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实验讲义
环境化学实验讲义1

目录实验一对二甲苯、萘的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1实验二土壤脲酶活性测定----------------------------------- 5实验三水中溶解氧含量的测定 ------------------------------ 8实验四水中重金属污染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五水体水质相关指标评价------------------------------ 11实验六水中痕量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七苯酚的光降解速率常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八对硝基苯甲腈水解速率常数的测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九底质的耗氧-------------------------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十萘在水溶液中的光化学氧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十一丙烯-二氧化氮-空气体系中光化学烟雾的模拟试验错误!未定实验十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 21实验十三电催化降解废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十四环境样品中多环芳烃提取及分析方法研究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十五水中碱度的测定 ------------------------------------ 27实验一 对二甲苯、萘的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一、目的和要求1、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意义和方法。
2、掌握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分配系数的操作技术。
二、原理正辛醇是一种长链烷烃醇,在结构上与生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类似。
因此,可用正辛醇—水分配体系来模拟研究生物—水体系。
有机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是衡量其脂溶性大小的重要理化性质。
研究表明,有机物的分配系数与水溶解度、生物富集系数及土壤、沉积物吸附系数均有很好的相关性。
因此,有机物的生物活性亦与其分配系数密切相关。
环境化学实验讲义

环境化学实验讲义实验一废水中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控水样的收集和处置方法;2.掌控bod5的测量原理和操作方式。
二、实验原理对于生活污水,取其两份,一份测定当时的溶解氧;另一份在(20±1)℃下培养5天再测定溶解氧,两者之差即为bod5。
溶解氧的测量原理就是:在水样中重新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二价锰先生成白色的mn(oh)2结晶,但很快被水中溶解氧水解为三价或四价的锰,从而将溶解氧紧固。
在酸性条件下,高价的锰可以将i-水解为i2,然后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电解分解成的i2,即可谋出来水中溶解氧的含量。
三、仪器和试剂1.主要仪器(1)恒温培养箱(2)溶解氧瓶(200~300ml)具有磨口玻塞,并具备供水半封闭的钟形口。
2.试剂(1)硫酸锰溶液称取480g硫酸锰(mnso4h2o)溶于水,用水稀释至1000ml。
此溶液加至酸化过的碘化钾溶液中,遇淀粉不得产生蓝色。
(2)碱性碘化钾溶液称取500g氢氧化钠熔化于300~400ml水中,另称取150g碘化钾溶200ml水中,等待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后,将两溶液分拆,搅匀,用水吸收至1000ml。
例如存有结晶,置放过夜后,积成上层清液,储于棕色瓶中,用橡皮塞塞紧,贮藏留存。
此溶液酸化后,突遇淀粉应当不呈圆形蓝色。
(3)硫代硫酸钠溶液称取2.5g硫代硫酸钠(na2s2o35h2o)溶于煮沸放冷的水中,加0.2g碳酸钠,用水稀释至1000ml,储于棕色瓶中。
使用前用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标定。
6.浓硫酸(ρ=1.84g/ml)。
7.0.5%淀粉溶液称取0.5g可溶性淀粉,用少量水调成糊状,再用刚煮沸的水稀释至100ml。
冷却后,加入0.1g水杨酸和0.4g氯化锌防腐。
四、操作步骤1.样品收集准备好6个溶解氧瓶,用虹吸法把水样转移到溶解氧瓶内,并使水样从瓶口溢出数秒钟。
其中3瓶固氧,并测定其溶解氧,另3瓶放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5天后再测定溶解氧。
环境化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 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有机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 ow )是指平衡状态下化合物在正辛醇和水相中浓度的比值。
它反映了化合物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的迁移能力,是描述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行为的重要物理化学参数,它与化合物的水溶性、土壤吸附常数和生物浓缩因子密切相关。
通过对某一化合物分配系数的测定,可提供该化合物在环境行为方面许多重要的信息,特别是对于评价有机物在环境中的危险性起着重要作用。
测定分配系数的方法有振荡法、产生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有机物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方法。
