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的保护

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的保护
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的保护

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的保护

尹占群

从文化遗产角度关注中国大运河,并把它提升到相应的高度加以认知和保护,是最近几年的事。大运河是一项特殊的文化遗产,跨地区、跨部门,兼有活性特征,保护的难度之大,不言而喻。2006年大运河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又被列入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大运河依法有效保护被提到相关管理部门的议事日程,许多政策和技术层面的难题需要研究破解。大运河全长1782公里,涉及8个省(市)、33个地级市。国家文物局要求先从地级市着手编制保护规划,在此基础上再完成省一级规划,最后形成全运河规划,这一技术线路是正确的。因为:第一,各地遗产情况不完全一致,有长,有短,有的还承担繁重的水上运输任务,有的已经干涸,有的保护状况较好,有的保护状况较差,各地存在差异性,保护的内容、方式就会有所区别;第二,运河的保护责任主要应当由当地政府承担,各地政府组织编制属地运河保护规划,明确目标、责任,提出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做好全运河保护工作的基础。做好各地区的运河保护工作,包括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必须要对当地运河的特点、难点以及保护对策进行深入的研究。下面拟以运河苏州段为例,谈一点初步认识。

一、运河苏州段遗产的特点

大运河苏州段,北起苏州与无锡交接的望亭镇五七桥,南至江浙交界处的吴江鸭子坝,穿越苏州相城区、高新区(虎丘区)、古城区、吴中区和吴江市,全长82.35公里,是江南运河重要的一段,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且有鲜明的地方特点。

1、类型的多样性。既有丰富的物质遗产,又有丰富的非物质遗产。物质遗产中,既有与运河直接相关的遗存,如:桥梁、纤道、水闸、驿亭等,也有与运河人生活相关的遗存,如:城墙、关隘、古塔、寺庙、会馆、园林等;有单体的遗存,如:一座古桥、一座古塔,也有群体的遗存,如一处古民居建筑群,还有较大规模的文物组合体,如古城、古镇、古村落。苏州的古城、古镇、古村落应运河而生,三位一体,体系完整,形态完备,是苏州运河遗产的一大特色。非物质遗产中,除大家熟知的昆曲、古琴、评弹、吴歌、桃花坞木刻、刺绣之外,还有香山帮古建筑营造技艺,陆墓御窑金砖烧制技艺,船菜技艺等等。

2、形态的集合性。运河遗产既是线型文化遗产,又有文化景观(文化廊道)特征。线型遗产强调的是遗存的线型状态,文化景观(廊道)关注的除了遗产本体的线型特征外,还涵盖与本体相关的景观内容,即运河本体及两侧空间环境,包括水体、驳岸、桥闸、两侧城镇、村庄、建筑、农田、植被、气候等,运河是一项集合式大型文化遗产。

3、数量的密集性。苏州运河沿线文化遗存的数量众多。目前,有2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常熟),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周庄、同里、甪直、木渎、沙溪、千灯),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明月湾、陆巷),另有7个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东山、西山、光福、震泽、沙家浜、锦溪、汾湖-黎里)、12个苏州市控制保护古村落(杨湾、三山岛、东村、堂里、甪里、东、西蔡、徐湾、植里、后埠、恬庄、金村、南厍)。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53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不含大运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98处,此外,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9项,数量之多,密度之大,价值之高,在运河同类城市中是非常突出的。

4、功能的活态性。大运河自古以来兼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水利、交通、运输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交通运输是最主要的功能。直到现在大运河仍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仅就苏州为例,目前,它承载着货物运输55%份额,其中煤炭、原油以及建筑材料约占70%。大运河是一个持续发挥强大功能的活态的文化遗产。

5、保存的完整性。苏州运河全线以及沿线文化遗存保存的状态比较完整,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虽有两次改道,但原有水系仍然畅通完整,沿线文物遗存、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保护状况良好。

二、保护的难点

大运河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至今仍在造福人类。对大运河加强保护,适度利用,持续发展,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运河的科学保护、依法管理实质性的工作尚未真正展开,保护管理的难度还很大,主要表现在:

1、保护的责任主体尚未明确。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有明确的责任主体,是交通部门、水利部门、还是文物部门,各地情况不一,大多还没有明确。

2、保护的内容、范围确定存在一定难度。保护范围划定相对简单一些,建设控制地带划定难度较大,要不要划定建控地带?划多大?各地情况不一,沿线遗存有别,需要科学研究,区别对待,合理划定。

