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例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误引起皮下血肿的护理体会

合集下载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摘要】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发生原因,总结护理措施。

方法:本次研究于2018年7月-2020年12月选取3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原因,结合既往临床工作经验以及实际工作内容,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

结果:30例患者中有5例迅速发生了皮下血肿,有17例患者穿刺失败,8例透析期间手运动后针穿,经有效的护理干预后,患者好转,内瘘血管无硬结,恢复正常。

结论:明确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出血发生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干预,减轻皮下血肿等并发症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护理措施血液透析作为延长肾功能障碍等疾病患者生存期限的有效手段,其中重要环节即动静脉内瘘。

但在动静脉内瘘穿刺拔针后极易出现皮下血肿等并发症,降低疗效,加重患者身心负担[1]。

本文针对皮下血肿发生原因与护理对策开展讨论,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共纳入30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8年7月-2020年12月,男21例,女9例,年龄40-70岁,平均(48.03±10.37)岁。

30例患者中有5例在拔针后动脉端迅速出现皮下血肿,有17例患者穿刺失败,有8例透析过程中患者手运动后针穿。

1.2方法采用尼普洛16G一次性动静脉穿刺针,选取穿刺部位距离动静脉吻合口超3cm,控制血流量为180-280mL/min,正常完整透析,在拔针前将创可贴贴在穿刺部位,使用纱布卷对血管进行压迫后拔针,最后绷带常规包扎;2结果经针对性的护理后均在6-10天内恢复正常,内瘘血管无硬结,内瘘恢复正常,血流量在200-280mL/min范围内。

3讨论3.1皮下血肿原因(1)护理人员因素。

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的不可忽视原因之一即护理人员穿刺水平限制,尤其是穿刺新瘘时,若第一次穿刺失败,则需进行多次穿刺,多次穿刺失败或穿刺力量过大均会加大皮下血肿发生的可能性。

止痛消炎软膏外敷治疗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的护理体会

止痛消炎软膏外敷治疗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的护理体会

宜 昌
( 摘
要】 目的 : 探讨止痛消炎软膏外敷在动静脉 内瘘穿刺后皮 下血肿 中的应 用效果 。方法 : 将1 6例在 血液透析过程 中出
现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的患者 随机分 为对 照组 、 试 验组各 8例 , 对照组应用冰敷 一热敷 一涂搽 喜辽妥 的方 法 , 试验组加用止痛 消 炎软膏外敷皮下血肿处。结果 : 试验组 动静脉 内瘘 皮下血 肿的 消退 时 问、 疼痛持 续时 间 、 治疗前 后 淤斑 面积均低 于对 照组 ( P< 0 . 0 5 ) 。结论 : 止痛消炎软膏外敷 治疗 动静脉内瘘皮 下血 肿效果更 明显。 [ 关键 词】 动静脉 内瘘 ; 皮下血肿 ; 止痛消炎软膏 ; 喜疗 妥
0 . 0 1 ) 。见表 1 。
通过使用喜疗妥等软膏的治疗方 法在消炎消肿方 面有一定 疗 效 ,但在消除血肿 、皮 下淤斑 、软 化血 管等 方面效 果 欠佳 。 为此 ,选取我院近来 内瘘穿刺 后 出现血肿 的患 者 l 6例 ,通 过止痛消炎软膏外 敷治疗 动静 脉内瘘 皮下血 肿 ,效果 良好 ,
苦 、辛性 温 ,有镇 静止痛 、解毒 医疮 功效 ;生草 乌性 温,功 能祛风除湿 ,散寒 止 痛 ,麻醉 消 炎 ;皂 荚 味辛 ,散 结消 肿 , 缓解皮肤麻 木 ,对 某些皮肤真菌有 抑制作 用 ;诸 药配伍 ,共
奏 清热解毒 、消肿 止痛之功。通过两组 疗效 比较 ,虽然 提供
敷 。在冰敷 止血 后 ,取适 量 止痛 消炎 软 膏于 一次 性 治疗 碗
量1 5 0~ 2 0 0 m l / m l n ;无 效 :患 者疼 痛无 明显 改善 ,皮肤 周
围有血 肿、淤 斑 、硬 结 ,内瘘 搏 动 、震 颤 较 弱 ,血 管 弹性

