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文化与苏州城市规划

合集下载

山水苏州,人文吴中——走进吴中规划展示馆

山水苏州,人文吴中——走进吴中规划展示馆

山水苏州,人文吴中——走进吴中规划展示馆
张伟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吴中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南部,是苏州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吴中区拥有3/5的太湖水域,面积约1459km2,全区陆地面积742km2,地处中国经济最繁荣、城市最密集、产业最集中的长三角中心.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发达.生态环境一流。

【总页数】2页(P彩页3-彩页4)
【作者】张伟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南苏州之魅苏式生活的吴中方式——山水之城的现实和未来 [J], 李楠
2.南城宜居图大苏州视野里的吴中生活:住在城市与山水之间 [J], 李楠
3.唱响“山水苏州” 构建“人文吴中” [J], 金海龙
4.古典与现代辉映——走进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 [J], 孔陶
5.打造吴中新城做美太湖山水——苏州吴中经济开发区发展纪实 [J], 马武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10.25•【字号】苏政复[2013]101号•【施行日期】2013.10.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批复(苏政复〔2013〕101号)苏州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报请审批〈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的请示》(苏府呈〔2013〕102号)悉。

经研究,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你市上报的《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

二、同意苏州历史城区保护范围为古城和沿山塘线至虎丘、沿上塘线至寒山寺的沿线区域,面积约19.2平方公里。

同意划定平江、阊门、拙政园、怡园、山塘等5个历史文化街区,面积分别约47.4公顷、21.9公顷、12.2公顷、3.7公顷、25.6公顷,具体范围和面积在街区保护详细规划中确定。

三、按照保护规划要求,完善和落实相关措施,重点保护市区山水环境、城区四角山水入城的空间结构,保护大运河和胥江等历史河道以及河道两岸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

加大对历史城区水陆双棋盘格局的保护力度,保持传统街道、河街的空间形态与尺度,控制新建建筑高度、视线走廊和不同地区的建筑风貌,落实传统民居的保护措施和改造要求。

严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其他历史环境要素,同时保护好昆曲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在依法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风貌前提下,提升历史城区文化传承、旅游休闲、特色商业和传统产业发展、苏式居住等功能。

加强历史城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和综合防灾体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五、抓紧编制完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等详细规划,进一步明确历史地段、历史街巷、历史文化片区,以及其他文化遗存的保护要求,全面落实各项保护措施。

苏州水乡未来规划方案图

苏州水乡未来规划方案图

苏州水乡未来规划方案图背景苏州,明珠湖畔的一座江南城市,素有“人间天堂”之称。

其独特的水乡文化和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居民前来。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苏州水乡面临的生态和文化压力不断增加。

因此,为了保护和发扬苏州水乡的独特风貌,需要制定可持续的规划方案。

概述本文档将提出一个苏州水乡未来规划方案图,该方案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城市治理、环保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

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城市治理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我们将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引领,从新型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治理等多个方面来规划城市,打造智慧生态苏州。

我们将推行“智慧社区”计划,通过数字化技术,提高社区治理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

此外,对大城市中的交通、治水、防汛等方面进行规划和改进,提高城市的运转效率和环境质量。

环保与生态保护环保与生态保护作为苏州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本规划方案将充分利用智慧城市的优势,提高城市管理运营的环保指数。

在城市开发和重建过程中,我们将建立一套环境保护标准和质量评估制度,并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绿地和有机农业等环保措施。

同时,我们将大力发展城市绿色交通,鼓励市民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等环保行为。

文化传承苏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独特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作风对于苏州水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本规划方案将致力于挖掘和传承苏州的文化传统,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档案库和实物展示中心,推行文物保护、修缮和重建项目,以保护和传承苏州优秀的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苏州水乡的自然风光和独特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也成为了苏州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规划方案将把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建立旅游环保保护区,控制旅游区域人流量,改善旅游区域环境,保持水乡景色的原汁原味。

此外,将开展精品旅游、主题旅游、深度游等多元化旅游业态开发,让游客更好地感受到苏州水乡的魅力。

结语本文档提出了一个苏州水乡未来规划方案图,该方案致力于从城市治理、环保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等多个方面出发,保护和发扬苏州水乡优秀的生态和文化。

