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

第七课《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汪珏

一、内容及其解析

内容:本课选取了李商隐的《锦瑟》和《马嵬(其二)》。

解析:《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首难诗。《马嵬(其二)》是一首咏史之作。

二、目标及其解析

目标:1、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2、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3、品位诗歌语言,分析这两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问题及诊断

李商隐的诗歌内容隐晦难解,应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四、教学支持条件

可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设计过程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境导入——诵读——感情分析——手法鉴赏——小结

(二)、教学情境

1、情境导入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高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以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2、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3、问题探究思考

师生活动1:带着问题阅读《锦瑟》

相关资料:关于这首诗的解读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认为这是一首评悼妻子王氏的诗,首联为“景”,看到素女弹五十弦瑟而触景生情;次联为比“喻”,借庄周化蝶,杜鹃啼血比喻妻子的死亡;三联为“幻”,珍珠为之落泪,宝玉为之忧伤;末联为“感”,情已逝,追思也是惘然!

二是认为这是诗人对逝去年华的追忆,首联为“起”,借五十弦之瑟喻人生

之五十年华;次联为比“承”,在浑然不觉间人生将走到尽头;三联为“转”,以明珠宝玉比喻自己的才能;末联为“合”,岁月催人老,一切都是惘然!

问题1《锦瑟》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联,毫无疑问是起兴之笔。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第二、三两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但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呢他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恋的梦境。庄子“梦蝶”,不知哪种状态是真实的自我了。这里,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那是当局自迷,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但也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望帝春心托杜鹃”,更转出一种凄凉悲慨的情调来——生而不能,死则续梦!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希冀以来生继今世,永结情缘。接着,诗意又转,柳暗花明,开出另一新的境界来:明珠在沧海月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烟,美好的事物总是遭到“嫉妒”,不能美满。这里是指佳人红颜命薄,还是指诗人才命相妨(李商隐在《有感》一诗中说:“古来才命两相妨”,意为才气与命运不能两全)我们无从知晓。最后一联,以感叹作结。“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作者到老还是很珍重这份“感情”的,无需“追忆”,分明已然在追忆。“此情”为单称表述,则大体可以推定前面所指为一件事。“只是当时已惘然”反迭前句,言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了。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问题2 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

【明确】《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所以,至今还有很多学者把它当做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李商隐一生,固然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把中国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以爱情隐喻君臣际遇)往这里套。否则,李商隐那些写爱情的无题诗,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类的,都可以当做政治诗来读了。我们认为,《锦瑟》还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其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感悟不可支离,须从大处读之。

问题3 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表现手法

【明确】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象征与比喻有共同之处,都有以具象表示抽象的特点,但它们也有不同之处。比喻像人间的桥梁,一般有两个硬性的端点,可以找出本体和喻体;象征则像天上的彩虹,物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像《锦瑟》一诗,无论是起兴的“锦瑟”,还是主打的“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但一追究其具体所指,就如坠人五里云雾了。也许,正是李商隐诗歌中表现出的这种意蕴深厚的朦胧美,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近人梁启超曾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词》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师生活动2:有感情的朗读《马嵬(其二)》并思考问题。

补充资料:关于《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问题4《马嵬(其二)》写了什么内容诗中蕴含怎样的意境和情感【明确】《马嵬(其一)》是一首绝句:“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叙马嵬之变,兼寓讽意。诗中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深长。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问题5《马嵬(其二)》的结构思路如何

【明确】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问题6《马嵬(其二)》中巧对是怎样表现的

从对偶上看,中间两联,仅仅四句28字,却呼鸡驱虎,驻马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而又无穿凿之嫌。另外,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对“牵牛”,都是借对的妙用。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如“驻马”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杜甫的诗中,这样的借对很多,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以“清”(青)对“白”。这一点,李商隐也是学杜甫,但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高,因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

师生活动3:学生齐读两首诗。

问题7 李商隐诗的用典极妙,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两首诗,尤其是《锦瑟》用了很多典故。用典可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还可以借题发挥、“借尸还魂”,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以《锦瑟》而论,如果不引庄周梦蝶,又如何在七个

字中传达出诗人对自我认定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更兼他锤炼得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斧凿之痕,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所以不碍于他诗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转。李商隐的诗,素以用典工整适切著称。

