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制备中催化剂的比较研究(综述)
阿司匹林论文

论阿司匹林催化剂使用情况摘要:阿司匹林的传统合成方法是用醋酸酐和水杨酸为起始原料,以浓硫酸为催化剂,经酯化反应而制得。
这一生产方法已使用多年,其工艺较为成熟,但是收率较低,一般在70%左右,容易发生副反应,产品成色较差,浓硫酸为催化剂对设备有较强的腐蚀作用,更为严重的是采用该方法生产阿司匹林时会产生大量的废酸液体,对环境的污染较大。
本文旨在介绍使用各种催化剂对阿司匹林生产的影响,并在最后写出了一篇离子液体【bmim】H2PO4催化合成阿司匹林的实验报告。
以此来论证离子液体型催化剂在阿司匹林制备过程中的优点。
关键词:阿司匹林催化剂合成一、阿司匹林合成的历史意义1、阿司匹林认识过程阿司匹林(aspirin):化学名为2-(已酰氧基)苯甲酸(2-(acetyloxy)benzoic acid)。
又名乙酰水杨酸。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粉末;无臭或微带乙酸臭,味微酸;遇湿气即缓缓水解。
在乙醇中易溶,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溶解,在水或无水乙醚中微溶,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但同时分解。
mp. 135~140℃。
人们对阿司匹林的认识可追溯到古埃及法老时代。
当时通过浸泡柳树皮获取了一种物质并被记载于公元前1550年汇集的医疗处方之中。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美洲人经常使用金鸡纳树的树皮作镇痛药。
西班牙人来到那里以后发现这种树的树皮还可以降低病人的体温;1800年人们才从柳树皮中提炼出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水杨酸;1898年德国化学家Dr. Felix Hoffmann用水杨酸与醋酸酐反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1899年3月6日德国拜仁药厂正式生产这种药品取商品名为Aspirin。
迄今为止,阿司匹林已经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①,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2、阿司匹林药理作用阿司匹林为解热镇痛药,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发烧、神经痛、关节痛及风湿病等。
阿司匹林制备方法的比较研究

有解热镇痛作用,还可以软化血管。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在
防治 心血管疾病 方面也有 较好疗效 ,而且服用 阿司匹林还使 胆道再 次
基金 项 目:河 南中 医学院 大学 生创新 学习项 目 ( 项 目编号 Y X C X [ 2 O 1 2 ]5 ;C X X M [ Z O 1 2 ] 0 4 )
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或顺铂治疗乳腺癌在联合用药的各个方案中疗效 最 好 ,可 能成为治疗 乳腺癌 的标准方案 [ 1 。卡培他 滨是 第一个肿瘤 内 激活的口服尿嘧啶氨甲酸酯 ,在肠道吸收迅速 ,在肝脏经胞苷脱氨 酶、羧酸酯酶和胸苷磷酸化酶一次水解为活性代谢物5 - F U 口 。从而最
参考 文 献
紫衫 类耐药转移 性乳腺癌的临床观 察[ J ] . 中华肿 瘤防治杂
志, 2 0 1 0 , 1 7 ( 2 4 ) : 2 0 6 2 — 2 0 6 3 .
