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比较研究思考题

合集下载

诗词曲比较研究4

诗词曲比较研究4

《诗词曲比较研究》模拟试卷四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一、名词简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赋比兴《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

朱熹《诗集传》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清空质实“空”的作品,情语比较多,用典较少,色彩较淡,其抒情的线索比较容易寻绎。

“实”的作品,景语比较多,写具体的事物比较多,用典较多,藻彩较浓,其抒情的线索常常不那么明显。

清空如姜夔,质实如吴文英。

二、标点题(10分)标点下面一首词,用△标出韵脚,用∥从中间分片: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攲玉枕,拂金微。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晚唐诗与唐宋词在情感基调方面有什么相通之处?深情与苦调四、论述题(20分)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综观中国古典诗歌句式的变化,存在怎样的基本规律?请加论述。

答: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上古歌谣、四言诗、骚体诗、五七言诗、词曲五个阶段。

1、上古歌谣是最早的诗歌,它浑朴自然,节奏简单,以二言句为主,或者略作增减,句式总的来看属于杂言。

2、四言诗以《诗经》为代表。

其音节一般是“二——二”。

四言句由二言句发展而来,与二言句相比,容量扩大了。

3、骚体诗亦称楚辞体,这是在南方流行的楚歌的基础上,经屈原等文人加工创造而成的一种新诗体。

屈原的作品,特别是《离骚》为其杰出代表。

其句式以五、六、七言句为多,总体看属于杂言。

4、我们所谈的五、七言诗都是古体诗,它是与近体诗(今体诗)相对而言的。

所谓近体诗,是一种在篇章、句式、对偶、音律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格律诗,其中包括律诗和绝句。

【2021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题点4比较鉴赏题

【2021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题点4比较鉴赏题

知识图解
形象异同



语言比较
赏 题
手法技巧
思想感情
意境意象 人物形象 炼字炼句 语言风格 作品内容 观点态度
解题方略 比较鉴赏要注意的四个角度
1.形象异同 形象异同比较包括形象内涵、特点比较和形象作用比较。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集 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意象(主要指景象和物象)内涵比较,一方面是人物形象特点的分 析比较。对于前者,这个角度往往考查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或同一描写对象的比较。 一般来说,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形象作用异同主要在写景、状物、造境、抒情、 结构方面展开。
解析:D项,“雄浑壮阔”错,是“细腻工巧”。
2.本诗“北山输绿涨横陂”与《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皆着一“绿”字,请 结合诗歌赏析其妙处。
答案:①两句诗皆着一“绿”字,赋予静态色彩以流动感,极为传神地写出了眼中之景, 寄寓着强烈的感情色彩。②“北山输绿涨横陂”运用拟人手法,活化了静态的绿色。春 天到来,北山绿意正浓,似乎主动将自己的绿色输送给水塘,映得满陂春水也是一片绿色, 随着春水上涨,绿色仿佛又要满溢出来。绿色的流动营造出一派春意盎然之境,表达了 诗人对北山满心的喜爱。③“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江岸的动 态,把无形的春风转换成满眼流动的绿色,写出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 了诗的韵味。绿满江岸之景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之情正相谐合。
解析:解答此题时,可以考虑描写的内容和描写使用的方法技巧。内容方面,贺诗写了 柳树的枝条(柔、绿、高、垂)和叶;本诗则写了柳芽、柳叶、柳丝、柳絮、柳荫和柳树 上的黄鹂鸟,内容更丰富更全面。技巧方面,贺诗运用比喻,而本诗运用拟人、用典,赋 予了柳树生命,传神地写出了柳树的特点。

诗词曲比较研究思考题精编

诗词曲比较研究思考题精编

第一章诗词曲的形式思考题1、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2、中国古典诗歌句式变化的大体规律是什么?3、骚体诗节奏的特点是什么?这一特点具有什么意义?4、格律诗的成立需要哪几个主要条件?它们是何时趋向成熟的?5、词的句式主要有哪两种?6、《诗经》与音乐的关系如何?7、乐府与诗歌创作有何关系?8、南北朝时期诗歌领域的交流融合有何表现?9、南北交流融合在曲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有何表现?答案要点:1、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上古歌谣——四言诗——骚体诗——五七言诗——词曲2、中国古典诗歌句式变化的大体规律是什么?杂言——齐言——杂言——齐言——杂言3、骚体诗节奏的特点是什么?这一特点具有什么意义?三字节奏;它打破了“二——二”句式较呆板的情况,成为后来五七言诗的基础——三字尾。

