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颗粒压迹
脑静脉窦血栓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

以往解剖学研究发现蛛网膜颗粒最多见于上矢状 窦,而影像学检查发现的大都位于横窦。 这是因为上矢状窦前段的蛛网膜颗粒多位于外侧 陷窝而并非上矢状窦腔内,CT和MRI显示此处的 蛛网膜颗粒有较大局限性所致。
.
34
巨大蛛网膜粒压迹
巨大蛛网膜粒压迹呈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埙
.
35
鉴别诊断:MRI静脉窦高信号鉴别诊断
.
24
五、鉴别诊断
静脉窦解剖变异的判断:
在诊断静脉窦血栓时,应排除先天性静脉 窦变异可能。 以下解剖变异可能会被误诊为静脉窦血栓
.
25
五、鉴别诊断
1、窦闭塞(闭锁或发育不良,多见于横窦) 、非对称性引流(枕窦、双窦)
2、正常窦充盈缺损(蛛网膜颗粒、窦内分隔 ),要小心静脉窦先天发育不全所致的“假 阳性”。
.
23
MR静脉造影(MRV)
诊断的直接征象:
脑静脉窦血流高信号缺失,或静脉窦的边缘模 糊。
诊断的间接征象
病变以外有静脉侧枝形成,出现其他途径的引 流静脉异常扩张。
MRV显示静脉窦血栓形成不受血栓形成时间的
影响,除显示大静脉窦外,对MRI显示欠佳的
直窦、大脑大静脉、大脑内静脉等结构也能清
晰显示,临床实用价值很大。
面肿胀、静脉怒张、球结膜水肿、突眼等)。 3、继发的脑梗塞、出血所致的限局性症状。
.
16
四、静脉窦血栓的影像
1、MRI可直接显示静脉窦和血栓,且脑静脉窦中血栓有特异 信号表现,并对显示血栓后继发性病变的敏感性较强。但 MRI在显示直窦、大脑大静脉和大脑内静脉血栓形成不敏感 ,对其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
.
37
谢谢!
.
38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

精选PPT 15
CT 图像
1
5
4 6
8 3
2 7
• CT值--组织对X线的 吸收系数--密度
• 图像上越亮,说明CT 值越高,组织密度越 高
• 将水的CT值定为0, 骨皮质定为1000,空 气定为-1000;其余 介于中间
1、颅骨;2、小脑;3、松果体钙化;4、侧脑室前角;5、额叶;6、颞叶;
–显示骨折、肿瘤骨转移、网状内皮系统疾病、代谢 性骨病、骨纤、畸形性骨炎等
–观察颅骨骨折,有学者建议直接行CT
• 注意辨别正常颅缝、血管沟和骨折线 • 有时可看见颅内钙化,如松果体钙化、肿瘤钙
化等 • 侧位可观察蝶鞍的形态,如扩大提示垂体瘤等,
但不扩大也不能排除病变
精选PPT 4
脑血管造影
3 4
2 1
颅脑正常的MRI信号
T1WI T2 WI
18
骨皮质 低信号 低信号
骨髓质 脑膜 高信号 低信号
中 高 信 低信号 号
脑脊液 低信号 高信号
脑白质 脑灰质 血管
高信号 等信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等信号
精选PPT
中高信 号
流空信 号
流空信 号
颅脑X线解剖简介
精选PPT 19
平片-正位像
精选PPT 20
额窦
冠状缝 矢状缝
这是DSA图像,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1、颈内动脉颈段;2、颈内动脉虹吸部;3、大脑前动精脉选;PP4T、大脑中动脉;
5
DSA(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原理
• 最常用的是: 动脉DSA(intraarterial DSA) • 最常用的方法:时间减影法(temporal subtraction
静脉窦蛛网膜颗粒CT、MRI表现

静脉窦蛛网膜颗粒CT、MRI表现肖俊强;卢光明;程传虎【摘要】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蛛网膜颗粒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影像诊断为静脉窦蛛网膜颗粒的病例,分析蛛网膜颗粒各静脉窦的分布、大小以及其CT、MRI特点.结果:脑静脉窦蛛网膜颗粒的分布上,以横窦常见,其次为上矢状窦,直窦、乙状窦少见,海绵窦罕见.