3、审批管理情况复杂。涉及运河保护范围,建控地带的项目是否全部按照《文物法》规定报国务院和国家文物局?操作上有很大的难度。运河的相关项目审批应当研究一个能够操作的办法。否则,要么繁杂,要么失控。

4、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尚未形成有效协作共管机制。大运河保护管理涉及多个地区和部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必须加强协作,形成有效的共管机制。特别是治污,航道的疏浚、拓宽,村镇建设规划等等。

三、保护对策

大运河保护管理是一个高难度的新课题。但是再难,还得要做。要深入研究,因地制宜,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切合实际开展工作,积极寻找对策,逐步摸索出一条运河保护管理的新路。

1、首先,必须把大运河保护管理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在政府的统一组织指导协调下,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切实加强管理,履行职责。大运河保护管理需要自上而下的地区协作和部门协作。建议国家就此专门立法。

2、抓紧编制大运河保护规划。编制保护规划是目前的当务之急。从规划入手,明确目标、任务,提出方法和措施,排出进度和步骤。各地既要按照国家的统一技术规范编制,又要结合各地特点,有针对性,有操作性。

3、文物部门应当在大运河保护管理上发挥更多更积极的作用。大运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又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运河保护规划编制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文物部门积极主动地工作,做好指导和服务。事实上,各地运河保护管理工作做得好与坏,文物部门是关键。

4、积极探索,循序渐进。遗产保护管理有内在规律。大运河是一项特殊遗产,保护管理也有内在规律。我们现在对它的内在规律还不完全掌握,需要加强研究,积极探索,循序渐进,切合实际开展运河保护管理的相关工作。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一定要坚持做下去,

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作者系苏州市文广局文物处处长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理事)

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条例》中对遗产区建设、施工安全、历史要素保护、水工遗存防撞、水环境治理等方方面面都有了具体规定。 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81号 2017年12月29日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经2017年3月30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7年4月7日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决定 (2017年3月30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对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进行了审议,现决定予以批准,由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第一条为了加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

突出价值的保存、研究与展示,发挥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大运河遗产)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大运河遗产包括: (一)大运河河道:杭州塘、上塘河、中河、龙山河、浙东运河西兴段等; (二)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存:拱宸桥、广济桥、凤山水城门遗址、西兴过塘行码头等; (三)大运河附属遗存:富义仓等; (四)大运河相关遗产:桥西历史文化街区; (五)其他依法补充列入的遗产要素。 第三条大运河遗产保护应当遵循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统筹协调、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大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 第四条大运河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并发挥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存的功能价值,保护大运河附属遗存、相关遗产与大运河河道的有机联系,保持大运河沿线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维护大运河两岸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将大运河遗产保护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列入目标考核。 市人民政府和大运河遗产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协调机制,统筹解决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展示、开发、利用、文化交流中的重大问题。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2007-04-21 农学论文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摘要:遗产廊道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区域化趋势和绿道思想结合的产物,不仅强调了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而且强调了其生态价值和经济性。我国有着丰富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但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还缺少遗产廊道这个层次上的架构,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类似于重要遗产如大运河的保护。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既是保护众多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的需要,也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建设高效和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同时更是进一步开展文化旅游的需要。关键词:遗产廊道;保护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大运河在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宝库中,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但这一重要的遗产种类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目前我国的遗产保护体系中尚不包括有关区域战略性的内容。这一体系由于缺少这部分内容而产生的弊端已经凸现在包括大运河在内的一些重要线形文化遗产保护中。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是发端于美国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战略方法,同时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思路的保护措施。本文认为,重视遗产廊道的保护可以为包括大运河在内的我国的遗产保护提供新的思路。一遗产保护区域化的历史趋势在历史保护领域中,对历史环境的关注很早就开始了。早在1931年由国际智力合作所通过的《雅典宪章》就提出“要着重保护它风景如画(pictur—esque)的特征”.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则更进一步提出了要保护“城市的或乡村的环境”.随着城市规划学科加入到遗产保护领域中,人们开始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来认识。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保护与利用 (4) 第三章传承与弘扬 (9) 第四章管理与监督 (13) 第五章法律责任 (15) 第六章附则 (17)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了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大运河文化遗产主要包括: (一)淮扬运河淮安段河道本体以及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等世界文化遗产点; (二)大运河(含淮扬运河、中运河、通济渠)其他水工遗存、各类伴生历史遗存、工业遗存、历史街区村镇以及相关联的环境景观等; (三)近代以来新建的具有文化代表性和突出价值的大运河水工设施; (四)体现大运河文化的名人书画、古籍善本、碑刻等列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