4、小结李诗的写作特点

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当诗人以极度的虔诚,极度的劳累把自己的生命与诗境熔铸在一起时,我们体悟的就不只是意境之美,更是诗人的生命。

七、预习作业

1、在课文中找到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锦瑟.()弦.()柱惘.()然马嵬.()

未卜.()宵柝.()晓筹.()驻.()马

2、文学常识填空。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作品集有《李义山诗集》。八、目标检测

阅读下面几首诗,完成1~3题。

①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②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清·袁枚《马嵬》)

③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鸣报晓筹。此时六军同驻马,当年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唐·李商隐《马嵬》)

1.对以上三首诗的形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三首诗中①诗为古体诗,②③诗为近体诗。

B.①②③诗均为古体诗。

C.①③为古体诗,②为近体诗。

D.①②③均为古体诗。

2.对三首诗的选材立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三首诗均取材于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B.立意上,白诗第一句便揭示了故事的悲剧根源:唐玄宗迷色误国。

C.立意上,袁诗认为唐杨二人的生死别离和民间的疾苦离情一样值得人们同情。D.李诗在立意上别出心裁,把讽刺的矛头直接指向唐玄宗。

3.对三首诗的语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袁诗“银河”用来比喻夫妻离散。“石壕村”、“长生殿”暗含两个典故。B.“莫愁”多指美女,李诗最后两句意为作为帝王的玄宗还不如普通之家的丈夫能够保护自己的妻子呢!

C.李诗和袁诗都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诗句,用意也是相同的。

D.《长恨歌》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点明“长恨”题旨,给读者留下了袅袅清音,让人回味。

配餐作业

A、基础题

1、《锦瑟》是李商隐诗歌中最为难解的一篇,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等。这首诗内容隐晦,意境凄迷,语言华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可以说每一联都代表了一种情境,一种心绪,你能试着说说吗

参考答案:第一联以“锦瑟”起兴,思忆青春年华,一种惋惜、伤感和无可名状的情绪涌上心头;第二联,表现出对过去美好事物或情感的怀恋,以及惆怅、迷惘之情;第三联,写才美不外现,或美好事物不能长在,寄寓了悲伤嗟悼之情;最后一联,从“追梦”中醒来,并知道那梦已远去,并且当时就不甚分明,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

2、《马嵬》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你能从叙事的委婉方面说说“用笔至细”,从对比反衬方面说说“讽意至深”吗

参考答案:“讽意至深,用笔至细”是近人黄侃评论这首诗的话(见《李义山诗偶评》),可以说很准确地把握了这首诗在叙事、立意以及表现手段上的特点。“用笔至细”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体会:一、倒叙的方法,参见“课文研讨”;二、措辞的委婉,如“空闻”“如何”等;三、立意的含蓄(最后在对比中点明题旨)。“讽意至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会:一、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为立论张本;二、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三、结尾通过设问深化议题。

B、巩固题

3、对下面两首“咏秋”的七绝,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B )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行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A.两首诗都跳出了同类作品悲秋的窠臼,刘诗以格调昂扬见长,徐诗以意境闲适取胜。

B.两首诗都押平声韵,都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乏清新之词。C.刘诗是身处逆境而志不灭的深情礼赞,给人以哲理启迪,徐诗是怡然而忘俗的田园短歌,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D.刘诗用虚实结合写法,由虚入实,对比鲜明;徐诗用静动映衬写法,寓动于静,言近旨远。