其最大径为2~16 mm不等,小于8 mm者常见,而大于8 mm者主要见于上矢状窦背侧、横窦外侧端.CT平扫图像上,呈低密度充盈缺损.MRI图像上,T1加权像为低信号,稍高于脑脊液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图像上多为低信号,稍高于脑脊液信号,较大的其内可见絮状稍高信号;增强多无强化,较大的其内可见点、线状强化灶.MRV上均呈附壁状充盈缺损.结论:静脉窦蛛网膜颗粒CT、MRI表现较具特征性,有助于与静脉窦内病变鉴别.【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年(卷),期】2012(023)011【总页数】3页(P805-807)【关键词】脑静脉;蛛网膜;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作者】肖俊强;卢光明;程传虎【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惠州516003;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江苏南京210002;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惠州51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R814.42;R445.2静脉窦蛛网膜颗粒是蛛网膜突入到脑静脉窦内形成的绒毛状或颗粒状突起,脑脊液经此进入血循环。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颅骨内蛛网膜颗粒压迹为多数人所熟知,而较小的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多因观察者粗心而被忽视,较大的蛛网膜颗粒,即使是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医生,甚至是3级甲等医院的医生,在CT和MRI影像上也常误诊为病理性改变。
随着CTA和MRI的广泛应用,静脉窦蛛网膜颗粒的偶然检出率越来越高,因此,熟知静脉窦蛛网膜颗粒的影像学表现是必要的。
蛛网膜颗粒压迹

直径约0.5-1.0cm左右,
多分布于额顶骨矢状缝
两旁,很少超过中线
4.0cm 以外的地方, 通常较对称。
4.CT表现
• 半圆形、或浅弧形,少数可呈穿凿样骨质
缺损改变,深度可达板障甚至达外板。
• 边界清晰,周边可见硬化环。
蛛网膜颗粒压迹
蛛网膜颗粒压迹
蛛网膜颗粒压迹
蛛网膜颗粒压迹
• (5) 增强扫描无强化。
•蛛
网 膜 颗 医院 脑病科 2014.3.21 Zhang Junfeng
1.何为蛛网膜颗粒压迹
• 蛛网膜颗粒(arachnoid
granulations),脑蛛网膜在 硬脑膜构成的上矢状窦附近形
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硬脑
膜窦内,称蛛网膜颗粒。
• 作用:是脑脊液循环的重要组
成部分,脑脊液通过这些颗粒
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
蛛网膜颗粒压迹是蛛网膜颗粒在颅骨内板上引起的压迹。
蛛网膜颗粒
2.临床意义
• 蛛网膜颗粒临床上是无症状的,有的表现
为溶骨性时,则需开颅手术。
• 数目、大小及深度,常随着年龄和性别而
不同,儿童很少见,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 出现,同年的男性较女性较为多见。
3.X线表现
• 变异较大,边缘锐利而
蛛网膜颗粒压迹
5. MR表现
• (1) 好发于上矢状窦近段外侧陷窝内的蛛网膜颗
粒表现为顶前区、中线旁的局限性骨质缺损;
• (2) 缺损区与脑脊液信号相同,长T1、T2信号;
• (3) 边界清楚,边缘光滑,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 (4) 颅内板常见缺损口,常不穿过板障及外板,
周围无软组织肿块影及占位效应;
颞骨岩锥后壁蛛网膜颗粒的影像学表现

山东
济南
202.. 市第 四人 民医院肿瘤放疗科 5012济南
山东
济南
203;. 5013北京同仁 医院
பைடு நூலகம்.
【 要】 目的: 摘 探讨颞骨岩锥后壁蛛网膜颗粒的影像学特征并与其它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6 例 耳
颞 骨岩锥后壁 蛛网膜颗粒压迹的 H c , R r薄层 删 表现特点。结果 : 4耳颞骨岩锥后壁蛛网膜颗粒在 H C R T上表现 为分 叶
2 ̄ .