2. 学习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
二、实验原理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是平衡状态下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相和水相中浓度的比值。
即:wo ow c c K 式中:K ow —— 分配系数;c o —— 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相中的浓度;c w —— 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水相中的浓度。
本实验采用振荡法进行有机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由于正辛醇中有机化合物的浓度难以确定,本实验中通过测定平衡时水相中有机物浓度,然后根据体系中有机物的初始加入量以及两相的体积来确定平衡时正辛醇中有机物的浓度。
首先,取一定体积含已知浓度待测有机化合物的正辛醇,加入一定体积的水,震荡,平衡后分离正辛醇相和水相,测定水相中有机物浓度,根据下式计算分配系数:式中:c o0 ——起始时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相中的浓度μL/L;c w——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水相中的浓度μL/L;V0、V w ——分别为正辛醇相和水相中的体积,L。
三、仪器和试剂1. 仪器(1) 紫外分光光度计。
(2) 恒温振荡器。
(3) 离心机。
(4) 具塞比色管:1OmL。
(5) 微量注射器:5mL。
(6) 容量瓶:1OmL、25mL、250mL。
2. 试剂(1) 正辛醇:分析纯。
(2) 乙醇:95%,分析纯。
(3) 对二甲苯:分析纯。
(4) 苯胺:分析纯。
四、实验步骤1. 标准曲线的绘制(1) 对二甲苯的标准曲线移取1.00mL对二甲苯于10mL容量瓶中,用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
环境化学实验讲义

环境化学实验讲义李娟英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目录实验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 - 1 -(一)总磷的测定.............................................................................................................. - 3 -(二)生产率的测定.......................................................................................................... - 4 -(三)叶绿素-a的测定...................................................................................................... - 6 -实验二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作用............................................................................................ - 7 -水质挥发酚的测定.......................................................................................................... - 10 -实验三底泥中汞的存在形态................................................................................................ - 12 -实验四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 15 -实验五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 17 -实验六土壤中有机物、总氮总磷含量的测定.................................................................. - 21 -(一)重铬酸钾氧化还原滴定外加热法测定有机物的含量........................................ - 21 -(二)半微量开氏法测定土壤全氮含量........................................................................ - 24 -(三)HClO4—H2SO4法测定土壤中全磷含量............................................................ - 27 -实验七发光细菌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 30 -实验八海水电解质活度系数的测定...................................................................................... - 32 -实验九海水中石油烃类污染物的测定与评价...................................................................... - 35 -实验十交通干道氮氧化物的采样及测定............................................................................ - 37 -实验十一养殖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测定和风险评估.......................................................... - 40 -实验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环境化学实验讲义定稿

