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都用什么疫苗

合集下载

养殖场中采用的疫苗种类与作用分析

养殖场中采用的疫苗种类与作用分析

养殖场中采用的疫苗种类与作用分析引言: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疫苗在养殖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疫苗不仅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还能提高养殖动物的免疫力,提高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对养殖场中常用的疫苗种类及其作用进行分析。

一、禽类养殖场常用的疫苗1. Newcastle disease vaccine(新城疫疫苗)作用:预防新城疫,保护鸡群健康2.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accine(传染性法氏囊炎疫苗)作用:预防传染性法氏囊炎,提高鸡群的免疫水平3. Avian influenza vaccine(禽流感疫苗)作用:预防禽流感,减少养殖鸟类的感染风险4. Fowl pox vaccine(鸡痘疫苗)作用:预防鸡痘,提高鸡的免疫力5. Marek's disease vaccine(马立克氏病疫苗)作用:预防马立克氏病,保护鸡群健康二、畜牧业常用的疫苗1. Foot-and-mouth disease vaccine(口蹄疫疫苗)作用:预防口蹄疫,防止疫情扩散2.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accine(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作用:预防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提高猪的免疫力3. Porcine circovirus vaccine(猪圆环病毒疫苗)作用:预防猪圆环病毒感染,减少猪只死亡率4. 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accine(传染性牛鼻气管炎疫苗)作用:预防传染性牛鼻气管炎,保护牛群健康5. Brucellosis vaccine(布鲁氏菌病疫苗)作用:预防布鲁氏菌病,保护牛群健康三、疫苗的应用原则与注意事项1. 应用原则:(1) 疫苗选择应根据动物的品种、年龄、养殖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分析和选用。

(2) 确定疫苗种类后,应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施苗,遵循合理的免疫间隔时间。