[ 1 4 】 王 朝敏 , 张西 志, 张先 稳 _ 吉西他 滨联 合卡 培他 滨 治疗 乳 腺 肺 癌 转移 3 5 例临 床观察 [ J 】 . 中国肿 瘤 临床与康复 , 2 0 1 1 , 1 8 ( 6 ) : 5 4 4 - 5 4 5 . [ 1 5 】 龚志敏 , 杜珂 吉 西他滨 联合 顺铂二 线治 疗 晚期乳腺 癌 的临床 观 察[ J 】 . 现代 肿瘤 医学, 2 0 1 1 , 1 9 ( 1 ) : 6 3 . 6 4 . [ 1 6 】 娄广 媛, 李铁 , 陈 金麟 . 吉西他 滨联 合顺铂 治疗耐药 转移性 乳腺 癌 的临床观 察 [ J ] _ 中华肿瘤 防治 杂志, 2 0 0 9 , 1 6 ( 3 ) : 2 2 9 — 2 3 1 . 【 1 7 ] 张月秋 , 张海青, 郭文斌 古 西他 滨联 合顺 铂治疗 复 发转移 性乳腺
阿司匹林合成催化剂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合成催化剂研究进展周卫国 戎姗姗 莫 清 吴 颖 王银银 蒋成君(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杭州 310023)摘 要 通 过 对 硫 酸 、草 酸 、柠 檬 酸 、磷 酸 氢 盐 、对 甲 苯 磺 酸 、硫 酸 氢 钠 、氨 基 磺 酸 、三 氯 稀 土 、活 性 炭 固 载 AlCl 3、固 体 超 强 酸 、膨润土负载型固体酸 、负 载 型 杂 多 酸 、碳 酸 盐 、氢 氧 化 钾 、 乙 酸 钠 、苯 甲 酸 钠 、吡 啶 、维 生 素 C 、酸 性 离 子 液 体 、脱 铝 改 性 Y 分 子 筛 、 分 子 碘 、 六 氢 吡 啶 、氧化锌或氧化钙等 21 种不同催化剂催化合成阿司匹林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发现 :酸 性催化剂催化时合 成 阿司匹林的收率高于碱性催化剂催化 ;膨 润 土负载型固体酸 ,负 载 型杂多酸具有较 高 的实际应用价值 ;采 用 超 声 、微波等强化手段能明显加快反应速度 。
关 键 词 阿 司 匹 林 ;酰 化 反 应 ;催 化 剂 中 图 分 类 号 TQ463+.4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6-6829(2009)06-0040-04 率达 91.5%[1]。
1.3 柠檬酸柠 檬 酸 是催化合成阿司匹林的良好催化剂 ,具 有 不 腐 蚀 设 备 、不 氧 化 反 应 物 ,催 化 剂 用 量 少 ,易 提 纯、产品收率高等优点 ,适合工业化生产 。
周秀 龙 以柠檬酸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 , 当 水 杨 酸 3.0 g ,乙 酸 酐 6.65 g ,柠 檬 酸 1.0 g ,反 应 时 间 为 40 min ,反 应 温度为 70 ℃时,阿司匹林收率达 91.0%[2]。
1.4 磷酸盐孔祥平以水杨酸和乙酸酐为原料 , 磷酸二 氢 钾 催化,超声波振荡加热合成阿司匹林 ,其最佳合成条 件 : 水 杨 酸 3.0 g 、 乙 酸 酐 6.2 mL ( 物 质 的 量 比 为1:3),磷 酸 二 氢 钾 0.5 g ,75~80 ℃下 ,超声波振荡反应 30~40 min ,磷酸二氢钾的回收 率 达 90%,该 法 与 浓硫酸催化合成阿司匹林的催化效果相当 ,且安全 、环 保,催化剂可回收利用 ,适用工业生产[3]。
不同催化剂对阿司匹林的合成影响

第5期周升辉,等:不同催化剂对阿司匹林的合成影响-37 -不同催化剂对阿司匹林的合成影响周升辉,亢守亭#(荷泽学院,山东荷泽274015)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白色结晶 晶 末, 于水,是一解 炎药。
阿司匹林的市场 量大, 绿色化学的兴 及环境保护意, 环保、高 合成路线,广受关注,司匹林合成过程中化了详细的归,探简单、高、绿色环保的合成新方法、新工艺 重要 ’关键词:阿司 林;催化#合成路线中图分类号:TQ46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21X ( 2021) 05-0037-02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atalysts on the Synthesis of AspirinZhou Shenghui , Kang Shouting *( HezeUnoeeosoiy , Heze!274015, Chona )Abstract : Aspirin is a white crystal or crystalline powder , Cigh —y soluble in water , and has a commonly used in antipyre/c ,anaegesocand anio-onieammaiooydoug.Asiheeaogemaokeidemand , and iheooseoigoeen