探讨血透患者内瘘穿刺致血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探讨血透患者内瘘穿刺致血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探讨血透患者内瘘穿刺致血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讨血透患者内瘘穿刺致血肿原因,并分析预防及护理对策。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9年10月~2020年12月收治120例血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根据患者情况予以预防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对比两组患者血肿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8%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导致血透患者内瘘穿刺发生血肿的因素有很多,护理人员对其应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后,可有效减少患者血肿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予以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血透;内瘘穿刺;血肿;护理对策维持性血透可以使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长,提高其生存质量,尤其是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是其目前进行长期血液透析治疗最有效的血管通路,是患者的“生命线”。

因此,预防患者发生内瘘穿刺血肿逐渐成为当前血液净化科护理人员至关重要的临床研究课题。

本研究以我院接诊的120例血透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出现血肿的原因,观察其应用相应护理措施后的各项临床疗效,并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在2019年10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20例血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23~80岁,平均(48.9±6.7)岁。

观察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24~79岁,平均(48.6±7.1)岁。

入选标准如下:①患者经临床确诊为慢性肾脏衰竭-尿毒症期,确实需要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维持生命;②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身体基础代谢和抵抗力允许长期接受血液透析,且除肾脏衰竭外,无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③患者未合并严重的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抑郁、躁狂、焦虑状态等而不能配合治疗者;④患者同意加入此次研究者。

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陈久贵
【期刊名称】《现代医药卫生》
【年(卷),期】2015(031)0z2
【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穿刺动静脉内瘘后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该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血液透析中心16例透析患者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后发生皮下血肿经采取积极的护理对策[立即压迫穿刺点、冰袋冷敷、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及涂擦喜疗妥软膏(多磺酸粘多糖)等有效的护理方法],均未造成内瘘阻塞,透析流量正常.结论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不同原因做好预防措施及加强健康宣教,能有效降低皮下血肿的发生,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总页数】3页(P65-67)
【作者】陈久贵
【作者单位】重钢总医院,重庆4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拔针后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J], 陈付梅
2.血液透析患者心力衰竭后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 [J], 武文威
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刘淑琼;苏敏
4.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刘淑琼; 苏敏
5.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 [J], 刘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75期333投稿邮箱:sjzxyx22@0 引言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前提,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期使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长期存活的基本条件,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1]。

预防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的发生,如何保护好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保证透析治疗的顺利进行,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发生的血肿进行临床分析,总结相应护理措施。

1 临床资料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透析患者582例,共透析近45000人次。

动静脉内瘘穿刺占87%,发生动静脉内瘘穿刺后皮下血肿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18~85岁,慢性肾小球肾炎12例,高血压肾病8例,糖尿病肾病8例。

28例皮下血肿患者均无表皮出血,皮下肿胀明显,其中1例造成内瘘闭塞,2例肿胀特别严重,蔓延至上臂,疼痛明显,触摸皮下血肿部位比正常皮肤硬。

局部硬结影响透析血流量3例。

28例皮下血肿均表皮淤紫,穿刺点周围皮下血肿,局部明显隆起。

经及时处理至今均正常使用。

2 原因分析2.1 穿刺技术不熟练至穿刺出血内瘘过早使用,未发育成熟,过早使用的内瘘由于静脉壁薄弱而脆,压力过大易造成血管损伤导致血肿发生;穿刺方法不当,穿刺针直接通过皮肤刺入已动脉化的静脉,出现沿穿刺针周围小量渗血且多发于皮下脂肪较少,且反复穿刺同一针眼的患者[2];穿刺失败,由于穿刺技术不良,多次穿刺失败,造成静脉壁穿孔、撕裂,引起皮下血肿。

有8例是穿刺不当造成皮下血肿。

2.2 透析结束后压迫止血不当透析治疗结束后压迫止血位置不准确,只压到表皮穿刺点,内瘘穿刺点压迫不到位,导致渗血。

多发生在新入科护士,有7例是压迫不当造成皮下血肿。

2.3 透析结束后患者活动过度不慎将止血球移动位置,拔针后压迫时间不足就用力活动瘘侧肢体,造成止血球错位而渗血,有4例是由于止血球错位造成皮下血肿。

动静脉内瘘拔针后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动静脉内瘘拔针后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动静脉内瘘拔针后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自体动静脉内瘘( AVF) 因其方便、安全、使用寿命长、并发症少等优点而成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首要选择。