4、格律诗的成立需要哪几个主要条件?它们是何时趋向成熟的?格律诗成立的两个主要条件:对偶和声律。

对偶于魏晋时趋向成熟;声律于齐梁时趋向成熟。

5、词的句式主要有哪两种?五七言,四六言。

6、《诗经》与音乐的关系如何?《诗经》的分类与音乐有关。

(风雅颂);《诗经》的篇章结构与音乐有关。

7、乐府与诗歌创作有何关系?乐府推动了文人的创作;乐府推动了新诗体的出现。

8、南北朝时期诗歌领域的交流融合有何表现?“四声说”的反响;律句的增多。

9、南北交流融合在曲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有何表现?南北曲牌同源;南北合套。

第二章诗词曲的历史演变思考题1、杜甫对七律发展的贡献是什么?2、杜甫对七绝发展的贡献是什么?3、李商隐诗情感的主旋律是什么?4、李商隐的七言近体诗有何艺术特点?5、晚唐诗与唐宋词在情感基调方面有何相通之处?6、晚唐诗与唐宋词在题材和艺术手法方面有何相通之处?7、晚唐诗与唐宋词在意境方面有何相通之处?8、在词调向曲调演变的过程中,金词处于何种状态?9、在词境向曲境演变的过程中,金词处于何种状态?10、在词向曲演变的过程中,金代文士词人作出了何种贡献?11、在词向曲调变的过程中,金代道教词人作出了何种贡献?答案要点:1、杜甫对七律发展的贡献是什么?①极大地开拓了七律的题材,一变初盛唐时七律多用于歌功颂德、泛泛应酬的面貌,转而用来抒发丰富情感,反映广阔人生。

古典诗词鉴赏的调查与思考

古典诗词鉴赏的调查与思考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一了解学生是否喜欢古典诗词年级人数喜欢一般不喜欢七年级50181121八年级51111228九年级461722总人数147364071比例244927214830二了解学生是否喜欢老师的古典诗词教学方法年级人数喜欢一般不喜欢七年级50101525八年级511626九年级461424总人数147274575比例183730615102数据显示教师对古典诗词教学的基本目标比较明确能意识到古典诗词对继承我国文化传统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所起的重要性但在当前应试的背景之下也有将近50的教师是为了考试而教虽然老师们关注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但由于古典诗词的特点课堂上仍不乏满堂问的情形教师基本上是喋喋不因而这也就不难理解因为老师的讲授方式太死板太单调过于模式化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又读不懂古文不愿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缺乏独立自主的分析鉴赏能力所以会有超过50的学生不满意老师讲授古典诗词的方式了

人数
5 0 5 1
喜欢
1 8 1 1
一般
1 1 1 2
学生的求知欲望, 以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 钱塘 湖春行 》 一诗 处处 紧扣初 春 的特点 , 把 西 湖 的景象 描绘
喜 卜

九年 级
4 6

1 7
2 2
得生机盎然。对于这首诗 , 学生并不难理解其诗意, 但要真正领 会诗的意境和妙处 , 教师的引导却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所授教的
关键 词 : 诗歌 鉴 赏 ; 古 典诗词 ; 语 文教 学 中 图分类 号 : C , 6 3 3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6 3 5 1 ( 2 0 1 3 ) 一 0 6— 0 0 9 9一 O 1

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

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提问方式和答题思路【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鉴赏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曲),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注释)。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意象、意境,语言,艺术手法,思想感情等)来寻求诗(词、曲)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分析,又要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解题指导与典型例题第一种类型意象、意境比较鉴赏【解题指导】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

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

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

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典例1】(200年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是孤苦、心酸,处境凄凉却坦然面对的形象。

前者是豪迈与大度的闲适之士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坚韧的乐观者形象。

【解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广大人世、爱国志士的象征了。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诗中后两句,诗人用“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已无言的怯懦软弱,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慨。

《诗词曲五首》问题探究

《诗词曲五首》问题探究

《诗词曲五首》问题探究《诗词曲五首》问题探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心情:痛苦而又孤寂。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特点:用典。

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

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3、颈联写的是什么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5、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作者是如何运用对照的手法来表现自己豪放、达观的性格的?在整首诗中,都透着淡淡的伤感。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改前面低沉的情调,作者自比像一只快要沉没的破船,而身旁却有千百只帆船疾速驶过;又像一株枯道。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

