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因素现场检测及控制-王湘甫

合集下载

2024年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2篇)

2024年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2篇)

2024年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是指根据当前工作环境和职业危害因素的特点,建立一套全面、科学、可操作的监测和评价制度,旨在预防和减少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身体健康的影响,保障员工的劳动权益和安全。

一、监测目标针对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制定明确的监测目标,包括但不限于噪声、粉尘、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电磁辐射等。

二、监测方法应根据不同的职业危害因素,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包括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采样检测等。

监测方法应准确、可靠,并符合相应的监测标准和要求。

三、监测频率根据不同的职业危害因素和监测要求,制定相应的监测频率,对于频繁变动或易受职业危害因素影响的工作场所,应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测。

四、监测标准制定一套科学和严格的监测标准,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确定职业危害因素的限值和暴露限度,以便及时发现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超标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五、监测团队组建专业化的监测团队,包括职业卫生专家、环境监测人员、实验室分析人员等,确保监测工作的专业性和高效性。

六、监测报告根据监测结果,及时生成监测报告,并向有关部门和员工进行通报。

监测报告应包含监测结果、问题分析、改进建议等内容,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工作环境。

七、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对监测工作进行评估和反馈。

评价机制应包括对监测结果和报告的准确性、及时性的评估,同时也应对整体的监测工作进行评价,以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八、培训和宣传组织职业卫生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员工对职业危害因素的认识和防护意识,使员工能够主动参与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价工作。

九、持续改进根据监测结果和评价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监测和评价制度,不断提高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益。

综上所述,2024年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对于预防和减少职业危害因素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监测和评价制度,能够及时掌握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采样程序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采样程序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采样)程序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做好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根据《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的要求及国家实验室认可工作的规定,我中心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况,制定了《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采样)程序》,对现场检测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提高现场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现场检测(采样)程序:1、接待客户,根据客户要求检测的目的,填写“客户申请检测电话记录”表(代申请表)(见表1)及“外出工作任务安排”表(见表2)交科室负责人批准。

2、到受检测单位的工作场所进行生产的职业卫生学现场调查,了解单位的主要产品、副产品、生产原料、生产设备及工艺的全过程。

掌握生产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名称、存在状态、产生环节、劳动者接触方式、接触时间、所采取的防护措施及落实情况等。

3、确定本次检测的内容:①检测类别:系统检测、抽样检测、定期定点检测、个体接触水平监测等。

②检测项目、检测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样品名称、采样地点、采样时机、采样频次、采样方法、检测仪器、采样日期等。

③检测性质:委托检测、监督检测、仲裁检测等。

4、根据检测内容选择检验方法,填写“现场检测(采样)清单”(见表3)、“样品检验受理通知书”(见表4)、“样品检验报告发放登记本(见表5)和“样品检验申请表”(见表6)中相关内容。

5、将“现场检测清单”和“样品检验申请表”送至中心理化检验室,由其准备采样用的吸收管、滤纸等收集器,于采样出发前交现场检测人员。

6、准备现场采样、分析记录表、检测(采样)仪器(包括气象条件测定仪器)、检查仪器是否在正常检测状态,采样动力和系统连接等质量控制,大气采样器用皂膜流量计校正流量,填写“仪器设备使用、检定、维修记录本”中相关内容。

7、与驾驶班联系外出车辆、填写用车申请单,由驾驶班派车采样。

8、携带准备好的现场检测仪器、收集器、采样记录表、“样品检验受理通知书”等到达现场。

职业危害因素现场检测及控制噪声

职业危害因素现场检测及控制噪声

05
职业危害因素现场检测与噪声控制 的未来发展
职业危害因素现场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实时监测技术:实 现实时、连续的监 测,提高检测的准 确性和及时性。
智能化技术:利用 人工智能、大数据 等技术手段,提高 检测效率,减少人 为误差。
多参数检测技术: 从单一的物理参数 扩展到多个参数的 综合检测,提高检 测的全面性和准确 性。
某医疗机构职业病防治案例
背景介绍:该医疗机构的基本情 况、职业危害因素等
噪声控制:针对医疗机构存在的 噪声危害,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现场检测:对医疗机构的职业危 害因素进行现场检测,包括检测 方法、检测流程等
案例分析:分析该医疗机构在职 业病防治方面的成效、存在的问 题等,并提出改进措施
行业协会和企业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和责任
行业协会应建立完善职业 病防治责任制,并检查督 促本行业落实。
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职业 病防治规定,设置职业病 防治管理机构,配备专职 或兼职的职业病防治管理 人员。
企业应定期对工作场所进 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评价,并做好记录,确保 职工健康。
行业协会和企业应加强职 业健康监护工作,对接触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进 行岗前、岗中和离岗时的 健康检查。
职业病诊断:对职业病进行诊断,确定职业病的病因、病理、病情等,为 治疗和康复提供依据
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为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 标准,要求企业遵守并执行
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监督:政府部门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对违反法 律法规的企业进行处罚。
职业病防治的监管和管理
监管机构:国家 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煤矿安全监 察局等