t r yDpr etf. a o4 Pol’ o il  ̄a 5 0 1 h a e t n  ̄ nN e e s s t ,. n203 ,P. . h a ep am o n p H pa n R Ci n
3 B i i o e o il e r etfR d / y . e . g Tn R n st p t n o a&o , 1 n g H pa D a m g
LUK i,N UXl ci,T NJn ,1 apn H N Qn-n 。 / a I l- I u ID - g ,C E i h ea A e ga
1 Sa d n dcl mo i stt . h no g Me i en I tu al g n i e.Jn n2 0 2 ,P. C ia i 5 0 1 a R. hn
103 ,P. C / 070 R. hn a
【 b rc O j teT v ta em g geu s f r io au tn it srr a m o l o do ae A s a 】 b cv:oneitt ai ar a mi g n ao e oeowlot pr n a k t t e i i sgeh i n f te oa e d r l snh p ti lfe ab e n tm i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与异常影像学表现)

脑静脉与静脉窦
脑静脉造影
正常颅脑CT
Chinese gooseberry
颅脑CT的正常解剖
• 颅骨 • 硬脑膜 • 脑实质:大脑额、颞、顶、枕
叶及小脑、脑干 • 大脑深部灰质核团:尾状核、
豆状核、屏状核等 • 脑室系统:双侧侧脑室、三脑
室、四脑室 • 蛛网膜下腔:脑池、脑沟、脑
裂。脑池是蛛网膜下腔的局部 膨大:鞍上池、环池、桥小脑 角池、枕大池、外侧裂池和大 脑纵裂池及小脑上池等 • 血管系统
1、椎动脉 2、基底动脉 3、小脑上动脉 4、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造影正位
椎动脉造影(侧位)
4 3 2 1
1、椎动脉 2、基底动脉 3、小脑上动脉 4、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造影侧位
2、静脉与静脉窦期 (1)浅静脉:为分布于大脑表面的皮质 静脉。
(2)深静脉:分布于大脑深部的静脉。 (3)静脉窦
头颅正位
头颅侧位
正常颅缝
矢状缝 冠状缝 人字缝
头颅正位片 显示的颅缝
侧位片上的冠状缝和人字缝
颅压增高时显示颅缝增宽
颅底片显示冠状缝和矢状缝
脑膜中动 脉压迹
脑膜中动脉压迹
板障静脉 压迹
蛛网膜颗粒压迹
蛛网膜颗粒是一种正常的 解剖结构,是蛛网膜突入 到硬脑膜静脉窦内形成的 绒毛状或颗粒状突起,脑 脊液经此吸收循环。
第一节 正常影像表现
头颅X线平片
• 常规位置:头颅正侧位片 • 特殊位置: (1)颅底位 (2)汤氏位 (3)视神经孔位 (4)斯氏位 (5)卡氏位 (6)蝶鞍点片 (7)头颅切线位片
X线平片
1、头颅大小、形状; 2、颅板:内板、外板和板障; 3、颅缝; 4、颅板压迹:脑回压迹、脑膜中动脉压迹、 板障静脉压迹、蛛网膜颗粒压迹。 5、蝶鞍(侧位); 6、内耳道(正位) ; 7、生理性钙化:松果体钙化、大脑镰钙化、 床突间韧带钙化、脑室脉络丛钙化。
蛋白组学在心血管方面的研究进展

蛋 白组 学在 心血 管 方 面的 研究 进展
解福 生 李 欢
东 阿 2 20 521 1 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 , . 山东 东阿 2 2 0 ;. 5 2 12 山东阿华生物药业有限公 司 , 山东
等信息, 而对相关机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从
【 摘要 】 蛋白组学是在基 因组学之后 又一“ 学”其发展之迅速 , 组 , 是由于其能够较 为全 面的考察蛋白层 面的表达情况 , 有利于获得各种蛋 白, 多肽 。 因子 【 关键词】 白组 学; 蛋 翻译后修饰 ; 多态性 d i 0 3 6/. s . 0 15 .0 10 .4 o: .99 ji n 1 6— 9 9 2 1 .8 3 2 1 s 0
