙神针神明而出,实近今所罕见之本。余恐秘本无传,因付手民,以公诸书。

编者按:有关艾灸的古典书籍多为文言文,如今阅读起来需要较好的文学素养。繁体版文言体书籍对现代人阅读造成很多不便,实属于无奈。难怪谢锡亮老先生劝解哪些想学习中医的人,一定要重视古典文学的学习。以前几本古典书籍种,我有幸获得《灸法秘传》的文字版,并重新排版校对,已经接近白话文,便于阅读。艾灸日记已经开设《灸法秘传》专栏,供大家学习。如有需要《灸法秘传》PDF电子书的可以联系我。

本文出处:艾灸日记 | 原文链接/rsaj/472.html

艾灸的起源与发展

艾灸的起源与发展 一、秦汉时期 先秦两汉是我国灸法的重要形成时期,出现了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大量著作,以及以张仲景为代表的著名医家。 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把灸疗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灵枢·官能》)灸疗的适应证包括外感、内伤、脏病、寒热病、痈疽、癫狂等。灸疗的作用具有起陷下、补阴阳、逐寒邪、通经脉、舒气血等多个方面。《皇帝内经》还提到“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的补泻之法。(《灵枢·背腧》)同时,还指出了艾灸的禁忌证:阴阳俱不足或阴阳俱盛者、阳盛亢热及息积等。《皇帝内经》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灸法的基础。 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强调药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灸法。《伤寒论》中涉及灸法的有十二条之多,且重点论述了灸法的禁忌和某些疾病的灸治方法。灸疗宜于三阴经病,或于少阴病初起,禁忌太阳表症、阳实热盛、阴虚发热等症。并提出了“阳证宜证,阴证宜灸”的见解,还有“可火,不可火”的记载。这些,对后世医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是我国针灸史上灸疗法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 唐代灸疗专著大量出现,灸法被作为重要的内容被载入,并在医疗中

占有重要地位。如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载述了大量灸疗内容。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灸”,可以防治疾病、强身健体而抗衰老。施灸以壮数,且多至几百壮。在灸疗范围上也有了较大的扩展,采用灸法预防传染病,特别是在热证用灸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如对黄疸、淋症等温热病及消渴、失精失血之阴虚内热病证等,均用灸疗取效。同时还将艾灸和药物结合运用于临床,如隔蒜灸、隔姜灸、隔盐. 灸、豆豉灸、黄蜡灸、黄土灸等,采用苇管灸治疗耳病等,使灸法更加多姿多彩。这是灸法利用器械的鼻祖。此后,王焘在《外台秘要》中介绍用灸法治疗心疝、骨疽、偏风、脚气入腹等病症,扩大了适用范围,并提出灸为“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针灸治疗部分,几乎都用灸方。弃针重灸,足见当时对灸法的重视,对灸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骨蒸病灸方》专门介绍灸疗痨病的方法,使四花穴灸法流传于后世。由此说明,唐代灸法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并出现了施行灸法为业的专业灸师。 宋朝针灸疗法有较大发展,而灸法也备受重视。宋太祖亲自为某弟施灸,并取艾自灸,被后人传为佳话。宋代著名针灸家王执中撰《针灸资生经》一书,也以灸法为主,记载了灸痨法、灸痔法、灸肠法、灸发背、小儿胎疝灸、膏盲俞灸疗等灸治之法,还收录了不少本人或其亲属的灸疗治验。《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本事方》等医籍中都收集了大量的灸疗内容,使灸法成为当时的主要急救措施之一。北宋王唯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经穴的统一,针灸学的发