实验一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6学时)土壤是环境中污染物迁移、转化的重要场所,土壤胶体以其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带电性,而使土壤具有吸附性。
在土壤胶体双电层的扩散层中,补偿离子可以和溶液中相同电荷的离子以离子价为依据作等价交换,称为离子交换。
土壤的吸附性和离子交换性能又使它成为重金属类污染物的主要归宿。
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是指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与土壤固相的阳离子之间所进行的交换作用。
它是由土壤胶体表面性质所决定。
土壤胶体指土壤中粘土矿物与腐殖酸以及相互结合形成的复杂的有机矿物质复合体,其所吸收的阳离子包括K+、Na+、Mg2+、NH4+、H+、Al3+等。
土壤交换性能对于研究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有重大意义,它能调节土壤溶液的浓度,保证土壤溶液成分的多样性,因而保持了土壤溶液的“生理平衡”,同时还可以保持各种养分免于被雨水淋失。
土壤交换性能的分析包括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交换性阳离子分析及盐基饱和度的计算。
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ty,简称CEC),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以每千克土壤的厘摩尔数表示(cmol/kg)。
阳离子交换量的大小,可作为评价土壤保肥能力的指标。
阳离子交换量是土壤缓冲性能的主要来源,是改良土壤和合理施肥的重要依据。
因此,对于反映土壤负电荷总量及表征土壤性质重要指标的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是十分重要的。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交换剂的性质、盐溶液浓度和pH、淋洗方法等,必须严格掌握操作技术才能获得可靠的结果。
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用于土壤分类的土壤分析中使用经典的中性乙酸铵法或乙酸钠法。
中性乙酸铵法也是我国土壤和农化实验室所采用的常规分析方法,适于酸性和中性土壤。
最近的土壤化学研究表明,对于热带和亚热带的酸性、微酸性土壤,常规方法由于浸提液pH值和离子强度太高,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所得结果较实际情况偏高很多。
新方法是将土壤用BaCl2饱和,然后用相当于土壤溶液中离子强度那样浓度的BaCl2溶液平衡土壤,继而用MgSO4交换Ba测定酸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环境化学讲义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 (3)本章重点 (3)天然水的基本特征以及污染物存在形态 (3)水和水分子结构的特异性 (3)1、水分子的结构 (3)2、水的特异性 (4)3、水的同位素组成 (6)天然水的基本特征 (6)1、天然水的组成 (6)2、天然水的化学特征 (12)天然水的性质 (18)(1)碳酸盐系统 (18)(2)天然水中的碱度和酸度 (25)(3)天然水的缓冲能力 (31)(4)天然水的酸碱平衡 (32)(5)酸碱化学理论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32)4、天然水的水质 (33)水体污染和自净 (34)1、水体污染与自净 (34)水体中的污染物 (41)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和存在形态 (52)1、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曾把水中污染物大体划分为八类: (52)2、污染物毒性取决于形态 (52)3、难降解有机物和金属污染物 (53)4、水中主要化学污染物的污染特征 (57)典型水污染的特征 (58)1、病原微生物污染 (58)2、需氧有机物污染 (59)3、富营养化污染 (60)4、感官性污染物(含恶臭污染) (60)5、酸、碱、盐污染 (61)6、毒污染 (61)7、油污染 (63)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64)一、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 (64)1、水中颗粒物的类别 (64)2、水环境中颗粒物的吸附作用 (66)3、吸附等温线 (68)4、解吸作用(以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为例) (70)二、水中胶体颗粒物聚集的基本原理和方式 (73)1、概述 (73)2、基本理论 (73)三、溶解和沉淀 (76)1、氧化物和氢氧化物:Al(OH)3、Fe(OH)3、Fe(OH)2、Hg(OH)2、Pb(OH)2 (77)2、硫化物(一般溶解度很小) (80)3.碳酸盐 (81)四、氧化—还原 (85)1、概述 (85)2、天然环境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85)3、氧化还反应概念回顾 (86)4、电子活度和氧化还原电位 (86)5、天然水体的pE-pH关系图 (88)6.天然水的pE和决定电位 (92)7、无机氮化物的氧化-还原转化 (93)8、无机铁的氧化还原转化 (95)9、水中有机物的氧化 (96)五、配合作用 (97)1、概述 (97)2、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 (98)3、羟基对重金属离子的配合作用 (99)4、腐殖质的配合作用 (101)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106)一、概述 (106)二、分配作用 (106)1.分配理论 (106)2、标化分配系数 (106)三、挥发作用 (109)1.亨利定律 (109)2.挥发作用的双膜理论 (111)四、水解作用 (113)五、光解作用 (114)1、直接光解 (115)2、敏化光解(间接光解) (116)3、氧化反应 (117)4. 应用 (117)六、生物降解作用 (117)1.生长代谢 (118)2.共代谢 (119)水质模型 (120)第三章水环境化学本章重点●无机污染物在水体中进行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吸附-解吸、絮凝-沉淀的基本原理;水体中金属存在形态;pE计算;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和分配系数、挥发速率、水解速率、光解速率和生物降解速率的计算方法。
