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考点手册-课 程【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典型题详解(教师心理)

第13章教师心理13.1 《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详解1.如何理解教师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行为?答:教育是通过文化的传承来培养新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是社会文化的代言人。
对教师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行为的理解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对教师职业角色的理解教师集教书育人、行政管理、心理导向以及自我定向四种职业角色为一体。
①教书育人的角色教师是人类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一要“博”,即给学生以丰富的知识,有利于打开学生的眼界;二要“深”,即给学生以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引导学生钻进去;三要“新”,即给学生带有时代感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探索现代最新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知识。
教师是言传身教的教育者。
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必须对他们进行品德方面的教育。
②行政管理的角色教师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
教师从集体中选拔学生干部,培养积极分子,正确地分配集体的职务,从而形成以积极分子为核心的班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
教师是课堂纪律的管理者。
教师安排学习情境,制定学习规则和程序,评价学生某种行为的正确或错误并实施奖励或惩罚。
③心理导向的角色教师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者。
教师要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身的态度和行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坚持耐心细致地做思想教育工作,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教师还要处理好与其他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
教师是心理卫生工作者。
教师应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健康地生活,克服种种心理失常或心理障碍,防止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在学生遭受心理挫折后,教师又要设法创造一种谅解和宽容的气氛,及时提供帮助、咨询和诊断,治疗学生的心理创伤,以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④自我定向的角色教师是孜孜不倦的学习者。
作为教师,一要学习专业知识,精通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这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二要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和技巧,这是教育活动成败的关键;三要学习相关知识,具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这是增强教学效果,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考点手册-学校群体心理【圣才出品】

专题9学校群体心理
考点1学校群体心理概述
1.群体的含义
表3-9-1群体的含义
2.群体的心理功能
表3-9-2群体的心理功能
考点2学校群体心理的效能
1.社会助长和阻抑作用
表3-9-3社会助长和阻抑作用
2.从众和服从
表3-9-4从众和服从
3.去个性化
表3-9-5去个性化
4.群体极化效应
表3-9-6群体极化效应
考点3学校中的竞争与合作
1.竞争与合作
表3-9-7竞争与合作
2.竞争与合作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表3-9-8竞争与合作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3.竞争与合作的引导
(1)从小培养青少年经受得起竞争的韧性,正确面对竞争的胜利或失败。
(2)强调学生个体之间的竞争会给学生造成巨大压力和焦虑,不利于学习,教师应该强调群体与群体间的竞争,这增强学生的整体感。
(3)鼓励有效合作,使群体成员认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以及自己的职责,相互帮助。
(4)强调竞争与合作相互补充,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考点4班级群体心理
1.班级群体及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1)班级群体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媒介。
(2)班级群体是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途径。
(3)班级群体是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
2.班集体及其形成过程
表3-9-9班集体及其形成过程。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典型题详解(教师、学生与学校)

第6章教师、学生与学校6.1 《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详解1.教师的劳动具有何种特点?答: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的劳动具有以下特点:(1)教师劳动对象的能动性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可塑的、活生生的个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
在教育劳动中不仅有教师的能动因素介入,而且有学生的能动因素介入。
因此,教育的过程必须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教师劳动的一个重要特点。
(2)教师劳动手段的主体性教师的劳动和其他任何一种劳动一样,也需要一定的教育手段。
教师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教师的劳动手段带有很大的主体性。
具体表现在三方面:①从教育的起源来看,在原始意义上的教育活动中,教育手段和教育主体是互不分离的;②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过程中的手段也具有了独立性,脱离了教育者而存在,如教材、教科书等。
但教师在使用这些独立于教育者存在的教育手段时,还必须经过一个主体化的过程,也就是需要教育者亲自去掌握它们,如教师要掌握、理解和消化教材、教科书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手段与教育对象发生相互作用。
③存在于教师本身的,如教师的人格、言行等都是教师劳动的主要手段,这决定了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自身的发展。
因此,教师劳动手段的主体性也可以表达为“劳动主体”与“劳动手段”的同一性。
(3)教师劳动过程的长期性培养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某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一种缺点的克服等,都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这正是教师劳动的艰巨性之所在。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特点,意味着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不仅要从当前的社会需要出发,还应当考虑到未来,要高瞻远瞩,要有预见性,要有发展眼光,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地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崇高事业。
(4)教师劳动结果的“双向性”教师的劳动不仅有助于劳动对象学生心智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成长,教育实践也证明教师的劳动可以实现自身和劳动对象的双向发展和共同进步。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考点手册-教育科学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表述【圣才出品】