艾灸与马氏温灸法简介

艾灸与马氏温灸法简介 马氏温灸法简介 马氏温灸法起源于三十年代,1930年浙江宁波“东方针灸学社”将日本温灸术介绍到中国(日本温灸术源自于公元562年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太乙神针”和“雷火神针”灸法),1934年天津马少群先生将日本温灸术改进研制创立了马氏温灸法,用于临床治病屡获奇效,至六七十年代影响逐渐扩大传播至全国各地,治愈了大量疑难杂症。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3月叶剑英元帅身患心脑血管病,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请马少群先生用温灸治疗后病体痊愈。身体完全康复,后寿活至90岁。 与传统灸法相比,马氏温灸法除具有温热穴位的物理作用外,还有其特殊的中药配方而起的药理作用,比其他艾灸更性烈,火力更猛,渗透力更强。马氏温灸法用于祛病养生虽然有非常神奇的功效,而且在中国已有七十多年历史,却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只在民间流传,目前国内仅有个别地方和港澳台及国外的少数人还在研究运用这种方法治病养生。当今有识之士己逐渐认识到长期服药对身体的危害性了,因此绿色自然的各种保健术备受欢迎。马氏温灸法就属于自然疗法,它采用天然植物“艾叶”作为主要原料,视不同病情配以各种天然中药混合装入专用器具内燃烧,产生一种特殊的热渗透力将药力导入人体经穴内,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迅速提高人体免疫能力,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万病皆起因于内脏,脏腑为根本,疾病为末梢,治愈了根本,末梢也就自然痊愈了。因此凡是病人五脏六腑功能尚未出现绝症者,只要认真坚持温灸就有痊愈之希望。 马氏温灸法适应人群: 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心肌炎、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肌梗塞、 冠心病、心率失常、风心病、肺心病、脑动脉硬化、脑溢血、脑溢血后遗症、脑血栓、脑栓塞、胃肠炎、妇科病(子宫肌瘤)等均有很好的康复保健效果。 马氏温灸法养生计划: 每天温灸一次,每次60分钟,10天为一周期,每周期之间休息1~2天再进行下一周期。一般情况下高血压、冠心病需坚持温灸六个周期以上可痊愈。中风偏瘫越早温灸越好,可以很快康复。子宫肌瘤需坚持温灸六个周期以上可痊愈,易感冒者欲改善体质需坚持温灸三个周期以上。 “艾叶”和“艾灸法”简介: 《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 通十 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这就 说明艾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 艾的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渗透到体内起治疗作 用;又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醒脑安神,通经活络。艾叶能宣理气血,温中逐冷, 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利阴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 能回垂绝之元阳。用于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外用能灸治 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艾叶用于灸法非常安全可靠,艾灸法比药物内服治病的范围更广,更方便,但是没有药物服用不当给人体带来的毒副作用。灸法也和针法一样,能使衰弱之机能旺盛,也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针与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的,有其共同之处,两者往往结合使用。但是灸法的功效有其独到之处,不能以针代灸。过去国内外有许多名医就单用灸法治病,古代我国和日本还有专门的灸师,与针师并列。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说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优于针法的。而且对于畏具针者,尚可避免针刺的痛苦及可能引起的感染。 艾用于灸法,其功效确非我们意想所能及的,灸法的好处,没有亲身经过实践的人是不会知道的。灸法,是中医中最上乘的治疗保健方法,是人类唯一的一套完整的内病外治的体系,艾灸的温热刺激能直达深部,经久不消,使人发生畅快之感。若以普通火热,则只觉表层灼痛,而无温煦散寒之作用。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论》上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为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可见灸法效力之大。明代龚居中在《痰火点雪》中说:…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

第三课古艾灸核心重点必看

第三课古艾灸核心重点必看 艾灸核心重点 悬灸大致我视频讲的应用方法,原来都是不粗的艾条,后来看起来病重点的粗的艾条效果 可能好些。在随便翻翻《马氏温灸法》就行了,学了直接灸原来,悬灸自然是很简单。 直接灸(非化脓灸不损伤皮肤)重点是下面的病气传变,,怎么把病气灸出去。首先强调安全问题,一般我们基本上不会烫伤自己,假如真的烫到了,用三七粉或是艾灰 会恢复比较快。还有就是病气或病程比较重的,艾灸的时候可能病气传到头就头不舒服,传到背部要不舒服,此时针灸或艾灸手三里会很快好,加上威灵穴、精灵穴或液门之类。还有就是有些燥热的人特别燥热不适合灸,一般阴虚的可以灸,灸完其他穴位再灸尺泽、照海(重点是照海)五到七壮就不会上火,没有口干舌燥。煮点冬瓜汤或是百合银耳汤呵呵火就消了不会上火。特别强调下 整个《针灸真髓》常用的十几个穴位我列下灸法一般是先灸腹部再灸背部,再灸四肢,具 体想学的更好大家要看看《针灸真髓》、《周师兄的古艾灸课件》。艾灸重点常用穴位 腹部:四灵穴(大巨、滑肉门) 、中脘、(粱门、章门、期门这三个是有压痛点再灸)、肚

脐旁肾经的穴位肓俞穴 (气海、关元、中极也是有必要才灸)、背部命门、肾俞、京门(一般穴位图上志室位置)、脾俞、肝俞、身柱、风门手臂上手三里、合谷、阳池、液门 腿上足三里、照海、阳陵泉、三阴交、太冲用的比较多 那我还是直接在群里讲怎么传变虽然已经写出来了,免得再打一遍就直接在群里讲。全息 艾灸也是应用与全息点穴原理一样,直接在群里讲,不懂随时问 云门到期门,十四条经络穴位完毕。下面我们进入更深的一些理论。 一三十六门人体门穴,皆是正气与病气出入人体的门户。 病邪之移动

