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病的传变顺序

合集下载

六经辨证分类

六经辨证分类

六经辨证分类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由于病人体质和病邪传变的不同,同是太阳经证,却又有中风与伤寒的区别。

1。

太阳经证太阳经证,是指太阳经受外邪侵袭、邪在肌表,经气不利而出现的临床证候。

可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l)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于肌表,卫气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出现的一种临床证候。

临床上亦称之为表虚证。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缓,有时可见鼻鸣干呕。

【证候分析】太阳主表,统摄营卫。

今风寒外袭肌表,以风邪为主,腠理疏松,故有恶风之感;卫为阳,功主卫外,卫受病则卫阳浮盛于外而发热;正由于卫阳浮盛于外,失其固外开合的作用,因而营阴不能有内守而汗自出;汗出肌腠疏松,营阴不足,故脉浮缓。

鼻鸣干呕,则是风邪壅滞而影响及于肺胃使然。

此证具有汗出,脉浮缓的特征,故又称为表虚证。

这是对太阳伤寒证的表实而言,并非绝对的虚证。

六经辨证传变顺序为太阳,阳明,少...

六经辨证传变顺序为太阳,阳明,少...

六经辨证传变顺序为太阳,阳明,少...这个理论说起来有些复杂了,首先三阴三阳来自何种理论?来自万年之前的玄学《象数学》的象数三十(是三与十),象数三十呈“十”字分布,周边各有六个象数,合二十四……在浑天太极理论中是“地文在上”之论;为什么分出一个阳明与厥阴?是十二“月”相,在此强调是十二月不是十二时,何为“月”不是以年十二月的月,黑白两仪的十二消息卦!故两阳合“明”,什么是日月合明?日者不是今天的一日,是太极一周,月者,不是今天的月亮,是三十个黑白两仪“卦爻”之象。

十二月的上半年,不是时间的上半年,是正弦曲线是上弧度,同理,下半年是两阴交尽的厥阴,结果是:少阳太阳阳明太阳少阳少阴太阴厥阴太阴少阴……的一个“○”的轮回,同时,阳明呈手、厥阴呈足之象,手足分左右,把这个轮回分成左右双耳,太极之象矣;一到十二月从足到手,这就是《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篇》为什么只有足没有手之论,而张景岳《类经图翼》与之不同是有手有足,再把张景岳理论中分成两半,手足十二经就是一个太极之象。

庞大的理论在这个码字困难真是难以说清,但不学易,不理解伏羲太极(中医以礼齐人的礼)是无法理解三阴三阳论,很多人崇拜“一气周旋”,为什么不知道所谓的一气周旋就是伏羲《易经》的六十四卦象呢?一气周旋的“一”就是“道”,一气周旋是“画”出了一个什么?画出了一个无极本体呀,玄学符号之“○”,中医万年之前的理论就是数字化医学理论,我们却要崇拜西医?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六经辩证也是《黄帝内经》的理论,(我个人理解,不见得对)这个理论不是针对西医物形之人,是“六经”辩证,何为六经,厥阴风木应肝经……的六经,主令、从令生成风热暑湿燥寒,本标六气,表里本是三阴三阳的“三对”组合,太阳为表是足太阳膀胱经,阳明为里是手阳明大肠经,少阳半表半里的是手少阳三焦经,阳为“府”在上,足太阳主令,手少阳小肠丙火,水火异位是表,阳明大肠经主令,足阳明胃从令化燥是里,是中土之湿里面的“里”;少阳是三焦与胆,三焦是一个玄学上中下的大“○”,胆是一个对应无极本体的小“○”,半表半里……,推论有些大胆,可以拍砖,讨论有助于拯救传统医学。

六经病的传变顺序

六经病的传变顺序

六经病得传变顺序六经病得传变顺序一般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但也有不经此顺序得情况,或直中,并病等。

厥阴病就是最危重得阶段。

★太阳病六经病之一,出自《伤寒论》。

太阳病包括经证与腑证。

多由外感风寒所致。

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

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与,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就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就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就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就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太阳又称巨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故太阳居三阳之首,为六经藩蓠。

风寒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此时,卫气虽已受伤,但犹能达表抗邪。

正邪相争于表,经气不利,则症见脉浮、头项强痛面恶寒。

卫气行于脉外,功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

风寒外袭,卫气受伤,温煦外御功能降低,就是以恶寒(包括中风)。

1、太阳经证治法(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就是卫强营弱,营卫不与,治疗中风只需调与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六经辩证六经传变概述!

