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说课材料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

随着中央集权的确立和不同王朝的更迭,地方行政区划也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进行探讨。

1. 郡县制的确立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是郡县制的确立。

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一些地方国家采取的是诸侯国制度,诸侯国通过封土,建立对自己领地内的行政管理。

然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郡县制,将全国分为多个郡县,由中央政府派驻官员进行行政管理。

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成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的基础。

2. 郡县制的调整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也发生了调整。

汉朝时期,郡县制度变得更加细化,全国分为三级:州、郡、县。

州是最高级的行政单位,由一位太守负责。

而郡和县则分别由太守和郡县丞负责。

这种精细化的行政管理结构使得中央政府更好地掌握了对地方的控制权。

3. 地方行政区划的变革隋唐时期,随着国家治理体制的改革,地方行政区划发生了重大变革。

隋朝废除了郡县制,设立了州县制,进一步细化了行政管理。

而唐朝则进一步加强州县制,设立了道、府和州县,形成了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此后的几十年里,尽管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和数量有所变动,但调整的幅度相对较小。

4. 宋元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宋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尽管仍然保留了州县制的基本框架,但宋朝采取了更加精细的行政管理方式。

宋朝将一些郡县升级为路,路下设路县,一级一级地进行行政管理,从而更好地适应当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

元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幅度较小,基本延续了宋朝的制度。

5. 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受到国家政权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明朝初期,继承了元朝的行政制度,但后来转向了州县制,夷平了一些地方特殊的行政制度。

而清朝统治后,地方行政区划主要分为省、直隶州和县。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现代,对地方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的演变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的演变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的演变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和区划经历了多次变革,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古代的中国行政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和周三代。

夏朝时,行政制度主要以封建制为基础,国家地方政权以封建贵族为代表,以封邑和郡县为行政单元。

商朝时期,政权逐渐向中央集权发展,划分了九州,九州下设五德,五德下设卿、县等行政区划。

周朝时,行政制度更趋于中央集权,国家以封建的郡县制为基础,设置县、亭、里等行政区划。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区域分封制逐渐崩溃,多个国家相互争战,形成了以诸侯为基础的封建割据局面。

随着秦朝的统一,中国出现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地方行政区划,地方政权逐渐被封建贵族所取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也经历了多次变革。

在汉朝时期,行政制度更加完善,设立了郡、县、乡、亭等行政单元。

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逐渐转为以县为基础,设立州、县、乡、里等行政区划。

到了唐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经历了一次大的改革。

唐朝以州为单位,设置了府、州、县、乡、里等行政区划。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两朝,并基本成为中国传统的行政制度。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的演变还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例如,在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地方势力的壮大,地方政权的重要性提升。

地方政权逐渐地以农村为基础,农民自治的乡村行政组织逐渐形成,成为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特点。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的演变除了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例如,在宋代时,儒家思想的盛行使得地方行政制度更强调礼仪和秩序。

地方官员被要求依照仪制之法来行使职权,并对民众进行教育和管理。

总的来说,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最早的封建制到中央集权,再到地方自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在不同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变化。

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变迁

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变迁

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变迁
一、古代行政区划制度概述
古代行政区划制度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为了管理和控制地方事务而建立的一套行政区划体系。

其变迁历经数千年,经历了从部落联盟到封建王朝再到中央集权的演变。

二、部落联盟时期的行政区划制度
在部落联盟时期,各个部落为了实现统治和管理,形成了以族群为基础的行政区划体系。

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领袖或首领,负责管理本部落的事务。

多个部落则通过结盟或婚姻等方式形成联盟,共同维护自身利益。

三、封建王朝时期的行政区划制度
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中国出现了多个封建王朝。

在这一时期,行政区划体系逐渐由以族群为基础转变为以地理位置为基础。

国家被分为州、县等不同层次的行政单位,并设立官员来管理这些单位。

四、中央集权时期的行政区划制度
随着历史发展进入中央集权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在明清两代,国家设立了省、直辖市、县等行政单位,并建立了以巡抚、知府等官员为主的行政管理机构。

这样的制度在一定程度
上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和管理。

五、现代行政区划制度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行政区划制度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

目前,中国采用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县级行政区划体系,并设立了多个部门来管理这些单位。

六、结语
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变迁历经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态。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完整现代化行政区划体系的国家,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实保障。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咱们聊聊中国古时候,那地界儿是怎么划分的,那叫一个有意思,跟咱们现在可大不一样。

