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粤剧简介
广东非遗文化

1.粤剧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地区等粤人聚居地。
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
粤剧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300余年的历史。
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一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完美的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售大成者,迥异于中国其他戏曲剧种。
2009年9月30日,粤居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广东音乐广东音乐又称粤乐,原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其前身主要是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约在二十世纪初期,发展成为独立演奏的器乐曲,流传到外地后,被称为广东音乐。
在20世纪20-30年代达到鼎盛,广东音乐开始在全国流行。
2006年05月20日,广东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习俗“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
技艺和实践。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
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丅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至今贯穿干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
2008年“茶艺”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第二批,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份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粤曲粤曲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干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港澳及海外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
源干戏曲声腔,清道光初期,由八音班的乐丅清唱而萌发。
同治初期,经失明女艺人“师娘”继承发展趋干成熟,后由自弹自唱发展为用乐队伴奉。
乐器主要有高胡,扬琴琵琶、月琴、唢呐等。
粤剧介绍

在唱腔和唱腔之间的场面用作衬托演员 动作和渲染气氛之用。
一、粤剧的起源 二、粤剧的历史
五、粤剧的戏服 六、粤剧的音乐与唱
三、粤剧的行当 七、粤剧名伶与粤 剧欣赏
四、粤剧的化装
一、粤剧的起源
粤剧(又名广府大戏)是广东地区 主要戏曲种类,源流上溯明嘉靖年间, 明清两代已见传演,最初的演唱语言是 戏蓬官话,后来渐渐演变成粤语。粤剧 在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等地最常见 ,而且十分流行。粤剧融合了中国其他 戏曲,例如戈阳腔、昆腔等。清朝末年 ,粤剧开始出现广州方言,因为文化人 想利用粤剧作为宣传革命的途径,所以 为了令广州人更容易明白,于是加入了 大量广州话。粤剧早期多在戏蓬内演出 , 戏蓬内设置神像、安放神坛供奉神明。
贱,褶、用子ຫໍສະໝຸດ 老途亦、甚称少广海
均 可 穿 。
;
文 、 武 、 贵 、
青 是 生 角 常 服
, 的不 褶大开
文 低能 子领氅
()
角 穿 官 衣 。
级 , 通 常 武 角 穿 开 氅
穿 用 , 但 身 份 比 穿 蟒
海 青 相 似 。 无 官 者
斜 襟 , 阔 袖 长 袍 , 和
皇 亲 大 宦 之 常 服 , 是
粤剧乐器的种类
吹管乐器 弹拨乐器
拉弦乐器 敲击乐 器
器吹 管 乐
弹拨乐
拉弦乐 器
敲击乐
粤 大喉(男角高腔 剧) 的 平喉(男角平 唱 腔) 腔 子喉(女角专用
粤剧文化知识

粤剧文化知识
粤剧是中国的一种地方戏曲,起源于广东地区,是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彩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粤剧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粤剧的表演形式非常多样,包括唱、念、做、打和舞等多种艺术元素的结合。
其中,唱腔是粤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十五种不同的唱腔,每一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音调和表演方式。
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通过唱腔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情,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粤剧的剧本通常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讲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这些故事往往涉及爱情、家庭、友情等主题,通过角色的对白和动作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粤剧中的角色形象丰满,性格鲜明,从正面角度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丰富多样的情感。
粤剧的表演技巧非常高超,演员通过精湛的身段、语言和表情来展现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他们经过多年的训练和实践,掌握了粤剧表演的要领和技巧,使观众在观看演出时能够感受到角色的真实和生动。
粤剧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对于广东地区和整个中国的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艺术表达和文化传播的方式。
粤剧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广东地区的传统文化。
粤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粤剧的表演形式多样,剧本内容丰富,演员的表演技巧高超。
通过粤剧的表演,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广东地区的传统文化,体验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希望粤剧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为我们的文化传统保留下来。
粤剧简介——精选推荐