禽流感灭活疫苗免疫鹌鹑效力试验

禽流感灭活疫苗免疫鹌鹑效力试验

禽流感灭活疫苗免疫鹌鹑效力试验摘要:禽流感灭活疫苗对鹌鹑首次免疫试验结果表明,20日龄、28日龄和35日龄的鹌鹑首次免疫禽流感疫苗2周后,部分鹌鹑能测定到AI-HI抗体,3周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AI-HI抗体为5 log2以上,但维持时间很短,4周时开始下降,5周时降至3 log2以下;二次免疫2周后抗体达到7.6 log2,3周时抗体开始下降,6周时降至3 log2以下;不同免疫途径免疫效果比较,皮下注射抗体水平明显高于肌肉注射抗体水平;试验同时设鸡免疫试验为对照,相同剂量二次免疫后鸡的抗体水平明显高于鹌鹑,且维持时间可达6周以上;疫苗的安全性试验表明,免疫鹌鹑未见任何不良临床反应,精神、食欲和体重均正常。关键词:禽流感;灭活疫苗;免疫;鹌鹑;效果评价高致病性禽流感对鹌鹑产业发展威胁很大[1,2],目前商品化的禽流感疫苗效力检验是以鸡作为试验动物[3],国内外有关疫苗对鹌鹑的免疫效果评价试验报告较少。通过对不同日龄鹌鹑不同免疫次数的免疫试验,评价禽流感疫苗对鹌鹑的免疫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鹌鹑由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提供的200只20日龄的非免疫鹌鹑,分为3个不同日龄免疫组和非免疫对照组,每组50只。自然条件下笼养。试验用鸡为18日龄海兰褐非免疫雏鸡50只,本实验室孵化,自然条件下笼养。禽流感灭活疫苗:重组禽流感病毒H5亚型二价灭活疫苗(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2011142)。1.2 试验方法1.2.1 不同日龄首次免疫分别在鹌鹑20日龄、28日龄和35日龄时颈背皮下注射0.2 mL,免疫后2、3、4、5周随机取样,免疫组和对照组各5只鹌鹑采血,分离血清,检测AI-HI抗体。同时设18日龄雏鸡免疫组和非免疫组,观察疫苗免疫效果。1.2.2 二次免疫试验20日龄鹌鹑在第一次免疫后3周(41日龄,产蛋前)进行二次免疫(0.3 mL)。二次免疫后每周随机取样,免疫组和对照组各5只鹌鹑采血,分离血清,检测AI-HI抗体。同时设雏鸡二次免疫组,观察疫苗免疫效果。1.2.3 不同免疫途径的免疫试验将首次免疫试验(AI-HI抗体下降为0)的60只鹌鹑(70日龄)分为3组,皮下注射和胸肌注射免疫组各20只,另20只为对照组。免疫后每周采血,检测AI-HI抗体。1.2.4 疫苗对鹌鹑的安全性试验每周测定免疫组和对照组鹌鹑的体重,观察精神状态,解剖免疫局部组织的病变,评价疫苗的安全性。1.2.5 抗体检测参照文献[2]中常规的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AI-HI抗原购于哈尔滨兽医研究所;1%鸡和鹌鹑红细胞为本实验室制备。为了解两种红细胞在作AI-HI检测时是否存在差异,本试验进行鸡和鹌鹑红细胞检测抗原和抗体效果比较。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日龄首次免疫效果由表1可知,20、28、35日龄的鹌鹑首次免疫禽流感疫苗2周后,部分鹌鹑能测到AI-HI抗体,3周抗体水平达到高峰,AI-HI抗体为5 log2以上,但维持时间很短,4周后开始下降,5周降至3 log2以下。鸡疫苗免疫组抗体能维持到5周以上。2.2 二次免疫试验效果由表2可知,20日龄鹌鹑在第一次免疫后3周进行二次免疫,免疫量0.3 mL/只,免疫后2周抗体达到7.6 log2,3周后抗体下降,6周降至3 log2以下。二次免疫雏鸡组抗体水平能持续到6周以上。2.3 不同途径免疫试验效果由表3可知,70日龄的成年鹌鹑分别经颈背皮下和肌肉注射进行二次免疫,结果为皮下免疫组1周抗体明显上升,2周达到高峰,抗体为8.2 log2,4周后开始下降;肌肉注射组2周才测定到抗体,3周抗体达高峰,且抗体水平明显低于皮下免疫组。2.4 疫苗对鹌鹑安全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禽流感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鹌鹑后未见不良临床反应,精神、食欲和体重正常;每周抽检1~2只鹌鹑进行局部注射观察,2周时可见少量的未吸收的疫苗黄色颗粒,3周时疫苗完全吸收。2.5 1%鸡和鹌鹑红细胞检测抗原和抗体效果比较通过对同批次抗体和血清样品的检测比较,两种禽类红细胞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证明用1%鸡红细胞作AI-HI检测是完全可行的。3 小结与讨论1)通过对不同日龄鹌鹑不同免疫次数的免疫试验结果表明,商品化灭活疫苗免疫鹌鹑的AI-HI抗体水平与鸭、鹅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3-5],主要表现在抗体水平低,持续时间短,不论是首次还是二次免疫,持续时间均不超过6周,而成年产蛋鹌鹑的淘汰周期为8~12个月,这与生产需要相差较大。2)为了评价疫苗的免疫效果,本研究设有同批疫苗免疫鸡对照组和鹌鹑红细胞对照组,结果表明二次免疫鸡的AI-HI抗体能持续6周以上,证明疫苗是有效的。为了验证不同禽类的红细胞检测鹌鹑抗体的敏感性,还作了1%鸡和鹌鹑红细胞检测抗原和抗体效果比较试验,通过对同批次抗原和血清样品的检测比较,2种禽类红细胞检测结果完全一致,证明用鸡的红细胞作AI-HI检测是完全可行的。3)本次试验的疫苗安全性试验表明,免疫鹌鹑未见不良临床反应,精神、食欲和体重正常。疫苗免疫效果表明,不同日龄首次免疫后2周可检测到抗体,3周抗体水平达到高峰,为5 log2以上,但维持时间很短,4周后开始下降,5周降至3 log2以下;二次免疫后2周抗体达到7.6 log2,3周后抗体开始下降,6周降至3 log2以下;不同免疫途径免疫效果比较,颈背皮下注射抗体水平明显高于肌肉注射抗体水平。至于抗体维持时间短的问题,可能与鹌鹑免疫系统有关。参考文献:[1] SAIF Y M. 禽病学[M]. 第十一版.苏敬良,高福,索勋,译.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47-166.[2] 白文彬,于康震.动物传染病诊断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汇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4] 陈永忠,李启红,李俊平,等.鸭免疫重组禽流感病毒H5亚型二价灭活疫苗(H5N1,Re-5+Re-4)后抗体消长规律的研究[J].养禽与禽病防治,2010(3):8-9.[5] 杨峻,邵华斌,艾地云,等.鹅禽流感免疫程序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8,47(4):449-451.。

