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充放电规范

合集下载

蓄电池的充放电安全规程

蓄电池的充放电安全规程

蓄电池的充放电安全规程
Ⅰ.蓄电池每年进行一次全容量放电,按l0h放电率进行。

每只蓄电池电压低于1. 8V 时应停止放电。

Ⅱ.在放电期间,每小时应测量记录蓄电池的电压、电解液的相对密度、温度和电流等,并计算蓄电池组放出的电量。

Ⅲ.蓄电池在定期放电完了,停止1h后,立即进行充电。

充电开始应用蓄电池经常充电的第一阶段充电电流,当蓄电池有明显气泡出现1h后,应改用第二阶段充电电流,直至充电结束。

Ⅳ.具备下列条件则认为蓄电池已经充足电,可停止充电:
·正负极板已强烈冒出气泡;
·蓄电池电压上升至2. 5~2. 7V,在此范围内2~3h不变;
·电解液的相对密度2~3h不变,并达到规定数值。

Ⅴ.蓄电池每月进行一次均衡充电。

但在发生下列情况时,也必须进行均衡充电:·蓄电池在完全放电以后,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及时充电,停放时间1~2天及以上;
·蓄电池停放一个月以上未使用;
·蓄电池放电电压在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值以下;
·长期放电电流过大。

Ⅵ.个别蓄电池有下列情况时,应对其进行充电:
·电池电压降低、电解液相对密度减小;
·电解液有不纯物落入;
·将极板取出检查,或抽出电池内的沉淀物以后。

Ⅶ.蓄电池组除每月进行一次均衡充电外,还应对调整电池每月进行一次充电,以防调整电池极板硫酸化。

电力系统用固定型铅酸蓄电池安全运行使用技术规范

电力系统用固定型铅酸蓄电池安全运行使用技术规范

电力系统用固定型铅酸蓄电池安全运行使用技术规范电力系统中的固定型铅酸蓄电池是至关重要的设备,用于储存电能以备不时之需。

为了确保蓄电池的安全运行和正常使用,需要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

以下是电力系统用固定型铅酸蓄电池安全运行使用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蓄电池的选择和布置1.蓄电池的选择应根据系统负荷需求和备用时间来确定,需进行严格的容量计算和选择。

2.蓄电池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

3.蓄电池房应在干燥、通风、防潮、防温度过高的环境条件下布置。

4.蓄电池应远离易燃物品和强电磁干扰的设备。

二、蓄电池的安装和连接1.蓄电池安装时应注意防止振动和碰撞,保证其固定牢固。

2.电池之间的电缆应采用阻燃低烟电缆,并确保电缆接地良好。

3.电池正负极的接线应牢固可靠,防止松动和接触不良。

4.电池连接应该正确,不得出现电极接反和短路现象。

三、蓄电池的充电和放电管理1.充电和放电应由专人负责,并严格按照充放电工艺规程操作。

2.充电电流应根据电池容量和充电速度设定,不得超过电池额定充电电流。

3.充电时应定期检查电池电压、液位和温度,确保其正常运行。

4.充电设备应具备过充保护功能,当电池充电至额定电压时,应自动停止充电。

5.放电时应注意电池的放电深度,不得超过电池容量的80%。

6.定期检查电池的内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电池的正常放电能力。

四、蓄电池的维护和保养1.定期检查电池的电解液液位,保持液位在正常范围内,补充蒸发的水分。

2.定期清洗电池极板和电池周围的污垢,保持电池表面干净。

3.定期检查电池的连接线路,确保接触良好,并防止锈蚀。

4.定期测试电池的充电状态、容量和内阻,判断电池的工作状况。

5.检查和记录电池的温度、电压等参数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五、蓄电池的故障处理1.定期进行电池放电测试,发现电池容量下降、内阻升高等故障时,应及时更换电池。