解答:B。本题分析正确的选项A、C、D,是分别从风格、意境、写法对两首诗作出的解说。B项错在哪里呢B项说“都用了夸张和比喻”,其实,刘诗前两句是在与悲秋者的对比中,直抒胸臆;第三句是“景语”,写冲破秋日萧杀氛围的“鹤”,借“鹤”的排云直上,矫健凌厉,点染自己所赞颂的秋气。末句点题,“诗情”即志气,人若有志,便能奋发,而不会于秋日感到“寂寥”。全诗蕴涵哲理,情景交融,无比喻。“便引诗情到碧霄”,可视为夸张。徐诗中的比喻、夸张比较明显。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②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①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字,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解答:①B;②C。第①题中的选项,我们仔细注意一下,就可以看到一些词语的解说是很熟知的,如“题”、“推敲”、“不负言”等,而B项中“少邻并”的解释也一看便知是望文生义。“少邻并”“少shǎo”即少有邻居在一起,突出“幽居”,体现出李凝与世俗不融的性格。第②题,解答时除了调动已经学过的知识,还要进行缜密细致的思考。如选项B中“鸟鸣山更幽”在高中语文第二册《故都的秋》的“思考与练习”中就有,用来让大家体会《故都的秋》中“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表现“秋的幽静”的反衬效果。再看原诗,首联写出了李凝幽居周围的环境,中间两联叙事写景,尾联点出了诗人心中的情思,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C项却悄悄置换成“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许多同学因粗心而对此浑然不知,所以答错了题。由此可见,古诗鉴赏须养成反复诵读的习惯,临场做题时,反复阅读原作,领会原作内容,这样才有把握答好鉴赏题。

C、提高题

三、从小学到初中,从课内到课外,你读过李商隐的哪些诗请以“我所知道的李商隐”为题,写一篇短文

《李商隐诗两首》说课稿

《李商隐诗两首》说课稿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中学高中语文组余喜萍 一、说教材 《李商隐诗两首》是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属于古代诗歌。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古代诗歌鉴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鉴赏诗歌的要点便是在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体悟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而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意境高远,语言华美,风格秾丽,值得玩味。这两首诗中的《锦瑟》情感隐晦凄美,又善于用典,《马嵬》(其二)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鉴赏。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特色; ②诵读,认识并积累生僻字词,如:惘、瑟、嵬、柝。 2、能力目标: ①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②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3、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4、教学重点: 能力目标①、② 5、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意境及表现手法 三、说教法 诵读指导、引导讲解、点拨启发、讨论领悟、探究、归纳总结 四、教具 多媒体、导学案 五、时间 一课时 六、说学习过程 1、以李商隐诗词中的名句导入 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他们耳熟能详的这些名句的重温进而激发他们了解李商隐及阅读他的作品的兴趣。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这部分内容量比较大,全部由多媒体展现。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 3、学习《锦瑟》,解题 “锦瑟”,意为“装饰华美的瑟”。 ①、范读正音(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②、朗读指导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docx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摘要:本教学设计侧重“感悟”,对于很少几个字的诗文来说,如何更深层次的理解诗意呢?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 2、理解内部结构; 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4、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中的形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中的形象。 三、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流程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812—858)晚唐著名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 他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四。 (二)字音字形 锦瑟(sè)弦(xián)柱惘然(wǎng) 马嵬(wéi )未卜(wèi bǔ)更(gèng) 宵柝(tuò)晓筹(chóu)驻(zhù)马 四纪九州沧海托杜鹃 (三)诗歌分析 1、《锦瑟》解读 (1)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 起兴、象征手法 锦瑟的50根弦,象征诗人将近50岁的人生。 (2)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庄生晓梦迷蝴蝶—诗人曾留恋的梦境。 用典 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但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凄凉悲慨,希冀以来生继今世,永结情缘。 (3)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用典