鹌鹑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疫苗的免疫效果试验

鹌鹑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疫苗的免疫效果试验

鹌鹑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疫苗的免疫效果试验曹生福;韩水永;俞国乔;梁红昶;杜勐侃;倪柏锋;金彪;赵军;朱凤君【期刊名称】《浙江畜牧兽医》【年(卷),期】2009(34)2【摘要】试验旨在评价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疫苗(rL-H5)免疫鹌鹑后的抗体效价,为该疫苗能否应用于鹌鹑禽流感和新城疫免疫预防提供依据.经试验,rL-H5以不同剂量经饮水或皮下注射,分别免疫10~40日龄无母源抗体的鹌鹑后,禽流感H5、ND免疫抗体效价水平很低,未能有效诱导针对禽流感和新城疫的抗体反应.【总页数】3页(P7-9)【作者】曹生福;韩水永;俞国乔;梁红昶;杜勐侃;倪柏锋;金彪;赵军;朱凤君【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农业局,杭州萧山,311203;杭州市萧山区农业局,杭州萧山,311203;浙江省畜牧兽医局;杭州市萧山区农业局,杭州萧山,311203;杭州市萧山区农业局,杭州萧山,311203;浙江省畜牧兽医局;杭州市萧山区农业局,杭州萧山,311203;杭州市萧山区农业局,杭州萧山,311203;杭州市萧山区农业局,杭州萧山,311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8.39【相关文献】1.肉用鸡、鹌鹑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免疫试验 [J], 洪建伟;顾小根;陈伟杰;陆国林;俞国乔;徐辉;倪柏锋;赵灵燕;曹生福;陈英宏2.禽流感H5亚型二价疫苗(Re-6株+Re-4株)和禽流感—新城疫二联疫苗免疫抗体消长检测与分析 [J], 张翠花3.禽流感新城疫二联重组活疫苗在鹌鹑中的应用试验与探讨 [J], 张淑梅;韦方剑;邓建新;贺燕4.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与重组禽流感灭活疫苗组合免疫效果观察 [J], 杨飞燕;刘颖;张廉;陆成春;雷振;许宗丽5.中药提取物对免疫抑制蛋鸡新城疫-禽流感二联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J], 王申锋;钱明珠;朱红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鹌鹑的保健以及免疫程序

鹌鹑的保健以及免疫程序

在预防工作中,首要是对各种病毒性疾病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加强饲养管理,夏天做好防暑降温,冬天做好防寒保暖。

一年四季都要做好笼舍的通风,给鹌鹑创造一个较好的生存条件。

该病一旦发生,应尽最大努力去除发病诱因,改善环境。

这样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如果有其他病毒性疾病发生,则以控制病毒性疾病为主。

为了防止本病的继发感染,可适当投药加以控制。

治疗原则应考虑发病鹌鹑的数量,数量少时以个别治疗为主。

当发病数量多,外界诱因无法立即去除时,可考虑大群给药与个别治疗相结合。

治疗药物的选择:个别鹌鹑的治疗可用链霉素,成年每只鹌鹑每天20万单位,分2次注射,或用卡那霉素注射液,每天1万单位,分2次注射,连续注射3天。

全群给药可用链霉素、红霉素、恩诺沙星等饮水,连用4天。

鹌鹑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病毒病,治疗上没有特效药物。

在发病时给予乌洛托品(或小苏打)和抗生素,主要是有利于排出肾脏中沉积的尿酸盐和防止继发感染。

预防可用呼吸型传支,可用新城疫传支二联苗。

肾传支和腺胃型传支可选择油乳剂灭活苗进行免疫。

发生本病后,可给鹌鹑群投服抗生素,控制鹌鹑白痢、大肠杆菌和慢性呼吸道病的发生。

对本病的防治关键是做好鹌鹑群的免疫工作。

鹌鹑50日龄时免疫一次,90日龄时再免疫一次。

鹌鹑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的毒力稍强,鹌鹑免疫后有一定的反应,用磺胺药物不要超过5天。

为了防止继发症,可以投以其他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氟哌酸、恩诺沙星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如果所在地区本病经常发生,可考虑使用油苗在鹌鹑开产前免疫,可达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几种主要动物疫病的免疫接种doc

几种主要动物疫病的免疫接种doc

第四节几种主要动物疫病的免疫接种一、高致病性禽流感(一)免疫程序1、种鸡、蛋鸡免疫初免:雏鸡7日-14日龄,用H5N1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

