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结构形式固定、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或句子,汉英成语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结构形式和文化内涵上都有不可分割的关联性。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曹刿[guì],一作曹翙。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曹刿是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的后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

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guì]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的启示

“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小朋友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一鼓作气,今日事今日毕,拖拖拉拉的后果可是很严重的哦!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的延伸

【注音】yīgǔzuòqì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一往直前。

【近义词】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反义词】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年代】古代

【例句】我们要~在三天之内把运动会的准备工作做完。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一叶障目古时候,楚地有个穷苦的读书人,读《淮南子》这部书时,看到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螳螂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其他小昆虫就看不见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树叶,就能用它隐藏自己的身体。 看到这里,书生呆呆地想:要是我能得到那片树叶,该有多好。我用树叶遮住自己,想要什么只管到集市上去拿,再也不会过这苦日子了。 想到这里,他扔下书就往树林跑去,想找那种螳螂藏身的树叶。他抬着头,一棵树一棵树地找过去,脖子都酸了,也没找到那种叶子。 忽然,他看见一只螳螂躲在一片树叶的背后。他高兴极了,赶紧爬上树,准备采那片叶子。可巧,一阵风吹过来,树叶纷纷飘落,他要采的那片叶子也落到地上。 究竟哪片树叶是螳螂藏身的那片,他怎么也分不清。好不容易找到的宝贝树叶总不能不要呀!它准在这堆树叶里。书生脱下衣服,把地上的树叶都包了回去。 回去之后,他一片一片地拿起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能看见我吗?”起初,他妻子老老实实告诉他:“看得见。”后来,见他没完没了地问,他妻子不耐烦了,说:“别问了,看不见了。”他高兴地跳起来,大声喊道:“宝贝可找

到了!宝贝可找到了!”说完,拔腿就往市场跑。 市场可真热闹,什么东西都有。书生满心欢喜,一只手拿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另一只手去偷人家的东西,结果,给人当场抓获,被扭送到县衙门。 县官审问他的时候,他老老实实地说:“我找到了一片能隐身的树叶,用它遮住自己的眼睛,什么都看不到,这才去拿人家的东西。不知怎么搞的,这片树叶失灵了,我给别人看见就被逮住了。” 县官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知道他是个书呆子,训斥了一顿就把他释放了。 ——《笑林》 【故事启示】古语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任何理论都不能盲目轻信、盲目崇拜,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和验证,以谦虚、谨慎的态度来看待。再有,无论做事,还是在看待和研究问题时,我们都不能一叶障目,自以为是,被局部现象迷惑,而要从多角度多视角充分地分析问题,了解问题的实质,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成语释义】比喻被眼前细小、局部的事物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整体。 【活用例句】你们不能~,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业绩。 【近义】一叶蔽目、盲人摸象

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50个名人故事,别说以后孩子不知道 当我们平时生活中用到一鼓作气、负荆请罪、老当益壮等成语时,可有想过他们的出处呢?这里面可包含着古人的大智慧。 1、一鼓作气(曹刿guì)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历史成语故事的寓意

历史成语故事的寓意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历史成语故事的寓意,供大家参考! 一、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围魏救赵(孙膑):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退避三舍(重耳):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让步九十里。比喻让步和回避,避免冲突。 毛遂自荐(毛遂):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负荆请罪(廉颇):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纸上谈兵(赵括):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习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一鼓作气(曹刿):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千金买骨(郭隗):意指十分渴望和重视人才。 讳疾忌医(蔡桓公):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卧薪尝胆(勾践):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杀妻求将(吴起):春秋时,吴起杀掉妻子以求得到鲁国的信任和重用。比喻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灭绝人性的事。 惊弓之鸟(更羸):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二、秦朝 一字千金(吕不韦):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指鹿为马(赵高):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成心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焚书坑儒(秦始皇):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穷图匕见(荆轲):比喻事情开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形容刻苦学习。 三、汉朝

一言九鼎的历史典故

一言九鼎的历史典故 一言九鼎的意思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那么一言九鼎有什么典故呢?下面是带来的一言九鼎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一言九鼎的典故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一言九鼎的解释 [释义] 一句话的分量就有九鼎那么重。形容能起决定作用的言论或意见。 [语出] 《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辨形] “鼎”的上部不能写作“日”。 [近义] 一字千钧一言为定金口玉言 [反义] 人微言轻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主语、谓语、定语。 用一言九鼎造句 1) 诚信是诗圣李白的“一诺千金”;诚信是古代皇帝的“一言九鼎”;诚信是儒家学中的“事实求是”;诚信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坚守原则;不是固执死板,而是仁爱负责。 2) 老厂长向来说到做到,一言九鼎。 3) 你的话一言九鼎,只要您说一句话,我就可以获得这份工作了。 4) 你的话一言九鼎,我们相信。 5) 能不能参加校合唱团,您是一言九鼎,您就同意了吧! 6) 的话一言九鼎。 7) 诚信就是说话算话,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8) 他在政界德高望重,一言九鼎,很受大家的爱戴。 9) 永恒机械遍布全国矿区的营销网络,稳固的营销团队,一言