2024年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三篇)

2024年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三篇)

心理社团社长总结作为一名心理社团的社长,我认为在执掌社团这一职位上收获了很多经验和启示。

在此我将总结自己的社团工作经验,以及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对未来的社团社长们有所帮助。

首先,作为社长,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具备领导能力。

社团的运营离不开良好的团队合作和组织能力。

作为社长,我需要带领团队成员共同制定社团的发展目标和工作计划,并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领导团队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发挥团队成员的潜力,如何培养他们的能力,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团的活动。

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领导者,我应该成为榜样,要以身作则,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为,为团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沟通能力也是社团社长必备的一项能力。

作为社长,我需要与社团成员、其他社团和学校相关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

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倾听与回应,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解决问题。

我也经常组织会议和互动活动,以帮助团队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团队精神。

另外,时间管理能力也是社团社长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

社长的工作往往繁忙且琐碎,需要同时处理多个任务。

因此,我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分配工作的优先级,提高工作效率。

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使用日历和任务管理工具来帮助我跟踪工作的进度,确保任务能够按时完成。

同时,我也鼓励成员们学习时间管理技巧,提高个人工作效率。

除了以上几点,我还发现在社团工作中需要注重团队建设和人际关系的管理。

团队建设是社团长远发展的基础,只有团队合作良好、团结紧密,社团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因此,我致力于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合作精神,定期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加强团队凝聚力。

同时,社团长期与学校和其他社团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管理能力。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努力遵循公平、负责、尊重的原则,以友善和合作的态度与他人合作。

然而,社团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例如,资源不足是社团工作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分析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分析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病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做好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这项工作的内容和意义。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1. 检测内容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工作场所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检测,例如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等。

其中化学因素包括各类有毒化学品,物理因素包括噪音、振动、辐射等,生物因素包括各类病原微生物等。

通过对这些危害因素的检测,可以了解工作场所存在的危害程度,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 检测手段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手段主要包括实地调查、样品分析和数据统计等。

实地调查是通过查看工作场所的环境和设备,了解实际的工作情况。

样品分析是采集工作场所的空气、水、土壤等样品,送至专业的检测机构进行分析。

数据统计是对检测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数据报告,为评价工作提供依据。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工作场所的危害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危害的种类、分布情况、暴露程度以及对劳动者的影响程度等。

通过评价,可以分析出工作场所存在的主要危害因素,并确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的手段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是对工作场所的危害因素进行分类和描述,以便于分析和比较。

定量评价是对工作场所危害因素的暴露程度进行具体的测量和计量,以求得准确的评价结果。

三、工作意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劳动者健康通过检测和评价工作,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场所存在的危害因素,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降低职业病发生的风险。

2. 促进生产安全及时发现和处理工作场所的危害因素,可以提高生产安全水平,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的正常进行。

3. 符合法律法规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有责任对工作场所的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和评价,并向劳动者公开有关信息,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职业卫生检测与质量控制

职业卫生检测与质量控制

(1)溶剂解吸法
• ;采用合适的解吸剂,通常可得到 满意的解吸效率和准确精密的测定结果;操作简单, 无需特殊仪器;所得解吸液样品可以多次测定。
• 缺点:解吸液选择不当,可能对测定产生影响;解吸 液有一定毒性,如二硫化碳,使用时应注意防护,要 在通风柜内操作,尽量减少用量;溶剂解吸法因使用 的解吸溶剂量较大,一般不小于1mL,二用气相色谱 测定时,进样体积仅1-2μL,仅是解吸液样品的1/1000 ~2/1000,影响了的测定方法的灵敏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与质量控制
目录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一)、现场采样与检测 (二)、实验室检测
1、样品预处理 2、实验室分析检测
二、质量控制
2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二)、实验室检测
样品预处理
•我国职业卫生标准方法中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85类200余种 化学性职业病有害因素的检测方法,有的空气样品可以直接测定, 不需要任何处理。
(1)溶剂解吸法

