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 悌
孝悌的意义——精选推荐

“孝悌”的历史及教育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民族,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美德我们应该把它发扬光大,作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
而其中的众多内容来自于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具体表现为‚孝、悌、忠、信‛等,其中儒家视‚孝悌‛为‚仁‛的根本。
一、‚孝悌‛的历史本义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
‛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孝悌所要求的子弟敬重父兄,晚辈善事长辈,作为一种社会道德风尚,自古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孝悌‛讲的是长幼有序,和人性博爱。
孔子认为‚孝‛是人的基础,不孝的人不能博爱。
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规范的根本,贯穿于人的行为始终,从侍奉顺从父母,到治国安邦,从君主到平民都离不开孝。
孝可概括为以下六点:第一,赡养父母。
《论语〃为政》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第二,敬重双亲。
《论语〃为政》说:‚……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呼?‛第三,以爱心愉悦老人。
《礼记〃内则》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
第四,规劝父母错误言行。
《礼记〃坊记》说:‚从命不忿,微谏不倦‛。
第五,不做有损父母声誉道义的事。
《论语〃为政》说:‚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第六,不做无谓的有损父母所给予的躯体健康的事。
《孟子〃离娄下》说:‚不顾父母之养…好勇斗狠……不孝也‛等。
‚悌‛主要指尊敬兄长,弟兄相亲。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
孝与悌相联系,是为适应古代家庭宗法制度提出来的。
二、‚孝悌‛的社会意义但是儒家社会思想本身并不只是以家族血缘为中心亲疏关系的社会网络而缺乏普通人之间的仁爱和社会信任关系的认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第一》)。
孔子这句话中表达了儒家传统对人的道德从家庭伦理到社会伦理的一个发生过程。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第一》)。
儒家孝悌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现代启示

儒家孝悌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现代启示儒家孝悌思想被认为是传统的中国价值观念的核心部分,它以关怀敬重长辈、多劳少得、诚实守信和情义友善等方式表达,是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美德、文化和社会关系。
儒家孝悌思想在思想源头上产生于“仁义礼智”,其中仁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它既涉及境界,又涉及关系,且无时不在。
儒家孝悌思想的核心内涵就是“孝”。
“孝”是“养育、恭敬”的同义词。
在深刻理解儒家孝道的哲学基础上,它既注重表面的尊重,又注重内在的做人的原则,例如对待父母要忠诚孝顺,要孝敬长辈,尊老爱幼;对于自然资源,应珍惜保存,从而体现孝之本义,即尊重家庭、尊重自然资源。
《论语》中说:“孝字至言,其以自亦至。
”这句话提出,孝道并非是一种假设的行为,而是理所当然的承担责任。
正是因为承担了这样的责任,孝顺才会成为感性的行动而不是虚假的附庸。
孝悌的“悌”,是世间有道的礼仪,就是弟兄间的行为准则,是让兄弟之间彼此信任、礼貌、尊重,及时相救、协助互助,以及相处得宜之道。
“谨慎而不竞,以友者施礼”,这句话就清晰表达了兄弟之间“悌”的道理。
在现代社会,儒家孝悌思想洋溢着浓浓的传统美德气息,无论是从彼此之间的关系,亲情,情谊,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甚至是上级下级等各种关系,带给社会光明的美好和宁静,尊重、思想、坚定的信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儒家孝悌思想不仅是指在家庭中对其他亲属的孝敬,它作为一种对社会的礼仪也能提高社会合作的效率。
只有当一个人的意识形态融入整个社会的思维模式中,儒家孝悌思想才能更好地起作用,从而营造友好、安全的家园氛围。
同时,在反思孝悌思想的同时,也要激励学生学习它,以更高的思想水准、严格的行为准则不断成长,用真诚、尊重的言行来建设社会文化。
孝悌治家心得(通用5篇)