艾灸文化的起源与应用

艾文化由来已久,早在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先人对艾还赋予诸多美誉,如尊称长老的为“艾”;形容年轻美貌女性为“少艾”;《诗经》称保养为“保艾”;《史记》把太平无事也写作“艾安”等。可见先人对艾的厚爱。孟子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说七年之病很顽固,但三年以上的陈艾却能治愈它。民间曾留传“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颜语。可见,人们对艾草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肯定了它的药用价值。现在祖国医学的发展步履艰辛,很多人对中医感到迷惑,曲解它的理论。像中药的炮制、配伍,独特的药性理论,中医的辨病诊治都是我们先辈们留下的宝贵文化,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就像艾叶,古人用来辟邪,并不仅仅是迷信,也有它的科学所在。 除了“驱邪”的说法,更重要的与古代人对端午时节的“保健”有关。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其实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且不说端午节是纪念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也不说端午节最有气氛的划龙舟比赛,今天就说说艾叶这种神奇的植物和艾制品——“艾香”。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户户挂艾草,而且把艾草制成人形称为“艾人”悬于空中,或剪成虎形,妇人争相佩戴,用以辟邪驱瘴,因此也有人称端午节是中国古代的卫生节。 艾,又名家艾、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全国均产,但以湖北蕲州“蕲艾”最佳。夏季花未开时摘,生用、捣绒或制炭用。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因此,我国民间常用艾叶挂在门窗上驱虫杀菌。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叶味苦、辛,性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等作用。 本品气香味辛,温可散寒,能暖气血而温经脉,为温经止血之要药,适用于虚寒性出血病症,由宜于崩漏。本品又能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尤善调经,为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克胞宫之要药。同时又为安胎之要药。若将本品捣绒,制的艾条、艾柱等,用以熏灸体表穴位,能温煦气血,通达经络,是温灸主要原料。《名医别录》:主炙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又,艾,生寒熟热。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灸法

中国灸法的发展 秦汉时期灸法的发展 先秦两汉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重要形成时期。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医学巨著《黄帝黄帝内经》,把灸疗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灵枢·官能》)。它首先指出“灸火芮者亦从北方来”。因为“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野处而乳食,藏(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素问·异法方宜论》),说明灸疗的产生与我国北方人居住条件、生活习俗和发病特点有关。灸疗的适应证包括外感病、内伤病、脏病、寒热病、痈疽、癫狂等。灸疗的作用具有起陷下、补阴阳、逐寒邪、畅通经脉气血等多个方面。《黄帝黄帝内经》还提到灸的补泻之法:“以火补者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灵枢·背腧》)。最后,指出艾灸之禁忌证为:阴阳俱不足或阴阳俱盛者、阳盛亢热及息积等。《黄帝黄帝内经》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灸疗法的基础。 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一书,其内容以方药辨治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为主,尽管针灸条文不多,其中《伤寒论》载灸疗7条,《金匮要略》2条,复出2条,实为7条,但是,对灸疗的应用和禁忌症有所发挥。在应用上,仲景指出灸疗宜于三阴经病,或于少阴病初起,阳虚阴盛时,灸之以助阳抑阴;少阴下利呕吐,脉微细而涩时,升阳补阴。或厥阴病手足厥冷,脉促之证,灸之以通阳外达;脉微欲绝者回阳救逆。灸疗禁忌范围则包括太阳表症、阳实热盛、阴虚发热等。这些,对后世医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晋唐宋时期灸法的发展 从两晋至唐宋,是我国针灸医学史上灸法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灸疗专著大量出现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灸疗专著是三国时期曹翕(曹操之子)所撰写的《曹氏灸方》,共有七卷,惜已佚。敦煌卷子本中的残卷《新集备急灸经》,则至迟是在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依照刊本抄录的,原刻印本,初刊于唐代京都长安,不仅证实该书成书年代甚早,?也表明我国早期刊本中就有灸治的专书。敦煌类遗书中,尚有我国首部人体穴位灸疗图谱《灸法图》和《灸经明堂》,其作者及成书年代虽难以确知,但据文体和内容来看,多为唐代或以前的的作品。上述敦煌卷子均被劫往国外,目前分别收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和英国伦敦博物馆。另有唐·崔知悌之《骨蒸病灸方》一卷,记载专病灸治经验,原书虽已佚,但尚收存于《外台秘要》及《苏沈良方》之中。另有《黄帝明堂灸经》(分一卷本和三卷本二种,内容相同),为唐代佚名氏撰。后由北宋书商改题此名刊行,至元代此书辑入《针灸四书》中。至宋代灸法专著更不断出现,如闻人耆年之《备急灸法》一卷,是我国首部灸治急性病证的专著;而庄绰《灸膏肓俞穴法》一卷,则是防病保健灸法的专门典籍;另有西方子《明堂灸经》八卷等。这些专著在不同时代,从不同角度记载和总结了古代医家灸疗经验。 二、医籍中灸法占据重要地位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和元连氏艾灸大纲

一个中医世家从山西上党走向京城皇宫的传奇之路 跌宕起伏的人生 朝野去留的纠结 荣辱无常的命运 孝慈恩义的情怀 传世艾灸 主编简殊怡红 一个中医世家如何养护两代太后,三代皇帝? 一灸、一饮、一膳,如何揭开连氏家族的长寿奥秘?一项北京非遗,如何走出宫廷造福亿万家庭? 上和元(北京)中医研究院 连氏国医文化传承中心

一、上和元连氏艾灸——从宫廷走向民众(中国文化报特约记者王凤华) 1 (一)、从御医到隐居乡野 1 (二)、三百年后再度进京 3 (三)、93岁到106岁的长寿奥秘 3 (四)、为中医呐喊 4 (五)、复兴国医谁堪重任 6 二、上和元连氏艾灸:中国艾灸史上的里程碑7 (一)、上和元连氏艾灸简介7 (二)、艾灸说8 (三)、艾灸传9 (四)、重生记23 三、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专家论上和元连氏艾灸35 四、93岁到106岁的长寿奥秘36 五、上和元连氏艾灸九代灸王传承谱系(代表性传承人姓名)38 (一)第一代至第十五代——家族传承光宗耀祖38

