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概况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概况

1 1 他 莫昔芬 ( A ) . T M T M 于2 世 纪 6 A 0 0年代合成 , 7 1 7年被美 国 F A批准 9 D
用于绝经后妇女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 。随后 的临床 试验还
通过抑制芳香酶的活性 , 阻断卵巢 以外组织 中雄 烯二 酮和睾酮经芳香 化作用转 化成雌激 素 , 由此达 到抑制乳腺
每天服用雷洛昔芬或 T M 都 可使她 们患乳腺 癌的风险减 A
香 酶抑制剂 ( I 、 A ) 促黄体 生成激 素释放 激素 ( H H) 似 LR 类
少近一半 。同时 , T M 相 比, 与 A 雷洛 昔芬组 的子宫 内膜癌
物和孕激素这 四类 , 中抗雌激素和 A 在乳腺癌内分 泌治 其 I
乳腺癌是女性 中常见 的恶性 肿瘤 护骨骼和心脏的功能 , 骨矿物质密度增加 , 中低 使 血
万妇女患乳腺癌 , 5 0万人死于该疾病 。据 国家卫 生部信 息 中心公开资料显示 , 在沿海城 市如上 海等地 区 , 乳腺癌发病
率居女性肿瘤第一位 , 每年有 1 2万 ~1 5万名 乳腺 癌患 者 需要观察和治疗 。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一般用于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 的
对芳 香 酶具 有 选 择 性 和 竞 争 性 的 强 力 抑 制 活性 。 Dm e wk o bmo sy等 报道 了一 项 旨在 比较 两种 剂量 的来 曲
唑( . gd和 2 5mgd 与 口服 甲地孕酮( )6 g d 0 5m / . / ) MA 10m /
二线治疗 E R或孕激 素 受体 ( R) P 阳性 或未知 的绝经后 晚 期乳腺癌疗效 的临床研究 。5 1 患者均 为抗雌激 素治疗 5例 失败后 局部复发或远 处转 移的乳 腺癌患者 , 中 18例服 其 8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有哪些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有哪些
乳腺的内分泌治疗属于全身性治疗措施,也可以说是姑息治疗的一种,是通过改变人体正常生理过程来阻碍癌细胞的生长和繁殖。
相当类型的乳腺癌组织需要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刺激来生长,那么用某些化学方法阻止这些激素反应过程,就有可能减慢甚至使癌细胞停止生长。
这就是内分泌治疗。
目前常用的内分泌治疗药物有以下几种:
1、三苯氧胺(他莫昔芬):适用于任何年龄,不论绝经前或绝经后,可作为术后辅助治疗
2、依西美坦
3、瑞宁得
4、诺雷得:适用于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可作为术后辅助治疗
5、氟隆:适用于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可作为术后辅助治疗
6、氟维司群:适用于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可作为其他内分泌药物治疗失败的解救治疗
绝经期前的患者可以选择:三苯氧胺或诺雷得+三苯氧胺或诺雷得+瑞宁得或双侧卵巢切除。
绝经期后的患者可以选择:三苯氧胺、依西美坦、氟隆、瑞宁得。
可以根据自己的月经状况选择其中一种药物进行内分泌治疗,也可以选择其中的2种联合或序贯用药。
具体的内分泌治疗方案必须是在医生指导下制定。
目前,乳腺癌的治疗大多选择综合性治疗,就是手术、放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等根据个体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案。
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内分泌治疗方案是把D阻分联合应用,效果不错。
上世纪90年代美国FDA就已打破惯例允许D阻分进入乳腺癌II期临床研究,其安全、高效、无毒的特性被专家一致认可。
D阻分可激活巨噬细胞和NK细胞、诱导抗癌细胞因子释放、抑制癌新生血管发生,阻止癌转移、诱导癌细胞凋亡、调节体内正常的免疫功能等作用,联合内分泌治疗疗效非常好,可使越来越多的乳腺癌患者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ppt

热潮红、头疼、阴道干燥等 饮食和运动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 饮食习惯和锻炼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一些药物可能增加另一种乳腺癌的发病率
内分泌治疗的效果评估
1
家庭医生面诊
建立和维护与医生的联系,确保安全正确地进行治疗。
2
乳腺癌标志物检测
乳腺癌标志物可以提示是否需要继续进行治疗。
3
影像学检查
定期进行X光、B超和MRI等影像学检查。
内分泌治疗的潜在挑战和限制
1 药物耐受性
有些患者可能无法忍受药物的副作用,需要通过调整药物类型和剂量进行治疗。
2 肿瘤复发
即使内分泌治疗有不错的效果,但肿瘤复发的风险仍然存在。
3 患者遵守难度
药物需要长期治疗,需要患者坚持配合医生定期随访和监测。
结论和展望
重要结论
内分泌治疗可以成为乳腺癌治疗的重要一环,它是 安全,有效和可持续的。
