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文学
简述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

简述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
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主要包括:
1.理性至上:古典主义文学强调理性,主张作家以理性去理解世界,并用明确的方式表现出来。
认为理性是文学价值和光芒的源泉。
2.遵循不变的原则:古典主义认为在变幻无常的现象背后,存在着一种永恒不变的原则和关于“美”的绝对概念。
作家的重要使命是表达这种绝对概念,体现不变的原则。
3.类型化创作:古典主义文学不着重抒写个人的思想情绪,而是关注一般性的类型,力求塑造典型的文学形象。
4.摹仿自然:古典主义号召作家“摹仿自然”,这里的自然指的是经过主观选择的现象,而非客观世界。
古典主义文学主要描述人性,关注对社会现象的理性分析。
5.道德说教:古典主义认为文学的任务在于道德说教,通过作品劝善惩恶,弘扬社会正气。
6.崇尚古希腊罗马文学:古典主义文学尊崇古希腊罗马的大作家,把他们的作品作为文学创作的典范。
7.严格的文学体裁界限:古典主义文学要求各种文学作品的体裁有严格的界限与规律,例如悲剧与喜剧不可混同,悲剧必须遵守“三一律”等。
8.简洁、洗练、明朗、精确的文风:古典主义文学倡导简洁、
洗练、明朗、精确的文风,反对烦琐、枝蔓、含糊、晦涩的写作风格。
综上所述,古典主义文学以理性至上为核心,强调不变的原则、类型化创作、摹仿自然、道德说教、崇尚古希腊罗马文学、严格的文学体裁界限以及简洁、洗练、明朗、精确的文风。
这些特征使得古典主义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背景。
古典主义文学特征

古典主义文学特征
古典主义文学是17至18世纪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特点明显、规范且合乎理性。
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崇尚规范:古典主义作品注重规范与规则,强调艺术创作应该遵循严格的结构、格式和风格。
这种规范包括诗歌的韵律和韵律手法、文章的布局和修辞技巧等。
2. 理性追求:古典主义作品追求理性与思辨,强调作品应通过合理的推理和逻辑来阐述观点。
作家通常通过清晰的语言和逻辑框架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避免个人情感和随意性的干扰。
3. 古希腊和古罗马影响:古典主义作品受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深刻影响。
作家通常会借鉴古代神话、史诗和哲学思想,并使用古代的形式和结构来构建自己的作品。
4. 高雅的写作风格:古典主义作品的写作风格通常庄重、优雅且精炼。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对偶和措辞的简练性。
散文中则常使用复杂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以展示作者的文字造诣。
5. 世俗主义:古典主义作品通常集中描述日常生活和世俗问题,尤其是生活中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作家通常通过对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观察,展示对人性和人类行为的思考。
古典主义文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它的规范性、理性性和追求高质量的写作风格,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典主义文学

熙 德
贺拉斯
全盛时期(17世纪50-70年代) 布瓦洛: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和发言人,理论家, 被称为“巴那斯山的立法者”。他的《诗的艺术》 是古典主义的法典。 拉辛:悲剧作家。代表作是《安德洛玛克》和 《费德尔》。另外他的《昂朵马格》是一部标准的 古典主义悲剧。 莫里哀:喜剧家。代表作《伪君子》等。 拉.封丹:寓言家。代表作《寓言诗》。 衰落时期 (80年代至十八世纪初)
4、在塑造人物上,要以贵族为主人公,表现贵族的 “宁静的单纯,高贵的肃穆”。 5、在创作原则上,悲剧与喜剧不可混同(反对写悲喜 剧), 要遵循“三· 一律”原则,即一事一地一日内完成。
6、在创作体裁上,以戏剧为主,戏剧中又以悲剧为主。
7、在创作语言上,追求典雅、雕饰、铺张、华丽,富 有宫廷趣味。 8、在创作风格上追求崇高美。
马克思所指出:“路易十四时期的 法国剧作家从理论上构思的那种 三一律,是建立在对希腊戏剧(及 其解释者亚里士多德)的曲解上的。 但是,另一方面,同样毫无疑问, 他们正是依照他们自己艺术的需 要来理解希腊人的” 。
