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瘘血肿
内瘘血肿ppt课件

静脉穿刺失败出现血肿,因为有大量血液 要经此输回体内,静脉有损伤会漏血形成皮 下血肿,即使估计穿刺针仍在血管内,也要 拔除,重新建立通路才安全。
内瘘血肿
患者2017-2-6 12:45穿刺内瘘行血液透析治疗,13:15护 士发现静脉压高,内瘘静脉穿刺处肿胀,将静脉穿刺针退出
少许后静脉压降至正常,继续血液透析治疗,冰敷肿胀部位
,肿胀范围未扩大。16:15结束透析治疗,拔针后弹力绷带 加压包扎。患者21:00诉左上臂疼痛,告知医生后发现左上 臂肿胀,医生诊断左上臂血肿
热敷:血肿消退后改为热敷,水温50℃,3-4次/d
,40min/次,防止烫伤,可用鲜马铃薯切片外敷
血肿部位,利用马铃薯的清热消毒、消肿散瘀、解
痉消炎之功效,可防止血管通路并发栓塞和感染。
还可配合理疗,加快皮下血肿的吸收
谢 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血肿形成原因—按压
压迫位置不当:透析治疗结束后压迫止血位置不准确 ,只压到表皮穿刺点,内瘘穿刺点压迫不到位,导致渗 血。 压迫力度不够:不出血又能触及血管杂音。静脉穿刺 点的压迫力量不要大于动脉端,否则会引起瘘端吻合口 部位压力增高。
压迫时间不够:压迫时间因人而异
透析结束后患者活动过度,不慎将止血球移动位置,拔针 后压迫时间不足就用力活动瘘侧肢体,造成止血球错位而渗
预防
避免过早使用内瘘 提高护理穿刺技术
当新瘘穿刺失败出现血肿时,应立即拔针压迫止血,同时另 建血管通路进行透析。血肿部位用小冰袋适当冷敷 成熟内瘘穿刺出现小血肿时,如考虑血肿是由于血管内压力 大,针刺破血管时血液冲出淤滞皮下造成的,并且确定穿刺针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血肿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血肿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发生血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12月16例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结果:16例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发生皮下血肿,经过积极治疗护理后动静脉内瘘失功有1例,手术取栓后内瘘功能恢复有3例,其余均经过护理后内瘘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对于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维护需要护患双方的共同参与。
标签: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护理对策維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赖以生存的主要替代治疗手段之一,自体动静脉内瘘已经被证实是最常见的血管通路[1]。
如何提高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內瘘的使用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已成为医护人员越来越关注的问题[2]。
预防及有效处理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不仅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还为患者的长期存活提供了条件和信心。
我院血透中心2018年1月至12月有1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发生皮下血肿,现将使用过程中的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对象我院血透中心2018年1月至12月以自体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血肿有16例。
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30~76岁,平均年龄51岁。
原发病:慢性肾炎7例,高血压肾病3例,糖尿病肾病3例,其他3例。
1.2. 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1.2.1本组患者穿刺出现血肿有4例,拔针后出现血肿有4例,透析并发症引起内瘘穿刺部位血肿7例,患者肢体活动引起血肿1例。