未来展望
大量的研究正在进行,我们对药物的副作用和患者 在内分泌治疗中的反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未来我 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内分泌治疗过程需要几个月或数 年,需要定期随访和监测。
内分泌治疗药物
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
药物包括阿那曲唑和依西莫 司等。
孕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
药物包括甲磺酸托瑞米芬和 非甾体抗炎药物等。
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双 阳性乳腺癌
药物包括全身化疗方案和针 对其它受体的药物等。
内分泌治疗的副作用和风险
荷尔蒙缺乏症状 骨密度流失 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另一种乳腺癌诊断的风险
乳腺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泌治疗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是一种通过调节雌激素和/或孕激素来控制和治疗乳腺癌的 方法。这是一种非手术方法,可以用于初始治疗和术后辅助治疗。
2024乳腺癌常用内分泌治疗药物

2024乳腺癌常用内分泌治疗药物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又叫做抗激素治疗,主要是调控患者体内的激素分泌水平,阻止癌细胞接触和利用那些它们生长所需的天然激素(主要是雌激素和孕激素),以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目的。
01内分泌治疗适应症内分泌治疗适用于激素受体(HR)阳性的乳腺癌,具体包括HR阳性HER-2阳性、HR阳性HER-2阴性,后者在乳腺癌亚型占比为60%-70%β其中HR 可分为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两种,有一种激素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阳性阈值≥1%即为HR阳性,其中ER阳性比例1%-10%判读为弱阳性,但有争议的一点是阳性比例在这个区间时,内分泌治疗获益较小。
表1:2023年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ER结果判读02分子分型根据HR和HER-2的不同,将乳腺癌分为四个亚型,其中内分泌型乳腺癌LuminalA型和LuminalB型,A型比B型对内分泌治疗更敏感,应用内分泌药物疗效更好,但化疗药物获益低。
二者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PR的表达,因为PR是重要的乳腺癌预后指标,CSCO乳腺癌指南将PR20%阳性作为LuminalA型和LuminalB型的临界值;二是Ki-67的表达,它是一种细胞增殖指数,数值越大,就代表细胞增殖快,恶性程度高,预后越差。
它作为一个持续变化的生物标志物,可根据其数值判断是否辅助化疗。
一般认为LuminalB的高表达为Ki-67≥30%,LuminalA的低表达为≤14%o表2:2023年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分子分型HER-2阳性(HR阳性)++任何任何03内分泌治疗常用药物01雌激素受体拮抗剂表3: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女性绝经前的雌激素主要由卵巢分泌,绝经后妇女的雌激素70%以上来自肾上腺产生的雄激素前体经芳香化酶作用而生成。
绝经后乳腺癌的癌组织中雌激素主要有癌组织和癌周组织分泌,芳香化酶抑制剂(AI)通过抑制癌组织中的芳香化酶活性,降低雌激素水平达到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及最新进展汇报ppt课件

有回升;上海复旦复华药业的他莫昔芬于 2003年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其2004年销售同 比增长了4倍多;芬兰利拉斯药厂的产品近两 年持续下降,2004年在他莫昔芬市场的份额 减少至5%。江苏苏州礼来制药公司的雷洛昔 芬于2004年上市,当年即占据抗雌激素类医 院用药市场近4%的份额。
14
此外,芳香酶抑制剂近几年增长较快, 已成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领域的热点,未来 前景广阔。目前已经占据国际第四大乳腺癌 内分泌治疗药物地位的口服芳香酶抑制剂来 曲唑,近年来一直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乳腺 癌内分泌治疗药物市场中增长较快的品种。
❖ 1. 辅助内分泌治疗的决定因素为激素受 体(ER/PR)状况,ER阳性的效果最好,部 分ER阴性PR阳性的患者也可以使用三苯氧 胺;
33
2. 三苯氧胺合适的服药时间为5年,再延 长用药时间不能提高疗效;
3. 三苯氧胺的疗效与患者年龄关系不大, 绝经前后都可以使用;
4. 服用三苯氧胺能显著降低对侧乳腺癌 的发生,但只能预防那些雌激素受体阳性的 乳腺癌发生;
续治疗。但鉴于三苯氧胺已广泛用于临床,
且有健康妇女作为预防用药,所以还是要警
