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学专题

女性文学专题
女性文学专题

女性文学专题

冰心“爱的哲学”评析

冰心的爱的哲学的三部分:母爱(精神世界)、童真(纯洁)、大自然(生命的本源、母爱结合)。如: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的。---《超人》

素描的笔法,出水的芙蓉,塑造了一系列理想、完美的青年女性的形象。借鉴和运用抒情手法,叙述人的口吻直接抒发情感,语言或心理活动来主观意态。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较少宏篇巨著,多是清新隽永的珍品。

冯沅君小说鉴赏

反对封建礼教、争取自由独立的精神。自由恋爱和封建包办婚姻冲突主题,爱的主题。。激烈冲突的描写采用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强烈的反抗意识,出现与传统大胆叛逆的知识女性形象。浪漫主义色彩---创作方法:人物心理、情绪发展。古典诗词的艺术情调,《隔绝》中嵌进一首长达四节的新诗,情节和主人公心理活动、情绪特征,烘托。

“我们的爱情是绝对的、无限的,万一我们不能抵抗外来的阻力时,我们就同去看海去。”---《隔绝》

丁玲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鉴赏

莎菲是五四浪潮中的叛逆女性,痛恨和蔑视一切,却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患了肺病后,便放纵自己的感情,她追求南洋华侨凌吉士,却又鄙视他卑劣的灵魂,终于陷于痛苦的挣扎之中。莎菲女士其实是一个集善恶于一身,“多样性、矛盾性和一致性”高度统一的一位女性。

善良果断却又刁蛮任性(拒绝苇弟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坚强自立却又苦闷沉沦(家庭温暖,不以此自豪)、向往爱情却又胆怯退缩(追求凌吉士)、愤世嫉俗而又彷徨人生(反感传统习俗社会偏见,女性歧视)、热爱生命却又悲观绝望(肺病)。

萧红小说《呼兰河传》鉴赏

清新自然的笔融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大泥坑/淹死),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色。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孤寂与苦闷”的情怀。诗一般的意境,童话般的情调。《呼兰河传》的作者在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揭示他们的贫苦、无望、愚昧、麻木的时候,讽刺幽致则使人感到悲凉、凄苦。同情不幸,原谅其麻木。作者的讽刺幽默产生美感效应。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 “回忆式”。

张爱玲小说《茉莉香片》鉴赏

聂传庆从小没有父爱,在碰到本能成为他父亲的言子夜的女儿言丹朱,聂传庆从小是个怯懦,变态的男孩,有三分像女孩子。言丹朱想帮助聂传庆。聂传庆是个仇恨的人,待一切都是悲观的角色。通过对言子夜的渴望,寄托了张爱玲对父亲的渴念,抒发恋父情结。

运用比喻来描蓦人物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笼中鸟),家庭(残忍而暴力的父亲)、爱的缺失(痛恨家,但被束缚,幻想完美父母)、恨(言丹朱与嫉妒)、荒凉(与家与2人一起毁灭)。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鉴赏

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失败婚姻),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她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爱情婚姻是谋生手段,自己是男人的附庸,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婚姻利益交易,经济利益当主角,旧式婚姻的苍凉,不追求自身价值。“废墟之爱”——无爱的婚姻。这种婚姻不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而是女性对生活做出的无奈抉择。看似圆满,实则浸透着苍凉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特殊的战争>萌生爱情,对爱情幻想的不屑嘲弄,现实悲凉空虚,旧式以经济为基础的婚姻是没有爱情可言的,女性只有经济上自立、自强,才能自主地去追求爱情、寻找幸福。

铁凝小说《麦秸垛》鉴赏

三个故事,主要是:三个知情一男二女的情爱故事,新事与旧事。

从女性本原性探询人物命运,从人物命运探询女性本原。女性本原性是思考核心,人物命运是女性本原性嫁接的砧木,是表现女性本原性的基础。和谐统一。从文本景物描写话语、肖像描写话语、女性原欲表现、母性的本真状态等方面对女性本原性的生态特征进行开放性接受,可以获得对女性本原性文化本质的真值解码。揭示了两代女人悲惨命运的轮回,爱情与性、感情纠葛、若即若离对传统与现代的质疑与追问,传统与现代、文明与野蛮、女性的自主与依附的矛盾关系的审视。

杨绛散文集《干校六记》鉴赏

六篇:《下放记别》下放干校的别离之情(杨绛与钱钟书),《凿井记劳》合群感与派别、菜农与学生,《学圃记闲》,《“小趋”记情》人与狗的境况相似(粮食救济),《冒险记幸》冒险经历见钱中书,《误传记妄》返京(结果)或离国六篇。从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琐事中反映知识分子于“文化大革命”中在干校的劳动生活。文笔淡雅细腻,语言诙谐幽默,具有“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格调。卑微是最好的隐身。

怨而不怒,对人性的丑恶有所讽刺,小趋记情,人不如狗的婉讽,乱世中人与狗互相依傍的情意令人感动。人的贤愚好坏,并不应由其出身阶级等先天因素来决定。夫妇之情十分细腻,没有激情爱的宣言。杨绛显出对钱锺书的关怀和了解,在“冒险记幸”中,为了见钱锺书一面,杨绛便不惜冒上生命的危险,在回忆中这些险境都写得稀松平常,但如果设身处地,回到当时境况,命悬一线的险状,其实令人不寒而栗。

女性主义散文作品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女性主义散文作品 篇一:女性散文杂谈 女性散文杂谈 [关键字]:女性文学性别意识纯美努力女性散文美女作家问题写作误区 [摘要]:女性文学在中国有着悠远的历史,但女性性别主体意识的真正觉醒却是在现代。当代同样涌现了大批优秀的女性作家与女性文学。小说、散文、诗歌各方面都有她们的足迹。在散文方面尤其突出,她们以其个性化、女性化、独白化的散文语言,使散文日益走向个人化,在文艺方面纯美努力的追求上面,也有自己独到的地方。数量方面的优势并不代表着质量方面的胜出,女性散文也有着误区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人们习惯把女作家的作品称为“女性文学”。 展望中国文学历史长河,女性文学源远流长。从古代的班昭、蔡琰、李清照、苏小妹、柳如是、卓文君到现代的林徽因、冰心、凌叔华、冯沅君、关露、杨晦、林蓝、萧红、

