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蛛网膜颗粒压迹
蛛网膜颗粒压迹误诊致医疗纠纷1例

出院诊 断 : 额顶颅 骨病 变 ( 左 自发性变 薄破 坏 ) 。
部包 块就 诊于某 医 学 院附属 医院 同年 3月 2 l 8 E行
“ 左顶 骨病 变切 除术 ” 术后 病理 检验 结果 示未 见 明显 . 异常 。患 方据此 认 为医 院存在误 诊 误治 , 向法 院提 遂
2 法 医 学 检 验
2 8日行 “ 顶部 病变 切 除术 ” 术 中见 局部 颅 骨呈 圆 左
22 阅片 所 见 .
某 年 3月 1 9日 C T片 ( 1 示 : 图 ) 左侧 额 顶部 近 中
线 处 内 板 凹 陷 . 障 处 可 见 低 密 度 圆形 灶 . 缘 光 板 边
整、 无硬 化 , 见 明显骨 膜反应 , 未 符合 蛛 网膜颗 粒压 迹 C T表 现
起诉讼 并要 求赔 偿 为正 确审 理此 案 . 院 委托 本所 法
司法 鉴 定 中心 就 某 医学 院附属 医 院在对 胡 某施 行 的 诊 疗 过程 中是 否存 在 过错 . 有 过错 . 如 与胡 某 的损 害
后 果 之间是 否存 在 因果关 系等事 项进 行法 医学 鉴定 1 病 史摘 要 . 2
出血又 多且 性质 未 明 , 可能 系血 管性病 变 。3月 2 8日
病 理 诊 断 报 告 : 下 为分 化 良好 的板 层 骨 及 少 量 骨 镜 髓 组织 . 余未 见 明显异 常 。 4月 1 1日行 全脑血 管造 影
图 1蛛 网膜颗粒 压迹 C T表 现
3月 1 日 MR 9 I片 ( 2 示 : 状 位 可 见 左 顶 部 图 ) 矢 脑 脊 液 呈 T 加 权 像 长 信 号 颗 粒 状 将 内 板 顶 人 板
某 年 3月 2 0日. 胡某 以“ 自觉 左 额顶 部 包 块 . 渐
脑静脉窦血栓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

以往解剖学研究发现蛛网膜颗粒最多见于上矢状 窦,而影像学检查发现的大都位于横窦。 这是因为上矢状窦前段的蛛网膜颗粒多位于外侧 陷窝而并非上矢状窦腔内,CT和MRI显示此处的 蛛网膜颗粒有较大局限性所致。
.
34
巨大蛛网膜粒压迹
巨大蛛网膜粒压迹呈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埙
.
35
鉴别诊断:MRI静脉窦高信号鉴别诊断
.
24
五、鉴别诊断
静脉窦解剖变异的判断:
在诊断静脉窦血栓时,应排除先天性静脉 窦变异可能。 以下解剖变异可能会被误诊为静脉窦血栓
.
25
五、鉴别诊断
1、窦闭塞(闭锁或发育不良,多见于横窦) 、非对称性引流(枕窦、双窦)
2、正常窦充盈缺损(蛛网膜颗粒、窦内分隔 ),要小心静脉窦先天发育不全所致的“假 阳性”。
.
23
MR静脉造影(MRV)
诊断的直接征象:
脑静脉窦血流高信号缺失,或静脉窦的边缘模 糊。
诊断的间接征象
病变以外有静脉侧枝形成,出现其他途径的引 流静脉异常扩张。
MRV显示静脉窦血栓形成不受血栓形成时间的
影响,除显示大静脉窦外,对MRI显示欠佳的
直窦、大脑大静脉、大脑内静脉等结构也能清
晰显示,临床实用价值很大。
面肿胀、静脉怒张、球结膜水肿、突眼等)。 3、继发的脑梗塞、出血所致的限局性症状。
.
16
四、静脉窦血栓的影像
1、MRI可直接显示静脉窦和血栓,且脑静脉窦中血栓有特异 信号表现,并对显示血栓后继发性病变的敏感性较强。但 MRI在显示直窦、大脑大静脉和大脑内静脉血栓形成不敏感 ,对其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
.
37
谢谢!
.
38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