遗产。 第三条【基本原则】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遵循保护优先、强化传承、合理利用、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发展规划】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政府职责】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大运河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协调机制,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明确大运河文化遗产综合保护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推进和督促检查。 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相应机制,统筹协调本区域内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有关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开展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六条【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捐款捐物、提供服务等方式参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建立

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标准

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标准 我认为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标准。众所周知,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其中自然遗产主要有三类,第一是指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第二是指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规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境区。第三是指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而判断是否为自然遗产这一世界遗产的标准主要有四:⑴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⑵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⑶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⑷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而我认为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的理由是大运河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也就是说大运河符合了自然遗产的标准进而符合了世界遗产的标准。具体分析如下: 我们都知道,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古代伟大工程,隋朝大运河以洛阳

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首先,从大运河的修建来看,在漫漫历史的长河中,京杭大运河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国末代君主夫差,在吴国早已攻克楚国、越国之后,挡在他面前的只有齐国,夫差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他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运河就是为水上运输而生的。 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迁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第三次是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

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的保护

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的保护 尹占群 从文化遗产角度关注中国大运河,并把它提升到相应的高度加以认知和保护,是最近几年的事。大运河是一项特殊的文化遗产,跨地区、跨部门,兼有活性特征,保护的难度之大,不言而喻。2006年大运河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又被列入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大运河依法有效保护被提到相关管理部门的议事日程,许多政策和技术层面的难题需要研究破解。大运河全长1782公里,涉及8个省(市)、33个地级市。国家文物局要求先从地级市着手编制保护规划,在此基础上再完成省一级规划,最后形成全运河规划,这一技术线路是正确的。因为:第一,各地遗产情况不完全一致,有长,有短,有的还承担繁重的水上运输任务,有的已经干涸,有的保护状况较好,有的保护状况较差,各地存在差异性,保护的内容、方式就会有所区别;第二,运河的保护责任主要应当由当地政府承担,各地政府组织编制属地运河保护规划,明确目标、责任,提出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做好全运河保护工作的基础。做好各地区的运河保护工作,包括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必须要对当地运河的特点、难点以及保护对策进行深入的研究。下面拟以运河苏州段为例,谈一点初步认识。

一、运河苏州段遗产的特点 大运河苏州段,北起苏州与无锡交接的望亭镇五七桥,南至江浙交界处的吴江鸭子坝,穿越苏州相城区、高新区(虎丘区)、古城区、吴中区和吴江市,全长82.35公里,是江南运河重要的一段,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且有鲜明的地方特点。 1、类型的多样性。既有丰富的物质遗产,又有丰富的非物质遗产。物质遗产中,既有与运河直接相关的遗存,如:桥梁、纤道、水闸、驿亭等,也有与运河人生活相关的遗存,如:城墙、关隘、古塔、寺庙、会馆、园林等;有单体的遗存,如:一座古桥、一座古塔,也有群体的遗存,如一处古民居建筑群,还有较大规模的文物组合体,如古城、古镇、古村落。苏州的古城、古镇、古村落应运河而生,三位一体,体系完整,形态完备,是苏州运河遗产的一大特色。非物质遗产中,除大家熟知的昆曲、古琴、评弹、吴歌、桃花坞木刻、刺绣之外,还有香山帮古建筑营造技艺,陆墓御窑金砖烧制技艺,船菜技艺等等。 2、形态的集合性。运河遗产既是线型文化遗产,又有文化景观(文化廊道)特征。线型遗产强调的是遗存的线型状态,文化景观(廊道)关注的除了遗产本体的线型特征外,还涵盖与本体相关的景观内容,即运河本体及两侧空间环境,包括水体、驳岸、桥闸、两侧城镇、村庄、建筑、农田、植被、气候等,运河是一项集合式大型文化遗产。

杭州市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杭州市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 为加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突出价值的保存、研究与展示,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要素(以下简称大运河遗产)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前款所称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要素包括杭州塘、上塘河、中河、龙山河、浙东运河西兴段等大运河河道,拱宸桥、广济桥、凤山水城门遗址、西兴过塘行码头等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存,富义仓等大运河附属遗存,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等大运河相关遗产,以及其他依法补充列入的遗产要素。 第三条(管理原则) 大运河遗产保护遵循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别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大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 第四条(保护要求) 大运河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并发挥大运河水工遗存的

