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总结3——高中生物教材涉及的重要人物及相应生物学史实归纳1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必修第一册1、施莱登和施旺运用了归纳法这种科学方法,是细胞学说主要建立者2.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并把“小室”命名为cell——细胞,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3.魏尔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4.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5.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地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细胞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错误),把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统一结构(错误)。
6.辛格与尼克尔森提出细胞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运用了科学方法——“提出假说”7.分离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一种科学方法),起始速度比较低,让较大的颗粒沉降到试管底,小颗粒悬浮在上清液中。
收集沉淀,改用较高的离心速度离心上清液,将较小的颗粒沉降。
8.科学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有的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如N和O。
9、科学方法——建构模型,高中生物学用到的模型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
10、斯帕兰札尼(必修一p76)意大利人,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注:胃液中有盐酸,盐酸在高中生物学中作用,①杀菌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②供给胃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③使食物中的蛋白蛋变性,易于分解。
)后来德国科学家发现胃腺能分泌胃蛋白酶。
11.巴斯德法国人,他研究发酵及酒类变质问题,证实了其中微生物的作用,提出加热灭菌的防腐方法——巴氏消毒法。
12.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3.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及其重大发现和成果

从动物甲状腺中提取出甲状腺激素
★植物激素
达尔文
向光性
鲍森.瞻森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通过琼脂传递给下部
拜尔
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温特
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化学物质引起,命名”生长素”
后人
提取证明为吲哚乙酸类
高斯
从大草履虫实验中得出种群“S”型增长曲线
大小草履虫实验中分析中间关系—竞争
萨克斯
光合作用产物有淀粉(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
恩格尔曼
好氧细菌检测水绵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氧
鲁宾、卡门
标记H218O 、C1802证明氧气来自H2O
卡尔文
14C02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途径,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
★遗传
孟德尔
豌豆、“假说-演绎”分离/自由组合定律
约翰逊
将“遗传因子”命名“基因”提出表现型、基因型
魏尔曼
理论推导减数分裂、受精作用
萨顿
类比推理假说:基因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到子代
摩尔根
实验证明(白眼果蝇)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道尔顿
发现色盲、患者
★DNA是遗传物质
格里菲斯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S菌中存在转化因子使得R型菌转化为S型菌
艾弗里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魏尔肖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所有细Βιβλιοθήκη 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细胞膜
欧文顿
膜是由脂质组成(提出假设)
后人提取膜
成分分析:膜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荷兰科学家
膜中脂质排列成连续的两层
罗伯特森
电镜观察“暗-亮-暗”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结构
高中生物试验总结+人物总结 超全超实用

高中生物试验总结+人物总结超全超实用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原理:DNA为绿色,RNA为红色。
在真核生物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同时也含有少量的DNA在线粒体和叶绿体内;而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DNA为甲基绿色,RNA为吡啰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1.还原糖的检测1) 材料的选取:含量高且为白色或近于白色的还原糖,如苹果、梨、白萝卜等。
2) 试剂:斐林试剂(甲液为0.1g/mL的NaOH溶液,乙液为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 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1) 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 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1) 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而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 进行还原性糖检测时,植物组织取材条件为何?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材料,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 为什么在研磨组织样液时要加入石英砂?不加石英砂会对实验有何影响?加入石英砂可以使研磨更充分。
如果不加石英砂,则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导致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 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什么要现配现用?混合后使用,目的是产生氢氧化铜。
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实验总结(1)19世纪30年代,德国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2)1543年,比利时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3)1665年,英国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4)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5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英国的桑格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6)19 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7)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8)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模型)(9)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10)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12)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某些物质(13)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14)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蛋白质(15)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16)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发现好氧细菌是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17)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8)1779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但不了解植物吸收和释放的究竟是什么(19)1845年,德国梅耶,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20)1864年,德国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21)1880年恩格尔曼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场所(22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标记18O,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以及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出现的生物科学家出总结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细胞学说组要内容:1. 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 新的细胞可以由老的细胞产生。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科学地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自然选择核心内容:1、过度繁殖2、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3、遗传和变异4、适者生存。