六经辩证六经传变概述!

六经辩证六经传变概述!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一、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由于病人体质和病邪传变的不同,同是太阳经证,却又有中风与伤寒的区别。

1、太阳经证太阳经证,是指太阳经受外邪侵袭、邪在肌表,经气不利而出现的临床证候。

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l)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于肌表,卫气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出现的一种临床证候。

六经病的传变顺序

六经病的传变顺序

六经病的传变顺序六经病的传变顺序一般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但也有不经此顺序的情况,或直中,并病等。

厥阴病是最危重的阶段。

*太阳病六经病之一,出自《伤寒论》。

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

多由外感风寒所致。

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太阳又称巨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故太阳居三阳之首,为六经藩蓠。

风寒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此时,卫气虽已受伤,但犹能达表抗邪。

正邪相争于表,经气不利,则症见脉浮、头项强痛面恶寒。

卫气行于脉外,功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

风寒外袭,卫气受伤,温煦外御功能降低,是以恶寒(包括中风)。

1.太阳经证治法(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六经病证的分类与传变

六经病证的分类与传变

六经病证的分类与传变六经,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一)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伤寒杂病论研究》六经传变,疾病传变规律

《伤寒杂病论研究》六经传变,疾病传变规律

《伤寒杂病论研究》六经传变,疾病传变规律六经传变六经的传变规律有三种,第一种是循经传,第二种是越经传,第三种是枢机传。

因为越经传里面还有两种独特的传变方式,即表里传和开阖传,加上循经传和枢机传共计五种。

第一种循经传。

循经传是指外感疾病按照三阴三阳的规律、由“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逐条经往下传,三阳传变,三阴递进。

所谓三阳传变,指的是如果太阳传少阳,少阳证备,则太阳证罢,完全传人少阳则不见太阳证;少阳完全传人阳明,则不见少阳证。

而三阴是递进关系,太阴传入少阴,同时具有太阴和少阴的症状;少阴传入厥阴,同时有太阴、少阴、厥阴的症状。

第二种越经传。

越经传就是不按照“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规律去传。

越经传是隔一条经,比如太阳传人阳明,阳明传入少阴,少阳传入太阴,都是中间隔了一条经,称之为越经传。

越经传又有两种特殊的方式,第一种是表里传,第二种是开阖传。

表里两经相传,包含了两种方式,其中阳明传太阴是循经传,而少阳传厥阴与太阳传少阴都是越经传,都隔了一条经——少阳传厥阴隔着太阳经,太阳传少阴隔着厥阴经。

所以,少阳厥阴、太阳少阴的表里传是越经传,而太阴-阳明的表里传是循经传。

第四种开阖传。

因为太阳、太阴为开,阳明、厥阴为阖,所以阳明传太阴就属于开阖传。

第五种传变方式我们叫枢机传,是指少阳、少阴之间的相互传变。

第一种是寒体人,由太阳传少阳,少阳传阳明,传人阳明以后寒化传入太阴,太阴传少阴,少阴传厥阴,按照“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传经。

这是正常的六经传变的渠道,最后从厥阴转出少阳。

这种寒性体质的人,传入太阴以后,是寒化的。

第二种是热体人,由太阳传少阳,少阳传阳明,传入阳明以后热化传人少阴,少阴传厥阴,按照“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的次序传经,最后还是转出少阳。

热性体质的人不传太阴。

在标本法一章中已讲得很清楚:太阴本湿而标阴,标本同气,从其本,所以太阴无热证。

《伤寒论》六经传变规律初探

《伤寒论》六经传变规律初探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经典之一,是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书。

其中,六经传变是《伤寒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研究疾病的传变规律、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六经传变,是指人体经脉的传导变化。

《伤寒论》认为,人体经脉分为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六经,每一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定的病理变化规律。

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常常表现出一些特定的症状和体征,这些症状和体征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所在的经脉和病变的程度。

六经传变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从表及里。

病变往往先从表面的经脉开始,逐渐向深部的经脉传变。

例如,感冒初期的症状多表现在太阳经上,随着疾病的加重,可以波及到其他经脉。

由里及表。

病变也可以从深部的经脉开始,逐渐向表面的经脉传变。

例如,中暑等疾病可以先波及到太阴经,然后再扩散到其他经脉。

上下相随。

有些疾病的传变是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也有些疾病是同时影响上部和下部的经脉。

例如,肝炎等疾病可以影响肝经和胆经,同时对上下两部位造成影响。

左右相连。

有些疾病的传变会同时影响左右相对称的经脉,例如,风湿病等可以同时影响太阳经的左右两侧。

阳证以热、寒、温为主,阴证以虚、实、痰为主。

不同的经脉和疾病表现出的症状也会有所不同,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总之,六经传变是《伤寒论》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为医生判断疾病的位置和程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经病的传变顺序六经病的传变顺序一般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但也有不经此顺序的情况,或直中,并病等。