白薇、丁玲、白朗、草明、袁静、杨沫等等,一大批不胜枚举的女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都留下了她们不可磨灭的足迹。她们对性别的关注、女性意识的建立,也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中国文学评论家白烨指出:现在的女性文学写作已真正进入了它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无论是作家的数量、创作的质量或是风格的多样、作品的影响,都大大超过现代时期。女性文学形成如此大的气候,造成如此大的影响,这在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是从未曾有过的。她们以其个性化、女性化、独白化的散文语言,使散文日益走向个人化。 女性散文的发展历程,是女性心理的、情感的生命历程,是女性自我追求、自我生存的心灵记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女性主体意识意味深长地走了一个回归型之路,即觉醒——失落——复归超越的过程。其演变的过程是人的觉醒到人的解放的成果,人的觉醒是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催化剂,而人的解放必然带来女性意识的健全发育。 世纪初期,以冰心、庐隐、石评梅、苏雪林、谢冰莹为代表的一批女性散文家,摆脱传统枷锁,在觉醒的女性的位置上大胆言说女性心声,一大批优秀的女性散文应运而生。这些散文中有女性对社会生活的干预、思考,有坦率的情爱告白,也有备受压抑的女性关爱意识的尽情抒展。然而随着“五四”文化运动的重心由人的问题向民族问题的转移,女

现代女性文学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女性文学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学分: 2 总学时:36 说明 【课程性质】 现代女性文学研究是汉语言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 【教学目的】 1.了解并掌握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基本规律和主要特征; 2.了解各位女作家的生平与创作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3.强化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及思辨能力。 【教学任务】 现代女性文学研究共36课时,主要完成以下教学任务:女性文学的发生与发展脉络,女作家们作品的个案研究。 【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以现代女性文学研究的创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论述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从女性文学所关注的女性命运、爱情、家庭、人文的主题类型入手,探讨“五四”以来女性解放所提出的社会命题,并通过对冰心、凌叔华、丁玲、白薇、张爱玲、苏青等重要女性作家的论评,讨论女性作家的精神特质及其审美倾向。 【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宏观与微观结合。学习与科研相结合。 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坚持自学为主。 【先修课程要求】 中国现代文学史。 【学时分配】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乔以钢《多彩的旋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书: 徐岱《边缘叙事》学林出版社,2002年。 李少群《追寻与创建——现代女性文学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游友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审美论》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年。 大纲内容 第一章现代女性文学的诞生及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并把握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及演变脉络,注意作家的生活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社会现状、时代变迁及文学思潮对作家的影响;阅读作家作品,从总体上把握女作家创作主题与风格的演变。 【内容提要】 第一节现代女性文学与“五四”新文化思潮 一、女性“失语”与“女性的发现” 二、现代女性文学的时代精神 第二节现代女性文学主题类型 一、社会性主题 二、女性主题 三、哲学性主题 第三节女性主体意识的进展 一、女性话语及其双声语境 二、女性性爱意识的觉醒与深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不同时期文学思潮对女作家创作的影响。 教学难点:探究现代女性文学发展的历程;女性主体意识的进展。 【复习思考题】 1.结合史料,探究女性文学诞生的文化语境和历史土壤。 2.请结合女作家的创作梳理出女性主体意识的进展轨迹。 3.五四新文化思潮对现代女作家的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 4.试结合具体作品谈谈现代女性文学的局限。 5.查找资料,了解目前现代女性文学研究的新动态。 第二章时代精神与女性文学革命(1917年——1929年)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并掌握各位女作家小说创作的历程,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 教学要求:详细把握课堂讲过的每一部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艺术风格、艺术创新。注意宏观的梳理透视与微观的学习探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

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513531852.html, 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作者:卞星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5期 摘要:女性意识是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一大特色。以现阶段张爱玲文学创作影响情况为 基础,结合近年来女性意识的影响,分析张爱玲文学创作中体现的女性意识,了解张爱玲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特点,明确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文学创作背景。 关键词:张爱玲;文学创作;女性意识 作者简介:卞星,性别:男,山东省诸城市人,1970年2月出生,硕士研究生,潍坊工 商职业学院语文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01 张爱玲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较为著名的女作家,她具备的才情和创作的作品为我国现代文化增添了一抹色彩。人们在阅读张爱玲的作品时,总会感受到独特的魅力,这一魅力在于她会用不同的视角来阐述这个世界,这对后世而言有一定的影响。下面对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进行研究。 1.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体现分析 女性意识,也称为女性对自身作为人,特别是女人价值的体验与觉醒。在男权社会中,其表现为拒绝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及对男性权利的质疑和颠覆。在文学作品中,是指女性作家通过独特的视角对社会人生、女性生活及女性内心的独特感受,也是女性作家自我意识的展现。 1.1对女性的自身审视 张爱玲对女性的自身审视也非常准确,像《金锁记》中贫嘴贱舌的曹七巧、《花凋》中命运悲惨的郑川娥及《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痴情妖娆的娇蕊,这些角色都展现出了独特的女性意识。张爱玲在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中也展现了她对女性的悲惨命运、自身缺失等都有明确认识,且依据女性独特的视角和冷静的态度深层分析了女性的弱势。作品中展现的女性角色大都是长期受到男权社会的影响,不但无法改变自身命运,而且又不能选择自己的生活,在成长中深受社会的影响,最终产生麻木的自我认知。例如,《半生缘》中的女主人公顾曼桢是大学毕业生,在上海一家纺织厂工作。她个性温柔坚强,并与同事沈世钧相恋,但好景不长,姐姐顾曼璐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分“祝太太”,决定生一个孩子来留住祝鸿才,但因为以往多次堕胎的经历让她有心无力,觉察到丈夫看上妹妹曼桢后,姐姐策划让姐妹共侍一夫。最终生下一个男孩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高二年级组郑思萌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 格: 2、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文学知识,修炼 文学素养; 3、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培养学生正确的 价值观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能类型的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制造人物命运的 原因; 2、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下曾经在课本中学过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并简要分析下