(进化的结果)需要强调的是: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生物个体为单位,而不是强调群体的进化,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自然选择是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导致的,而不是将自然选择归结于不同基因频率的改变,没有生存斗争,自然选择也会进行。
4.“优胜劣汰”不是进化论的内容,而是被误导的一个说法,达尔文本人,以及现代的生物学家,都不会有优劣去评价一个物种的群体或个体,因为适应与否,取决于自然的选择,如果环境变化了,那么所谓的适应与不适应的情况可能就会发生逆转,判断优劣,是不可能的。
1900年,孟德尔发现的遗传定律被重新提出,生物学迈进第二个阶段----- 实验生物学阶段。
1944年,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用细菌做实验材料,第一次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这是20世纪生物科学最伟大的成就,标志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分子生物学阶段。
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出胃蛋白酶。
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高中生物试验总结+人物总结-超全超实用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从实验原理:DNA绿色,R NA红色分布:真核生物DN 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 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劣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DNA 甲基绿绿色RNA 毗啰红红色实验二物质鉴定复原桶 +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脂肪♦苏丹III〜橘黄色脂肪+苏丹IV-红色蛋白质♦双缩版试剂〜紫色反响1、复原糖的检测A (1)材料的选取:复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M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O.l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 的CuSO4溶液),型起现地.⑶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一参加刚配的斐林试剂1m L (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参加)一水浴加热2 mm左右一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一砖红色)A★模拟尿精的检测1A、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4、分析: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复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复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响.2、脂肪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M 2 ) 步蟋物作•勿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我玻片中央Ia 柒色(滴苏丹川型液2〜3滴切片上一2〜3 mi n后吸去染液一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一吸去多余的酒精)A \制作装片?涌「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一盖上盖玻片)I A镣蛤卷定(显微镜对光一低倍镜观察一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1)试剂:双缩胭试剂(A液:0.lg/mL的NaOH溶液,B液:0. Olg/mL的CuS04溶液)2⑴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 ~加双缩腺试剂A 液1mL,摇匀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 (紫色)考点提示:(1)常见复原性糖与非复原性糖有哪些?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复原性格;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A (2)复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④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Mil石英砂是为「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复原性糖减少. 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人(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5)复原性糖中参加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假设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局部清楚,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A切片的厚薄不均匀.4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洗去浮色.4 (9)双缩服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比照看颜色变化?A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比照.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1、材料:新鲜薛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取材制片低倍观察高倍观察A考点提示:A(l)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辞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岩由于解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S)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进行光照、提升水温、切伤局部叶片;2 5C左右.(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叶脉附近的细胞C(6)假设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那么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仍为顺时针.?(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7)假设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那么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视野应适当调暗一些,可用反光镜的平面镜来采光或缩小光圈.(8)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叶绿体的受光面积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实验四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实验目的:使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原色观察〕和线粒体的形态分布J二. 实验原理:绿体的识别依据: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形.A线粒体识别依据: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竹形等° A 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三.实验材料: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辞类的叶、黑藻的叶.取这些材料的原因是: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小叶直接制片,所以作为实验的首选材料.4假设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由于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A四.方法步骤:A步骤注意问题分析1 .制片°用镣子取一片黑藻的小叶,放入栽坡片的水滴中,盖上盖玻片. 制片和镜检时,临时装片中的叶片不能放干r,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否那么细胞或叶绿体失水收缩,将影响对叶绿体形态和分布的观察.儿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认面倍镜下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A4.