二免:初免后3~4周后可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

加强免疫:开产前再用H5N1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进行强化免疫;以后根据免疫抗体检测结果,每隔4-6个月用H5N1亚型禽流感灭活苗免疫一次。

2、商品代肉鸡免疫7日-10日龄时,用禽流感或禽流感-新城疫二联灭活疫苗免疫一次即可。

3、种鸭、蛋鸭、种鹅、蛋鹅免疫初免:雏鸭或雏鹅14日-21日龄时,用H5N1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进行免疫。

二免:间隔3~4周,再用H5N1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进行一次加强免疫。

加强免疫:以后根据免疫抗体检测结果,每隔4-6个月用H5N1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免疫一次。

4、商品肉鸭、肉鹅免疫(1)肉鸭7日-10日龄时,用H5N1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进行一次免疫即可。

(2)肉鹅初免:7日-10日龄时,用H5N1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进行初次免疫。

加强免疫:第一次免疫后3~4周,再用H5N1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进行一次加强免疫。

5、散养禽免疫春、秋两季用H5N1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各进行一次集中全面免疫。

每月定期补免。

6、鹌鹑、鸽子等其他禽类免疫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或参考鸡的免疫程序,剂量根据体重进行适当调整。

7、调运家禽免疫对调出县境的种禽或其他非屠宰家禽,要在调运前2周进行一次禽流感强化免疫。

8、紧急免疫发生疫情时,要对受威胁区域的所有易感家禽进行一次强化免疫。

边境地区受到境外疫情威胁时,要对距边境30公里范围内所有县的家禽进行一次强化免疫。

对发生或检出禽流感变异毒株地区及毗邻地区的家禽,用相应禽流感变异毒株疫苗进行加强免疫。

(二)常用疫苗选择及使用1、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N1亚型,Re-1株)(1)主要成分与含量本疫苗中含有灭活的重组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Re-1株。

灭活前鸡胚液血凝(HA)效价≥8log2。

为乳白色乳状液。

鹌鹑的保健以及免疫程序

鹌鹑的保健以及免疫程序

在预防工作中,首要是对各种病毒性疾病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加强饲养管理,夏天做好防暑降温,冬天做好防寒保暖。

一年四季都要做好笼舍的通风,给鹌鹑创造一个较好的生存条件。

该病一旦发生,应尽最大努力去除发病诱因,改善环境。

这样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如果有其他病毒性疾病发生,则以控制病毒性疾病为主。

为了防止本病的继发感染,可适当投药加以控制。

治疗原则应考虑发病鹌鹑的数量,数量少时以个别治疗为主。

当发病数量多,外界诱因无法立即去除时,可考虑大群给药与个别治疗相结合。

治疗药物的选择:个别鹌鹑的治疗可用链霉素,成年每只鹌鹑每天20万单位,分2次注射,或用卡那霉素注射液,每天1万单位,分2次注射,连续注射3天。

全群给药可用链霉素、红霉素、恩诺沙星等饮水,连用4天。

鹌鹑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病毒病,治疗上没有特效药物。

在发病时给予乌洛托品(或小苏打)和抗生素,主要是有利于排出肾脏中沉积的尿酸盐和防止继发感染。

预防可用呼吸型传支,可用新城疫传支二联苗。

肾传支和腺胃型传支可选择油乳剂灭活苗进行免疫。

发生本病后,可给鹌鹑群投服抗生素,控制鹌鹑白痢、大肠杆菌和慢性呼吸道病的发生。

对本病的防治关键是做好鹌鹑群的免疫工作。

鹌鹑50日龄时免疫一次,90日龄时再免疫一次。

鹌鹑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的毒力稍强,鹌鹑免疫后有一定的反应,用磺胺药物不要超过5天。

为了防止继发症,可以投以其他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氟哌酸、恩诺沙星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如果所在地区本病经常发生,可考虑使用油苗在鹌鹑开产前免疫,可达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鹌鹑育成期的科学饲养方法

鹌鹑育成期的科学饲养方法

鹌鹑育成期的科学饲养方法引言鹌鹑(学名:Coturnix coturnix)是一种常见的家禽,以其高产性、短育成期和肉质鲜美而受到广泛关注。

在鹌鹑的育成期,合理的饲养方法对其健康生长和高产性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鹌鹑育成期的科学饲养方法,帮助饲养者实现更好的育种效果。

鹌鹑育成期的饲养环境舒适的温度在鹌鹑育成期,适宜的环境温度对其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在鹌鹑孵化后的前几天,饲养环境温度应维持在37-39℃,随着鹌鹑的生长,每周降低1-2℃,直至稳定在26-27℃。