2.发现电池内渗漏、膨胀、裂变等情况时,应立即停用该电池,并进行处理。

蓄电池充放电要求说明

蓄电池充放电要求说明

蓄电池充放电要求说明
(1)初期充电
在电池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电池有一些自放电,在运行过程中必须进行初期充电,其方法为:储存时间在6个月内,恒压2.35V/单体,充电8h;储存时间12个月内,恒压2.35V/单体,充电12h;储存时间24个月内,恒压2.35V/单体,充电24h;
(2)均衡充电
系列电池在下列情况下需要对电池组进行均衡充电:
①电池系统安装完毕后,对电池进行补充充电;
②电池组浮充运行3个月后,有单体电池电压低于2.18V、12V系列电池电压低于13.08V (2.18*6);
③电池搁置停用时间超过3个月;
④电池全浮充运行达3个月。

均衡充电的方法推荐采用 2.35V/单体充电24h。

注意上述充电时间是指温度范围在20-30度,如果环境温度下降,则充电时间应增加,反之亦然。

(3)电池充电
电池放电后应及时充电。

充电方法推荐为以0.1C10A的恒电流对电池组充电,到电池单体平均电压上升到2.35V,然后改用2.35/单体进行恒压充电,直到充电结束。

用上述方法进行充电,其充足电的标志可以用以下条件中任一条来判断。

①充电时间18-24h(非深放电时间可短,如20%的放电深度的电池充电时间可缩短为10h);
②电压恒定情况下,充电末期连续3h充电电流值不变。

在特殊情况下,电池组需尽快充足电可采用快速充电方法,即限流值小于等于0.15C10A,充电压为2.35V/单体。

直流蓄电池充放电试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直流蓄电池充放电试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直流蓄电池充放电试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直流蓄电池是一种将电能储存在化学能中的装置,主要应用于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车辆以及电网储能等领域。

了解并掌握直流蓄电池的充放电特性对于延长其寿命、提高性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直流蓄电池充放电试验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首先,进行直流蓄电池充放电试验前,需要准备好相关的设备和仪器,包括直流电源、电流表、电压表、温度计等,确保测试环境与要求相匹配。

在进行试验前,需要对蓄电池进行充分的充电,以保证其处于最佳状态。

接下来,进行充电试验时,首先需要将直流电源的正负极分别连接到蓄电池的正负极,根据所需的充电电流和电压设定合适的数值。

在充电过程中,需要不断监测电池的电压和电流变化情况,确保充电过程稳定进行。

同时,还需要注意监测电池的温度变化,避免过热造成安全隐患。

在充电过程完成后,需要进行放电试验以测试蓄电池的性能。

放电试验时,同样需要连接电池正负极到电源,并设定合适的放电电流和时间。

监测电池的电压和电流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评估其放电性能。

同时,还需注意监测电池的温度变化情况,确保放电过程安全进行。

在进行充放电试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首先,要根据蓄电池的型号和规格选择合适的充电和放电参数,避免超负荷导致损坏。

其次,试验过程中需要不断监测电池的温度变化情况,及时采取降温措施,确保安全。

另外,还需要注意隔离电源和电池之间的连接,防止短路事故的发生。

让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直流蓄电池充放电试验是了解蓄电池性能的重要手段,通过规范的试验流程和注意事项,可以更好地评估其性能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希望本文介绍的直流蓄电池充放电试验步骤及注意事项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帮助。

(完整版)阀控式免维护铅酸蓄电池充放电试验规程

(完整版)阀控式免维护铅酸蓄电池充放电试验规程

阀控式免维护铅酸蓄电池充放电试验规程1 总则1.1 本通则规定了阀控式免维护铅酸蓄电池的充放电试验内容、要求和周期。

1.2 本通则适用于现场维护人员对蓄电池的充放电试验。

1.3 现场维护人员应具有操作所需要的电工知识,对现场情况熟悉,且具有安全防护能力。

2 阀控式免维护铅酸蓄电池维护要求2.1 蓄电池应每月进行一次巡视、检查并记录整组电压和各个标示电池电压。

2.2 阀控式免维护铅酸蓄电池核对充放电周期:新安装的阀控式免维护铅酸蓄电池组,应进行全核对性充放电试验,以后每隔2年进行一次核对性充放电试验,运行了6年以后的阀控蓄电池,应每年做一次核对性充放电试验。