惕长期用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乏力、
颜面潮红、皮疹、阴道干燥、阴道流血,少
见不良反应还有纳差、恶心、腹泻、出汗、
体重增加和静脉血栓等。
36
❖ 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在绝经后早期乳癌术 后辅助治疗中,疗效超过三苯氧胺。ATAC试 验尤其是ATAC试验(即单独或联合应用 阿那曲唑和三苯氧胺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 示在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中,5年阿那曲 唑比5年三苯氧胺疗效更好而不良反应更低。
4
❖ 1、抗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ER)结合, 阻断雌激素对受体的作用。最常用的是三苯 氧胺(TAM),可以用于复发转移乳癌的解 救治疗、术后辅助治疗和高危健康妇女预防 乳癌。
乳腺癌后激素治疗方案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乳腺癌后激素治疗方案,包括药物选择、治疗方案制定、疗效监测及不良反应处理等方面。
一、激素治疗方案概述乳腺癌后激素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内分泌治疗、抗雌激素治疗和抗雄激素治疗。
内分泌治疗是针对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通过抑制雌激素或降低雌激素水平来达到治疗目的。
抗雌激素治疗和抗雄激素治疗则是通过干扰雌激素或雄激素的作用来抑制肿瘤生长。
二、药物选择1. 抗雌激素药物:主要包括芳香化酶抑制剂(AI)、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和抗雌激素抗体。
其中,AI通过抑制芳香化酶活性,降低雌激素水平;SERM具有雌激素和抗雌激素的双重作用,可调节雌激素受体活性;抗雌激素抗体可特异性结合雌激素受体,抑制其活性。
2. 抗雄激素药物:主要包括非甾体类抗雄激素药物和甾体类抗雄激素药物。
非甾体类抗雄激素药物可抑制睾酮合成,降低雄激素水平;甾体类抗雄激素药物可抑制睾酮与受体结合,降低雄激素作用。
三、治疗方案制定1. 内分泌治疗: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包括:(1)单药治疗: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如他莫昔芬(Tamoxifen)或芳香化酶抑制剂。
(2)联合治疗:适用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如他莫昔芬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或抗雌激素抗体。
2. 抗雌激素治疗: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抗雌激素治疗可作为内分泌治疗的辅助手段。
3. 抗雄激素治疗: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抗雄激素治疗可作为内分泌治疗的辅助手段。
四、疗效监测1. 临床监测:定期进行体格检查、乳腺超声、乳腺钼靶等检查,观察病情变化。
2. 生化指标监测:定期检测血清雌二醇、睾酮等激素水平,评估治疗效果。
3. 肿瘤标志物监测:如CA153、CEA等,观察病情变化。
五、不良反应处理1. 抗雌激素药物不良反应:(1)潮热、出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抗抑郁药等对症治疗。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药物治疗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进展内分泌治疗有其毒副反应较小,且能长期应用的优点,主要适用于雌或/和孕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
内分泌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是三苯氧胺(TAM),是非甾体类的雌激素受体拮抗药物。
1986年通过美国FDA论证成为激素受体阳性、淋巴结阴性、不论绝经状态的乳腺癌患者均可用作术后辅助治疗。
亦可用于淋巴结阳性患者在化疗结束后的内分泌治疗。
长期以来TAM已作为激素受体阳性病例内分泌治疗的金标准。
1998年EBCTCG总结临床研究的结果,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口服TAM5年可使5年复发率和死亡率分别降低47%和26%,在辅助化疗结束后再用TAM 可进一步降低死亡率。
其中50岁以下组序贯应用化疗及TAM较单用化疗组的复发或死亡危险分别下降40%和39%,与单用TAM相比分别下降25%和21%。
50岁以上组则分别下降54%和49%,及19%和11%。
对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应用TAM五年的辅助治疗可使10年绝对生存率提高5.6%,局部复发率降低14.9%,对淋巴结阳性病例分别为10.9%及15.2%。
对TAM应用的时间EBCTCG的临床研究的结果是术后应用二年或一年可使肿瘤危险性下降28%或21%。