这些形象的人物性格 二、初步感知 接下来用四个课时分四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 1、中国古代才女; 2、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3、聊斋中的女鬼; 4、中国古代妓女。 三、中国古代才女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卓文君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女性写作

女性写作 第一节女性运动与女性主义文艺理论 一、妇女的命运史: 自从有了人,世上便有了男人和女人。女人也有了自己的生活道路。迄今为止,妇女的命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史前时期(母系氏族时代) 这一个阶段是母系氏族时期。以母亲的血缘确定关系,母亲、女性的权力是置高无上的。这是一个野蛮的、落后的时代,生产力落后,妇女承担着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双重任务。实行群婚、杂婚。妇女的命运是很悲惨的。这时的母权是一种本能,一种自然的分工,是一种义务。 2、第二个阶段:奴隶时期包括父系氏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前期。这时的妇女处于家庭之中。男子参加经济生产劳动,为家庭增殖财富。妇女专事生育,为某一男子传宗接代。男子为了保证自己的纯种后代,几乎不给女子任何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于是,妇女的天发完全局限在一个家庭。她们的意识,也从整个社会中脱离出来,沦为家庭意识的奴隶。 3、第三个阶段:社会时代(解放时代) 资本主义社会后期,社会主义时代,妇女走出家庭,参加了社会生产。从事人口生产和社会生产。她们走入社会,并不是出于解放自己的需要,而是迫于生活。她们走入社会,动摇了夫权家庭,也是她们解放的必要社会前提。也正因为她们走入社会,最后才形成了女权运动,呼吁解放自己,赢得了社会解放。 二、中国妇女的命运史中国妇女的命运基本与世界妇女命运保持一致,只不过更具体一些,她们也有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奴隶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家庭中的妇女。她们拘囿于家庭,生儿育女,侍侯丈夫和公婆。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这是一个女人不是人的时代。 2、第二个阶段:过渡时代“五四”时期到三十年代,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她们也被惊醒了,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在获得社会解放的同时,也获得了个性解放,可惜,她们的解放先天不足,社会基础薄弱:是无产阶级的社会运动,而不是中产阶级的社会运动(个性解放)。她们缺少支持。五四后,就陷入复杂的窘迫之中,要么走入社会之中,首先获得社会的解

浅谈中国文学中的女性

浅谈中国文学中的女性 引言 文学中的女性形区别于法律等强制性硬秩序的软性社会秩序。这种文化建构是基于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意识反映,有怎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女性观。女性观随着生产关系的更替而处于一种与时俱进的动态演变过程,不同的社会给女性不同的标识。于是作为女性观直接反映的女性形象出处于一种同步的动态的演变过程之中。 人类早期有与女阴崇拜、图腾崇拜相对应的庞大女神家族;随着女卑论、女祸论的诞生,有与之相对应的精媚妖孽群体;从此女性的角色就在女神与女妖这两极之中摇摆。时而被戴以贤慧、柔顺、善良的神冠,成为贞淑少女与忠孝烈妇;时而被罩上镇妖塔,成为淫荡惑人的妖精与泼辣不守妇道的悍妇。 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 中国是一个封建伦理色彩极为浓厚的国家,儒家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性别观念根深蒂固,但在很早的文学作品中对女性意识的塑造上已经有所体现。南北朝汉乐府诗歌乐府双璧无论在叙事情节与人物性格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把女性坚韧、忠贞的特质进行描写。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木兰诗》

中花木兰替父从军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 这两部作品通过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探求来实现对女性意识的表现。《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在凝聚起封建家族、封建社会悲剧中赋予了男女情爱的美丽与清新。体现了女性形象复杂、性格突出产生的矛盾性格也可显易见。《红楼梦》中正册的小姐与副册的大丫鬟就把整部作品中个性鲜明的女性意识有一个淋漓尽致的体现,如,林黛玉如同清泉捧出一个身处封建社会的女子所能献出的全部爱情,犹如黑暗王国里的一缕晨曦,在当时的社会中真正实现着男女平等的自由恋爱,而曹雪芹用大量笔墨描写黛玉无与伦比的诗词才华直面鞭笞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红楼梦》中又一女性薛宝钗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性格特点使其在当时纷繁变化的社会中,要想得心应手地周旋其中深隐心机会做人的狡诘女性意识描写得恰到好处。不过有得必有失,或许会推动我们的真本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学习好的一面,或许对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 中国现代女性觉醒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道德、伦理进行了彻底否定,动摇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传统根基,也拉开了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序幕。 1、自由尊严的女性意识揭开现代女性意识的革命与女权的作家丁玲塑造了一系列个性极其鲜明的年轻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总体概括都是一种现代女性,她们都具有独立、开放、自由,无论从莎菲到