孝悌治家心得(通用5篇)孝悌治家心得篇1孝悌治家心得:以孝悌为根,构建和谐家庭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和谐的关键。
孝,指敬爱父母,悌,指关爱兄弟姐妹。
一个家庭中,如果成员能够做到孝悌,就能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孝悌对于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许多家庭因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纷争不断。
而如果我们能够从小培养孝悌的观念,就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作为家长,我们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的孝悌观念。
例如,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尊重父母,关心父母的生活。
同时,也要教育孩子关爱兄弟姐妹,尊重彼此,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除了家庭教育,我们还可以通过社会教育来推广孝悌观念。
例如,在学校开设相关的课程,在社会上开展相关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孝悌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实践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具体的行动来表达孝悌之情。
例如,定期给父母打电话问候,定期回家探望父母,积极参与家庭活动,关心兄弟姐妹的生活,帮助解决困难等等。
这些具体的行动不仅能够表达我们的孝悌之情,也能够促进家庭和谐。
总之,孝悌是家庭和谐的关键,我们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的孝悌观念,让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关爱,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社会教育来推广孝悌观念,让更多的人了解孝悌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孝悌治家心得篇2孝悌治家心得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之一。
孝,即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悌,则是关心兄弟姐妹,相互帮助。
在家庭中,孝悌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也是培养孩子道德品质的关键。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孝悌的重要性。
在我的家庭中,父母一直是我们行为的榜样。
他们孝顺长辈,关心兄弟姐妹,无论何时都充满了爱心和耐心。
这种家庭氛围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孝悌,也让我明白了如何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它。
在孝悌治家的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孝悌对于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释义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释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六大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六个字分别代表着尊敬父母、敬爱兄长、忠于国家、诚实守信、尊重礼仪和廉洁自律等道德准则。
孝是指尊敬父母,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悌是指敬爱兄长,尊重长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美德。
忠是指忠于国家,忠于国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是指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是指尊重礼仪,尊重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廉是指廉洁自律,廉洁自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六大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六个字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现代社会中,这六个字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尊敬父母、敬爱兄长、忠于国家、诚实守信、尊重礼仪和廉洁自律等道德准则,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
在现代社会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意义更加重要。
尊敬父母、敬爱兄长、忠于国家、诚实守信、尊重礼仪和廉洁自律等道德准则,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尊重父母、尊重长辈,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尊重礼仪,保持廉洁自律的品质,这样才能够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六大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六个字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尊重父母、尊重长辈,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尊重礼仪,保持廉洁自律的品质,这样才能够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
一、孝悌篇

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b^),名商。 易:交换,改变,也有轻视、简慢的意思。 致:奉献。
大意
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服侍君 上能奉献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说没有学习过, 我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
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一章的进 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以及他的学 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 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 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 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大意 鲁定公问:“君主使用臣下,臣子事奉君主,各自应该怎样做呢?” 孔子说:“君主使用臣下应该以礼相待,臣子事奉君主应该以忠心相待。”
评析
从本章的语言环境来看,孔子还是侧重于对君的要求,强调君应依礼待臣。 但是,这个思想后来被统治者故意曲解为:即使君主无礼,臣下也应尽忠,以至 于发展到不问是非的愚忠。
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子游:孔子的学生,姓言名偃(y2n),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大意
子游问孔子怎样做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总说能养活爹 娘就行了。至于狗马都还能得到人的饲养呢。如果对父母不是诚心诚意 敬重、孝顺的话,那和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 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 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因为此说比较妥贴。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因为他们高寿而高兴, 另一方面又因为他们年纪大了而为之担忧。”
评析
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 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 孔子就特别强调“孝”,所以这一章还是谈“孝”。 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绝对服从 父母,但这是要给予批评的。
论语有关孝悌的句子

《论语》中有关孝悌的句子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2.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3.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4.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5. 子曰:“父母在,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6.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论语·先进》)
7.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
8. 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9.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
10.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
孝悌是什么意思

孝悌是什么意思孝,是对父母的孝敬;悌,是对兄长的尊重。
孝悌之义,是指对父母兄长的尊敬。
在思想上尊重,在行为上帮助,在感情上亲和。
对于父母,要在思想观念上尊重他们。
古人认为,年纪越大的人,经历的事情越多。
有句俗话叫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老年人见多识广,懂得的道理多,所以,年轻人遇到疑难事,往往可以通过咨询老人可以得到解答。
尊重老人的意见,尊重他们的观念,这对于年轻人少走弯路是有好处的。
要想事情好,须要问三老。
在汉高祖时期,“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
”上了一定年纪的,有一定资望常识的人,就是三老。
在古代,把老人的家庭地位抬得很高,不仅仅是因为年龄,更是因为学识和德行。
遇事多问老人,尊重老人的意见,是一件吉祥的事情。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父母,要在行为上帮助。
老人年纪大了,行动不便。
有些事情,年轻人要想到帮一帮老人。
重体力活,技术性强的活,老人干不动,干不了,年轻人就要帮一帮。
上山砍柴,下河捞鱼,田野耕种,场上抡锤,这些东西老年人干不了,年轻人要主动干。
有些老人生病在床,行动不便,还要服侍,照顾生活,这些都是年轻人应该做的。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传说当羊老得走不动路的时候,被养育过的小羊会把䓍衔到老羊的身旁;乌鸦老了以后,被养育过的乌鸦会给它找食物。
人总不能连兽都不如吧。
对于父母,还要在感情上亲和,使之愉悦。
只有观念上的尊重,行为上的帮助,还不算最好,最好的是照顾的老人的情绪。
老人生活有了保障,不一定就心情愉快。
做子女的,要想办法让父母开心快乐,这才是更高层次的孝。
古代有一个“戏彩娱亲”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老莱子的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对弟子规孝悌的理解