溶剂解吸法是将采集后的固体吸附剂放入溶剂
解吸瓶内,放入一定量的解吸液,密封溶剂解吸瓶,
解吸一定时间,大量的解吸液分子将吸附在固体吸
附剂上的待测物置换出来并进入解吸液中,解吸液
供测定。为了加快解吸速度和提高解吸效率,可以
振摇解吸瓶,或用超声波帮助解吸。
• 解吸液应根据待测物及其所使用的固体吸附剂 的性质来选择。通常非极性固体吸附剂,对非极性 化合物的吸附能力强,解吸时用非极性解吸液。
•但在职业卫生监测中,大多数空气样品需要采用空气采样泵, 将有害因素采集到滤料、活性炭管等采样介质上,带回实验室检 测,检测时需要对样品进行处理。样品类型不同,样品的采集和 与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需根据采样介质、测定方法的要求来选 择应用。

职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职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职业场合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管理标准1. 目的与范围本制度旨在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确保职业病危害因素得到有效的检测和评价,以及采取防备措施和管理措施,降低职业病发生的风险。

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流程2.1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员工所在的职业场合应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实在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检测空气中是否存在有害物质,包含毒性气体、粉尘、放射性物质等。

—检测工作场合的噪声级别。

—检测工作场合的照明条件。

—检测工作条件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等。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基于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进行评价以确定是否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问题,以及职工的职业病危害接触程度。

评价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依据相关标准和规定,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类和评级。

—评价员工的职业病危害接触程度,包含频率、时间和强度等。

3. 职业病危害因素管理措施3.1 防备措施3.1.1 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结果,订立相应的防备掌控方案,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措施:—转变工艺流程或使用替代料子,减少危害物质的使用。

—加强通风设施的改进,确保室内环境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供应个人防护装备,并确保员工正确佩戴和使用。

3.1.2 在危害物质使用或工艺更改时,组织培训并确保员工充分了解相关操作规程,提高员工对职业病危害的认得,掌握正确的防护措施。

3.2 健康监护措施3.2.1 针对不同程度的职业病危害接触,实施健康监护措施:—为接触高风险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员工供应定期身体检查。

—统计和分析员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和健康情形,及时发现职业病病例,确保采取相应的措施。

3.2.2 监护记录应完整、准确,并保管至少5年。

4. 职业病危害因素考核标准4.1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4.1.1 检测应由符合相关要求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结果应准确、可靠。

4.1.2 检测周期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性和工作场合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一般应保证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职业危害因素现场检测技术.

职业危害因素现场检测技术.