小脑幕钙化 双侧苍白球钙化 齿状核钙化
(二)增强
增强的标志
1、 脑实质:轻度强化—血脑屏障存在 2、 血管:明显强化,判断标志 颅内其它结构:硬膜、松果体、脉络丛明显 强化(无血脑屏障);蛛网膜不强化。
四、正常脊柱CT表现
正常CT表现
椎弓根层面 前后径16-17mm
下限11.5mm
三、正常颅脑CT表现
(一)平扫
1、 颅骨及含气空腔
颅骨及含气空腔
2、 脑实质 CT值:灰质32—40HU, 白质28—32HU
大脑半球:顶、枕、额、颞、岛叶
基底节:尾状核及豆状核
脑干及小脑半球
3、 含脑脊液的间隙 CT值0—20HU, V-R间隙
4、 非病理性钙化
正 常 颅 脑
CT
松果体钙化 侧脑室脉络丛钙化 大脑镰钙化
横径20.2mm
下限16mm
椎间孔层面
前后径6-8mm 颈髓 横径7-12mm
胸腰髓
前后径5-7mm 横径7-9mm
侧隐窝
大于5mm
椎间盘层面
CT值80-120Hu
黄韧带
颈胸小于2mm 腰小于4mm
五、正常颅脑MRI表现
(一)平扫
1、脑实质 白质:较短T1、稍长T2信号 灰质:长T1、长T2信号 分区优于CT
2、含脑脊液的间隙ຫໍສະໝຸດ 优于CT3、脑神经 T1WI显示好,呈等信号
4、脑血管: 动脉血因流空效应呈低信号 静脉血流速慢呈高信号
5、颅骨与软组织
序 列
T1WI
序 列
T2WI
序 列
FLAIR
图 像
DWI
(二)增强: 类似CT
增 强 横 断 位
增 强 矢 状 位
静脉窦蛛网膜颗粒CT、MRI表现

静脉窦蛛网膜颗粒CT、MRI表现肖俊强;卢光明;程传虎【摘要】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蛛网膜颗粒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影像诊断为静脉窦蛛网膜颗粒的病例,分析蛛网膜颗粒各静脉窦的分布、大小以及其CT、MRI特点.结果:脑静脉窦蛛网膜颗粒的分布上,以横窦常见,其次为上矢状窦,直窦、乙状窦少见,海绵窦罕见.其最大径为2~16 mm不等,小于8 mm者常见,而大于8 mm者主要见于上矢状窦背侧、横窦外侧端.CT平扫图像上,呈低密度充盈缺损.MRI图像上,T1加权像为低信号,稍高于脑脊液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图像上多为低信号,稍高于脑脊液信号,较大的其内可见絮状稍高信号;增强多无强化,较大的其内可见点、线状强化灶.MRV上均呈附壁状充盈缺损.结论:静脉窦蛛网膜颗粒CT、MRI表现较具特征性,有助于与静脉窦内病变鉴别.【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年(卷),期】2012(023)011【总页数】3页(P805-807)【关键词】脑静脉;蛛网膜;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作者】肖俊强;卢光明;程传虎【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惠州516003;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江苏南京210002;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惠州51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R814.42;R445.2静脉窦蛛网膜颗粒是蛛网膜突入到脑静脉窦内形成的绒毛状或颗粒状突起,脑脊液经此进入血循环。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颅骨内蛛网膜颗粒压迹为多数人所熟知,而较小的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多因观察者粗心而被忽视,较大的蛛网膜颗粒,即使是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医生,甚至是3级甲等医院的医生,在CT和MRI影像上也常误诊为病理性改变。
随着CTA和MRI的广泛应用,静脉窦蛛网膜颗粒的偶然检出率越来越高,因此,熟知静脉窦蛛网膜颗粒的影像学表现是必要的。
蛛网膜颗粒压迹

直径约0.5-1.0cm左右,
多分布于额顶骨矢状缝
两旁,很少超过中线
4.0cm 以外的地方, 通常较对称。
4.CT表现
• 半圆形、或浅弧形,少数可呈穿凿样骨质
缺损改变,深度可达板障甚至达外板。
• 边界清晰,周边可见硬化环。
蛛网膜颗粒压迹
蛛网膜颗粒压迹
蛛网膜颗粒压迹
蛛网膜颗粒压迹
• (5) 增强扫描无强化。
•蛛
网 膜 颗 医院 脑病科 2014.3.21 Zhang Junfeng
1.何为蛛网膜颗粒压迹
• 蛛网膜颗粒(arachnoid
granulations),脑蛛网膜在 硬脑膜构成的上矢状窦附近形
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硬脑
膜窦内,称蛛网膜颗粒。
• 作用:是脑脊液循环的重要组
成部分,脑脊液通过这些颗粒
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
蛛网膜颗粒压迹是蛛网膜颗粒在颅骨内板上引起的压迹。
蛛网膜颗粒
2.临床意义
• 蛛网膜颗粒临床上是无症状的,有的表现
为溶骨性时,则需开颅手术。
• 数目、大小及深度,常随着年龄和性别而
不同,儿童很少见,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 出现,同年的男性较女性较为多见。
3.X线表现
• 变异较大,边缘锐利而
蛛网膜颗粒压迹
5. MR表现
• (1) 好发于上矢状窦近段外侧陷窝内的蛛网膜颗
粒表现为顶前区、中线旁的局限性骨质缺损;
• (2) 缺损区与脑脊液信号相同,长T1、T2信号;
• (3) 边界清楚,边缘光滑,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 (4) 颅内板常见缺损口,常不穿过板障及外板,
周围无软组织肿块影及占位效应;
容易误认为异常的影像序列之-颅骨蛛网膜颗粒压迹