对弟子规孝悌的理解【导语】弟子规是孔圣人的门生或弟子与学生而用《训俭与孝悌》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弟子规是中国古代育人的经典之作,也是对待亲情关系的底线要求,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读弟子规中的孝和悌的内涵,并探讨孝悌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正文】一、弟子规孝悌的含义1. 孝的内涵孝是指对父母的尊敬、爱护和报答。
在弟子规中,强调孝要行于言,即通过言语表达对父母的尊敬。
古人认为:“孝者,善继人之志也。
”意思是孝要通过继承父辈的志向和理想来表达。
这既包括对父母的崇敬,也包括对家族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2. 悌的内涵悌是指对兄长姐妹的尊敬、关爱和帮助。
在弟子规中,悌要行于恭,即通过恭敬行为来表达对兄长姐妹的尊重。
古人认为:“至于难,与其说是弟子相处,倒不如说是父母兄长。
”从而强调了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像父母和兄长一样互相关心、互相照顾。
二、弟子规孝悌的现实意义1. 弘扬传统美德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弘扬了我国尊老爱幼、重视亲情的传统美德。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对亲情的重视逐渐减弱,导致家庭关系的疏远和冷漠。
弘扬弟子规中的孝悌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帮助人们重新关注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 培养个人品德弟子规中的孝悌要求让人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这对于个人的品德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只有懂得孝悌,才能真正理解与人相处的道理。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常常是冷漠或自私,缺乏互助与关怀,这导致了社会的冷漠和不信任。
通过学习弟子规中的孝悌,可以培养个人的道德观念,理解和感受他人的需要,并帮助他人,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3. 传递亲情的力量孝悌是家庭亲情的最基本表现形式,是家庭和谐的重要保障。
通过弟子规的教育,可以帮助儿女更好地理解父母的辛勤付出和兄弟姐妹的关爱呵护,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
近年来,社会竞争压力加大,导致许多家庭忽视了亲情的重要性。
只有恪守弟子规中的孝悌规范,才能不断传递亲情的力量,维系家庭温暖和谐的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悌,为仁之本
——国学经典阅读札记
赵永武
孝,就是孝敬老人;悌,就是敬爱兄长。
人生在世,最基本的人伦关系,就是父母跟子女、兄和弟、姐和妹的关系了,而孝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里最基本最重要的规范,所调整的、所规范的正是这最基本的人伦关系。
《论语》上有云:“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孝敬父母,尊爱兄长,而喜欢冒犯上级官长的,少有。
不喜欢冒犯上级而喜欢造反作乱的,从来没有。
君子在根本上下工夫,根本建立好了,人道也就生发出来。
孝敬父母,尊爱兄长,就是做人的根本。
可见,在儒家经典里,是把“孝悌”看成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的。
这才有了随后的《三字经》里的表述:“首孝悌,次见闻”。
意思是说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孝悌乃第一件大事。
其次一等,才是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先做到了“孝悌”,只有过了“孝悌”的这个道德关口,才有资格去做其它事情,才能做好其它事情,才能做成其它事情。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句话“先做人,后做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做人是否成功,就有一把最基本的、也是最精准的尺子:是否做到了孝悌?大家试想一下:一个人连生他养他育他疼他爱他珍惜他呵护他的父母都不孝敬,连一奶同胞的哥哥弟弟姐姐妹妹都不敬爱,都不珍惜,都不帮扶,这样的人,还有人味吗?还值得我们与他为伍吗?
在这个资讯很发达的时代,时不时地,就能看到这样的新闻:“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被子女抛弃,饿死街头”;“八旬老父亲死在家中,几月无人知晓”;“被儿女赶门在外的老父母,沿街乞讨”;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只会让人无语凝噎!《增广贤文》说得好:“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
禽兽尚且都知道,要对生它养它的母亲感恩戴德呢!只怕是,把这些不肖子孙比作禽兽,禽兽都嫌污蔑自己呢!
再看“不悌”的故事。
从曹丕曹植兄弟俩“七步诗”的故事,到唐太宗李世民兄弟仨的“玄武门事变”,从宋太祖赵匡胤赵匡义兄弟俩的“烛光斧影”事件,到