粤剧简介粤剧简介【粤剧源流】⼀、百川汇海粤剧是由多种唱腔溶汇⽽成。
明清以来,流⼊⼴东的海盐、⼷阳、昆⼭、梆⼦等诸腔吸收珠江三⾓洲的民间⾳乐,逐渐演进成南⽅⼀⼤戏曲剧种。
明清以来,⼷阳腔、昆⼭腔由“外江班”传⼊⼴东,继⽽出现了⼴东“本地班”,所唱⼷腔是⼀唱众和,称为“⼴腔”。
清嘉庆、道光年间,⾼腔、昆腔逐渐衰落,“本地班”遂以梆⼦为主要唱腔。
后徽班影响⽇益扩⼤,⼜以“梆簧”(即西⽪、⼆黄)作为基本唱腔,同时也保留了部分昆腔、⼷腔,并吸收⼴东民间乐曲和时调,逐渐形成粤剧。
现在保留的粤剧传统剧⽬⼤多数以唱梆⼦腔为主。
⼆、波汹浪涌咸丰四年(1854),粤剧艺⼈李⽂茂响应太平天国起义,率领梨园弟⼦,编成⽂虎、猛虎、飞虎三军。
清政府残杀艺⼈,并禁“本地班”演出,长达15年之久。
在禁演期间,粤剧艺⼈为了⽣活,或“插掌⼦”(搭班)加⼊徽汉等剧的外江班,或“借⾐乞⾷”,挂京、汉、徽、湘等⽪黄戏班招牌演出,因⽽促成梆⼦与⼆黄的合流。
随着徽汉各班的普遍流传,粤剧中⼆黄的⽐重超过了梆⼦。
三、掀起狂澜⾟亥⾰命前后,在民族民主⾰命浪潮的影响下,⼀些具有爱国思想的粤剧演员受“春柳社”新剧的影响,对粤剧进⾏改良⾰新运动,经⾦⼭炳、朱次伯等⼈的反复尝试和实践,在1920年前后完成了从“戏棚官话”到⼴州⽅⾔的重⼤变⾰,改⽤平喉(本嗓)唱⽅⾔,完全脱离了梆⼦腔⽤假嗓的⾼亢唱法,梆⼦和⼆黄⼀律唱低⼋度,使梆⼦、⽪黄在风格上和谐统⼀起来。
1920年前后,不少粤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营养,使表演更富于⽣活⽓息,同时由于受资本主义商业化的影响,迎合资产阶级和⼩市民的荒诞剧也相应产⽣。
四、新潮逐浪中华⼈民共和国成⽴后,积极挖掘、继承优秀传统,艺术上也全⾯⾰新,演出了不少优秀剧⽬,⽽且培养了⼀批新⼈。
1958年,⼴东粤剧院成⽴,1960年和1962年先后成⽴⼴东粤剧学校和⼴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粤剧历史上第⼀次有了培养接班⼈的综合性专业学校。
粤剧小知识科普

粤剧小知识科普
粤剧是广东艺人吸纳外省入粤戏班的戏曲声腔,加以易语而歌并融进本地的歌谣、小曲而形成的剧种。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粤剧小知识科普,一起来看一下吧。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广府戏”,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等广府民系聚居地。
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
行当分类
戏剧内的角色,在粤剧及中国戏曲中被称为行当。
粤剧的行当原为一末(老生)、二净(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丑(男女导角)、六员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八贴(二帮花旦)、九夫(老旦)、十杂(手下、龙套之类),合称十大行当。
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
这都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来分类的。
“末”代表年老角色。
“生”代表男性角色。
“旦”代表女性角色。
“净”
就是性格刚强、暴躁的男性角色。
“丑”就是滑稽角色。
唱念做打
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
唱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
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采用平喉演出。
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
除了以音阶来分类,也会以声音特色来分类。
大喉是使用粗犷声音。
同时,粤剧也会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独特唱腔,例如来自福建的广东南音、木鱼、。
粤剧简介介绍

粤剧的特点
表演形式
粤剧以唱、做、念、打为基本 表演形式,其中唱腔是最重要
的部分。
角色划分
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 等行当,其中生和旦是最主要 的行当。
服饰与道具
粤剧的服饰和道具非常精美,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曲牌与唱腔
粤剧的曲牌和唱腔独具特色, 旋律优美动听。
粤剧的流派与传承
流派
粤剧有不同的流派,如广派、潮派和 海派等,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
道教色彩
道教在岭南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粤剧中的一些神仙鬼怪题材也反 映了道教的信仰和文化。
民间神祇 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粤剧中。
粤剧的传承与发展
05
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1 2 3
观众流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娱乐选择增多,粤剧观 众数量减少,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流失比较严重。
技艺特点
粤剧的技艺特点在于细腻入微的表 情和丰富多样的身段,演员需要具 备高超的演唱和舞蹈技巧。
唱腔与音乐
唱腔特点
粤剧的唱腔具有韵律优美、抑扬 顿挫的特点,每个角色都有独特 的唱腔设计,以表现角色的性格
和情感。
音乐元素
粤剧的音乐元素包括粤曲、粤乐 和广东音乐等,这些元素为粤剧 的音乐部分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力
剧本结构与特点
严格的戏曲结构
01
粤剧剧本一般遵循严格的戏曲结构,包括唱、做、念
、打等表演形式,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唱腔独特
02 粤剧的唱腔具有独特的特点,音韵和谐、旋律优美,
是粤剧的重要特色之一。
表演形式多样化
03
粤剧的表演形式非常多样化,包括单人表演、双人表
演、多人表演等,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粤剧文化知识

粤剧文化知识
粤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种戏曲形式,起源于广东省,深受广东人民的喜爱。
它以特有的语调、唱腔和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
粤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起源于唐朝,经过宋、元、明等朝代的发展和演变,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粤剧的唱腔有“平儿”、“大韵”、“小韵”等不同的曲调,每种曲调都有其特定的音调和节奏,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粤剧的表演形式非常丰富多样,除了唱腔外,还包括说白、做功、打戏等。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表演,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他们不仅要唱、要演,还要展示各种技能,如武术、舞蹈等,使观众们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
粤剧中的角色形象丰富多样,有男角、女角、老生、小生等等。
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扮相,演员们通过精心的化妆和服装,将角色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观众们在观看粤剧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欣赏到演员们的精湛表演,还能够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粤剧中的剧情多样丰富,有历史传奇、宫廷故事、现实题材等等。
每个剧目都有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主题,通过精心的编排和表演,将故事情节展示得生动有趣。
观众们在欣赏粤剧的过程中,不仅能
够陶冶情操,还能够了解到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
粤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了广东的地方特色,还展示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通过欣赏粤剧,我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粤剧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粤剧。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粤剧介绍

