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建筑的哲学思维

合集下载

中式建筑设计理念

中式建筑设计理念

中式建筑设计理念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特色。

其设计理念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艺术和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和自然的理解和追求。

下面将介绍几个与中式建筑设计理念相关的内容。

1.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式建筑注重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通过布局规划和建筑形式,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达到共生共荣的目的。

建筑通常以庭院为中心,围合一片开放空间,向外开放的同时又保护了住户的隐私。

建筑布局稳健而谦逊,尊重大自然的力量和气息。

2. 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中式建筑的设计理念中体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思想。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和土,相互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

在建筑设计中,利用五行的相生关系可以将不同的功能区域相互联系,使得整个建筑空间连贯有序;而利用相克关系则可以实现建筑的平衡和破坏。

这种设计理念既使建筑具有美感,又具有实用性和功能性。

3. 阴阳平衡的思想中式建筑的设计理念中还融入了阴阳平衡的思想。

所谓阴阳是指宇宙中的两种基本力量,分别代表着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通过布局、色彩、材料等方面的搭配,追求阴阳平衡的理念。

例如,在建筑中使用明暗对比可以创造出动态和谐的空间感;在颜色上使用相对冷暖的浅深色调搭配,使建筑更加丰富多样。

4. 动静结合的空间布局中式建筑的空间布局强调动静结合。

建筑内外动静的划分清晰,通常将正屋作为安静的居住区,后院作为安静的休闲区。

同时,设计中也注重动静的转换和过渡,使建筑内外的空间有机地连接起来。

这种空间布局的设计理念既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静养身心的思想,又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多样需求。

总的来说,中式建筑设计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五行相生相克、阴阳平衡和动静结合。

这些理念使得中式建筑在形式、功能和理念上与其他建筑风格有所区别,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独特思维。

这也为每一座中式建筑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

马克思基本原理的六大思维

马克思基本原理的六大思维

马克思基本原理的六大思维
马克思基本原理的六大思维,通常指的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提炼出来的六个核心思想方法或理论视角,它们在不同文献中可能有不同的表述和侧重点,但大体上可以概括如下:
1. 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 辩证法:强调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规律,主张全面、联系和发展地看待问题。

-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主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 历史唯物主义思维:
- 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3. 阶级分析思维:
- 分析社会现象时重视阶级关系及其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革命的重要性。

4. 实践第一性思维:
-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
础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

5. 系统与整体观思维:
-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社会和思维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要求我们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时要把握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有机联系以及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6. 矛盾分析思维:
-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通过揭示事物内部矛盾运动规律,指导实践活动中的具体问题解决。

这六种思维方法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逻辑框架,为理解和分析现实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

前现代主义时期
· 工艺美术运动:从传统中借取手工艺精神。
· · 新艺术运动:从自然中获取纹理和图案。 都没有找到真正适合材料的形式。 没有找到真正适合工业生产方式的形式。
三、流派时期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建筑方面,这都应该是世界建筑史上最狂 飙突进、最有革命性的一个时期,流派纷呈,英才辈出。建师们追 逐革命、理想、社会责任、历史感等等具有深刻意义的崇高目标, 并且建立了现代城市规划和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体系,诞生了一大 批令人景仰的伟大建筑师,留下了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
主要建筑观点
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而变化,当代建筑应该体现工业化的精神 。 1、反传统,反对因循守旧的复古主义,抛开历史上建筑风格和样式 的束缚,按照今日建筑的逻辑,灵活自由地进行创作。 2、强调建筑师要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需求和经济问题。
3、主张采用新技术成就,在建筑设计中注意发挥新材料、新结构和新设备、工 业化施工的特点。
代表作 William Morris, Red House
红屋 Red House Philip Webb 1859-1860 平面 L 形,外材料:当地红砖, 按功能开窗,材料、功能、艺术 造型三者结合。
Deanary Garden
工 艺 美 术 运 动
• 莫里斯William Morris:富商 • 学历:牛津大学神学 • 特长:平面设计,涉 及织物、墙纸、瓷砖、地毯、彩色玻璃
1927年斯图加特魏森霍夫国际建筑展
包豪斯(Bauhaus):
1919年在德国成立的一所旨在培养现代设计人才的教育机构,也是世界上第一 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欧洲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奠基者。它的 成立也标志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正式诞生。
评价: 欧洲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奠基者; 奠定现代设计教育的结构基础; 创立的理性设计特征为日后欧洲工业产品 设计风格打下基础。