历史名城苏州城市规划

历史名城苏州城市规划

中国山水文化与历史名城建筑xxxx班xxx xxxxxxxxxxxxx摘要:山水住宅的发展形成,对城市组成水平展开式布局是有深刻影响的。

山水住宅文化的主张,简言之就是将城市建设称自然山水的式样,使城市与自然山水融合,而不是驾驭于自然之上,也可以理解为“园林化城市”。

关键词:山水文化、园居文化、沧浪亭、苏州正文:一、山水文化中国古代山水文化是古代灿烂的文化总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包括双重含义:一是山水文化涉及的面非常广,诸如自然地理、天文气象、水文地质、水利灌溉、宗教旅游、。

哲学政治、绘画音乐、工艺构造、诗歌神话、科技工程等方面,都有其活动的内容;二是山水文化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必定集中地表现在人类的居住地——城镇,特别是中国山川广阔,环境壮丽,人口众多,文化发达,城市反映文化现象则更为突出。

因而,上水文化本身即是成真的一部分,山水文化的形成源于城市,融于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中弥漫着的山水文化气息,在世界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这有四点直接原因:1.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古代文明一直延续下来。

延续意味着文化积累的身后,甚至还保留着原始状态的某种形态,2.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广泛独特的自然地理山川面貌。

与自然展开殊死搏斗,也是山水文化产生和传播的重要前提。

3.中国古代特有的天文、农业、水利和哲学思想培育。

山水文化的直接形成是从科技和哲学思想发展而来的。

4.有了理性的探索。

因此,中国古代山水文化发展与城镇规划建设活动,自始至终是结合在一起的。

中国山水文化在城市中最终表现特性为以下两种情况:1.水面和山岗以及周围地区的建筑、桥梁、道路等级重视聚体,有重视个体;2.无论是水边建筑还是山上建筑,大都以“曲折、小巧、院落、群组”取胜。

以上的两种景观与西方建筑的城市风格是大相径庭的,中国是将建筑与城市融于自然之中,而西方则是突出于自然之中。

山水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是逐步积累加深的,在一个区域形成高潮之后,才反应在少数重要的城市之中。

苏州文化长廊规划方案

苏州文化长廊规划方案

苏州文化长廊规划方案1. 背景介绍苏州是中国历史名城,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

为了展示苏州独特的文化风貌和历史文脉,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苏州市政府决定打造苏州文化长廊,并制定了规划方案来指导长廊的建设。

2. 规划方案苏州文化长廊是一条融合历史文化和现代艺术元素的城市文化景观带,全长约13公里。

2.1 北岸路段北岸路段是苏州文化长廊的起始段,起点为平江路,终点为石路。

这段路段的主题是“古韵浓郁的园林文化”。

在北岸路段,将建设一些园林景观,例如拙政园、狮子林和留园。

这些园林是苏州传统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客可以在这些园林中感受苏州园林文化的独特魅力。

2.2 中部路段中部路段的主题是“历史与现代遇见美的结局”。

在中部路段,将建设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建筑,例如苏州博物馆和苏州文化艺术中心等。

这些建筑以现代的设计手法诠释苏州历史文化的内涵,为游客提供了体验不同文化风格的机会。

2.3 南岸路段南岸路段位于苏州古城区,是苏州文化长廊的终点。

这段路段的主题是“水乡特色的人文景观”。

在南岸路段,将建设一些文化场馆和文物保护单位,例如苏州博物馆南院、苏州市图书馆和苏州城隍庙等。

这些场馆和保护单位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感受到南方水乡的独特韵味。

3. 设计理念苏州文化长廊的设计理念是“传统与现代、古朴与时尚、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形成具有苏州特色的城市文化景观”。

为了实现这一设计理念,苏州文化长廊选取的是经典的苏州园林和现代的文化设施,以及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和文化场馆等多种元素的结合。

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还符合苏州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底蕴。

4. 实现目标苏州文化长廊的建设旨在实现以下目标:•打造具有苏州特色的城市文化景观带;•推广苏州历史文化遗产,提高文化艺术水平;•促进城市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增强城市形象和软实力。