精密度高 精確度差
精密度低 精確度可
精密度高 精確度佳
37
噪聲計的基本結構
麥克風 前置 放大器
60 80 100 120 A
衰減器
放大器
頻率計權 網路
衰減器
放大器
整流 電路
對數 轉換器
指示儀表
98.2dB
DC O/P
FAST
濾波器
C FLAT
30 40 50 dB
至記錄器
AC O/P
SLOW
校正訊號 穩壓 電源
8000
頻率 Hz
27
影響聽力損失的因素
噪聲的強度 接觸時間長短 噪聲的頻譜 噪聲類型和接觸方式 個別差異 年齡 藥物
28
噪聲A頻譜
(dB) (dB)
120.0 104.0
噪聲B頻譜
120.0
104.0
88.0
88.0
72.0
72.0
56.0
56.0
40.0 12.5 100 800 6300
17
噪聲對人體的危害
傳音型聽力損失 感音性聽力損失 --暫時性聽力損失TTS --永久性聽力損失PTS 生理性影響 心理性影響
18
噪聲對人體的危害
生理性影響
神經系統 --長期接觸有頭痛、頭暈、耳鳴、心悸、睡眠障礙、 神經衰弱綜合症 心血管系統 --心率加快或減緩、血壓不穩(趨向增高) 消化系統 --食慾減退、胃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減慢!
離開噪聲工作場所後仍有翁翁聲 與別人談話覺得聽不清楚或對方聲音變小 別人覺得你講話聲音變大 在聽廣播或收看電視時須調高音量 在吵雜的環境中辨識語音的能力變差 聽力檢查的聽力曲線在3000~6000Hz處出現”V” 型或”U”型下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術語和定義
職業接觸限值 OEL •在化學性因素區分:
PC-TWA 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 PC-STEL 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 MAC 最高容許濃度
36
術語和定義
• PC-TWA –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mg/m3)
指以時間為權數規定的8小時工作日,40h工作週的
X • PC-STEL –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mg/m3) X • MAC – 最高容許濃度(mg/m3)
粉塵分類
依組成成分化學特性分類:
•無機性粉塵
– 金屬性粉塵:鉛、錳、鋁、鐵…等 – 非金屬的礦物粉塵:石英、石棉、滑石、煤…等 – 人工合成無機粉塵:水泥、玻璃纖維、金鋼砂…等
•有機性粉塵
– 植物性粉塵:木塵、菸草、棉…等 – 動物性粉塵:畜毛、羽毛…等 – 人工有機粉塵:有機染料、農藥…等
13
粉塵分類
氣管和肺泡)的粉塵,簡稱總塵。技術上係用總粉塵 採樣器按標準粉塵測定方法採樣所得到的粉塵。
• 呼吸性粉塵/Respairable Dust
簡稱”呼塵”,指呼吸性粉塵標準測定方法所採集的
可進入肺泡的粉塵粒子,其空氣動力學直徑均在 7.07μm以下,空氣動力學直徑5μm粉塵粒子的採樣 效率為50%
35
45
採樣設備組合及流量校準
• 採樣泵流量校準 需裝上採集介質(吸附管或濾匣)後進行!
46
呼吸性粉塵預分離器校準
管子 管子
旋風分離採樣 器已組裝好! 一級流量校準器
採樣泵 (設定1.7LPM)
旋風分離器校準罐/1公升
47
(二) 化學毒物危害及檢測技術
48
毒物概念
• 凡少量物質進入人體後,能與人體組織 發生化學或物理化學作用,並能引起人 體暫時的或永久的病理狀態者 …………….稱為”毒物“。
33
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 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容許濃度mg/m3 GBZ 2.1-2007
序號 5 6 21 32 34 大理石粉塵 電焊煙塵 煤塵(游離SiO2含量<10%) 石棉(石棉含量>10%) 粉塵 纖維 水泥粉塵(游離SiO2含量<10%) 中文名稱 PC-TWA(mg/m3)
16
粉塵分類
粉塵的理化特性:
•化學成分:對人體產生炎症、致癌、纖維化、中毒、 過敏 •分 散 度:分散度越高代表總表面積越大,危害也越 大,高分散度粉塵也易導致塵爆 •溶 解 度:溶解度高的粉塵常在呼吸道溶解吸收! 低 溶解性往往可進入肺泡! •硬 度:堅硬且外形尖銳粉塵如石棉纖維粉塵直而 硬!可穿透肺組織到達胸膜! •荷 電 性 :荷電性的顆粒易在呼吸道內被阻留
物質均不應超過的濃度 觸的濃度
平均容許接觸水平
指在遵守PC-TWA前提之下容許短時間(15分鐘)接
指工作地點,在一個工作日內,任何時間的有毒化學
37
術語和定義
超限倍數 Excursion Limits
對粉塵和未制定PC-STEL的化學物質,在符
合8h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的情況下!任何 一次短時間(15分鐘)接觸的濃度均不應超過 PC-TWA的倍數值。
砂塵暴
6
生產性粉塵
礦山開採/煤礦、非煤礦
7
生產性粉塵
築路/隧道開鑿
8
生產性粉塵
採石/石材加工
9
生產性粉塵
煉鋼 – 焦爐/冶金
10
生產性粉塵
陶瓷廠/礦石加工
11
產生生產性粉塵行業
• 金屬礦山行業 • 煤礦 • 石英砂生產行業 • 建築材料及施工行業 • 冶煉與鑄造行業 • 化工與紡織行業
12
定點檢測可以下列公式計算出時間加權平均濃度
8h工作日接觸化學有害因素的 時間加權平均濃度(mg/m3) 接觸濃度 接觸時間段
39
超限倍數的應用/GBZ 2.1-2007
超限倍數的應用:
許多有PC-TWA的物質尚未制定PC-STEL,對
於粉塵未定PC-STEL的化學物質,即使其8h PC-TWA未超過,也應控制其飄移上限。 的過高波動。
依呼吸系統沉積部位分類:
2010 ACGIH對粉塵(氣膠)分類 可吸入性粉塵:50%採集效率在100μm
胸腔性粉塵: 50%採集效率在10μm
呼吸性粉塵: 50%採集效率在4μm
14
粉塵分類
Ultrafine particles can reach the deepest areas of the lungs
• 中毒作用
3. 鉛、砷、錳…等粉塵可在呼吸道黏膜溶解吸收導致中 毒
24
粉塵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張海超開胸驗肺事件
25
粉塵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正常
胸片X-線
矽肺
26
粉塵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矽肺、矽結節,大塊纖維化
27
粉塵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三期塵肺病
28
如何評價粉塵對接塵工人健康的危害? 如何了解工作場所粉塵是否超標?
49
生產性毒物
• 指生產過程中使用、產生,並能引起人 體損害的化學物質。
50
化學毒物對人體的危害
1. 窒息性氣體: − 單純性缺氧:N2、CO2、CH4 − 化學性缺氧:CO、H2S、HCN
• 刺激性氣體:酸、臭氧
• 作用於血液系統:苯 • 作用於肝臟:四氯化碳、三氯乙烯 • 作用於心肌:砷、鋇 • 作用於神經系統:鉛、正己烷
19
粉塵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粉塵特性 接觸時間
進入呼吸系統的粉塵總量超過人體可承受負荷時 (防禦和清除)將導致健康危害
20
接觸濃度
典型的超負荷
21
粉塵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1. 呼吸系統
• 塵肺 硅肺、石棉肺、煤工塵肺、石墨塵肺、碳黑塵肺、滑石 塵肺、水泥塵肺、雲田塵肺、陶工塵肺、鋁塵肺、電焊 工塵肺、鑄工塵肺及其他塵肺 • 粉塵沉著症 金屬粉塵的沉著,如錫、鐵、銻 B. 有機粉塵引起肺部病變 棉塵病 職業性變態反應肺泡炎
51
化學毒物對人體的危害
正己烷中毒
多發工廠:電子廠、印刷廠、鞋廠、橡膠廠
52
化學毒物對人體的危害
正己烷中毒
53
化學毒物對人體的危害
正己烷中毒
54
化學毒物對人體的危波清洗車間
55
化學毒物對人體的危害
三氯乙烯中毒
56
化學毒物對人體的危害
苯中毒
57
化學毒物對人體的危害
是PC-TWA 2倍。
在符合PC-TWA的前提下,粉塵的超限倍數
38
PC-TWA的應用/GBZ 2.1-2007
PC-TWA的應用: (主體性限值)
8h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PC-TWA)是評價工作場所環境衛生
狀況和勞動者接觸水平的主要指標。 個體檢測是測定PC-TWA比較理想方法,尤其適用於評價勞動 者實際接觸狀況是工作場所化學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的主體 性限值。

