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学与盛世情结阐述
中国历史上的唐朝盛世与文化荣光

中国历史上的唐朝盛世与文化荣光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
在唐朝的盛世和文化荣光中,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繁荣发展,文学艺术取得了巨大成就,科技与商业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一、政治稳定与社会繁荣在唐朝盛世中,政治稳定是实现国家繁荣的基础。
唐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如开元政权、三省六部制度等,使得政府更加高效,国家得以有效统治。
同时,唐太宗、唐高宗等睿智的统治者,英明的政策使得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秩序良好。
这样的政治环境为经济繁荣和文化繁华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唐朝盛世中,国内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繁荣昌盛。
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农田的开发和灌溉技术得到改进,增加了农产品产量。
同时,唐朝发展了海外贸易,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与外国的经济交流,也带来了繁荣的外贸。
这些经济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增多和扩大,也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二、文学艺术的繁荣唐朝是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唐朝时期有很多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在唐朝,诗歌成为了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诗歌达到了巅峰,产生了许多经典之作。
王勃、杨炯、王之涣等著名诗人的诗作至今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中杜甫、李白被誉为“诗仙”,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承载了当时社会的风貌,还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除了诗歌,唐代的绘画艺术也繁荣发展。
壁画和敦煌石窟艺术在唐朝受到极大的推崇,它们以浓郁的艺术表达和丰富的题材内容而著称。
同时,唐代绘画注重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写实性,追求真实和具体的表达。
王维、顾恺之等著名画家的作品以清新典雅的风格著称,表达了唐代文化的审美追求。
三、科技与商业的繁荣唐朝盛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科技与商业的繁荣。
在唐朝,科技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算术、天文学、地理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唐朝科技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提高,同时也在建筑工程、航海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商业繁荣是盛世的标志之一。
唐朝的盛世与文化繁荣

唐朝的盛世与文化繁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一个朝代。
它以其独特的盛世和文化繁荣而闻名于世。
唐朝的盛世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更在文化上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本文将就唐朝盛世与文化繁荣展开论述,探索其独特的魅力。
一、政治的稳定和统一唐朝建立于618年,有序的政权交替为国家带来了长期的政治稳定。
作为中原王朝,唐朝沿袭了先前的政治制度,如官僚制度和九品官人制度。
这些制度的实施为唐朝政治体系的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推行科举制度,唐朝确立了公平公正的官员选拔制度,使人们的才华得以充分发挥。
这一制度的实施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培养了众多的文臣武将,为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提供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同时,唐朝通过修筑大运河等水利工程以及加强对边疆的防御,确保了政权的稳固和国家的统一。
这一政治稳定和统一为唐朝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经济的繁荣和对外交流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繁荣的一个时期之一。
盛唐时期,农业生产空前繁荣,农民的生产技术不断提升,粮食产量大幅增长。
同时,唐朝还积极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特别是丝绸制造业和对外贸易。
作为东方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唐朝的丝绸制造业以及海上贸易蓬勃发展,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财富。
唐朝不仅在经济上蓬勃发展,还热衷于与外国进行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通,为唐朝创造了通往世界各地的贸易渠道。
众多外国商人、学者、传教士等来到唐朝,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
唐朝以其开放、宽容的姿态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成为了当时世界的中心。
三、文化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唐朝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