女性文学

社会性别: 即一般所说的性别。主要是指自身所在的生存环境对其性别的认定,包括家人、朋友、周 围人群、社会机构和法律机关的认定等.是人基本的社会属性之一. 一般这六种属性或全为男,或全为女,是一致的. 历史来源 社会性别首先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格·如本(Gagle Rubin )在1976年提出的,这对西方的妇女研究有重大的促进和发展。其一,社会性别的提出是对生理性别的批判,提出了男(male)女(female)应从社会、文化的背景去理解的问题。其二,社会性别的提出,强 调“后天”对“先天”影响,指出社会制度、法律、价值观对妇女的歧视而造成政治、文化、经济上的压迫。其三,实现男女平等的道路有待于建设一个平等的社会制度,创造一 个平等的文化。 核心 社会性别(Gender)是当代妇女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女权主义学术的中心内容,它区别于以人 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指的是以社会性的方式构建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 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人类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实质和根源,认为:男女两性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后天的、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男女两性在社 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如男高女低、男优女劣)、关于性别的 成见和对性别差异的社会认识等等,更主要的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又反过来通过宗教、教育、法律、社会机制等得到进一步发挥和巩固,在国家参与运作下被规范化、制度化、体 制化、两极化(男女二元对立)、社会期待模式化。 人的性别有两种:一是生理性别,一是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是指男女在生理结构方面的差异,在英文中对应sex一词。社会性别是指基于生理性别的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 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两性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 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表现为社会对男女在婚姻、文化、教育、经济、政治等领域所扮演的角色的固定期待。例如,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老师、朋 友或强制或潜移默化地告诉我们:男孩子应该坚强、勇敢,女孩子应该温柔、娇弱、善解 人意等等。 综述 人的社会性别是在对家庭环境和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反应中形成的,并在社会文化的变化中 不断改变。人的社会性别不仅因时间而异,而且因民族地域而异,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构成。社会性别理论打破了性别不可改变的宿命观,对传统的性别观念提出了挑战。

女性文学论文

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凉意象 朱思思 2014050501282 [内容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时期涌现出来的重要的女作家,其作品经常出现悲凉的意象描写,成为她的作品的标志性的特点。这种悲凉意象体现了特殊环境下中国现代都市文化的自觉。本文以悲凉意象为视角,通过对她的作品艺术和文化方面的分析,整体研究张爱玲的作品的文化特色,从而整体把握张爱玲的创作基调,阐释她的内在涵义,试图达到深入理解她对现当代文学的意义的目的。在她的世界中,是“虚无之物”,她永远都感到一种“惘惘的威胁”,感到天空的低迷。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彻头彻尾的悲观,她才格外地珍视生命,认真地享受生活带来的每一琐细快乐,体味着生的种种乐趣。从而,使这个原本庸常的俗世生活,散发出了诱因的光芒,也使得这个弱小的女子——张爱玲,闪耀着传奇色彩。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凉意象; 一、月亮的意象——苍凉的载体 BeverleyNichols有一句诗,写狂人的半明半昧:“在你的心中睡着月亮光”。张爱玲的人生观绝对深刻也绝对清醒,但如果从另一种角度去理解,把BeverleyNichols的诗句改成“在张爱玲的心中睡着月亮光”,恐怕不会有人表示异议。张爱玲的月亮不会衰亡,它是她意象世界里一盏奇异的幽灯,又是上帝的眼睛和夜晚的太阳。张爱玲的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月亮是她最显著典型的意象。有人甚至统计得出这样惊人的结论:张爱玲的31部作品中,“其中22部小说里出现了‘月亮’这一自然物象及与其有关的比喻,共约140处。”这是个很有意蕴的意象。在《金锁记》中,作者写道:“年青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晕湿,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月亮一直是作为一个阴性的原型象征物出现在文学中的,月亮的阴冷和自恋是女人另一面的镜像。如果说沈从文建构了一种女人的神性之美,那么张爱玲则是建构了一种女人的反神性之美。月亮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残缺、不完全之美,是都市现代人内心病态欲望的一种形象化的呈现。 “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的、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倾城之恋》) 这是在柳原打了一通肉麻的电话而不愿娶流苏,让她觉得自己想得到的经济上的安全不可靠了,柳原再问她:“你窗子里看得见月亮吗?”流苏泪眼里的月亮。此时在流苏的眼里,月亮该是一块可望而不可及的带着被愚弄的绿的莓苔的、苍凉的荒原湿地,让人不敢涉足,太滑……这些对她似乎是一个想嫁而嫁不出的梦而已。它端端地照着手握话筒的流苏,照着她脸上的惊疑,眼中的凄楚。 “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然而海上毕竟有点月意,映到窗子里来,那薄薄的光照亮了镜子。”(《倾城之恋》) 当柳原来到流苏的房间看月亮时,她知道他爱她,但在流苏看来,他不娶她就是对她不好,她需要的更多的是经济上的安全,因此月亮是“玻璃窗上的霜花”“那薄薄的光照亮了镜子”,那霜花的冰冷和镜中月的虚空反映了流苏复杂而矛盾的内心:她不想屈服,但她屈服了;她喜欢柳原,但却在拥吻时想到最实际的利益,人生的苍凉和寒薄,就在这