1、连成玉:1535——1629 38 2、连思盛:1613——1692 38 3、连广衡:1667——1770 38 4、连德馨:1698——1803 38 5、连子诺:1769——1862 39 6、连仲锦:1841——1922 39 7、连国正:1899——1987 39 8、连汝安:1924——2014 39 (二)第十六代——师徒传承继往开来39 张惠萍:1973——39 六、上和元连氏艾灸:中国人的共同荣耀 40 (一)中华连氏国医文化简介40 (二)中华艾灸发展轨迹41 1、嫘祖发明艾灸疗法41 2、孔子孟子钟爱艾灸疗法42 3、孙思邈艾灸养生,高寿113岁43 4、武则天艾灸美容传佳话43 5、皇帝兄弟也艾灸 43 6、乾隆的长寿之谜 43 (三)上和元连氏艾灸的发展历程44 1、连氏国医艾灸第一代代表性传承人连成玉享年95岁44 2、连氏国医艾灸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连思盛享年80岁45 3、连氏国医艾灸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连广衡享年104岁45 4、连氏国医艾灸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连德馨享年106岁46

1、古老的艾灸

第一讲古老的艾灸 中医养生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在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诞生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养生术,包括大家熟知的推拿按摩、刮痧、拔罐,其实还包括一些气功,食疗等。还有一种较为突出,也是要重点给大家讲解的叫中医艾灸养生。 一、传统中医的五种治疗术 艾灸,在中国古代跟针刺合称为针灸,属于一种治疗术而不是简简单单一个养生方法。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里面,就已经提到了艾灸,书中把中医的治疗的方法分为了五种:砭石、针刺、艾灸、导引按跷、毒药,毒药也就是现在咱们所说的中药、汤药。下面咱们把这五种方法给大家简单解释一下: 首先是砭石,砭石其实是一种石材,这种材料比较特殊,可以发出跟人体频率特别接近的射线,所以以前用于治疗人体的一些疾病效果很好,也是最早的治疗术之一,后来由于材料缺乏,失传了。针刺和现在的刮痧,其实都是来源于砭石的治疗方法,针刺现在用不锈钢针,在古代多用金针、银针,都是在冶炼技术成熟之后才出现的,在这之前都是砭石材料做的针,叫砭针,砭石是针刺之母,现在用的刮痧板就是把牛角、玉经过加工做出来的,它的手法基本上来源于砭石的方法。人们经常会称扎针是针灸,其实针刺和艾灸的合称才是针灸。 导引按跷类似于现在的推拿按摩,只不过导引按跷内容更丰富一些,比如导引术,像现在咱们所知的五禽戏,八段锦这一类的,都是导引按跷的范畴。它可以通过自己肢体的训练,牵动内在经络的变化从而调理身体,治疗一些疾病。 按跷,按就是用上肢按,跷就是用下肢踩,这些方法对人体的相应部位或者穴位进行刺激,疏导经络,从而达到治病的效果。 毒药,古代叫毒药,现在叫汤药,以前的古人开方子的时候,要求辨症必须准确,如果症状辨得不对,吃完药起不到好作用,而且还要起一些副作用,甚至对身体造成一些损害,所以以前有“用药如用虎”之说。 艾灸,在《黄帝内经》里面治疗寒症多用,其实后来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几乎对所有的病症艾灸都会有一定效果,只是在选择施灸的手法、施灸的方法,

艾灸的历史

艾灸的历史 艾灸是中国最古老的外调自然之法。 起源于远古,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晋唐宋,成熟于元明,衰落于晚清及近代,于公元5至6世传到韩国和日本公元17世纪传到欧洲。 秦汉之际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把艾灸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了系统介绍,并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主张,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书对艾灸的应用和禁忌症有了明确的界定,热症忌灸的偏激论点也是从此流传。 从两晋至唐宋是我国史上艾灸发展的最重要时期,灸法专注大量出现有《曹氏灸方》、《骨蒸病灸方》《黄帝明堂灸经》《备急灸法》等 葛洪氏《肘后备急方》大量收集了当时及前人有效而又简及的灸方,全书共109条,灸方就占94条之多,除继承《内径》《针灸甲乙经》的直接灸外首创隔物灸法,包括隔盐灸,隔蒜灸等,其妻鲍菇是中国第一位女灸师,有擅长艾灸美术法,唐代孙思邈在所著《备急千金方》提出如热毒蕴结之痈肿,以灸法使火气流行,令其溃散,例如,对消渴等阴虚内热症等,均用灸法取效。显然是对《伤寒论》某些偏颇的纠正,也是对灸法补充和完善。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普济本事方》,以及《圣济总录》等重要书中多有记载。 明清时期是我国灸学从成熟而又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值得一提的是艾卷灸法的创用,此法最早记载于明初朱权之《寿域神方.卷三》,云: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余,以隔纸上用力实按之,等腹内觉热,汗出即可。其后逐渐发展,又在艾绒里摻林药末,命名为雷火神针,太乙神针。 清代末年,由于清朝政府在太医院内官方机构中废除针灸,导致整个灸学的衰落。灸法因其简、便、验、廉的特点,在民间仍流传不息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又逐渐重新重视灸法的发展,出现了一批