密斯的启示3篇

密斯的启示3篇

密斯的启示3篇密斯的启示1密斯的启示密斯·凡·德·罗的作品被誉为20世纪建筑的代表之一,他开创了现代建筑的先河,奠定了现代建筑设计的基础。

在学习和欣赏密斯的作品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建筑空间的独特理解,以及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探讨密斯的作品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1. 空间的定义密斯的建筑作品无一不体现着对空间的独特理解。

他讲究空间的清晰边界,提倡形式和功能的统一。

他的设计注重建筑空间内在的秩序和结构,一步步推导出形式上的正确性。

例如,德国柏林国会大厦,明确界定了公共空间和议会空间,让空间定义更清晰。

他的建筑作品体现了建筑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让建筑和环境相得益彰。

2. 实用性和美感的平衡密斯的建筑作品在追求实用性的基础上,完美平衡了美感和人性化。

他注重人的舒适感,同时也关注建筑的美感。

他的建筑作品既实用又美观,比如德国柏林国会大厦连接议会大厅和议员的办公室,让政治家更快地交流,同时也让游客欣赏到美丽的景观。

3. 空间的流动性密斯的作品注重空间的流动性,主张人的行动要顺畅,在没有阻碍的情况下,让人在空间中具有某种流动感。

他在空间的设计中,通过有机地组合立柱和墙壁创造出结束和开放的空间,建筑和自然相互融合。

例如,纽约的西奥菲斯楼大厦,建筑物和街道之间通过廊柱相联的设计,形成了一个流畅的过渡状态,建筑的空间也更加宽敞明亮。

4. 素材的选择密斯的作品素材的材质简洁,大量运用了钢、玻璃等工业材料。

他崇尚材料的自然本质,表面处理尽量少用装饰性,让结构和功能显得更直观。

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方式可以表现出建筑物的性格和特性,例如柏林马丁·格罗比厅的玻璃屋檐在天空中似乎漂浮,与整个建筑和环境相融合。

通过学习和欣赏密斯的作品,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现代建筑的经典之作,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他对建筑设计的深入思考。

他的建筑作品对于现代建筑的启示是巨大的。

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设计灵感,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

综合英语4-第三单元unit3课文

综合英语4-第三单元unit3课文

综合英语4-第三单元unit3课文1 The term "organic architecture" was coined by Frank Lloyd Wright(1867 - 1959).It is a philosophy of architecture that promotes harmony between human habitation and the natural world through design approaches,which are so sympathetic and well integrated with its site that buildings,' furnishings, and surroundings become part of a unified, interrelated composition According to Wright, the idea of organic architecture refers not only to the buildings' literal relationship to the natural surroundings,but also how the buildings' design is carefully thought out as a unified organism Geometries throughout Wright's works build a central mood and theme. Essentially organic architecture is the literal design of every element of a building: from the windows, to the floors, to the individual chairs, intended to fill the space. Everything relates to one another, reflecting the symbiotic ordering of systems of nature.2 Organic buildings are characterized by wavy line, and curved shapes that suggest natural forms, instead .of being linear or rigidly geometric. Wright once said that all twentieth century, Modernist architects took the concept of organic architecture to new heights. By using new forms of concrete and cantilever trusses,architects could create swooping arches without visible beams or pillars.1“有机建筑”一词是由弗兰克·劳埃德·赖特(1867-1959年)创造的)。

建筑概论论文

建筑概论论文

外国近现代建筑流派及其发展建环一班郑逸帆130840129论文题目:外国近现代建筑流派及其发展学生名字:郑逸帆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班级:建环一班学号:130840129 年级:2013课程名称:建筑概论指导老师:陈翔论文摘要:世界建筑史的发展是极其复杂而有趣的,它的每一次建筑思潮的形成与改变都与当时的社会发展与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济技术基础决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历史与哲学观点在建筑身上成为了典型的例子,反过来,不可忽略的是建筑运动同样刺激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这就好比如“高层建筑的崛起”归功于新材料和升降技术的发展,而人们对高层建筑的崇拜势必有利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