当代香港钟鸣鼎食之家霍家后人的财产争夺官司,再到央视最近才播报的广东越秀区兄弟俩为争夺父母遗留下来的房产,互殴相煎,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有记载的,没记载的,浮在历史长河表面的,淹没在历史烟尘中的,兄弟失和、兄弟反目、兄弟互殴、兄弟相残的故事还少吗?敢问一声,究竟是什么原因,值得人抛却了伦理亲情,跟自己本是同根生的同胞兄弟怒目相向、拳脚相向,甚至拔刀相向呢?答案,也许只能是一声叹息。
这就难怪历朝历代的先贤们十分重视孝悌了。
晚清重臣曾国藩就是很典型的一例。
他说:“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尔辈若能从孝友二字切实讲求.亦足为我弥缝缺憾耳”。
可见,曾国藩对“孝友为家庭之祥瑞”深信不疑,他认为孝友——就是“孝悌”,为立家之本、齐家之宝。
东汉“五经无双”的大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这样解释“孝”字:“善事父母者”。
在我国另一部道德经典《孝经》里也如是说:“善事父母之道曰孝”。
同样的意思在《汉书》里也有表述:“善事父母之人曰孝”。
我们不妨再来从字的结构方面分析一下这个“孝”字:上半部分为“老”字,下半部分为“子”字,明显是个会意字,意思就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子女从父母那里承传血脉和家训,子女之身,就是父母的分身。
故而,就有了先贤们如是的鼓与呼:“孝乃天经地义”;“孝为百行之先”;“孝为众善之初也”;等等。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善事父母者”呢?
须知,孝是以敬为前提的。
孔子有云:“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孝不仅是你赡养着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同样的意思孟子也有表述:“孝之至,莫大于尊亲”。
那么,又怎样才能表达出我们内心中对父母的尊敬呢?和顺!对,和顺!孝的本质就是和顺。
以和乐的心情对待父母,顺着父母,依着父母,别让父母不高兴。
对此,孔子还有更全面的论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其亲”。
意思就是说:日常在家里的时候,要尽恭敬的孝心,早晚要问候请安,一日三餐,还有以外的饮食,都要有敬意,不可有些微怠慢。
养亲的时候,须要以和乐的心情,时常现出和颜悦色,言笑承欢,不使父母感到
不安。
父母患病须要替父母求医诊治,以祈早日痊愈;如果还没见效的话,必要继续就医,不可放任才好。
万一不幸父母死亡的时候,当然尽着哀悼的心,悲痛哭泣,遵礼治丧,适合自己的力量。
至于死后的祭祀,要尽人子女思慕父母的心,庄严肃静,回想父母生前容貌,宛然如在其上。
以上五件,如果都能做到,方才可以叫做能够奉祀双亲啊。
我们一起再来探讨这个“悌”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悌,善兄弟也”。
贾谊在《道术》里也说:“爱兄为之悌”。
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想象一下,小的敬爱大的,大的必然友善、疼爱小的,所谓的兄友弟恭,所谓的姐妹和睦,所谓的妯娌和谐,再加上父慈子孝,这是一幅多么温情的人伦画卷!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好这个“悌”呢?曾国藩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他在家书中写道:“我去年曾与九弟闲谈,云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
何也?但愿兄弟五人,各各明白这道理,彼此互相原谅。
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
兄不能使弟尽道得令者,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尽道得令者,是弟之罪”。
从这些情真意切的表达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把教诸弟进德,就是在德行上日有所进视为己任。
“余欲尽孝道。
更无他事,我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孝有十分;若全不能教弟成名,则我大不孝矣”。
这些真诚的字里行间,所透露的不外乎这几个词汇:和衷共济,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这才是该有的兄弟之情,该有的兄弟之义。
儒家经典《弟子规》上有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说,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善待朋友,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有仁德的人。
在上述几点全部做到之后,若有余力,就去研习“六艺”。
由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早在春秋时代,就提出了“博爱“思想。
所谓博爱,就是广博的爱,是平等的爱,是没有等差的、没有级别的爱。
换句话说,就是以博大的胸怀去珍惜敬爱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但似乎,老夫子又预设了前提,首先要做到“入则孝,出则悌”,才能做到“泛爱众”。
细想想,这话其实很有道理的:一个连自己老父老母都不孝敬的人,一个连自己同胞兄弟都不敬爱的人,又怎么能以博大的胸怀去爱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又怎么能具有“博爱”的精神和情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