如果应用5年的辅助治疗可降低50%的复发危险性,超过5年以上未能证实其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NSABP B-14的研究证实TAM用药超过5年反而降低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可能是由于TAM长期应用所获得的耐药性所致。
TAM的常见副反应有潮红(39.7%)、肌肉、关节酸痛(21.3%)、乏力(15%)。
此外可增加血栓性疾病、子宫内膜增厚,及子宫内膜癌等危险。
但发生率均低于2%-3%。
其他的雌激素受体竞争抑制剂有托瑞米芬(Toremifene法乐通)和雷洛昔芬(Raloxifene)等。
这些药物疗效与TAM相似。
但其副反应略低。
近年来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的发现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上又一重大的进展。
芳香化酶抑制剂的作用不同于TAM,而是抑制外周组织及肿瘤细胞中的雄激素转化成雌激素时所需的芳香化酶。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及药物介绍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及药物介绍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内分泌治疗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原理及常用药物。
一、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原理乳腺癌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大部分乳腺癌细胞表达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
通过干扰乳腺癌细胞内激素受体的信号传导路径,可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二、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1.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SERMs是一类能模拟或拮抗雌激素在不同组织中的作用的化合物。
它们能结合到乳腺癌细胞中的雌激素受体上,改变雌激素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刺激作用。
常见的SERMs包括他莫昔芬和托瑞米芬。
2. 雌激素合成抑制剂(AIs)AIs抑制体内雌激素的合成,通过降低血液中雌激素的水平来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
AIs分为非选择性AIs和选择性AIs两类。
非选择性AIs抑制体内雌激素的合成酶,从而有效地降低体内雌激素的水平。
常见的非选择性AIs有氨烯酮和氟碳酮。
选择性AIs主要作用于体内的雄激素,通过抑制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的过程来减少体内雌激素的合成。
常见的选择性AIs有阿那替琼和依西美坦。
3. 雄激素受体阻断剂由于部分乳腺癌细胞表达雄激素受体,因此雄激素受体阻断剂可以通过阻断雄激素受体的结合,抑制雄激素对肿瘤生长的刺激作用。
常用的雄激素受体阻断剂有氟他胺。
三、常用的内分泌治疗药物1. 他莫昔芬他莫昔芬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能够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干扰雌激素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刺激作用。
他莫昔芬口服后能快速吸收,广泛应用于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和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
2. 托瑞米芬托瑞米芬也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与他莫昔芬类似,它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通过调节受体的表达和功能,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3. 氨烯酮氨烯酮是一种非选择性雌激素合成抑制剂,能够抑制体内雌激素的合成,从而减少肿瘤的生长。
氨烯酮常用于更年期后乳腺癌的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概况乳腺癌是女性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约有120万妇女患乳腺癌,50万人死于该疾病。
据国家卫生部信息中心公开资料显示,在沿海城市如上海等地区,乳腺癌发病率居女性肿瘤第一位,每年有12万~15万名乳腺癌患者需要观察和治疗。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一般用于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防(辅助治疗)以及复发转移后的缓解治疗。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品种较多,根据作用机理可分为抗雌激素、芳香酶抑制剂(AI)、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HRH)类似物和孕激素这四类,其中抗雌激素和AI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占有主导地位。