佳人红颜命薄?诗人才命相妨?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 (4)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之前说的那番感慨不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的。言外之意是,当时已有怅惘之情,而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2、重点探究 探究一: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表现手法? (1)比喻象征,形象鲜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锦瑟”“蝴蝶”“杜鹃”“珠”和“玉”象征着美好事物。 (2)意蕴深厚,朦胧梦幻。《锦瑟》一诗,无论是“锦瑟”,还是“蝴蝶”“杜鹃”“珠”和“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心知肚明,完全意会,但究其具体,却云雾遮目,不甚明了。虽不能说李商隐开启了朦胧诗的先河,但这种艺术尝试和创新是独特的,对后世影响很大,也许,正是李商隐诗歌中表现出的这种意蕴深厚的朦胧美,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探究二:《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是什么? (1)咏瑟诗。有人以为这首诗的内容是咏“瑟”这种乐器的,四句是分别写了瑟的适、怨、清、和四种乐调。 (2)悼亡诗。认为诗人是在孤独凄凉中思念亡妻,躬自哀悼。 (3)政冶诗。还有很多学者把它当做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 (4)爱情诗。认为《锦瑟》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5)伤世诗。它向读者传达的是一种人生的感受、感悟和迷惘之情。诗歌约作于作者晚年,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朦胧,但显然有其寄托。李商隐在诗中隐去了平生所历具体之事,以缘情造物的写法,含蓄委婉地从多个不同角度抒写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 (6)理想诗。认为此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思念和追求。 3、《马嵬》解读 诗以“马嵬”命题,重点是写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杨妃死。 (1)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用典、对比。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否定了这虚妄之说。而“徒闻”“未卜”和“休”流露的讥讽语气,又为下文定了基调。 (2)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对比手法。 逃难生活很不安适,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安乐。 “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虎旅鸣宵柝”,本来是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学案 教学博苑 03-02 1057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学案 一、整体感知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通篇追忆往事,以朦胧的意象表达诗人无限迷茫的心境。题目是截取篇首二字而成,实为无题诗。此诗辞藻华丽,用典殊多,意旨隐藏很深,晦涩难解,众说纷纭。金末元初的文学家元好问曾感叹道:“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清代诗人王士禛也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感慨。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借唐玄宗荒淫腐败而招致祸乱败亡的历史教训,表达了诗人对这一历史悲剧的认识,是讽刺现实政治的以古鉴今之作。此诗“讽意深而用笔细”,在众多咏“马嵬”的诗歌中,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属别开生面之作。 二、学法引导 学习李商隐的诗作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知人论世,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对李商隐的生平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对理解他的诗作是很有必要的;二是必须正确对待李商隐诗歌中的象征、比兴手法,防止穿凿附会式的主观主义的分析和鉴赏;三是不求对李商隐诗歌的字句上的甚解,重在领略他的诗作的通体之美,以得精神之享受。清末民初大学者梁启超的读法,值得我们深刻体会:“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

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探究解读 问题探究一: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 思路点拨:《锦瑟》一诗,主旨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缈,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所以,至今还有很多学者把它当做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李商隐一生固然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非得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把中国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以爱情隐喻君臣际遇)往这里套。若夫,李商隐那些写爱情的无题诗,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类的,都可以当作政治诗来读了。今天有许多学者认为,《锦瑟》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其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可感悟而不可支离,须从大处读之。 问题探究二:如何理解《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思路点拨:这首诗首联从“海外”说起,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个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嘲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 问题探究三:如何理解李商隐诗的用典?

高中语文必修李商隐诗2首说课稿范文讲评稿

高中语文必修《李商隐诗2首》说课 稿范文讲评稿 高中语文必修《李商隐诗2首》说课稿范文讲评稿 22、李商隐诗2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2)标出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 2.课内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

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导入新课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2.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

语文:《李商隐诗三首》教案(粤教选修之《唐诗宋词选读》)

李商隐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李商隐的生平,诗歌感叹身世忧时悯乱,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气氛。 2、体味李商隐无题诗、政治诗的艺术特点。 3、感悟作品意境、了解有关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体味李商隐无题诗、政治诗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名句,情境导入。 1、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二首》其一) 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 3、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4、如何肯到清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 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图》) 二、李商隐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子,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潦倒终身。是晚唐骈文的代表作家。其骈文属对工整,用事精切,疏密相间,气韵自然。他的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突出。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也工四六文。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轶,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无题二首》(其一) 1、齐读,整体感知——写对昨夜相知相会而今日很快分离的情人的思念之情 2、简介写作背景:诗当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诗人时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这是一个“方阶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诗人在政治上仍然是沉沦下僚。原题共两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之句,可知诗人怀想的当是席间的一位贵家女子。◎画楼、桂堂,指贵家华丽的楼宇居室。 3、基本解读: 1)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对昨夜相会的追忆。星光闪烁,阵阵轻风,诗人与意中人在画楼之西、桂堂之东相会。画楼,雕饰华美的楼。桂堂,用桂花香熏过的厅堂。诗人没有具体写昨夜情事, 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 2)颔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通过比喻,写今宵诗人心中引发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尽管自己身上无彩凤那样的双翼(飞去与对方相会),但彼此的心却能像犀牛的角一样灵异,得以互相感知。彩凤,彩色的凤凰。《山海经》:“丹穴山,鸟状如鹤,五彩而文,名日凤。”灵犀,犀牛在古代被视为灵物,特别是它的角的顶端和底部之间有白色的线(角质层)相通。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语文《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教案2 人教新课标必修3