文化特征
舞台美术
化妆
粤剧习惯将演员的面部化妆称为“妆身”。它包 括各表演行当的妆身,以及“开面”和面谱。早 期粤剧戏班演员妆身相对较为简单,只用乌烟按 自己眉眼勾画,双颊涂红粉,小武演员要表演火 爆武戏场面时,则采用“不贴色”,运用气功, 使脸面瞬间变红、变白、变青,以此表现人物情 绪。
戏服
粤剧早期的戏服并非如其它剧种一样以明代衣冠作为戏装,而是自 成一格,男女角色的戏服样式均是广绣企领长袍,阔口、中袖,此 种装扮与当时生活装束相近,在舞台表演时宽松自由、不受拘束。 其后,粤剧戏班借鉴京剧的戏服和装扮,使戏服更好地成为表演程 式和技艺的依托。例如由于引进了水袖,就必然带来舞动水袖的水 袖功,腰扎“板带”,就要熟习踢板带的技巧,这样就将戏服和表 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1. 2003年开始,粤港澳三地政府将每年11月最后的一个星期日定为粤剧日,藉以扩阔 观众层面,达到推广及保存粤剧的目的。
2. 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36 [2]。2009 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化特征
演唱
粤剧演唱分平喉(男腔真嗓发声)、子喉(女腔假嗓发音)、大喉(又称 “霸腔"“左撇”,男腔真嗓发声,兼用假嗓)、玉带左(又称“平霸”, 男腔真嗓发声)。生、丑用平喉,花旦用子喉,小武、武生、花脸用大喉, 末、婆用平喉。 “武戏文做”的小武、武生多用玉带左。平喉、子喉唱本腔(指各种板式、 曲牌的基本曲调);大喉、玉带左往往将本腔翻高四至五度行腔。“问字 拶腔”是粤剧主要润腔方法,行腔一要顺乎词意,二要讲究字声、语调, 不求花哨,由此形成了粤曲的腔由字出、字随腔落,调式变化与节奏变换 自然、顺畅之特点 [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粤剧简介
广东粤剧,汉族地方戏曲,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
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
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
粤剧名列于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公元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剧花旦造型:
广东粤剧: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积极挖掘优秀剧码、继承粤剧传统,在艺术上也全面革新,而且培养了一批新艺人。
公元1958年,广东粤剧院正式成立。
公元1960年和公元1962年先后创立广东粤剧学校和广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
在粤剧历史上,是第一次有了培养接班人的综合性专业学校。
同时期电影开始蓬勃,粤剧吸引力大减。
可是后来创作的粤剧电影重新把粤剧带入电影院,使粤剧重获昔日光辉。
当时著名的粤剧电影有“蟹美人”、“龙王三宫主”、“黄飞虎反五关”、“万里琵琶关外月”、“四郎探母”、“宝莲灯”、“双仙拜月亭”、“红娘”、“夜光杯”、“千面美人鱼”、“香罗冢”等等。
20世纪50年代末,香港的粤剧形势不妙,当时红伶芳艳芬因为结婚而退下来,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离开香港,连红透半边天的新马师曾都不大热衷于演出。
幸好后来麦炳荣和凤凰女组织班霸“大龙凤剧团”,有谭兰卿加入,并由林家声担当小生,演出很多著名剧目《百战荣归迎彩凤》、《刁蛮元帅莽将军》、《三夕恩情廿载仇》《彩凤荣华双拜相》、《凤阁恩仇未了情》等。
不久,陈好逑与林家声另立新班“大龙凤剧团”。
及后新的剧团纷纷迭起,包括羽佳的庆红佳剧团、何非凡的非凡响剧团、林家声的庆新声剧团。
《三夕恩情廿载仇》小生花旦造型:
广东粤剧很受群众欢迎,不但深受广东人喜爱,而且深受云、桂人民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喜爱,是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剧种,可见其魅力四射。
如今,粤剧剧目已多达一万一千多个,堪称世界之最。
它结合广东本地民间曲调,吸取弋阳腔、昆山腔、秦腔、徽班等地方戏曲的优点,逐渐发展形成,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等地。
粤剧演出:
粤剧唱腔:以梆子、二黄的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
同时保留了南音、粤讴、木鱼、龙舟、板眼等广东民间腔调。
伴奏器材分管弦乐和打击乐两种。
管弦乐以高胡、二弦、扬琴等乐器为主,打击乐则有沙鼓、卜鱼、高边鼓、大钹等。
粤剧乐器:
粤剧的角色行当: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10大
行,后来简化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
粤剧的表演粗犷、质朴。
好的演员一般都具有耍筋斗、滑索、踩跻、运眼、甩发、髯口等绝活。
粤剧花脸:
粤剧名剧名曲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