1 抗雌激素通过与雌激素受体(ER)结合,阻断雌激素对其受体的作用。
1.1 他莫昔芬(TAM)TAM于20世纪60年代合成,1977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绝经后妇女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
随后的临床试验还发现,TAM可以抑制绝经前妇女ER 阳性的乳腺癌生长,延长无病生存期,减少乳腺癌患者对侧乳腺癌的发病率。
目前,TAM已被用作绝经前后妇女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首选药物,而不考虑其分期因素[1,2]。
TAM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月经失调、闭经、阴道出血、外阴瘙痒、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癌;TAM也会引起血脂水平变化并潜在损害心血管系统。
1.2 托瑞米芬TAM的衍生物。
多年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托瑞米芬的抗肿瘤机理与TAM相似,它治疗乳腺癌的疗效肯定,且高剂量时对部分ER阴性患者也有效。
与TAM不同,托瑞米芬反可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临床应用未发现会致骨髓抑制及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长期服用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都很好。
托瑞米芬的常见不良反应有面部潮红、多汗、子宫出血、白带、疲劳、恶心、皮疹、瘙痒、头晕和抑郁等。
但既往患有子宫内膜增生症或严重肝衰竭患者禁止长期服用托瑞米芬;有血栓性病史者一般也不宜接受托瑞米芬治疗[3]。
1.3 雷洛昔芬属选择性ER调节剂,它对骨等组织的ER激动剂样作用可保护骨骼和心脏的功能,使骨矿物质密度增加,血中低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水平降低,而其在乳房中呈现的ER拮抗性质则可经由与ER结合,从而抑制雌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细胞的生长。
雷洛昔芬于1997年获FDA批准用于预防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1999年又被批准用于骨质疏松症治疗。
近期完成的一项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组织对近2万名妇女进行的大型临床研究证实,停经妇女连续5年每天服用雷洛昔芬或TAM都可使她们患乳腺癌的风险减少近一半。
同时,与TAM相比,雷洛昔芬组的子宫内膜癌和血栓病例数分别少36%和29%。
已向FDA申请以使雷洛昔芬获准治疗此适应证,未来有望替代TAM而成为绝经后妇女预防乳腺癌的首选药物。
2 AI通过抑制芳香酶的活性,阻断卵巢以外组织中雄烯二酮和睾酮经芳香化作用转化成雌激素,由此达到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治疗肿瘤的目的。
AI仅适用于绝经后患者,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非甾体类和甾体类药物两类。
2.1 非甾体类AI2.1.1 氨鲁米特对ER阳性患者更有效,对骨转移者的疗效较TAM好,对肝转移者疗效较差。
氨鲁米特早先曾一度用作绝经后转移性乳腺癌经TAM治疗失败后的标准二线治疗药物,后因其不良反应较严重并常致患者因此中止治疗,故现已不常用。
氨鲁米特也不应联用TAM,否则疗效不增而不良反应却会增加。
2.1.2 来曲唑对芳香酶具有选择性和竞争性的强力抑制活性。
Dombernowsky等[4]报道了一项旨在比较两种剂量的来曲唑(0.5 mg/d和2.5 mg/d)与口服甲地孕酮(MA)160 mg/d二线治疗ER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或未知的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疗效的临床研究。
551例患者均为抗雌激素治疗失败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其中188例服用0.5 mg来曲唑,174例服用2.5 mg 来曲唑,189人服用MA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3组的总客观缓解率依次分别为13%、24%和16%。
其中0.5 mg和2.5 mg剂量治疗组之间以及2.5 mg和MA组之间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尤以 2.5mg剂量组疗效更佳。
2.5 mg剂量组的缓解期和到治疗失败的时间也长于其他两组。
在到肿瘤进展的时间上,2.5 mg组优于0.5 mg组,但与MA组无显著差异。