chemosioyand iheenhancemenioieneoeonmeniaepeoiecioon awaeene s , ioiond an eneoeonmenia e y ieoendeyand e i ocoenisyniheioceouieshasa i eacied wodea i enioon.Thosaeioceesummaeozesihecu e enicommon caiaeysison ihesynihesosoiaspoeon.Sompee , e i ocoeni , geeen and eneoeonmenia e yieoendeynewsyniheiocmeihodsand newpeoce s espeoeodeompoeianieeieeences.Kry words : aspirin ; catalysts ; synthesis route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是临床应用最早、最广泛的解[1]o 1899 Dreiser 介 临床[2],有解热,镇,抗炎,抗风湿作用[3],软化血管,防心血管疾病有积极作用患者血 放 ,抑制血 聚集[5],此外 有 花卉开放 ,有于植物抗病害[6],去污 功效。
阿司匹林合成催化剂的影响

催化剂对阿司匹林的合成的影响摘要:阿司匹林诞生以后,用来治疗感冒发热、风湿关节疼痛,十分有效,因此很快就成为广泛应用的药。
为了对阿司匹林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本文用不同的酸性催化剂,以水杨酸和乙酸酐为原料合成乙酰水杨酸来对比产率的影响。
关键词:阿司匹、酸性催化剂前言1.1阿司匹林简介中文名称:阿斯匹林(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退热药)英文名称:Aspirin化学普通命名法: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化学系统命名法:2-(乙酰氧基)苯甲酸分子量:138.12结构式:密度: 1.35g/cm3性质: 白色针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略有酸味。
在干燥空气中稳定,遇潮会缓缓水解为水杨酸和醋酸。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在沸水中分解, 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中溶解并分解。
1.2阿司匹林用途1、镇痛、解热2、消炎、抗风湿3、关节炎4、抗血栓5、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6、预防消化道肿瘤7、抑制血小板凝集2.实验2.1实验原理采用水杨酸和乙酸酐在催化剂的催化下发生酰基化反应来制取。
反应式如下:反应温度应控制在90℃以下,温度过高易发生下列副反应,同时水杨酸在酸性条件下受热,还可发生缩合反应,生成少量聚合物。
高聚物2.2实验药品及仪器水杨酸、无水醋酸酐、碳酸氢钠溶液、盐酸、酸性催化剂、三氯化铁试100mL锥形瓶、磁力搅拌器、100mL烧杯、量筒、玻璃棒、布氏漏斗、抽滤瓶、电热套、表面皿2.3实验药品的物理参数2.4实验的主要装置2.5不同催化剂下合成阿司匹林的操作1 草酸隆金桥等[1]以草酸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反应的最佳条件为:3.0 g 水杨酸,6 mL 乙酸酐,0.5 g 草酸在 80 ℃下反应 50 mim,阿司匹林的收率达 91.5 %。
利用草酸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具有不腐蚀设备、不氧化反应物,催化剂用量少,产品易提纯等优点。
2 柠檬酸周秀龙[2]利用柠檬酸作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的最佳反应条件是:水杨酸3.0 g,乙酸酐 6.65 g,柠檬酸 1.0 g,反应时间为 40min,反应温度为 70 ℃,反应时间为 40 min,阿司匹林收率达91.0 %。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研究

揖摘要】介绍了阿司匹林的结构、性质、合成方法及发展前景,对阿司匹林的合成方法进行了综述。
对具体的合成路线作了比较:以酸催化合成阿司匹林,工艺相对比较成熟,但需要开发更为环保的酸催化剂;以碱催化合成阿司匹林,产品纯度高,但工艺不够成熟;以维生素C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对环境友好等优点,但工艺同样不够成熟。
开发环境友好、性能优异、成本低廉的催化剂。
是发展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阿司匹林,合成,催化剂1、国内外研究背景阿司匹林(Aspirin)化学名2-乙酰氧基苯甲酸;又名乙酰水杨酸,它是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的代表,用于临床已有100a历史,为医药史上3大经典药物之一。