然而临床上因透析结束拔针按压方法不当造成皮下血肿,血液淤积于皮下而压迫血管,这对透析血流量和内瘘使用寿命的影响已不容忽视。

如何预防皮下血肿的发生及血肿形成后的应急处理,是临床护士的难题。

本文通过对皮下血肿的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便更好、合理地使用内瘘,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原因分析1、拔针方法不正确个别护士拔针动作过于粗糙,拔针撕胶布时未固定针柄,使针头在血管内左右摆动; 拔针方向与进针方向不一致,拔针角度>15°; 穿刺针未拔出时就重压血管穿刺处,均导致血管壁的损伤,引起血管穿孔致皮下渗血、血肿。

2、按压止血不到位只压迫到表皮穿刺点,而未按压到血管穿刺点; 按压止血时按压过轻和过重都能导致皮下血肿,或用棉球按压时不慎滑动棉球致穿刺点按压错位; 多发生在经验不足的新入科护士。

3、按压时间短因体外循环使用抗凝剂,内瘘血管压力大,致穿刺点愈合困难。

如果按压时间不够,可致血液入皮下引起血肿。

4、穿刺原因长期反复穿刺某一固定点致内瘘形成静脉瘤样扩张或假性动脉瘤,导致局部压力过大。

5、患者自身原因血压高致内瘘血管压力大; 糖尿病肾病全身动脉硬化,管壁僵硬、薄脆、因此易发生血肿。

按压后患者过早放下衣袖,活动时不慎将弹力绷带移位; 缺乏相应的护理常识; 对刚出现的轻度皮下血肿未予以重视。

护理对策1、正确的拔针方法加强护士正确拔针方法的培训,拔针动作应轻柔。

拔针时应固定针柄再撕胶布,避免穿刺针在血管内来回摆动; 拔针方向应与血管方向一致。

拔针角度不超过15°; 穿刺针未拔出时不要重压血管穿刺处。

2、有效的按压包扎方法套装采用坚压法。

具体方法是拔针前在针眼处贴上无菌创可贴,有利于止血。

使用无菌纱布折叠成小方块放在针眼上方,按压手指与血管走向一致,穿刺针未完全拔出之前不要重压血管穿刺处,能够有效避免皮下血肿及瘀斑的产生,减轻患者的痛苦。

内瘘穿刺血肿的处理

内瘘穿刺血肿的处理
2.5 患者的血色素、血小板低于正常,凝血功能下降。
药物因素
药物因素
血液透析过程中,抗凝剂的使用量过大,致凝血时间延长,易形成皮下血肿。
临床表现
血肿一部分发生在透析中,一部分发生在透析结束后数分钟,也可发生在半小时后或更长时间,可见穿刺周围皮肤肿胀、苍白、毛孔增大、皮下肿大边界清楚,次日穿刺点周围皮肤淤青、发红、发紫,肿块边界不清,水肿加剧,病人感疼痛、灼热,活动受限等。
预防
1
Y
2
F
2 掌握内瘘的使用时间 内瘘成熟一般至少需要4周,一般在内瘘成形术后8~ 12 周效果最佳。过早使用的内瘘由于静脉管壁薄而脆,开始几次穿刺时很容易发生皮下血肿而影响下一次穿刺。因此,在最初几次使用时由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操作,先评估内瘘的成熟情况后仔细摸清血管的走向,再进行穿刺,争取一针见血。穿刺点一般选择距瘘口较远的肘部或靠近肘部的内瘘血管。待内瘘进一步成熟后再向下移动穿刺点,以减少血肿的发生率。
1 掌握正确的穿刺技术提高直接动脉穿刺一次成功率 穿刺前认真评估内瘘,仔细摸清血管的走向,动脉穿刺点距吻合口至少3cm以上;进针时针尖与皮肤成30˚~ 40˚、针尖斜面朝左或右进针,使针与皮肤及血管的切割面较小,利于伤口的愈合速度问; 避免用针尖来回探找血管,否则易使血管的完整性受损;注意穿刺部位要轮流更换,可采取纽扣式或阶梯式穿刺,切忌定点穿刺,避免定点造成受用多的血管处管壁受损,弹性减弱,形成瘢痕,缩短了内瘘的使用寿命。
3 妥善固定
4 采用正确的止血方法
透析结束拔针后,用无菌纱布做成3 cm×5 cm的圆柱状纱布滚条,采用双点压迫止血法,即皮肤进针点和动脉进针点加强压迫止血。拔针时勿调整穿刺针的方向,且拔针时动作要迅速,要将穿刺针完全拔出后再立即压迫血管穿刺点,以免划伤血管内膜,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感。使用弹力绷带加压止血,压迫时间因人而异,一般压迫15~ 20分钟后缓慢放松,对于凝血机制不良的患者要适当延长压迫时间,并瞩患者抬高手臂,以减少静脉回流阻力,加快止血。压迫力度以止血效果好且内瘘穿刺点两侧能触及震颤为宜。