同时,保持饲养环境的湿度在60-70%左右,可以利用水蒸发或加湿器来控制湿度。

确保通风良好良好的通风可以保持饲养环境的新鲜空气,预防病害的传播和饲养环境的恶化。

鹌鹑育成期的饲养场所应有良好的通风系统,并保持恒定的气流。

鹌鹑饲养场所的杂气应及时排出,确保空气质量。

适宜的光照光照是鹌鹑育成期饲养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鹌鹑的育成期,适宜的光照时间应保持在14-16个小时,光强度应维持在15-20勒克斯。

合理的光照可以促进鹌鹑的生长和繁殖效果。

鹌鹑育成期的饲料管理合理的饲料组成鹌鹑育成期的饲料应具有合适的营养成分,以满足其生长和发育的需求。

常用的鹌鹑育成期饲料配方是:蛋白质含量为28-30%,能量含量为2900-3100千卡/千克,钙含量为3.5-4.0%,磷含量为0.8-1.0%。

合理的饲料组成可以提高鹌鹑的生长速度和产蛋率。

适宜的饲料喂养量和频次在鹌鹑育成期,饲料的喂养量和频次应根据鹌鹑的生长阶段和需求进行调整。

通常情况下,鹌鹑育成期的饲料喂养量为每天的总重量的2-3%。

为了避免饥饿和肥胖,应将饲料分为几次进行喂养,每天喂养2-3次,定时定量。

提供足够的水源水是鹌鹑育成期饲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提供足够的清洁饮水可以帮助鹌鹑消化和吸收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促进其生长和健康。

鹌鹑应随时可得到新鲜的饮水,饮水设施要保持干净,并进行定期清洗和消毒。

鹌鹑育成期的疾病预防定期疫苗接种鹌鹑育成期疫苗接种对预防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鹌鹑常见的几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鹌鹑常见的几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摘 要:鹌鹑肉蛋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含脂肪少,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名贵滋补良药。

鹌鹑蛋可辅助治疗浮肿、肥胖型高血压、糖尿病、贫血、肝大、肝硬化、腹水等多种疾病。

所以鹌鹑又有“动物人参”的美称。

本文围绕鹌鹑的常见病治疗开展了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带来一定帮助。

关键词:鹌鹑;疾病;预防;治疗1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免疫力,从根本预防疾病的发生鹌鹑的饲料要有助于鹌鹑对饲料的消化吸收,增强免疫力,成长更快更健康。

饲料要相对稳定,不使用霉败、变质、生虫或被污染的饲料,尽可能减少日常饲养管理中的应激反应,防止生产操作中的污染和感染。

做好鹌鹑的日常观察和健康检查及病情分析工作。

鹑舍清空消毒后至少应闲置3周以上,并且在下一批鹌鹑进场前5d再进行1次熏蒸消毒,用18ml/m340%的甲醛溶液、9g/m3高锰酸钾,密闭熏蒸24h,尽可能减少和杀灭鹑舍周围的病原体。

鹌鹑进场前用200倍的益富源除臭消毒液进行喷洒,为鹌鹑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之后定期3~5d喷洒消毒一次。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防疫计划,确保鹌鹑健康,并注意选择适宜的疫苗、免疫程序和免疫方法。

主要免疫项目有马立克氏病、大肠杆菌病、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和禽霍乱等。

可以在饮水或食物中加入益富源动物食用菌液,改善肠胃环境,抑制病菌杂菌,增强免疫力。

2 鹌鹑的几种常见病的治疗2.1 雏白痢雏白痢是常见危害大的细菌性传染病,由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引起,病鹑虚弱,怕冷冷聚堆,闭目垂头,两腿叉开,双翅下垂,食欲大减,拉白色稀粪,常粘附肛门周围。

剖检见十二指肠出血严重,小肠、盲肠有灰白色坏死灶,泄殖腔内有白色恶臭稀粪。

重者卵巢变绿色,输卵管被白色坚硬物充满,粘膜肿胀充血。

如得此病,病鹑应全部捕杀。

链霉素按0.05%饮水投服,连用25d;青霉素每只每次1万单位肌注,早晚各1次,金霉素按每只每天6mg混料喂饲0.02%~0.04%痢特灵或0.04%土霉素混料喂饲,连喂5~7d。

