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散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散文中的美学 课堂上的美育

散文中的美学课堂上的美育【摘要】散文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特点,通过对生活、情感、思想的表达和抒发,引发读者的审美情感。
散文在美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和美学感知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散文被广泛运用,通过学习散文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修养。
培养学生对散文的美学感知能力需要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性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散文的内涵。
散文教学与审美能力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散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升华和培养其审美鉴赏能力。
散文教学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文中的美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值得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和推广。
【关键词】散文、美学、美育、课堂、教学、应用、培养、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学生、发展、教学组成部分、全面发展。
1. 引言1.1 散文中的美学课堂上的美育在散文中的美学与课堂上的美育相互交融,体现了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散文作为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表现力。
通过对散文中的美学特点的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的魅力和内涵,提升审美品味和文学修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应用散文的美学特点,培养学生对散文的美学感知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提升他们对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散文教学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文中的美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散文不仅是文学的重要形式,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散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鉴赏能力,提升其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2. 正文2.1 散文的美学特点一、文字的情感表达。
散文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展现作者对事物、人情的感悟和情感。
文字流畅优美,深刻细腻,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共鸣,增强审美体验。
二、意境的营造。
散文通过描写事物的细节,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创造出独特的意境,让读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感悟到更为深刻的内涵。
散文中的美学 课堂上的美育

散文中的美学课堂上的美育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散发的形式表达思想、情感和意境。
散文的美学在于其情感表达、形象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面。
在散文的美学中,情感的表达是至关重要的。
散文作品通常通过作者对于某种情感的体验和感悟,来传达给读者一种共鸣和感受。
在散文中,作者可以通过情感的描写、细节的展示和线索的披露,融入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使读者产生一种共鸣和共情。
通过情感的表达,散文作品可以触动人们的心灵,使读者在情感上得到满足和启迪。
形象描写是散文美学的又一重要方面。
散文作品往往通过对于细节的描写和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对于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通过描写事物的形象,散文可以使读者对于事物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知。
形象描写可以是物象的描写,也可以是人物的描写,通过对于细节的展示和生动的描写,使读者对于故事中的人物或场景有更加直观的感觉和认识,从而增强读者的亲近感和代入感。
语言运用也是散文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散文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语言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散文作品的质量和美学效果。
散文作品通常通过运用抒情的语言、富有节奏感的句子和具有感染力的表达方式,来打动读者的心灵。
语言的运用还涉及到散文的结构、语调和修辞等方面,通过合理的结构安排、灵活的语调和巧妙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散文作品的效果和表达力。
除了散文本身的美学特点,课堂上的美育也是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选取经典的散文作品,让学生去欣赏和分析作品中的美学特点。
通过阅读和解读散文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散文的诗意和情感,培养对于美的感受和欣赏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散文作品的创作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在课堂上进行散文的欣赏和创作,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对于美的理解能力。
初中散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初中散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黄小玲初中散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教师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散文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思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创设有效的散文情境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应打破传统单调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教师要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教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而课堂导入的方式对整个班级有着重要的影响,决定着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受到强烈的感染,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对视频和音频的注意。
教师在讲解这篇作文时,可以在上课前播放一段春鸟歌唱、鸟语花香的视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感受春天的气息,进入春天的氛围。
自然地,二、通过朗读体会散文通过朗读能够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全面地体会文章,并能够更有效地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如在进行莫怀戚的《散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深入体会文章中“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中地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亲情,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熏陶,体会到世间尊老爱幼的美德,实现对学生的德育、美育。
又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去朗读文章中所描写的“望父买橘”和文章中的“我”四次流泪的句子,让学生通过这些描写充分体会到文章中对父亲的感激和依恋的情感。
让学生充分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更好地体会文章中精神内涵。
优美的旋律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在实际的散文教学中,特别是在散文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配乐进行背诵,选择与诗歌相融的音乐,充分展现散文诗的美,营造优美的审美氛围,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文章学习的氛围,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散文所蕴含的情感。
散文中的美学 课堂上的美育