评价
把三一律作为一种戏剧结构的方式,有助于使剧本 的结构集中、严谨,运用这种结构方式也造就了不少 成功的剧作。但由于它把一些本来合理的东西变成清 规戒律,就束缚了自己。同时,又把作品作为抽象理 性的代言人,失去了文学最重要的因素——感情,限 制了文学的发展。另外,在人物塑造上,往往只重共 性而轻视个性,或者只求突出人物性格中的某一个特 点,而忽视对人物作生动、具体、全面的描写。因此 这些人物缺少感情,不是血肉丰满的典型,而只是一 些美德或恶行的化身。所以,19世纪,古典主义被浪 漫主义所取代。
德国
德国的约翰· 克里斯托弗· 高特舍特的《批 判诗学试论》推崇理性,倡导“三一律”, 对德国民族语言的规范和剧坛的整顿起过作 用。他的理论有助于启蒙精神的发扬。后期 的代表作家:晚年的歌德和席勒。代表作: 席勒《华伦斯坦》《奥里昂的姑娘》歌德 《葛兹 冯伯里欣根》《少年维特的烦恼》
古典主义文学概念

古典主义文学概念
古典主义文学指提倡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学习古代作品和发扬古代理论的一种文艺思潮。
古典主义产生于17世纪初的法国,在17世纪三四十年代经过它的成长时期,于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
古典主义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崇尚理性,拥护王权,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在艺术上,它要求符合规范化的艺术形式。
在法国,古典主义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和作家,如奥比尼亚克、布瓦洛、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人,他们创作出了一批影响全欧乃至全世界的文艺理论著作和文学作品。
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最早出现于法国,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
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称“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
基本特征,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
思想上崇尚理性,理性王权统治所需要的道德规范,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范。
主张“三一律”。
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的繁荣同路易十四的爱好和政策也存在密切关系。他爱好宫廷喜庆和热闹场面,鼓励戏剧创作。虽 然他喜欢崇高壮丽的风格,但他同样欣赏莫里哀的滑稽讽刺,莫里哀由于得到他的保护而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 取得《伪君子》上演的胜利。他使拉辛、布瓦洛等在文坛获得声誉。他尽管一言九鼎,却不愿强加一行字给文学。 他深知天才与顺从不相调和,甚至容许作家有某种抨击社会的独立性。他并不喜欢拉封丹,但他的报复只局限于 推迟这位寓言家入选学士院。这个热衷于荣耀的君主明白,后世会赞赏他,因为他是文学艺术的明智保护人。
人物塑造类型化。布瓦洛要求“凡是英雄都应该保持其本性”。古典主义作家只追求“普遍人性”,性格单 一。他们把人的本质看作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抽象的属性,而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将人物的性格塑造成凝 固不变的嗜癖,忽略环境对人物产生的影响。
古典主义文学发展到后期,暴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引发了一场“古今之争”,这是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发 起的一次挑战。沙尔·贝洛(1628—1703)等人认为今人应该胜过古人,他们从文学需要发展的观点出发,要求 变革和摆脱桎梏。布瓦洛充当了维护古典主义原则的角色。这场争论到19世纪才得出结论。
文学特点
特色。布莱兹·帕斯卡尔(1623—1662)的《致外省人书简》(1656—1657) 为受压制的让森教派辩护。《思想录》(1670年发表)阐述了对人生和宇宙的看法。拉法耶特夫人(1634—1693) 的《克莱芙王妃》(1678)被看作欧洲第一部较有成就的心理小说。让·德·拉布吕耶尔(1645—1696)的《品 性论》(1688—1694)以人物素描、格言警句、故事寓言等等,描绘了17世纪下半叶的社会风俗,尤以宫廷贵族 和暴发户的人物肖像最为出色。弗朗索瓦·德·费纳龙(1651—1715)的《忒勒马科斯历险记》(1699)主要取 材于《奥德修纪》第四章,从中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和治国主张。