现仍广泛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神经痛、关节痛、急性和慢性风湿痛及类风湿痛等。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
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
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TXA2生成的减少有关。
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近年来发现它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将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聚合物进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产物的抗炎性和解热止痛性比游离的阿司匹林更为长效。
2、阿司匹林合成方法2.1酸催化合成阿司匹林。
2.1.1浓硫酸。
传统方法所用的催化剂为浓硫酸,以水杨酸和乙酸酐为原料,浓硫酸为催化剂,进行O-酰化反应,水浴加热,冷却后析出晶体,加入冷水结晶后抽滤,烘干即得乙酰水杨酸,产率一般在60%左右,而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脱水性,对设备的腐蚀性较大,对环境污染较重,不能回收利用,且易发生副反应而使产品色泽深,不利于提纯。
阿司匹林的催化合成研究

表* 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实验的影响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反应温度 *:0 7*0 1/0 1*0 170 1/0 反应时间 6&’-. ,&’-. 6&’-. ,&’-. 6&’-. ,&’-. 精品产量 !!)1+ !*)7+ !6)9+ !6)7+ !6)*+ !*)1+ 精品产率 :*)78 17)/8 1/)18 1!)78 1&):8 17)18 水浴温度 :&0 770 160 110 9*0 160
反应物试剂用 量 依 次 是 !,)1+ 水 杨 酸、/&’(
醋酸酐、!)*+2#3456·3/5,反应采用水浴加热,水 浴温度控制在1/!1,0之间)
由表6可知: (!)采用水浴加热,内外液面有一定的温差,要 想使反应顺利进行,应选用合适的起始温度(水浴)) 此实验的起始水浴温度最好在170) (/)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反应产率增大,但反 应时间超过,*’-.后,产率变化不明显,所以反应 时间应控制在,&’-.) (,)冷却过程采用自然冷却,尽可能使冷却时间 延长,最好在/;以上) /)6 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实验的影响(见表*)
下层:沉积物
表, 精品产率对比
催化剂用量 无%#$ 精品产量 1)!+ 精品产率 6*)!8
!’(浓硫酸 !)*+2#3456·3/5
!/)7+
!6)/+
7!8
798
/), 时间对反应的影响(见表6)
阿司匹林合成研究论文综述

合成阿司匹林的研究论文摘要:乙酰水杨酸,通常称为阿司匹林,又称醋柳酸。
是由水杨酸和乙酸酐酯化反应合成的。
分子量180.16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
无臭,微带酸味。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也溶于碱溶液,同时分解。
适用病症镇痛、解热、消炎、抗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反应涉及到水杨酸的酚羟基在浓硫酸作催化剂条件下的乙酰化。
通过本实验学习醋酐和水杨酸在酸的催化下制备乙酰水杨酸的原理和方法,并进一步熟悉重结晶,抽滤等基本操作,进而了解乙酰水杨酸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浓硫酸、酰化反应、重结晶。
一、前言1. 阿司匹林,化学名称为乙酰水杨酸,其中文俗名有:醋柳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
阿司匹林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易溶于乙醇,溶于氯仿和乙醚,微溶于水,性质不稳定,在潮湿空气中可缓缓分解成水杨酸和醋酸而略带酸臭味,故贮藏时应置于密闭,干燥处,以防分解。