散文中的美学课堂上的美育散文是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它以平实的语言表达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在散文中,美学的体现是非常重要的,它导向着作者的创作方向,也影响着读者的审美体验。
而在课堂上的美育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散文美学的讲解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散文之美,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创作能力。
散文中的美学体现在文学形式和语言表达上。
散文以叙事、抒情、议论等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这要求作者在语言的选择和句式的构建上有高超的表达能力。
在散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比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都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解析经典散文,教授这些修辞手法的应用,让学生在品读散文的过程中体会到语言之美,增进审美体验。
散文中的美学体现在情感与思想的表达上。
散文作品往往是作者对生活、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因此在散文中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尤为重要。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描绘,通过对具体生活细节的体察和思考,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推荐一些经典的散文作品,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思考能力。
散文中的美学体现在意境的营造上。
散文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意境而闻名,意境是散文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
通过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散文可以创造出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共鸣。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并在写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创造意境,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散文中的美学体现在价值观的传递上。
散文往往通过作者的思想情感对社会、人生、道德等方面进行审视和思考,传递出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积极人生态度的追求。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对一些有思想深度的散文作品的解读,引导学生深入品味作品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何在散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如何在散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广西南丹县里湖中学苏元华笔者舌耕多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散文教学部分,怎样实施审美教育,在此略谈几点见解,求教于同行。
一、引导学生发现美引导学生发现美,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文章的线索。
一篇短小的散文,可以写上下千年事,相隔万里,但这些事情都有一个统一的主题,部分与部分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始终贯穿着一条线索,反映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意图。
因此在学习时应该指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想线索,以引导学生发现美。
引导学生发现美,还要创设情景,即渲染课堂气氛,创造一定的审美情景。
让学生置身在特定的情景中,似以见其物,辨其形,嗅其味,闻其声,变作品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让学生“触景生情”。
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冯君莉),清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
文题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使学生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
直接用赞美的语言描写,如:“那湖水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使学生处身其中。
又如《荷塘月色》(朱自清),先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花”等古诗开启学生的心扉,让他们一唱三叹,心往神驰地进入一个荷叶亭亭,荷花艳艳,荷香袅袅的境界,为在课文中发现美作了铺垫。
引导学生依次找出了荷塘月色的景物:月光淡淡,似“笼着轻纱的梦”;荷叶田田,似裙裾飘展;荷花朵朵,那绽开的如明星闪烁,那含苞的似少女羞涩;荷香缕缕,若断若续,仿佛歌声飘远;微风吹叶,犹如闪电传递过去;流水脉脉,好象情意缠绵,更见风致盎然。
让学生置身在荷塘的景色之中,从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去发现它柔美何在,象这样把学生带到一定的情境中,让他们自己去品味,消化。
经过一番耳濡目染之后,无论从哪方面讲,他们的收益都是比较大的。
二、启发学生欣赏美好的散文如诗一样,且有优秀、深邃的意境。
因此在学散文时,要注意启发学生发挥形象思维和再创造能力,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再现文章中所描述的场景和人物的音容笑貌,领悟散文的意境。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措施分析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措施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的目标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如何进行呢?本文将一一分析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选择优秀的散文作品进行教学散文作品是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媒介,选取优秀的散文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散文作品既要有思想性,又要有艺术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情感回应,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师在选择散文作品时,要注重挑选那些蕴含丰富内涵,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的作品,例如鲁迅的《故乡》,钱钟书的《围城》,舒婷的《生日》等等,这些作品都具有深刻的人生感悟和优美的艺术表达,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散文作品。
可以通过阅读散文作品、讲解文本、分析语言和结构等环节,让学生逐步了解散文的内涵,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散文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加深学生对散文的审美体验。
三、组织实地体验,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体验,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让学生接触艺术作品,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风景的美好,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赏析能力,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四、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的审美兴趣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的审美兴趣。
除了传统的笔试考核,还可以设计散文作品欣赏、艺术鉴赏等评价环节,让学生在欣赏和理解作品的过程中得到认可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比赛、作文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培养学生对美的独特见解和表达能力。
散文中的美学 课堂上的美育

散文中的美学课堂上的美育
首先,散文的美学表现在其语言的运用上。
散文往往以自然、质朴的语言形式来传达
其情感和思想,从而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刻的美感。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运用了
生动形象的比喻,将主人公与医生之间的矛盾冲突生动地表现出来,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独
特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结构上,散文的语言表达也常常呈现出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例如在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作者运用押韵和平仄调节语调,使得整篇散文更加优美
动听。
其次,散文的美学还表现在其情感传递上。
散文以情感为核心,通常能够引人入胜地
描绘出关于生活、自然、人性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并通过情绪的转化和升华来达到美学
的效果。
例如,在舒婷的《荷塘月色》中,作者通过描绘荷塘的美景和自然的变幻,既表
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传递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情感和美
学紧密结合,共同塑造了散文的魅力。
最后,散文也通过其文体特点来传递美学价值。
散文通常不受传统文体规范的限制,
更能够灵活地运用多种叙事手法和文体风格,从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美学形式。
例如,在
钱钟书的《围城》中,散文运用了轻松幽默的口吻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既娓娓道来了人物
心理的变化,又呈现出一种生活的真实与韵味,使得散文更加具有魅力和深度。
【读书征文】浅谈如何在散文教学中融入美育