第二单元第7课 第一课时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1)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2)关于《锦瑟》:《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三十首》)意思是说,像《锦瑟》(以及受李商隐影响的宋初的西昆体诗)这样的诗固然好,可是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清代的大诗人大学者王士祯也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论诗绝句》)的浩叹,可见这首诗的特异之处。 2.基础积累 无端(没有理由,无缘无故地)可(难道,哪能)惘(wǎnɡ)然(迷惘,茫然)信息筛选 一、结构与主题 1—2句:由听瑟弦诉说思念往昔。 3—4句:由庄周化蝶,望帝托鹃引起对亲人的思念。 5—6句:由美人眼泪化珍珠,蓝田美玉化轻烟进一步写眷恋之情。 7—8句:追忆悲欢离合但仍是一片茫然。 这首诗的主旨隐藏得很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妨让学生自己品味。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请学生朗读全诗,明确感情基调。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1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能力目标: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2、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2篇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two poems of Li Shangyin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2篇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2、篇章2: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篇章1: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锦瑟》一诗体味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2、多角度理解李商隐《锦瑟》主题思想; 2、学习《马嵬》中所运用的对比反衬的讽刺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指导讨论法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两首诗歌。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 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 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同其他的诗人一样少负才名,他是开成三年的进士。他的才华受到当时一位叫令狐楚的高官的赏识,令狐楚亲自传授他骈文的写作方法并推荐他做官,是他的授业恩师。这时李商隐是很有名气的。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李商隐的才华吸引了很多达官显贵,有一位叫王茂元的高官也很赏识李商隐,他不仅赏识李商隐,还将自己的女儿王氏嫁给了他。 有的同学就想了,大登科后小登科,这是人生一大美事啊,怎么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呢?我们不要忘记,李商隐生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学设计16: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

李商隐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2.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训练诵诗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研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背诵初中所学李商隐诗歌: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检查预习 1.背诵诗歌,整体感知 2.注意加点字读音 锦瑟弦 ..马 ..柱惘.然马嵬.未卜.宵柝.晓筹驻 3.解释词语 春心: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可:难道,哪能。 惘然;迷惘,茫然。 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12500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驻马: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 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即为48年。唐玄宗当了45年皇帝,故约略称“四纪”。 四、鉴赏诗歌之《锦瑟》 1.整首诗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2.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为什么锦瑟的“五十弦”会让作者想起他的青春年华? 明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板书,锦瑟——华年忆情)我们同学都经常听音乐。就拿听音乐举个例子。如果你有一段比较伤心的往事,让你久久不能忘怀。这时候,你忽然听到一首伤感的歌曲,你觉得,这首歌的曲调和歌词都很符合你的情境,你是不是会回想起你那段伤心地往事?总之,在首联里,作者由锦瑟,联想到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可以说是触“瑟”忆情。 3.作者为什么要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一般用典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一般用典的作用:可以增加诗歌的内容含量,也可以隐晦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想法与情感。作者用到的事后一种意思。 李商隐用“庄周梦蝶”来形容自己当年如梦一样快乐的日子,因此,此句应该翻译成“我曾经像庄子梦蝶一样,沉浸在快乐的梦境里”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是晚唐,晚唐时期的党争是特别严重的,令狐楚他是牛党的要员,而王茂元是属于李党的。虽然这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但是牛党的人仍然认为李商隐背叛了令狐楚和牛党,而曾经和牛党有牵连的李商隐也不被李党接受。李商隐就一直在这两党的夹缝中生存,辗转于官场,终不得志,最后郁郁而终。 但快乐总是短暂的,后一句也是用了一个典故(当美梦醒后,我只能像望帝一样,把满腹的愁怨托付给杜鹃。),实际上是在说满腔的哀愁无处发泄。 (板书,喜悦——哀怨情变) 4.颈联是个对仗的的句子,哪里对仗?这里联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沧海-蓝田,月明-日暖,珠-玉,泪-烟。 我们来看这两组意象,一个是沧海月明鲛人泣泪,一个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给人清寒,神秘,哀伤;温暖,朦胧,惆怅——玉烟美丽,却可望而不可及。这两联中作者所选用的意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三维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创作风格。 2.诵读、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3.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4.了解诗人淡然伤感的情怀,学习作者理性地看待世事的人生态度。 5.分析两首诗歌独特的艺术特点。 【学习重难点】 从多个角度理解《锦瑟》的主题思想;用“对比”、“反衬”来说明《马嵬》中“讽意至深”。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綯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 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在词采华艳这一点上,与温庭筠接近,后世又称“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瑰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作品集有《李义山诗集》,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2、探寻背景: 《锦瑟》:本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锦瑟”是指绘有花纹的瑟,这里是对瑟的美称。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迷惘的感觉。这首<锦瑟),题目依<诗经)旧例取自首二字,实际上也可视作“无题”诗;虽然旨意朦胧、笔调含蓄,但显然有所寄托。清黄叔灿《唐诗笺注》说:“此义山年登五十,追溯平生而作也。”可予认同。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3、补充译诗《锦瑟》: 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其创作情况 2.《锦瑟》:能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能理解诗中运用的典故及每一个典故