容易误认为异常的影像序列之-颅骨蛛网膜颗粒压迹
颅骨蛛网膜颗粒压迹看似平常,较明显时,却容易被误认为异常,尤其是有原发肿瘤病史者。
蛛网膜颗粒是蛛网膜突入硬脑膜静脉窦内形成的颗粒状突起,属正常解剖结构,脑脊液经此汇入静脉窦。
大的蛛网膜颗粒常可引起颅骨外压性改变,因其容易被误诊为颅骨病变,一直受到影像诊断工作者的重视。
以往普通X线对此进行了不少的研究,但主要限于矢状窦旁。
枕骨也是蛛网膜颗粒压迹的一个常见部位,但由于在普通X线图像上,枕骨与颅底影像重叠,限制了枕骨蛛网膜颗粒压迹的观察。
因而以往对此缺乏研究。
CT是研究枕骨蛛网膜颗粒压迹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颞骨蛛网膜颗粒压迹亦见报道。
本公众号图像版权属“东江影像”所有,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转
载请注明“来源:东江影像(微信公众号:djyx_cn)。
蛛网膜颗粒的影像学表现

蛛网膜颗粒的影像学表现
蛛网膜颗粒的影像学表现
1.引言
蛛网膜颗粒是一种在眼底上脉络膜区域观察到的常见病变。
它的影像学表现对于诊断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蛛网膜颗粒的各个影像学表现。
2.病变描述
蛛网膜颗粒通常表现为脉络膜区域呈现出类似网状或蜘蛛网状的颗粒状结构。
这些颗粒通常呈现为轻度至重度的黑色或灰色,并分布在视网膜周边区域。
同时,它们还会产生一种明显的渐变性效应,即颗粒越远离视盘越明显。
3.影像学检查
3.1 轮廓分析
蛛网膜颗粒在产生光反射效应时,其轮廓清晰可见。
光反射效应是颗粒表面与周围组织的反射光差异所致。
3.2 灰度分析
蛛网膜颗粒的灰度通常比周围正常脉络膜区域明显增加。
这种增加的灰度值可以通过灰度统计来量化,并用于病变的定量描述。
3.3 血管影像
蛛网膜颗粒周围的血管往往呈现出异常变化。
血管的直径可能呈现扩张,血流速度也可能增加。
这些异常变化在血管造影图像中往往呈现为典型的鼓包状或缺损状。
4.引用法律名词及注释
4.1 环境影响评估法(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环境影响评估是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提出合理化建议的一种制度。
4.2 药品管理法(Drug Administration Law):国家药检部门制定并实施的药品管理法规,主要包括药品的注册、生产、经营、使用等方面的管理要求。
5.附件
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详见附带的文档。
颞骨岩锥后壁蛛网膜颗粒的影像学表现

山东
济南
202.. 市第 四人 民医院肿瘤放疗科 5012济南
山东
济南
203;. 5013北京同仁 医院
பைடு நூலகம்.
【 要】 目的: 摘 探讨颞骨岩锥后壁蛛网膜颗粒的影像学特征并与其它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6 例 耳
颞 骨岩锥后壁 蛛网膜颗粒压迹的 H c , R r薄层 删 表现特点。结果 : 4耳颞骨岩锥后壁蛛网膜颗粒在 H C R T上表现 为分 叶
2 ̄ .
t r yDpr etf. a o4 Pol’ o il  ̄a 5 0 1 h a e t n  ̄ nN e e s s t ,. n203 ,P. . h a ep am o n p H pa n R Ci n
3 B i i o e o il e r etfR d / y . e . g Tn R n st p t n o a&o , 1 n g H pa D a m g
LUK i,N UXl ci,T NJn ,1 apn H N Qn-n 。 / a I l- I u ID - g ,C E i h ea A e ga
1 Sa d n dcl mo i stt . h no g Me i en I tu al g n i e.Jn n2 0 2 ,P. C ia i 5 0 1 a R. hn
103 ,P. C / 070 R. hn a
【 b rc O j teT v ta em g geu s f r io au tn it srr a m o l o do ae A s a 】 b cv:oneitt ai ar a mi g n ao e oeowlot pr n a k t t e i i sgeh i n f te oa e d r l snh p ti lfe ab e n tm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