学习刺血、艾灸疗法的参考书籍(不断更新)

学习刺血、艾灸疗法的参考书籍(不断更新) 中医刺灸疗法之神奇效果,不用多说。见过很多只针不灸或只针灸不刺血,有损针灸这两个字,让一些人小瞧了刺灸法,在此介绍几本值得一看的刺血、艾灸疗法书籍,推荐给大家:(抄来抄去没有独特见解的不在此列) 刺血类 《刺血疗法》《刺血医镜》《中国刺血疗法大全》《实用图示刺络疗法》《临床实用刺络疗法》《实用中华刺络疗法》《中国实用刺血疗法》《藏医放血疗法》《针砭治疗男性病》《中华刺络放血图》《中医络脉放血》《中国民间刺血术》《董氏五行刺络针法》《董氏放血疗法》《放血疗法__控制论法在中医和放血疗法中的应用》《针灸三通法》《中国耳穴刺血疗法》《儒门事亲》等等 艾灸类 马氏温灸法温灸研究与实践温灸术研究法温灸学讲义温灸医报艾草健康法(日) 艾叶灸法秘传针灸真髓(日) 中风预防名灸(日) 灸点新疗法(日) 灸术自疗法灸法自疗学灸法医学研究(日) 艾灸通说灸法灸法与保健实用灸疗灸绳实用灸法手册中医灸疗集要中国灸法大全中国灸疗学中国灸法治疗学奇特的灸疗艾灸养生祛病法中医天灸疗法民间敷灸瘢痕灸灯火灸疗法太乙神针太乙神针灸临症录雷火神针灸法心传神灸经论明堂灸经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采艾编翼备急灸法艾灸图说中国雷火灸疗法谢锡亮灸法汉英对照临床灸法临症灸疗400法腧穴热敏灸扁鹊心书等等 明代是我国针灸史上重要的文献总结时期。据史料记载及现存的医籍统计,明代以前有关灸疗的专著相对较少。以明代为界,根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宋以前医籍考》、《中国医籍考》、

《中国医籍通考》、《中国针灸医籍荟粹》等书的考证:明代以前的灸疗书籍,包括史书上有记载但已亡佚了的有:《歧伯灸经》(宋史)、《亡名氏灸经》(隋志)、《曹氏灸方》(隋志)、《曹氏灸经》(隋志)、《雷氏灸经》(新唐志)、《崔氏骨蒸病方》(宋志)。《亡名氏新集明堂灸法》、《杨氏灸经》(崇文总目)、《黄帝灸经明堂》(宋志)、《亡名氏灸经背相》(宋志)。目前现存的灸疗医籍仅有:战国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敦煌石室医方残卷《新集备急灸经》;唐代《灸法图残卷》、《黄帝明堂灸经》;宋代《膏肓腧穴灸法》、《实验特效灸法》、《备急灸法》、《西方子明堂灸经》;元代《痈疽神妙灸经》、《痈疽神秘灸经》10种。明清两代以清代专著较丰,著有《采艾编》、《太乙神针心法》、《采艾编翼》、《太乙神针附方》、《太乙离火感应神针》、《灸法篡要》、《太乙神针》(范毓[香奇]编)、《仙传神针》、《神灸经纶》。《太乙神针集解》。《传悟灵济录》、《卷怀灸镜》、《太乙神针》(松亭居士传)、《灸法秘传》、《灸法心传》、《太乙神针十六部》、《灸法集验》、《太乙神针》(作者不详,叶圭序跋)、《经验灸法独本》、《延寿针治病穴道图》、《灸法篡要》等21种。此外,还有大量有关论述灸法的篇章,散在于明清两代有关针灸著作或医籍中。如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所著《类经图翼·卷十一》中,专门辑录明以前几百个灸疗验方,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几十种病证。另在《景岳全书》9~36卷所论述各科70余类病证中,有二十类提到针灸疗法,其中涉及灸方的达十五类,并详细论述了灸疗的治疗作用。因此,可以说是对明以前灸疗临床经验的一次总结。明代伟大针灸学家杨继洲,也重视灸疗的研究和实践,强调针灸并重。《针灸大成》第九卷,论述灸疗凡四十一节,内容涉及广泛,有灸疗、取膏肓穴法、相天时、发灸疗及艾灸补泻等,以及灸治各种急慢疾病二十余种。 特别是清代,更可以认为是对我国灸疗法的总结时期。灸疗文献中,较有代表性的为清·咸丰时医家吴亦鼎所撰的《神灸经纶》一书,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 艾灸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 到西汉时期。艾灸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艾灸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中的《灸法》篇。在这本古代医学经 典中,详细描述了艾灸的原理、方法和应用范围。根据《黄帝内经》,艾灸可以通过燃烧艾草,将热量传导到人体穴位上,以达到调理气血、活络经络的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灸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在古代,艾灸被视 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被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在《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医书中,都有关于艾灸的记载和应用案例。 在宋朝时期,艾灸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当时的医学家陆沈在他的著作《医贯》中详细描述了艾灸的治疗原理和方法,并提出了艾灸的分类和应用规范。他将艾灸分为直接灸、间接灸和温灸等不同形式,并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和治疗需求,提出了相应的灸法选择。 到了明清时期,艾灸的理论和技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本草纲目》、《千金方》等医学著作中,对艾草的性能、功效和艾灸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一些医学家还进一步探索了艾灸与针灸、药物疗法的结合应用,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治疗体系。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艾灸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 的阶段。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艾灸可以通过刺激皮肤表面的穴位,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从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同时,艾灸还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等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和亚健康状态。