功能价值,保护大运河附属遗存、相关遗产与大运河河道的有机联系,保持大运河沿线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维护大运河两岸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 第五条(保护机构) 市人民政府设立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部门),作为大运河遗产专门保护管理部门,对大运河遗产实施统一保护和管理。 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部门设立大运河遗产保护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负责大运河遗产的日常保护、管理、研究和展示等工作。 第六条(职责分工)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大运河遗产的文物保护工作。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大运河遗产保护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市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港航、海事等管理机构负责大运河遗产通航水域的航道、港口管理工作。 各级建设、水行政、城市管理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大运河遗产河道的建设、保护和管理。 各级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大运河遗产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 各级国土资源、绿化、旅游、农业、气象等行政管理部

京杭大运河——中国第46个世界线形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中国第46个世界线形文化遗产 秦为胜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长为苏伊士运河(190千米)的9倍,巴拿马运河(81.3千米)的22倍。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京杭大运河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其线路因政治中心的变化,由以洛阳为中心的隋运河逐步演变为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元运河),其功能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在历史上大运河主要沟通南北交通,原因是我国自然河流如长江干流呈东西流向,从而缺少南北大动脉,随着京沪铁路和沿海海运的兴起,京杭运河的航运地位为不断下降,沿线城市如扬州、济宁不复惜日的繁华,走向衰落,今天的运河仍具有一定水运功能,作为南水北调的主要输水渠,重新发掘出其新价值,作为世界线形文化遗产,又促进沿线旅游业的繁荣,京杭运河是中国人民宝贵财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它都充满活力地为中国人民服务。 隋运河以首都洛阳为中心,以通济渠、永 济渠为“人”字状两大撇捺延伸,并通过邗沟 和江南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 钱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 余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长2700公里,沟通 中国南北和东部、中部的水运大动脉已经形成。 隋唐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 邗沟、江南河。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 迁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 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 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 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 又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 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 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 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 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 形运河系统。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 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 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 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 可以直通船舶。扬州处长江与京杭运河交汇点, 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成为南北 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 繁荣的地区之一。

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54号 《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已经2012年7月27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 10月1日起施行。 部长蔡武 二○一二

年八月十四日 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对大运河遗产的保护,规范大运河遗产的利用行为,促进大运河沿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大运河遗产,包括隋唐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的水工遗存,各类伴生历史遗存、历史街区村镇,以及相关联的环境景观等。 近代以来兴建的大运河水工设施,凡具有文化代表性和突出价值的,属于 本办法所称的大运河遗产。 第三条大运河遗产保护实行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段管理,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原则,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国家设立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协调大运河遗产保护中的重大事项,会商解决重大问题。 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主管大运河遗产的整体保护工作,并与国务院国土、 环保、交通、水利等主管部门合作,依法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开展相关工作。 大运河沿线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大 运河遗产保护工作,依法与其他相关主管部门合作开展工作,并将大运河遗产 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大运河遗产保护。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大运河遗产保护基金,用 于大运河遗产保护。大运河遗产保护基金的募集、使用和管理,依照国家有关 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大运河沿线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 应当对在大运河遗产保护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或者个人给予奖励。 第六条大运河沿线省级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应当组织调查本行政区域内的大运河遗产。 属于大运河遗产的不可移动文物,县级以上地方文物主管部门应当依法予 以认定,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遗产中具有重大 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应当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报国务院核定公布。 第七条国家实行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制度。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由总体规划、省级规划和市级规划构成。 大运河遗产保护总体规划,由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订,经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审定后报国务院批准公布。大运河遗 产保护总体规划应当与国家水利、航运、环境等规划相协调。 大运河遗产保护省级规划和市级规划,分别由省级和市级文物主管部门会 同同级有关部门制订,报省级和市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级文物主管部 门备案。 第八条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应当明确大运河遗产的构成、保护标准和保护