谈谈女性写作和女性文学

谈谈女性写作和女性文学 放眼当今中国文坛,女性作家写作愈来愈蔚为大观,惹人注目。而且已形成燎原之势,新老作家的队伍在不断扩大。作家有宗璞、杨绛、张洁、谌容、王安忆、毕淑敏、池莉、铁凝、方方、迟子健、张抗抗、徐小斌、斯妤、残雪、陈染、凌力、林白、海南、周洁茹、徐坤、李碧华、安妮宝贝、卫慧、棉棉、魏薇、戴来、蔡蔡等等。 中国文学评论家白烨指出:现在的女性文学写作已真正进入了它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无论是作家的数量、创作的质量或是风格的多样、作品的影响,都大大超过现代时期。女性文学形成如此大的气候,造成如此大的影响,这在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还未曾有过。女作家张抗抗说:今天的新锐女作家群体,已经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道靓丽景观。 女性作家写作的普及,对于古代崇尚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来说,这是个质的飞跃,这是个可喜的社会现象,但是近来却又发现了一个堪忧的现象:那就是对于写作的女性作家,在称呼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前冠以“女”字。甚至于还有“美女作家”地称呼。 写作是有关灵魂的事,我们不应该主张在文学上有性别的区分和偏见。没听说过谁特意叫男主席,为什么偏要强调女作家呢? 当“美女作家”及“用身体写作”这些词频繁地出现在一些评论文章中,甚至津津乐道,蔚然成风。这就值得深思了。一种现象的产生必然有它的原因。其中,不可否认,有商业性炒作的成份,鼓吹个人不择手段地攫取名利与地位,发泄个人的畸变心理,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情绪渲染,歇斯底里的病态表露等等往往被冠之以“创新”、“突破”而受到大肆吹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评论家王绯说:“我认为首先是金钱这只魔手在作怪。面对商品经济,女性写作的人文价值被商业性炒作贬损了。不能不承认,女性文学、女作家的性别身份、甚至关于女性的理论,也被有些人操纵成为市场的”卖点“,这是女性在文化领域的悲哀。”对文学事业整体来说,“性别”毫无理论上的判断价值,只能令人隐约地感到某些畸型心态。曾经沈从文就说过,成名前的丁玲、胡也频夫妇同时寄稿子给编辑,往往胡遭退稿;而将退稿改用“丁玲”这个女性化的名字再寄去,则又往往被采用了。这个事件无可辨驳地说明了这一点。当然,看事物应该用辨证的观点,毕竟无风不起浪,毋庸讳言,这也与这些词针对的作家有关,今天的女作家似乎正竭力张扬着这个“女”字。并引以自豪和沾沾自喜。不仅有“小女人”写的“小女人散文”,还有“美女作家”号称“用身体写作”。但清者自清,就拿丁玲来说,在她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名声大噪之后,曾有上海某著名女性杂志为出一期“女作家专号”向她约稿,丁玲非常反感———作家就是作家,干吗特别加一个“女”!她竟把登门求稿的编辑关在了门外。如果,今天的女作家都能象丁玲一样,那么可以肯定地断言“美女作家”“用身体写作”这些词眼自然会销声匿迹。 我们习惯把女作家的作品称为“女性文学”。 展望中国文学历史长河,女性文学也是源远流长。从古代的班昭、蔡琰、李清照、苏小妹、柳如是、卓文君到现代的林徽因、冰心、凌叔华、冯沅君、关露、杨晦、林蓝、萧红、白薇、丁玲、白朗、草明、袁静、杨沫等等,一大批不胜枚举的女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都留下了她们不可磨灭的足迹。远的不说,就说“五四”运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就有五、六代女作家相继登上文坛。正是这种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使世纪末的女性散文在恢复“五四”现代女性散文的同时又超越了它。一批引人瞩目的女性散文家,如张洁、宗璞、叶文玲、铁凝、张抗抗、王英琦、斯妤等她们的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她们更加真诚地表露女性自我身心的体验,以显见的性别意识,关照女性生命,感悟女性坎坷的人生与命运,并以超越“五四”女性的成熟心态,思考和探寻女性在社会中的主体位置。她们对性别的关注、女性意识的建立,从不自觉到自觉,并超越了前辈。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大批的中青年女作家脱颖而出,大放异彩,令人惊喜,引人瞩目。这批新一代女性作家与往昔的女作家迥然有别,风格各异。她们所处的时代,生活环境、经历、性格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品的内容、表达技巧和话语方式都很别具一格。 新一代女性作家活跃于文坛,是中国社会生活不断进步的反映和结果,是中国新一代女性自立和自强的明证。女性文学不再只是文坛的一种缀饰,而成为文坛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白烨语)。不可否认,现代女性作家在当今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不久前,在人才济济、群星闪烁的女作家群落中挑选出张抗抗、残雪、王安忆、铁凝、方方、池莉、林白、陈染、徐坤、迟子建十位作家列入《中日女作家新作大系。中国方阵》,毫无疑问,她们是当今中国文坛最具实力、最为活跃又最有影响的10位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展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实有风貌与最新水准。如张抗抗的《情爱画廊》、王安忆的《长恨歌》、铁凝的《大浴女》、池莉的《来来往往》、方方的《乌泥湖年谱》、林白的《玻璃》,陈染的《声声断断》和《不可言说》、迟子建的《伪满洲国》、徐坤的《狗日的足球》。 如果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女性文学似乎也缺少一些东西,如对历史风云的切实关注,对社会纠葛的有力把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 开题报告

平等与差异之间——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与扭曲 一、选题意义: 第一、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的现代化国家建构的介入 女性话语是一种现代话语,女权主义是现代社会各种主义论域中的一种。女性主义出现的前提是现代制度的确立以及现代知识体系的建立。对女性主义的发展史的考察必须建立在对现代社会形成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西方的女权运动出现在十八、十九世纪,而中国的女权运动出现在“前后”的原因就是现代知识体系成为主导的意识。而其发展过程则紧随着真个社会的发展脚步,社会的动荡以及变迁还有知识体系的变动都是女性主义发展的动力。 第二、知识社会学角度的选取: 知识社会学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知识或思想存在的基础、知识或思想存在的形态和存在的关系。当代知识社会学的发展,愈来愈走向经验研究,主要是研究知识的生产、储存、传播和应用。当代大规模的知识生产和传播,造成一种知识密集的社会。社会学愈来愈重视知识在社会发展、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涉及知识或思想在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一系列问题。不同时期,女权主义的形态都不相同,中国的女权主义的形态也几经变化,其背后的原因除了时代政治经济的条件外还包括着思想界的第三、从现代性的角度出发对女性主义发展脉络进行梳理 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作为人类性别文化转型的重要潮流之一,女性主义在世界各国已呈现出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并在其广泛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呈现出开放多元的理论建构面向。女性主义力图通过教育来实现女性的自我解放进而直接参与人类文化转型,通过思想和文化而不是战争与暴力来达到改变人类现状并使之变得更美好的目的,因而,女性主义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女性主义思想的多样性不仅为我们理解妇女受压迫的根源,理解性别歧视如何与其他危害人类的各种偏见提供无限开阔的思路与启示,也为我们所生活的多元文化时代提供了对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的最丰富的思考。当代学界对女性主义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对具体的男权社会的批评为重点以及文学中女性的特异性上,也有对女性主义的历史进行研究的,但主要集中在具体的史实基础上,从中国社会思潮以及现代社会知识学层面研究的并不多见。在社会知识学层面进行研究