在现代医学中,艾灸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辅助疗法。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中,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同时,艾灸还在美容、养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艾灸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和推动。现代艾灸疗法已经出现了多种形式,如传统艾灸、电子艾灸、激光艾灸等。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使得艾灸的疗效更加精确和可控,为艾灸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总之,艾灸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不断吸收、整合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随着现代医学的认可和科学研究的支持,艾灸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同时,我们也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和探索,进一步揭示艾灸的治疗机制和效应,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艾灸古籍金匮要略

艾灸古籍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简介 《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东汉张仲景撰于 3 世纪初,属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 《伤寒杂病论》历经传抄失真失散,伤寒部分经晋太医令王叔和收集、整理、编次,形成《伤寒论》一书,当时杂病部分失传。 《伤寒杂病论》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被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发现于翰林院书库,书简共 3 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载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 3 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 篇,方剂262 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金匮要略》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 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该书已经由学苑出版社编辑出版并发行。 书籍概况 《金匮要略》 3 卷25 篇,第 2 篇至22 篇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科病证脉治,论述精要,为读者提供了辩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是我国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著作之一。书中重点论述了内科病证,诸如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黄疸、惊悸、吐血、下血、胸满、吐血、呕吐哕、下利等40 多种。同时还论述外科、伤科如痈肿、肠痈、浸淫疮、刀斧伤等病证。此外,设有女科病证的专篇论述。该书以疾病分篇,论述每种病证的不同症型和不同阶段的治疗,以及"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临床实践,便于后世业医者分析比较,学习掌握治疗中的圆机活法。此外,书中另有脏腑经络病脉,摄生养慎以及饮食卫生、饮食禁忌和食物中毒的防治等论述。《金匮要略》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诊疗经验,当时对多种疾病的病因认识,已明确地归纳为三大类,并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所谓"内所因")列于发病的首位。重视四诊合参,以脏腑经络为辨证重点,结合营卫气血、阳阴五行等理论。在论治方面,重视预防和早期治疗,所谓"

艾灸净化血液的故事

艾灸净化血液的故事 中医有三宝,称之为“一根针、一碗汤、一柱灸”,艾灸疗法为三宝之一。中医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告诉我们“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记载“针之不及,药之不到,必须灸之”。 在古代,许多精通方药和针灸的医学大家在实际治疗中都偏爱灸法,被誉为神医的华佗在给患者治疗疾病时亦多采用灸法,他一般选用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灸七八个艾炷,就能使病痊愈。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艾灸亦在运用中 发展、沉淀、绽放。艾灸已经走向世界。关于艾灸都有哪些艾灸故事? 艾灸故事一:艾灸虽好病入膏肓不可灸 故事时间:春秋时期;故事主人公:晋景公 《左传》载,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患重病,求医于秦,秦伯遣精于针灸术的太医医缓前往。医缓诊后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此“攻之不可”的“攻”字,即指当时的灸法。 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白话翻译就是:晋国的晋景公患了重病,听说秦国的医生医术好,便派人到秦国去求医,秦国派了一位名叫医缓的名医去替他诊疗。据说医缓即将到晋国之前,晋景公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两个小孩在那里商量着,一个说:“来的那个人是个名医,一定会伤害我们的,我们应该往哪里逃呢?”另一个说:“别怕,我们逃到肓的上面、膏的 下面那个地方,看他能拿我们怎么办。”医缓到了晋国,诊断了一番后说道:“你这个病没有办法治疗了。你的病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这个地方靠近心脏,又不能艾灸,针刺又刺不到,服药也无济于事,没法治了呀!”后来晋景公果然不治身亡。现代医学研究亦认为,心脏的区域禁灸。 艾灸故事二:鲍仙姑施灸治病还美颜 故事时间:晋朝;故事主人公:葛洪之妻鲍姑 葛洪祖师是道教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医学家,他留下的《肘后备急方》更成为当今人们用以治疗疟疾的典籍之源。但很少有人知道,葛洪其实并不是独自修道,他的妻子不但是一位同道修行者,更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医学家。 葛洪之妻姓鲍,民间多称鲍姑或鲍仙姑。是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她经常跟着丈夫在罗浮山炼丹行医,给老百姓治病,岭南—带民众尊称她为“鲍仙姑”。