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在洁净载玻片中央滴一滴键那绿染液一用牙签取碎屑一盖盖玻片S观察线粒体蓝绿色的是线粒体,细胞质接近无色. A讨论: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为什么?△答:不是. 呈椭球体形的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可以运动,这种运动能随时改变椭球体的方向,使叶绿体既能接受较多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A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答: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都有利于接受光照,完成光合作用.如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改变方向.又如叶子上面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比下面的多,这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实验四观察有丝分裂1▲、材料:洋葱盥尖〔葱,蒜〕猴步骤:〔一〕洋葱根尖的培养会〔二〕装片的制作A制作流程:解离一漂洗一染色一制片解离:药液: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 1混合液〕寸间:3'5min .目的: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别离开来.漂洗:用清水漂洗约10min.目的:包去药液,预防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3.染色:用质量浓度为O.Olg / mL或0.02 g / 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5min A目的: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蜜.U制片:将根尖放在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镣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裁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行利于观察.△〔三〕观察»、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匡码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一分裂前、后、末期一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 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考点提示:〔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增加水中的氧气,预防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会〔2 〕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应选用旧洋葱,由于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正确时间是何时?为何?A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由于此时细胞分裂活泼.〔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解离是为r使细胞相互别离开来,乐片是为「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裁玻片是为r受力均匀,预防盖玻片被压破.A〔乃假设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压片时用力过大.A 〔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M7〕为何要漂洗? 洗去盐酸便于染色.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乂9〕假设所观察的细胞各局部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A由于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由于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间期;由于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1 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不能,由于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不能,由于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A 〔14〕假设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A 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实验五比较酶和Fe 3+的催化效率Ml〕为何要选新鲜的肝脏?由于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筋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 〔2〕该实验中所用试管应选较粗的还是较细的?为什么?应选用较粗的,由于在较细的试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气泡,而影响卫生香的复燃.〔3〕为何要选动物的肝脏组织来做实验,其他动植物的组织的研磨液能替代吗?由于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醐含量较丰富:其它动植物组织也含有少量的过氧化氢的,所以能够替代.⑷相同质量的块状肝脏和肝脏研磨液,哪一个催化效果好?为什么?研磨液效果好;由于它增加过氧化氢前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5.) 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下个吸管?为什么?不可共用,预防过氧化氢酶与寂化铁混合,而影响实验效果C 坟验六色素的提取和别离,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一一提取色素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淀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一一别离色素2、步骤:(1)提取色素研磨(2)制备灌纸条A (3)画滤液细线:均匀,宜,细,重受假设干次(4)别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5)观察和记录:结果港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检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八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1 )对叶片的要求?为何要去掉叶柄和粗的时脉?绿色、最好是深绿色c由于叶柄和叶脉中所含色素很少.M2) 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为r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么来替代?用水能替代吗?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来代替,但不能用水来代替,由于色素不溶于水.A (4)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 保护色素,预防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 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5)研磨为何要迅速?要充分?过滤时为何用布不用淀纸?研磨迅速,是为r预防丙酮大盘挥发: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型色素溶解到丙胴中来.色素不能通过滤纸,但能通过尼龙布.(6)滤纸条为何要剪去两角?预防两侧层析液扩散过快., (7)为何不能用钢箱或圆珠笔画线?由于钢笔水或阴珠笔油中含有其它色素,会影响色素的别离结果.M8)滤液细线为何要直?为何要重画几次?预防色素带的重段;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带的颜色更深一些.(9)滤液细线为何不能触到层析液?预防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1 0)漉纸条上色素为何会别离?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们随层析液在流纸条上的犷散速度就不同.-(11)色素带最宽的是什么色素?它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比什么色素大一些?上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 它的溶解度比叶绿素b大一些.*(12)滤纸条上相互间距最大的是哪两种色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13(眇色素带最窄的是第几条色素带?为何?第一条色素带,由于胡萝卜素在叶绿体的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会实验七观察质壁别离和夏原(原色观察)1、条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0.3 g /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外、步骤: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一观察一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一观察(液泡由大到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别离)一盖玻片一侧滴清水,另一他用吸水纸吸引一观察(质壁别离且原)4、结论: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别离细胞外溶液浓度V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别离更原知识概要:制片观察加液观察加水观察(1)洋葱为何要选紫色的?