2.2 球虫病主要由毒力强的艾美球虫引起,幼龄鹌鹑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鹌鹑都用什么疫苗一、鹌鹑的育雏鹌鹑各阶段的划分,国内尚无统一标准。

根据其生理特性,大至可分为:1-15日龄为雏鹑,15-40日龄仔鹑,40日龄以后为成鹑。

鹌鹑的育雏是指1-15日龄的饲养管理。

鹌鹑的育雏阶段生长发育迅速,羽毛脱换、生长速度很快。

初生重平均7-8克,1周龄时可达20-23克,平均日增重1.86克左右,料重比1.4:1左右。

2周龄时可达40-42克,料重比2:1左右。

其羽毛的生长是伴随体重的增长而显示的。

一般1周龄时雏鹑体表的初级羽开始着生,主翼羽毛变粗,尾羽开始萌发。

4月龄雏鹑的主翼羽毛色呈芝麻状。

10日龄的雏鹑除腹部外,全身各处不易见到胎毛。

15日龄时,雏鹑的胎毛逐步变成初级羽。

30日龄时,家鹑的羽毛能换成永久羽,但脸颊下颌部的羽毛要到60日龄方能长好。

(一)育雏前准备工作育雏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食槽、水槽及育雏室的清洗与消毒,饲料、药物及用具准备,保温设备及试温。

从外地购进时,还需考虑购进量及运输设备等。

其各项准备工作的具体实施可参考其它禽类。

(二)雏鹌鹑的饲养管理1、保温。

雏鹌鹑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同时,幼雏个体很小,相对体表面积较大,散热量较成鸡多,所以雏鹑对温度非常敏感。

保温条件比雏鸡要求更为严格。

育雏时在头三天内中心温度应达到38-40℃,在第一周内逐渐降至35-33℃,第二周32-29℃,第三周为28-25℃,第四周为24-21℃。

育雏器内温度和室温相同时,即可脱温。

室内温度保持在20-24℃为宜。

温度掌握不仅仅依靠温度计,更主要的是观察雏鹑的状态,看鹑施温。

同时,还应注意天气变化,冬季稍高些,夏季稍低些;阴雨天稍高些,晴天稍低些;晚上稍高些,白天稍低些。

2、饮水。

雏鹑经过长途运输或在孵化器内呆的时间过长,增丧失不少水分,应及时供给温水,使雏鹑恢复精神,否则会使雏鹑绒毛发脆,影响健康。

长时间不供水,会使雏鹑遇水暴饮,甚至弄湿羽毛,引起受凉,产生拉稀。

第一天宜饮用5%葡萄糖水溶液,第二天饮0.05%的高锰酸钾水,以后每周饮高锰酸钾水一次。

随着日龄的增长,饮水量增加,可改用水槽喂水。

使用水槽时,上面最好加盖网罩,以免雏鹑落入淹死。

3、喂料。

雏鹑生长发育迅速,所需饲料营养要求高。

其营养标准可参见总论中的营养标准,可供参考的配方有:配方一:饲料名称:玉米豆饼鱼粉糠麸叶粉骨粉所含比例:54 25 15 3.5 1.5 1.0配方二:饮料名称:玉米豆饼鱼粉麸骨粉所含比例:54 25 15 4.5 1.0 (配方一和配方二均需添加适量添加剂)雏鹑一般要求24-30小时内开食。

开食料采用混合饲料,也可采用玉米粉等单一料,放入饲料盘。

一般均采用昼夜自由采食,须保持不断水,不断料。

也有采用定时定量喂饲,原则上早、中、晚和夜间共4次。

但应看具体情况而定。

4、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过大,会造成成活率降低,小雏生长缓慢,长势不一;密度过小,加大育雏成本,不利保温。