厥阴病是最危重的阶段。

★太阳病六经病之一,出自《伤寒论》。

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

多由外感风寒所致。

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 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 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太阳又称巨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故太阳居三阳之首,为六经藩蓠。

风寒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此时,卫气虽已受伤,但犹能达表抗邪。

正邪相争于表,经气不利,则症见脉浮、头项强痛面恶寒。

卫气行于脉外,功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

风寒外袭,卫气受伤,温煦外御功能降低,是以恶寒(包括中风)。

1.太阳经证治法(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个人意见:当以辛凉轻透为主,可用银翘散。

2.太阳腑证治法(1)蓄水:系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水气停蓄,五苓散(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 具有化气利水的功能,故为蓄水证主方。

(2)蓄血:系瘀血不行,热结下焦,应攻瘀逐血,可根据轻重缓急,选用桃核承气汤3.太阳病兼证治法(1)太阳中风兼气逆作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之。

(2)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加葛根汤,实用葛根汤。

(3)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实用大青龙汤。

(4)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软),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以小青龙汤。

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胁,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鞭满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攻之。

(5)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者,治宜以小建中汤。

如气血亏乏,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治以炙甘草汤。

★阳明病伤寒六经病之一。

为阳气亢盛,邪从热化最盛的极期阶段的伤寒。

证候性质属里实热。

《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 “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衣,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清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阳明病,汗出多而喘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 总结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

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

病理机制1.阳明经证: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液,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

2 .阳明腑证:外邪人里化热,与大肠的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伤寒论》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

中医诊断当其高热散漫之际,则以寒凉药清热为治,所以阳明经证主要用清法,可选用辛寒苦寒清解里热的方剂;若热与实结于大肠则以寒下药为治,急下存阴,争取时间,不使煎熬津液,所以腑证主要用下法,可选用苦寒泻下的方药。

1 .阳明经证治法:阳明经证是里热蒸腾所致,表里俱热,所以治宜石膏汤。

2.阳明腑证治法:阳明腑证是邪热已与大肠糟粕搏结成实热证。

治疗的目的是排除燥实,清肃里热。

由于病变有轻重缓急的不同,所以阳明腑证的治法有三个方子:调胃承气汤为泻下缓剂,是治疗腑实初起,结而未实,或津液受损以燥热为主的证候,小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痞满实为主;大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痞满燥实为主。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是一句有实践经验的中医谚语。

阳明病可以转变为太阴病,也就是抗病力由强到减弱的表现,预后不良;太阴病也可以转变为阳明病,则表示抗病力由弱转强,预后佳良。

★少阳病伤寒六经病之一。

外感病邪在半表半里所致的证候。

以口苦,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多呕,默默不欲食为特征。

少阳病或来自太阳;或起病即为少阳病的,乃因气血衰弱,邪气内入,与正气相搏于少阳经所致。

有在经、在腑之分。

少阳经证为邪气侵入少阳经所表现的证候。

多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肋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白或薄黄,脉弦。

治宜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

少阳腑证为邪气侵犯胆腑所表现的证候。

多见呕吐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

治宜和解少阳,通腑泻热,方用大柴胡汤。

《伤寒论》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

”概括:凡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脉证,就叫少阳病。

少阳证是邪在肝胆的病变。

外邪侵犯肝胆,肝胆之气火上逆而亢,以致出现口苦、咽干、目眩。

邪在胆而逆(影响)在胃,故有喜呕不欲食等消化功能失常。

气机不爽即发生胸胁苦满。

邪正相争,正气虚弱不能抗邪外出则往来寒热。

1.少阳正治法少阳病无太阳之表证,邪不在表,故不可发汗(若汗则耗伤津液,反使病邪内传);无阳明之里实证,邪不在里,故不可用下法(若下则阴虚火动而易成惊);胸中无邪实,邪不在胸膈,故不能吐(若吐则伤阳成悸)。