28个经典成语故事

28个经典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4、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6、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

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7、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8、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9、孺子可教(张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0、四面楚歌(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1、暗渡陈仓(韩信)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2、怒发冲冠(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

历史上的17则经典成语故事

历史上的17则经典成语故事 ⑴心无旁骛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教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教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仿佛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异想天开心不在焉,教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⑵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快乐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慨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⑶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规定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完) ⑷布鼓雷门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及造句-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归纳.doc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及造句|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一言九鼎成语故事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一言九鼎造句 1、诚信就是说话算话,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2、自古以来,人们就推崇“一言九鼎”、“驷不及舌”、“言而有信”的做人之道,讲究诚信则是理想的高等境界,它是为人处世的必备条件,亦是人们几千年来的强烈追求。 3、诚信,顾名思义,诚实守信,自古以来,人们就推崇“一言九鼎”、“言而有信”的做人之道、为人之本。 4、我一直固执地认为铜是源于母语和历史的精华,古代就

有“一言九鼎”的精髓,“一尺青峰,正气凛然”更是将语言文化的精炼推向一个后人无法触及的高峰。 5、也就是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6、要说起俺班的“辣子”班长,那可是了不得啊,说起话来,可说得上是一言九鼎,班主任出差,她的话,我班的“虾兵蟹将”个个惟命是从。 7、我们不是名人,没有政界的一言九鼎,力挽狂澜;没有商界里的富甲一方;没有歌星影星的流光溢彩。 8、“大家一起干嘛!快,快去。”听了一言九鼎的妈妈的话,我们纷纷动起手来。 9、我很风光,能一言九鼎,所有人,都对我称臣。可,那不是我的现实,只是我独自的幻境。 10、于是我不忍踩痛脚下的苍凉,不清楚哪一堆草垛里酣睡着刘邦,哪一丛花林里游乐着杨广,哪一畦洼地里斑驳着禹的一言九鼎,哪一步脚印是屈原的彷徨。 11、真诚服务和双赢合作,是我们一言九鼎的承诺。 12、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满腹经纶,不如一善在心。高谈阔论,不如一言九鼎。长篇累牍,不如一字千金。 13、公司以诚信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的售前售中售后。一言九鼎的态度。以科技创新的方法,认真务实的精神制造出每一件产品。 14、永恒机械遍布全国矿区的营销网络,稳固的营销团队,一言九鼎,诚信服务;高素质专业服务人员,快速高效的专业服务车队,是您坚实的后盾。

五十个成语故事的出处

1、一鼓作气(曹刿guì)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叶公好龙的故事

叶公好龙的故事 叶公好龙(yè gōng hào lóng):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 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出自汉·刘向《新序·杂事》。 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 龙闻而下之,窥⑽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此文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五》) 注释 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 河南叶县)。 子高:叶公的字。 钩:衣服上的带钩。 写:画。 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屋室雕纹: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 “文”通“纹”。 闻:听说。 下之:到叶公住所处。 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yǒu):窗户。 施(yì):延伸。

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通“旋”。 走:逃跑。 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 是:由此看来。 好:喜欢。 夫:这,那。 是叶公非好龙也: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译文 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 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 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寓意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 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历史简短成语故事大全

历史简短成语故事大全 导读:本文历史简短成语故事大全,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

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于是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的内容,具体内容: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学习知识。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话说东周有一国宝,九鼎,是君临天下的象征,世人都想拥有它。当时的周朝势微,又想保...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学习知识。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 话说东周有一国宝,九鼎,是君临天下的象征,世人都想拥有它。当时的周朝势微,又想保住这个鼎,又不敢得罪各个诸侯强国。 秦国仗自己兵多马壮,想用武力来强迫周王交出宝鼎,周王(应为周显王〈前321年〉)非常害怕,但又不敢真得罪秦国,这时周出了一个能人,名叫颜率,能言会道,对大王说:"大王,你不用担心,我向东边的齐国借兵求救就可以了。"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强暴之师、兵临城下威胁周君,还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在宫廷内寻思对策,最终君臣一致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美名传扬,赢得天下人的认同和赞誉;如果能得到九鼎这样的国之珍宝,也确实是贵国的大幸。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齐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派遣5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兵无奈地撤了兵。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王又忧心忡忡了。