质组学领导方法 已经提 出了该标记用于确定其潜 在的可能引起 内皮细胞的 蛋 白质摄取血小板的认识 。血小板微粒有关 的特性转移到单核 内皮细胞可 以导致该法的误解 。同样 , 血小板和血小 板微粒 的存在是 没有考虑 到当功 能上的改进是直接归 因于 内皮祖 细胞 , 而盐 溶液或纯 介质作 为对照组 。因 此 , 白质组学阐明一个共 同的干细胞在 心血管研究分析 , 蛋 这或许可以解释 在一些领域的矛盾的新警告灯。 2 蛋 白质组学在 各种蛋 白修饰和标记 中的应用 . 发 展 和 应 用一 直 是 这 种 进 步 的核 心 。 经 历 了 成 熟 的 技 术 后 , 会 变 为 常 规 就 氨基酸标记策略在蛋 白质组学技术 中非常普遍 J 。由于质谱是作为蛋 方法并最终被新 的技术 所取代 。由于广泛 的方法论 上 的改 进, 目前许 多蛋 白质科学检测 技术 ( ) MS 的关 键技 术 , 以对 氨 基酸 进行 标 记显 得非 常 所 白质组研究能够观察 10 0 0~50 0 0个蛋 白质 。而 在 5年前 , 这是不可 能做到 重 要 。 的。即便如此 , 依然还是有很 多阻碍。如今 , 有一些研究在关注如何 获得更 系统研究往往是 旨在发 现的基 本原 则 , 支配 或疾病 背后 的分子 途径 。 技 好 的表征蛋白质亚型和磷酸化信 息。因此 , 对于识 别和量化 氨基酸残 基改 为 了达到这个 目的我们需要 不断进行技术 开发 。在此 背景下 , 术是指技 仪器仪表和用来解决 问题的方法/ 略。因此 , 策 每一个 技术必 须有某种 性新技术是必 需的, 因为是 除了结 构和 功能测定评估之外 , 核苷酸多态性 能 、 单 特定的用途和使用。蛋 白质组学 是一个 被驱 动的发 展和技 术的 战略性应 的评估也是必 需的。 1蛋 白组学在心血管研究方 面的价 值 . 用 , 会 继 续 快 速 的 发展 。 它 慢性心脏 衰竭是一个世界 范 围内的死 亡率和发 病原 因, 是一个数 量的 蛋 白质组学技术被用于研究的 复杂性 和他们 的生 物作用 的蛋 白质 , 包 结构和功 能。它 是基于 一个前提 , 就是他们 的多样性 , 那 不同病因的最 终结果 。这既反 映了疾 病的复杂性和我们 的不 完整及其分子 括生物物理性质 、 单点核苷酸多型性 、 翻译后修饰等有关生物学范畴的知 机制的 了 。一个实验 的方式来处理 , 解 这是研究细胞 内的细胞器 , 以及如何 包括蛋 白质的种类、 启动 , 其职能是在生理 和病理条 件同步 。蛋 白质组 学在蛋 白质 的数 量来监 识 。对于大部份的蛋白质来说 , 翻译后修 饰是蛋 白质生物合成的较后步骤 。 或是多肽 , 是一条胺基酸的链【J 6。当合成 蛋白质时 ,0种不 同的胺 2 测和翻译后修 饰揭示 了蛋 白质 调节 高度复 杂的和先进 的水平 L 。翻译后修 蛋 白质 , 4 J 饰有可能双方 为 目标 , 以规管 的结 构和蛋 白质在细胞 中的信 号 , 最终协调 的 基酸会合并成为蛋白质 。胺基酸的翻译 后修 饰会附在蛋 白质其他 的生物化 反应细胞器的功能与互 动的可能性 最大。现有 的潜力 和蛋 白质组学技术 的 学官能团 ( 如醋酸盐 、 磷酸盐、 不同的脂类及碳水化合物 ) 改变胺基酸 的化 学 或是造成结构的改变 ( 如建立 双硫键 ) 来扩 阔蛋 白质的功能 。再者 , , 局限性进行了讨 论, 强调指 出 , 新方 法的发 展将提 高我们 的能力 , 以进 一步 性质 , 酶可 以从蛋 白质的 N末端移除氨基酸 , 或从中间将肽链 剪开。举例来 说, 胰 探讨细胞内的细胞器 和解码 的沟通 。 它会在建立双硫键后 被剪开两次 , 并在链 的中间移走多肽 蛋 白组学在利用 于细胞 修复心脏 的概 念具有 巨大 的潜 力, 但在 临床实 岛素是肽的激素 , 验之前 , 必须 不确定性 的治疗应 用处理 。蛋 白质组 技术可 以帮助 当代 表征 前体 , 而形成 的蛋 白质包含 了两条以双硫键连接 的多肽链 。其他修饰 , 就像 细胞准备更充 分, 出潜 在的原因 , 找 可能导致临床试验 失败率较高~些 。我 磷酸化是控制蛋 白质活动机制的一部份。蛋 白质活动可 以是令酶活性化 或 们 讨 论 了更 广 泛 的应 用 蛋 白质 组 学 干 细 胞 提 供 蛋 白 质 的 主 要 技 术 , 说 明 钝化。蛋 白质发生变化 , 因为生理和病理过程 的反射 在基因 , R A, i- 并 是 m N mR 由信息从 蛋 白质组 蛋 白的表 达 , 磷酸化 、 加 他们可能帮助干细胞疗法 翻译 细胞 研究 。关 于内皮祖细胞 ( P s 的争议 , N E C) A和代谢 水平 的变化。因此 , 定位。改变翻译后修饰的化学本质 的一种氨基酸 的变化 , 能够 引发残 留 其为标志物的分配和细胞纯度 评估 警示标志。 内皮祖细胞 中早期生长蛋 白 工 、