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等。

【赤壁】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

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

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

诗词曲比较鉴赏作业

诗词曲比较鉴赏作业

杭州第二中学朱阿海学号:sch010*******1、你认为诗、词、曲的历史演变过程是怎么样的?为什么?答:根据一般常识来看,诗先;词次;曲又次之。

首先我们给诗,词,曲各下一个定义。

仅就一般所理解而言,有韵之文就是诗,自一言以至于九言、十言,乃至杂言各不等。

从这个理解上来说,词曲都是诗的一种,或者说是诗歌的延伸与扩展。

词曲的格律较诗歌严格,这也符合凡事由简单向繁难发展的规律。

我国的古典诗歌源远流长,从传说中尧舜时的“康衢歌”、“南风歌”,到《诗经》中大量记载的风、雅、颂和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的各种诗歌(例如汉魏乐府等),再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等,总计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诗的含义虽然很广泛,不过在这里,所谓的“诗”是专指通常意义上的“格律诗”而言的。

格律诗形成并逐渐定型、规范化于唐朝,在唐时格律诗又称“今体诗”或“近体诗”,这是为了区别于唐朝之前的“古体诗”和唐人以及后人有意模仿唐朝之前古体诗的“古风”,古体诗或者古风的突出特点是不象格律诗那样有着严格的格律限制。

词,是一种可配乐歌唱的抒情诗体。

关于词的起源,说法有二:通常认为,词最早出现于隋代,为“燕乐”(宴乐)的文辞部分(歌词),燕乐从中亚一带经新疆、甘肃传入我国内陆,以琵琶为主要演奏乐器,乐曲旋律复杂,除有可与五、七言诗相匹配的整齐的旋律外尚多结构参差的乐曲,为了能与乐曲相协调,必须使“句之长短,各随曲度”,即令文辞部分由乐谱决定,这样就产生了“词”,并称曲子词(例敦煌曲子词)或长短句。

不过,我国古汉语学家王力先生认为,词源于诗,其理由是:若从“被诸管弦”一方面说,词是渊源於乐府的;若从格律一方面说,词是渊源於近体诗的。

最初的时候,所谓词(亦称为曲),除了配乐之外,它的体制和诗完全相同。

反过来说,一首绝句或一首律诗,如果配上了音乐,即刻可以变为词,例如“清平调”,在文字的格律上完全是一首近体七绝,然而却被认为属于词。

再如刘禹锡的“纥那曲”,也俨然是一首近体五绝。

诗词曲比较研究2

诗词曲比较研究2

《诗词曲比较研究》模拟试卷二一、名词简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古逸上古歌谣是最早的诗歌,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

《周易·明夷·上六》:不明,晦。

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周易·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

士刲羊,无血。

此类上古歌谣,前人称之为“古逸”。

这是因为上古歌谣大多散佚,现在所见,都是后人加以辑录的。

清人沈德潜编选的《古诗源》,其卷一便是“古逸”。

2、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

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

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3、苏辛苏辛是北宋的苏轼与南宋辛弃疾的并称,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高佑釲《陈其年湖海楼词序》引顾咸三语曰:“宋各家词最盛,体非一格,苏、辛之雄放豪宕,秦、柳之妩媚风流,判然分途,各极其妙。

”自晚唐“花间派”以来,词以婉约为正宗,诗庄词媚,几成定格。

到了苏轼,才以豪健纵放之笔,创豪放一派,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使词体获得了解放。

4、凤头猪肚豹尾元人乔吉提出“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

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

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

乔吉所说的“乐府”指散曲,但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剧曲,即指曲文的开头要擒控题旨,引人入胜,中间要极尽铺排,发挥题蕴,结尾要戛然而止,题外传神。

一、标点题(10分)标点下面一首词,用△标出韵脚,用∥从中间分片: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曲中运用“比”的手法有何特点?曲中的比的特点:①曲多用诡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诗词曲的形式思考题1、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2、中国古典诗歌句式变化的大体规律是什么?3、骚体诗节奏的特点是什么?这一特点具有什么意义?4、格律诗的成立需要哪几个主要条件?它们是何时趋向成熟的?5、词的句式主要有哪两种?6、《诗经》与音乐的关系如何?7、乐府与诗歌创作有何关系?8、南北朝时期诗歌领域的交流融合有何表现?9、南北交流融合在曲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有何表现?答案要点:1、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上古歌谣——四言诗——骚体诗——五七言诗——词曲2、中国古典诗歌句式变化的大体规律是什么?杂言——齐言——杂言——齐言——杂言3、骚体诗节奏的特点是什么?这一特点具有什么意义?三字节奏;它打破了“二——二”句式较呆板的情况,成为后来五七言诗的基础——三字尾。