3 阀控式免维护铅酸蓄电池充放电项目3.1 检查电池表面是否完好无鼓胀变形,电池连接的接触良好,极柱的连接表面无腐蚀。

3.2 准备好充放电工器具,记录表格及开工资料。

3.3 确定电池充放电时间和要求放出容量预测值。

充足电后进入放电,以10小时放电率,单体终止电压最低不能低于1.80V。

3.4 在放电过程中每隔1小时记录一次单体电压,总电压,充放电电流;当有电池达到1.90 V后,15分钟记录一次,1.85V时,10分钟记录一次。

并检查电池发热,充电装置运行情况。

3.5 充放电工作结束后应进行数据分析,对电池的电压有不正常下降,容量不足的电池应单独进行充电或更换处理。

4 阀控式免维护铅酸蓄电池充放电技术要求4.1 蓄电池应处在清洁、阴凉及干燥的远离热源和可能产生火花的地方,室温应保持在16℃~30℃的范围内。

4.2 蓄电池室内应通风良好,以防室内的氢气含量超过4%而有爆炸的危险。

4.3 蓄电池不能过电流或过电压充电,亦不能过放电,每次放电完后,应及时充电,需充电的时间在10小时以上。

4.4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对充电设备及温度等外部环境因素较为敏感。

电池的充电电压应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下降,一般每升高一度,充电电压下降2~4mV。

4.5 检验电池充足电方办法:电池系统恒压充电到后期,电流减少并趋向稳定值,充电电流连续三小时保持稳定,即表示电池系统已充足电。

蓄电池充放电规范

蓄电池充放电规范

蓄电池充放电规范我公司使用的电瓶为D-560-KT型防爆特殊型,机运工区充电工、电瓶司机、调车员必须严格依照蓄电池的使用维护规范进行。

1、电解液配制时,应将硫酸缓慢倒入盛有蒸馏水的耐酸容器中,并以耐酸棒(玻璃棒)不断搅拌至均匀,不准将水倒入硫酸内,以防酸液飞溅伤人,蓄电池初充电时加入电解液的密度与充好后电解液密度表2、新蓄电池开箱后,先把表面灰尘拭干净,检查电池槽、盖有否损伤,封处有否开裂,如有上述现象,应在注入电解液前先行处理好。

3、把各蓄电池排气栓旋下,将事先配好已冷却的电解液(温度在35℃以下)注入蓄电池,注入量控制在液面高于多孔保护板15~20㎜为宜,静置4~6小时后,即可进行初充电。

4、蓄电池的充电分初充电与日常充电,初充电就是蓄电池注入电解液后的第一次充电,初充电后的各次充电均称为日常充电,初充电及日常充电电流与时间依下表严格执行。

充电电流与时间表5、蓄电池的初充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影响到电瓶的容量与寿命,充电工必须认真负责严格执行规程,蓄电瓶的充入电量应为蓄电池的5~6倍,分两个阶段进行,当每只单体瓶端电压上升至2·4V以上时,改用第二阶段充电电流,总充电时间70小时左右,无特殊情况严禁中途停充,电瓶达到充足现象为:电瓶电压及电解液的密度在3小时不再上升,电解液表面冒出大量均匀的气泡。

6、蓄电池初充电后,应按下表进行5小时率练习放电,作到三充三放。

当放电容量能达到额定容量后,方可投入使用,此过程在邵阳灯厂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电瓶5小时率放电电流7、蓄电池经使用后应立即进行日常充电,充电量应为上次放电量的1.2~1.3倍,充电电流与时间应严格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而且要分为三个阶段,注意电瓶千万不可过量充电。

8、在充电过程中应检查电解液液面的高度,如有不足的现象,应在充电后期补充蒸馏水(补水)切忌加酸,充电终期电解液密度应达到第1条所规定的范围,否则,可充电电流未切断之前,以蒸馏水或密度为1.4左右的硫酸进行调整,经调整后再继续充电一小时左右,使电解液上下均匀。

蓄电池的充放电方法

蓄电池的充放电方法

电池的充放电方法及注意事项由于阀控铅酸蓄电池具有电压稳定、无污染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通信、电力等领域。