颅骨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冠状位示意图:边 缘锐利的膨胀性骨 病变,由于板障内 骨小梁增厚,使病 变呈蜂窝状
1.膨胀性骨损坏,边 缘锐利
2.可伴有薄的硬化边 3.呈蜂窝状或日光征
1.膨胀性骨损坏,边 缘锐利,1/3伴有薄的 硬化边 2.完整内外板,外板 通常较内板膨胀 3.呈“辐射状”, “网格状”或“网 状”,板障内骨小梁 增粗 4.可能呈“泡状”及 “蜂窝状” 5.CECT:强化
3.T1 C+ MR信号特征取决于缓慢静脉血流量及红骨髓转化为黄骨髓的比例
先天性包涵囊肿
❖ 同义词:颅骨表皮样/皮样囊肿;外胚层包涵 囊肿
❖ 定义:由被隔离的外胚层成分形成的团块 ❖ 典型影像学表现:透光的颅骨病变,有外板
的明显侵蚀及硬化缘 ❖ 好发于青少年,表皮样囊肿:易累及颞骨和
枕骨鳞部。皮样囊肿:更常见于前部和中线
颅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与鉴别诊断
正常变异及发育畸形
❖ 蛛网膜颗粒压迹 ❖ 颅骨膜【血】窦 ❖ 闭锁性顶部脑膨出 ❖ 脑膨出
蛛网膜颗粒示意图
增强CT显示蛛网膜颗粒(3 个)形成横窦内CSF密度充 盈缺损
平片侧位:枕部蛛网膜颗粒
T1WI T2WI
颅骨膜血窦
定义:硬膜静脉窦与颅外静脉系统 之间的正常联通 影像表现
轴位CT平扫示右侧颞骨较大范围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 冠状位T1增强MR示右侧眶壁明显强化破坏性肿块,注意肿块延伸入右侧颧骨 上间隙
轴位T1增强MR示增强的位于侧脑室的脉络丛肿块。注意基底节区花斑 样增强(血管周围侵润) 轴位T2WI示小脑白质自身免疫性脱髓鞘高信号
MR矢状位T1WI示垂体漏斗增粗垂体后叶亮点消失 矢状位T1增强检查示垂体柄明显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何为蛛网膜粒压迹
蛛网膜颗粒(arachno矢状窦附近形成许多绒毛状 突起,突入硬脑膜窦内,称蛛网膜颗粒。
作用:是脑脊液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脑脊液通 过这些颗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
蛛网膜颗粒压迹是蛛网膜颗粒在颅骨内板上引起的压迹。
(4) 颅内板常见缺损口,常不穿过板障及外板,周
围无软组织肿块影及占位效应;
(5) 增强扫描无强化。
4.CT表现
半圆形、或浅弧形,少数可呈穿凿样骨质
缺损改变,深度可达板障甚至达外板。
边界清晰,周边可见硬化环。
5. MR表现
(1) 好发于上矢状窦近段外侧陷窝内的蛛网膜颗粒 表现为顶前区、中线旁的局限性骨质缺损; (2) 缺损区与脑脊液信号相同,长T1、T2信号;
(3) 边界清楚,边缘光滑,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2.临床意义
蛛网膜颗粒临床上是无症状的,有的表现
为溶骨性时,则需开颅手术。
数目、大小及深度,常随着年龄和性别而 不同,儿童很少见,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 出现,同年的男性较女性较为多见。
3.X线表现
变异较大,边缘锐利而不整齐的颗粒状透 亮影,直径约0.5-1.0cm左右,多分布于额 顶骨矢状缝两旁,很少超过中线4.0cm意外 的地方,通常较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