所以少阳有三禁(禁汗、禁下、禁吐)。

少阳病的治疗原则,应以和解表里为主(即不发汗的解热法),然而,少阳病多是有兼表兼里,可在和解的基础上,兼用太阳汗法,或兼用阳明下法,随证施治。

因为少阳病是邪居半表半里,有和解表里作用的小柴胡汤为少阳病的正治方。

2.少阳兼证治法(1)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心下痞结,微呕,是少阳兼太阳病,可用柴胡桂枝汤。

(2)少阳证而复见腹满痛,郁郁微烦,心以下急,大便不通,舌苔干黄等,是少阳兼阳明里实证,用大柴胡汤。

(3)少阳病腹中拘急而痛,脉象浮 1 啬沉弦,是少阳病兼里气不足,先用小建中汤补虚,服药后里虚得复,而少阳病证不减,再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4)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等,是邪热陷于少阳,水饮不化,当宜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宣饮。

(5)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痛不可转侧,是邪入少阳正虚神浮,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6)热气(胃热)上逆呕吐、寒邪犯胃而腹痛,是上热下寒,用黄连汤清上温中。

★太阴病《伤寒论》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 概括:临床上凡是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就叫太阴病。

是脾虚湿盛,病在脾经病变。

外感病病程中,病邪入阴的第一阶段,为中焦阳气虚衰,脾胃机能减退,寒湿不运所表现的证候。

寒湿内阻,损及脾阳,或寒邪直犯脾经,损及脾胃都会影响水谷的消化和排泄,寒湿邪阻运化,故时腹自痛。

寒湿犯胃故呕吐。

胃气呆滞故食不下。

寒湿不化,脾气不升,故见自利。

1.太阴病正治法太阴病因属里虚寒证(脾胃虚寒,故其治疗原则,当以温法补法为主,以温中散寒为重点。

如表证偏重的,先行解表;里证为急的,先治其里。

《伤寒论太阴篇》没有肯定方子,我们根据里虚寒证来看,自当温里为主,特补出理中汤为太阴病主方。

2 .太阴病兼变证治法(1)既有下利腹胀满(太阴里虚证),又有身体疼痛(太阳表证),是里虚挟表,当先用理中汤温里,然后再用桂枝汤治表。

(2)表证未解,而又有腹满时痛,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加重芍药用量),表未解挟有宿食而里实满痛,用桂枝加大黄汤。

性质:里虚寒。

太阴病的成因,一为传经,三阳病而中气虚者,每易转为脾胃虚寒的证候;二为直中,由于里阳素虚,起病即见虚寒证候;三为误治,苦寒泻下太过克伐里阳。

主要临床表现:下利,泻下物多为清稀,可呈水样,也可见白色粘液,腹胀腹痛呈间歇性,喜温喜按,纳差,恶心呕吐,舌淡苔白腻,脉弱。

病机分析:本证以寒湿侵袭,脾胃虚弱为特征。

寒湿之邪侵袭,脾胃之气虚弱,健运失职,肠道传化失司,则下利,泻下物多为清稀,呈水样或见白色粘液,说明本证之下利为虚寒性下利;寒湿中阻,脾胃虚弱,气机阻滞坝IJ 腹胀腹痛呈间歇性,且喜温喜按;寒湿中阻,健运失职则纳差;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舌淡苔白腻,脉弱为虚寒之象。

★少阴病伤寒六经病之一。

外感病病程中,心肾阳虚,虚寒内生或心肾阴亏,阳热亢盛所表现的证候。

少阴病的形成,或来自传经之邪,或心肾阴虚,外邪直中,或汗下太过,内夺肾阴。

邪犯少阴,既可从阴化寒,又可从阳化热,但就伤寒而言,阳虚的寒证占主要地位。

少阴寒化证为阳气不足,病邪内入,从阴化寒,呈现出全身性的虚寒征象。

表现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

治宜急温少阳,方用四逆汤。

若脉微欲绝,反不恶寒,甚至面赤,为阴盛格阳,治宜回阳救逆,方用通脉四逆汤。

少阴热化证为少阴阴虚阳亢,从阳化热的证候。

多见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赤,脉象细数。

治宜滋阴清热,方用黄连阿胶汤。

甚而阴液欲竭者,急下存阴。

《伤寒论》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 概括: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阳气不足,故脉微。

阴血不足,故脉细。

虚弱萎靡故但欲寐。

心肾水火不济,病邪从水化寒,阴寒内盛,故出现一派寒化症状。

若病邪从火化热伤阴而阴虚阳亢,则出现一派热化症状。

少阴病的治疗原则,以扶阳,育阴为主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