张莉: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

绪言:现代妇女写作的中国式发生 张莉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代女作家――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第一代女大学生,是本论文所关注的主角。 女学生与现代妇女写作发生的渊源,只有借助于梳理第一批女作家们的教育史、生活史及写作史,才有可能被充分阐明。为此,我想要借助的是“社会性别”这一历史范畴。只有当研究者进入历史情境,采取“共时”的讲述,“社会性别”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视角,研究也才会具有意义。换言之,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关注“中国环境下妇女写作的发生”,而不是时下妇女文学研究中通用的借“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解读“中国妇女写作”。 导论将勾勒出本论文的主旨,并阐释社会性别与女作家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我的结论是,通过重视社会性别及妇女写作实践,中国妇女写作的独特性将得到呈现,进而“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与中国妇女写作之间的关系将获得反思。有关现代妇女写作发生的研究,会为我们业已熟知的“女性写作”带来某种修正和调整,进而丰富我们对现代文学发生史的理解。 现代妇女写作发生的历史条件 1898年到1925年,有关妇女的一切价值判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妇女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她们的身体被凝视、讨论、批评,也被试图进行改造,她们从来没有这样地被举国重视。在这之前,中国妇女们普遍都生活在家内,遵从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女授受不亲”的行为规则。但是,在1840年后,情况逐渐发生改变――妇女们逐渐被知识分子发现,妇女问题被认为是国家衰弱的原因之一。正是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开启了晚清民初以来有关妇女乃至整个民族国家的变革。 事实上,“妇女问题”经过自晚清以来近百年的使用,早已被常识化、本质化了。妇女为什么会被讲述为问题、如何被讲述是值得关注的,但同时,“妇女作为问题”这个事件本身就值得关注。它提示我们,要求妇女走出家庭,其动机是把妇女作为“问题”看待和解决的。 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使她们放足、进入学堂读书――双足的解放为妇女们生育出健康、强壮的后代提供身体保证,进女校读书则使她们自食其力,以免成为男人的负担,另外,这样的经历也为将来的国民成长提供一位知书识理的母亲。女学生的出现,其实是民族国家运动“福荫”的产物,换言之,借由民族国家的

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研究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汉语言文学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李艳艳 摘要: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刻画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她们是文学人物长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美丽在文学长河中璀璨夺目、熠熠生辉。从这些女性的形象出发,来重新认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美,从而为重新理解文学作品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渠道。因此,笔者通过重新审视东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让长期处于男性审美状态下的社会对女性美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与界定,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好地解读东西方文学作品。 关键词:文学作品女性形象女性美分析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女性作为众多作家所描绘的对象,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这些女性形象身上闪动着丰富的人文底蕴,浓缩着文学发展的精华。这些女性形象的诞生、传播与接受,无不体现了不同时代对女性美的不同时认识。“从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的今天,女性形象由欣赏对象上升到创作主体,由屈从于悲剧命运到与整个人类命运同步,从而形成了一个由女神到独立女性的曲折艰难的发展轨迹。最初女性形象的神化特性是一种幻觉中的感性和理性的融合;今天,她们的非神化特性的发展,则达到了现实中的感性和理性的融合。这种改变是从天上走到了地上,由抽象变成了具体,从幻想中的和谐转为真实的灵肉统一的和谐。”[1] “人是美的根源,人的美则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直接展示,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最高成果的现实存在。因此它是一种最高形态的美。”[2]女性与美天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很多国家的语言中美人都被默认为是美女的指称。女性

对于美有着不懈的追求。美,也是社会对于女性的评价标准之一。“美,特别是女性美,它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召唤力。正如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女性‘这样的美是一种力量’。她能振奋人的精神,开阔人的胸襟,陶冶人的情操,是巨大的精神能源,具有一种积极向上性。”[3]女性美作为人类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很多外国文学作品中被谈及。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惟一的作品《飘》中对女主人公郝思嘉的描述使无数男人心驰神往:她那绿色的双眸秋波粼粼的,眼睛上方,两道墨黑的浓眉向上翘起。在她那木兰花一样洁白的皮肤上画出两道颇为抢眼的斜线,一笑起来便现出深深的酒窝。手脚既小巧又娇嫩,腰肢更是纤细动人。她身边男士们不时地献上花言巧语使她发出一串串银玲般的笑声。一想到她兴许会视他们为出色的男子,更是使尽浑身解数表现自己…… 各种各样的男人在她面前的忘情之举,形象点明了女性美与男性的关系。“对普通人来讲,‘美的’常常是‘向往’的同义词,这个词本身并没有任何美的反映。在多数人的心目中,这个词在‘性’方面的诱惑力比在美学上所说的‘美’的诱惑力更大些。许多人一致认为有个漂亮女人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再就是能有一幅画着美女的画。就审美的‘美’与性感的‘美’来看,两者容易被混淆的程度其实不一定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大,也许根本就不存在混淆。理由是这些人可能从来没有产生过能与其他感情混淆的审美感情。被称为‘美的’艺术,一般是与女性紧紧相关的。一张漂亮女子的照片就是一幅美的图画,少女歌声所能激起美妙情绪的音乐就是美的音乐;能唤起初恋时写给院长女儿的诗所引发的情感的诗就是美的诗。很清楚,‘美’一词通常总是被人们用来指那些引起自己的某种突出的感情的对象。”在此虽然有“美”被亵渎的不平,不过所指的现象倒的确