假设紫色过淡怎么办?紫色的洋葱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液泡的大小变化:缩小光圈, 使视野变暗些0(2)洋葱表皮应撕还是削?为何?表皮应撕不能削,由于削的表皮往往太厚., ( 3)植物细胞为何会出现质壁别离?动物细胞会吗?当细胞失去水分时,其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动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别离,由于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4)侦壁别离时,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复原时呢?必出胞发生质壁别离时,液泡变小,紫色加深;当细胞质壁别离且原时,液泡变大, 紫色变浅.(5)假设发生质壁别离后的细胞,不能发生顺壁别离熨原,其原因是什么?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或质壁别离时间过长)6(2高倍镜使用前,装片如何移动?假设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央,那么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假设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央,那么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由于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像.M7)换高倍物镜后,怎样使物像清楚?视野明暗度会怎样变化?如何调亮?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楚;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A (8)所用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F1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9)物像清楚后,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和放大倍数的关系?物镜与载坡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4(10)总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放大倍数具体指面积的放大倍数还是长度的放大倍数?A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A (11)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大小、多少、视野明暗的关系?A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c 12(A)更换目镜,假设异物消失,那么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假设异物消失,那么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假设异物移动,那么异物在栽玻片上.4 〔13〕怎样利用质壁别离现象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①配制一系列浓度从小到大的推格溶液②分别用以上不同浓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③川显微镜观察某植物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别离.某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质壁别离的浓度和能引起质壁别离的浓度之间.实验八DNA的粗提取与鉴定二苯胺〔加热〕蓝色考点提示:A 〔1〕鸡血能用猪血代替吗?为什么?不能,由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不能提取DNA.〔2〕鸡血中为何要加柠檬酸钠?为何要弃去鸡血细胞的上清液? A 预防血液凝固:由于上清液是血浆,不含细胞和DNA.〔3〕胀破细胞的方法?能用生理盐水吗?A 向血细胞中参加蒸储水,使细胞大量吸水而胀破:不能用生理盐水,由于血细胞在蒸缁水中不能吸收水分c M4〕该实验中最好应用玻璃烧杯还是塑料烧杯?为什么?最好用塑料烧杯,由于玻璃烧杯容易吸附DNAo〔5〕前后三次过漉时,所用纱布的层数分别是多少?为什么?上第一次用一层纱布,有利于核物质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二次用多层纱布,能预防DNA丝状物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三次用两层纱布,既有利于DNA透过纱布,又能预防其它杂质透过纱布.〔6〕假设实验中所得黏稠物太少,其原因是什么?第一次加蒸饵水过少,细胞未充分胀破:第二次加蒸馅水过多或过少;第一次过海用r多层纱布;第二次过滤用r一层纱布.〔7〕两次参加蒸储水的目的分别是什么?④第一次是为「使血细胞吸水胀破:第二次是为/降低氯化钠的浓度,有利于DNA有析出.A 〔8〕实验中搅捽溶液时,为何总要沿一个方向搅拌?预防DNA分子受到损伤.〔9 〕两次析出DN A的方法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毡什么?/第一次是加蒸储水,降低氯化钠的浓度,促使DXA析出;第二次是参加冷酒精,由于DXA 不溶于酒精溶液.10〔4三次溶解DNA的液体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④第一次、第二次都是用浓度为2moi/L 的氯化钠溶液,第三次用的是0. 015mo1 /L〔或2 moi/D的氯化钠溶液,其原理是DNA在氯化钠中的溶解度,是随着氯化钠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当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4m.1/L 时,DNA的溶解度最低.2mol/L的氯化钠溶液和0.0 1 5mol/L的氯化钠溶液对DN A的溶解度都比较高.Ml 1〕鉴定DNA时为何要用两支试管?其现象分别是什么?A其中不加D\ A的试管起对照作用.该试管溶液不变色,另一支加有DNA的试管溶液变蓝色.实验九探究博母菌的呼吸方式1、原理: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心H K O S +60 + 6HM-6C.:+ 12H:0 + 能量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6-2C?HQH + 2C0: + 少量能量2、装置:〔见课本〕3、检测:〔1〕检测国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滨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2〕检测画的产生:橙色的重珞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响,变成灰绿色.实验十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目的要求:通过观察蝗虫楮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3、方法步骤:A〔1〕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实验十一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1乐原理:川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钿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方法步骤:〔1〕洋葱长出约1cm左右的不定根时,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C〕, 诱导培36ho〔2〕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七h,以固,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 5 %的酒精冲洗2次.〔3〕制作装片:解离一漂洗一染色一制片〔4〕观察,比较: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力、讨论: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这两种方法在原类遗传病1、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小基因遗传病.如〔 600度以上〕等.%、方法:分组调查,汇总数,统一计算.、计算公式:一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 ……某种遗传病的发病和某种遗传病的被遍查人数一0 0% A实、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NAA〔蔡乙酸〕,2, 4-D, IPA〔苯乙酸〕.〔吧噪丁酸〕等"、方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深约3 c m,处理几小时或一.处理完毕就可以打插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C @沾熊法: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 5cm即可. 3、攸实验:先设〞•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在此根底上设计细致的实验.4、实验设计的几项原那么:①单一变量收那么〔只有溶液的浓度不同〕;②等量原那么〔限制无关变量,即除溶液的浓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③重豆原那么〔每一浓度处理3~ 5段枝条〕;④对照原那么〔相互对照、空白对照〕:⑤科学性原那么实验十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培养酵母菌〔温度、氧气、培养液〕: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2、计数:血球计数板〔2mmX2mm方格,培养液厚0.1mm〕-、推导计算二、讨论:根据7天所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证面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推测影响影响种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C 实验十五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枳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 这一股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A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2、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实验十六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Ml〕什么是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假设干个样方,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4〔 2〕为了便于调查工作的进行,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一般应选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为什么?