2015余杭区大运河遗产知识竞赛标准答案

2015余杭区大运河遗产知识竞赛|标准答案 1.《世界遗产公约》的全称是_______。 A《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B《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公约》 C《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公约》 D《保护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公约》 2.我国于_______年正式签署《世界遗产公约》,成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 A1985 B1986 C1987 D1988 3.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和_______四类。 A文物 B建筑群 C遗址 D文化景观 4.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6月-7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主要决定哪些遗产可以列入_______,并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A《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B《世界物质遗产名录》 C《世界遗产名录》 D《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_______负责评估世界文化遗产价值。 A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B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C世界遗产中心 D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 6.世界文化遗产考察的目标是要保护其_______。 A完整性和美观性 B真实性和完整性 C延续性和可利用性 D完整性和延续性 7.截至2015年5月,我国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有____项。 A44 B45 C46 D47 8.截至2015年5月,我国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景观共有3处,下列_______不在此列。 A安徽黄山

B山西五台山 C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 D杭州西湖 9.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的_______,是我国制定颁布的第一部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 A《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对文物犯罪的规定》 C《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文物工作的通知》 D《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 10. 我国文物工作的方针是_______。 A A.保护第一抢救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B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利用有效管理 C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D保护第一抢救为主合理利用有效管理 11. 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_______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A第一个星期六 B第二个星期六 C第三个星期六 D第四个星期六 12. 2005年8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采用_______出土的金饰上的“四鸟绕日”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该图案中环绕太阳飞行的四只神鸟,反映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自由、美好、团结向上的寓意。整体圆形图案寓意民族团结、和谐包容,圆形的围合也体现了保护的概念。 A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B北京周口店遗址 C四川三星堆遗址 D四川成都金沙遗址 13._______与大运河同一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通往西亚和欧洲的著名商路。 A茶马古道 B丝绸之路 C唐蕃古道 D长城 14._______年11月14日,为有效保护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并予以施行。 A2003 B2004 C2005 D2006 15. 中国大运河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_______。 A京杭大运河 B隋唐大运河 C浙东大运河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遗产办颁布的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一种、、文化线路"、、、线性遗产"、 、'遗产运河"类型文物保护规划的探索 2 01 2-01-19 1、项目背景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创造之一,历经千口年的发展演变,成为世界运河史上的创举,其中一部分至今仍在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运河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党中 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是国家重大文化工程。 针对遗产全线编制总体保护与管理规划,为大运河保护和申遗提供科学指导和决策依据,是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第二次会议确定的匸作重点,也被国家文物局列入2 010年重点工作计划。2010年至201 1年,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牵头,会同多家科研机构共同承担了《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项目总负责人:侯卫东。 项目主持人:赵云、崔明;参加人员:吴婷、王晶、冯辽、李慧、于志飞等; 2、项目主要内容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运河总规》)基于第一阶段地市级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的成果,明确了大运河遗产的总体构成和“中国大运河遗产”的构成、对321 I公里大运河沿线的遗产进行了全面调研、分析和评估,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与相关规划有效衔接,提出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管理规定,编制了保护措施、遗产利用与展示、遗产管理、遗产研究、遗产环境保护规划以及近期规划等内容A 规划对象涉及 笫一阶段保护规划认定的1154项大运河遗产,主要规划对象为遴选出的370 项在全国层面具有重要价值的大运河遗产,即“中国大运河遗产”。规划范围涵盖遗产分布范围及其在文化遗产概念下的背景环境,规模总讣7692平方公里。