盛唐时期,文人墨客云集,文化交流空前活跃。
代表性的文化活动如科举考试、诗词竞赛等各种文化盛会成为了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时期,文人骚客们的诗词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批伟大的诗人相继出现,他们的诗词作品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思考。
这些作品不仅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更反映了盛唐时期社会的多样性和繁荣。
唐宋时期的文化盛世与人文荟萃

唐宋时期的文化盛世与人文荟萃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黄金时代,被誉为文化盛世。
在这个时期,文化艺术、科技创新、思想文化蓬勃发展,造就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才和众多的文化经典。
本文将从文化繁荣和人文荟萃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为您揭示唐宋时期的文化辉煌。
一、文化繁荣1. 文学荟萃:唐宋时期涌现了许多文学巨匠,如杜甫、白居易、王维、李白等等。
他们的作品丰富多样,题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命运。
其中,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李白的《静夜思》等诗作经久不衰,成为后世文学的经典之作。
2. 绘画艺术:唐宋时期,绘画艺术达到了巅峰。
以五代十国时期的画家顾闳中为代表的“北宗”画派,以及以宋代画家范宽为代表的“南宗”画派,都注重写意和造型塑造,创造了许多精彩绝伦的画作。
他们的笔触纤细、构图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3. 宋词的繁荣:唐宋时期的文化盛世中,宋词的繁荣是不可忽视的。
著名的词人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以及他们的众多同行,创作了大量描写爱情、自然、社会等主题的优秀词作,将爱情的喜怒哀乐、人生的百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人文荟萃1. 科技创新:唐宋时期的科技创新是文化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发明创造层出不穷。
如唐代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以及宋代的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等都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技的进步不仅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也为后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2. 社会制度:唐宋时期,社会制度的稳定和政府的管理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统一的货币制度、完善的税收制度,以及健全的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方式,使得社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良好的保障和推动。
3. 教育普及:唐宋时期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当时成立了许多学校,如白鹿洞书院、岳阳楼书院等等,为广泛的社会群体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不仅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土壤,也使得文化的传播更为广泛。
总结起来,唐宋时期的文化盛世和人文荟萃为中国历史上的灿烂篇章,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后世的文化艺术、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及启示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及启示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写道:“古今中外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便形成了盛唐之音。
”盛唐文化一千多年时间中,以先进文化和强势文化的形式影响着历代的中原王朝、周边民族和域外世界。
唐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
诗的发展最早,在唐文学中也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
当诗发展到它的高峰时,散文开始了它的文体文风改革。
就文体文风改革的规模和影响说,前此还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它相比。
小说也开始走向繁荣。
而当散文、小说、诗相继进入低潮时,诗的另一种体式──词,又登上文坛焕发光彩。
终有唐一代,几乎找不到一个文学沉寂的时期。
唐文学的繁荣,还表现在作者众多而大师辈出上。
《全唐文》收作者3035人,《全唐诗》收作者二千二百馀人,据不完全统计,唐人小说今天可以找到的还有二百二三十种。
唐代出现的杰出诗人数量之多,为我国诗歌史上所仅见。
唐代还出现了一些为前代所没有的新兴的文学样式。
如变文是唐代出现的一种通俗讲唱文学样式,是后代说唱文学的源头;词虽萌芽于隋,但到唐代时才得以广泛传播,并出现了众多的民间曲子词和文人词。
变文的产生与词的广泛流传,既为宋以后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使唐代文学呈现出百花竞放、争艳斗丽的繁荣景象。
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唐代是一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因而也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创造了适宜的条件。
经济的繁荣为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的稳定为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唐朝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