5. 总结苏州文化长廊规划方案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通过将苏州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以及连接城市各个文化景点,可以打造出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苏州,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最新苏州规划方案

最新苏州规划方案

最新苏州规划方案苏州,作为中国的江南古城,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而近日,苏州的最新规划方案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这一规划方案旨在打造一个更加宜居、宜业和宜游的现代化城市,为苏州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首先,最新的苏州规划方案将继续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苏州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保护环境。

而新的规划方案将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增加绿地面积,修复和改善水体环境,提升城市整体的生态功能。

据了解,苏州将新建更多的生态公园和绿道,打造集休闲、健身和生态教育为一体的公共空间。

其次,苏州的交通规划也得到了重点关注。

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压力逐渐加大。

新的规划方案将加大对公共交通的建设和改善。

苏州将引进更多的地铁线路,完善公共交通网络,提高出行效率。

此外,苏州还计划大力发展自行车和步行交通,推动绿色出行,降低碳排放。

与此同时,苏州的产业规划也是这一规划方案的亮点之一。

苏州一直以来以制造业闻名,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而新的规划方案将进一步推动苏州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苏州将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提升产业链水平,培育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规划方案还提出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的措施,助力苏州实现从“制造业之都”向“智造业之都”的转变。

此外,文化旅游产业也是新规划方案的重点发展方向。

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规划方案将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升苏州的文化软实力。

同时,苏州将发展精品旅游,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苏州观光旅游,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最后,苏州还将注重城市的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

新的规划方案将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改善民生福祉,提升城市的人民生活水平。

苏州还计划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苏州的最新规划方案是对这座古城未来发展的宏大蓝图,给人们展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苏州。

苏州的历史人文如何影响当地城市规划

苏州的历史人文如何影响当地城市规划

苏州的历史人文如何影响当地城市规划苏州,这座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底蕴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的江南大地。

其独特的历史人文因素在岁月的长河中,深深地影响着当地的城市规划,塑造出了如今独具魅力的苏州城。

苏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苏州就是吴国的都城,当时的城市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格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发展,这些历史积淀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苏州的水乡特色是其历史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水网密布,河道纵横交错。

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得水成为了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古代,苏州的城市布局就充分考虑了水的因素,河道不仅用于交通运输,还成为了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苏州的城市规划依然注重对水系的保护和利用,众多的河道两岸修建了美丽的绿化带和休闲步道,人们可以乘船游览,欣赏沿岸的风景。

这种以水为脉络的规划理念,不仅保持了城市的生态平衡,还营造出了独特的水乡氛围,让苏州充满了灵动之美。

苏州的园林文化也是影响城市规划的重要因素。

苏州园林闻名于世,以其精致的布局、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工艺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魅力。

这些园林在城市规划中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使得苏州在城市建设中注重景观的营造和细节的雕琢。

例如,在城市公园和公共绿地的规划中,借鉴了园林的设计手法,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植物的搭配,营造出宁静、优美的环境。

同时,园林文化中的“移步换景”“借景”等手法也被运用到城市街道和建筑的规划中,使得城市空间富有变化和层次感。

苏州的传统文化中,对于建筑风格和色彩也有着独特的要求。

苏州的传统建筑以白墙黑瓦、飞檐翘角为主要特色,体现了江南水乡的婉约和优雅。

在城市规划中,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古城区的建筑,严格遵循传统的建筑风格和色彩,保持了城市的历史风貌。