英文名称: 2-ethanoylhydroxybenzoic acid2. 水杨酸是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
在医药工业中, 水杨酸本身就是一种用途极广的消毒防腐剂。
作为医药中间体。
水杨酸是一种白色的结晶粉状物,存在于自然界的柳树皮、白珠树叶及甜桦树中。
Salicylic 取自拉丁文Salix ,即柳树的拉丁文植物名。
水杨酸具有优秀的去角质、清理毛孔能力,安全性高,且对皮肤的刺激效较果酸更低,因而成为保养品新宠儿。
水杨酸可以淡化色素斑、缩小毛孔、去除细小皱纹及改善日晒引起的老化等效果。
3. 水杨酸分子式 C7H6O3结构式 C6H4OHCOOH分子量 138.12 色、态、味白色结晶性粉末, 无臭, 味先微苦后转辛。
乙酰水杨酸结构式:COOHO C CH 3相对密度 1.44熔沸点熔点157-159℃, 在光照下逐渐京变色, 沸点约211℃/2.67kPa4. 实验原理:利用水杨酸与乙酸酐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阿斯匹林,反应原理为:在反应中,除了生成乙酰水杨酸主产物外,还因副反应的发生可能生成水杨酰水杨酸酯、乙酰水杨酰水杨酸酯等副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制备中催化剂的比较研究
【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药物, 从催化剂和合成技术方面对阿司匹林生产工艺的改进作了简要综述。
评价了各种工艺的优缺点, 认为对甲苯磺酸、硫酸氢钠、苯甲酸钠和维生素C等可望成为较好的能取代液体浓硫酸并对环境友好的固体酸催化剂。
【关键词】阿司匹林; 催化剂; 绿色合成; 酯化
阿司匹林也叫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
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也可提高植物的出芽率[1],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阿司匹林(Aspirin)是临床应用近百年的解热镇痛药,经典制备方法是用乙酸酐或乙酰氯在硫酸催化下对水杨酸酰化制得[2]。
其生产工艺的突破、优选高效价廉的催化剂以及采用先进合成技术是关键。
1 催化剂改进研究
阿司匹林的合成原理是在催化剂作用下, 以醋酐为酰化剂, 与水杨酸羟基酰化成酯。
传统的合成阿司匹林的催化剂为浓硫酸, 它存在如下缺点:1)收率较低(65%~ 70% ), 腐蚀设备, 有排酸污染。
2)操作条件要求严格。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反应要严格控制其加入速度和搅拌速度, 否则会导致反应物碳化。
3) 粗产品干燥时, 由于硫酸分离不完全而导致部分产品氧化, 引起产品成色不好。
4)产品不能加热干燥, 否则产品中残余的浓硫酸会催化乙酰水杨酸水解成水杨酸。
因而寻找一类新的催化活性高、环保型的催化剂来代替质子酸催化合成乙酰水杨酸已成为人们研究的新课题。
综合文献分析可知, 改进后的催化剂大体可分为酸性催化剂、碱性催化剂和其他类型催化剂。
1. 1 酸性催化剂
酸性催化剂催化合成阿司匹林的机理如下:在酸作用下,乙酸酐中羰基碳原子的正电性增强,使乙酸酐中酰基容易向羟基转移形成酯基,即完成乙酰水杨酸的合成。
催化剂酸性越强,氢质子流动性越好,越易于催化酯基的生成,但在乙酰水杨酸的合成中,催化剂酸性太强,也会造成水杨酸分子中羧基与另一水杨酸分子中的酚羟基脱水酯化,生成较多的酯聚合副产物。
因此,以浓硫酸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的反应为基础,人们对酸性化合物替代浓硫酸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
酸性催化剂包括路易斯酸、固体酸、有机酸、酸性无机盐、酸性膨润土等。
1.1.1膨润土是以蒙脱石为主要矿物成分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具备二维通道和大孔分子筛的性质,用酸处理后所得的酸性膨润土催化酯化反应最大优点是收率高,催化剂经热过滤与产品分离后,再经干燥、净化、活化处理,可反复使用,成本低,不污染环境,是一种绿色催化剂。
该方法消除了环境污染,产品质量但收率中等[3]。
1.1.2对甲苯磺酸为固体有机酸,经济易得、污染少、收率高、操作方便,具有较好的工业化前景。
对甲苯磺酸具有催化活性高,选择性好,操作方便,污染少等显著优点。
1.1.3活性二氧化锡性质稳定,操作安全,所得产品容易分离,回收的二氧化锡除去少量杂质可重复使用[4]。
1.1.4 NaHSO4催化通过正交实验,其催化合成乙酰水杨酸的产率与浓硫酸相当。
用硫酸氢钾催化合成乙酰水杨酸,具有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保持固态,反应完毕经热过滤即可与产品分离、不溶于反应体系、易回收等特点,克服了浓硫酸对设备的强腐蚀性、对环境的污染等缺点,符合绿色化学的发展方向,具有工业应用的前景[5]。