去华夷之防,容纳外来的思想与文化。
唐太宗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中外文化交融所造成的这种较为开放的风气,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
中国的唐朝辉煌的盛世与文化繁荣

中国的唐朝辉煌的盛世与文化繁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最繁荣的时期之一,被誉为“盛世”。
在唐朝的统治下,中国文化达到了巅峰,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来论述唐朝辉煌的盛世与文化繁荣。
一、政治方面在唐朝长达289年的统治下,政治稳定是唐朝辉煌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太宗贞观年间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如农田制度改革、科举制度、户口调查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同时,唐太宗还积极开展外交,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唐朝政治繁荣的同时,政府还非常注重文化建设。
唐朝的文学艺术也因此得以迅速繁荣。
二、经济方面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非常发达的时期。
唐朝实行了租庸调制度,有效地调节了经济差距,促进了经济发展。
此外,唐朝还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特别是农业的发展,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物资基础。
唐朝还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阿拉伯等地开展了贸易,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的繁荣和富庶让世界瞩目。
三、文化方面唐朝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不论是文学、艺术还是科学技术,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唐朝凭借着繁荣的文化氛围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如杜牧、白居易、王维等。
这些文人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中不乏世界级的作品。
在艺术方面,唐朝壁画艺术和陶瓷艺术也达到了顶峰,成为后世的典范。
此外,唐朝的科学技术如制造火龙连弩、用蒸汽推动机械等,虽然并没有实际应用,但表现了唐朝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四、社会方面唐朝是一个多元并且包容的社会,不同文化、宗教和民族在此融合发展。
伊斯兰教的传入,使得唐朝成为举世闻名的开放国家。
唐朝还倡导儒家思想,弘扬仁义道德,在宫廷和社会中推崇文化教育。
社会的发展带动了民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富足与物质文明的提高。
总结:唐朝的辉煌盛世与文化繁荣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唐朝的盛世与文化辉煌

唐朝的盛世与文化辉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被誉为“盛世”。
它的文化辉煌,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朝,诗词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都达到了极致。
首先,唐朝的盛世,源于其政治制度的先进。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民间阶层开放的朝代,推崇“开放政策”,在许多方面都相对宽松。
与此同时,唐朝实行了统一而强大的中央集权,各地文化和经济交流通畅。
这种强大的统一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生产生活秩序。
在唐朝盛世的时期,文化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唐朝的诗词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之涣等,被誉为唐诗的“四大家”。
他们的诗歌思想豁达,字句优美,情感深沉,卓尔不群。
唐代诗歌的繁荣,也直接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荣。
唐朝还对汉字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朝的玄奘法师赴印度取经,将佛经翻译成汉字,对于汉字文化的发展壮大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唐朝,绘画雕塑也达到了非常高的成就。
唐朝的壁画、彩绘艺术被誉为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画派之一。
唐代的石刻和浮雕也相当出色,其中最著名的是太原天龙寺石窟和龙门石窟。
这些石窟遗址,不仅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影响深远的艺术珍品。
音乐舞蹈也是唐朝文化的一大亮点。
汉字文化中的音乐性质,与东亚其他国家的传统音乐有着区别。
唐朝的音乐,使中国音乐文化变得富有多样性并且更显丰富。
唐代的舞蹈被视为世界舞蹈史上的珍品之一,被誉为舞蹈艺术的巅峰之作。
唐代的舞蹈,充满了唐朝的浪漫和繁华,对于现代舞蹈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总之,唐朝的盛世与文化辉煌,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珍品。
唐朝文化的影响持续到今天,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唐朝的文化也影响到了整个东亚地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
唐朝的辉煌,是一个文明崭新时代的明证,也给我们带来了异彩纷呈的黄金期。
唐朝的文学艺术与诗词盛世

唐朝的文学艺术与诗词盛世在中国历史上,唐朝被广泛认为是文化与艺术的黄金时代。