浅谈如何在散文教学中融入美育中学语文教材,散文占的比例很大,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古今中外名篇,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
审美过程,虽然也有理性活动,但更多的是情感活动。
语文老师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将美育渗透到散文教学中去,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的培养。
如何将美育渗透并融化到散文教学中去呢?1.导之入境,即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
散文往往都具有优美的境界。
一般说来,进行自然美、社会美、情感美方面的教育,都首先要导之入境,不入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强烈感受,也就谈不上鉴别和表达了。
怎样导之人境呢?教师可凭借电化教学手段,提供有关的音乐形象和图画形象,使学生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进而理解教材的语言形象;或者凭借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散文的精彩片断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人意境,深受感染;更多的则是依靠分析作品描绘的画面和形象,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把作者描绘的景象再现出来。
如在讲授《天山景物记》时,教师可先放映一段天山风光片,让学生随着画面和音乐去领略天山矗立的雪峰,冲激的溪流,撑天的塔松,绚烂的野花,健美的牧女,热情的牧民,鲜嫩的磨菇,晶莹的雪莲。
在充满艺术享受的欣赏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天山境界开阔、优美动人的风光和广大牧民感人至深的幸福生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新生活,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
这里的“情”,不是凭空而发,而是建立在对天山之“境” 的切身感受之上,是缘自天山之“境” 本身所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情感美。
由此可见,导之入境,不仅是美育渗透的起点,而且是美育渗透的支点。
2.动之以情。
语文教学必须运用感情的力量。
人们常说,语文教学影响学生的心灵,应该像春雨那样“润物细无声”,这个“润”,靠的就是情感,散文教学更是如此。
美感是对客观事物美的反映,是对一定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情绪体验。
人是有感情的,或是对美好纯洁事物的向往追求;或是对崇高品质的赞美;或是对悲痛事物的泣不成声;或是对腐朽事物的怒不可遏……教师应抓住时机在情感的关键处点拔,诱发学生情感,引起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散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所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许多教育专著也明确了“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了语文教学的个性。
但教材反应的“美”,因其并非都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而引起其美感,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情感、美感去调动、启发学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审美看成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之一,认为“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因此,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
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因此,散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所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对于教材提供的散文佳作,教师可采取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品析语言、配乐朗诵等方法进行审美教学。
1 创设审美需求的情景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在散文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应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
请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天空的霞光渐渐的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为绯红,绯红又变成了浅红。
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一片肃穆的神色。
”“在这样优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海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
作者所描绘的海滨夏夜的景色,是自然和谐的景色。
文章运用了极平常的语言,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
作者的本领就在于能捕捉夕阳西下时,天空中真实自然的景色:红光消失后天空中呈现出的真实神色;走在沙滩上大自然赋予“软绵绵”的真实感。
这人与天空、大海和谐相处的美,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不添色不添彩、完完全全是天然生活的素描画,是一块无暇的碧玉。
学生读到这里,有谁不热爱生活,又有谁不去拥抱生活的!这正是淳朴隽永的自然美的魅力所在。
2 开拓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
对于那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其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深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
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做赏析、揣摩,体会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
如教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在赏析“月下荷塘”这一极富诗情画意的语段时,可引导学生揣摩“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品味“羞涩”、“袅娜”等词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趣;在赏析“塘上月色”这一精彩段落时,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月光的一系列动词“泻”、“浮”、
“洗”、“笼”,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词在描摹景物上有何特点?”(以动态的词描写静态的景)、“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意境?”通过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在用词遣句方面的功力,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
现在学生阅读易犯的毛病是不求甚解、浏览情节,对于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总是一掠而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通过对美的形象地感受,开拓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去领悟它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
3 提升学生审美情操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
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
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创设情境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的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初己之口,如初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能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配乐朗诵,运用直观形象地板书等等,以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但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赞美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化,品析排比反问句逐层拓展的象征意蕴(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换成陈述句加以体会),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4 音乐作文,审美创新能力的再迁移训练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和文学有许多相通之处,特别是其广阔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为人们的审美想象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大天地,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又最能拨动青年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
因此,在散文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对音乐非常感兴趣的心理特点,抓住这个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很好的契机,教师进行一些听音乐作想象作文的训练课,利用音乐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初二册散文《春》教学结束后,笔者就以经典民乐《二泉映月》为音乐材料,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听完音乐后,当堂想象作文,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
实践证明,这样的情境作文比一般的命题作文更适应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更易于塑造学生的创新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