2.5 mg来曲唑组的耐受性明显优于MA组,两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分别为37.4%和48.7%,有统计学差异。
2.5 mg来曲唑组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心血管不良反应、体重增加以及因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的例数也均明显少于MA组。
来曲唑用作二线内分泌药物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患者高度有效且安全。
BIG1-98试验是一项比较来曲唑和TAM用作乳腺癌辅助治疗5年疗效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Ⅲ期国际临床研究[5]。
研究结果显示,来曲唑能够显著提高ER阳性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具体数值为84.0%,而TAM组是81.4%(P = 0.003),即来曲唑降低复发风险19%。
来曲唑也能较TAM降低远处转移风险27%(P= 0.006)及全身治疗失败(定义为自随机分组到全身复发的时间,包括出现第二原发肿瘤或任何原因所致死亡)的风险17%(P = 0.02)。
BIG1-98研究证实来曲唑用作辅助内分泌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并且副作用小,患者依从性高。
来曲唑相关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37.4%,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头痛、疲乏、外周水肿、潮红、皮疹、呕吐、便秘,偶也见致骨骼肌疼痛、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病毒感染、严重肝和肾功能损害等症状。
2.1.3 阿那曲唑具有强力芳香酶抑制作用。
一项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6,7]比较了阿那曲唑与MA治疗既往TAM失败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两药的临床获益率相似,但阿那曲唑组在生存率方面明显优于MA组,耐受性也更好,故可替代MA用作标准二线治疗药物。
两项分别在北美及欧洲地区进行的大规模Ⅲ期临床随机、双盲、多中心研究还比较了阿那曲唑和TAM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疗效。
这两项研究数据的合并分析结果显示,阿那曲唑治疗绝经后妇女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至少和TAM相当。
其中对已知为ER阳性患者,阿那曲唑治疗患者到肿瘤进展时间中位数比TAM明显更长(P <0.05)。
阿那曲唑和TAM治疗的耐受性相似,但阿那曲唑组的血栓栓塞事件和阴道出血的发生率更低。
阿那曲唑一线治疗绝经后妇女晚期乳腺癌有效,并可考虑用作首选一线药物,特别是对ER阳性的患者。
阿那曲唑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和厌食)、潮红、阴道干燥、皮疹、乏力、抑郁和头疼;不太常见的副反应有体重增加、外周组织水肿和出汗等。
2.2 甾体类AI2.2.1 福美坦选择性AI,不影响肾上腺激素的合成,故用药期间不需要补充糖皮质激素,适用于TMA等内分泌治疗无效的患者。
一项Ⅲ期临床试验显示,使用福美坦治疗患者28%达到缓解,缓解持续时间为13~33个月,另有26%患者疾病达到稳定,疗效显著优于氨鲁米特和MA。
福美坦为肌内注射剂,每2 wk注射1次,主要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疼痛、潮红、皮疹和恶心等。
2.2.2 依西美坦意大利Pharmacia公司研究开发的第三代AI,1999年在英国首次被批准上市,此后又陆续在美国、德国和北欧一些国家上市。
依西美坦能与体内芳香酶不可逆地结合,但它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醛固酮的生物合成均无明显影响。
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在769例经TAM治疗无效或治疗后又复发的绝经后妇女乳腺癌患者中比较了依西美坦25 mg/d和MA 40 mg,qid两方案的临床作用[8]。
结果表明,依西美坦治疗的总有效率较MA高(分别为15.0%和12.4%),中位生存时间也明显大于MA(P = 0.039)。
接受依西美坦治疗的患者,其肿瘤再度恶化的时间晚于MA治疗患者(分别为20.3 wk和16.6 wk,P = 0.037),到治疗失败的时间也较MA组长(分别为16.3 wk和15.7 wk)。
依西美坦用作绝经后妇女晚期乳腺癌二线治疗药物的疗效优于MA。
另一项Ⅱ期研究考察了依西美坦25 mg/d与TAM 20 mg/d一线治疗的疗效,结果显示依西美坦组的临床获益率为58%,高于TAM组的31%,由此提示依西美坦一线治疗晚期乳腺癌亦有良好疗效。
依西美坦的主要不良反应有失眠、皮疹、全身及腹部疼痛、厌食、呕吐、抑郁、脱发、末梢或双足肿、便秘和体重下降等。
3 LHRH类似物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下丘脑产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同时还能竞争性地与垂体细胞膜上的GnRH受体或LHRH受体结合,阻止垂体产生FSH 和LH,从而减少卵巢分泌雌激素。