魏玛古典主义文学名词解释

魏玛古典主义文学名词解释1 魏玛时期魏玛时期,是指德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从1919年到1933年,主要是指德国的政治和文化领域。
在这个时期,德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文化繁荣的时期。
2 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是指16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的欧洲文学的一种风格,主张恢复古代文学的风格和精神。
古典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形式,遵循规则,融合古典主题和神话元素,以及对情感的抑制和理性的追求等。
3 魏玛古典主义文学的背景魏玛古典主义文学诞生的背景,主要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和文化的崛起。
德国人民在这个时期开始反思人类的本质和文明的价值,开始重视对人性的探索和追求,这也为古典主义文学的诞生提供了土壤。
4 魏玛古典主义文学家魏玛古典主义文学家主要有歌德、席勒、海涅、托马斯·曼等。
他们的作品体现了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注重形式和规则,同时又将古典主题和神话元素融合进去,并试图向读者传达理性和理智的思考方式。
5 魏玛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作魏玛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主要包括歌德的《浮士德》、席勒的《理性的力量》、海涅的《德国的歌》、托马斯·曼的《魔山》等。
这些作品既体现了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又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呈现出极强的思想性和审美性。
6 魏玛古典主义文学的影响魏玛古典主义文学在德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让德国文学重拾了古典文化和传统主义,同时也为德国文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它不仅对德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欧洲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7 结语总之,魏玛古典主义文学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和风格,它呈现出了独特的价值观和美学特征,作品对德国乃至欧洲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典主义文学

二、伪君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伪君子》是一出五幕诗体喜剧,故事 发生在巴黎富商奥尔恭家中。
1.作品简介
• 第一幕 • (富商奥尔恭
精神导师达丢夫) 妻子欧米尔 • 其母亲 指责 儿子达米斯 • 女儿玛丽亚娜 • 女仆桃丽娜 争辩 • 纯洁的灵魂、假道学、专爱找茬的先生、在家发号 施令、饕餮之徒 • 主人公答尔丢夫没有出场 • 展示中心矛盾,交代人物特点,吸引观众
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 法国枫丹白露宫
巴洛克建筑
巴 洛 克 建 筑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美术
巴 洛 克 美 术
• 中国的瓷器、刺绣传入欧洲,西方人惊叹中国 的雕金镂玉和珠光宝气,认为这太“巴洛克” 了。
• 2.巴洛克文学 • 巴洛克文学表现了一种病态的人生哲学以及悲 观主义的情绪。内容上多写带有神秘宗教色彩 的生死、哀怨。在艺术上,采用混乱破碎的形 式,拒绝理性,风格夸张,语言雕琢。 •
• 《熙德》的中心主题,是个人感情和家庭荣誉、 家庭荣誉与国家义务的关系。结局则是家庭荣 誉战胜了个人感情,国家义务战胜了家庭荣誉, 从而突出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 这种处理既维护了封建的道德观念,也顾及了 资产阶级对个人幸福的追求。
•从正面描写了理性的胜利。
•拉辛:《安德洛玛克》