专题4教育科学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表述
考点1教育科学研究数据资料分析
1.定性分析
表4-4-1定性分析
2.定量分析
表4-4-2定量分析
考点2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1.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表述概述
表4-4-3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表述概述
2.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表4-4-4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3.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表述的要求
表4-4-5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表述的要求
4.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评价
表4-4-6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评价
考点3教育科学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1.科研群体的类型
(1)以专业为基础的学科科研课题组结构模式:多以高等院校、独立教育研究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为核心组织力量。
(2)以教育实际问题为中心,在基层教育组织建立的三级教育科研课题组结构模式。
三级,指市、区教育机构和中小学校教研室。
(3)以教育实验研究为基础,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相结合的课题组结构模式。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考点手册-教 学【圣才出品】

专题8教学考点1教学与教学理论1.教学概述(1)性质教学是学校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方面,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最基本途径。
(2)组成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教和学是相统一的活动,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是一种双边活动过程。
(3)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教师传授学生知识、发展能力和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特点(1)教学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建的双边活动,是学生从不知到知,经过教师的组织与指导的过程。
(2)教学是学生以掌握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
间接学习是教学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可使受教育者在较短的时间之内,迅速而有效地掌握知识。
(3)教学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要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使之形成健康人格。
3.教学的任务与功能(1)教学活动的基本功能①对社会的发展功能。
教学活动担负着社会历史发展的重任,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②对个体的发展功能。
教学通过影响社会个体成员发展,影响社会的发展。
(2)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任务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是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
②传播知识与发展能力,是教学活动重要的核心功能之一。
③形成技能与培养能力,两者是统一的。
④培养与发展个性,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
4.教学理论(1)早期教学理论①我国的《学记》是最早专门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标志着古代教学思想有很高的水平。
②西方的拉特克(德国)、夸美纽斯(捷克)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中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并由其弟子进一步发展成为五段教学法(准备、提示、联想、概括与运用)。
(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表1-8-1当代主要教学理论考点2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的概念教学目标,又称行为目标,是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对教学目标的研究,是为了强调教育结果的可见性和可测量性,要求用学生通过教学后的可见行为变化来描述。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章节题库-中外教育史第四章至第五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 第4章外国近现代教育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属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案有()。
A.塔列兰计划、康多塞计划、雷佩尔提方案B.阿斯蒂埃法、基佐法案、费里法案C.费舍教育法、巴尔福法、法卢法案D.法卢法案、教育改革法、富尔法案【答案】A 2.英国《1944年教育法》又称为()。
A.巴特勒法案B.费舍法案C.巴尔福法案D.富尔法案【答案】A 3.()与美国教育有关。
A.《课程宪章》B.《1965年高等教育法》C.《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D.《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答案】B4.下列国家中最早颁布普及义务教育法令的是()。
A.普鲁士B.英国C.美国D.法国【答案】A5.下列国家中国民教育制度具有典型的双轨制特征的是()。
A.日本B.美国C.英国D.中国【答案】C6.18世纪末,英国的“星期日学校”是由()倡导的。
A.洛克B.罗伯特·欧文C.罗伯特·雷克斯D.凯沙图华兹【答案】C7.英国近代的慈善教育主要是指()。
A.中等教育B.初等教育C.高等教育D.职业教育【答案】B8.英国近代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是()的正式颁布。
A.巴尔福法案B.福斯特法案C.巴特勒法案D.哈多报告【答案】B9.标志着英国“新大学运动”开始的是()的成立。
A.伦敦大学B.剑桥大学C.牛津大学D.耶鲁大学【答案】A10.以下几位哪一位不是英国的教育家?()A.爱尔维修B.斯宾塞C.赫胥黎D.培根【答案】A11.提出“知识价值论”,认为学科是否重要与生活、生产和个人的发展相关系的教育家是()。
A.培根B.洛克C.斯宾塞D.第斯多惠【答案】C12.英国的四位教育家培根、洛克、斯宾塞、赫胥黎在教育主张上有一个共同点是()。
A.主张教育万能B.强调教育的贵族性C.强调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心理D.提倡科学教育【答案】D13.法国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提出了很多教育改革的基本主张,以下不属于这一内容的是()。
考研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考点总结

考研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考点总结考研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考点总结随着社会对教育领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报考考研同等学力申硕课程,提升自己在教育学领域的专业素养。
其中,《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是同等学力申硕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涉及学科知识广泛,考核内容深入。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本文将对《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的考点进行总结。
一、教育学的概念与内涵1、教育的定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个方面。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包括教育规律、教育价值、教育政策等方面。
3、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教育学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人文性等特点。
二、教育制度与政策1、教育制度:包括教育体制、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政策等多个方面。
2、教育政策:分析国家最新教育政策,如“双一流”建设、“新高考”改革等。
3、教育法律:了解《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
三、教育心理学1、学习心理:探讨学习理论、学习策略、迁移等问题。
2、德育原理:研究德育原则、德育方法等问题。
3、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心理健康的概念、特点、方法等方面。
四、教育与社会关系1、教育与经济:分析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等方面。
2、教育与文化:探讨文化传承、文化多样性的教育意义。
3、教育与科技:研究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影响,如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等。
五、教育教学实践1、课程与教学理论: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如课程设计、教学设计等方面。
2、课堂教学技巧:掌握课堂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技巧。
3、教学实习:关注教学实习的意义、方法等方面。
六、其他重要知识点此外,考生还需要关注以下知识点:教育目标、教育思潮、教育组织与管理、教育评估与测量、教师专业发展等。
总之,备考考研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需要全面掌握教育学领域的知识,理解教育政策,熟悉教育心理学理论,了解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掌握教育教学实践技巧等多方面内容。
考研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考点总结