因充放电控制不合理而造成的电池寿命终止不在少数。

为了延长阀控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对阀控铅酸蓄电池充放电控制的技术要求。

一、浮充电使用在电力电源系统中,为确保直流电源不间断,一般都采用高频开关整流器(充电器)与蓄电池组并联的浮充电使用方式。

在浮充状态下,充电电流主要用于电池因自放电而损失的容量,但是浮充状态下充电电流又是与电池的浮充电压密切相关的。

因而为了使阀控铅酸蓄电池有较长的浮充使用寿命,在电池使用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电池制造的原材料及结构特点和环境温度等各方面的情况,制定电池合理的使用条件,尤其是浮充电压的设定。

例如:在环境温度为25℃时,标准型阀控铅酸蓄电池的浮充电压应设置在2.25V,允许变化范围为2.23~2.28V。

浮充电压设置过低,电池长期处于欠充电状态,不仅会在电池极板内部形成不可逆的硫酸盐化,而且还会在活性物质和板栅之间形成高电阻阻挡层,使电池的内阻增加、容量下降,最终使其寿命提前终止;浮充电压设置过高,电池长期处于过充电状态,会使电池充电电流增大,不仅会使安全阀频繁开启导致失水增加,容量衰减;而且还会使电池内产生的热量来不及散掉,温度升高,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热失控,另外还会使板栅腐蚀加速,浮充使用寿命提前终止。

当然为了使电池既不欠充电,也不过充电,还需要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调整浮充电压,通常的调节系数为±3mV/℃。

但决不是说有了浮充电压的调节系数,电池就可以在任意环境温度下使用。

要知道,温度低时,由于浮充电压增大,同样会引起浮充电流增大,板栅腐蚀加速,寿命提前终止等一系列的问题;而温度高时,浮充电压减小,也会形成电池欠充电的一系列问题。

由此可知,阀控铅酸蓄电池安装使用时,最好安装在装有空调的、通风条件良好的房间内,同时还要远离开关整流器等热源。

另外,在电力电压系统中,有一些高频开关整流器不进行均衡充电的设置。

蓄电池充放电方案

蓄电池充放电方案

蓄电池充放电方案摘要:蓄电池是一种能够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广泛应用于各种移动设备和能源储存系统中。

在日常生活和工业应用中,蓄电池的充放电方案对其性能和寿命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基本的蓄电池充放电原理、常见的充放电方案,并探讨其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

1. 蓄电池充电原理蓄电池是由一个或多个电池单元组成的装置,通过在化学反应中储存和释放电能。

常见的蓄电池类型包括铅酸蓄电池、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

不同类型的蓄电池有不同的充电原理,但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在充电过程中,外部电源提供电流,通过化学反应将电能储存到蓄电池中;在放电过程中,蓄电池的化学反应将储存的电能转化为电流输出。

2. 常见的蓄电池充放电方案2.1 恒定电流充电方案恒定电流充电是一种常见的充电方式,其原理是在充电过程中保持恒定的充电电流。

典型的恒定电流充电方案包括恒定电流充电、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等。

恒定电流充电方案适用于大容量蓄电池和长时间充电的情况。

通过控制恒定的充电电流,可以有效地充满电池,并保护电池免受过充放电的损害。

然而,这种充电方案可能会导致电池表面温度升高,需要注意散热和安全问题。

2.2 脉冲充电方案脉冲充电是一种将脉冲电流注入到蓄电池中进行充电的方案。

这种充电方案通常在短时间内提供高电流,然后在休息时间内停止充电,电池可以在这段时间内恢复。

脉冲充电方案可以提高充电效率和充电速度,减少充电时间,并且对电池的性能和寿命影响较小。

但是,应注意脉冲充电的电流和频率,以免对电池产生过大的压力和损害。

2.3 恒定功率放电方案恒定功率放电方案是一种通过控制放电电流或电压来使电池以恒定功率放电的方案。

这种放电方案适用于需要稳定输出功率的设备或系统。

恒定功率放电方案可以有效地保持电池的电压稳定,防止电压过低引起设备故障。

然而,这种方案也可能导致电池容量及续航时间的减少,需要权衡电池的可用能量和使用时间。

3. 蓄电池充放电方案的优缺点3.1 优点蓄电池充放电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可以实现电能的储存和释放,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充电方案多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充电方式;- 放电方案灵活,可以根据不同负载要求进行调整;- 充放电过程中不产生有害物质,对环境友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蓄电池充放电规范
我公司使用的电瓶为D-560-KT型防爆特殊型,机运工区充电工、电瓶司机、调车员必须严格依照蓄电池的使用维护规范进行。