最高容許濃度 (mg/m3) -
時間加權平均容 許濃度(mg/m3) 20
短時間接觸容許濃 度(mg/m3) 30
12
16 24

苯乙烯 丙烯腈
-
6
50 1
10
100 2
84
100
二硝基甲苯

-
0.2
10
-
128
238 339
甲醇
三氯乙烯 正己烷
-
25
30 100
50
100
61
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30µ) (4µ)
可吸入性 呼吸性
胸腔性
(10µ)
15
超細粉塵粒徑
顆粒<直徑0.1μm
人類頭髮 ± 150 µ m
可目視粉塵 25 µ m
不可目視粉塵 10 µ m
Common Allergens 5-10 µ m Metallic Fumes 0.3-1 µ m Ultrafine Particles < 0.1 µ m
43
採樣介質/呼吸性粉塵採樣
個體呼吸性粉塵預分離器
• 旋風分離式 − 符合中國國家標準 − 符合BMRC分離粒子曲線要求
PGP-System – FSP2
44
校準/Calibration
• 需在現場校準 • 流量校準需使用一級皂泡式流量校準器 (精度:1%) • 採樣後需再校準確認流量仍保持在原設定流量的 5%之內
0.5
100 0.5 10 1 1 -
1000
1500
20 15
20 -
30 -
62
應用
1. 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8小時平均濃度) 為主體性限值 2. 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15分鐘平均濃度) 為配套、補充限值
3. 最高容許濃度 任何時間不可以超過的限值 4. 超限值倍數(15分鐘平均值) PC-STEL的配套限值
因此可採用超限倍數控制其短時間接觸水平 超限倍數所對應的濃度是短時間接觸濃度,
採樣和檢測方法同PC-STEL。
40
毒/塵現場採樣的重要性
測值總誤差來源:
1.現場採樣 2.樣品保存及運送 3.實驗室分析 − 分析的精度通常優於±1%
主要誤差來源
現場採樣誤差
41
粉塵現場採樣準備
• 依工作場所中有害物質種類及相應法規 (GBZ/T 192.X-2007)在採樣要求擬定採樣策略
檢測手段
29
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的檢測
目的:
• 了解工人實際日接觸粉塵的總量及特性 • 評價工作場所生產性粉塵的危害程度 • 工程控制及個體防護 • 執法檢查
30
現場快速粉塵檢測設備
直讀式激光粉塵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