而在新城区的建设中,也会适当融入传统元素,使得新老建筑能够和谐共生,展现出苏州独特的文化韵味。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PPT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PPT
保护方法创新保护方法创新2统筹空间结构突出保护重点交通引导保护方法创新保护方法创新慢行优先区机动车限行区公交优先区交通分区交通容量控制通道管理购车自备车位政策交通运行监控总量控制轨道交通及配套完善公交线网优化优先通道保障高品质的公交服务休闲非机动车道休闲步道安全舒适的休闲慢行系统停车分区差别化收费标准分区分类分时阶梯差别化的停车调控旅游公交环线水上旅游特色旅游公交引导疏散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功能产业调轻调优城市功能调整保护方法创新保护方法创新3激活产业发展优化人口结构适应古城空间符合交通条件刺绣完善社区配套优化市政设施改善传统民居提升宜居环境优化人口结构?优化基本的功能服务?保障旅游及高端服务?实现历史风貌的协调优化古城常住人口降低日常通勤人口引导外来旅游人口关注古城老龄化问题?非疏散是置换?年龄结构?收入层次?受教育程度?提升古城居民古城内就业比例?降低通勤交通量?提高客均消费?产品互补延长游程错峰游览?养老设施?养老环境?人文关怀?措施一
•考核机制 •专门化、专项化研究机制 •协调、监督机制 •片区规划师责任制度 •资金保障制度 •产权政策 •土地、拆迁政策 •传统产业扶持政策 •培训政策
保护方法创新
4、建立辅助系统,提供保障 机制
公众参与
•参与传统产业发展 •参与保护规划编制 •参与传统民居改造
法律法规
•专项立法
保护方法创新
5、运用科技手段,建立信息系统
传统产业保护
古城人口容量
完善保障机制
辅助系统 公众参与 制度政策 完善法律
近期行动计划
相关规划编制 近期建设项目 相关研究项目 产业扶持项目
建立档案系统
信息数据库 分类查询 统计分析 辅助决策 扩展性
创新总结
创新总结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山水文化到苏州城市规划
建筑
摘要:山水住宅的发展形成,对城市组成水平展开式布局是有深刻影响的。

山水住宅文化的主张,简言之就是将城市建设称自然山水的式样,使城市与自然山水融合,而不是驾驭于自然之上,也可以理解为“园林化城市”。

关键词:山水文化、园居文化、沧浪亭、苏州
正文:
一、山水文化
中国古代山水文化是古代灿烂的文化总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包括双重含义:一是山水文化涉及的面非常广,诸如自然地理、天文气象、水文地质、水利灌溉、宗教旅游、。

哲学政治、绘画音乐、工艺构造、诗歌神话、科技工程等方面,都有其活动的内容;二是山水文化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必定集中地表现在人类的居住地——城镇,特别是中国山川广阔,环境壮丽,人口众多,文化发达,城市反映文化现象则更为突出。

因而,上水文化本身即是成真的一部分,山水文化的形成源于城市,融于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中弥漫着的山水文化气息,在世界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这有四点直接原因:
1.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古代文明一直延续下来。

延续意味着文化积累的
身后,甚至还保留着原始状态的某种形态,
2.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广泛独特的自然地理山川面貌。

与自然展开殊死搏斗,也是山
水文化产生和传播的重要前提。

3.中国古代特有的天文、农业、水利和哲学思想培育。

山水文化的直接形成是从科
技和哲学思想发展而来的。

4.有了理性的探索。

因此,中国古代山水文化发展与城镇规划建设活动,自始至终是结合在一起的。

中国山水文化在城市中最终表现特性为以下两种情况:
1.水面和山岗以及周围地区的建筑、桥梁、道路等级重视聚体,有重视个体;
2.无论是水边建筑还是山上建筑,大都以“曲折、小巧、院落、群组”取胜。

以上的两种景观与西方建筑的城市风格是大相径庭的,中国是将建筑与城市融于自然之中,而西方则是突出于自然之中。

山水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是逐步积累加深的,在一个区域形成高潮之后,才反应在
少数重要的城市之中。

一座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山水则是城市发展之源。

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城市整体达到和谐,像自然界一样和谐协调,与自然相处也达到和谐。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解决城市与山水的关系,则成为规划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山水与建筑的、城市的关系,按照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命名的说法,是否也可以引申为:建筑之意不在木和砖,在于修身养性,循规蹈矩;城市之意不在挖和填,在于遵循儒家秩序,观赏自然山水。

自然,提到山水文化,提到与城市与自然和谐,必然要提到园居文化。

微缩自然和借用自然都是是园居建筑的特有方法,城市也是如此。

二、园居文化之沧浪亭
中国古代习惯上称住宅中附有的小花园为山水园。

山水园是一个文化性的概念,大到现代城市的小公园,小道一缸荷花或一颗石榴树,都是山水文化的产物。

山水住宅的发展形成,对城市组成水平展开式布局是有深刻影响的。

山水住宅文化的主张,简言之就是将城市建设称自然山水的式样,使城市与自然山水融合,而不是驾驭于自然之上,也可以理解为“园林化城市”。

当然,在物质条件很差的古代社会,这只能是上层统治者的设想,但也代表了城市的一种理性方向。

园居文化的实例之一沧浪亭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在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