想当年,皇帝老爷一挥手,这地儿归你管,那地儿归他管,就跟分蛋糕似的,但分得可比蛋糕精细多了。

最早的时候啊,人们还住在山洞里,部落间划个圈圈,里头是自己的地盘,外头就是别人的了。

后来,社会进步了,人多了,地盘也得重新分。

夏、商、周那会儿,有了“九州”的说法,听着就大气,跟现在的省份似的,但那时候的九州可大多了,每个州都包含了好些个现在的省。

到了秦朝,秦始皇老霸气了,他觉得九州不够用了,得统一一下,于是就有了郡县制。

他把全国分成了好多郡,每个郡再分成县,县下面还有乡、亭,跟现在的省、市、县、乡似的,但那时候的官儿可没那么多层。

老百姓呢,也知道了自己住在哪郡哪县,出门走亲戚也能跟人吹吹牛:“我乃秦郡人士,你呢?”汉朝继承了这套制度,但玩得更溜了。

汉武帝这家伙,爱折腾,他嫌郡太大了,不好管,于是就把大郡切成小郡,跟切西瓜似的。

这样一来,郡就更多了,管起来也更方便了。

而且,汉朝还搞了个刺史制度,每个刺史管几个郡,跟现在的省长似的,但那时候的刺史可没那么多权,主要是监督的。

唐朝呢,就更热闹了。

李世民这家伙,不光会打仗,治理国家也有一套。

他把全国分成了十道,每道下面再分州、县。

这“道”啊,听起来就神秘,其实跟现在的省也差不多,只是叫法不一样。

而且,唐朝的官员们还特别喜欢到各地去巡视,美其名曰“巡察使”,其实就是出去旅游加考察,顺便看看老百姓过得咋样。

宋朝以后啊,行政区划就越来越复杂了。

什么路啊、府啊、州啊、县啊,搞得人头晕。

但不管怎么变,都是为了让皇帝老爷更好地管老百姓嘛。

而且啊,这些地名儿也变得越来越有文化味儿了,什么“姑苏”、“扬州”、“临安”,听起来就让人心生向往。

总的来说啊,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虽然现在我们用的是省、市、县这样的划分方式,但那些古老的地名儿和制度还是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里,让我们在回味历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案我国的行政区划

教案我国的行政区划

教案我国的行政区划教案:我国的行政区划一、概述我国的行政区划是指将我国划分为各级行政区域的管理体系。

行政区划的设置对于国家统一、地方管理和民生事务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从我国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现行的行政区划划分以及各级行政区划的职责与权力等方面进行介绍。

二、历史演变1. 中国传统行政区划的形成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主要依据地理、气候和历史因素进行划分,如以江河为界、称州郡等。

这种行政区划体系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至今。

2. 近代行政区划的变迁近代以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行政区划进行了多次调整。

如清朝时期的道、府、州、县的设置、民国时期的省、道、府、州、县等。

3. 现行的行政区划划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正式建立了现行的行政区划划分,主要分为省级、市级和县级三个层级,并设立了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等特殊行政区划。

三、现行的行政区划划分1. 省级行政区划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省级行政区划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管理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职责。

2. 市级行政区划市级行政区划是对省级行政区划下一级的行政划分,全国共设有333个地级市。

市级行政区划作为省级行政区划的下属单位,承担着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责。

3. 县级行政区划县级行政区划是对市级行政区划下一级的行政划分,包括县、市辖区、自治县、自治市等。

我国共设有2854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四、各级行政区划的职责与权力1. 省级行政区划的职责与权力省级行政区划具有制定地方行政法规、负责地方经济发展、组织地方政府工作等职责与权力。

2. 市级行政区划的职责与权力市级行政区划负责本级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职责,同时也承担地方政府的具体管理任务。

3. 县级行政区划的职责与权力县级行政区划负责本级行政区域内的基层管理、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职责,是地方政府对于基层事务的具体执行单位。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夏商周时期的行政区划在中国古代,最早的行政区划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夏朝时,中国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邑为单位,邑是古代中国农村的基本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乡镇。

商朝时期,行政区划逐渐发展成以州为单位,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县。

周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成以郡为单位,郡是周朝的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二、秦汉时期的行政区划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秦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秦朝还设置了郡县制度,郡县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实行严格的官僚体制。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汉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县下辖乡。