毫无疑问,摆脱了封建主义桎梏的近现代建筑,相比以往的建筑,是大大的向前跃了一步,更加丰富多彩而让人眼花缭乱。

关键词:复古主义、世纪之交、世界大战、包豪斯、芝加哥学派、现代建筑“四巨头”、五位大师、解构主义正文:从哲学上来看,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而从历史的结果来看,文化、观念形态等方面的变革确实往往要晚于技术和经济的发展。

因此,从建筑上来说,建筑史尤其是外国建筑史的近、现代的出现要晚于世界史的划分。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意味着世界近代史的结束,现代史的开始。

然而,19世纪的思潮,以及建筑动态,基本上仍停留在古代,甚至当时复古主义思潮反而显得更强烈,如巴黎歌剧院、圣心教堂、伦敦的国会大厦等等。

建筑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任何一个时期的建筑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特点,结合近现代史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以及建筑发展的自身特点,近现代建筑史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世纪至1世纪下半叶;第二阶段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第三阶段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第四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前两个阶段属于近代建筑史范畴,后两个阶段属于现代建筑史范畴。

(一)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美建筑复古主义思潮——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折衷主义(18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18世纪前的欧洲,巴洛克建筑和洛可可建筑装饰风格盛行一时,但是矫揉造作的形式引起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厌恶,认为其缺乏创造性,不适合新时代的艺术价值观,希望用简洁明快的处理手法取代陈腐之物。

现代建筑创作理念、思维与素养

现代建筑创作理念、思维与素养

∞_t筑论鼍^rchh咖酬F圳m,南方建筑lSouthNch舱ct岍2008.1现代建筑创作理念、思维与素养C ont em por a r y A r chi t ect ur alD es i gnI deas,T hi nki ng,and D em ea nor何镜堂H e J i ng t ang籀耍本文针对当前建筑领域的实际。

结合作者多年的创作实践,提出。

二观三性”(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建筑创作理念,综述建筑师应具备的创作思维和素养。

关键饵建筑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创作思维建筑师素养A B ST R A C T ba se d on t he cur r ent condi t i ons i n t he f i e l d o f ar c hi t ect u r e a n d t he a uthor‘S r i ch ex per i enc e o f de si g n pr act i ce,t he a rt i c l e sugg est s t he a rc hit e ct ura l des i gn i deas of ho l i s m.s us t ai nabi l i t y,V er nacuI ar i t y.cul t ur al i t y,and cont em por a nei t y.I t a l so di s cus s es t h e r equi r ed t h i n ki n g an d per sonal de m eanor o f ar chi t ec t s.K L”I t'W oR D S a rc h i t ec t u r al hol i sm,s us t ai na bi l i t y.vernacular i t y,cult ur al i t y,contem poranei ty,des i gn t h i nk i ng,ar c h i t ec t dem e a nor中圈分类号T U一0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232(2008)01一0006—06作者筲介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浅谈文化产业的哲学思维

浅谈文化产业的哲学思维

浅谈文化产业的哲学思维摘要:我国的文化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很多精髓,在现代的发展中不断流失,因此,传统文化也要加以保护。

文化有很多种,它是生活的体现,民间文化艺术更是丰富多彩,其实文化中包含着不一样的思维。

文化的丰富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那怎样发展文化产业也会成为相关机构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大众文化;文化产业;生产;意识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在阶级社会中,又具有阶级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广义的文化包含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含物质方面的内容;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地域性。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对文化也作了类似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能力、物质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

”文化定义莫衷一是的现象,反映了文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复杂联系。

它不仅体现了文化与人类社会进程的关系,而且还体现了文化与人类社会整体的联系,这种联系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

作为人类社会特殊的构成内容,文化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它又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了民族的传统文化。