因此,应合理安排饲养密度。

每平方米面积第一周龄130只左右,第二周龄100只左右,冬季密度可适当增大,夏季则相应减少。

同时,应结合鹌鹑的大小,结合分群适当调整密度。

5、光照。

育雏期间的合理光照,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光线不足,会推迟开产时间。

保温期间,一般采用24小时光照。

脱温后,光照时间也不能低于14小时。

光的颜色以中间光色为宜,红光虽使鹌鹑安静,但性成熟略有推迟。

6、辅料。

育雏器内的辅料最理想的是麻袋片,也可采用粗布片。

由于刚孵出的雏鹑腿脚软弱无力,在光滑的辅料上行走时,易造成"一"字腿,时间一长,就不会站立而残废。

因此辅料禁用报纸或塑料。

辅料3-5天后即可删除。

7、日常管理。

育雏的日常工作要细致、耐心,加强卫生管理。

经常观察雏鹑精神状态。

按时投料、换水、清扫地面及清扫粪便,保持清洁。

其日常管理包括以下几点:(1)每天早晨,要观察鹌鹑的动态,如精神状态是否良好,采食、饮水是否正常,发现问题,要找出原因,并立即采取措施。

(2)承粪盘每日清扫1-2次,饮水器每天清洗1-2次。

(3)每天日落后开灯,掌握照明时间。

(4)经常检查育雏箱内的温度、湿度、通风是否正常。

临睡前,一定要检查一次温度是否适宜。

(5)观察雏鹑粪便情况,正常粪便较干燥,呈螺旋状。

粪便颜色、稀稠与饲料有关。

喂鱼粉多时呈黄褐色,喂青料时呈褐色且较稀,均属正常。

如发现粪便呈红色、白色便须检查。

(6)及时淘汰生长育不良的弱雏。

(7)发现病雏,及时隔离,死雏及时剖检。

(8)在1周龄和2周龄时,抽样称重,与标准体重对照。

二、青年种鹑的饲养管理仔鹑即指15-40日龄期间的阶段。

这一阶段生长强度大,尤以骨骼、肌肉、消化系统与生殖系统为快。

其饲养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控制其标准本重和正常的性成熟期,同时要进行严格的选择及免疫工作。

(一)青年种鹑的饲养仔鹑的营养需要可参考总论介绍的饲养标准,可供参考的配方为:玉米56%、麸皮3.9%、豆饼24%、鱼粉13%、干草粉1%、骨粉1.5%、食盐0.3%、添加剂0.3%。