世界遗产申报书大运河

世界遗产申报书 ——大运河 学院:旅游学院 班级:旅游会管1201B 姓名:杨哲 学号:20 世界遗产申报书

遗产概况 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古代伟大工程,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申遗类型世界文化遗产 提名理由 公里的苏伊士运河建成后,大大缩短了从亚洲各港口到欧洲去的航程,马克思将其称之为“伟大的航道”。总长82公里的巴拿马运河,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和“世界桥梁”。上述两条河流,被誉为世界上最具有战略意义的两条人工水道。但与长达1794公里的中国京杭大运河相比,却在多个方面黯然失色。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长度是苏伊士运河的9倍,巴拿马运河的22倍,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工程量最大的一条运河。从春秋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邗沟,以通江淮为始点;进而是隋代的运河系统,历经元、明、清三阶段的进一步拓展,世界第一大运河初具雏形。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大运河纵贯南北,是中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背负了古代南北大量物资的运输交换,也有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而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开凿的时间均比大运河要晚的多,这两条河流的开凿只是分别沟通了两个大洋(大西洋-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极大的缩短了船只航行的距离,并且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控制殖民地而作为主要使用权。与大运河开凿的意义与价值有着云泥之别。 大运河符合世界文化遗产中“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及“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的要求。并且大运河对中国古代南北文化,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形成有多种文化元素的中国文化,对日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起到推动作用,作为南水北调的东线方案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南北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从周至隋 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并开凿邗沟。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公元587年,隋为兴兵伐陈,从今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后又整治取直。炀帝即位后,下令开通济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再自板渚引黄河入汴河,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公元608年又开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今北京。610年继开江南运河,由今镇扬引江水经无锡、苏州、嘉兴至杭州通钱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 唐宋两代 唐、宋两代对大运河继续进行疏浚整修。唐时浚河培堤筑岸,以利漕运纤挽。将自晋以来在运河上兴建的通航堰埭,相继改建为既能调节运河通航水深,又能使漕船往返通过的单插板门船闸。宋时将运河土岸改建为石驳岸纤道,并改单插板门船闸为有上下闸门的复式插板门船闸,使船舶能安全过闸。运河的通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为解决汴河引黄河水所引起的淤积问题,直接引伊洛水入汴河,不再与黄河相连。这一工程兼有引水、蓄水、排泄、治理等多方面的作用。在运输组织方面,唐、宋都专设有转运使和发运使,统管全国运河和漕运。由于航运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运河沿岸逐渐形成名城苏州和杭州,造船工业基地镇江和无锡,对外贸易港口扬州等重要城市。 元代 1194年,黄河在今河南武阳决口,灌封丘南下,夺泗水,从今淮阴夺淮入海。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1282年动工开挖济州河,自今淮安引洸、汶、泗水为源,向北开河接济水。济州河开通后,漕船可由江淮溯黄河、泗水和济州河直达安山下济水。在1289年,自济州河向北经寿张,聊城至临清开会通河,接通卫河。因为会通河位于海河和淮河之间的分水脊上,所以在淮安设水柜,南北分流,以调节航运用水,控制运河水位。从此,漕船可由通县入通惠河,直达今北京城内的积水潭。至此,今天的大运河的路线走向才告初步形成。 明清两代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20)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20) 第一条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宝贵遗产,全面落实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精神,充分挖掘和展示大运河淮扬文化的地域特色,促进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大运河文化遗产,包括: (一)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清口枢纽片区,包括淮扬运河淮安段河道(里运河、里运河故道、古黄河、中运河、张福河)和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遗产点; (二)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片区; (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以外的大运河河道,板闸遗址等其他水工遗存,泗州城遗址、第一山题刻等各类伴生历史遗存,历史街区村镇,以及相关联的环境景观等; (四)近代以来兴建的具有文化代表性和突出价值的大运河水工设施; (五)列入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其他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条本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要求以申报世界遗产文本《中国大运河》为准。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以各级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的为准。其他列入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以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为准。 第四条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遵循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突出保护、强化传承、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编制淮安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统筹推进大运河沿线文化、生态、经济和社会建设的综合发展。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大运河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协调机制,统筹解决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中的重大问题;明确大运河文化遗产综合保护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推进、督促检查。 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相应机制,加强本行政区域内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

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大运河遗产保护管 理办法

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 第54号 《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已经 7月27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经过,现予公布,自 10月1日起施行。 部长蔡 武 二○一二年八月十四日 第一条为加强对大运河遗产的保护,规范大运河遗产的利用行为,促进大运河沿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大运河遗产,包括隋唐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的水工遗存,各类伴生历史遗存、历史街区村镇,以及相关联的环境景观等。 近代以来兴建的大运河水工设施,凡具有文化代表性和突出价值的,属于本办法所称的大运河遗产。 第三条大运河遗产保护实行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段管理,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原则,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国家设立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协调

大运河遗产保护中的重大事项,会商解决重大问题。 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主管大运河遗产的整体保护工作,并与国务院国土、环保、交通、水利等主管部门合作,依法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开展相关工作。 大运河沿线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依法与其它相关主管部门合作开展工作,并将大运河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参与大运河遗产保护。 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能够经过捐赠等方式设立大运河遗产保护基金,用于大运河遗产保护。大运河遗产保护基金的募集、使用和管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大运河沿线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对在大运河遗产保护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或者个人给予奖励。 第六条大运河沿线省级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应当组织调查本行政区域内的大运河遗产。 属于大运河遗产的不可移动文物,县级以上地方文物主管部门应当依法予以认定,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遗产中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应当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报国务院核定公布。 第七条国家实行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制度。大运河遗产保护