1.2.2动静脉内瘘穿刺后出现皮下血肿的原因由于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在终末期肾脏患者中占多数,患者自身凝血机制障碍;血液透析需要使用的穿刺针锐利且管径粗大,如穿刺失败,固定胶布脱落,针头移位,拨针后按压不当均可导致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
如处理不当,可造成血液淤积并压迫血管,使内瘘血流量下降,造成引血不畅,甚至血栓形成,使血管狭窄闭塞导致内瘘失功。
血液透析本身能参与造成血小板功能障碍和出血倾向[3],以及透析全程肝素化、频繁穿刺后导致瘘口瘢痕形成,均易导致渗血[4]。
内瘘血肿防治与护理

感谢观看等局部症状
观察患者意识 状态、精神状 态、食欲等全
身情况
记录患者病情 变化,及时与 医生沟通,调
整治疗方案
预防并发症
保持内瘘通畅,避免堵塞 定期检查内瘘,及时发现问题 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内瘘破裂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感染
定期复查与随访
定期复查:每36个月进行一次 复查,了解内瘘 血肿的情况
内瘘血肿防治与护理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03 05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内瘘血肿的预防
04
内瘘血肿的护理
06
内瘘血肿的成因 内瘘血肿的治疗 内瘘血肿的注意事项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内瘘血肿的成因
手术因素
手术操作不当:如血管吻合口过紧、血管壁损伤等 血管壁损伤:如血管壁撕裂、血管壁破裂等 血管吻合口过紧:导致血流不畅,形成血肿 术后护理不当:如压迫不当、引流不畅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观察伤口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 医
患者宣教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04
内瘘血肿的治疗
保守治疗
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血肿 增大
冷敷:减轻疼痛,减少出血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 肿胀
药物治疗:使用抗凝血药物,防 止血栓形成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清除血肿,恢 复内瘘功能
手术方法:切开引流、血 管修补、内瘘重建等
手术时机:血肿形成后尽 快进行手术
3种方法治疗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疗效比较

3种方法治疗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疗效比较金怀芝;汪吉平;骆俊秀【期刊名称】《蚌埠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39)11【摘要】目的:探讨硫酸镁湿热敷联合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喜疗妥)涂抹治疗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致皮下血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因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致皮下血肿患者100例,随机分成硫酸镁组(27例)、喜疗妥组(34例)、联合治疗组(39例),分别于24 h内冷敷后,硫酸镁组应用50%硫酸镁湿热敷,喜疗妥组应用喜疗妥涂抹,联合治疗组将2种方法联合应用。
观察3组血肿完全消退时间、血管硬化发生率、透析血流量之间的差异。
结果:联合治疗组血肿完全消退时间均较硫酸镁组和喜疗妥组明显缩短(P<0.01),而血管硬化发生率和对透析血流量的影响均少于硫酸镁组(P<0.05)。