汉朝还设置了州、府等中央直辖行政单位。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区划三国时期,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个政权,行政区划也随之发生变化。

魏、蜀、吴三国的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的变化较为复杂,南朝梁、陈、宋的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南朝齐、梁、陈的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北朝的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四、隋唐时期的行政区划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的政权,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唐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县下辖乡。

唐朝还设置了府、州等中央直辖行政单位。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路为基本单位,路下辖府、州、县。

元朝继承了宋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元朝时期,行政区划以路为基本单位,路下辖府、州、县。

明朝继承了元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明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道为基本单位,道下辖府、州、县。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1.周朝的分封制2.秦汉的郡县制3.三国南北朝的州郡县制4.隋唐五代十国的道州县制5.元朝的行省制6.明清的省道府县制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特点1.层级分明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3.政治、军事、民政、监察等多功能于一体四、结论正文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历史演变和特点一、引言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历史悠久,经历了多次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制度。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和特点两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1.周朝的分封制周朝实行分封制,国家领土被分为诸侯国,诸侯国是周王室的附属国,有义务向周王室效忠和纳贡。

周王室通过分封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秦汉的郡县制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

全国设 36 个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汉朝沿用秦朝的制度,也是郡县两级划分。

3.三国南北朝的州郡县制三国南北朝时期,州成为高级行政区划单位,下设郡,郡下设县。

州的设立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也方便了地方之间的联系。

4.隋唐五代十国的道州县制隋唐五代十国时期,道成为高级行政区划单位,下设州,州下设县。

道州县制强调了对地方的监察和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

5.元朝的行省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全国设 13 个行省,行省下设路,路下设州,州下设县。

行省制进一步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了国家的繁荣。

6.明清的省道府县制明清时期,省成为高级行政区划单位,下设道,道下设府,府下设县。

省道府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也为地方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特点1.层级分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层级分明,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央、高级行政区划单位、中级行政区划单位、低级行政区划单位。

这样的层级划分,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有利于地方之间的协作。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知识讲解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知识讲解

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2.演变特点:(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

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

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

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

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3.对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⑴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
划的变迁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一、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萌芽时期
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一一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
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
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更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条件、政治经济状况、民族与人口的分布、历史文化传统和军事上的需要,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由中央派员组织管理,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

也就是说,直至郡县制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二、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建立——郡县制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直至东汉未年,被州制时代所取代,相继沿革400余年。

县本是天子、诸侯直属土地中的邑,其首领称为“县人”。

春秋前期,秦、晋、楚等大国在新兼并的邻国土地上设立一种特殊行政区,称之“县”。

在古文中,县即古悬字,意为新设之县,远离诸侯国都,悬于诸侯统治中心之外。

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县早而郡晚,县小而郡大,县近而郡远,县重而郡轻。

所以,郡的地位实际低于县。

因为此时置郡大多于边远荒辟之地,地旷人稀,经济发展落后于县。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有效地控制,从而废除分封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这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变革。

秦分天下为36郡,标志着郡县制作为我国最早的一种行政制度已正式确立。

三、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发展——州制时代
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州由监察体制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长达四百余年,州一直为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在东晋与南朝还实行一种特殊的地方政区划制度,即侨州、郡、县制。

该制度是为安置西晋永嘉之乱后的北方移民,笼络人心,维护统治。

侨州、郡、县制度是东晋南朝地方行政中的一个特殊问题,它搞乱了地方正常的行政区划,不利于行政统一和国家的有效管理,也加速了州制的变革,直至隋朝建立后,侨州、郡、县才彻底废除。

四、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变革——道路制时代
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至唐玄宗时,才发展为行政区划,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从而使唐代地方行政体制由州、县两级制转变为道、州、县三级制。

宋代沿袭唐制,仅将“道”改名为“路”,这表明我国唐宋时代的地方行政区划进入道路制时代,先后长达600年左右。

辽朝所采用的州县制基本上承袭唐代制度,州设刺史,县设县令,京城所在地称府。

又在州之上以五京为中心,分成5道:即上京、东京、中京、西京、南京,亦称五京道。

后又受宋代行政制度影响,表现在道一级所设行政机构就仿效宋代路一级行政机构,采取三权分立制度,所设总管府掌一道之军权,似宋路中“帅司”的安抚使;所设处置使掌一道司法监察之权,似宋路中“宪司”的提典刑狱司;管理财政的名称不一,南京道为转运使司,上京道为盐铁使司,东京道为户部使司,中京道为度支使司,西京道为计使司,似宋路中“漕
司”的转运使司。