1、电解液配制时,应将硫酸缓慢倒入盛有蒸馏水的耐酸容器中,并以耐酸棒(玻璃棒)不断搅拌至均匀,不准将水倒入硫酸内,以防酸液飞溅伤人,
蓄电池初充电时加入电解液的密度与充好后电解液密度表
2、新蓄电池开箱后,先把表面灰尘拭干净,检查电池槽、盖有否损伤,封处有否开裂,如有上述现象,应在注入电解液前先行处理好。

3、把各蓄电池排气栓旋下,将事先配好已冷却的电解液(温度在35℃以下)注入蓄电池,注入量控制在液面高于多孔保护板15~20㎜为宜,静置4~6小时后,即可进行初充电。

4、蓄电池的充电分初充电与日常充电,初充电就是蓄电池注入电解液后的第一次充电,初充电后的各次充电均称为日常充电,初充电及日常充电电流与时间依下表严格执行。

充电电流与时间表
5、蓄电池的初充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影响到电瓶的容量与寿命,充电工必须认真负责严格执行规程,蓄电瓶的充入电量应为蓄电池的5~6倍,分两个阶段进行,当每只单体瓶端电压上升至2·4V以上时,改用第二阶段充电电流,总充电时间70小时左右,无特殊情况严禁中途停充,电瓶达到充足现象为:电瓶电压及电解液的密度在3小时不再上升,电解液表面冒出大量均匀的气泡。

6、蓄电池初充电后,应按下表进行5小时率练习放电,作到三充三放。

当放电容量能达到额定容量后,方可投入使用,此过程在邵阳灯厂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电瓶5小时率放电电流
7、蓄电池经使用后应立即进行日常充电,充电量应为上次放电量的~倍,充电电流与时间应严格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而且要分为三个阶段,注意电瓶千万不可过量充电。

8、在充电过程中应检查电解液液面的高度,如有不足的现象,应在充电后期补充蒸馏水(补水)切忌加酸,充电终期电解液密度应达到第1条所规定的范围,否则,可充电电流未切断之前,以蒸馏水或密度为左右的硫酸进行调整,经调整后再继续充电一小时左右,使电解液上下均匀。

9、在充电过程中,电解液的温度不得超过50℃,如温度降不下来,则应减小充电电流或暂时停止充电,待电解液温度下降后,再继续充电。

10、充电结束后,静置一小时,把排气栓旋上拧紧,然后将蓄电池表面的余酸和粉尘脏物擦冲(洗)干净,冲洗电瓶表面时,水千万不能进入蓄电池内。

11、蓄电池使用时应杜绝过放电,放电后应尽快补充电,电池还避免强充、强放和充电不足等现象,否则将缩短其他寿命。

12、应经常对连接导线、极栓、保护罩、排气栓等部件进行检查,如发现温升异常,连接松动,部件损坏或丢失,封口开裂渗酸等现象,应及时修理或更换后,方可继续使用。

13、均衡充电方法,先将电池进行日常充电,待充电完毕,静置一小时,再用正常充电第二阶段电流继续充电,直至产生剧烈汽泡时,停充一小时,如此反复数次,直至电压、密度保持不变,每次间歇再进行充电,便立即产生剧烈汽泡为止。

14、新蓄电池投入使用后只能进、出调运行二次,即回到充电房进行充电作业,而且使用新蓄电池的电瓶车应固定司机、调车员驾驶,严禁推、拉其他电瓶车,严禁过放电,对违反此项规定者,将给予严肃处理。

15、无论新旧蓄电池,在充电、使用的各环节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

机电部
2004年4月1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