结论:硫酸镁湿热敷联合喜疗妥涂抹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致皮下血肿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总页数】3页(P1583-1585)【作者】金怀芝;汪吉平;骆俊秀【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安徽蚌埠233004;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安徽蚌埠233004;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安徽蚌埠233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9.52【相关文献】1.中药外敷治疗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的疗效观察 [J], 时宽凡2.四黄水蜜膏联合喜疗妥治疗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疗效观察 [J], 黄志霞;李桂珍;钟慧3.芙黄膏联合温热敷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皮下血肿的效果观察 [J], 刘君君;薛建云;4.芙黄膏联合温热敷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皮下血肿的效果观察 [J], 刘君君;薛建云5.冲和膏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相关皮下血肿的疗效分析 [J], 葛玮婧;陈秀;邓雪茂;王盛宇;张紫燕;蒋敏;施娅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瘘穿刺血肿的处理

掌握正确的穿刺技巧:提高穿刺成 功率,减少血管损伤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正确选择穿刺部位:避免在血管狭 窄、弯曲处进行穿刺,减少血肿发 生的风险
穿刺后压迫止血:及时压迫止血, 防止血液渗出形成血肿
避免在同一点重复穿刺,以减少血管损伤和血肿的发生。 穿刺时应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和进针角度,避免过度用力或盲目进针。 穿刺后应压迫穿刺点,并保持压迫时间足够长,以减少出血和血肿的形成。 对于高凝状态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抗凝措施,以预防血栓形成和血肿的发生。
定义:内瘘穿刺血肿引起的血 管狭窄,导致血流受阻
症状:肢体肿胀、疼痛、皮肤 温度降低等
并发症:肢体坏死、截肢等
处理方法:及时诊断和治疗, 避免血肿扩大和加重病情
PART THREE
冷敷可以收缩血 管,减少血肿 扩散
冷敷可以抑制细 菌繁殖,预防感 染
汇报人:XX
压迫力度适中:既能够止血,又不会影响血液循环
压迫时间:一般压迫15-20分钟,期间每隔2-3分钟将绷带放松30秒
压迫方式:采用纱布绷带或棉垫进行压迫
观察血流通畅情况:压迫止血后要观察肢体远端血流通畅情况,如出现肢体发绀、麻木等应 及时放松绷带
定期检查血管状况:确保血管壁光 滑、无损伤,预防血肿形成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CONTENTS
PART ONE
血管壁老化或病 变
长期高血压或高 血脂
遗传因素导致血 管壁先天性薄弱
长期服用某些药 物导致血管壁变 薄
穿刺技术不熟练 血管选择不当 压迫止血不当 患者自身因素
压迫时间过短或 压迫力度不够
良好动静脉内瘘指征及内瘘感染、动脉血肿、静脉血肿、肿胀手综合征、内瘘侧肢体疼痛等临床表现、原因及处置

动静脉内瘘指征及内瘘感染、动脉血肿、静脉血肿、内瘘规范换药、瘤样扩张、肿胀手综合征、内瘘闭塞、内瘘侧肢体疼痛等临床表现、原因及常见处置良好动静脉内瘘指征1、物理检查:吻合口震颤良好,无异常增强、减弱或消失;瘘体段静脉走行平直、表浅、易穿刺,粗细均匀,有足够可供穿刺的区域,瘘体血管壁弹性良好,可触及震颤,无搏动增强或减弱、消失。
2、测定自然血流量>500 mL/min,穿刺段静脉内径5 mm,距皮深度小于6mm。
内瘘感染典型炎症表现。
内瘘局部或沿静脉走形的红、肿、热、痛。
吻合口部位的感染,有破裂出血可能,严重局部感染会发生脓肿,可能因感染失控引起静脉炎及全身性败血症。
内瘘感染常见原因①未做好穿刺点保护,不注意手臂皮肤清洁,病人凝血功能差,回家后穿刺点渗血,创可贴脱落造成污染,穿刺点潮湿或出汗等。
②患者抵抗力差、营养不良、贫血、高磷,皮肤干燥、瘙痒,频繁抓挠,造成穿刺部位皮肤破溃、感染。
③穿刺部位皮肤有感染灶、局部水肿、营养不良,临近感染灶扩散等。
④医源性因素:无菌操作不规范、穿刺点处针头外露、无菌切口非手术室环境下暴露细菌滋生。
内瘘感染常见处置①建议保持内瘘侧肢体清洁、干净,透析日在家洗净;②莫匹罗星软膏外用,口服或者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③必要时手术。