洛阳市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洛阳市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2012年9月12日洛阳市人民政府第1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2年9月18日洛阳市人民政府令第119号公布自2012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大运河遗产的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及《洛阳市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大运河遗产的保存现状和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大运河遗产,包括洛阳市域内、与隋唐大运河密切相关的仓储遗迹、桥梁河道、水工遗存以及各类伴生的历史遗存和文化景观等。 第三条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坚持统一规划、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确保大运河遗产及其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市文物行政部门是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规划、建设、国土、环保、水务等相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大运河遗产的有关保护工作。 大运河遗产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配合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大运河遗产的保护职责。 第五条大运河重要遗产包括: (一)含嘉仓遗址; (二)回洛仓遗址; (三)根据普查登记、科学研究或考古发掘,并经文物部门依法认定的其他重要遗产。 第六条大运河重要遗产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为: (一)含嘉仓遗址保护范围:东至平等街南北一线,南至中州渠,西至环城西路北延长线,北至春都路北200米东西一线。

(二)回洛仓遗址保护范围:北至海格尔耐火材料厂北围墙,东至小李村西围墙以东100米,南至310国道以南200米,西至海格尔耐火材料厂西围墙。 保护范围边线往四周各外扩10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根据考古发现或者研究成果,应当及时依法增补重要遗址。大运河重要遗产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依法重新划定的,从其新的规定。 第七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大运河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愿捐资用于大运河遗产保护;大运河遗产保护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并接受市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 第八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依法保护大运河遗产的义务。对破坏大运河遗产及其历史风貌的行为有权制止、举报。对于在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中有显著成绩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九条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应当由市文物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遗产保护的需要依法编制,并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遗产所在地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水利、环保等规划,应当与其相协调。 第十条市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大运河遗产的调查研究和考古发掘,科学编制其保护展示规划,将价值突出、功能完善的遗产辟为参观游览区或遗址博物馆。 第十一条在大运河重要遗产上禁止下列行为: (一)对设有禁止拍摄标志的区域或者文物进行拍摄; (二)在文物建筑物、构筑物上涂污、刻画、攀爬、张贴; (三)违规倾倒、堆放垃圾和排污、排水; (四)修墓、立碑;

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图) 时政新闻人民网[微博]2014-06-22 15:26

人民网北京6月22日电(陈苑)正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22日(北京时间)对本届会议中国提交的“大运河”文化遗产申请项目进行了表决,该项目今年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共46处。 “大运河”文化遗产申请项目由隋唐宋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元明清时期以北京、杭州为起始的京杭大运河,从宁波入海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的浙东运河三条河流组成,涉及沿线8个省市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个遗产点,河道总长1011公里。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被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在《国际运河古迹名录》中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水道。 2005年,世界遗产中心将运河遗产拓展为世界遗产名录项目。2006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呼吁将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2006年底,大运河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目前,已有多项国外运河及其相关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法国的米迪运河、比利时的中央运河的四条吊桥、加拿大的里多运河、英国的旁特斯沃泰水道桥与运河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7世纪运河区。 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于本月15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开幕。中国向本届大会提交了“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自然遗产申请和“大运河”文化遗产申请,还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了“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