环境化学讲义课件4

2021/1/24
绥化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系
污染大气中: HNO2+hv(波长小于400nm)→HO • +NO (光分解) H2O2+hv(波长小于360nm)→HO • +HO • (光分解) ②、 HO2•自由基的来源
HCHO+hv(波长小于370nm)→H• +HCO• (光分解) H• +O2→HO2• HCO•+ O2→CO+HO2•
2021/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4
绥化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系
2021/1/24
绥化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系
2、平流层 (1)大气稳定。 (2)平流层内垂直对流运动很小。 (3)大气透明度高。 3、中间层 (1)空气更稀薄。 (2)无水分。 (3)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中间层顶气温最低 (-
CH3•+CH3Cl →C2H6+Cl•
终止: CH3•+Cl• →CH3Cl
Cl•+ Cl• → Cl2
2021/1/24
CH3•+ CH3• → C2H6
绥化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系
(2)、大气中主要自由基的来源
最主要的是OH •自由基,其次是HO2 •及H3C•、 H3CO•和H3COO •等在大气中也比较活跃。 OH•基的来源
100℃)。 (4)中间层中上部,气体分子(O2、N2)开始电离。
2021/1/24
绥化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系
2021/1/24
绥化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系
4、热层 (1)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增高;温度最高可升至1200℃。 (2)大气更为稀薄; (3)大部分空气分子被电离成为离子和自由电子,又称
环境化学实验讲义

前言环境化学实验就是为进一步深化《环境化学》课程讲授得基本知识,掌握研究环境化学问题得基本方法与手段,提高实验数据科学分析能力与实验技能,使学生具备初步得独立科研能力。
依据新得环境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本环境化学实验课程共包括4个实验,内容涵盖了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与土壤环境化学等。
实验一为天然水中油类得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主要就是让学生加深对环境中油类污染得认识,了解石油类类污染物含有共轭体系得物质在紫外光区有特征吸收峰,掌握油类得分析方法与技术。
实验二为有机物得正辛醇—水分配系数;这就是典型得验证性实验,使学生了解平衡状态下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与水相中得分配状况,使学生深层次了解有机化合物在水相与有机相之间得迁移能力以及脂溶性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得吸收行为。
实验三为苯酚得光降解速率常数实验;使学生了解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得光化学降解性能以及它们在水中得归宿。
实验四为土壤对铜得吸附实验;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被广泛关注,也就是目前食品安全得主要内容之一,同时重金属不能被土壤中得微生物所降解,因此可在土壤中不断地积累,也可为植物所富集,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因此让学生了解土壤得吸附性能对今后开展该方面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编者张凤君目录实验一天然水中油类得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1)实验二有机物得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3)实验三苯酚得光降解速率常数 (6)实验四土壤对铜得吸附 (10)实验一天然水中油类得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一、实验目得加深对环境中油类污染得认识,掌握油类得分析方法与技术,学会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
二、实验原理紫外分光光度法比重量法简单。
石油类含有得具有共轭体系得物质在紫外光区有特征吸收峰。
带有苯环得芳香族化合物主要吸收波长为250~260 nm,带有共轭双键得化合物主要吸收波长为215~230 nm。
一般原油得两个吸收峰波长为225及256 nm,其她油品如燃料油、润滑油等得吸收峰也与原油相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环境化学实验是为进一步深化《环境化学》课程讲授的基本知识,掌握研究环境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提高实验数据科学分析能力和实验技能,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独立科研能力。
依据新的环境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本环境化学实验课程共包括4个实验,内容涵盖了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和土壤环境化