LHRH类似物的代表性药物为戈舍瑞林。
戈舍瑞林可抑制脑垂体促黄体生成素的合成,从而引起男性血清睾酮和女性血清雌二醇水平的下降,但其用药初期反会致使暂时增加男性血清睾酮和女性血清雌二醇的浓度。
戈舍瑞林适用于用激素治疗的绝经前期及绝经期妇女乳腺癌,它每4 wk用药1次,可在无组织蓄积的情况下保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在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也无明显变化,故不需要调整剂量。
患者在初次使用戈舍瑞林后约21 d其血清雌二醇浓度开始受到抑制,后者能随以后每28 d 1次的继续治疗而维持在绝经后水平。
戈舍瑞林治疗会引起明显的骨质丢失(6个月疗程结束时椎骨骨矿物密度平均下降4.6%,停药6个月后恢复到低于基线值2.6%),故已知有骨代谢异常的妇女使用戈舍瑞林时应谨慎。
戈舍瑞林的其他不良反应包括皮疹、潮红、头痛、抑郁、阴道干燥及乳房大小的变化等。
4 孕激素通过改变体内内分泌环境,经负反馈作用抑制垂体产生LH和ACTH,或通过PR作用于乳腺癌细胞。
此类药物主要有甲羟孕酮(MPA)和MA,它们对绝经前及绝经后的患者均有效,其中对ER或PR阳性患者疗效更佳。
孕激素对TAM治疗无效者也有效,对骨转移的疗效优于TAM。
不过,由于孕激素会致肥胖、乳房胀痛、阴道出血及其可能存在的致血栓症等副作用,所以很少用于术后内分泌治疗,而主要用于改善食欲、增加体重、保护骨髓功能和提高化疗耐受性等。
5 结语TAM长期用作乳腺癌的标准激素治疗药物,AI用于经TAM治疗后的二线治疗也有近20年的临床实践。
迄今大量的研究业已证实,在TAM一线治疗转移性疾病或TAM辅助治疗后疾病有进展时,用第三代芳香酶抑制剂作为二线治疗是恰当的。
对于具高风险深度静脉血栓栓塞和肺栓塞病人,AI由于在此方面的发生率比TAM低,故可用作一线内分泌治疗药物。
随着高选择性和高效第三代AI的广泛应用,AI的临床重要性已显著增加。
参考文献1 Cancers du sein. Recommendations pour la pratique clinique de Saint-Paul-de-Vence[J]. Oncologie, 2005,7(5):342-379.2 Cohen I, Perel E, Tepper M, et al. Dose-dependent effect of tamoxifen therapy on endometrial pathologies in postmenopausal breast cancer parents[J].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l999,53(3):255-262.3 刘会芝,李彦格,薛晓英. 托瑞米芬在乳腺癌治疗方面的应用[J].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11):1646-1647.4 Dombernowsky P, Smith I, Falkson G, et al. Letrozole, a new oral aromatase inhibitor for advanced breast cancer: Double-blind randomized trial showing a dose effect and improved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compared with megestrol acetate[J]. J Clin Oncol, 1998,16(2):453-461.5 Breast International Group. Letrozole vs tamixifen as adjuvant endocrine therapy for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receptor positive breast cancer: BIG1-98,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hase Ⅲstudy[J].N Engl J Med,2005,353(26):2747-2758.6 Chung CT, Carlson Rw. The role of aromatase inhibitors in early breast cancer[J]. Curt Treat Options Oncol, 2003,4(2):133-140.7 Buzdar AU. New generation aromatase inhibitors-from the advanced to the adjuvant setting[J].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02,75(1):l3-17.8 Kaufmann M, Bajetta E, Dirix LY, et a1. Exemestane is superior to megestrol acetate after tamoxifen failur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 Results of a phaseⅢrandomized double-blind tria1[J]. Clin Oncol, 2000,18(7):1399-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