考研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考点总结考点手册遵循《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的章目编排,分为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四大部分,并根据相关考试大纲及最新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对31个专题进行了归纳,提纲挈领,方便考生快速掌握考点知识。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专题1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考点1教育学的历史1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1)国外起源“教育学”从词源上看,源于希腊语中“pedagogue”(教仆),类似汉语中的“照看”管教”。
直至19世纪末,“education”和“educology”取代了“pedagogy”,成为了今天英语国家公认的“教育”一词。
(2)国内起源20世纪初,我国把“教育学”一词从日文转译过来。
完整考点归纳,百度搜索精勤学习网进入查找学习。
2教育学独立的条件与标志(1)教育学独立的条件①教育知识的丰富和积淀。
②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
③近代教育科学和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④近代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
(2)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教育学的独立前后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时间。
①从研究对象看,教育问题已开始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②从概念和范畴看,已经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及其体系。
③从研究方法看,已经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④从研究结果看,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⑤从组织机构看,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3)教育学独立时期的标志性著作表1-1-1独立时期的标志性著作317~19世纪主要的教育思潮(1)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表1-1-2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2)自然主义教育与国家主义教育表1-1-3自然主义教育与国家主义教育420世纪教育学的主要流派(1)实验教育学表1-1-4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表1-1-5文化教育学(3)实用主义教育学表1-1-6实用主义教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7课程
考点1课程概述
1.课程的定义
课程,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及其获得过程,这一经验的获得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表1-7-1定义课程的三种角度
2.课程论
完整的课程理论,应当兼顾理论性和应用性。
表1-7-2课程论的研究层次
3.课程研究的发展
(1)课程思想的发展演变
表1-7-3课程思想的发展演变
(2)课程设计理论的若干变化
表1-7-4课程设计理论的若干变化
4.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课程与教学的现实关系
在教育实践中,课程与教学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都始于人类专门教育活动的产生。
课程在特定的教学中实现,教学在特定的课程基础上进行。
(2)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关系
在教育理论研究中,课程与教学有各自相对严密的概念和范畴体系,但其研究的内容存
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渗透和交叉。
考点2现代课程理论的基本问题
1.课程的目标
(1)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
表1-7-5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
(2)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
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应当包括三个部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此外,我国的总体教育目标如德、智、体“三育”,或德、智、体、美、劳“五育”也属于水平分类。
2.课程的内容
(1)课程本质观
①就知识本位的课程观而言,课程的内容就是知识。
②就经验本位和活动本位的课程观而言,学生学习活动及其体验是课程的必要组成。
(2)课程内部基本关系上的倾向
课程发展的内部动力在于内部的一些基本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课程内容的区别,取决于人们在这些基本关系上的倾向性。
如何认识这些基本关系,就会如何选择和安排相应的课程内容。
3.课程的结构
(1)常见的一般结构形态
①结构形态
课程的一般结构,表现为: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
②评价
a.这一课程结构的出现并非偶然。
随着近代学校制度的形成,就有了专门的各级各类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课程体系。
因此,对课程规范化的要求是必然的;
b.课程规范化要求对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做探究和分层,因此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这样一套课程结构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
③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与教科书
课程计划规定了课程的宏观结构,课程标准,教科书包含了课程的具体结构。
a.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
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全面安排了学校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门学科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
课程计划展现了课程的横向结构,也是纵向结构中最宏观的安排。
b.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具体阐释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内容,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c.教科书
教科书,即教材、课本,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了学科内容。
(2)一般结构的不同存在方式
①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两种不同存在形式
a.以统一要求为特点的存在方式。
在中央集权的教育体制下,如中国、苏联、日本、法国,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典型、而显著的特点是统一性。
在这一教育制度下,只有国家有权制定和修改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尽管国家会组织有关专家参加,但国家意志从根本上起决定作用;
b.以多样化为特点的存在方式。
教育管理体制不同,则国家制定的计划和标准不同。
此外,控制和实施计划和标准的主体可能是地方教育管理部门,也可能是学区,甚至是学校。
②教科书的多样性
a.我国。
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中小学教科书采用国定制,全国所有学生都使用相同的教科书。
直至2001年,新课程改革后,我国实现了一标多本的教材编写、使用形式;
b.日本。
日本一直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
一方面,文部省大臣对教科书有审定权限,可以根据学校教育法,规定教科书的审定规则、审定标准;另一方面,地方和学校可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