《扁鹊心书》完本之一、二。艾灸与药丹、丸、散的古方运用

《扁鹊心书》完本之一、二。艾灸与药丹、丸、散的古方运用 《扁鹊心书》,综合性医书,3卷。宋代窦材编撰于绍兴十六 年(1146年)。托名扁鹊所传,故名。此书以重视经络和针 灸疗法为特点。卷上介绍“黄帝灸法”“扁鹊灸法”及窦材灸法,在治法上比较强调扶阳,禁用寒凉之剂。卷中论及伤寒、 阴毒、劳复、喉痹、虚劳、中风等100余种外感、内伤及临床各科杂病。书中并附作者若干治验,多推崇针灸疗法,体现了 窦氏在运用此法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卷下除续载部分病症外,“扁鹊神方”收有94方,分别介绍了其主治和服用法。其中 相当数量的方剂不见于宋以前的医籍,并保留有我国较早的麻 醉方剂—睡圣散,颇具参考价值。 《扁鹊心书》成书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共3卷。上卷论述学医基本原则和三大灸法(黄帝灸法、扁鹊灸法及窦材灸法);中卷分述伤寒诸证和杂病;下卷主论内科杂病,兼论外科、妇科、儿科等一些病证;后列“周身各穴”27对(包括手、足三里两对),书后附方94首。全书以灸法为主要研究内容,可谓是一部灸法专书。纵观全书,其主要的学术思想有以下几点。 1推崇扶阳,注重温补脾肾 该书始终以扶助人体阳气为养生疗疾的主导思想。首先,窦氏强调阳气在人体的重要性。阳气是人生命体存在的根本,有阳气则生,无阳气则死。正如“须识扶阳”一章中云:“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第二,在治疗原则中,窦氏强调“要知保扶阳气为本”,其认为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不论何种病情治疗时一定要注意顾护阳气,防止损伤元阳;第三,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围绕温补阳气施治。窦氏提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三法皆有温补之功。并且认为临证时若只灸三五十壮,是不能补接真气的,“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只有重灸才能治大病;第四,窦氏不仅善用温补,而且反对滥用寒凉。在“时医三

艾灸的文化历史

艾灸 一、艾灸的文化历史.................................................... (1-4) 二、艾灸的功效和作用.................................................. (5 ) 三、热点技法 ......................................................... (6-7) 四、艾灸的设备 ....................................................... (8-9) 五、养生案例 ......................................................... (10 ) 六、服务项目 ......................................................... (11-12) 七、合作方式合作条件:(开店政策表、代理政策表、合作程序).............. .(13-14)

一、艾灸的文化历史 灸法在先秦时就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1973年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足背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指出经脉循行部位、所主疾病及其灸治所宜等,在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在配合药物治疗法同时,还例用了灸法、角法、浴法、熏蒸法、熨法等,说明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灸疗不但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基础理论,而且也有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脸。《足背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首次记载灸疗的医学典藉,提到的各种经脉病证以及心痛、瘙、癫狂、咳血、耳聋、噎等急难病证,均可采取灸疗其所属经脉之法进行治疗。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一些病甚至可以“久灸既息则病已矣”。约成书于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把灸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从灸疗的起源到各种灸法及其适应症,书中记载颇多。《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哉也,基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说明灸法的产生与我国北方人民的生活习惯及发病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经脉》说:“陷下则灸之。”《灵枢•官能》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说明灸疗的适应症很广,有些疾病应用灸疗更能取得治疗效果。《素问•骨空论》曰:“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失枕……灸脊中”。《灵枢•癫狂》日:“治癫疾者,……灸穷骨二十壮”。对临床上治疗内脏疾患并有成效的背脸穴,《灵枢•背腌》中强调:“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泻之,虚则补之”。《素问•血气形志》曰:“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灵枢•经水》日:“其治以针艾”,说明在《黄帝内经》成书前,针石和艾灸结合应用治疗多种疾病已经很盛行,甚至在历史传记中也有灸疗的记载,《左传》载:“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这里的“攻”即指灸法。在非医家的著作中也可窕见艾灸之痕迹。如《孟子《左传》离娄篇》:“今人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足见灸疗影响的深远。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虽以方脉见长,但对许多病证都有“可火”,“不可火”,“不可

2023年艾灸疗法集锦

2023年艾灸疗法集锦 “艾灸”疗法介绍集锦(连载) 艾灸, 遗忘 本帖最后由鹅毛扇于 2023-2-14 15:04 编辑 艾草的功效 艾草,自古在民间即有食用、袪风邪等用途,端午节有些岭南人士,除了会以糯米掺艾草制成\"艾粄\"等应节食品之外,还有人将艾草、茅草、抹草、柳枝、桃枝等药草悬挂门口,当作避邪之物。 艾,又称香艾、苦艾,味苦辛,性温,入肝、脾、肾经,最大功效为袪湿散寒、止血止痛,另外还有温血活血、健胃强壮等功效。 艾草主治吐血,对于直肠出血、子宫出血、月经失调、经闭、少女痿黄症、虚寒阴冷、贫血等妇科病极佳,为妇科良药。 因具有袪寒湿功能,可治关节痛、神经痛、头风头痛、腰骨酸痛和胸痛等痛症,还可治下痢、胃溃疡、盲肠炎、除腹水、止冷痢吐泻,亦可配合其它治癌药草,治疗甲状腺癌和鼻咽癌等。 治妇女产后血崩,以海金沙、凤尾草、茅根、球蕨、侧柏等煎汤后,将药汤加入艾心叶、益母草、竹叶菜、丝瓜、