1.2碱性化合物
碱性化合物为催化剂基于碱性化合物能与水杨酸反应、能破坏水杨酸分子内氢键、活化水杨
酸的羟基机理,许多碱性化合物可以作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
常见的催化剂包括强碱、弱碱和弱酸强碱盐。
1.2.1吡啶催化效果优良,收率高,适合工业化生产,但较易吸水形成共物,形成共沸物,使反应温度较难控制,且反应中产生难闻的气味。
弱碱性吡啶催化剂合成乙酰水杨酸产率高于浓硫酸[6]催化剂产率。
1.2.2碳酸钠催化微波合成阿司匹林的效果,传统浓硫酸作催化剂,合成的产品颜色较深有杂质,以无水碳酸钠作催化剂虽然产率略低,但颜色洁白基本无杂质。
不污染环境,避免浓硫酸存在造成的设备腐蚀和操作的不安全因素,适合21世纪绿色合成,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7]。
1.3维生素C作为催化剂
维生素C作为催化剂是一种内酯类化合物,分子中有一双烯醇结构,呈酸性和还原性,对酯化反应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催化效率与温度有关。
该反应速度快,操作简单,催化剂无需回收,反应条件温和,不腐蚀仪器设备,对环境无污染,具有一定的工业应用前景[8]。
1.4 以三氯稀土为催化剂
三氯稀土是一种简单、便宜和易得的Lewis酸,具有可溶性强、可回收再使用、对设备腐蚀轻、无污染等优点。
用三氯稀土作催化剂与用浓硫酸作催化剂效果相当,但同时又克服了浓硫酸作催化剂所具有的腐蚀设备,污染化境的缺点。
其中稀土中YCl3的催化效果较好。
2 催化新技术
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型介质和软功能材料,具有稳定性高,溶解性和导电性好,不燃烧等优点,在化学反应[9][10]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液体在催化有机反应方面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研究者发现,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不仅表现出环保方面的优势,而且可以增强催化效率,提高产品质量。
因此,利用离子液体催化合成阿司匹林值得尝试。
但是随着离子液体的无毒论遭到质疑后,世人对于离子液体的“绿色性”开始进行重新评估和认识。
将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作为水杨酸乙酰化合成阿司匹林的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作为催化剂的[ bmim ]H2PO4用量为0128 g(1118×10- 3mol) ,水杨酸21762 g(0102 mol) ,乙酸酐41083 g(0104 mol),n(酐)∶n(醇)=2∶1,反应时间30 min,反应温度70 ℃,产率可达63143% ,与浓H2SO4催化效率相当。
由于离子液体可重复使用,对设备无腐蚀,几乎不产生废弃物,属于环境友好型工艺[11][12]。
3 结语
阿司匹林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的一种药物, 研究其合成新技术和新方法对进一步完善其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阿司匹林生产的高效化、绿色化是其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水杨酸浸种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与水杨酸浓度和萌发温度的相关性。
[2]VogelA I . A Textbook of PracticalOrganic Chemistry[M ], 4th Ed. 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 1978: 831
[3]以酸活化膨润土催化合成阿司匹林王贵全化学工程师2004/10
[4]阿司匹林合成催化剂研究进展周卫国化工生产与技术2009/06
[5]硫酸氢钠催化合成阿司匹林翁文应用化工2003/02
[6]李继忠. 对甲苯磺酸催化合成乙酰水杨酸的研究[J]. 化学世界, 2005, (6): 365 2366.
[7]碳酸钠催化微波合成阿司匹林的方法探索唐宝华河北化工2006/06
[8]维生素C催化合成阿司匹林的条件研究聂鑫中国医药导报2009/21
[9]Ito Y,Nohira T . Electrochim Acta[J ], 2000, 45: 611
[10]Song C E, Roh E J. Chem Comm un[J ], 2000: 837
[11]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阿司匹林蒋栋应用化学2007/09。