动静脉内瘘拔针后发生皮下血肿的护理体会

动静脉内瘘拔针后发生皮下血肿的护理体会

动静脉内瘘拔针后发生皮下血肿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分析总结自体动静脉内瘘拔针后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对策及预防措施。

方法:对自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期间本院透析中心24例患者使用动静脉内瘘行规律血液透析出现拔针后皮下血肿的情况进行观察统计,并总结动静脉内瘘拔针后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方法。

结果:24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皮下血肿,表皮无明显出血点,但皮下肿胀明显,经过护理处理后,均未出现内瘘阻塞现象,结果理想。

结论:导致动静脉内瘘拔针后发生皮下血肿原因主要是与拔针方法、按压止血、按压时间、穿刺、患者自身等情况有关。

如不正确拔针、压迫止血方式不当等,所以通过正确的拔针顺序、拔针方法、止血方式等护理措施,同时给予患者正确的健康宣教,可有效避免或降低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发生率,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护理体会Nursing experience of subcutaneous hematoma after needleextraction of arteriovenous fistulaPan Xiao-feng,Huang Feng-lian,He Xiao-xiLongquanyi District of Chengdu Maternity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Sichuan Chengdu,610100[Abstract] :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causes, countermeasure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subcutaneous hematoma after needle extraction of 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internal fistula. Methods: From June 2020 to July 2021, observation and statistics were made on subcutaneous hematoma after needle extraction in 24 patientsundergoing regular hemodialysis with arteriovenous fistula in dialysis center of our hospital, and the causes and nursing methods of subcutaneous hematoma after needle extraction with arteriovenousfistula were summarized. Results: There were 2 cases of subcutaneous hematoma in 24 patients, no obvious bleeding point on the epidermis,but obvious subcutaneous swelling, after nursing treatment, no obstruction of internal fistula, the results were ideal. Conclusion: The causes of subcutaneous hematoma after needle extraction in arteriovenous fistula are mainly related to the method of needle extraction, compression for hemostasis, compression time, puncture and the patient's own situation. Like a incorrect needle, the improper oppression hemostasis, etc., so pull needle sequence, pull the needle through the correct way, hemostatic way nursing measures, such as atthe same time give patients the correct health education, which can effectively avoid or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rteriovenous fistula in subcutaneous hematoma, reduce the patient's discomfort, prolong the service life of arteriovenous internal fistula,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 : arteriovenous fistula; Subcutaneous hematoma; Nursing experience前言:自体动静脉内瘘又称内瘘(AVF),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维持血液透析永久性血管通路的方法,长期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动静脉内瘘进行反复穿刺,容易导致出现局部皮下组织及内瘘血管的损伤,所以,保护动静脉内瘘并延长使用寿命意义重大[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例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误引起皮下血肿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误引起皮下血肿的护理。

方法对22例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误引起的血肿实施针对性护理,局部采用物理疗法,保持动静脉内瘘通畅及促进血肿的吸收。

结论通过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无一例内瘘感染、堵塞、肢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皮下血肿;护理措施;并发症;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37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72-02
血液透析作为一种开展50多年的医疗技术已成功地延长尿毒症患者的生命并提高生活质量[1],而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穿刺失误引起皮下血肿是难易避免发生,处理不及时会引起患者内瘘堵塞、感染、造瘘肢体功能障碍甚至需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等严重并发症。

自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血透室透析患者2万余次,造成穿刺失误引起皮下血肿22人次,发生率为01%。

针对血肿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透析中因各种原因引起皮下血肿有22例,患者均为前臂动静脉内瘘,采用一次性动静脉穿刺针。

其中5例为穿刺上机后病人手臂运动引起的血肿;5例为穿刺后因为进针角度过深,病人穿刺部位缓慢出现血肿;6例为拔针后动脉
端迅速出现皮下血肿;3例为拔针后数小时患者回家后发现静脉端血肿;3例为30分钟内松开绷带后动脉端迅速肿大出现血肿。