但作为种用或蛋用鹌鹑应进行适当的限制饲养,可通过控制采食量或蛋白质水平来进行,以免鹌鹑过肥,过早成熟。

仔鹑这一期间增重较快,3周龄时达62克,4周龄时达84克,5周龄时109.5,6周龄时123克。

料重比自第三周龄至第六周龄分别为2.7:1,3.2:1,3.6:1,4.3:1。

(二)青年种鹑的管理仔鹑的饲养期间需适当"减光",不需育雏期那长的光照时间,只须保持10-12小时的自然光照即可。

在自然光照时间较长的季节,甚至需要把窗户遮上,继续使光线保持在规定时间内。

仔鹑的饲养期间应定期称重,做为限制饲料程度的根据。

在40日龄时,大约已有2%的鹌鹑开产,但大多数均需在45-55日龄开产。

因此在之前,必须做好各种预防、驱虫等工作。

并应及明转群。

转群前应准备好成鹑舍、成鹑饲料等各种准备工作。

转群时动作需轻,环境需保持安静。

一般1月龄左右的鹌鹑从外貌上可判别雌雄,可采用公母分开饲养,除种用公鹑外,其余公鹑与质量差的母鹑均可转入育肥笼,进行育肥上市。

三、成鹑的饲养管理成鹑一般指40日龄以后的鹌鹑,其饲养目的是获得优质高产的种蛋、种雏及食用蛋。

成鹑因生产目的不同可区分为种用鹑和蛋用鹑,二者除配种技术、笼具规格、饲养密度、饲养标准等有所不同外,其它日常管理基本相似。

(一)种鹑的选择种鹑选择时,要求种鹑目光有神,姿容优美,羽毛光泽,肌肉丰满,皮薄腹软,头小而圆,嘴短颈细而长。

同时,对雌鹑内及公鹑各有要求:1、雌鹑。

(1)体格健壮,活泼好动,食量较大,无疾病。

(2)产蛋力强,年产蛋率蛋用鹑应达80%以上,肉用型的也应在75%以上。

月产蛋量24-27枚以上者。

(3)体格大。

成熟雌鹑体重130-150克为宜。

腹部容积大,耻骨间有两指宽,耻滑顶端与胸骨顶端有三指宽,产蛋力则高。

这种检查方法仅对母鹑第一产蛋年可行,母鹑年龄越大,腹冲容积越大,但其产蛋量却越小。

选择产蛋力时,一般不等到一年产蛋之后再行选择,可以统计开产后3个月的平均产蛋率和日产蛋量,符合上述要求即可选择。

2、雄鹑。

公鹑品质的好坏对后代的影响很大。

要求公鹑叫声宏亮,稍长而连续。

体壮胸宽,体重在110-130克之间。

选择时主要观察肛门,应呈深红色,隆起,手按则出现白色泡沫,此是已发情,一般公鹑到50日龄会出现这种现象。

公鹑爪应能完全伸开,以免交配时滑下,影响交配,降低受精率。

(二)公母配比及利用年限根据育种或生产的需要,鹌鹑的公母配比有所差异。

可选用单配(1♂:1♀)或轮配(♂1:♀4),小群配种(♂2:♀5-7),大群配种(♂10:♀30)。

雄、雌配比是保证种卵受精率的关键措施之一。

雄性的数量不足,受精率下降;雄鹑数量过多,会增加不必要的开支,甚至公鹑之间会相互争配而干扰鹑群。

鹌鹑的利用年限,公鹑与产蛋鹑仅为一年,种母鹑则以0.5-2年不等,主要取决于产蛋量、蛋重、受精率以及经济效益、育种价值等而定。

一般情况下,第二个产蛋生物学年度的产蛋量要下降15%-20%,所以应及时补充新鹑。

种母鹑由于产蛋初期的蛋重小,受精率低,而产蛋后期又因蛋壳质量下降,孵化率低,这两个时间所产的种蛋均不列入孵化用蛋。

在生产实践中对蛋用型种鹑仅用8-10个月的采种时间;对肉型母鹑的采种时间则更短些,仅为6-8个月。

(三)母鹑的产蛋规律母鹑群一般40日龄左右就开始产蛋,一般一个月以后即可达到产蛋高峰,且产蛋高峰期长。

其当天产蛋时间的分布规律,产蛋时间主要集中在午后至晚上8时前,而以午后3-4时为产蛋数量最多。

(四)成鹑的饲料与饲喂产蛋鹑必须使用全价饲料,其营养需要要参考总论中的营养标准。

鹌鹑对饲料的质量要求较高,尤其是对饲料中的能量和蛋白质水平要求更高。

据试验,日粮中的粗蛋白质水平没有满足产蛋鹌鹑的营养需要以前,日粮粗蛋白水平从16%开始每提高1%,其产蛋率可以提高2.6%,饲料转化率可提高4.7%。

也有报道,在饲料中适当添加酵母粉(0. 5%-1%),可以提高鹌鹑的产蛋率5%左右。

在鹌鹑产蛋后期日粮中适当添加颗粒状石灰石(颗粒直径为2.0毫米),不但可以提高蛋壳质量,对提高产蛋率也有明显效果。

产蛋鹑每只每天采料20-24克左右,饮水45毫升左右,排粪27克左右,但随产蛋量、季节等因素而改变。

饲料形状有粉料、糊料、粒料等,它们各有优缺点。

据报道,在同等情况下,喂糊料组产蛋率比粉料组高出1%-2%。

但糊料添加不方便,且易变质。

增加饲喂次数对产蛋率也有较大影响,即便是槽内有水,有料,也应经常匀料或添加一些新料,每天4-5次。

另据试验,鹌鹑在产蛋期间投用痢特灵和磺胺类药,可使产蛋率下降15%左右,这种下降需要停药后5-10天才能恢复。

因此,在产蛋期间一定要减少用药或尽量不用,产蛋高峰期万需如此。

(五)成鹑的管理1、舍温。

舍内的适宜温度,是促使高产、稳产的关键。

一般要求控制在18-24℃之间,低于15℃时会影响产蛋,低于10℃时,则停止产蛋,过低则造成死亡。

解决的办法是增加饲养密度、增加保温设备。

夏天舍内温度高于35℃时,会出现采食量减少,张嘴呼吸,产蛋下降。

应降低饲养密度,增加舍内通风等。

2、光照。

光照有两个作用,一是为鹌鹑采食照明,二是通过眼睛刺激鹌鹑脑垂体,增加激素分泌,从而促进性的发能和产蛋。

鹌鹑初期和产蛋高峰期光照应达15-16小时,后期可延长至17小时。

光照强度以10Lux为宜。

灯泡位置放置时,应注意重叠式笼子的底层笼的光照。

3、保持环境安静。

鹌鹑胆小怕惊,很容易出现惊群现象,表现为笼内奔跑、跳跃和起飞。

如饲养员工作时动作过于粗暴,过往车辆及陌生人的接近等都会引起惊群、产蛋率下降及畸形蛋增加。

据报道,有人曾把鹌鹑放入笼外,然后再抓进去作为一种应激,发现这种应激导致鹌鹑产蛋率下降,而且恢复较慢,需5-15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