网”文化遗产申请报告。其中,“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文化遗产申请项目入选呼声最高。 事实+ 千里运河,始于扬州 据了解,此次大运河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共包括中国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 从2005年12月郑孝燮、罗哲文和朱炳仁三位专家发表了致运河沿线城市市长的公开信开始,大运河申遗就走入了人们的视野,2006年2月的全国两会上,又有大批的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大运河申遗,自此之后大运河申遗进入了“加速跑”时代。 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覆盖沿途35个省市、占全国国土面积3.22%,GDP25%,流经中国东部最发达的地区,沿河的各个城市聚落都被大运河串连在了一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互相影响,形成了今天南北交融的经济带、文化带,沿线至今仍保存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天津的形成就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随着漕运的发展,天津逐渐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民间也有“天津是大运河载来的城市”的说法。作为此次申遗的重要节点,根据2012年的调查,大运河天津段现包括27处不可移动实物遗产以及馆藏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其他文化遗产。 千里运河,始于扬州。这个“始”字的起点含义,并非地理意义,而是历史意义。扬州段是整个大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因为大运河的第一凿,就是从扬州开始的。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挖邗沟,沟通长江和淮河,使得扬州成为之后承载经济命脉的“大运河”上举足轻重的起笔。因为运河,扬州成为了千百年来的富庶繁华之地。 扬州自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后,便以长江与运河的交汇点,赢得了唐代国际都市的地位,成了明清中国东南经济文化的中心;而天津自元对运河裁弯取直,京杭大运河贯通后“纳九州,穿津沽,泽惠津城”,也以南运河、北运河、海河三岔河口为中心荣升为北方内河贸易与海上贸易的大港口,迅速崛起于燕赵大地。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刊物主编陈跃说: 陈跃:天津跟扬州,本来在历史上就是很有渊源的城市,都是属于大运河的码头一级的城市。在历史上的天津有“小扬州”的雅号,就是因为天津比较繁华,当时扬州在康乾时期,相当于上海现在的地位,而且都是属于漕运的码头。 除了因漕运带来的经济和人员往来,两地的城市建设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隋唐以来,扬州就以柳色著名,素有“绿扬城廓”之称。而天津在金元时期称为直沽,在元朝时期就有诗,用扬州风光来比拟天津:直沽风月可消愁,标格燕山第一流。细问名花何处去?扬州十里小红楼。天津在历史上也就有了“小扬州”之称。 与扬州一样,山东重镇德州跟天津的渊源,也是源于这条运河,德州古时地处齐鲁、燕赵交会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京城水路南下的首道关口,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漕运,使德州成为南北水运、漕粮中转和开展贸易的咽喉要地,赢得“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美誉,德州市德城区政协文史委原主任田贵宝介绍说: 田贵宝:到了永乐年间,当时德州是四大仓,规模是多么大呢,一排是10间,总共80排,仅是水次仓。当时淮安运到徐州,徐州运到德州,德州运到通州,那时候走天津,但是走杨柳青那边,不经天津仓,但是这里面的联系都是因为漕运的兴起而兴起的。

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点段工作要求 说明: -本文件适用于《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修订稿》中所列遗产点和河道。 -本文件用于评估遗产的保护管理状况。 -对遗产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评估,需根据申遗文本最终确定的技术路线另行确定。 1遗产保存和保护现状 1.1总体要求 1.1.1按照已批准的大运河遗产保护市级\省级规划,实施申遗前必要和有效的 保护措施。 1.1.2遗产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都需要得到保护,遗产周边环境内重要的、 与运河价值相关的景观特征也应当得到保护和管理。 1.1.3对考古遗址的必要勘查和发掘已完成,遗存保存状况基本明确,考古简报、 报告已发表,保护方案已制定。 1.1.4安防设施完备、制度健全。 1.1.5灾害防治和应对措施完善。 1.2河道、湖泊\水库\泉等遗存 1.2.1河道、湖泊\水库\泉等水体无异味、无垃圾。 1.2.2水污染物排放量得到严格控制,具有综合的、有效的保障水质的管理机制。

1.2.3水质不低于Ⅴ类(确因跨界污染等原因,短期难以达标的,应制定逐步改 善水质的措施)。用于输水、灌溉、景观娱乐的河道,水质应与其功能要求相符。 1.2.4景观河道、湖泊\水库\泉及滨水地带环境洁净、风貌协调、生态良好。1.2.5交通可达性与连续性较好,沿岸有连续的道路或有水上交通线路。 1.2.6占压河道、湖泊遗址的建构筑物已搬迁,或已制定合理的搬迁、整治方案。 1.3其他遗产点 1.3.1运河水工设施遗存、运河附属遗存(含运河配套设施及管理设施、沉船遗 址)保存状态较好。抢救性保护工程已完成;针对当前情况的保护措施已制定;桥闸的交通利用强度得到合理控制(包括废弃闸址被重新利用为交通设施的)。 1.3.2运河相关遗产(因运河而生、或与运河共同发展演变的古碑刻、古建筑、 古遗址、近现代建筑与史迹、历史文化街区等)保存状态良好,受到的威胁已得到有效控制。 1.4环境 1.4.1与大运河遗产密切相关的山形水系、古树名木、历史植被得到良好保护, 重点展示区域(遗产点展示开放区、河道参观线路的出入口、观览点等)的环境得以重点修复。 1.4.2保护区划范围内的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1.4.3运河沿线垃圾污染得到全面治理。保护区划范围内,城乡生活垃圾的收集、 运输、回收利用和处置等过程得到有效管理和监督。 1.4.4对遗产环境的开发强度适当。对不利于本体保存、有损遗产价值的、破坏 景观和谐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了迁移、改造;运河沿线建成区的建筑界面得到有效整治。 1.4.5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保护范围内管线入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