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弈》教学案例2

合集下载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学弈》教案精品(2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学弈》教案精品(2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学弈》教案精品1 .学会本课3 个生字。

2. 能够根据注释疏通全文, 了解课文内容。

3.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知道跟弈秋学弈的两个人的表现不同, 明白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5. 能够说出学习课文后的体会。

疑问引入1 .板书" 文言文" 和课题" 学弈", 初步了解文言文并解释课题的意思。

2. 观察课文插图,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明白两个学弈人的不同表现。

3.疑问引入: 这位看下棋的老者是谁? 他与这两个下棋的孩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我们来学习课文。

理解课文( 一) 根据注释, 疏通全文。

1. 学生根据课后注释自主理解句子的意思, 不会的地方小组商讨。

2. 学生交流汇报( 出示小黑板):①你都理解了那些句子的意思?是什么意思?②有什么地方不理解, 提出来。

③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讲课文的意思9(二) 引读课文, 加深理解。

引读设计内容:(1) 弈秋是谁?(2) 让弈秋干什么?(3) 跟弈秋学弈的两个人表现有什么不同?( 相机板书: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一人思援弓缴而射之)(4) 后一个人与前一个人相比学习效果如何?( 相机板书:弗若之矣)(5) 是最后一个人的智力比不上前一个人吗?体会文章1.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 (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用心,所以比第二个人学得好。

)2.请大家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教案点评《学弈》讲述的是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中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简单地介绍古文的特点和学习它的意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弈教学案例

学弈教学案例

《学弈》教学案例二场小学李文品一、案例背景1.教材简析:《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虽与现代文在用词造句、朗读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却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从小学开始,在学生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的积累基础上,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很有好处。

选编本文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有利于学生继承发扬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二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感悟了学习方法,为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学生分析: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通过指导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调动起学生兴趣后,要重点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采取的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从而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明白蕴含的道理,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在课本外扩展中,根据学生搜集到的文言文。

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营造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文化氛围。

3.教学要求: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学弈》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学弈》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学弈》教学设计(精选10篇)《学弈》教学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知识链接:1、出示常见地文言警句,说说警句的意思。

a.三人行,必有我师。

b.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时习之。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学弈》这篇文言文,看看它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只要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就能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理解蕴含的道理,感受到古文之美。

三、学习过程(一)利用工具书,自学完成字词解读,课堂巩固、对学3分钟,全对得到一颗星。

1、给下列字标上拼音。

奕()诲()鸿鹄()()缴()2、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奕:诲:惟:援:鸿鹄:俱:弗:为:将:3、除了上述提到的,我觉得还有()、()这两个字词比较重要,请把它填在括号里并制作一张大字词卡。

(二)小组合作,释句读句。

课前独立完成,课上合作讨论5分钟,各组展示2分钟。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3、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5、为是其智弗若与?6、曰:非然也。

7、朗读指导。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8、小组pk全文诵读情况。

(三)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请你开动脑筋,回答问题。

1、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举例说明你的身边有无听讲三心二意的现象?3、收集关于学习的名言、古诗、故事等,准备与同学交流。

(1)(2)(3)(四)课堂检测一、写出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弈:通国:善:诲:援:俱:弗若:然:二、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学弈第2课时教案教案

学弈第2课时教案教案

学弈第2课时教案教案教案标题:学弈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学弈的基本概念和规则。

2. 学生能够运用学弈策略解决简单的问题。

3. 学生能够分析学弈中的不同情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教学重点:1. 学弈的基本概念和规则。

2. 学弈策略的应用。

3. 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准备:1. 学弈棋盘和棋子。

2. 学生练习册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与学生互动,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学弈基本概念和规则。

2. 引导学生思考学弈的意义和应用。

二、新知讲解(15分钟)1. 介绍学弈的策略和思考方式。

2. 解释不同学弈情景下的最佳策略选择。

3. 示范如何运用学弈策略解决问题。

三、小组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学弈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选择最佳策略。

3.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四、个人练习(10分钟)1. 学生个人完成练习册上的学弈题目。

2. 学生互相交流答案,并进行讨论。

五、总结(5分钟)1. 老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学弈策略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剩余题目。

2. 鼓励学生寻找和学弈相关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知讲解、小组活动、个人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学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并能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展示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然而,部分学生在个人练习环节表现较为 passively,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个性化指导和巩固。

《学弈》教学设计15篇

《学弈》教学设计15篇

《学弈》教学设计15篇《学弈》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弈》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2、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成语引路,温故孕新1、成语接龙:根据班级实际,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成语接龙比赛,以成语多者为胜。