水芹菜、和藕粉一同绞汁,具特效。 治胃溃疡,以艾心叶、紫茉莉、木瓜等作精力汤,数日内见奇效。 艾叶平时可用来煎蛋或煮蛋吃,对于久年头痛、神经痛、腰酸背痛、崩漏下血诸症,具有极佳食疗效果,且同时为温补药膳食品,可醒胃,为虚冷者的长效性\"威而刚\"。 艾草更是自古以来艾灸袪风行血的唯一良药,不过治疗癌症时,必须与半枝莲、蒲公英??等治癌圣药合用,才有实效。 孟子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说七年之病很顽固,但三年以上的陈艾却有可能治愈它。可见,人们对艾草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医认为,艾草具有?湿散寒、温经止血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艾草对多种细菌、病毒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艾草的加工和制作方式 艾灸疗法是使用艾绒制成的艾炷、艾卷,点燃后,在身体相应的穴位上施行熏灸,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艾条的制作: 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为艾绒,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选用野生向阳处5月份长成的艾叶,风干后在室内放置1年后使用,此称为陈年熟艾。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碾轧

华夏千年灸法总结

华夏千年灸法总结 华夏千年灸法总结 晋代名医陈延之说:“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为师解经者,针灸随手而行;非师所解文者,但依图详文则可灸;野间无图不解文者,但逐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法,但避其面目四肢显露处,以创盘(瘢)为害耳(《医心方》卷二)。”可见灸法在我国古代颇为盛行。由于它比针法更加安全而且容易掌握,几乎达到人人能够施灸治病的程度,因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医学界在应用和研究针灸学术当中,注意力比较集中于针法,而对灸法的发掘、应用和整理研究则很不够。有鉴于此,艾草堂特别整理了相关资料,以便供大家学习。 一、灸法源流 关于灸法的起源,古代文献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一般都认为它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很可能是在氏族公社时期。宋高保衡等《新校备急千金要方序》说:“黄帝欲创九针,以治三阴三阳之疾,得歧伯而砭艾之法精。”可见古人也认为灸法起源于原始氏族公社时期。我们的祖先,早在北京猿人时期就已懂得用火,以后又掌握了取火的方法这正好为发明灸法创造了必要条件。艾,这类易燃植物自古就在我国广大土地上到处生长,先民们采干艾引火是理所当然之事。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记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大概也是用艾作燃料。在我们的祖先早就对艾有所认识的那样历史条件下,把燃烧的艾团用于医疗方面,是完全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 有文字历史以来,在文献中最先提到灸法的,当推《左传》。它记载公元前581年医缓给晋景公诊病时说过“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这样一段话。后世虽然对“攻”、“达”二字有不同的理解灸”这个字,在现存文献里,以《庄子·盗跖篇》最早提及。据记载孔子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孟子·离娄篇》里也曾讲过:“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显然指的是艾灸。

范长伟讲艾灸课件

范长伟讲艾灸课件 整理人:野渡 范长伟,范氏灸草堂创始人,师从中国针灸泰斗谢锡亮,潜心钻研艾灸20年,大力弘扬“知灸者福,善灸者寿〞的四穴养生思想,并摸索出一套扶阳灸的上乘灸法。著有?范长伟极简艾灸?、?三里灸出安康来?等畅销书籍。 第一讲 中医有句行话:“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灸之〞。用艾草进展灸疗起源于中国,是非常古老的养生保健方法。 们中国五大主流医学当中的其中的一种。可是很多人呀,比方说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可能对这个艾灸文化,或者是艾灸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保健呀还不是很了解,可能已经被人们所无视了。那么其实在我国几千年来这个历史当中,这个艾灸呢被人们所发现,并且长期与疾病这个抗争的过程当中慢慢的发现这个艾灸对人的身体来说是非常有好处的,而且还能够帮助我们预防疾病、治疗疾病。那么从今天起,我们会在陆

陆续续几天的授课时间当中,给大家介绍我国传统的绿色的自然的疗法:艾灸。 灸法严格来讲叫艾灸。艾呢是一种草药,灸呢是一种方法。它的起源呢,起源于上古时期。不是远古,而是上古。那么它成型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明,衰落于晚清。为什么呢?为什么到晚清衰落了呢?因为在咱们这个晚清,皇帝认为针和灸非是奉君之道。因为皇上嘛,真龙天子,这个皇后是金枝玉叶,不能够袒胸露背。咱们针法和灸法呢都必须要露出我们的肌肤才能施灸、施针。所以说呢这个皇上认为这个不雅,就下令太医院制止使用这种方法。从此以后在太医院这种官家开的医院中就没有了针,也没有了灸。灸法后来慢慢地流传到了哪儿呢?〔流传到了〕我们民间。到了解放时期,咱们国家解放以后,国家大力挖掘这个针和灸法。我的师父的师父,也就是我的师爷,叫承淡安,这位老先生,他被尊为我们针灸界的第一人。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针和灸的一些标准都是这位老人家总结出来的。所以说,但是针法比拟普及,灸法还是没有被真正地普及下来。 的作用。那既然艾灸这么神奇,那灸法都有哪几种呢?什么叫灸法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