• 安德洛玛克是特洛亚英雄赫克托耳之妻。 特洛亚城被希腊联军攻陷后丈夫身亡, 自身成为联军将领庇吕斯的奴隶。庇吕 斯爱上安德洛玛克,迟迟不愿与希腊公 主爱尔米奥娜举行婚礼。 • 悲剧开始时,希腊使者奥莱斯特来到庇 吕斯处,要他交出赫克托耳的儿子以绝 后患。庇吕斯以此威逼安德洛玛克。她 为了保全儿子,假意答应。准备在儿子 的安全得到保证后自杀。爱尔米奥娜对 此妒恨不已。利用使者奥莱斯特对自己 的倾爱,唆使其杀死了庇吕斯。事后, 爱妙娜又感到悔恨,自己亦在庇吕斯尸 旁自杀。而希腊使者也因此绝望而发疯。
古典主义文学名词解释

古典主义文学名词解释古典主义文学是指17世纪到18世纪初期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强调规则、秩序和理性,追求形式的完美和协调,而不再追求奇特和个性的表达。
以下是一些与古典主义文学相关的重要名词解释。
1. 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文艺复兴的延续,是在人文主义思想基础上对文学艺术的发展进行了规范和整理。
古典主义追求理性,要求艺术作品具有完美的形式和秩序。
2. 三一律:三一律是古典主义诗歌的一种形式,它指的是诗句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音节数、重音数、韵脚类型相同。
三一律的特点是规整、平衡和富有节奏感。
3. 装饰修饰手法:古典主义文学倾向于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装饰文学作品。
这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象征、对比、夸张等,用以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4. 古希腊罗马文化:古典主义文学借鉴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思想和文学作品。
古希腊罗马文化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古典主义文学试图通过研究和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化来恢复文学的经典与规范。
5. 宫廷诗人: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宫廷诗人的努力。
在宫廷中,诗人们与贵族和王室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他们的作品通常以赞美和讽刺宫廷生活为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政治权力的方方面面。
6. 讽刺愤怒:古典主义文学中的讽刺愤怒(satire)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用于批评和嘲笑社会上的弊端和荒谬之处。
讽刺愤怒常常以夸张和讽刺的方式揭示社会问题,并试图通过嘲笑来改变社会现象。
7. 规范主义:古典主义文学追求形式和规则的完美,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批评要求严谨而有条理。
规范主义主张学习和遵守古希腊罗马文学的规范和经典著作,以此塑造和完善自己的文学才华。
8. 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文学的后期出现了一种思潮的反对派,即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抨击了古典主义文学的规范和约束,强调个人情感、自由和创造力的表达,追求文学作品的自然和真实。
古典主义文学对后世的影响持久而广泛。
它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们理解文学史和欣赏文学作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哲学基础: • 笛卡者,
“我思故我在”。
• 强调理性与意志的力量,一切都要凭理性去做判 断。
• 鼓吹以意志战胜情感
古典主义戏剧
• 演出条件: • 演出活动频繁,大多为流动剧团。 • 巴黎有两大类演出:1.集市广场的简陋舞台上
表演闹剧。2.在剧院内上演的正规戏剧(勃艮 第剧场和玛莱剧场) • 剧院由网球场改建而成,长而窄,中央有平民 站立,两侧为包厢,1636年起有贵族专座。
古典主义戏剧
• 主要艺术特征: • 以古希腊罗马为榜样,从古典剧作中汲取题材。 • 悲喜严格区别,悲高喜低。 • 强调遵守艺术规范和标准(三一律)。 • 主张语言华丽典雅、准确精炼。 • 人物造型单一、类型化。
古典主义戏剧
• 主要思想特征: • 拥护王权,主张统一,歌颂英明君主,为君主
政治服务。 • 宣扬理性,贬抑情感。 • 批判封建贵族骄奢淫逸,也批判资产阶级的附
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
• 时代背景: • 文艺复兴运动对个性自由的片面追求,造成人为的道