编者张凤君
目录
实验一天然水中油类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一、实验目的
加深对环境中油类污染的认识,掌握油类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学会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
二、实验原理
mL,7.0 mL,10.0 mL,用石油醚稀释至刻线。
最后在波长256 nm处,用1 cm石英比色皿,以石油醚为参比液测定标准系列的吸光度,并绘制标准曲线。
2.将水样500 mL全部倾入1000 mL分液漏斗中,加入5 mL(1+1)硫酸(若水样取样时已酸化,可不加)及20 g氯化钠,加塞摇匀,用15 mL石油醚洗采样瓶,并把此洗液移入分液漏斗中,充分振荡2 min(注意放气),静置分层。
把下层水样放入原采样瓶中,上层石油醚放入25 mL容量瓶中,再加入10 mL石油醚,重复抽提水样一次,合并提取液于容量瓶中。
加入石油醚至刻线,摇匀。
若容量瓶里有水珠或浑浊,可加少量无水硫酸钠脱水。
3.在波长256 nm处,用1 cm石英比色皿,以脱芳烃的石油醚为参比,测定其吸光度,并在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浓度值。
五、结果与讨论
1.C油(mg/L)=
12
V V
C
)
实验二 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有机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 OW )是指平衡状态下化合物在正辛醇和水相中浓度的比值。
它反映了化合物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的迁移能力,是描述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行为的重要物理化学参数,它与化合物的水溶性、土壤吸附
c w ——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水相中的浓度。
本实验采用振荡法使对二甲苯在正辛醇相和水相中达平衡后,进行离心,测定水相中对二甲苯的浓度,由此求得分配系数。
W
W W W O O V c V V c K OW c -=
式中:c o——起始时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相中的浓度;
c w——平衡时有机化合物在水相中的浓度;
V O、V W——分别为正辛醇相和水相的体积。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
(1)紫外分光光度计。
以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值。
利用所测得的标准系列的吸光度值对浓度作图,绘制标准曲线。
2.溶剂的预饱和
将20 mL正辛醇与200 mL二次蒸馏水在振荡器上振荡24 h,使二者相互饱和,静置分层后,两相分离,分别保存备用。
3.平衡时间的确定及分配系数的测定
(1)移取0.40 mL对二甲苯于10 mL容量瓶中。
用上述处理过的被水
饱和的正辛醇稀释至刻度。
该溶液浓度为4×104 μL/L。
(2)分别移取1.00 mL上述溶液于6个10 mL具塞比色管中,用上述处理过的被正辛醇饱和的二次水稀释至刻度。
盖紧塞子,置于恒温振荡器上,分别振荡0.5 h、1.0 h、1.5 h、2.0 h、2.5 h和3.0 h,离心分离,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水相吸光度。
取水样时为避免正辛醇污染,可利用带针头的玻璃注射器移取水样。
首先在玻璃注射器内吸入部分空气,当注射器通过正辛醇相时,轻轻排出空气,在水相中已吸取足够的溶液时,迅速抽出注射器。
卸下针头后,即可获得无正辛
实验三苯酚的光降解速率常数
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光化学降解强烈地影响着它们在水中的归宿,因而对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光化学降解的研究已成为水环境化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
除自由基外,水体中还存在有单态氧,使得天然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不断地被氧化,最终生成CO2、CH4和H2O等。
因此,光降解是天然水体有机污染物的自净途径之一。
天然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光降解速率,可用下式表示:
][x c t
c O K
d d =-
式中:c ——天然水中苯酚的浓度;
[O x ]——天然水中氧化性基团的浓度,一般是定值,认为其在反应过程中维持不 变;
上式积分得:
处(3)高压汞灯:400 W 。
(4)紫外分光光度计。
(5)TOC 测定仪。
2.试剂
(1)1000 mg/L 苯酚标准储备液。
(2)50 mg/L 苯酚标准中间液:取苯酚标准储备液5 mL ,稀释至100 mL 。
(3)缓冲液:称取20g NH4Cl溶于100 mL浓NH3•H2O中。
(4)1% 4—氨基安替比林溶液:贮于棕色瓶中,在冰箱内可保存1周。
(5)4% 铁氰化钾溶液:贮于棕色瓶中,在冰箱内可保存1周。
(6)0.36% H2O2溶液:取浓H2O2溶液3.0 mL稀释至250 mL。
(7)待降解苯酚溶液:取1000 mg/L的苯酚标准储备液10.0 mL于500 mL 容量瓶中,用二次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待用。
该待降解苯酚溶液准备两份。
O2
70
按照与步骤1相同方法测定吸光度。
(4)对其中另一个烧杯内的水样,每隔30 min取一次样,每次取10.0 mL,共取4次样(即分别在t=0、30 min、60 min、90 min时取样)。
分别置于有编号的干燥50 mL小烧杯中。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样品的紫外吸收光谱。
用TOC 测定仪测定样品的TOC值。
五、数据处理
由标准曲线上查得不同时间光降解溶液中苯酚所对应的浓度值,绘制苯酚光降解动力学曲线,确定反应级数。
以c
c 0ln
~t 作图,求得K ’值。
六、思考题
1.本实验所用高压汞灯的光谱有何特征?