动脉血肿彩超下可以清晰看到血肿范围,其内可以彩色血流信号,血肿内部血流瘀滞,局部出现血栓形成,随时间延长,如血肿周围包膜硬度高,会导致瘤体血流信号停止,其血肿触之张力仍然很高。
动脉血肿临床特点。
血肿形成更快,松解止血带更要谨慎,可能需要3—4 h或更长时间,血肿张力高,触之如同摸篮球或足球,疼痛程度严重,个别患者可能因持续血肿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此种血肿是需要引起医生护士高度重视的血肿,往往需要急症手术干预。
彩超下评估动脉血肿特点。
血肿非常明显,彩超下可清楚见到血肿与动脉血管的关系,如血肿内明显搏动性血流,彩超下清晰可见,往往需急症限期开放手术。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75期333投稿邮箱:sjzxyx22@0 引言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前提,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期使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长期存活的基本条件,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1]。
预防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的发生,如何保护好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保证透析治疗的顺利进行,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发生的血肿进行临床分析,总结相应护理措施。
1 临床资料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透析患者582例,共透析近45000人次。
动静脉内瘘穿刺占87%,发生动静脉内瘘穿刺后皮下血肿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18~85岁,慢性肾小球肾炎12例,高血压肾病8例,糖尿病肾病8例。
28例皮下血肿患者均无表皮出血,皮下肿胀明显,其中1例造成内瘘闭塞,2例肿胀特别严重,蔓延至上臂,疼痛明显,触摸皮下血肿部位比正常皮肤硬。
局部硬结影响透析血流量3例。
28例皮下血肿均表皮淤紫,穿刺点周围皮下血肿,局部明显隆起。
经及时处理至今均正常使用。
2 原因分析2.1 穿刺技术不熟练至穿刺出血内瘘过早使用,未发育成熟,过早使用的内瘘由于静脉壁薄弱而脆,压力过大易造成血管损伤导致血肿发生;穿刺方法不当,穿刺针直接通过皮肤刺入已动脉化的静脉,出现沿穿刺针周围小量渗血且多发于皮下脂肪较少,且反复穿刺同一针眼的患者[2];穿刺失败,由于穿刺技术不良,多次穿刺失败,造成静脉壁穿孔、撕裂,引起皮下血肿。
有8例是穿刺不当造成皮下血肿。
2.2 透析结束后压迫止血不当透析治疗结束后压迫止血位置不准确,只压到表皮穿刺点,内瘘穿刺点压迫不到位,导致渗血。
多发生在新入科护士,有7例是压迫不当造成皮下血肿。
2.3 透析结束后患者活动过度不慎将止血球移动位置,拔针后压迫时间不足就用力活动瘘侧肢体,造成止血球错位而渗血,有4例是由于止血球错位造成皮下血肿。
动静脉内瘘拔针后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动静脉内瘘拔针后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自体动静脉内瘘( AVF) 因其方便、安全、使用寿命长、并发症少等优点而成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首要选择。
然而临床上因透析结束拔针按压方法不当造成皮下血肿,血液淤积于皮下而压迫血管,这对透析血流量和内瘘使用寿命的影响已不容忽视。
如何预防皮下血肿的发生及血肿形成后的应急处理,是临床护士的难题。
本文通过对皮下血肿的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便更好、合理地使用内瘘,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原因分析1、拔针方法不正确个别护士拔针动作过于粗糙,拔针撕胶布时未固定针柄,使针头在血管内左右摆动; 拔针方向与进针方向不一致,拔针角度>15°; 穿刺针未拔出时就重压血管穿刺处,均导致血管壁的损伤,引起血管穿孔致皮下渗血、血肿。
2、按压止血不到位只压迫到表皮穿刺点,而未按压到血管穿刺点; 按压止血时按压过轻和过重都能导致皮下血肿,或用棉球按压时不慎滑动棉球致穿刺点按压错位; 多发生在经验不足的新入科护士。