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次在贵国的义举下,我们国家才得到保全,所以我们愿意让出九鼎,但是从我们国家到东齐要经过好几个国家,大王打算借哪条道将鼎运过来呢?"齐王回答:"寡人准备借道梁国。" 颜率说:"万万不可借道梁国,因为梁国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少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行不通,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地方名)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那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 颜率说:"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因为所谓九鼎,并不是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当初周武王伐商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9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士兵、工匠需要的难以计数,此外还要准备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从哪条路把九鼎运来齐国。所以臣一直在私下为大王担忧。" 齐王说:"贤卿屡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了!"颜率赶紧解释说:"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齐王终于打消了获得九鼎的念头。 由此可见,九鼎的分量之重。《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毛先生(毛

50个历史知识的成语故事!

50个历史知识的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 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 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 ‘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 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 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叶公好龙成语故事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叶公好龙成语故 事 成语是语言中的精华,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智慧和文化习俗。汉语成语有形式简洁,形象生动,寓意深远,民族特色鲜明的特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叶公好龙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沈诸梁,芈姓,沈尹氏,名诸梁,字子高。叶公好龙成语故事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叶公好龙成语故事大夫沈尹戌之子,封地在叶邑(今河南叶县南旧城),自称叶公,在叶地治水开田,颇具治绩。曾平定白公之乱,担任楚国

宰相。因楚国封君皆称公,故称叶公。叶公是全世界叶姓华人的始祖,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叶地第一任行政长官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的典故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自称叫叶公的人。叶公经常对别人说:“我特别喜欢龙,龙多么神气、多么吉祥啊!”于是当他家装修房子的时候,工匠们就帮他在房梁上、柱子上、门窗上、墙壁上到处都雕刻上龙,家里就像龙宫一样。就连叶公自己的衣服上也绣上了栩栩如生的龙。 叶公喜欢龙的消息传到了天宫中真龙的耳朵里,真龙想:“没想到人间还有一个这样喜欢我的人呢!我得下去看看他。”有一天,龙从天上降下来,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龙把大大地头伸进叶公家的窗户,长长的尾巴拖在地上。叶公听到有声音,就走出卧室来看,这一看可不得了了,一只真龙正在那里瞪着自己,叶公顿时吓得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大

叫一声逃走了。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的启示 这个故事用十分生动的比喻,犀利地讽刺了叶公式的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知道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的延伸 【拼音】:yè (shè) gōng hào lóng 【解释】: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 【出处】:《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昔楚叶公好龙;神龙下之;好伪彻天;何况于真?” 【近义词】:表里不一、两面三刀、口是心非 【反义词】:名副其实、名实相符、表里如一 【例句】:他表示愿意帮助别人,但

小学生历史成语故事大全(1)

小学生历史成语故事大全 ●对.牛弹琴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善于弹 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 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 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 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 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 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 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 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 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 话,白白浪费时间 ;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位神医名叫华佗 (hu àtu ó)。他救死扶伤,医术高超,给人治病的时候 总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诊断,并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深受人们的敬仰。 有一次,两个地方上的小官吏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里看病,碰巧的是两人的病情 非常相似,都感觉头疼发热。华佗仔细为两个病人作了检查,然后说:“倪寻应该用泻药,而李延要吃发汗的药。” 这两个小官吏感到很不解,于是便问:“我们两个人的病情是一样的,为什么吃的药 却并不相同呢 ?” 华佗解释说:“倪寻的身体外部并没有什么毛病,病是由于身体内部食物消化不良引 起的 ;李延的身体内部很健康,病是由于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所以,虽然你们两 位的病情表现是一样的,但是药方却应该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成语故事50字以内

成语故事50字以内 成语故事50字以内30个 成语故事50字以内(一): 刻舟求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也可称为途经江的人),把佩戴的剑掉进了江里。他匆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本来的地方。 成语故事50字以内(二): 画饼充饥 曹操在征讨张绣时军队饥渴难耐,这时曹操登上高山观望声称前边有梅林,渡过军队哗变的危机,后人称这次事情为画饼充饥 成语故事50字以内(三): 舌战群儒

东汉末年,刘表过世,刘琮投降曹操,情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齐前去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在孙权的殿前先后把张昭,虞翻、步陟、陆绩的投降主义驳得体无完肤,孙权最终赞同联刘抗曹。 成语故事50字以内(四): 卧薪尝胆 话说吴国与越国打仗,吴王夫差战败,其后他每一天睡在干柴上,每一天吃苦胆,最终以弱胜强,打败了越王勾践,这就是有名的卧薪尝胆。 成语故事50字以内(五): 相矛盾 有个人卖矛和盾。他说盾最牢固,又说矛最锐利。有个人问他用矛来戳盾会如何?他答不出来,古人称其为自相矛盾。 成语故事50字以内(六): 杯弓蛇影