2.结合苯酚降解动力学曲线以及紫外吸光度和TOC 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讨
实验四 土壤对铜的吸附
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农药、污泥和大气降尘等。
过量的重金属可引起植物的生理功能紊乱、营养失调。
由于重金属不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所降解,因此可在土壤中不断地积累,也可为植物所富集,并通过食物链危
述两种因素对土壤吸附铜的影响。
土壤对铜的吸附可采用Freundlich 吸附等温式描述。
即:
n K Q 1ρ
=
式中:Q ——土壤对铜的吸附量,mg/g ;
ρ——吸附达平衡时溶液中铜的浓度,mg/L ;
K 、n ——经验常数,其数值与离子种类、吸附剂性质及温度等有关。
将Freundlich 吸附等温式两边取对数,可得:
ρlg 1lg lg n
K Q +=
以lgQ 对lg ρ作图可求得常数K 和n ,将K 、n 代入Freundlich 吸附等温式,
:1HNO 3中,用水定容至500 mL 。
(3)50 mg/L 铜标准溶液:吸取25 mL 1000 mg/L 铜标准溶液于500 mL 容量瓶中,加水定容至刻度。
(4)0.5 mol/L H 2SO 4溶液。
(5)1 mol/L NaOH 溶液。
(6)铜标准系列溶液(pH=2.5):分别吸取10.00 mL 、15.00 mL 、20.00 mL 、25.00 mL 、30.00 mL 的1000 mg/L 铜标准溶液于250 mL 烧杯中,加入0.01 mol/L
CaCl2溶液,稀释至大约240 mL,先用0.5 mol/L H2SO4溶液调节pH=2,再以1 mol/L NaOH溶液调节pH=2.5,将此溶液移入250 mL容量瓶中,用0.01 mol/L 二氯化钙溶液定容,溶液系列浓度为40.00 mg/L、60.00 mg/L、80.00 mg/L、100.00 mg/L、120.00 mg/L。
按同样方法,配制pH=5.5的铜标准系列溶液。
(7)腐植酸(生化试剂)。
(8)1号土壤样品:将新采集的土壤样品经过风干、磨碎,过0.15 mm(100
用
(3)将上述样品在室温下进行振荡,分别在振荡1.0 h、2.0 h、3.0 h、3.5 h、4.0 h、4.5 h、5.0.h、6.0 h后,离心分离,迅速吸取上层清液10 mL于50 mL 容量瓶中,加入2滴0.5 mol/L的H2SO4溶液,用水定容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
以上内容分别用pH=2.5和5.5的100 mg/.L的铜标准溶液平行操作。
根据实验数据绘图以确定吸附平衡所需时间。
3.土壤对铜的吸附量的测定
(1)分别称取1、2号土壤样品各10份,每份各1 g,分别置于50 mL聚乙烯塑料瓶中。
(2)依次加入50 mL pH为2.5和5.5浓度为40.00 mg/L、60.00 mg/L、80.00 mg/L、100.00 mg/L、120.00 mg/L铜标准系列溶液,盖上瓶塞后置于恒温振荡器上。
(3)振荡达平衡后,取20 mL土壤浑浊液于离心管中,离心10 min,吸取上层清液5 mL于25 mL比色管中,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
以吸附量Q对浓度ρ作图即可制得室温下两个不同pH条件下土壤对铜的吸附等温线。
4.建立Freundlich方程
以lgQ对lgρ作图,根据所得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可求得两个常数K和n,由此可确定室温时不同pH条件下,不同土壤样品对铜的吸附的Freundlich方程。
六、思考题
1.土壤的组成和溶液的pH对铜的吸附量有何影响?为什么?
2.本实验中得到的土壤对铜的吸附量应为表观吸附量,它应包括铜在土壤表面上哪些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