3、按压时间短因体外循环使用抗凝剂,内瘘血管压力大,致穿刺点愈合困难。
如果按压时间不够,可致血液入皮下引起血肿。
4、穿刺原因长期反复穿刺某一固定点致内瘘形成静脉瘤样扩张或假性动脉瘤,导致局部压力过大。
5、患者自身原因血压高致内瘘血管压力大; 糖尿病肾病全身动脉硬化,管壁僵硬、薄脆、因此易发生血肿。
按压后患者过早放下衣袖,活动时不慎将弹力绷带移位; 缺乏相应的护理常识; 对刚出现的轻度皮下血肿未予以重视。
护理对策1、正确的拔针方法加强护士正确拔针方法的培训,拔针动作应轻柔。
拔针时应固定针柄再撕胶布,避免穿刺针在血管内来回摆动; 拔针方向应与血管方向一致。
拔针角度不超过15°; 穿刺针未拔出时不要重压血管穿刺处。
2、有效的按压包扎方法套装采用坚压法。
具体方法是拔针前在针眼处贴上无菌创可贴,有利于止血。
使用无菌纱布折叠成小方块放在针眼上方,按压手指与血管走向一致,穿刺针未完全拔出之前不要重压血管穿刺处,能够有效避免皮下血肿及瘀斑的产生,减轻患者的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净化中心 李勇
病情介绍
王光华,男,72岁
发现慢性肾脏病5年,于2015年11月经颈内静脉导管开始血 液透析治疗,2016-1-12行左前臂动静脉内瘘术,2017-1-26 因咳嗽咳痰半月入院治疗,患者入院诊断:糖尿病肾病 慢
性肾脏病5期 肾性贫血 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 肺部感染
,肿胀范围未扩大。16:15结束透析治疗,拔针后弹力绷带 加压包扎。患者21:00诉左上臂疼痛,告知医生后发现左上 臂肿胀,医生诊断左上臂血肿
血肿形成原因
穿刺因素
按压因素
其他方面
血肿形成原因---穿刺
内瘘过早使用,未发育成熟。过早使用的内瘘由于静脉壁
薄弱而脆,压力过大易造成血管损伤导致血肿发生 穿刺技术不良,针尖斜面部分在血管内或穿透血管;多次 穿刺失败,造成静脉壁穿孔、撕裂,引起皮下血肿。新的 瘘管管壁薄而脆,最初几次验丰富的护士操作,穿刺时 应谨慎,穿刺针进入血管后应立即松开止血带
压力降低。如引血后不再继续出血,可继续治疗,密切观察 穿刺部位。如果血肿继续增大,加压止血没有明显效果时, 即使能够维持透析流量也应立即拔针,压迫止血,防止血肿 再度增大诱发感染并影响内瘘的功能。
处理
静脉穿刺失败出现血肿,因为有大量血液 要经此输回体内,静脉有损伤会漏血形成皮 下血肿,即使估计穿刺针仍在血管内,也要 拔除,重新建立通路才安全。
,40min/次,防止烫伤,可用鲜马铃薯切片外敷血
肿部位,利用马铃薯的清热消毒、消肿散瘀、解痉
消炎之功效,可防止血管通路并发栓塞和感染。还
可配合理疗,加快皮下血肿的吸收
护理措施
密切观察:血肿范围、血管杂音、肿胀肢体皮温 、末梢循环
有血肿的瘘侧肢体减少活动,血肿消退前应暂停
穿刺,以免损伤加重。
遵医嘱行消肿、抗感染治疗
用力活动致压迫纱块移位有关
护理诊断
疼痛:与内瘘侧肢体肿胀有关 焦虑恐惧:与内瘘是否堵塞、疼痛有关
护理措施
冷敷:24小时内冷敷血肿周围处,一次不可超过 20—30分钟,可以减少渗血,减轻肿痛 湿敷:24小时后给予浸有50%硫酸镁无菌纱布局部 湿敷
护理措施
热敷:血肿消退后改为热敷,水温50℃,3-4次/d
入院T36.6℃,P86次/分,R20/分,BP218/93㎜Hg,入院后 给予规律血液净化、降压、止咳平喘、祛痰、纠正贫血、抗 感染等对症治疗
病情介绍
患者2017-2-6 12:45穿刺内瘘行血液透析治疗,13:15护 士发现静脉压高,内瘘静脉穿刺处肿胀,将静脉穿刺针退出
少许后静脉压降至正常,继续血液透析治疗,冰敷肿胀部位
预防
避免过早使用内瘘 提高护理穿刺技术
处理
当新瘘穿刺失败出现血肿时,应立即拔针压迫止血,同时另 建血管通路进行透析。血肿部位用小冰袋适当冷敷 成熟内瘘穿刺出现小血肿时,如考虑血肿是由于血管内压力 大,针刺破血管时血液冲出淤滞皮下造成的,并且确定穿刺
针在血管内,应马上松开止血带,开泵引出血液使局部血管
心理护理:多关心患者,给予心理疏导,使患者 积极配合治疗
谢 谢!
血肿形成原因—按压
压迫位臵不当:透析治疗结束后压迫止血位臵不准确 ,只压到表皮穿刺点,内瘘穿刺点压迫不到位,导致 渗血。 压迫力度不够:不出血又能触及血管杂音。静脉穿刺 点的压迫力量不要大于动脉端,否则会引起瘘端吻合 口部位压力增高。
压迫时间不够:压迫时间因人而异
其他原因
透析结束后患者活动过度,不慎将止血球移动位臵,拔针 后压迫时间不足就用力活动瘘侧肢体,造成止血球错位而
渗血。
患者不配合、烦躁,穿刺或透析过程中活动,不慎致使穿 刺针刺破血管所致。 抗凝剂量大,凝血时间延长,导致血液凝固困难者易形成 皮下血肿
护理诊断
自体动静脉内瘘肿胀:相关因素
透析中穿刺针刺破血管壁:与穿刺位臵、 患者内瘘侧肢体活动有关 透析结束后压迫止血不当,未同时压迫皮
肤及血管穿刺点:与血肿形成、皮肤松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