始建于北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称“沧浪亭”。

沧浪亭占地面积1.08公顷。

园内有一泓清水贯穿,波光倒影,景象万千。

(如图1)
沧浪亭位于苏州府学之东,府学及
时现在的苏州文庙。

故址北、东、南三
面邻水。

南北两侧湖面较大。

再南是农
田及苏州城墙,是一片田野景色。

入口在北面,跨过水面,整个园址
北部是一片山丘,南面有一小片平地,
东面依水面。

西面也有小平地。

而忽的
北面和南面(不属于别业范围)有大片
竹林。

山丘的南部也有竹林。

苏舜钦将
住所设在山丘中部高爽之地,便于通风,
最高处件沧浪亭。

沿湖的廊子在《沧浪亭记》中并没有记载,也可能是补建了
廊子。

总之,从平面布置来看,既实用又因地适宜,内外处理恰到好处,是分散于集中相结合的形式,已走上融合的布置方式,是一出成功的范例。

图2是根据宋苏舜钦《沧浪亭记》绘制,有关部分原文如下:
“予以罪废,无所归。

扁舟吴中,
始僦舍以处。

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
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
怀,不可得也。


图1 沧浪亭 摘于互联网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

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坳隆胜势,遗意尚
存。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
亭北碕,号“沧浪” 焉。

前竹后水,水之
阳又竹,无穷极。

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三、苏州城市规划
苏州,这一闻名于世的江南水乡名城,一直站在我国名城保护工程的前列。

其保护规划的制定对我国文化名城的保护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城市概况
这座世界闻名的古老城市,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514年的春秋时代,它已是吴国的都城,在漫长的历史中虽然历尽沧桑,但城址至今未变。

古城内河道纵横,河、路结构构成双棋盘式格局,居住房屋邻水建造,前街后河,粉墙黛瓦,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

苏州古城的布局结构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高水平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技术,并典型地呈现了封建时代地区中心和州府城市布局的特征。

苏州古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

宋代的 《平江图》
(如图3)是一幅反映当时城市布局的珍贵城市平面图。

因上图所记载的城市格局于今天苏州古城的主要道路和
水系基本相符,一些重要的城门、庙宇、高塔、园林、名
胜及桥梁、道路等许多尚存,名称也沿用至今,实在是弥
足珍贵。

苏州古城布局以水为中心进行规划和建设,自然
和人工开掘的方格网河道系统与方格网道路系统密切结
合,形成水、陆配合,路、河平行的双棋盘式城市格局。

苏州的民居分布广、数量大,无论平面、造型还是
装饰,均具有浓厚的水乡风格,是江南民居的典型代表。

其民居整体构图与空间处理、建筑手法与装饰艺术灯是城
市面貌的重要反映。

另外,苏州古城内外建筑遗存众多,尤其是明清建
筑比比皆是。

苏州古典园林是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大小
园林之多、艺术造诣之高,为当今世界园林艺术之精华。

2.城市保护规划
苏州是一个重要的地区中心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古城内外的工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就更加突出,对于苏州的城市总体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对于苏州的整体规划有一下几个要点:
(1)全面保护古城风貌
(2)全面控制古城,积极发展新区
(3)建筑高度的控制 图2 宋沧浪亭平面想象示意图 摄于参考文献【1】
图3 平江图 摘于互联网
(4)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
(5)街坊改造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
(6)历史传统风貌的继承与延续
古城内保持传统的“假山假水城中园”和“路河平行双棋盘”格局,古城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真山真水园中城”和“路河相错套棋盘”的格局。

“四角山水”以楔形绿地的形式引入古城四角,与古城环城绿带组成城市绿地的基本骨架。

东北角:阳澄湖;东南角:独墅湖;西北角:虎丘至三角咀鱼塘;西南角:上方山、石湖。

参考文献:
【1】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王景慧阮仪三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