关于大众文化的涵义,在法兰克福学派代表性人物的理论表述里,“大众文化特指20世纪以来由文化产业制作的诸如电影、广告、流行音乐、通俗小说、电视节目等文化产品,也常称为大众艺术、通俗艺术、流行艺术等,其特点是通俗易懂、机械复制和传播迅速。

”“大众文化”成为“文化工业”这种文化经济类型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它并没有正式提出大众文化的概念,而是对“肯定的文化”的批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前言建築發展分為理性及感性的即二元性對立的設計觀,現今的機械論點支配時代的一切。

迄今現代主義起肇已百年之久,台灣的建築學子對非幾何的設計方法尚為陌生,將非幾何指稱為非理性的藝術創作,事實不然,在非幾何的建築背後隱藏極度的理性思考,只是我們不熟知其操作模式及原由。

以現代建築中的流派中的一個派別「有機建築」企圖尋找人類思考與情感上的交集,在建築領域上推演理性與有機和諧共存的關係。

本論文中企圖釐清有機建築中的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關係,及和諧共存的可能性,探究現代建築流派之一的「有機建築」的觀念及操作方式,以美國有機建築師萊特及德國建築師夏龍的建築創作理念與現代建築倡導的國際式樣有何偏差作一論述。

二、有機建築的背景「新建築」或稱「有機建築」,是本世紀現代主義運動的主要思潮之一。

其理論觀念與胡塞爾〈Husserl〉的現象學,伯格森〈Bergson〉生命哲學以及中國人文思想有密切關係。

主張可居品質在於構造物與居住者的互動關係。

設計者本身的任務是不斷探究居住的無限可能性。

「居住」的本質是生生不息的創造與脈動,而非靜止的形體組合。

在西方的主流建築論述中,「有機建築」常與「表現主義」、「機能主義」、「生物仿似」混為一說。

事實上「有機建築」理論並不指涉自然界生物造型模仿,在於闡述尋找一種更精確的造型過程。

「有機建築」的意思主要還是內容與形式合一,空間內部組織加各種外在因素所產生的形式。

有機建築考慮的要領,基本上是「天、地、人」,而人的行為在空間中感受的一切才是空間的目的。

十九世紀後半期世界同時流行著很多主義,如德國的唯物主義,法國實證主義,美國的實用主義,英國的功利主義…等。

這些主義的內容不盡相同,但有共同的態度,就是將人性降低到物性的層次,只有少數哲學家持不同看法。

首先以生命哲學修正唯物主義的偏差,生命哲學生生不息的宇宙觀來代替科技主義平面式的物質世界。

胡塞爾提出「現象學」,基本原理認為人從大自然吸收外在的物質世界,反映到內在的心靈世界;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而不是二元劃分的,是靈魂的覺悟。

後來又有謝勒〈Scheler〉提出「價值觀念」的學說,認為人不但生活在現實的世界裡,還要在現實世界裡建立一處理想世界,透過對價值的體認,才能肯定倫理道德與藝術,因為人能夠認識價值,因此可以把客觀的價值當作認知對象。

由於這些看法的提出,使得德國流行的馬克思唯物史觀無法繼續發展下去。

由於這些哲學家們的啟示,這種平衡科技與人文的思想就成了「有機建築」的重要背景。

二、有機建築「有機」形式的慨念是從生物學領域借來的,在建築的實證上很難界定,統合來說,是部份與整體的和諧,與自然的過程聯繫在一起,出生、成長及死亡。

一開始建築學者對有機的定義是分析自然與建築的關聯性而來的,由「機能」出發。

首先在19世紀中雕刻家H.Greenough提出機能與形之對照,以自然類比建築,強調建築應回歸自然法則以尋求「有機之美」延伸出「形隨機能」的理念,為機能主義思想源頭,影響蘇利文、萊特的有機理論。

另一方面有機主義的機能觀則是建築歷史變證的進程,這應從主張以歌德復興式樣回歸建築本質談起,史論家提出對抗古典及文藝復興之以完美秩序挾制建築,此種爭辯蔓延各地,加上當時德國建築史學研究中對歌德建築新發現,奠定了中世紀在德國的主導性。