4、格律诗的成立需要哪几个主要条件?它们是何时趋向成熟的?格律诗成立的两个主要条件:对偶和声律。

对偶于魏晋时趋向成熟;声律于齐梁时趋向成熟。

5、词的句式主要有哪两种?五七言,四六言。

6、《诗经》与音乐的关系如何?《诗经》的分类与音乐有关。

(风雅颂);《诗经》的篇章结构与音乐有关。

7、乐府与诗歌创作有何关系?乐府推动了文人的创作;乐府推动了新诗体的出现。

8、南北朝时期诗歌领域的交流融合有何表现?“四声说”的反响;律句的增多。

9、南北交流融合在曲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有何表现?南北曲牌同源;南北合套。

第二章诗词曲的历史演变思考题1、杜甫对七律发展的贡献是什么?2、杜甫对七绝发展的贡献是什么?3、李商隐诗情感的主旋律是什么?4、李商隐的七言近体诗有何艺术特点?5、晚唐诗与唐宋词在情感基调方面有何相通之处?6、晚唐诗与唐宋词在题材和艺术手法方面有何相通之处?7、晚唐诗与唐宋词在意境方面有何相通之处?8、在词调向曲调演变的过程中,金词处于何种状态?9、在词境向曲境演变的过程中,金词处于何种状态?10、在词向曲演变的过程中,金代文士词人作出了何种贡献?11、在词向曲调变的过程中,金代道教词人作出了何种贡献?答案要点:1、杜甫对七律发展的贡献是什么?①极大地开拓了七律的题材,一变初盛唐时七律多用于歌功颂德、泛泛应酬的面貌,转而用来抒发丰富情感,反映广阔人生。

②规范了七律的格律。

③丰富了七律的风格。

④不仅有大量成功的正格之做,而且有独特的变格(拗体)之作。

2、杜甫对七绝发展的贡献是什么?①运用连章体,集中地抒发某种特定的情感。

②运用绝句这种体裁来论诗谈艺。

③学习民歌,吸收民间口语入诗。

3、李商隐诗情感的主旋律是什么?伤春伤别4、李商隐的七言近体诗有何艺术特点?①翻空出奇,推陈出新。

②联想丰富,创造有立体感的艺术形象5、晚唐诗与唐宋词在情感基调方面有何相通之处?深情与苦调6、晚唐诗与唐宋词在题材和艺术手法方面有何相通之处?艳体与曲笔7、晚唐诗与唐宋词在意境方面有何相通之处?细意与静境8、在词调向曲调演变的过程中,金词处于何种状态?过渡状态9、在词境向曲境演变的过程中,金词处于何种状态?过渡状态(①从雅到俗②从庄到俳)10、在词向曲演变的过程中,金代文士词人作出了何种贡献?以蔡松年、赵秉文、元好问为代表的文士词人,通过继承发展苏辛词的风格为元曲的产生作了准备。

11、在词向曲调变的过程中,金代道教词人作出了何种贡献?以王重阳、马丹阳、丘处机为代表的道教词人,通过继承发展柳永词的风格为元曲的产生作了准备。

第三章诗词曲的赋比兴思考题1、什么是赋、比、兴?2、诗词曲中的赋比兴运用有何不同情况?3、以《诗经》中的作品为例,说明比、兴的区别。

4、屈原对比兴手法有何发展?5、古典诗歌中的比兴,有哪四种主要情况?6、举例分析古典诗歌中的以古比今。

7、举例分析古典诗歌中的以物比人。

8、举例分析古典诗歌中的以仙比俗。

9、举例分析古典诗歌中的以男女比主臣或朋友。

10、词中的比兴运用有何特点?11、词的多义性与比兴有何关系?12、曲中的赋有何特点?13、曲中的比有何特点?答案要点:1、什么是赋、比、兴?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诗词曲中的赋比兴运用有何不同情况?一般来说,诗中赋比兴兼用,词中比兴多于赋,曲中赋比多于兴。

3、以《诗经》中的作品为例,说明比、兴的区别。

比:《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用了一连串比喻来形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但喻体仅与本体联系,意义比较单纯明朗,是比。