德水准下降和社会混乱局面,加上西欧的战争,让人 们意识到理性、秩序的重要。 • 封建王权与资产阶级相互利用、相互妥协。 • 绝对王权重视科学,让文艺为己服务。 • 自然科学的发展让人们意识到社会应有的规范。 • 法国处于欧洲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莫里哀的创作
• 第一阶段(1645-1658)是创作奠 基时期。
• 开始写的是即兴闹剧,喜剧效果主 要通过丑角的滑稽动作来表现。
• 《冒失鬼》(1653)和《情仇》 (1656)已具有滑稽可笑的情节, 称为情节喜剧。
莫里哀的创作
• 第二阶段(1659-1663)古典主义戏剧开创时期。 • 主要写社会风俗喜剧。 • 嘲笑社会浮夸风气,抨击封建道德和夫权思想。 • 代表作: • 1659年 《可笑的女才子》 • 1661年 《丈夫学堂》 • 1662年 《太太学堂》 • 1663年 《太太学堂的批评》和《凡尔赛即兴》
庸风雅、愚昧顽固。
高乃依
• 高乃依(1605-1684) • 生平: • 贵族家庭出身,鲁昂法院律师,业余创作
戏剧。 • 第一部喜剧成功后,移居巴黎。 • 1636年以《熙德》一剧名扬巴黎,但不
被官方接受。 • 四年后重操旧业,接连写了三部罗马悲剧,
形成四大悲剧。 • 晚年被拉辛取而代之,郁闷而死。
• 最后,罗德里克在阻击摩尔人的战斗中立了功, 施曼娜也因深爱罗德里克而原谅了他。
《熙德》
• 并非典型的古典主义悲剧:非古代 题材,与时代相悖的精神(决斗), 违反道德,蔑视王权,违反“三一 律”。
• 演出盛况空前。“美得像熙德”。 但得罪了当局。
高乃依风格
• 宏大主题 • 古代题材(《熙德》除外) • 英雄人物——地位显赫、道德高尚、意志
• 《可笑的女才子》
• 本剧嘲笑巴黎贵族社会故做风雅的浮夸风气。 两个从外省来到巴黎的资产阶级女子玛德隆和 卡多丝,崇拜贵族社会咬文嚼字,故做风雅的 沙龙风习,装腔作势,满口雅语,受到两个冒 充贵族的仆人的捉弄。
《太太学堂》
• 本剧提出了婚姻问题,妇女地位、女子教 育问题,抨击夫权思想。
• 富商阿诺夫向他的养女阿妮斯灌输封建道 德,想把她培养成一个百依百顺愚昧无知 的理想太太。 阿妮斯不服,爱上了年轻人 贺拉斯,与之结婚。夫权思想破产
莫里哀
• 莫里哀生前写剧讽刺宗教,得罪了教会。死后教会不 准他的遗体安葬在教会墓地。经莫里哀的妻子向国王 求情,准予安葬在公墓围墙外面的乱坟堆。他的坟墓 被教会挖掉。
• 法兰西学院在莫里哀身前不承认他的业绩。在莫里哀 获得世界声誉后,在学院大厅塑了莫里哀的半身石像, 下面写着: 就他的光荣而言,并没有缺少什么; 就我们的光荣而论,倒是缺少了他。
《熙德》
• 罗德里克与施曼娜相爱 ,但是这对恋人的父 亲却因谁当太子师傅意见不合发生口角,施曼 娜父亲打了唐罗狄克父亲一耳光。罗德里克得 知父亲受辱,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还是找恋 人施曼娜的父亲决斗,并杀死了对方。
• 自己的父亲竟被爱人所杀,施曼娜心中也万分 矛盾,她下决心要向国王请求处死罗德里克。 此时,罗德里克手里拿着剑请求施曼娜杀死他。
拉辛悲剧的特点
• “戴着镣铐跳舞”的高手——严格遵 守古典主义创作原则。
• 古代题材,现实意义(揭露封建社会 的黑暗与罪恶)。
• 擅长刻画人物心理,尤其是女性心理。 • 结构严谨,情节紧凑,但思想悲观。 • “纯粹悲剧”的典范。
莫里哀
• 莫里哀(1622-1673) • 生平: • 出生于王室装饰商家庭 • 从小爱看街头戏剧演出 • 1643年从艺,艺名为莫里哀 • 组织光耀剧团,失败后负债入狱 • 1645-1658年加入一民间剧团,各地巡演 • 以表演为主,兼写闹剧 • 1658年回到巴黎后,开始创作大戏。 • 带病演出,咯血而死
坚定 • 没有“悲剧感”,并没有恐惧与怜悯,只
有惊叹与感慨
拉辛
• 拉辛(1639-1699) • 生平: • 孤儿,由修道院收养,教育良好,冉森派影响根
深蒂固,各方面文化根基深厚,一度有从事神职 之愿。在布瓦洛的帮助下出入宫廷。 • 1664年有戏让莫里哀演,直到三年后才因《昂朵 玛格》一举成名,比下了高乃依。 • 1674年《伊菲格妮》轰动一时,三年后又因《菲 德尔》受挫,此后罢笔,后仅为教会写过两部圣 经题材的宗教戏剧。
《贺拉斯》
• 取材于罗马历史:罗马与邻国拉尔巴 交战,为早日结束战争,双方各出三 人决一雌雄。罗马派出贺拉斯兄弟, 阿尔巴派出居里亚斯三兄弟,但他们 是姻亲。两兄长战死后,小贺拉斯以 智取胜。妹妹为情人之死责兄,惨遭 杀害。
《西拿》
• 取材于罗马历史:艾米丽为报 父仇,密谋推翻罗马皇帝奥古 斯都,其情人西拿负责暗杀。 被发现暗杀图谋后,奥古斯都 原谅了他们。
《太太学堂》
• 《太太学堂》是一部成功的古典主义大喜剧, 坚定了莫里哀从事喜剧的决心。
• 批判宗教道德,歌颂人性。 • 正视妇女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 成功塑造了“阿诺夫”这一人物。
莫里哀的创作
• 第三时期(1664-1669)是创作的黄金时期,讽刺喜剧 • 讽刺宗教伪善和拜金主义。 • 莫里哀的名剧《伪君子》就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 1665年《堂·璜》是一部仅次于《伪君子》的巨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