唐朝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卓越成就,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盛世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唐朝的文学艺术,揭示其影响与贡献。
一、背景与文化氛围唐朝开创于公元618年,历时近300年,其繁荣的文化氛围为唐代文学艺术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唐初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经济发达,国力强盛。
迁都长安后,作为东方最大都市,长安成为了文化艺术的中心。
海纳百川的政策,开明宽容的统治,给予了文人艺术家极大的创作自由,这也是唐代文学艺术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诗词文学的盛世唐代以其独特而辉煌的诗词形式而闻名于世。
诗词作为当时的主流文学形式,成为了文人们表达情感、抒发思想的重要媒介。
唐代诗人以杜甫、李白、王之涣、白居易等为代表,诗作广泛流传至今。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自然、爱情等诸多主题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
不同于其他时期的作品,唐诗独树一帜,充满豪情和自由。
唐诗的艺术成就不仅仅体现在诗人个体的创作上,更反映在对于文学、艺术和人生的理解上。
三、绘画与书法的繁荣唐朝兴起的文学艺术氛围也对绘画和书法艺术产生了积极影响。
唐代绘画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画家们追求真实、自然的描绘,强调意境和思想的表达,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体系。
代表性的画家有王维、韩干等,他们的作品具有浓郁的诗意和哲思,不仅展现了自然山水的魅力,也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此外,在书法艺术方面,欧阳询、颜真卿等名家的作品被公认为唐代书法的巅峰之作。
他们的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文学艺术对社会影响与贡献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不仅仅是个人艺术家的追求和表现,更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唐代的文学艺术鼓舞了人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启发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其次,唐代文学艺术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与西域、中亚、朝鲜等地的文化交流使唐代文学艺术充满了丰富的多元元素,也为世界各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汉朝的文学与诗歌盛世

汉朝的文学与诗歌盛世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一个时代,以其文学与诗歌的繁荣而闻名于世。
此时,汉朝人民的精神生活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得以蓬勃发展,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和诗歌问世。
本文将从文学与诗歌两个方面,深入探讨汉朝的文学与诗歌盛世。
一、文学盛世在汉朝时期,文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从史书记载和文物考古中可见一斑。
在这个盛世中,文学广泛传播,著名文学家辈出。
首先,历史文献记录着汉朝文学的辉煌。
《汉书》作为汉朝的官方史书,详细记载了许多重要文学作品。
其中,汉朝的经学、医学、典章制度等方面的著作都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不仅记录着汉朝社会的发展,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智慧和思考。
其次,尊崇文学的社会风气使得文学家在汉朝的地位显赫。
当时的朝廷重视和奖励文学人才,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的良好环境。
多位著名的文学家如司马迁、班固等都是汉朝中央官僚,并有机会参与国家重大事件,他们凭借才华和学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文物考古也证明了汉朝文学的盛世。
出土的汉墓中,经常可以找到刻有文学作品的石碑、石刻等文物。
这些文物记录着丰富多样的文学内容,包括散文、诗歌、骈文等形式,揭示了当时文学风貌。
二、诗歌盛世与文学一样,汉朝的诗歌也迎来了一个盛世,其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汉朝的诗歌分为两个时期,即西汉和东汉。
西汉时期,汉乐府诗是当时的热点。
乐府诗以歌谣、民谣的形式表达民间的欢乐和哀愁,深受平民百姓的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乐府诗中最为人所熟知的《陈情表》就是杨贵妃所创作的作品之一,通过感人肺腑的文字,表达了百姓对君主的忠诚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而东汉时期,古文运动的兴起推动了文言诗的流行。
汉朝文人以黄老思想为指导,将诗歌视为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形式。
在《七步诗》中,东汉陶渊明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对封建社会的痛苦和对自然的向往,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此外,当时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文人如李白、杜甫等,他们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意境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学与盛世情结阐述
“盛世”的本义是对中国封建王朝盛衰、治乱过程中一种社会状态的历史学概括,引申为对“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和稳定的一个时期”①的价值指认。