2、典型释义:从学生所说的成语中,选出最能体现白话与文言的区别,又便于学生解释的某个成语,让学生说出字面意思。

比如“狐假虎威”就是“狐狸借着考虎的威信”。

3、简介“文言”:说“狐狸借着考虎的威信”。

这是普通话,也是“白话”(板书)说“狐假虎威”,这是文言。

用白话写成的文章叫白话文,也叫现代文,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叫文言文。

实际上我们对文言文并不陌生,起先我们说出的许多成语就来源于文言文,比如“掩耳盗铃、守株待兔、手不释卷”等,现代文里也有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的遗产。

学习文言文,不但可以从中学习古代的优秀文化,而且可以学到大量成语和其他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对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今译搭桥,降低难度1、引题解题:大家知道“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吗?它来源于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

“弈”本来专指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弈》。

2、讲述故事:《学弈》写的是什么呢:古代有一个人,名叫秋,因为……3、导入新课:这样的一件事,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三、初读课文,读顺句子1、教师中速范读,学生聆听。

《学弈》教学设计(15篇)

《学弈》教学设计(15篇)

《学弈》教学设计《学弈》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弈》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弈》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本课3个生字。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懂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学习准备]老师制作课件,学生查找孟子资料。

[学习过程]一导入,析课题1同学们,看屏幕,猜一猜,这位向我们徐徐走来的老者是谁?(学生回答)他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孟子,你们了解他吗?谁来说一说?(①孟子是战国时邹国人,生于约公元前372,死于前289。

②孟子,名轲,字子舆,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③孟子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同学们对孟子了解还真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孟子写的一篇文章《学弈》。

板书课题,注意“弈”的写法。

2谁知道“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用“弈”组词(对弈、弈棋)二初读,品韵味1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章都读过了吗?这篇文章的语言文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呢?(难读、难理解……)面对这么一篇既难读又难理解的文章,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勤读善思品韵味,巧借注释快理解,内外结合悟文意,熟读成诵学古文。

)2指名读(至少两名),学生评价:谁愿意给大家把文章读一读?你们感觉如何?谁再来试一试?这次你们感觉怎么样?3师范读,学生评价:①听了大家的朗读和感受,我也想来读一读。

请同学们拿出笔,一边听我读,一边在文中标出停顿。

②老师读得怎么样?谁来说一说?③总结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较慢,二是停顿较多。

4学生自由练读:想学老师的方法再试一试吗?好,你们自由读一读吧!(出示标有节奏符号的课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学弈教学设计一等奖案例3篇

学弈教学设计一等奖案例3篇

1、学弈教学设计一等奖案例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组第二十五课《学弈》。

2.教材简析:《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虽与现代文在用词造句、朗读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却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从小学开始,在学生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的积累基础上,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很有好处。

选编本文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有利于学生继承发扬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二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

3.教学要求: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4.教学重难点: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

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

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CAI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学弈》教学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_2