於是文化的自明性在度被挖掘,歌德建築被視為北歐建築真正根源,有別於建築史中希臘、羅馬的正統,講求建築「真實性」的表達,這真實性一則強調建築本質的表達,一則強調地域性的觀點。

在英國歌德風潮使得建築趨向形式的自由及機能主義的呈現,建築的先鋒們試圖詮釋科技的價值,批評工業的急速發展下已瓦解了歷史文脈及傳統模式,帶來價值觀的混亂。

應從新定義建築,以精神及文化的角度出發改革工業革命帶來的弊病。

形式對應到機能的明晰度,十九世紀的英國前衛建築理論就提出這樣的見解,促使影響各地有機概念形成,主要區域是在美國與德國。

美國由芝加哥學派蘇利文提出「形隨機能」主張;萊特早期的草原式有機建築的實現。

德國由賀臨〈Haring〉建立有機理論,夏隆〈Hans Scharoun〉以作品完成賀臨理論之實踐。

現代主義比較強調工業化對建築的廣泛影響,賴特則強調建築應當像植物一樣成為大地的一個基本的和諧的要素,從屬於自然。

他認為每一座建築都應當是特定的地點、特定的目的、特定的自然和物質條件以及特定的文化的產物。

賴特創作的落水山莊是有機建築的卓越的代表作品。

在20世紀中葉,現代主義派的傳播較為迅速廣泛,但有機建築的理論對建築師創作思想的影響也很深遠,在世界許多地區都有有機建築的追隨者。

賴特的落水山莊、西塔里埃辛冬季營地以及德國建築師夏隆的柏林愛樂音樂廳(1963年建成)是有機建築的實例。

三、萊特的有機理論A. 有機的觀念一般認為有機有下列的觀念自然的外形─像自然界的樹木一般,具有生生不息生長的意思。

順著自然的原則─自然中簡易和變異法則,所表達出來的為一種活力和動態。

本性的自然─本身完全依照本性發展變易,不加進人為的力量,沒有人為的思想灌輸完全以自由是力量驅動。

B. 萊特的有機空間想法的形成在西方古典傳統裡中,柏拉圖給世人留下了沉思的理性精神,亞里斯多德留下邏輯的思考方式,使得他們以科學客觀的方式去理解事物,由分析、解剖而將之概念化,因而,人與自然被截然分開,被置於極端的相對位置,自然被視為外在現象,它的存在是為了讓人利用。

現代科學之始祖培根,理性主義哲學的笛卡兒,融合了古典的權威性以及可敬的原理,並深深地左右著西方的世界。

但萊特卻持著不同的觀點去解釋人,建築與自然。

萊特在有生之年大部份作品,與所處的時代格格不入,因為他思想與作品中,充滿了異於西方古典傳統精神。

萊特鼓吹「有機思想」倡導「有機建築」,而否定了西方古典傳統,並對人文主義傳統,文藝復興所代表觀念,表示深切的痛恨,發自內心的厭惡。

他強調土地對生活環境的重要性,並重視人類情感的問題,因而主張建築在內討論它的本質,在外講求與環境密切的結合。

萊特的有機思想與西方古典傳統以及理性、科學之精神間,所存有之明顯的差異,歸納以下幾點:1. 萊特在觀念上是「順從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2. 信賴「自然法則」而非「人為的規律」。

3. 重視個人情感的問題,即「人性的」而不是抽象的「人為萬物之標準」。

4. 融合實質的與心理的種種問題,不斷尋求新的解答,取代了既存的古典規律。

5. 以「體悟方式」獲取真理,而非客觀邏輯之推理。

6. 確立合理美的觀念,而不是追求完美的比例關係以及絕對的美。

7. 萊特相信「部分於全體關係,猶如全體於部份的關係」,它們相容合為整體,而非截然的對立。

認為每一種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夠生存於世的內在因素決定的。

同樣地每個建築的形式、它的構成,以及與之有關的各種問題的解決,都要依據各自的內在因素來思考,力求合情合理。

這種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賴特十分欣賞中國的老子哲學),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啟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