秦王苻坚兵败后逃跑,在逃跑过程中觉得一草一木多是追兵,疑神疑鬼,最终中箭而逃。 成语故事50字以内(七):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创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干的大臣死后,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呼,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存心部署演出蜀地的歌舞。刘禅侍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十分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成语故事50字以内(八): 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围住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计划领导20名门客前往完成这项任务,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

小学生历史成语故事大全

小学生历史成语故事大全 ●.对牛弹琴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位神医名叫华佗(huàtuó)。他救死扶伤,医术高超,给人治病的时候总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诊断,并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深受人们的敬仰。 有一次,两个地方上的小官吏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里看病,碰巧的是两人的病情非常相似,都感觉头疼发热。华佗仔细为两个病人作了检查,然后说:倪寻应该用泻药,而李延要吃发汗的药。 这两个小官吏感到很不解,于是便问:我们两个人的病情是一样的,为什么吃的药却并不相同呢? 华佗解释说:倪寻的身体外部并没有什么毛病,病是由于身体内部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李延的身体内部很健康,病是由于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所以,虽然你们两位的病情表现是一样的,但是药方却应该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华佗随即给两人分别开了药方,他们两人买了华佗开的药,刚刚吃了两天,病就全好了。 当时的人们知道这件事情后,就用对症下药来称赞华佗的这种治疗方法。

带鼎的成语故事

[钟鸣鼎食]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具。指吃饭时敲钟奏乐,列鼎。形容富贵人家奢侈豪华的生活。 [言重九鼎]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煮东西用的三足两耳式的器物。九鼎:比喻力量重。说话的分量,有如九鼎之重。形容说话极有份量。 [笙歌鼎沸]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形容乐声歌声热闹非常。 [幕燕鼎鱼]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在帐幕上筑巢的燕子,在炊器中游动的鱼。比喻处境极其危险。 [三分鼎足]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烹煮器具,多用青铜制成,一般圆形三足。比喻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并立对峙。也形容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亦作“分三鼎立”、“鼎足三分”。 [举鼎拔山]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的青铜炊器,大且重。能将大鼎举起,能将高山拔动。比喻力大气壮。 [击钟鼎食]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钟:金属制打击乐器。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古代高官显贵用食时,打着乐器,列着鼎器。形容生活优裕,奢侈豪华。亦作“击钟陈鼎”、“钟鸣鼎食”、“鸣钟列鼎”、“鼎食钟鸣”。 [鼎足之势]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势:局势。局势像鼎的三个足一样。比喻势均力敌的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亦作“鼎足而居”,“鼎足而立”,“鼎峙而立”,“鼎足三分”,“鼎足而三”,“三分鼎足”。 [鼎镬刀锯]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烹煮用的青铜器物,三足两耳。镬:大锅。鼎镬:是古代的酷刑刑具,用以把人煮死。指古代四种酷刑的刑具,因用指称最残酷的刑罚。 [春秋鼎盛]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春秋:年龄。人年龄正处在旺盛、强壮之际。旧时比喻人正当壮年,精力充沛。 [一言九鼎]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九鼎:古代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比喻份量重。一句话抵得上九鼎之重。形容言语极有份量,能起决定性作用。亦作“一语九鼎”、“片言九鼎”、“九鼎一言。” [问鼎中原]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人声鼎沸]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煮食的器物,有三足两耳。沸:沸腾。人声嘈杂,就像水在鼎里沸腾一样。 [三足鼎立]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青铜制的炊具,一般是三只脚。像三只脚的鼎那样立着。比喻三种势力的并立对峙。亦作“三分鼎足”。 [力能扛鼎]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①形容气力特别大。②亦比喻笔力雄健。 [九鼎大吕]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九鼎:传说夏禹曾铸九鼎,代表九州,象征着国家政权,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大吕:周朝大钟。比喻非常贵重的事物。多指地位、作用非常重要。 [革故鼎新]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革:除掉。故:旧的。鼎:更换。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改革。亦作“鼎新革故”。 [鼎鱼幕燕]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幕:帐篷。在鼎中的鱼,在帐篷上筑巢的燕子。比喻处境非常危险而自己不知道。 [大名鼎鼎]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鼎:盛大,显赫。形容人的名气很大。亦作“鼎鼎大名”。 [尝鼎一脔]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脔:切成小块的肉。品尝鼎中一块肉的味道(可以知道整个鼎中食物的味道)。常比喻由部分可以推知全体,由小见大。亦作“鼎中一脔”、“一脔知鼎”。 [拔山扛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