中外女性形象对比

绪论 从人类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后,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跌入了社会的最底层,女性不仅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与压制,而且还被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又反过来规范和压抑了现实中的女性。但由于中西方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人物性格等种种的不同,中西方悲剧女性的命运也各有特色。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中国的女性因为受落后腐朽的封建专制度的束缚,思想保守落后,体现出了时刻遵从伦理道德的愚昧信念。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对民主的环境氛围,随意即使悲剧中的女性仍然具有追求自由的信念与勇气,显示了西方女性特有的个体意识和极力推崇的个人价值。中国的戏剧作品—《雷雨》是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现状为社会背景,着重表现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各人物坎坷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雷雨》中女主人公侍萍和繁漪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典型:鲁侍萍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女性的代表,她单纯、善良,纯真、淳朴,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最为普通的劳动人们的优良品质。然而,命运却没有眷顾这个善良的姑娘,年轻的对生活抱有太多美好希望的侍萍和当时的少爷周朴园倾心相爱,并为之生儿育女,但这样的真挚的感情却被金钱、利益、权利、等级观念所推翻,成了利益权势的牺牲品。单纯善良的鲁侍萍被赶出周家,为了生活,她被迫嫁给了鲁贵,如果说上次的有爱情的婚姻是悲惨命运的导火索,那么这次与鲁贵的婚姻更是侍萍悲剧的延续。面对着没有了爱情的婚姻,侍萍将所有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生活的无奈、苦痛与艰辛从来没有压倒过这个善良的女人,但让她看到孩子们的悲剧的时候,她再也不能隐忍的生活了,面对命运的无情的安排,她彻底的绝望了。如果说侍萍的悲剧是隐忍的沉默的悲剧,那《雷雨》中的另一个主人公—繁漪便是“雷雨” 式的悲剧。和侍萍不同,繁漪是受过一些新式的教育的女性,她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是《雷雨》中最具个性的形象。繁漪作为名门之女,被迫嫁给了大她十多岁的周朴园,虽然从年龄上、思想上,他们的结合貌合神离。在物质方面,周家的势力财产可以满足繁漪的虚荣心,在精神层面,繁漪将是一生的空虚。当资产阶级的革命浪潮掀起的时候,繁漪便不再遵从封建礼教“三从四德”的规则了,她极力的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让自己想一个真正的人那样的生活。所以她死死的抓住周萍,进行犹如困兽般的斗争,这也体现了繁漪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女性勇于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个普通农家的少女,在势利、虚荣的父母的安排下去投奔有钱的冒牌本家。我们将从侍萍、繁漪还有德北·苔丝的坎坷的命运对比中,分析在特定历史年代中西方女性的命运及异同,并探究造成这些悲剧及悲剧差异的成因。

中国女性文学与女性思想的发展

中国女性文学与女性思想的发展 学号:K011141141 姓名:邓焯瑜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是以男性为中心本位的宗法社会,妇女地位极其低下,“无才便是德也,防范奴隶之苛律也”,封建社会对女性进行从肉体到精神的彻底奴化、驯化、愚化。当然,中国古代不乏能吟诗作画的才女,但女子有才历来被视为“实祸天下之道也”,“妇人识字多淫秽”。文学史上有许多有才女子,其文学才能不仅无法跨越男权社会的种种藩篱,获得进入社会场域的身份和资格,与男子一样参加治国平天下的国家大事,她们的才情甚至不被鼓励,并被视为逾越妇道和闺阁礼训的祸害淫乱,因而或被禁止或受指责或遭冷遇。在这样的女性困境里,女性文学是历史境遇里的一个“空白之页”。 中国女性文学的产生无疑标志着中国女性各种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女性文学秋瑾丁玲萧红张爱玲 正文: 女性文学,即指女性创作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女性书写已成为社会文明的一个文化符号,我们已经开始从文学中分出性别,并定义出“女性文学”这样的概念,开始看出文学性别的差异对文学与人生的影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标识,是女性作家、女性意识、女性主题和女性语体。 众所周知,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是以男性为中心本位的宗法社会,妇女地位极其低下,“无才便是德也,防范奴隶之苛律也”①,封建社会对女性进行从肉体到精神的彻底奴化、驯化、愚化。当然,中国古代不乏能吟诗作画的才女,但女子有才历来被视为“实祸天下之道也”②,“妇人识字多淫秽”③。文学史上有许多有才女子,其文学才能不仅无法跨越男权社会的种种藩篱,获得进入社会场域的身份和资格,与男子一样参加治国平天下的国家大事,她们的才情甚至不被鼓励,并被视为逾越妇道和闺阁礼训的祸害淫乱,因而或被禁止或受指责或遭冷遇。在这样的女性困境里,女性文学是历史境遇里的一个“空白之页”。 中国女性文学的产生无疑标志着中国女性各种意识的觉醒。 女性,从“跪着的、闺房中的女人”转化为“站起来的、面向世界的人”,其成长历史诉说着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演进。不过,漫长的“跪着的、闺房中的“历史养成了女性的自卑、自抑和从众心理,使她们缺乏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意识。 在戊戌变法中,女性问题作为社会问题的一个环节被提出和受到重视,可以说,戊戌变法不仅是女性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受教育方式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分水岭,也是女作家胸襟、见识及文学表现力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转折点。以戊戌变法为界,近代前期女性文学传统色彩比较浓厚,后期女性文学则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现代意识。 戊戌变法之后,得以呼吸、领略新风气的一些女作家,生活天地和想象空间远比戊戌变法之前的女作家开阔,舍弃家庭远赴日本留学、担任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成为女性为民主革命献身第一人的秋瑾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虽然秋瑾的诗词创作仍然是用旧体,但其散文创作已是通篇晓畅易懂的白话文体。观其作品,不论是旧体的诗词歌赋,还是白话体的演说、发刊词等,多体现了现代女性强烈的爱 ①《女报》增刊《女论》,1909年9月版,转引《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三卷,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版。 ②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中转引他人之语,《实务报》第23册,1897年4月12日。 ③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5月版。