2原因
21操作技术穿刺技术欠佳,操作时未仔细摸清血管走向。

穿刺方法不当,穿刺针直接通过皮肤刺入已动脉化的静脉,出现沿穿刺针周围小量渗血且多发于皮下脂肪较少,且反复穿刺同一针眼的患者[2]。

22内瘘过早使用,未发育成熟,过早使用的内瘘由于静脉壁薄弱而脆,压力过大易造成血管损伤导致血肿发生。

23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脆性大,慢性患者营养不良皮下脂肪缺乏,血管滑动不宜固定,加大穿刺难度。

24意识不清和烦躁患者,穿刺或透析过程中活动,不慎致使穿刺针刺破血管或穿刺针脱位造成穿刺部位血肿。

25肾衰竭患者因贫血,透析中抗凝剂的使用等使凝血时间相对延长。

26较早松开绷带或松开绷带后未观察穿刺部位是否继续渗血。

27皮下进针点与血管进针点不一致,按压位子不准确。

3护理方法及体会
31穿刺技巧常规内瘘穿刺失败出现血肿时立即停止穿刺,妥善固定,求得其他的帮助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加重血管损伤,如血肿没有继续增大,可暂时不拔针,在原动脉穿刺点以下再做穿刺(避开血肿);穿刺过程中动脉端发生血肿,可暂时将流量好的静脉端
改为动脉端,发生血肿的动脉端予冰袋冷敷,再另选其他部位的静脉做静脉端;透析过程中静脉端发生血肿,应避开血肿,在静脉穿刺点以上另作穿刺或选择其他静脉穿刺,继续透析;穿刺失败部位以外穿刺困难时,局部止血15分钟后进行再穿刺。

透析过程中血肿因透析血流量增加,而血肿难以控制,汇报医生遵医嘱缩短透析时间。

根据血管走向。

32压迫穿刺部位出现血肿增大,应立即拔针,最好采用指压止血或无菌纱布压迫内瘘穿刺点,根据血管走向加宽压迫范围,但压迫程度不要使内瘘血流中断,保持内瘘通畅。

33冷敷对穿刺失误引起的皮下血肿,原则上是充分止血的同时局部冷敷,将冰块装入橡胶手套加入冷水系紧形成0度冰水混合物局部冷敷20-30分钟,因为冷可使毛细血管收缩,从而减轻局部出血。

34湿热敷血肿局部冷敷后24h后,将4层无菌纱块浸于41-45℃20%硫酸镁溶液或含碘量为45g-55g/l的碘伏中,纱块以浸湿透、但不滴液为宜,自上而下覆盖在皮肤瘀血硬块处,超过血肿边缘
2cm,使纱布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每日热敷2次(血透日1次),每次热敷15-20min。

硫酸镁或碘伏外敷对局部有收敛作用。

35马铃薯贴片联合湿热敷法透析结束后的第二天可用新鲜马铃
薯切片外敷穿刺部位,每次至马铃薯切片干为止,每次敷2h,每日2次。

马铃薯性甘平有补气健脾,消炎解毒之功效。

因含有大量的淀粉,用于治疗体液外渗,且有高渗作用,能缓解局部肿胀。

马铃薯的胆留烷衍生物茄碱,可加快血液流通起到较强的活血化瘀,消
肿止痛的作用[3]。

36加强健康宣教护士应向患者讲解内瘘的穿刺方法及配合要点,协助患者取好体位,告知内瘘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过度活动可致皮下血肿导致内瘘闭塞,尽量减少瘘侧肢体的活动,意识不清或烦操者可适当约束肢体,加强床旁守护,当穿刺部位出现血肿时,护士应安慰患者消除恐慌,积极配合治疗,尽快消除血肿,以便恢复内瘘的正常使用。

4讨论
提高穿刺技术是避免内瘘穿刺的失败引起血肿重要手段之一,其次是患者自身的原因。

当穿刺出现血肿后,我们应立即采取部压迫止血,冷敷、湿敷、热敷等措施,保证内瘘通畅,避免血肿扩大,教会病人内瘘的自我护理及观察,讲解相关注意事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轻病人生理、心理及经济负担。

我科22例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误引起的血肿通过我们的有效的护理措施及患者的配合,无一例并发症发生,有效延长了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苏白海,付平高通量的血液净化治疗西部医学出版社,2012年2月第24卷第2期
[2]王玉柱血液净化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及处理,2011,(96)
[3]全丽芳,张忠贤黄金散外敷治疗血液透析患者穿刺部位血肿的研究护理与康复,2007,11(6):726-7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