自然界是有機的,因而取名為“有機建築”。

賴特主張設計每一個建築,都應該根據各自特有的客觀條件,形成一個理念,把這個理念由內到外,貫穿於建築的每一個局部,使每一個局部都互相關聯,成為整體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他認為建築之所以為建築,其實質在於它的內部空間。

他倡導著眼於內部空間效果來進行設計,“有生於無”,屋頂、牆和門窗等實體都處於從屬的地位,應服從所設想的空間效果。

這就打破了過去著眼於屋頂、牆和門窗等實體進行設計的觀念,為建築學開闢了新的境界。

C.有機建築對待建築的其他問題,萊特的見解:對待環境,主張建築應與大自然和諧,就像從大自然裡生長出來似的:企圖把室內空間向外伸展,把大自然景色引進室內。

相反,城市裡的建築,則採取對外屏蔽的手法,以阻隔喧囂雜亂的外部環境,力圖在內部創造生動愉快的環境。

對待材料,主張既要從工程角度,又要從藝術角度理解各種材料不同的天性,發揮每種材料的長處,避開它的短處。

它認為裝飾不應該作為外加於建築的東西,而應該是建築上生長出來的,要像花從樹上生長出來一樣自然。

它主張力求簡潔,但不像某些流派那樣,認為裝飾是罪惡。

它對待傳統建築形式的態度是,認為應當了解在過去時代條件下所以能形成傳統的原因,從中明白在當前條件下應該如何去做,才是對待傳統的正確態度,而不是照搬現成的形式。

它認為機器是人的工具,建築形式應表現所用工具的特點,有機建築接受了浪漫主義建築的某些積極面,而拋棄了它的某些消極面。

三、德國的有機理論德國的有機思潮除了延續著19世紀所著重的歌德本質的探求,以控訴古典幾何的觀點之外,另一方面為德國現代主義內部偏執所浮現的「新建築」。

「新建築」的起源一開始並不是發起於現今熟隻的機械觀,而是由表現主義併發的,有機主義從生物性機能著手以曲線改變空間的型態,以機能及空間的本質出發;而表現主義以曲線表達建築師意志及動態的時代。

兩者有相同的歷史進程卻以不同因子延伸,但都是延續著德國浪漫主義的遺風。

機械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承受重建的壓力,使真實與現實繼起超越烏托邦的風潮,建築由表現轉向理性詮釋。

而有機主義屬於「新建築」中「機能」與「理性」爭論核心。

本質上是極端的機能論,提出文化與生命哲學的觀點,以對抗新建築中幾何之主張;有機主義者〈對象是夏隆及賀臨〉主張納入「哲學」、「生物」領域的觀點,走向極度專業化的知識領域從新統合來思考,使建築擺脫形式主義的牢柩,以「人」出發,回到建築本質的探索。

A. 賀臨〈Hugo Haering〉的有機論賀臨〈Haring〉是20年代德國最重要的理論家之一,所建立的哲學中心思想為「本質哲學」,主張有機的本質是觀察自然發現的,認為自然界中存有自身的結構、秩序隱藏於事物之內,應排除人為幾何及數學的規則,主張以自然科學的知識,從觀察生物體的機能與型態,分析組構法和秩序的關聯,以類比建築。

建築可被觀察的實體型態只是包含內涵的外殼,與建築本質無關。

建築的本質在於建築的目的,即是生活原理的呈現,反應於機能的組織,而生活型態的層次不窮變化,顯現於外部造型的豐富性。

賀臨重視的是生活的內涵表明提出「五官建築」「住宅是生活的器官」,指的是建築的本質是滿足居住者的需求,生活的需求更包含了不同的心靈活動及精神思想,建築為了表現生活的型態,它的本質是有機的,但基本的條件因人、時、地而有所不同。

這主張與柯布〈Le Corbusier〉講的「住宅是生活的機器」是相通的。

賀臨所建立的造型理論體系,超脫形式,建築實體是由機能為特殊目的而設計的,在兼顧目的與效用性,再尋求符合機能本質的空間形式「從內到外,從外到內」地是由基地條件、機能組織、陽光、氣候、材料等環境因素,以一種近乎直觀的自然方式產生,建築師只在建築形成過程中扮演催化的角色,必須「拋棄成見,無為而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