辽代道下设州,而州下又有属州,有的属州领县,有的属州不领县,不领县的属州实际似县,这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沿革史上又是一种新现象,发展至后来,便有直隶州与散州之分。

金代行政区沿袭宋制,全国分路而治,路下辖府(州)、县,金路与宋路相似,亦是分权而立,金设置四使:一是都管府,先兼管军民事宜,后成为民政机构;二是转运使司,掌管财政;三是提刑使司,掌管司法监察;四是统军使司,掌管军事。

金置的州除府之外,又按不同等第分为节度州、防御州、刺史州等名目,都是同一级行政区划,性质未改变。

纵观唐宋道路制行政区划,有几个基本特点:①地方最高行政单位是道或路,始终未变;②始终实行道(路)—州(府)—县三级行政区划;③引进府、军、监等行政区划单位,特别是府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长期广泛采用的一个行政区划单位。

五、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完备——省制时代
自元代开始,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进入省制时代,省作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历经元、明、清三代,直至当今,省仍然是我国地方最高行政单位。

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一级政区是行省,二级政区为路,三级政区为府(州),四级政区是县,路领府、州,府、州辖县,但也有少数重要地区成为不隶属于路而直隶于省的直隶府、直隶州,而隶属于路的府(州)称为散府(州)。

路设总管府,长官为总管,府设知府或府尹,州设知州或州尹,县设县尹。

自路至县的各级机构均设掌印办事,拥有实权的蒙古管事官,即“达鲁花赤”一员,由蒙古人担任,其蒙古语意为镇压者、制裁者、掌印者,他既是各级行政机构的首长;又负有监督同级行政官吏的职责。

纵观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革,一是废除路;二是府成为二级行政区划单位;三是实行三级和四级行政区划混合制,而以四级制为主。

清代沿袭明代地方行政体制,仍实行省制,并由十五省增至二十三省,从而为我国现代省级政区的划分奠定了基础。

清代省级行政长官为巡抚,掌一省军民财政和监察大权,布政使则成为协助巡抚管理民政的肋手,俗称“藩台”;按察使是协助巡抚掌监察的助手,俗称“臬台”。

省以下的二级行政区是府和直隶州,三级行政区是县或散州,长官职责与明代相同,但亦有变化:其一是在新开垦的地区设置“厅”的区划单位,亦有直隶厅与散厅之分,直隶厅与府、直隶州平行,直隶于省,一般不领县;散厅则隶属于府,与散州、县相平行,成为地方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单位;其二是清代省辖直隶州才领县,而府辖散州则不领县;其三清代以实行省、府(直隶州)、县三级行政区划系统为主;其四,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设盟、旗行政单位,盟相当于内地的府,旗相当于内地的县;其五,清代设厅,直隶厅地位低于府,但高于直隶州,因此,清代省以下行政区划单位的称呼顺序为府、厅、州、县。

综上所述,自秦统一以来,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经历了秦汉时期的郡县制;魏晋南北朝及隋代的州制;唐宋时期的道路制;元、明、清时代的省制这四个建立、发展、变革和完善的阶段,其沿革发展变化的特征有如下几点:①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则是相对的。

②不同历史时代,各地区在行政区划中的地位是有差异的。

一般说来,经济发展较为发达地区,其行政区划的地位较高,设置也比较密集;反之,则地位较低,设置也比较稀疏。

③尽管我国每个历史时期行政区划单位都在变化,但变化最大,最为频繁的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秦为郡;汉为郡与国;魏晋南北朝和隋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

其辖区范围、行政职责和官员的设置都有差异。

④历时两千余年,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稳定的单位是县,它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单位,有极强的稳定性。

⑤愈早设置的行政区划单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地位愈低的发展趋势,如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在秦汉降为二级行政区划单位,魏晋南北朝则降为三级行政区划单位,至元明时期则降为四级行政区划单位。

⑥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系统一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秦汉为二级制;魏晋南北朝为三级制;隋为二级制;唐宋为三级制;元、明为三级和四级混合制,以四级为主;清代为三级制。

可见,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在郡县制时代以二级制为主,州制时代和道路制时代以三级制为主,省制时代前期以四级制为主,后期以三级制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