▲•股应选双子叶植物,由于双子叶植物的数量便于统计.M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假设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线上, 应如何统计?只计算该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植物的数目.A〔4〕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获某种动物M只,标志后放回原处.第二次捕获N只,其中含标志个体Y只,求该地域中该种动物的总数. MN / 丫5〔*〕应用上述标志重捕法的条件有哪些?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时机.② 调查期中,没有迁入或迁出.③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试剂作用1、斐林试剂:甲液:OJ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l溶液c 作用:检测复原糠.2、双缩胭试剂A 液:0, lg/ml 的NaOH 溶液:B 液:0,0l g /ml 的CuSO4 溶液.作用:检测蛋白质.3、苏丹山:检测脂肪.4、碘液:检测淀粉.5、甲基绿:检测DNA6、毗罗红:检测RNA0,1g/ml KN03溶液作用:用于植物质壁别离实验.9、酸性重钠酸钾溶液作用:检测酒精.10、无水乙醇或丙胴:作用:提取色素11、汽油作用:做层析液别离色素.12、解离液15ZHC1和1的酒精1 3、0, 0 1 g/ml或0, 02gAi11龙胆紫或醋酸洋红试剂作用:染染色体14、70%酒精作用:医用消毒.15、卡诺氏液95%酒精和32%冰醋酸混合.16、二苯胺作用:鉴定DNA17、班氏糖定性试剂作用:鉴定葡萄糖18、碳酸钙作用:保护色素.19、秋水仙素作用: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也可诱导基因突变.作用:增强细菌细胞壁通透性,用于基因匚程.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或改变溶液PH2 2、Ca 〔OH〕 2溶液. 作用:用于鉴定二氧化碳.23、CHC03溶液. 作用:提供二氧化碳.酒精的作用〔一〕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1. 1作用:洗去浮色.1.2原理:苏丹川是弱酸性染料,易溶于体积分数为5 0%酒精.2.3使用:脂肪的鉴定实验.在该实验中,用苏丹山对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后,在薄片上滴1〜2滴体积分数为50配的酒精溶液,可以洗去被染破片标本上的苏丹HI染液浮色.〔二〕体积分数为9 5%的酒精3.1作用:①解离:②析出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o2.2原理:①解离原理: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 5 %的酒精1 : 1混合,能使组织中的细胞互相别离开来;②析出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的原理:DN A不溶于酒精,尤其是体积分数为95%的冷冻酒精,而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可以溶解干酒精.2.3使用①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②DN A的粗提取与鉴定.②体积分数9 5%的酒精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解离.〔三〕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3.1作用:消毒杀菌.3.2原理: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可以顺利地渗入到细菌体内,吸收细菌蛋白的水分,使其脱水变性凝结而得到功用,以到达消声杀菌的目的°高于体积分数为7 5%浓度的酒精与细菌接触时,就能够使得菌体外表迅速凝结,20、规化钙,21、NaOH溶液。
高中生物学中科学家经典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学中科学家经典实验总结高中生物学中的经典实验总结如下:
1.施莱登和施旺利通过观察动植物细胞,建立了细胞学说。
2.欧文顿研究植物细胞的通透性,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
的通透性不同,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3.罗伯特森通过电镜观察,提出了生物膜的模型,即生物
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5.普利斯特利实验证明植物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6.英格豪斯实验证明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植物体只有绿叶
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7.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8.萨克斯通过半叶遮光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9.鲁宾和卡门利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水。
10.卡尔文用同位素标记示踪法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卡尔文循环。
11.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学两大定律。
12.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得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13.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14.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推测S型细菌中存在着转化因子。
15.艾弗里利用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说明转化因子是DNA,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总结

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总结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生物课本人物:必修一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总结3——高中生物教材涉及的重要人物及相应生物学史
实归纳1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高中教材涉及的重要人物及相应生物学史实
在考纲中罗列的生物实验要清楚,教材涉及到的科学史,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方法、结论也要进行整理,清晰。
高考生物中有多处体现对生物科学史的考查,现总结如下:
必修1(16条)
①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发现活细胞
②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③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膜通透性实验——膜是由脂质构成的
④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细胞膜看到暗—亮—暗三层结构,将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⑤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
⑥巴斯德——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无活细胞参与,糖类不可能变成酒精)
⑦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⑧萨姆纳——提出并证明酶是蛋白质
⑨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⑩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O2及光合作用需要光
⑪普利斯特利——植物可更新空气
⑫英格豪斯——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指出普利斯特利实验只有在光下才能成功
⑬梅耶——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⑭萨克斯——光合作用的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叶片产生淀粉需光)
⑮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H2O
⑯卡尔文——用14C标记14CO2证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14CO2→14C3→(14C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