近年来,“盛世叙事”、“盛世情结”等提法在历史题材影视剧领域甚为流行。
实际上,以历史学判断的“盛世”为题材的“盛世叙事”类作品并不多见,当前的历史文学作品所显示的,主要是一种“盛世”、“乱世”、“末世”的审美思维视角和开国治国、开创“盛世”的执政文化价值立场,这种视角和立场才是整个当代历史文学创作中一直存在的现象,并由此构成了一种“盛世情结”。
长篇历史小说则是其中的主导者。
本文即拟对这种精神文化现象及其历史生成,进行必要的辨析与探讨。
一“盛世情结”在建国初十七年的历史文学创作中就已经存在。
对应于现代中国的阶级斗争思维和人民革命的时代特征,反映王朝“乱世”、“末世”状态的历史文学作品在当时成为创作的主流。
电影《宋景诗》、长篇小说《李自成》以歌颂农民起义英雄为己任,电影《林则徐》、《甲午风云》等着重表现内忧外患的末世状态中民族英雄的情操与品格,作品普遍表现出一种批判性的革命文化立场,自然缺乏“盛世情结”的精神意蕴。
但与此同时,不少现代文学史上即名满天下的老作家,却应和新中国的开国气象,表现出关注开元治世、呼唤升平“盛世”降临的创作心态。
郭沫若的话剧《蔡文姬》和《武则天》,就浓墨重彩地歌颂“了不起的历史人物”②开创新时代的“政治才干”、“文治武功”及其所向无敌、“天下归心”的人格魅力。
曹禺的《胆剑篇》
注目于弱小国家同心同德、卧薪尝胆、奋发图强,从而战胜强敌、开创伟业的精神。
田汉的《文成公主》,则表现了唐蕃团结、民族亲好的盛世期待。
在小说领域,陈翔鹤的短篇小说《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和黄秋耘的《杜子美还乡》、《鲁亮侪摘印》等,着意抒发“盛世遗才”的落寞、挑剔、愤激与自矜,而“盛世”思维的审美视野和精神路线,实际上也曲折地隐含其中。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时期,历史文学作家们的关注焦点仍然是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题材,从刘亚洲的《陈胜》、杨书案的《九月菊》、蒋和森的《风萧萧》和《黄梅雨》,到姚雪垠的《李自成》、凌力的《星星草》、顾汶光的《大渡河》、李晴的《天国兴亡录》,等等,一时蔚为壮观。
此外还有徐兴业的《金瓯缺》、冯骥才与李定兴合著的《义和拳》和《神灯》、鲍昌的《庚子风云》等抗御外侮题材作品,任光椿的《戊戌喋血记》、周熙的《一百零三天》等戊戌变法题材作品。
这批作品主要是表现中国封建王朝“末世”、“乱世”的各种社会抗争及其失败,贯穿其中的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盛世”向往之情则相对匮乏。
但80年代中期以后,整个社会转入以经济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轨道,阶级斗争的历史哲学风光不再,农民起义题材的历史文学创作逐渐淡出,凌力的《少年天子》、唐浩明的《曾国藩》、二月河的《康熙大帝》和《雍正皇帝》等力作巨制,逐步将审美重心转移到了对帝王将相和王朝历史盛衰本身的思考上来。
这类长篇小说大量涌现,而且大多以篇幅浩繁的多卷本形式出现,力图形成一种史诗的风范与气势,再加上电视剧改编的巨大影响和一些同类题材电影的出现,一种
关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盛世情结”,就以相当成熟的审美形态表现出来,成为了长久持续的文学创作热点和社会关注焦点。
不过,因为普通百姓和媒介评论更多地关注影视大众文化性质的作品,结果长篇历史小说更为丰富深刻的“盛世情结”表现,则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遮蔽。
二具体说来,当代历史文学的“盛世情结”,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态。
一、以盛世主宰者为叙事核心,全面展开封建王朝的某个辉煌、鼎盛时期,正面描写其改革和兴盛、繁荣与富强的复杂历史过程。
这类作品到80年代后期才开始出现,代表作当属二月河“落霞”系列长篇小说和孙皓辉的《大秦帝国》。
二月河《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的创作始于1985年而延续到1999年,在90年代中期后形成了一股“二月河热”。
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后,更将着眼点由“皇帝”转为“帝国”,体现出更为自觉的“盛世叙事”意识。
小说和电视剧相互呼应、推波助澜,使历史文学的“盛世叙事”达到了高潮。
孙皓辉煌煌五大卷的《大秦帝国》,则以其辽阔的历史画卷、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对中华文化之根的深刻挖掘,在新世纪文坛令人刮目相看、由衷钦佩。
二、以历史上某位著名的改革、变法人物为主人公,着力描写其开创盛世、中兴王朝的变革过程,探究盛世形成的基础、条件和前因后果。
文革前十七年的《蔡文姬》、《武则天》、《胆剑篇》、《文成公主》等话剧作品,就属于这一类;新时期以来的代表性作品,则有凌力“百年辉煌”系列的《少年天子》、《晨钟暮鼓》,熊召政的《张居正》和颜
廷瑞的《汴京风骚》等。
其中建国初十七年的作品着力表现生机勃勃的开国气象,新时期以来的这类作品,则着力发掘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和辉煌时期壮观表象背后的隐曲与艰难,着力展示杰出历史人物艰窘的生存状态和坚韧的人生品质,由此揭示民族历史文化的深邃、复杂和盛世开创的艰难、崇高。
《暮鼓晨钟》和《少年天子》以历史进程、文明样态契合美好人情人性为盛世形成条件的思想路线,《张居正》对权谋合理性及相关体制所依据的民族文化血缘根基的体认,颜廷瑞的《庄妃》和《汴京风骚》对于专制文化氛围扭曲高尚人格的慨叹,等等……实际上都是在深刻地思考民族腾飞、盛世来临的艰难与复杂。
三、作品描写封建王朝的乱世或末世,却以挽救危局、力图王朝中兴的历史人物为主人公,并表现出高度认同和赞赏的价值倾向,从中体现出创作主体强烈的对于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向往和对于传统“升平盛世”的认同感。
代表性作品有唐浩明的《曾国藩》、《杨度》、《张之洞》等。
《曾国藩》和《张之洞》描述的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王朝末世的朝廷重臣,虽然他们费尽心力创建的辉煌功业最后都化为乌有,曾国藩为自己“吏治和自强之梦的破灭”痛苦不已,张之洞临终前慨叹“一生的心血都白费了”,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始终不渝地追求王朝振兴、国家强盛的文化人格,显然取赞赏、讴歌的态度,对于他们在变幻莫测的历史洪流中为建功立业真诚、悲苦却迭遭坎坷挫折的生命形态,则表现出深切的体谅与同情,一种深沉的向往和追求民族“盛世”的精神心理和创作立场,也就贯穿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