女性文学专题

女性文学专题 冰心“爱的哲学”评析 冰心的爱的哲学的三部分:母爱(精神世界)、童真(纯洁)、大自然(生命的本源、母爱结合)。如: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的。---《超人》 素描的笔法,出水的芙蓉,塑造了一系列理想、完美的青年女性的形象。借鉴和运用抒情手法,叙述人的口吻直接抒发情感,语言或心理活动来主观意态。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较少宏篇巨著,多是清新隽永的珍品。 冯沅君小说鉴赏 反对封建礼教、争取自由独立的精神。自由恋爱和封建包办婚姻冲突主题,爱的主题。。激烈冲突的描写采用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强烈的反抗意识,出现与传统大胆叛逆的知识女性形象。浪漫主义色彩---创作方法:人物心理、情绪发展。古典诗词的艺术情调,《隔绝》中嵌进一首长达四节的新诗,情节和主人公心理活动、情绪特征,烘托。 “我们的爱情是绝对的、无限的,万一我们不能抵抗外来的阻力时,我们就同去看海去。”---《隔绝》 丁玲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鉴赏 莎菲是五四浪潮中的叛逆女性,痛恨和蔑视一切,却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患了肺病后,便放纵自己的感情,她追求南洋华侨凌吉士,却又鄙视他卑劣的灵魂,终于陷于痛苦的挣扎之中。莎菲女士其实是一个集善恶于一身,“多样性、矛盾性和一致性”高度统一的一位女性。 善良果断却又刁蛮任性(拒绝苇弟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坚强自立却又苦闷沉沦(家庭温暖,不以此自豪)、向往爱情却又胆怯退缩(追求凌吉士)、愤世嫉俗而又彷徨人生(反感传统习俗社会偏见,女性歧视)、热爱生命却又悲观绝望(肺病)。 萧红小说《呼兰河传》鉴赏 清新自然的笔融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大泥坑/淹死),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色。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孤寂与苦闷”的情怀。诗一般的意境,童话般的情调。《呼兰河传》的作者在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揭示他们的贫苦、无望、愚昧、麻木的时候,讽刺幽致则使人感到悲凉、凄苦。同情不幸,原谅其麻木。作者的讽刺幽默产生美感效应。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 “回忆式”。 张爱玲小说《茉莉香片》鉴赏 聂传庆从小没有父爱,在碰到本能成为他父亲的言子夜的女儿言丹朱,聂传庆从小是个怯懦,变态的男孩,有三分像女孩子。言丹朱想帮助聂传庆。聂传庆是个仇恨的人,待一切都是悲观的角色。通过对言子夜的渴望,寄托了张爱玲对父亲的渴念,抒发恋父情结。 运用比喻来描蓦人物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笼中鸟),家庭(残忍而暴力的父亲)、爱的缺失(痛恨家,但被束缚,幻想完美父母)、恨(言丹朱与嫉妒)、荒凉(与家与2人一起毁灭)。

苏青都市女性文学的现代分析_孔寒冰

[收稿日期] 1998-10-25 [作者简介] 孔寒冰(1965-),女,山东人,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馆员,主要从事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研究。 苏青都市女性文学的现代分析 孔寒冰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高等教育研究所, 浙江杭州310027) 摘 要 苏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特殊经历而又备受争议的女性作家。本文主要从苏青作品的视野、 题材、观点、心理、语言等方面,分析了苏青都市女性文学的特点,并探讨了苏青都市女性文学的成因及价值。 关键词 苏青;都市女性文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 I2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42X(1999)03-0039-06 The Modern Analysis on Su Qing s Urban Feminine Literature KONG Hanb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Zhe j iang U ni versity,Hangzhou 310027,China) Abstract:In the Chi nese Modern Li terary History,Su Qing was a female wri ter who had many unus ual experiences,and who once enjoyed flash-in-the-pan popular acclaim but was widely dis puted in most cases.Based on Su Qing s ori ginal works,the follo w ing article sets out to analyze her urban feminine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visi on,s ubject matter,vie wpoint,mentality,lan guage style etc,and probes into the caus e of i ts formation and values,with pai ns taki ng effort and highl y detached attitude. Key words:Su Qi ng;Urban Fe mini ne Literature;Analysis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苏青是一位最有争议的作家,毁誉参半,褒贬不一。本文力图以文为凭,客观公正地分析苏青的文学作品,肯定苏青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特殊阶段、特殊层面的特殊地位,并探讨其原因和局限,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一、苏青都市女性文学的特点 苏青的人生之旅是曲折、坎坷甚至是悲惨的,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她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品质:她才情兼具,个性鲜明、大胆、正直、坦诚;她思想敏锐不保守,有时略有偏激;她无明显的政治主张和信仰;她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热情;她为人豪放、直爽。苏青的人格品质在其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抒发。 苏青的作品与五四以来典型的女子文学有很大的不同。把苏青的作品与冰心、庐隐、丁玲、萧红等人的作品放在一起作比较就不难发现,冰心、丁玲等人塑造的多是从旧的封建牢笼中挣脱出来的新女性的形象,她们或崇尚爱情至上,或追求婚姻自主,或投入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之中,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特征和妇女呼声。而苏青所写的只是妇女生活领域中很窄的一部分,偏重于生活中的琐事和杂事,是那种 说起来却不得闲,天天不知道在忙些什么的 (见 苏青文集 下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50页,以下所引该书均据此版本,只注页码)小女人生活。在 第29卷第3期 1999年6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 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29,No.3J un.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