蕴含的深刻寓意;能结合诗句对诗歌的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能体会诗人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3.《马嵬》:能结合“马嵬之变”理解诗所要表达的主题;能理解诗中采用的倒叙的章法结构;能分析本诗中运用的对比和反衬的艺术手法;能结合本诗理解前人对本诗“讽意至深,用笔至细”的评价。 4. 熟读成诵,并默写该诗。 课时安排:2课时 前置作业 1.温故知新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了解作者 3.这两首诗的大体意思是什么,结合诗句进行翻译。 《锦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初中所学名句(前置作业1)导入 追问:这些名句出自谁的作品?(李商隐),请同学谈谈你所了解的李商隐。

二.作者及其背景(前置作业2)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 中国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中国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广为传颂。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但由于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以致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著作有《李义山诗集》等。 这首七律为李商隐(享年47岁,可惜才高命薄)离世前不久之作,凝缩着诗人匆匆一生里的,跌宕流离的命运,失落沮丧的际遇,讳莫如深的情感,梦幻绮丽的爱恋……,这一切,又如同他名姓中的那个“隐”字一样,影影绰绰,朦朦胧胧,依稀仿佛,似有似无,感觉得到,捉摸不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美学境界吸引着千百年的中国读者。凡读过此2 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斯之谜”。三.解析题目本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锦瑟”是指绘有花纹的瑟,这里是对瑟的美《锦瑟》称,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其创作情况 2.《锦瑟》:能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能理解诗中运用的典故及每一个典故蕴含的深刻寓意;能结合诗句对诗歌的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能体会诗人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3.《马嵬》:能结合“马嵬之变”理解诗所要表达的主题;能理解诗中采用的倒叙的章法结构;能分析本诗中运用的对比和反衬的艺术手法;能结合本诗理解前人对本诗“讽意至深,用笔至细”的评价。 4. 熟读成诵,并默写该诗。 课时安排:2课时 前置作业 1.温故知新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了解作者 3.这两首诗的大体意思是什么,结合诗句进行翻译。 《锦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初中所学名句(前置作业1)导入 追问:这些名句出自谁的作品?(李商隐),请同学谈谈你所了解的李商隐。 二.作者及其背景(前置作业2)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 中国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中国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广为传颂。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但由于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以致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著作有《李义山诗集》等。 这首七律为李商隐(享年47岁,可惜才高命薄)离世前不久之作,凝缩着诗人匆匆一生里的,跌宕流离的命运,失落沮丧的际遇,讳莫如深的情感,梦幻绮丽的爱恋……,这一切,又如同他名姓中的那个“隐”字一样,影影绰绰,朦朦胧胧,依稀仿佛,似有似无,感觉得到,捉摸不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美学境界吸引着千百年的中国读者。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斯之谜”。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一)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用典的特点,领会诗歌朦胧缠绵的意蕴和感时伤怀的情感基调。 2、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3、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从诗歌的语言、结构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 气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结合李商隐其人了解其诗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讨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 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 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 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二、知人论诗。 公元812年,在河南省获嘉县县衙的府第内,李商隐诞生了。父亲李嗣正任获嘉县县令。三年后,李嗣受聘为浙东观察使幕僚。李商隐的童年时代便在获嘉至江浙一带度过的。李商隐注定是一个悲情的诗人,李家从商隐曾祖父起,一连几代都过早病故。终于,在商 隐十岁时,父亲在幕僚任上过逝了。孤儿寡母扶丧北回郑州,由于多年未回故乡,虽在故土,却情同外来的逃荒者。李商隐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就写道:“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 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或者正是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瘦赢文弱,形成李商 隐易于感伤的性格,但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振兴家道。 公元829年,也就是唐文宗太和三年,李商隐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来到长安,谒见了 当时朝廷里的权贵令狐楚,很受赏识。令狐楚将他聘入幕府,李商隐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 一次幕僚生活。其间,令狐楚亲自指点李商隐,教他写今体文。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教学博苑 03-02 1048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②.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能力目标:训练诵诗能力,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特点。 3、德育目标:①.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②.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难点:目标1之②和目标2。 学习方法:朗读诗作,阅读注释,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与简介。(参阅《第二课堂》)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高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以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二、试读,集体读,校正读。 三、有关《锦瑟》的评论介绍: ⑴(《锦瑟》)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善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