)兴:《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写女主人公在堤旁看见水中的菖蒲与荷花作伴,因而触动了怀人之感。

郑玄《毛诗笺》说:“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生机勃发的菖蒲与亭亭玉立的荷花使女主人公联想到意中人与自己;而菖蒲与荷花的亲近又反衬了自己与意中人的不得亲近。

这里意义比较丰富微妙,用在诗的开头,有引起下文的作用,而且它的意象,它所渲染4、屈原对比兴手法有何发展?屈原的骚体诗,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继承而又发展了《诗经》的比兴传统。

例如《离骚》里的比、兴很难截然划分,而是紧密糅合在一起,使意象具有象征的性质,往往成为一个意象的系统,这种意象的系统通常有四种情况:①以古比今;②以仙比俗;③以男女比主臣;④以物比人。

5、古典诗歌中的比兴,有哪四种主要情况?①以古比今──咏史诗②以仙比俗──游仙诗③以男女比主臣或朋友──艳情诗、闺怨诗④以物比人──咏物诗6、举例分析古典诗歌中的以古比今。

如:左思《咏史》: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旁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具体分析略)7、举例分析古典诗歌中的以物比人。

如:鲍照《赠傅都曹别》:轻鸿戏江潭,孤雁集洲沚。

邂逅两相亲,缘念共无已。

风雨好东西,一隔顿万里。

追忆栖宿时,声容满心耳。

落日川渚寒,愁云绕天起。

短翮不能翔,徘徊烟雾里。

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施补华《岘佣说诗》:《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具体分析略)8、举例分析古典诗歌中的以仙比俗。

如:曹植《远游篇》:远游临四海,俯仰观洪波。

大鱼若曲陵,承浪相经过。

灵鳌戴方丈,神岳俨嵯峨。

仙人翔其隅,玉女戏其阿。

琼蕊可疗饥,仰首吸朝霞。

昆仑本吾宅,中州非我家。

将归谒东父,一举超流沙。

鼓翼舞时风,长啸激清歌。

金石固易弊,日月同光华。

齐年与天地,万乘安足多。

王逸《楚辞章句》论《远游》:屈原履方直之行,不容于世,困于谗佞,无所告诉,乃思与仙人俱游戏,周历天地,无所不至焉。

钟嵘《诗品》论郭璞《游仙诗》:游仙之作,词多慷慨,乖远玄宗,……乃是坎懔咏怀,非列仙之趣也。

刘熙载《艺概》:嵇叔夜,郭景纯,皆亮节之士。

虽《秋胡行》贵元默之致,《游仙诗》假栖遁之言,而激烈悲愤,自在言外。

乃知识曲宜听其真也。

元稹《刘阮妻》: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

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何事忆人间?(具体分析略)9、举例分析古典诗歌中的以男女比主臣或朋友。

如:曹植《杂诗》: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张籍《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一题《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张籍《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具体分析略)10、词中的比兴运用有何特点?词中比兴多于赋。

词中的比兴,以古比今,以仙比俗,以男女比主臣或朋友,以物比人的四种皆有。

11、词的多义性与比兴有何关系?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董仲舒的“诗无达诂”。

谭献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12、曲中的赋有何特点?①讲究整体结构②往往与排比、对偶相结合13、曲中的比有何特点?①曲多用诡喻②曲多用博喻③曲多以比为赋第四章诗词曲的意象结构思考题1、物象、意象、意境三者有何联系与区别?2、举例说明诗歌中的层递式意象结构组合。

3、举例说明诗歌中的并置式意象结构组合。

4、举例说明诗歌中的对比式意象结构组合。

5、举例说明诗歌中的反讽式意象结构组合。

6、举例说明诗歌意象结构组合中交叉的情况。

7、诗歌意象结构组合中的空白有何作用?答案要点:1、物象、意象、意境三者有何联系与区别?物象是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具体单位。

2、举例说明诗歌中的层递式意象结构组合。

如:欧阳修《蝶恋花》下片: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古今词论》引毛先舒: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

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具体分析略)3、举例说明诗歌中的并置式意象结构组合。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具体分析略)4、例说明诗歌中的对比式意象结构组合。

如:杜甫《衡州送李七大夫丈勉赴广州》: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

杜甫《绝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王籍《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张蠙《吊万人冢》: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

曹松《己亥岁》:一将功成万骨枯。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具体分析略)5、举例说明诗歌中的反讽式意象结构组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