《学弈》教学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_2

《学弈》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自学课文生字词.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4.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难点: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师:在讲课文之前,先请大家看一篇笑话《跌》.2.师:我先给大家读一遍:《跌》一人偶仆地,方起复跌,乃曰:"早知还有一跌,不起来也罢了."(读罢,生笑)3.师;大家笑了,说明大家看懂了.谁能给大家翻译一下生:一个人走路,偶然失足跌了一跤,就自己叹气说:"早知道还要摔这一跤,刚才不爬起来就对了."4.师:翻译得很好.这人说:"早知还有一跌,不爬起来也罢了."这种想法对吗生:这种想法不对,不能怕摔跤就不起来.做人应该不怕摔跤,不怕挫折,不怕失败,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5.师: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比较一下,这篇短文有什么特点生:有些字与现代字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6.师:这篇短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涵着警示世人的道理.这篇文章选自《孟子·告子》.7.介绍xx(略)二,读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1.教xx读课文.师:朗读文言文,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本文朗读时,句中可作如下停顿:(略)2.教师领读三遍.3.学生自由读课文.4.学生边读边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5.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6.找学生翻译课文.7.同桌互相说说故事内容.三,读书明理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生:其中一个人学"棋"时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外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他思想溜号了,一心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拉弓射箭把它射下来.由于第二个人学习时不专心,所以效果不如第一个人.2.师:大家从这篇课文中能总结出什么道理生: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3.师: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生:(略)四,练习朗读,背诵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1.学生读文.2.找学生翻译课文.3.师: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说明什么道理生:(略)二,练习背诵课文三,课外扩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1.教师出示文言文笑话《执竿入城》.2.师:为了培养大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老师又找了两篇文言文笑话.我给大家读一下《执竿入城》.(略)(读罢,生笑)3.师:大家笑了,说明大家看懂了.谁能给大家翻译一下生:鲁国有个人拿着根长长的竹竿进城,起初竖着拿,进不去城门,再横着拿,还是进不去,他再也想不出什么办法.过了一会儿,来了个老头儿,对他说:"我虽说不是圣人,但是经历的事情可多了.你怎么不用锯子把竹竿从中间截开再拿进去呢"这人依照老头儿的话把竹竿截断了.4.师:这个人按照老头儿的话把竹竿截断了带进城门去,你赞成他的做法吗为什么生:我不赞成他的做法.我认为这个竹竿长,竖着拿不进去,横着拿不进去,可以换个角度顺着拿进去,不必截断.5.师:你给大家拿竹竿表演一下.(生表演)6.xx:从这则小笑话中你受到什么启发生:遇到问题,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去想办法,要培养自己开放的思维方式.7.师出示另一篇文言文笑话《上楼磨刀》.8.师:再给大家看一篇文言文笑话《上楼磨刀》.我给大家读一下.(略)(读罢,生笑)9.找学生翻译《xx磨刀》.(略)10.师:这人把骆驼拖到楼上凑近磨刀石磨刀剥皮,他这种干法,为什么受到旁人的讥笑你赞成这种做法吗11.生:因为他这样做很挨累.他没有想到有比他这种做法更好的办法.骆驼比磨刀石沉,他可以把磨刀石搬到楼下,凑近骆驼磨刀剥皮.这样会省很多劲儿,所以我不赞成他的做法.12.师: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能不止一种,我们应开动脑筋,寻找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四,教师总结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四篇文言文,从这四篇文章中我们都悟出了一定的道理,可见我国文学艺术博大精深.我们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生活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让我们以百折不挠的精神,以专心致志的工作态度.以开放的思维方式,以力争更好的进取精神去学习,生活和工作,去拥抱这个多彩的世界,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弈》六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学弈》是一篇文言文,讲述的是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因此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古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很大,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预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1919年以前基本是使用文言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

2.读课题,解题。

什么是学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预习提示寻找答案。

(学弈:学习下围棋。


3.《学弈》选自《孟子》的《告子篇》,作者是孟子,本文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

4.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孟子的资料?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

他肯定了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读通整体文章
1、师范读课文,请学生谈一谈老师读时有什么特点。

(语速慢,语调抑扬顿挫,停顿较多。


2、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懂、读通,读不通的句子作上记号。

(个别学生有畏难情绪,教师观察并了解原因。


3、学生再读课文,根据注释、插图在文中边批划,边读懂每句话,不明白的做上记号。

三、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1、小组合作交流,各自说说自己读懂的句子,再把不懂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假如还有不能解决的,等汇报时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汇报解疑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已读懂的句子大意,提出不懂的词句,请求别的小组或老师帮助解决。

①课件点击长句:使
/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各小组代表汇报每句意思后,再指名朗读,自评、他评相结合。

齐读(相信自己能读好的同学一起来读,还读的不好的同学也努力地把这句读好,齐读!)
②课件点击短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汇报意思,指名读,读出停顿。

齐读。

③课件点击: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汇报意思,理解整个句子为设问句,指名读,自评,他评。

男生读前句(强调语气),女生读后半句(肯定语气)。

齐读。

3、讨论明理
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
(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专心,所以比第二个人学得好……)
4、深化熟悉,联系实际,抒发真情。

①你在学习上有过与弈秋的两个徒弟相同的经历吗?结果怎样?(学生交流,举例说明专心致志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②师小结:是啊,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才能把事做好,假如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

这真是(出示卡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韩愈(跟老师读一读,齐读。


5、熟读成诵
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做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文言文就像古诗一样,语言精练,内容丰富,意境优雅,你们想不想背出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①根据你的理解反复诵读,指名读课文,他读得怎样?(哪里值得你学习,哪里你认为不够,该怎样读?)
②配乐朗读,指名,男女生分读,齐读,试背
四、课后扩展
教师把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同学们,你们可以练习读文言文,还可以试着背诵一篇
板书设计:
一人专心致志(成功)
一人三心二意(失败)
教学反思:
本课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爱好,达到思维兴奋点,我除了“备教材”外,还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其学有所得。

一、读通,整体感悟文章大意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拓展延伸抒发真情
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通过推荐文言文成语故事以及搜索文言文的网址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从自己的欣赏角度感悟文言文的精妙。

了解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三、以读促解。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坚持“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

开始我先范读,然后让学生体会到老师读得速度较慢,停顿较多。

课中出示课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该在哪儿停顿,看着停顿节奏试读,并熟读成诵,顺利地过了朗读这一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