李商隐诗两首的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的教案 关于李商隐诗两首的教案要怎么写呢?有哪些范文可以借鉴的呢?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 2、理解内部结构; 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教学难点] 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译写法,点读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近人梁启超读李商隐,值得我等深刻体会。他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解说: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

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清王士祯说“一篇《锦瑟》解人难”!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837年年末,令狐楚病逝。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今甘肃泾县北部)作了王的幕僚。王茂元欣赏其才华,将女儿嫁给了他。这桩婚姻将其拖入了牛李党争中。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僧儒)党”,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诗深婉绵密、典丽精工。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李商隐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晚唐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鼓瑟怨年华。诗家总爱西昆(受他影响的宋初诗派)好,独恨无人作郑(东汉训诂家郑玄)笺(注释)。”因处于牛

李商隐诗两首说课稿

李商隐诗两首 各位评委上午好:我是语文X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李商隐诗两首》,作者是李商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李商隐诗两首》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唐诗”。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诗歌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本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学习,它们会让我们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李商隐诗两首》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课文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 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训练诵诗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特点。 多角度理解《锦瑟》主题,用“对比”、“反衬”来说明《马嵬》中“讽意至深”。同时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赏析诗歌意向,分析艺术手法难点: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其中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汲取诗歌精神,领会情感 三、教法学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并结合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法学法:教法:朗读法、录音法、启发诱导式、分层次教学、“自主、合作、探究”以及讨论法等。在讲课中,我将以朗读为重点之一,通过朗读,疏通文意,探究文理,品味意境。学法: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高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以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李商隐二首》。 环节二朗读诗歌体会意境 首先我将让学生初读诗歌,读正正字音、明句读,接着让大家自由朗读,初步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之《锦瑟》 环节三品读诗歌感悟内涵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主要采用提问,讨论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锦瑟》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表现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 第七课《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汪珏 一、内容及其解析 内容:本课选取了李商隐的《锦瑟》和《马嵬(其二)》。 解析:《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首难诗。《马嵬(其二)》是一首咏史之作。 二、目标及其解析 目标:1、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2、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3、品位诗歌语言,分析这两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问题及诊断 李商隐的诗歌内容隐晦难解,应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四、教学支持条件 可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设计过程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境导入——诵读——感情分析——手法鉴赏——小结 (二)、教学情境 1、情境导入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高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以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2、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3、问题探究思考 师生活动1:带着问题阅读《锦瑟》 相关资料:关于这首诗的解读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认为这是一首评悼妻子王氏的诗,首联为“景”,看到素女弹五十弦瑟而触景生情;次联为比“喻”,借庄周化蝶,杜鹃啼血比喻妻子的死亡;三联为“幻”,珍珠为之落泪,宝玉为之忧伤;末联为“感”,情已逝,追思也是惘然! 二是认为这是诗人对逝去年华的追忆,首联为“起”,借五十弦之瑟喻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